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我提倡“活动教育”

2014年07月28日 09:16:34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顾明远

字号:【大中小】

自己酿造知识的蜜糖CFP供图

编者按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智者和思考者。针对时代教育热点难点,他们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解决之道。

本版开辟“我的教育主张”栏目,记录这个时代里那些怀抱赤子之心的人们,以自己毕生心血,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出的教育思想,以期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

思想支撑。这些思想也许已成流派,也许正在凝聚共识,无论如何,它们泛着智慧的光泽,带着时代的教育体温,值得我们珍惜、玩味、借鉴。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是在师生相互活动中进行的。过去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每个儿童参加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要摆脱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把杜威的话倒过来,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提倡“生活教育”,更强调学生要以社会和生活为学习对象,并在生活中学习。陈鹤琴则提出“活教育”,批判旧教育为死教育,脱离儿童的实际;主张儿童教育的发展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反对“书本中心”,主张儿童面对大自然、大社会去获取知识。他们都是主张儿童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

我提倡的“活动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稍许不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指儿童的学习对象、内容和方法,即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总之,是指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儿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指儿童是依靠自己的活动成长的,外在的一切教育影响都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验。

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它的哲学基础就是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人的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在主客体二者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教育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与一般认识过程不同的地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认识过程。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要成为认识的主体,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真正认识。所以,学生是主体,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即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

活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儿童发展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运用的器官越多,感知事物的能力越强。儿童呱呱坠地,不是通过书本和父母的说教学习的,而是用眼神与父母交流,用肢体向父母学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约11、12岁以后)。直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才开始能够进行假设—

演绎推理、使用命题逻辑、将形式与内容完全分离等。就是在这个阶段,儿童认识事物也还是要以实践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为基础,很难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尤其是儿童的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和发展。所以,活动是儿童成长的动力。

活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是学生主体论。教育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通常主要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师教的对象,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只有教师和内容,没有学生,形成不了教育过程;只有学生和内容,学生学习内容,没有教师参与,那只能说是自学,不是教育过程。必须三者统一才能形成教育过程或教学过程。

但是三者的关系如何定位?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流派。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权威,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力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其次,即使是知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再其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简单的容器。学生即使坐在教室里听课,如果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动脑筋思考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他就没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也就获取不到知识。知识、能力、价值观是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才能获得的。参与就是活动,所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活动教育的宗旨

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活动教育中的活动,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谓参与,就是让学生积极思维,融入教学过程。现在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法,都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过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提倡“讲讲、读读、议议”、“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等,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但不要误解,学生活动并非指学生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课堂搞得很热闹,学生讨论得热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据我观察,总有少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似乎是一位旁观者,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也不要误解,讲解课就没有学生的活动。如果老师的精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就是一堂好课。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积极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智慧。为什么现在大家反对“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就是因为大家怀疑,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能真正“静

静地”听吗?能否跟随着老师的讲而积极思维?而且老师讲的都是结论性的意见,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缺乏学生思考的过程。为什么大家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应试教育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机械地做题,学生似乎也是在活动,但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因而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

国外学校很少布置机械练习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查资料,完成一个需要通过思维活动的作业。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了一本《我在美国上中学》,书中介绍高一历史课的作业:这一学期讲1845年至1945年的世界史,布置的作业是历史文化组合,包含十个内容:历史事件表、历史人物专访、对历史人物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历史电影评论、一本书的书评、史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辞。作业的封面设计有两个要求:一是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二是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这个作业两个月完成。那位学生选择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访问的历史人物是陈纳德,给宋庆龄写颂文和讣告。我觉得,这就是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生动案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自己梳理了1845年至1945世界历史事实,而且学会了查阅资料、评论作品、撰写文章,可以说学习了史学研究的方法。

道德教育尤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体验人生。道德教育的知、信、情、意、行,关键是行。道德知识是需要的,但知道了还要形成信念。如果教师讲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不一致,就会破坏学生的信念,效果适得其反。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道德信念化为行动,也就是要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学生只有在行动中,也即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信念,情感和意志更是要在行动中养成。我们反对道德教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就是因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形成不了道德信念和实际行动。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监督下也能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是为了害怕惩罚,也不是为了获得奖赏,而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则,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在活动中才能养成。

