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

九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

九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
九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1')

1.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10')

四.〔教学过程〕:(24')

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昔日的辉煌(展示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

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6')

(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①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②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③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②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苏联(俄)国名的改变?

④改变苏联(俄)社会性质的事件有哪些?

五.、〔课堂小结〕:(2')

先请同学在小组内总结,后师通过下列板书进行小结:

1.本课分为两个板块,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改革首先从赫鲁晓夫开始、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对它的探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2.列出线索:

列宁: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赫鲁晓夫:苏联改革的开始----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 ----叶利钦:独联体领导人

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8')

(一)单选题

1.“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

2.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5.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7.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二)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七.〔课后复习〕:

世界格局是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大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请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中哪次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列强在哪些地区的统治秩序?在这两次会议是均起主要作用的的是哪两个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的是什么事件?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参考答案

〔师生共同探究〕

①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②根本原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③沙俄:1917年以前的俄国;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俄罗斯:1991年至今

④俄国1861年改革: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十月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当堂检测〕

1.D

2.A

3.D

4.C

5.B

6.C

7.A

(二)(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3)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4)、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课后复习〕

(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美、英

(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旳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学案

温故知新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于何时?意义如何? 2.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各有哪些? 列宁的探索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改名苏联 斯大林的探索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 实行新宪法(斯大林模式) 刚才我们复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有关历史知识,知道由于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给社会主义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匈牙利)进行改革,苏联赫鲁晓夫也进行了改革,都没有改变现状,最终导致。。。。。。 第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情况;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苏联解体 自学指导一:

1.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71-72“东欧剧变”这部分内容。 2.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把要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 (1)为什么东欧会发生剧变? (2)东欧剧变的时间、实质和具体表现是什么? 【小试身手】 1.(2013柳州)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了社会剧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属于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2014泰安)引发下图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德国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 B.东欧剧变 C.苏联的“八一九事件” D.美苏争霸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二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知识结构: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分析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要 本文针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客观分析,针对这一系列事件从历史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践,总结分析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总结了新的方法途径。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样也需要历史经验和自身的探索,中国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历史教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大背景,经济大环境,国际间的大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则会出现如同苏联、东欧那样的悲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充满活力。 关键词:苏联东欧马克思社会主义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出现 东欧剧变[1],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正式解体。(按照法律的规定,苏联解体[2]的正式时间应该是26日,这一天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苏东剧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剧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缓和、裁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苏联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严峻挑战。但是,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它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并使其尽快地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越来越固定化,其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容纳限度越来越小,而束缚生产力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苏联仍然固守冷战思维,强调通过不断增加投人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发展战略上,仍然实施一种赶超战略,强调在经济速度和经济规模上超过西方国家,没有注意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带动国民经济从投人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技术或者是知识密集型的增长,使经济资源的效率低下。这种增长方式严重地束缚了苏联经济的活力,使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竞争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促使苏东剧变有多种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但主要的还是苏东自身的原因。 首先,经济方面:传统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苏东执政党长期以来在“左”倾教条主义僵化理论的指导下,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提倡“一大二公”;固守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货币对立。它一方面造成了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经济模式的扭曲,另一方面也造成苏东经济改革和调整的重大思想障碍。传统体制对政治与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这种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对于体制效率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宝贵的因素。否则,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缺乏生气,经济发展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潜力,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政治体制上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保障,民主制度不健全、受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由此发展为个人。少数人的独断专行;经济体制上不能够真正地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不能够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目标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 图片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ac14438238.html,/sjlsty1/index.htm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 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 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完美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 (2)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进程和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全面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和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2)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重点:苏联解体 5、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新课学习: 一、东欧剧变 1、自主学习 (1)观察《1991年,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食品短缺,连日常食用的面包都成了紧俏商品》,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说出你获得的历史信息。 (2)讲述信息: 东欧剧变的时间,哪些国家出现了剧变,剧变的表现是什么?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8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2、合作探究: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东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东欧剧变的内因: ①历史原因。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③政治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东欧剧变的外因: ①苏联因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历史: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疏理 1、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积极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当时乃至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奉行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并逐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3、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世界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者参加的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会议,共同探讨亚非国家发展的问题。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立场,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威望。 重点难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2、建国初期的国际关系:建国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典型例题 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对内改革 D.独立、自主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不同时期我国的外交原则的掌握。A项是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缅时提出的外交原则,B和C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八字方针,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 答案:D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 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2、从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④帝国主义势力已不堪一击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中国与哪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 () A.越南、柬埔寨 B.泰国、印度 C.印度、缅甸 D.缅甸、泰国 4、我国政府在与哪国政府的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印度 B.印度尼西 C.缅甸 D.越南 5、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印度 B.缅甸 C.苏联 D.美国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四、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1') 1.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10') 四.〔教学过程〕:(24')

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昔日的辉煌(展示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 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6') (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①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②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③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②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苏联(俄)国名的改变?

高中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时间:第十二周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 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允许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等。 (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推行,注意运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 (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 (2)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 (3)的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5、赫氏与勃氏改革的异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世界历史下册第五、六单元学案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学习目标: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匈牙利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 过程和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苏联建立于何时?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二)、自学检测 1、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和。 2、欧洲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三)合作交流 1、试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介绍赫鲁晓夫改革,并分析其影响。 2、请从政治、经济方面简单介绍匈牙利卡达尔改革并分析其影响。 3、请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并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 4、东欧与中国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一)拓展延伸 苏联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行的改革,结局截然不同,原因何在?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1、掌握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2、具体理解苏联解体的情况和影响 过程和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东欧剧变是怎么回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解体?这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了解的知识。 (二)课前检测:(见第12课的自学检测) (三)自学检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1、东欧各国受到了______________改革和西方____________的严重影响,从 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各国_________、_________纷纷丧失政权,____________ 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_________也改变了,这就是东欧剧变。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矛盾日益加深,_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剧. 4、1991年、苏联发生“__________”,俄罗斯总统___________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苏共中央解散,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5、苏联宣告解体于________年,它在历史上共存在了_________年。 6、苏联解体结束了战后4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 (四)合作交流 1、苏联解体的时间是哪一年?东欧剧变和苏联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2、现在世界上还有哪几个社会主义国家? 3、请同学们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五)展示交流(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文字表达) (四)拓展延伸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后亚洲国家获得独立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新加坡、韩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的原因 3、掌握西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中国经济腾飞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检测(见第13课的自学检测题) (二)自学检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1、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被迫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印度据此被分为以___________教为主的印度和以_____________为主的巴基斯坦. 2、中、朝、越等国在革命胜利后,建立_____________政权,走上了______________道路. 3、西亚海湾地区一些国家和西方石油垄断公司展开长期斗争,利用石油发展本国经济,石油工业的发展,使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国迈入了世界上最富裕国家行列. 5、中国的_________地区战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_____________和金融中心,1995年香港贸易总额在亚洲仅次于___________. 6、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__________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后又进行经济结构结构调整,从__________________产业转向_________________产业,中国的_________、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 (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2)主要过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要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国、朝鲜、蒙古、越南。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①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②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其中以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斯大林模式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功过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