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托邦读书笔记5篇

乌托邦读书笔记5篇

乌托邦读书笔记5篇
乌托邦读书笔记5篇

乌托邦读书笔记5篇

乌托邦读书笔记1

托马斯.莫尔出身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喜好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人,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Paul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他的父亲约翰·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说,莫尔对社会底层的人们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且有着深深的同情之感。所以为他写《乌托邦》奠定了基础。莫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书中不仅可以看出莫尔的让人如沐春风般的语言,也可以看出他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了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弊病,因此,在他眼中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等级、阶级的社会,大家按需分配。在当时他就看出,未来

的人类盲目追求物质生活,从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补充,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人们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精神世界匮乏的现象。此外他还看出了宗教之间的斗争,这是多么难得的预见,因此他提出宗教自由的主张。书中的这些理念,在现代的社会也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莫尔的真知灼见真是值得敬佩。我们的社会离“乌托邦”又有多远呢?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不及乌托邦式的美好社会,而在书中提及的社会不平等、人们工作压力大、宗教信斗争在当今社会也是屡见不鲜,那我们该怎样逐渐达到乌托邦的标准呢? 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制度问题,像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与平衡,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反观国内,目前的社会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优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如果我们的政治体制不加改变就会造成我们的国家像一个残疾人,经济这条腿已经迈开了步伐,而政治这条腿却无法动弹,呆在原地,其结果就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都会围着政治这条腿在转圈,而无法继续良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做出革新,人们的工作、平等、宗教等等社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那么我们该如何革新呢?我认为,我们国家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的制度那样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这就需要我们的国家要不断加强人权的保护,只要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增强了,我们国家执政者的权力才会得到削减,我们的整个体制才会不断的健全,整个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乌托邦读书笔记2

概而言之,莫尔的“乌托邦”就是借一种高度发达的组织形式,去追求一种向原始、自然而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以“历史发展的必然”去看待共产社会的实现,而莫尔则致力于风俗习惯的构建(包括宗教、价值观念、婚姻制度等等)去探讨精神风貌重塑(荣誉感、集体观念、公共意识等等)的可能。怎样尊重人的个性并且发扬人性中“善”的成分,怎样整合个人与公众的利益并且遏制人性中“恶”的滋长,莫尔没并有一腔狂热与盲目乐观,只借拉斐尔之口将完整的构想娓娓道来。

不过,乌托邦为什么还是显得虚妄?我想,一来,莫尔只给出理想的完整构思,却并没有指出通向这一境界的可行途径;二来,无论是风俗习惯、历史阶段还是地理环境,乌托邦都全然架空于现实之外;三来,细节的精微构想其实反而导致了乌托邦的脆弱——连地形地貌都要在论说之首预先精密设定,乌托邦的适应能力和现实意义自然尚存疑虑;最后,乌托邦的繁盛竟然依赖于“他国”的堕落(至少他们需要受金钱诱惑、受谗言挑唆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明显“独善其身”的倾向,是否也制约了它普世的价值?

乌托邦读书笔记3

如果乌托邦意味着最美好的政治希望,那么,它并不是用来直接诉诸实践的,它的用处限于思想的层面: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政治想象,激发我们的政治活力,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批判现实的清晰参照。很早的时候我就明确意识到,要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

乌托邦一定是个不能绕过的重要主题。在彭松这部著作里,有三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一是他对乌托邦概念的辨正与澄清。在我自己有限的阅读经验中,乌托邦这个概念常常被泛化,乃至滥用,其内涵有时甚至扩大到了这样的地步:乌托邦被用来指称任何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乌托邦一词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其二是他将乌托邦与现代性问题关联起来思考,自觉地在古今之变的视野里探讨乌托邦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他这部著作的主要关切点,无论是从书名还是各章的标题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三是他也将乌托邦的问题关联于马克思主义,这大概和他以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有关,也表明他能够自觉地将对乌托邦的思考关联于中国政治,甚或对中国政治的关切还是他选择乌托邦作为研究主题的主要动机。乌托邦所要探究的是“最好的国家制度”,这一点可以从托马斯?莫尔那部大书的全名清楚地看到。而关于什么是“最好的国家制度”的追问,虽然在思想层面可能需要诉诸哲学的基本理论或神学的基本教义加以论证,但在心理层面则往往源于对现实国家制度的不满:说莫尔的《乌托邦》意味着对英格兰都铎王朝的政治现实的批判当然是持平之论。不过,主导着乌托邦思想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希望:人总是能够希望,而且是无端地希望,哪怕身处绝境。如果“最好的国家制度”首先是在人类的希望中呈现出来,而哲学或神学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为之提供一种可能的论证或说明,那么,我们就应当将理解乌托邦的重心放置在希望这一人类先天具有的心理能力上

乌托邦读书笔记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