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是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中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把选择权交给学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成长。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环境,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自己的责任,培养起责任感;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沟通与合作,养成各种社会品质。中国洛阳市实验小学开展“体验教育实验”,提出“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我觉得这项教育实验很有意义,要让孩子们体验,就要让孩子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北京十一学校近些年来开展课程走班制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组织各种社团,开办“银行”、广告公司、咖啡馆、书店、艺术团;自己导演戏剧、组织运动会。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生机勃勃,学生在自我活动中不仅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幸福,而且得到各种能力和品格的锻炼。事实证明,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当然,学生的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需要有教师来引导、指导和帮助。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

日本小学和初中设有“特别活动”课程。日本《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特别活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智、德、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发展个性特点并培养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各年级每学年35学时至70学时,内容包括班级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远足等。我参观过神户吉住小学,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到附近远足,春秋两次,在野外住一天,学生自己搭帐篷、自己做饭;三四年级到外地奈良远足,住两天,自己集合,没有家长送行;五六年级叫做“修学旅行”,最远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参观访问,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这两年,一本美国教育著作《第56号教室奇迹》在我国走红。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教师。小学所在小区的居民多出于非洲移民,九成学生家庭贫困,社区环境恶劣。但雷夫班里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验(AST)前5%。他创造的阅读、数学、艺术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所以他被授予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我认为,他最重要的经验无非两条:一是信任学生,学生也信任他,认为在他身边有安全感;二是组织学生活动,学生一进他的教室,他首先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每名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总想把角色演好,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等。在他的教育下,第56号教室出去的学生都获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可见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要让孩子活动,要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习惯而转化为观念、信念。什么叫习惯?《教育大辞典》中,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若受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感”。习惯不容易改变,好的习惯不容易改变,坏的习惯也不容易改变。因此要从小在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例如,一旦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长大了他见到浪费现象就会感到不愉快。孩子长大一些,要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如生活的安排、家庭的布置、家庭每月的收支等,让他们逐渐体悟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学习“当家”的本领。为什么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因为穷苦人家较早地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动。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书本知识,不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动,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讲到的,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总之,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复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就是我主张的活动教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 伴我成长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 ——苏庄镇中心小学“书香校园”师生读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引导广大师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生化”的学习理念,我校决定开展“打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把学校打造成“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不断形成读书的高潮。让书籍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使他们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 二、总体规划及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在学生中倡导“与好书为友”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打造有特色的书香校园。 2、总体规划: 学校计划用三年时间,一方面立足现在,营造浓厚的读书范围,开展专题性的读书活动,培养一批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打造具有青小特色的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书香校园;另一方面着眼于发展,通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形成青小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的人文传统。 三、活动主题和口号 1、主题: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 2、口号:创建“书香校园”,培育人文精神

在合作中成长

在合作中成长 一、学情分析 心理学认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初一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中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就是大家在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中一起把事情做好。知道合作力量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人合作,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游戏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其亲身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学会团结合作,并在活动中感受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合作的定义及合作的方法,并尝试合作;在创设的 情境中领悟共同目标、牺牲精神、合理分工等合作的技巧。 2、难点:在活动中领悟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使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故事导入 有人问传教士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教士把他领进一间房子,只见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每人拿一把汤勺,可勺柄太长,盛起汤也放不到自己的嘴里,一个个眼睁睁看着锅里的珍馐饿着肚子,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绝望和悲苦。教士又把他领进另外一间屋子,这里的摆设和刚才那间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用汤勺把汤送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都吃得很香,很满足。教士说:“刚才那是地狱,这里就是天堂。”

让每一个学生励志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励志成长 ——泗店镇大孟中心小学励志教育实践与探索 商勇 泗店镇大孟中心小学地处宁阳县西南端,辖8个行政村,服务人口近8000人。现有12个教学班,教师26人,学生428人。近年来,学校抓住素质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机,叫响?学会做人、励志成长?的办学理念,按照‘先做人,再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办学思路,以培养‘朝气蓬勃,举止文明,富有爱心,志存高远,学识渊博,彰显特长’的栋梁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新道德教育实验,扎实实施励志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德育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不大的问题,促进了全体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彰显了办学特色。 一、励志教育的提出背景 (一)适应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把?价值观?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强化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解决学校办学方向问题。

(二)改革小学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决定未来取得卓越成就的首要因素不是?天才?,而是?动机?和?奋斗目标?。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那些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合作精神、团队建设能力的人才。我校的学生全都来自农村,陈旧的?溺爱+严打?的家庭教育方式较为普遍,尤其是留守儿童偏多,家庭教育忽视学生的责任、理想和信念教育,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从学校教育现状看,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志向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等越来越令人担忧。大量事实表明,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小学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推进新道德教育实验的客观要求 《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新形势下推进新道德教育,要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前途理想教育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的总体要求为指针,以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为目标,叫响?认真学做人,勤奋求学问?的校训,按照?先做人,再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办学理念,扎实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着力打造德育新特色、新亮点,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让幼儿在实践中成长

