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1.若x 轴上的点M 到原点及点(5,-3)的距离相等,则M 的坐标是 ( )

A.(-2,0)

B.(1,0)

C.)0,23(

D.)0,517

(

.2若(16)P --,,(30)Q ,,延长QP 到A ,使1

3

AP PQ =,那么A 的坐标为 ( )

A.7(8)3--,

B.9(0)2, C.2(2)3-, D.2(2)3-, .3点(0,5)到直线x y 2=的距离是 ( )

A.

5

2

B.5 C.

3

2

D.

54

.4若点(3)P a ,到直线340x y +-=的距离为1,则a 值为 ( )

A.3 B.33-

C.33

或-3 D.3或3

3

-

5.两条平行直线0943=-+y x 与0286=++y x 之间的距离是 ( )

A.58 B.2 C.511 D.57

6.已知直线3230x y +-=和610x my ++=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4 B.

213

13

C.51326 D.71326 7.两点A(1,2),B(-1,3)间的距离是_________

8.已知点(4)M x -,与(23)N ,间的距离为72,则x 的值为

9.过点(1,3)且与原点距离为1的直线方程为 .

.10直线l 经过(25)P -,,且与点(32)A -,和(16)B -,的距离之比为12:

,求直线l 的方程.

11.已知ABC △中,(32)A ,,(15)B -,,C 点在直线330x y -+=上,若ABC △的面积

为10,求出点C 坐标.

12.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且()02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求直线l 的方程.

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情况推导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感受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与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公式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空间点的坐标的特点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 1(x 1,y 1),P 2(x 2,y 2) ________________ 线段P 1P 2中点坐标公式______________ 二、新课 1、设P 的坐标是(x,y,z),求|OP| |O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间两点P 1(x 1,y 1,z 1),P 2(x 2,y 2,z 2),求 |P 1P 2| |P 1P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段P 1P 2中点坐标公式_________________ 例:()()间的距离求空间两点1,0,6523 21--,P ,,P 练习:()()()513432251,,,C ,,,B ,,A ABC 的三个顶点已知? (1)求。ABC 中最短边的边长 ? (2)求边上中线的长度AC

例:试解释()()()365312222=-+++-z y x 的几何意义。 练习:1、已知()1,,222=++z y x z y x M 满足则M 点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__ 2、求P ??? ? ??66,33,22到原点的距离。 3、()()。a AB a ,B ,,A 的值求设,4,,3,0210= 4、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AD=2,AB=3,AA 1=2,E 为AC 中点,求D 1E 的长。 三、小结

版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版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作者:————————————————————————————————日期: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系方式.(难点) 2.能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求出点的坐标和已知坐标作出点.(重点、易错点) 3.理解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难点) 4.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够用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空间直角坐标系 阅读教材P134~P135“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空间直角坐标系 定义以空间中两两垂直且相交于一点O的三条直线分别为x轴、y轴、z 轴,这时就说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其中点O叫做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做坐标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yOz平面、zOx平面

画法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时,一般使∠xOy=135°,∠yOz =90° 图示 说明本书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即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 2.空间中一点的坐标 空间一点M的坐标可用有序实数组(x,y,z)来表示,有序实数组(x,y,z)叫做点M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M(x,y,z),其中x叫做点M的横坐标,y叫做点M的纵坐标,z叫做点M的竖坐标.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3.4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能力和方法: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情感和价值: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王新敞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

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 ?=++=++0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 二、讲解新课: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00B A C By Ax d +++=王新敞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0或B =0时,以上公式0:=++C By Ax l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 一个曾今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3.3.3 --3.3.4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2)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推导: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00B A C By Ax d +++=王新敞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方程中A =0或B =0时,,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 一个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学设计样本

