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心理旋转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心理旋转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心理旋转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心理旋转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旋转的研究范式总结、

前沿研究以及实验设计

心理旋转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 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一)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范式

1.反应时研究范式

1.1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用计算机制作的,每个图形是由10个小方块连接起来组成的手柄并有3个直角弯头。Shepard将图形的成对分成3种情况:(1)两个图形相同而方位不同,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在平面上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即平面对。(2)两个图形相同,但其中那个一个图形在与纸张表面垂直的平面上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即立体对。(3)两个不同的图形,它们是镜像对称的,即镜像对。

1.2实验设计

自变量:图形类型(平面对,立体对和镜像对),图形旋转的角度。

因变量:被试判断图形是否相同的反应时。

实验过程:在实验室内,主试用速视器给被试成对地呈现图形,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这两个图形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实验时,3 种不同类型的图对随机地混一起,每次呈现一个图对,并要求被试尽快地做出异同的判断,记录其反应时。

1.3实验结论

该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如果两个图形的形状和方位都相同,那么被试只需1秒就能判断它们相同;然而当其中一个图形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出现方位差后,反应时便增加了,并且反应时随方位差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实验说明人识别图形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图像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了人类心理旋转能力的存在。

实验二:字符旋转实验

2.1实验材料

不同倾斜角度的字母、数字,并且分为正像和镜像,如字母G、L、R,数字2、5、7等,并且每个字母和数字的正像和镜像都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00、600、1200、1800、2400、3600。每个字符就有了6个正像的和6个镜像的样本,即每个字符都有了12个样本。

2.2实验设计

自变量:字符的类型(字母或数字);字符的方位(6种不同的角度);是否有前行信息;前行信息的类型(只呈现给被试所要呈现的字符;只呈现给被试所要呈现字符的方位;同时呈现给被试所要呈现的字符和字符的方位;分开呈现给被试所要呈现的字符和字符的方位)。其中字符的类型和方位为被试内因素,前行信息的类型为被试间因素。

因变量:被试判断所呈现字符正反的反应时。

实验过程:每个字符的实验都是分别进行的,实验时,主试用速视器将某个字符的某一样本呈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每次都是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而不用考虑其具体的方位,然后作按键反应,记录其反应时。在试验中,每个字符的

12个样本各呈现一次,顺序是完全随机的。

实验分为几种,另外几种都比上一种增加了前行信息。前行信息有分为:只告诉被试所要呈现的字符;只告诉被试所要呈现字符的方位;告诉被试所要呈现的字符和字符的方位(结合呈现和分开呈现两种)。除了增加前行信息的步骤外,实验过程与上一种相同。

2.3实验结论

该实验研究表明,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不管是字符的正像还是镜像,被试判断所需的时间较少;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到1800时,反应时最长,但随着样本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随之减少。也就是说,以1800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有单独的字符前行信息或方位前行信息时,实验结果与此相似。但同时既有字符信息又有方位信息时(包括结合呈现和分开呈现两种),其反应时的曲线几乎是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在1800两侧相对称的角度做判断时,被试的反应时几乎是相等的,而并没有随着度数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人们在进行心里旋转时采用了一定的策略。

2.信号检测论研究范式

蔡华俭和李鹃教授的研究突破传统的反应时范式,把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旋转研究,在信号检测论范式下,对心理旋转的角度差和刺激作用时间的效应进行研究,并试图进一步揭示心理旋转在表征方式方面的特征,并且试图解释心理旋转中的性别差异。

2.1实验被试

华东师大心理系二年级学生27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13名

实验材料:采用了类似R. Sheperd 等所曾用过的经典三维立体图形。实验中共有四类三维立体图形对,其中两类是互为匹配的图对,只是两图形方位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平面角度差,分别为900和1800,除此外结构完全一致,旋转后可以互相匹配。把这两类图对中的一个图形取为镜像,就构成了另两类图对,其中两图形除了角度上存在差异外,结构上也是不匹配的,而是互为镜像。