让幼儿在实践中成长 摘要: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给幼儿提供生活实践得机会,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养成及综合能力得发展,让孩子真正得成为生活得主人,就是家长得期盼,也就是我们老师得责任 关键词:实践欲望; 实践环境;实践成果; 体验生活;描绘生活 实施素质教育得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孩子得实践能力,这就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得重要任务,也就是家庭教育不可推卸得责任。说到实践,我们都不陌生。古往今来,关于实践得名言可真不少。例如:实践出真知;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不能整天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上与屋子里,要让她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她们得视野,增长她们得社会经验。对一个幼儿园得孩子来说,在实践中成长尤为重要。幼儿得实践活动,就就是就是幼儿成长得催化剂,也就是幼儿保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呢?现就幼儿实践活动得开展谈谈自己得体会。 一、激发幼儿得实践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从不同得角度促进幼儿得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

面得发展。要发展幼儿各方面得技能,适当得参与实践活动就是幼儿教育中得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幼儿得实践欲望呢? 首先,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实践。幼儿有着与生俱来得好奇心,她们对周围事物都会产生探究得兴趣与 欲望。要使幼儿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得兴趣,教师应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得材料,所提供得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与探索外,还应富含科学因素。如在科学活动“找空气”中,我给幼儿提供了她们熟悉得不同性质得材料: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救生圈、车轮胎、风筝等,只有运用科学性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便于比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活动前就应该考虑适合幼儿活动得材料有哪些,然后试着操作几次。每一个幼儿都就是小小得科学家,我们教师得作用不再就是传授给幼儿科学知识,而就 是引发、支持、引导幼儿去自主地探索、发现。因此,探索就是幼儿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得环节。作为教师,我们应保护孩子得好奇心,让她们在实践活动中乐于 探索、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擦出创造得火花。 其次,要让幼儿有实践得成就感。春天来了,我设计了主题活动“找春天”,带着孩子去踏春。让孩子们各种感官并用:“我瞧见迎春花开了,”“我瞧见小草绿了”,

家教教案《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教学环境分析: 由于农村孩子家长素质偏低,责任意识淡薄。不少家长只知生儿不知育女,只供吃穿不予教养,不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缺乏为国家教子的责任意识。加上生活现状的无奈,因农村农民生活水平偏低,不少家长只能靠外出打工等来维持生计,孩子只能由祖父母领养,因此农村小学隔代教育的家庭为数不少。又因命运多桀,有的孩子丧父、有的孩子丧母、有的孩子父母离异,隔代抚养家庭尤为突出,导致了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和方法不当,不少家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有的溺爱放纵,有的不问不闻或粗暴打骂或放任自流等,漠视子女的健康成长。以上种种均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鼓励”是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 教学内容: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教学对象: 一至六年级孩子家长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鼓励可以创造一个奇迹。认识到家庭环境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并能自觉执行。

3、通过对孩子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重大,并引导家长们认识到正确辅导孩子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重大,并引导家长们认识到正确辅导孩子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学性。 教学时间: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感谢各位家长在寒冷的冬天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学习。 二、引导家长认识到鼓励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1、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想说的是:“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有老师教就可以了,家长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我个人认为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教育孩子的错误思想。其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的内涵、职能、责任是不同的,无法相互替代。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看励志电影 促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方案

看励志电影促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外小教育特色品牌。 二、活动背景: 1、现在很多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2、现在很多孩子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3、现在很多孩子缺乏面对挫折、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和勇气。 三、电影背景 1、《隐形的翅膀》励志大片;讲述了少女李志华失去双臂后,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三、活动形式: 1、欣赏《隐形的翅膀》电影; 2、写读后感。 四、活动内容: 1、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2、行动成就伟大梦想; 3、笑对挫折; 4、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5、心态决定命运。 6、------ 五、参与对象: 六年级学生 六、活动目的: 1、树立远大梦想;