【课题】8.1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教材阐明】 本人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诲出版社,凤凰职教《数学·第二册》。平面解析是用代数办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学科,第八章《直线与圆方程》属于平面解析几何学基本知识。它侧重于数形结合办法和形象思维特性,综合了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等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一年级数控中专班,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计算能力不强,对抽象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对直观事物可以理解,对新事物也有较强接受能力。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推导过程. 2. 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的: 用“数形结合”办法,简介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目的: 通过观测、对比体会数学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积极摸索未知世界意识及对待新知识良好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坐标公式运用. 【教学难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理解. 【教学备品】 三角板. 【教学办法】 讨论合伙法 【学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状况,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尽量安排各种实例,多讲详细东西,少说抽象东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例题和练习安排上多画图,努力贯彻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逐渐接受和养成画图习惯,用图形来解决问题。这也恰恰和学生自身专业比较符合,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数控需要编程,编程又需要对某些曲线方程有充分理解。同步在教学中经惯用分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逐渐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向量坐标和向量模定义解说,但解说重点应放在公式应用上. 【教学过程】 大海中有两个小岛,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说课)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说课教案) 一.本节内容的具体安排及编写思路: 出于简洁性的考虑,教材编写单刀直入地直接提出核心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降低难度,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逐步逼近目标,充分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均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体现,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对教材上的例10、例11,由于是直接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较易,故让学生直接去阅读、去理解,熟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但对例11的稍许变化,却抓住不放,通过例11的解法的启示,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去探究二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刚成功的那一股学习的惯性,对教材进行拓广,让学生对归纳总结出的公式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结构特点,并能熟练准确的应用这一公式,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2)、学会寻找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及推导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体现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在研究讨论问题时的数学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教学中鼓励同学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熟练的应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四、主要教学构想: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入课题,降低教材难度。主要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讨论,去归纳总结得到公式,再辅以适当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公式,学会运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例11的进一步探究,既拓广了教材,又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的理解。从而达到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完善结论——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实例:某供电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村庄的用电问题,经过测量,若按部门内部设计的坐标图(即以供电局为直角坐标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半轴,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半轴,长度单位为千米),得知这个村庄的坐标是(15,20),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直线线路通过,其方程为:3x–4y–10=0,问要完成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线?(如图4—1所示)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析版)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C .(-4,0,-6) D .(-4,7,0) 解析:点M 关于y 轴对称的点是M ′(-4,7,-6),点M ′在xOz 平面上的射影的坐标为(-4,0,- 6). 答案:C 二、填空题 7.如图,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 1(a,0,c ),C (0,b,0),则点B 1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由题中图可知,点B 1的横坐标和竖坐标与点A 1的横坐标和竖坐标相 同,点B 1的纵坐标与点C 的纵坐标相同,所以点B 1的坐标为(a ,b ,c ). 答案:(a ,b ,c ) 8.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4,-1,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 解析: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互为相反数,故点(4,-1,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4,1,-2). 答案:(-4,1,-2) 9.点P (-1,2,0)与点Q (2,-1,0)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P (-1,2,0),Q (2,-1,0), ∴|PQ |=(-1-2)2+[2-(-1)]2+02=3 2. 答案:3 2 10.已知点P ????32,52,z 到线段AB 中点的距离为3,其中A (3,5,-7),B (-2,4,3),则z =________. 解析:由中点坐标公式,得线段AB 中点的坐标为??? ?12,92,-2.又点P 到线段AB 中点的距离为3,所以 ????32-122+??? ?52-922+[z -(-2)]2=3, 解得z =0或z =-4. 答案:0或-4 三、解答题 11.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AC |=|AA 1|=4,M 为BC 1的中点,N 为A 1B 1的中点,求|MN |. 解析:如右图,以A 为原点,射线AB ,AC ,AA 1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 (4,0,0),C 1(0,4,4),A 1(0,0,4),B 1(4,0,4),因为M 为BC 1的中点,N 为A 1B 1的中点,所以由空间

坐标公式大集合(两点间距离公式)