2.2实验设计

本实验共有三个自变量:旋转角度、心理旋转时间、性别。其中旋转角度有两个水平:900和1800;由于R. Sheperd 等曾发现旋转角度和旋转时间呈线性关系,基线时间为1 秒左右,心理旋转速度为每秒550—560,故本研究以每秒550为标准速度,先计算出角度差分别为900和1800时所需的旋转时间并以此作为标准时间,把刺激作用时间设置三个水平:即基线时间分别加上标准时间,标准时间的一半,标准时间的两倍;性别为两个水平。采用2*2*3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旋转角度和旋转时间为被试内因素, 性别为被试间因素。因变量为被试的鉴别力和反应偏好,分别以信号检测论中的d’和β为指标。实验共分六组,每组共50 对图形刺激,其中25 对为匹配对,作为信号,25 对不匹配,作为噪言,50 对图形刺激随机呈现。

2.3实验程序

实验指导语为:“这是一个空间能力实验,请注视计算机屏幕中间的“+ ”,即将呈现的是一对三维图形,请注意观察每一对图形,判断它们是否完全匹配,即除了角度不同以外,二者完全一样。如果能匹配,请按‘是’,否则按‘否’。”实验中为严格控制被试旋转作业时间,在每一对图形呈现消失之后,立即在相应位置上呈现两张风景图片,作为干扰刺激破坏被试头脑中的残余表象,以防止被试利用残余表象继续进行旋转。六组实验按预期的由易到难顺序进行,每组实验前

设有练习项目,练习时间长短由被试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以熟练为原则。各组实验间可以休息。实验结果计算机自动记录。

2.4实验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当旋转角度为1800时,鉴别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非常显著地高于旋转角度为900时,类比说对此是难以解释的,因而更符合命题表征说的观点。在完成心理旋转过程时,空间能力高的个体更倾向与采取类比表征以外的命题表征。经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的推测:被试在面对简单的实验任务时,倾向于采取类比表征;而当被试面对困难的实验任务时,倾向于采取命题表征,并且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性更善于采用命题表征。

在旋转时间与鉴别力的关系中,该研究表明:心理旋转操作的确需一定的时间(这里为标准时间) ,在刺激作用时间短于标准时间时,时间是制约作业绩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当达到或超过时,旋转能力则是影响作业绩效的主要因素。

在图对识别中的偏好研究中表明:被试在进行图对识别过程中,反应偏好的性别差异显著,但旋转角度和旋转时间对其影响不显著。(2002)

(二)前沿研究

中文前沿研究

题目:不同平面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作者:游旭群王鹏晏碧华

摘要:采用实验方法,分别在水平面和冠状面内对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地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并不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出现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关键词:心理旋转,第一人称角色,第三人称角色,水平面,冠状面

实验一:水平面上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1.1实验被试

38个右利手大学生(其中女生28人,男生10人),年龄在19-20岁,视力正常。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即A组和B组(其中每组女生14人,男生5人)。

1.2实验材料即设备

一个直径为10cm的皮球,1m长的尺子、17英寸清华同方显示器和PIII- 800MHz 计算机。实验程序由Java计算机语言编写,该软件平台对反应时的记录精度可以达到1ms。

1.3实验设计

自变量:旋转类型: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旋转角度:00,900,1800,2700因变量: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数

采用了2*4的混合设计,其中旋转角度为被试内因素,旋转类型为被试间因素。

1.4实验过程

该实验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按键练习阶段、学习阶段和正式测试阶段。A组和B组前两阶段相同,在第三、四阶段出现差异。指导语由计算机提示。(1)预备阶段:向被试呈现一个直径为10cm的实体皮球和1m长的尺子,并告知被试何为围绕身体纵轴(头- 脚)的顺时针自我旋转。