2、转变学习态度; 3、提高心理素质; 4、增强自信心; 5、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七、活动意义: 1、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3、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 4、为学生学习业绩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看励志电影促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总结 2013月11月17日下午2:00,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组织学生在教室观看了全国青少年励志主题报告及电影《隐形的翅膀》。此活动由各班班长宣布活动开始,文艺委负责放映。影片放映期间,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深深的融入影片的情节当中,无不和谐现象。放映结束后,同学们就观看的影片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影片《隐形的翅膀》是导演冯振志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它的故事来自于西安欧亚学院的李志华、残疾运动员江福英和残疾少女雷庆瑶。讲述了少女李志华失去双臂后,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学习独立生活,练习自己腰腿的柔韧性和脚的灵活性,最后终于学会了用脚吃饭、写字、缝衣服、做饭和骑车、游泳、绘画等,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影片很震撼,非常具有感染力,活生生的故事,人生的阅历很轻松地达到了艺术的境界,让同学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看后以李志华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该励志报告由全国自强模范、无臂天使,获得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隐形的翅膀》的生活原形李智华主讲。 该影片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气氛相当热烈,达到预期效果。同学们通过观看该影片都收获了很多,他们对大学生活更加充满了热情和期待,对于大学期间的困难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的对抗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又有了新的设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十、反映建议 同学们的总体反映都非常好,希望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能收到教育有所启发,端正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有百利而无一害。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从影片中汲取经验,并且激励更多的同学,让他们更有毅力,找到人生的高度。

在阅读中成长

在阅读中成长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觉得,这正体现了教育的力量。但在当下,功利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让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第一”。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领悟到:教育应该放慢脚步,应该时常反思,应该有所积淀。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教还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我时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时间很快过去,但回头看看,总觉得收获不大。《给教师的建议》为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让书籍成为自己终身的伙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教师时间的有效手段。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中的青年教师例会上,矫璀蓉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老板给了伐木工人一把利斧,第一天,伐木工砍了十八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更加起劲,天黑时砍了十五棵。第三天他加倍努力,但最后只砍了十棵。工人十分惭愧,跑到老板跟前,说自己的力气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来越小了。这时老板问他:“你上次磨斧子是在什么时候?”工人诧异地说:“我

天天只忙着砍柴,哪里还有时间磨斧子呢?”磨刀不误砍柴工,当那个工人感到吃力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教师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积极地读书、充电,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的时间少、困难多。要知道,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实干者幸福。我们常说,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奇迹。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在书籍的海洋中吸收养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除了教师要广泛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阅读对于学生学习及智力发育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学生在阅读时感觉越吃力,在他长大后从事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辨忽微于毫芒,察迹象于疑似”,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炼化,贵在养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去鼓励、指导、督促学生阅读,成功的教学往往在于细微处见精神、显功力。 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粱,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作为教师,我们最大的荣幸便是能够每天和世界上最充满希望的人打交道,所以我们也要积极地引导他们把希望变成现实。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也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学习快乐成长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学习快乐成长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通过交往互动,才能得到发展。分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曾经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处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学中,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尊重信任,共同参与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四至六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合理搭配,保障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下如何实施分组合作学习: 1.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施展能力: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有时甚至超出老师父母对他的影响。一个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很少拘束,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他们的思维能任意驰骋,一个人的想法可以变为多个人的想法,还可以启迪别人想出不同的方法,每个人充分施展了能力,这样可以从多个方法选出最好的方法,小组内的互助合作发挥出了最大的效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从生活入手学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其次,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2.监控指导,营造一个合作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享受成长的过程 ——浅谈我的德育工作理念 柏玥萍 常听人对我说“你们学校的活动很多。”也时不时被家长担心“这么多活动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我还一直向老师灌输“初中学校的任务育人第一,教书第二。开展好的德育活动对学生学习做人有直接好处,对学会学习也有正迁移”....... 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习成长、享受成长的过程,这是我的关于德育工作的一个主张。所以每一次活动我和我的团队会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开展这个活动?怎样做好这个活动?学生的表现怎么样? “为什么开展这个活动”这是我们的德育目的。 “怎样做好这个活动”这是我们的德育过程; “学生的表现怎么样”这是我们的德育成效。 一个活动的起因或许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某个指定性任务,或许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某个行为表现问题,或许是因为某一个现成的资源想充分利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终我们一定会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当我们一旦认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这个活动必定会收到不一般的教育意义。 把年年都做的活动让学生有不同感受。比如每年都举行的春秋游实践,因为全市能适合孩子们出去看的、又满足经费标准地方是有限的,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会多次去同一个地方的情况。一开始我们出于少给孩子们抱怨“又是这个地方”的厌倦感,也为了让老师们对组织工作更投入一些,我们规定春游自然主题——寻访春天的足迹,秋游人文主题——感受时代的脉搏。但是当我们真的要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坐下来一起头脑风暴了——做一场关于春秋游社会实践教育意义的大讨论,然后我们一致认为必须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才能使春秋游活动更有意义。于是,春天时,不是班主任的地理、生物学科老师也会很忙;秋天时,政治和历史学科老师会很忙,忙着给孩子们分组分工,忙着确立研究方向或者研究手段,于是孩子们会带着小课题、带着IPAD出发。每次实践活动回来,班级评选最优作品参加一个月后年级组现场汇报,于是,PPT、小论文、思维导图、摄影作品......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每一场公开汇报中