坐标公式大集合(两点间距离公式) 安徽省安庆市第四中学八年级(13)班王正宇著 在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沪科版),我们学习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由此,我们引申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故完全掌握其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坐标公式。了解它是很有必要的哦! 一、求平行于x与y轴的直线的距离 ①我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一条线段AB平行于x轴(AB为任意直线),我们要求出线段AB的长度,可能有些同学会利用数格子的方式求出其长度,方法是对的,但是书写到作业或试卷中就麻烦了,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看AB两点的横坐标,会发现一个特点:随意将其相减,会有两个结果,且互为相反数。有因为其长度ab≥0的,故取正数结果。那么,每次计算都要这么麻烦的去转换吗?不用的,我们只要记住一个公式: | Ax-Bx | 即A点横坐标数减去B点横坐标数,当然,有“绝对值”符号老兄的帮助,A、B两点的横坐标数颠倒过来相减也没有关系。 ②同样的,有上面的过程支撑,我想,推出平行于Y轴的线段CD的长度肯定就好求了!!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求平行于Y轴线段长度的公式哦: | Cy-Dy | 即C点纵坐标减去D点纵坐标,与上面一样,颠倒过来不影响结论。 二、求斜线的长度 这个内容,本人在一些习题集与各个网站的习题精选里时常见到,不过要涉及到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很重要,必须要讲讲,还要了解清楚。 求斜线的长度涉及到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A 2+ B 2 = C 2 这样一解释,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吧!这样,为我们下面推出求斜线长度的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 目标重点: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及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目标难点:确定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以及空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学法关键]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作一条轴的平行线交另一条轴于一点,交点在这个轴上的坐标,就是已知点相应的一个坐标,类似地,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作两条轴确定的平面的平行平面交另一条轴于一点,交点在这条轴上的坐标就是已知点的一个相应的坐标. 2.通过类比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理解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研习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 为了确定空间点的位置,我们在空间中取一点O作为原点,过O点作三条两两垂直的数轴,通常用x、y、z表示. 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这时,我们在空间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O-xyz,O叫做坐标原点. 如何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1.三条坐标轴两两垂直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轴两两垂直,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3.如果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那么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一般情况下,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4.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时,一般情况下使∠xOy=135°,∠yOz=90°. 研习点2.空间点的坐标 1.点P的x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y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x轴,这个平面与x轴的交点记为P x,它在x轴上的坐标为x,这个数x就叫做点P的x坐标;2.点P的y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y轴,这个平面与y轴的交点记为P y,它在y轴上的坐标为y,这个数y就叫做点P的y坐标;3.点P的z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y,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z轴,这个平面与z轴的交点记为P z,它在z轴上的坐标为z,这个数z就叫做点P的z坐标; 这样,我们对空间的一个点,定义了一组三个有序数作为它的坐标,记做P(x,y,z),其中x,y,z也可称为点P的坐标分量.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二2.3.3【教学设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本节课为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距离是几何中的基本度量,几何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经常涉及距离,点又是确定线、面的几何要素之一,所以本节课对学习点线面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进一步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空间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会用坐标法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推导公式发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空间到平面,由未知到已知的基本解题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归纳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同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与简洁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它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一、导入部分

我们知道,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是两点的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即d=|x1-x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的距离是()(),同学们想一下,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两点的坐标,如何求它们之间的距离呢?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电子白板投影出上面实例。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先让学生分析,师生一起归纳。 (1)长方体的对角线及其长的计算公式 ①连接长方体两个顶点A,C′的线段AC′称为长方体的对角线。(如图) ②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对角线长. 注意:(①)就推导过程而言,其应用了把空间长度向平面长度转化的思想,即通过构造辅助平面,将空间问题降维到平面中处理。 (②)就公式而言,该公式可概括为:长方体的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A(x1,y1,z1),B(x2,y2,z2)间的距离 ()()() 注意:①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数轴上和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进一步推广。 (①)当空间中的任意两点P1,P2落在同一坐标平面内或与坐标平面平行的平面内时,此公式可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②)当空间中的任意两点P1,P2落在同一坐标轴上时,则该公式转化为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②空间任意一点P(x0,y0,z0)与原点的距离.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举例: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3,|AA1|=2,点M在A1C1上,|MC1|=2|A1M|,N在D1C上且为D1C中点,求M、N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2、 能熟练应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 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 (如图)在数轴上有两点7,521=-=x x 则x x 2 1= -5 0 7 X 在直角三角形中,怎样求出斜边的长度 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 (x,y ),那么|OP|= x y