(2)按键练习阶段:计算机键盘内有四种颜色(红、绿、黄、蓝)选择键。要求被试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分别放在四个反应键上,身体保持不动,并对计算机上所呈现的不同色球( 红、绿、黄、蓝)做出相应的反应,即看到什么颜色的球就按

下相应颜色的键。此阶段每种色球随机呈现2次,共有8个问题。当被试对按键反应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时(反应的正确率为100%,每个问题的反应时不超过

200ms),进入下一阶段。否则重新开始练习。

(3)学习阶段:A组学习任务(第一人称角色条件):被试想象自己的周围有直径为10cm的红、绿、黄、蓝四个色球,分别位于他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四个球与他的距离均是1m远。要求被试记住自己与四个色球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要对他的记忆情况加以测验。B组学习任务(第三人称角色条件):被试想象同学张某背对着他站于正前方1.05m处。张某的周围有红、绿、黄、蓝四个直径为10cm 的球,分别处于他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四个色球与张三的距离均是1m 远。要求被试记住张三与四个色球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要对他的记忆情况加以测验。

在测验过程中,由计算机呈现类如:你的左面是什么颜色的球(A 组)或张某的左面是什么颜色的球(B组)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共有8个问题(每个方位随机呈现2 次)。当被试的反应正确率达到100%且反应时均不超过1s时,才可进入正式测验阶段。否则重新学习位置关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正式测验阶段:A组旋转任务(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要求被试在不发生任何实际移动的情况下,围绕其身体纵轴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 00、900、1800

或2700)后,判断其身体某侧(左、右、前或后)是什么色球。问题的模式为:旋转(--)度数后,你的某侧是什么颜色的球?被试确定答案后,立即按下相应的颜色键。B组旋转任务(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要求被试在不发生任何实际移动的情况下,想象自己就是张某,并使这个“想象自己”围绕其纵轴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 00、900、1800或2700)后,判断“想象自己”的某侧(左、右、前或后)是什么色球。问题的模式为: 旋转(--)度数后“想象自己”的某侧是什么颜色的球?当被试确定答案后,立即按下相应的颜色键。正式测验中,共16个问题( 4种旋转角度*4个方位),随机呈现。加上8个练习,一个被试一共要作24次旋转判断。

1.5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旋转类型和旋转度均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 水平面内的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实验结果显示, 两种角色的00心理旋转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 F ( 1, 36) = 2. 03, p >0105]。900、1800和2700旋转条件下, 两种角色心理旋转的反应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快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根据实验结果可看出:在四个旋转角度上,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错误数均多于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错误数。

实验二:冠状面上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实验二在实验被试,实验设计和实验程序上与试验一基本相同,在实验程序上存在着不同之处。

2.1在预备阶段,向被试告知何为围绕身体前- 后轴的顺时针自我旋转。在学习阶段, A组被试想象四个色球分别位于他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第一人称角色条件);B组被试想象四个色球分别位于他同学张某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第三人称角色条件)。在正式测验阶段,A组被试想象自己围绕身体前- 后轴顺时针旋转后,判断其身体某侧(上、下、左或右)是什么色球(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B组被试使“想象自己“围绕其前- 后轴顺时针旋转后,判断“想象自己”的某侧(上、下、左或右)是什么色球(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2.2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转类型和旋转度一样均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冠状面内的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图3显示, 两种角色00心理旋转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F ( 1, 36) = 3. 25, p >0. 05]。900、1800和2700旋转条件下, 两种角色心理旋转的反应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均快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

图4显示:在四个旋转角度上,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错误数均多于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错误数。

2.3实验结论

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而且,这种角色效应并不只在特定旋转条件下才出现,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并且在实验研究中表明,当被试的旋转轴与自身的重力方向一致时,被试的心理

旋转能力较好。而且猜想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能与视者旋转前后实际视点与想象视点方向的差异性有关。

外文前沿研究

题目:Is there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conscious emotions and visual imagery? Evidence from a mental rotation test.