让学生在鼓励中快乐成长

让学生在鼓励中快乐成长 教育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曾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什么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这是因为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触碰到学生的心灵,甚至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所以我们不单单只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孩子们成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者,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自信地绽放在学校的大花园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去探索。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一、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很久之前我听了一名外籍教师的一节课,课上的大概环节已经记不清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整堂课几乎是老师的赞扬贯穿始终的,甚至学生回答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老师也不会吝啬赞美之词。整节课老师总在说着“你太棒了!”,孩子们听了特别开心。回忆起我的课堂,这样的话并不多。我对学生的鼓励评价语言十分单一,只是简单的“好”、“很好”等。我们也许总在强调课堂上的效率,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讲课上。可是我们忽略的是学生更需要鼓励,需要赞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美是对他们的认可。

通过表扬和赞美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赞美是一门艺术、一种欣赏、一种享受。当我们因为孩子们的进步而赞美他们时,孩子们就会有种被肯定的喜悦,并且他们会爱上这种感觉,为了再次得到这种赞扬而努力。但赞美也需要有度,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足够了。比如我们班有个女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遵守纪律,是每个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一次学校安排任务办手抄报。我就决定给她一次展示机会,经过她的努力,她办的手抄报终于展出在学校的展示板上。当她看到后飞奔着跑过来告诉我这个消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这么开心。这时,我突然觉得他们这样的所谓的“问题学生”更需要被认可、被表扬。班会时我表扬了她,而她挂在脸上的笑容再一次证明了赞美有多么重要。所以现在的我正在尝试,在教学中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也许孩子们美丽的明天正蕴藏在我们的赞美之中。 二、巧给学生“戴高帽” 这里的“戴高帽”当然不是什么阿谀奉承,而是把一个人的优点、专长等美好的方面夸大,并且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起到鼓励、鞭策作用。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我得知小学部的一个最难管理的学生分到了我的班,主任都提醒我做好心理准备。所以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就给他戴了一顶高帽,而这顶帽子也让他成为我们班一个最优秀的班

凼底乡中心小学学生成长 “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

凼底乡中心小学学生成长“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 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学生成长“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二、组织机构 成立学生成长“六个一”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成长“六个一”活动的实施。 组长:王守荣 副组长:熊拥军蒋星邓湘军 成员:邓家明屈德芳滕毅黄福元胡婷金源蒋林君各班班主任 三、“六个一”活动内容 1、写一手好字。(总负责人:滕毅) 2、能写一篇好文章。(总负责人:邓湘军) 3、有一项兴趣特长。(总负责人:金源) 4、读一本好书。(总负责人:屈德芳) 5、每天做一件好事。(总负责人:胡婷) 6、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总负责人:蒋林君) 四、工作目标及措施 1、写一手好字。 目标:人们常说:“文如其文,字如其人。”字写得如何,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学识等。写字是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文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小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科作业,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写字的具体要求:1.要懂得写字的基本知识:笔划、笔顺。2.要培养写字的技能技巧,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3.要养成好的写字习惯。 措施:学校安排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前的10分钟为全校学生的规定练字时间,分高、中、低三个年级组指派一名指导老师,各班级由每天下午第一节课