平面直已知两点1P P P 21说明 (1) 如果P 1P 2 x x 是x x 1 2- (2) 如果P 1和P 2两点在y 轴上或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两点距离 是y y 1 2- 试一试1:求平面上两点)7,1(),2,6(-B A 间的距离AB . 试一试2: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0,2(),0,2(B A - (2))7,0(),3,0(-B A (3))4,2(),3,2(B A - (4))6,8(),9,5(B A - 试一试3:已知A (a,3),点B 在y 轴上,点B 的纵坐标为10,AB =12,求a 。 线段的中点公式 点),(111y x P ,),(2 22y x P 之间所连线段的中点P 坐标为 22 1x x x + =,221y y y +=。 说明公式对于P 1和P 2两点在平面内任意位置都是成立的 试一试3:求下列两点的中点坐标

(1))13,2(),3,2(B A -(2))6,18(),9,15(B A - (二)典型例题: 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2,7(),0,0(B A ,),4,1(-C ,求此三角形两条中线CE 和AD 的长度 (解题过程在书240页) 【自我检测】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111y x P ,),(2 22y x P ,两点距离公式为 2、点),(111y x P ,),(2 22y x P 之间所连线段的中点P 坐标为 3、 已知下列两点,求AB 及两点的中点坐标 (1) A (8,6),B (2,1) (2)A (-2,4)B (-2,-2) 4、 已知A(-4,4),B(8,10)两点,求两点间的距离AB 5、 已知下列两点,求中点坐标: a) A (5,10),B (-3,0)(2)A (-3,-1),B (5,7) 6、 已知点A (-1,-1),B (b,5),且AB =10,求b.

必修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能力和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情感和价值:1。 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王新敞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 ?=++=++0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 二、讲解新课: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00B A C By Ax d +++=王新敞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0或B =0时,以上公式0:=++C By Ax l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 一个曾今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数学公开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公开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所用教材是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单元第2.2.4节) 【课标要求】能够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并会应用。 【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推导”要求学生亲力亲为经历公式的探究过程,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会应用”就是要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准确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本节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第二课时,教材对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没有专门大篇幅进行推导,只是通过例题的形式给出公式,然后应用。其例题的设置是由一般到特殊,由例题以及练习让学生总结公式的运用条件,从教材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是公式的应用。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对于本节内容,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将其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去求解,公式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反思,探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2.通过练习和比较例题,能总结出公式运用的条件。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的难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易错点】公式应用时的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提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练习以下三题: (1)求点 (2)求点 (3)求点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已知直线和直线:是两条平行线,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 .探索实践,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基本方法如下: ①因为和是两条平行线,可以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与线之间的距离问题。 ②在上任取一点,如A点(1,3); ③利用上一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从而得到和之间的距离。 3. 小结做题过程,引入新知

两点距离公式专项练习

第13课 两点间距离公式 一、新知探究: 试一试,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0,2(),0,2(B A - (2))5,3(),5,3(B A - (3))7,0(),3,0(-B A (4))7,5(),3,5(---B A (5))0,0(),8,6(B A (6))3,4(),0,0(--B A 总结: 若平面上的有两点111222(,),(,)P x y P x y , 1、如果1P 、2P 两点在x 轴上或在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则两点距离12PP 是 2、如果1P 、2P 两点在y 轴上或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则两点距离12PP 是 3、点1P 到原点的距离是 ,点2P 到原点的距离是 探索二:已知平面上的两点111222(,),(,)P x y P x y ,如何求111222(,),(,)P x y P x y 的距离12PP