作者:Nicola Mammarella

1.1 被试:48名来自Chieti University的本科生,其中男生24名,女生24名。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无意识的积极情绪的环境,另一组接受无意识的消极情绪的环境。将两组被试按照性别、年龄、VVIQ的分数以及一项心里旋转的基线分数进行匹配(图1为被试的分组及其基本信息)。

1.1.1 心理旋转的任务

首先被试要先进行一项心理旋转的测试即MRT(Vandenberg & Kuse,1978)。该项测试包含20个图像匹配试题,当被试进行测试时,靶子图像会被呈现在屏幕的左边,而旋转的答案图像呈现在投影面的右边。其中一半的图像测验是相匹配的(即经过旋转图像是可以重合的,即相同的)。被试需要指出呈现在右边的图片是否是被旋转的靶子图片。对匹配图片进行了各个不同角度的旋转并且分布在一个高8cm、宽9cm的矩形区域内。用高兴和悲伤的的情绪表达来引起被试的基本的无意识的情绪反应。三种表情图示(一种是中立的,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覆盖了6*8度的视角。

1.1.2 潜意识呈现

在每次心理旋转的匹配测验呈现之后,按照Fig.1,panel A.所示进行潜意识呈现。特别指出的是,潜意识情感表达被一种二维几何图形的模式所掩饰了。三种被掩饰了的表情图示都被应用在实验过程中,并且每种表情都对相同的几何形状和心理旋转的图像的区域做了不同的安排。

实验时,先呈现一个前向的掩蔽刺激(50ms),然后呈现一个潜意识的表情(16ms),紧接着再呈现后向掩蔽刺激(400ms),最后呈现心理旋转测试中两实验图片,让被试判断图片是否是一致的。

在每次图像匹配测验的时候都要进行潜意识的表情呈现。每个中间刺激的间隔为1m。在基线条件下,被掩饰了的表情为中立的表情;在积极或消极的情况下,为微笑或悲伤的表情。心理旋转测试中的图片匹配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下是相同的,需要匹配的图片会一直出现在屏幕上,直到被试做出反应。被试回答时,在电脑上选择恰当的按键。(如果呈现在右边的图像是经过旋转的靶子图片则选择“YES”;如果不是,则选择“NO”)。

在被试的匹配方面,首先,在中立的潜意识表情呈现的情况下,所有的被试完成

一次完整的图像匹配测验。随后将被试分成两组,一半被试被确认为积极表情组,另一半被试则为消极表情组。

1.1.3实验结论:实验的数据经过分析表明,潜意识情感积极组和消极组在心理旋转图片匹配测验上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别,积极情感组正确识别为7.4而消极情感组为7.3;但潜意识情感中立组和潜意识情感组在心理旋转测验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潜意识情感组正确识别为17.7,而情感中立组为6.9.该实验说明,无意识的情感对心理旋转有影响,但情绪的类型对心理旋转的影响不显著。

1.1.4实验中图片与情感表情呈现方式及顺序:

(三)实验设计

一、心理旋转中是否存在情绪效应

实验假设:根据Nicola Mammarella的研究,在心理旋转的测试中,无意识情绪(消极或积极情绪)组的成绩要好于无意识情绪中立组,但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Nicola Mammarella的实验研究推测,若对实验被试进行情绪易感性的筛选并使情绪因素达到被试的意识层面,猜测在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在心理旋转的测试中会出现显著性差异。因此,本实验假设在心理旋转的测试中(测试难度不变并为中等难度),被试的情感效价(正性、负性)会对心理旋转的能力产生影响,而且情感正性效价组会优于情感负性效价组。

实验材料:不同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P”(00,600,1200,1800,2400,3000)的12个样本;速示器以及记录被试反应时的仪器;情绪诱发材料,有研究表明情绪可以通过动态的刺激来诱发,这些动态的刺激材料综合了视觉、听觉刺激材料的特点,能更好的诱发情绪。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材料在情绪研究中十分常用。A组观看搞笑视频如《东成西就》电影片段,并确定为正性情绪组;B组观看如“汶川地震纪录片”的视频,并确认为负性情绪组。