《在合作中成长 在竞争中进步》主题班会课教案

《在合作中成长,在竞争中进步》主题班会课教案 一、活动设计理念: 意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心理上对竞争形成正确的认识,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在当今社会竞争合作的重要性,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合作品质,树团队精神,通过竞争合作可以取得更大成功,学会在竞争合作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共创理想。 二、活动背景及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生活后,感觉学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为了能在考场上击败其他同学,取得更好的名次,在同学向自己求助时,或推诿或敷衍,学生之间,无形中就产生了隔阂。让原来纯正充满斗志的“竞争”发生了扭曲。 初一的学生,刚刚进入了青春期,心理自控能力还远远不足以调节由竞争带来的压力,他们的不正确认识很容易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阴影,引发他们的困惑、苦闷,甚至于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伤害他人,并伤害自己。因此,他们需要我们正确而及时的指导。 三、活动目标: 1、知道成功不但来自于个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知道正确的竞争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可以克服自己的不良个性,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理解“双赢”的实际意义。 2、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心情,培养并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3、通过亲身体验,明白竞争与合作是共存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中的两个部分。 确立目标的依据: 学生压力日益增大,竞争在不断扭曲,带来的是同学之间的冷漠、猜忌,甚至于隐瞒、欺骗。 四、重点、难点: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单纯的竞争是不存在的,明白竞争与合作的亲密关系,并培养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在竞争中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面对升学压力,许多学生为了击败他人,恶性竞争,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成绩。 五、活动的总体结构设计: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呈现生活中出现的实质问题——分析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指导实践。 六、活动形式:情境式、小组活动、游戏竞技。 七、活动过程: 1、实践导入感知合作: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咱们赶快动手把这些桌椅围成一个圈,好吗?时间有限,搬的速度可要快一些,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师生一起动手搬桌椅。)

让孩子在表扬与鼓励中成长发言稿

让孩子在表扬与鼓励中成长发言稿 随着时间,我已在教师队伍中工作了三年。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它已让我变得成熟,懂得去欣赏可爱的孩子们! 科任教师,常常被人觉得那很轻松,不当不知道,一旦当了,才发现,科任教师也有难处。课堂纪律一向是班主任主管,让学生学习进步也是班主任付主要责任,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胆怯班主任,欺负科任的想法,怎么去改变他们呢?怎么让一年级孩子在上科任的时候纪律好,愿意去学习,懂得去学习呢? 这学期,由于学校人手不够,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学校工作,担任一、三、五年级的品德课。可能是由于有孕在身,月份越来越大,同事们很照顾我,很多时候都让我讲完课就休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有一点听不懂话。起初上课,真的很是头疼,该怎样管呢,现在的身体气不得啊!生气对宝宝不好!一向看不得学生上课说话、溜号的我,有一点迷惘。 小孩子可能需要“忽悠”吧!《我要上二年级了》之中有一主题“我的好习惯”,借着这个,我给一年级的两个班分别上了节“好习惯于坏习惯”一课。课前准备了胸针笑脸和小红旗,为学生说明他们的用处。表现好的,发小红旗,改正坏习惯多而且比前一次课大有进步的发胸针笑脸。这节

课要帮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缺点,在随后的课堂中也要发现他们的缺点,并给其一次改正坏习惯的机会。 课堂中规定了最基本的纪律: 1、课前准备好书。 2、小手放在桌子上等待老师的到来。 3、上课不能乱讲话。 4、上课不随意翻书。 继上次课后,当我走入教室,发现大部分同学准备好了书,手放在桌子上,静静的坐着,我心里暗暗地笑着。并为表现好的同学发了小红旗,有两名最淘气的男孩子获得了胸针笑脸,其他孩子投去了羡慕、赞赏的目光!我知道孩子们认可了这种方式。一年一班有三个孩子纪律很不好,当他们犯错误,我并没有像批评大学生一样教育他们,而是耐心的说:“你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的,只是太小,有点控制不住,对吗?"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的,他们接受了这样的方式,在接下来的几次课,他们改正过来了,一个男孩从原来的上课钻桌子说话到默默的坐在桌位上玩,一个女孩子从原来交头接耳到静静的坐着听课,并获得了为其他孩子贴小红旗的机会,一个大男孩从上课趴桌子,不服气到默默的流眼泪并决心改正错误,在他们班的课堂中我强调纪律声音几乎没有了,有的只是一句:“延续好习惯、改正坏习惯”。一年二班那两个最淘气的男孩得了胸针笑脸后,在我的课堂中没乱