例1 已知两点)2,1(-A ,)7,2(B 。 (1)求||AB ;(2)在x 轴上求一点P ,使得||||PB PA =,并求||PA 例2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是1(1,0),(1,0),(2A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例3 已知△ABC 的顶点坐标为A (3,2),B (1,0),C (2+3,1-3), 求AB 边上的中线CM 的长; 练习:

1.( ) ()A两点(a,b)与(1,-2)间的距离()B两点(a,b)与(-1,2)间的距离 D两点(a,b)与(-1,-2)间的距离 () C两点(a,b)与(1,2)间的距离() 2.已知下列两点,求AB及两点的中点坐标 (1)A(8,6),B(2,1)(2)A(-2,4)B(-2,-2) (3)A(5,10),B(-3,0)(4)A(-3,-1),B(5,7) 3.已知点A(-1,-1),B(b,5),且AB=10,求b. 4.已知A在y轴上,B(4,-6),且两点间的距离AB=5,求点A的坐标 5.已知A(a,-5),点B在y轴上,点B的纵坐标为10,AB=17,求a。 6.已知A(2,1),B(-1,2),C(5,y),且为等腰三角形,求y并求底上中线的长度 巩固提高: 1.若A(-1,3)、B(2,5)则AB=___________.AB的中点M的坐标为