自变量:字符旋转角度(00,600,1200,1800,2400,3000);启动刺激的情绪效价(正性、负性);字母的类型(正像,镜像),采用6*2*2的设计。

因变量:被试心理旋转的能力以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数为实验指标。

实验过程

1.筛选被试,用卡特尔16PF对被试进行测验,通过情感性维度的得分,选取得

分在8分以上的作为实验被试,将选取的被试按照年龄、专业等进行匹配并分成两组,A组和B组。

2.在进行心理旋转任务前,先通过启动刺激来诱发被试的情绪,A组观看搞笑

视频如《东成西就》电影片段,并确定为正性情绪组;B组观看如“汶川地震纪录片”的视频,并确认为负性情绪组。

3.实验时,被试观看情绪诱导视频(5min),然后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字母“P”

的某一样本,要求被试判断字母是正像的还是镜像的。要求被试尽快作反应,并记录其反应时和错误数。在每项任务中按照注视点、刺激物和空屏的顺序进行呈现以克服被试准备状态、练习和疲劳等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旋转中是否存在情绪冲突效应

实验假设: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会对心理旋转会产生显著性地影响。本实验旨在探究在情绪冲突的条件下,心理旋转是否会存在差异。

实验材料:旋转不同角度的人物表情图片(00,600,1200,1800,2400,3000),情绪诱发材料,有研究表明情绪可以通过动态的刺激来诱发,这些动态的刺激材料综合了视觉、听觉刺激材料的特点,能更好的诱发情绪。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材料在情绪研究中十分常用。A组观看搞笑视频如《东成西就》电影片段,并确定为正性情绪组;B组观看如“汶川地震纪录片”的视频,并确认为负性情绪组。情感中立的记录片。

自变量:旋转不同角度的人物表情图片(00,600,1200,1800,2400,3000);人物图片的情绪(正性、负性、中立);启动刺激的情绪效价(正性、负性)

因变量: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数

实验过程:

1.筛选被试,用卡特尔16PF对被试进行测验,通过情感性维度的得分,选取得分在8分以上的作为实验被试,将选取的被试按照年龄、专业等进行匹配并分成

两组,A组和B组。

2.全体被试观看情感中立的纪录片(5min),然后对不同角度的不同情绪效价的人物图案片进行识别。具体地,同过速示器将18个人物表情的样本呈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判断所呈现的人物表情并作按键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数。

3.然后A组、B组被试分别进行测试,首先通过启动刺激来诱发被试的情绪,A 组观看搞笑视频如《东成西就》电影片段,并确定为正性情绪组;B组观看如“汶川地震纪录片”的视频,并确认为负性情绪组。

4.接着,给A组呈现正性情绪的图片,给B组呈现负性情绪的图片,每类图片样本各呈现2次,要求被试做出反应,并记录其反应时和错误数;然后,给A组被试呈现负性情绪的图片,给B组被试呈现正性情绪的图片,每类图片样本各呈现2次,要求被试做出反应,并记录其反应时和错误数。