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是在师生相互活动中进行的。过去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每个儿童参加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要摆脱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把杜威的话倒过来,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提倡“生活教育”,更强调学生要以社会和生活为学习对象,并在生活中学习。陈鹤琴则提出“活教育”,批判旧教育为死教育,脱离儿童的实际;主张儿童教育的发展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反对“书本中心”,主张儿童面对大自然、大社会去获取知识。他们都是主张儿童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 我提倡的“活动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稍许不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指儿童的学习对象、内容和方法,即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总之,是指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儿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指儿童是依靠自己的活动成长的,外在的一切教育影响都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验。 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它的哲学基础就是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人的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在主客体二者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教育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与一般认识过程不同的地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认识过程。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要成为认识的主体,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真正认识。所以,学生是主体,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即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 活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儿童发展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运用的器官越多,感知事物的能力越强。儿童呱呱坠地,不是通过书本和父母的说教学习的,而是用眼神与父母交流,用肢体向父母学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约11、12岁以后)。直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才开始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使用命题逻辑、将形式与内容完全分离等。就是在这个阶段,儿童认识事物也还是要以实践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为基础,很难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尤其是儿童的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和发展。所以,活动是儿童成长的动力。 活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是学生主体论。教育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通常主要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师教的对象,也是学生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解放路第二小学李泽徐 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的美好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快乐。”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家庭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孩子上小学了,作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实也是一门课程。以前总觉得孩子长大一些就好了,现在才觉得“万里长征”才开始。今天,我以双重身份——是家长又是教师的身份,结合现实中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想法。 一、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肯定他,坚持鼓励他,耐心引导他,平和看待他,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放学了,班主任老师让他走在最前头举班级牌子,回来后他喜滋滋地跟我说:“爸爸,今天我特光荣,以后我要继续努力,争做同学们的好榜样。”一天,象棋老师夸他棋谱背得很熟,他又重新找回了学象棋的信心…… 一天孩子主动帮爷爷拿了个打火机和烟灰缸,我们都表扬了他,现在他知道吃饭前帮我们把凳子搬好。早晨出门时,看到电梯口灯亮着,

他会把灯关了…… 二、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比较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每天放学回家都让他说说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说同学的优缺点,让他能从别的孩子身上得到进步。 三、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会使他胆小而惧怕你,使他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他就会报喜不报忧,家长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 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报兴趣班时,他想学象棋,妈妈却不让报,给他报了拉丁舞。学了几节课以后,孩子就不想学了,碍于父母的威力,一直没敢说。有天早晨起床后他郑重跟我们说他不想学,不答应他就不去上学了。妈妈一听火了,动手打他了两下。孩子很倔,没说什么,饿着肚子含着眼泪出了门。 下午我们出去办事,回来后我直接去接他放学。跑到舞蹈房却没看到他。接下来在校园里找了几个来回,还是没找到,傻了。后来他妈妈打电话回家问了,孩子一个人早早就回家了。他妈妈跟我说,今天回去一定要好好收拾他。我听了,就对他说:先不要发火,等我回家问了再说。 孩子看到我们回到家,怕得不得了,吓得直躲。我跟他说,不要怕,爸爸不打你,今天权当休息,没关系的,但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回的家。孩子就跟我说了,每天放学时,他就已经饿了,再跳舞的话,实在跳不动。他跟班主任老师请假了,说今天很累,想休息一下。老师问他,爸爸知道这么早来接你吗?他说,知道的。老师就同意了。他在校门口等

略议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略议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是人的智力和情感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 阅读能力呢? 一、教师应重视阅读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有老师的素养作保障。教师要多读,才能激 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有了深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需要沉 浸和静心,需要享受和领略,需要带着审美因素与文化意义去阅读。即使是教过几遍的课文,还是要读,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才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读。真正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丰富语言积累,获得 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展。教师不要用“讲”挤占学生的“读”,也不要在学生 还未读懂课文时,就找来大量的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阅读的 兴趣、想象的能力,间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忽视阅读的阅读教学,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乐“读”,让学生从读书中找到乐趣,从而徜徉其中,这取决于教师 的引导。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阅读快乐不和如众人一起阅读快乐。教师可以把自己阅读的 愉悦、收获与学生分享、交流,用自身的榜样力量鼓舞学生。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陶冶美 的情操。 利用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 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种阅读形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别样的快乐。古代课堂最主要的内容是跟着老师一起读书,要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朗读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在动睛的朗读中,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动。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朗读,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齐读、领读等形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 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 默读,回归纯粹与自然。让学生静静的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创 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 阅读的乐趣。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1.阅读时,心思要在书本上,然后眼不离书,逐字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专心一意,边读过想,带着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课文,认真领悟,大胆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现在有些老师的阅读教学习惯于疱丁解牛式的分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享受不到 语文阅读课的趣味,这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意。只有熟读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和领悟。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