点到直线 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一.知识要点 1.已知点00(,)P x y 和直线:0l Ax By C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0022Ax By C d A B ++=+. 注意:(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点的连线的最短距离; (2)在运用公式时,直线的方程要先化为一般式. 2.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1l 10Ax By C ++=,2:l 20Ax By C ++=, 则1l 与2l 的距离为1222C C d A B -=+王新敞 注意:应用此公式应注意如下两点: (1)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2)使,x y 的系数相等. 二.习题精选 1.点(0,5)到直线y =2x 的距离是( ) A.52 B. 5 C.32 D.52 2. 已知点(3,)m 到直线340x y +-=的距离等于1,则m =( ) A .3 B .3- C .33- D .3或33 - 3.已知点)4,3(A ,),6(m B 到直线0743=-+y x 的距离相等,则实数m 等于( ) A. 47 B .429- C .1 D. 47或4 29- 4.已知直线3x +2y -3=0和6x +my +1=0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 .4 B.21313 C.51326 D.71326 5.过点(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为( ) A .x +2y -5=0 B .2x +y -4=0 C .x +3y -7=0 D .3x +y -5=0 6.P ,Q 分别为3x +4y -12=0与6x +8y +6=0上任一点,则|PQ |的最小值为( ) A.95 B.185 C .3 D .6 7.点),(y x P 在直线x +y -4=0上,则22y x +的最小值是( ) A .8 B .2 2 C. 2 D .16 8.已知点(5,8),(4,1)A B ,则点A 关于点B 的对称点C 的坐标为 . 9.两条平行线01243=-+y x 和0386=++y x 之间的距离为 . 10.直线0142:1=++y x l 与直线0342:2=++y x l 平行,点P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一点,P 到直线1l 和2l 的距离分别为1d ,2d ,则21d d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思考题】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分别过点)1,3(),2,6(--B A ,若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d ,求 (1)d 的变化范围; (2)当d 取最大值时,求两条直线的方程.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一中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教案:§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一、教材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是学生已学的知识,不难把平面上的知识推广到空间,遵循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利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借助勾股定理得到空间任意一点到原点的距离;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x 2+y 2=r 2表示以原点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推广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x 2+y 2+z 2=r 2表示以原点为球心,r 为半径的球面.学生是不难接受的,这不仅不增加学生负担,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经历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一般情况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先推导特殊情况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推导一般情况下的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距离是几何中的基本度量,几何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经常涉及距离,如飞机和轮船的航线的设计,它虽不是直线距离,但也涉及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些建筑设计也要计算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那么如何计算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思路2.我们知道,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两点的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即d=|x 1—x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是d=212212)()(y y x x -+-.同学们想,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应怎样计算呢?又有什么样的公式呢?因此我们学习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是什么?它是如何推导的? 2设A (x,y,z )是空间任意一点,它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应怎样计算? 3给你一块砖,你如何量出它的对角线长,说明你的依据. 4同学们想,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你猜想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应怎样计算? 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x 2+y 2=r 2表示什么图形?在空间中方程x 2+y 2+z 2=r 2表示什么图形? ⑥试根据23推导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活动:学生回忆,教师引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有困难教师点拨.教师引导学生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全面考虑,大胆猜想,发散思维.1学生回忆学过的数学知识,回想当时的推导过程;2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转化的方法,转化成我们学习的立体几何知识来解;3首先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直接度量,显然是不可以的,我们可以转化为立体几何的方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4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类比猜想相应的公式;5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大胆类比和猜想;⑥利用3的道理,结合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立体几何知识,进行推导.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1.若x 轴上的点M 到原点及点(5,-3)的距离相等,则M 的坐标是 ( ) A.(-2,0) B.(1,0) C.)0,23( D.)0,517 ( .2若(16)P --,,(30)Q ,,延长QP 到A ,使1 3 AP PQ =,那么A 的坐标为 ( ) A.7(8)3--, B.9(0)2, C.2(2)3-, D.2(2)3-, .3点(0,5)到直线x y 2=的距离是 ( ) A. 5 2 B.5 C. 3 2 D. 54 .4若点(3)P a ,到直线340x y +-=的距离为1,则a 值为 ( ) A.3 B.33- C.33 或-3 D.3或3 3 - 5.两条平行直线0943=-+y x 与0286=++y x 之间的距离是 ( ) A.58 B.2 C.511 D.57 6.已知直线3230x y +-=和610x my ++=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4 B. 213 13 C.51326 D.71326 7.两点A(1,2),B(-1,3)间的距离是_________ 8.已知点(4)M x -,与(23)N ,间的距离为72,则x 的值为 9.过点(1,3)且与原点距离为1的直线方程为 . .10直线l 经过(25)P -,,且与点(32)A -,和(16)B -,的距离之比为12: ,求直线l 的方程. 11.已知ABC △中,(32)A ,,(15)B -,,C 点在直线330x y -+=上,若ABC △的面积 为10,求出点C 坐标. 12.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且()02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求直线l 的方程.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为了确定空间点的位置,我们在空间中取一点0作为原点,过0点作三条两两垂 直的数轴,通常用x、y、z 表示. 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 轴的正方向看,x 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 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这时,我们在空间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O —xyz, 0叫做坐标原点. 如何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1.三条坐标轴两两垂直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2. 在空间直角 坐标系中三条轴两两垂直,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3. 如果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z轴的 正方向,那么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一般情况下,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4. 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时,一般情况下使/ xOy=135°, / yOz=90°. 空间点的坐标 1. 点P的x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y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x轴, 这个平面与X轴的交点记为P x,它在X轴上的坐标为X,这个数X就叫做点P的x坐标; 2. 点P的y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y轴, 这个平面与y轴的交点记为P y,它在y轴上的坐标为y,这个数y就叫做点P的y坐标; 3. 点P的z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y,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z轴, 这个平面与Z轴的交点记为P z,它在Z轴上的坐标为Z,这个数Z就叫做点P的z坐标; 这样,我们对空间的一个点,定义了一组三个有序数作为它的坐标,记做P (x, y, z),其中x, y, z也可称为点P的坐标分量. 已知数组(x, y, z),如何作出该点?对于任意三个实数的有序数组(x, y, z):(1)在坐标轴上分别作出点P x, P y, P z,使它们在x轴、y轴、z轴上的坐标分别是x、y、z; (2)再分别通过这些点作平面平行于平面yOz、xOz、xOy,这三个平面的交点就是 所求的点. 空间点的坐标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每两条轴分别确定的平面xOy、yOz、xOz叫做坐标平面; 2. 坐标平面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完整版)《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习题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习题 一、 选择题 1、点B 是点A (1,2,3)在坐标平面yoz 内的射影,则OB 等于( ) 2、到定点(1,0,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的点的集合是( ) A {(x ,y ,z )|(x-1)2+y 2+z 21} B {(x ,y ,z )|(x-1)2+y 2+z 2=1} C {(x ,y ,z )|(x-1)+y+z=1} D {(x ,y ,z )|x 2+y 2+z 21} 3、点P (x ,y ,z )满足 ,则点P 在( ) A 以点(1,1,-1)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圆上 B 以点(1,1,-1)为中心,以2为棱长的正方体上 C 以点(1,1,-1)为球心,以2为半径的球面上 D 无法确定 4、已知三点A (-1,0,1),B (2,4,3),C (5,8,5),则( ) A 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B 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 C 三点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 D 三点构不成三角形 5、已知A (1-t ,1-t ,t ),B (2,t ,t ),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A 5 B 5 C 5 D 115 6、点P(1,3,5)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 的坐标是( ) A 、(-1,-3,-5) B 、(-1,-3,5) C 、(1,-3,5) D 、(-1,3,5) 7、点B 是点A(1,2,3)在坐标平面yOz 内的射影,则OB 等于( ) A 、 二、填空题 8、已知空间两点A (-3,-1,1),B (-2,2,3),在Oz 轴上有一点C ,它与A 、B 两点的距