再次,先给A组呈现负性情绪刺激,再呈现正性情绪刺激;B组先呈现正性情绪刺激,再呈现负性情绪刺激。

实验中采用ABBA的刺激呈现方式,避免刺激呈现顺序的不同给被试带来的影响。

5.对两组被试在情绪效价一致时和不一致时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进行分析。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8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1、内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有其心理学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内部的原因。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心理学自19世纪末叶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人时期,有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Wundt的观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可以热电看作有代表性的观点。Wundt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内容或直接经验作元素分析。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即使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例如,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的一些合理的东西。从这种继承性来看,也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的孕过程。 2、外部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导言 一、广义的“认知” :认识和知识,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 狭义的“认知” :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存在着心理加工;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心理加工可通过外部行为的测量来推知。 三、认知模型:建立的目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提供关于观察对象的一个容易理解的表征,同时用于发展各种假设和帮助进行预测。这些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建立在序列事件的基础上。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于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serially)和序列(sequentially)的方式进行的。又称“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为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以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过程的表征来加工各种信息。Newell和Simon是首先对符号操作系统作出完整论述的认知心理学家。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六种功能:输入符号、存储符号、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复制符号、输出符号。 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类认知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把认知描绘成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在此网络中的每一个单元的激活水平与来自于环境和其他与之相连接的单元有关。 知识贮存在单元之间的联结中,学习就是建立新的联结或改变联结间的激活强度。 该模型把信息看成是分布在各个神经元及神经元的连结中的,信息的加工是并行的,因此被称作“并行分布系统”(parallel distributed system)。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人们又把它称作“人工神经网络”。2、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PDP):所谓“平(并)行”指的是人可通过对多种处理单位的共同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布”则指知识是以处理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分布方式储存在系统中的。这些连接单位可以被激活, 彼此可相互作用。 Bechtel (1991)曾归纳了联结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1.信息是通过基本单元来处理的;2.处理单元间是平行联系的,所有的单元可同时、互相作用地完成它们的任务;3.单元间的连接具有权重。 联结主义模型的组成部分:1. 一组单元。亦称为“节点”、“认知单元”或“处理单元”。主要是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2. 激活状态。节点被激活以致产生某些变化,每一单元会产生某种激活状态。 3. 联结模式。兴奋性联结,抑制性联结。决定一个单元通过输入,对其他单元所产生的影响。 4. 节点激活规则。具体说明一个节点如何被输入,又如何与现在的状态相吻合。 5. 节点输出功能。一个节点的输出与某种激活相联系。 6. 学习规则。重要是使联结发生变化。 联结主义模型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神经科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用了20年时间与Penfield和Lashley等人合作,终于在1949年出版了《行为的组织》(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为现代认知科学奠定了基础。 1949,Hebb率先使用connectionism (联结主义)这一术语对人的大脑模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著名的算法规则又称Hebb规则(定律)。 赫布定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共同激活的神经元成为联合;联合能发生在相邻的或疏远的神经元间,即整个皮层是联合存储;如果神经元成为联合,它们将发展成为功能体或细胞集合。 他的《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有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段落:“当细胞 A 的一个轴突和细胞 B 很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久地、不断地参与了对细胞 B 的兴奋,那么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之一会发生某种生长过程或新陈代谢变化,以致于 A 作为能使 B 兴奋的细胞之一,它的影响加强了。”这个机制以及某些类似规则,现在称为赫布定律,又称突触学习学说。 神经科学常用探测技术:多导细胞电活动记录;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和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1、单细胞记录(single—unit recording) 2、脑电图(EEG Measurement/ 3、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5、磁共振成像(MRI和fMRI) 6、脑磁图(MEG) 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简介: 1、减法反应时(subtractive method):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在研究快速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应用这种方法。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在认知过程中,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辩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黏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注:(1)集中性注意是指同时向被试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而只要求对其中一个作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弄清楚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以及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和未被注意刺激的情况。 (2)分配性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且要求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的有价值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 5.鬼域模型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在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识别模式有四个阶段和层次。这四个阶段分别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特点、方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主要观点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的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等。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 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制激物的意义的

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秋季《认知心理学》期末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口述记录法这种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内省法是相同的。 答案: 错。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对注意选择的解释中,过滤器模型认为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错。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解释知觉过程的刺激物说认为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正确。刺激物说只承认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假设考验说认为除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有自.上 两者相互渗透。 4、深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 答案:错。表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但容量有限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是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5、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答案:错误。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一)反应时法 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那么通过精巧设计不同的认知任务让人们完成,我们就可以在事后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或更复杂分析,从而得知人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认知过程的奥秘。反应时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1.因素相减法:两种作业,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多某个心理过程,则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 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