让激励伴随学生成长

让激励伴随学生成长 教学中,我常用激励的教学措施和积极的评价手段,新颖的导入法,引导学生亲近英语,热爱英语,让激励伴随学生,师生快乐互动,教学感觉十分良好。下面请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 教师的形象、言语以及情感的流露,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想让学生热情洋溢,充满活力,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和充满朝气的笑容带动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和会学英语。 二、以新颖的导入吸引学生 教学热身运动时,我常用新颖的导入调动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做好主体准备,进入快乐的英语教学过程。如在教学Primary English 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我通过画简笔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想说英语的欲望。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上台配合老师,表演表情动作,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愉悦地接受新的语言知识。 三、用快乐的活动调动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因此,课堂上,我总是开展一些多姿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比一比”、“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等,引导学生在竞争中、激励中和相互协作中积极地学习英语,享受学习英语的愉悦。 四、用欢快的说唱亲近学生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说英语,启发学生用英语,课堂上我常带动学生编一些Chant(欢快的说唱),读起来上口,并有韵味。如:Happy, happy, I'm happy. Sad, sad, I'm sad. Scared, scared, I'm scared…Are you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案例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案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敏,女,12岁。性格趋于外向,处事谨慎,在同学中威信较好,特长是书法。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姐姐上高中。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姐妹两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二:发现问题: 自导师制活动开展以来,与她交流了几次,虽不多,但也很有效果。学习上她要求上进,生活上开开心心,也许是我的疏忽,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她虽然听课,但好像有点精力不集中,我提问她,也能回答。接连几天我发现她有点不对劲,有些沉默,不爱说话,不爱主动回答问题了。我计划着找她谈谈。那天他来请假说肚子不舒服,我说:“不行,如果去医院,我陪你去。”并将她这几天的表现给她说了,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哭了。我有些失措,只能按下态度询问,才知她来例假了,第一次很害怕,两天了,坚持了一天,今天实在是不行了,我为我的唐突而感到后悔。才发现原来我们对学生的关心还不够细致。 三:制定措施与实施效果: 等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后,我先安慰了她,并陪她买了卫生用品,送她回家,让她静心休息一天,我考虑着对她的受导计划 1. 扩展知识,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 在送她回家的路上,我没等她问,给她介绍女孩的生理常识,告诉她这是生理的自然现象,不要害怕,每个女孩都要经历。告诉她心理上一定不要紧张,要正确的面对,不然的话适得其反,给她讲解在例假时的卫生如何保持和卫生用品的选择与使用。我问她:“你跟你妈说了?”她说:“没有。不好意思说,还怕妈妈责怪。书上虽学了点,但不很实用。”继续交流才知道,她妈对她姐俩很关心。但因为没有弟弟,姐妹俩却感觉像是欠了家一样 2. 与家长沟通,配合学校工作: 现在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块。在与家长的交流中知道,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变化也是疏忽大意。即使知道了也是轻描淡写,不会给以更科学地指导。我告诉家长关于孩子的经期护理。虽然她嘴上说大人都不在乎这个,但后来还是接受我的建议。看来家长的知识说来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要。 3. 细微之处培养亲情,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话虽这样说,但在孔孟之乡就是小孩也知道作为女孩在家没什么地位,这也许是其父母越对她姐俩好,她俩越觉得像欠债一样,这个疙瘩必须得解开。在业余时间我找张宇谈话,给她讲未来,讲高中,讲大学,讲专业,讲就业。最后介绍父母的年老问题,她哭着说:“我们家没有弟弟,我爸妈以后怎么办?”我问了她一句:“你是说你不想照顾两位老人?”她说:“不知道。”等我将社会的发展,他们姐俩的未来讲明白后,她似乎明白了,父母以后可以由她俩照顾。我告诉她:“这是以后的事,你们俩的任务是准备自己,享受亲情。”她说:“老师,我感觉你就像我的姐姐。”我听了,很感到自豪,说明学生心里有我。 4. 工作细致,关心从小事做起: 自从张宇的事后,我专门找了班里的女生交流了许多。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有时间我就问她们不仅是学习上的事还有交友,家里,自己的心情。喜悦共享,开心共担。有问题就相互交流。我发现,张宇和我走的更近了。许多女生更愿意和我交流了。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总结张宇的案例前,我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的意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有的家长过于疏忽,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如何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呢? 教师除了在工作中把握学习的情况,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呢?事实上,现在的教师有些活动趋于形式化,给工作造成被动。 五.案例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