离相等,则C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三顶点分别为A(3,1,2),B(4,-2,-2),C(0,5,1),则BC边上的中9、已知ABC 线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P(x,y,z)到A(1,0,1),B(2,1,0)两点的距离相等,则x,y,z满足的关系式是-----------------------。 11、在z轴上与点A(-4,1,7)和点B(3,5,-2)等距离的点C的坐标为----------------------。 12、已知点P在z轴上,且满足|PO|=1(O是坐标原点),则点P到点A(1,1,1)的距离是-----------------------。 三、解答题 13、球到两定点A(2,3,0),B(5,1,0)距离相等的点P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14、已知A(1,0,1),B(2,-1,0),求线段AB的中垂面的方程 15、若点G到ABC三个顶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则点G就为ABC的重心。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3,3,1),B(1,0,5),C(-1,3,-3),求ABC的重心的坐标。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设计(优质课)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经历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难点:一般情况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设计 先推导特殊情况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推导一般情况下的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巩固练习 1.先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标出A、B两点,再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求MN 的长. 备选例题 例1 已知点A 在y 轴 ,点B (0,1,2)且||AB =A 的坐标为 . 【解析】由题意设A (0,y ,0)= 解得:y = 0或y = 2,故点A 的坐标是(0,0,0)或(0,2,0) 例2 坐标平面yOz 上一点P 满足:(1)横、纵、竖坐标之和为2;(2)到点A (3,2,5),B (3,5,2)的距离相等,求点P 的坐标. 【解析】由题意设P (0,y ,z ),则

222222 2 (03)(2)(5)(03)(5)(2) y z y z y z +=??-+-+-=-+-+-? 解得:1 1 y z =??=? 故点P 的坐标为(0,1,1) 例3 在yOz 平面上求与三个已知点A (3,1,2),B (4,–2,–2),C (0,5,1)等距离的点的坐标. 【解析】设P (0,y ,z ),由题意||||||||PA PC PB PC =??=? 所以==即4607310y z y z --=??+-=?,所以12y z =??=-?, 所以P 的坐标是(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