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

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

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
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

科学价值中性(value neutrality of science)问题,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早就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有人认为,科学价值中性是指科学活动在道德方面和社会方面是不受价值约束的(value-free)。科学寻求自然规律,这些规律不管其发现者的国籍、种族、宗教或阶级地位,都是可靠的。虽然科学由于一系列的、对从未得到的客观真理的逼近而进展,但科学定律和事实具有不可改变的质。无论谁做测量光速的实验,光速都是相同的。正因为情况如此,虽然社会对科学的运用可以有善恶,但科学家只是一个标准的公民,并不对这些使用负有责任。科学的双刃刀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任何人都要捡起它、运用它。有人指出,科学价值中性是指科学真理的价值中性。科学真理是对事实的认识,而不是对价值的决定。在这里,必须对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决定做出区分:只有事实可以被认识,只有价值可以被决定。被认识的价值已是价值的事实,被决定的事实已是事实的价值。认识与决定是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态度。认识是理解和解释,决定是选择、赞许或拒斥。前者不能意含可能的实际行动,后者则可意含可能的实际行动;前者无指导性与规范性,后者则有之;前者不改变认识的对象与认识的主体,后者则改变决定的主体,创造决定的对象。这二者的分别是非常重要的。有人则强调,在讨论科学的价值中性问题时,人们常常把对科学认识的价值中性的两种实际不同的理解加以混淆:一种理解认为价值中性是指科学家不应有偏见或偏爱,另一种理解认为科学家对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没有责任。这位作者声称:科学在认识方面应有价值中性,科学在伦理和社会方面应有价值关联性(value-dependence)。

纵观科学价值中性的众多议论,无非包含着如下三方面的涵义:其一是纯科学不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二是科学成果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其技术应用才有善恶之分,其三是科学认识是价值中性的,即科学认识的过程(研究活动)不需要价值判断,科学认识的结果(知识产品)不包含价值因素。

“纯科学不受价值观念的影响”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价值并不是在美学、伦理学和宗教意识中起作用的局部性文化构成因素,它是人类活动的任何形式所具有的。科学虽然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逻辑,但是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或制约,其中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当今的科学已带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化、商业化、军事化的色彩,受到来自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出资人作主”(He who pays the piper calls the tune)这一古老说法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事实上,纯科学只是科学幼年时期的“童贞”和成年时期的理想。为科学而科学,为上帝之爱而科学在英国并未幸存到18世纪,其后科学就变成了有教养的、有钱的和有闲的阶级的活动。“科学家”(scientist一词直到19世纪中期之前在英国还不存在,实际用的是短语“科学的耕种者”(a cultivator of science)。在法国,僵化的社会分层使科学院成为有教养的上流人士的发明者的俱乐部,直到1789年大革命后情况才逐渐变化。在纳粹德国,曾杜撰出所谓的“亚利安和非亚利安科学”(Aryan and non-Aryan science)的对立,犹太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受到“反相对论公司”的疯狂攻击。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也有所谓的“社会主义科学”和“资本主义科学”之分,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框架内,根本无所谓“纯”科学。李森科以无产阶级的卫道士自居,反对摩尔根、魏斯曼的“唯心主义的”或“准法西斯主义的”遗传学。这种状况在现代中国科学史上也并不是稀罕事。不用说,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也有有利的影响一面,如17世纪英国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诚然,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有善恶之分,也就是说,它有被人恶用的可能性。但是,这不能归咎于自然技术(natural techno1ogy),更不能怪罪于自然科学,这只是由于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1ogy)或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不完善所致,未能有效地约束恶用自然技术的人。就科学成果即科学知识本身而言,宁可说它是至善的,因为有知总比无知和愚昧要好。要科学家为技术的恶用承担责任固属苛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可以放弃其社会责任感,不去关心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科学家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为人类的福利和

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关于“科学认识是价值中性的”观点,情况就要复杂得多。只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使人信服这种观点也是难以立足的。

正如克莱姆克所表明的,古希腊人并没有在科学或知识与价值或善之间、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在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即在“事实的”或“描述的”世界陈述与对世界的“规范的”或“估价的”甚或“伦理的”解释之间做出区分。在柏拉图看来,“客观”实在是借助于“善”的理念和形式来刻划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为了理解经验,我们必须达到支配万物的规律和结构的知识,以及秩序、图式化和弥散于整个经验、以固有的和“有意义”的方式将其统一起来的“意图”的知识。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经验科学的目的和方法只能使我们对实在有有限的洞察。也就是说,它只能洞察某种经验、某个层次的实在,必须用对更基本的、支配万物的原理和样式的洞察来补足。柏拉图所谓的“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有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这包括意图和规范(即有序化的原理)不会从这样的叙述中消失。

关于科学和价值之间关系的争端,包括价值在科学中的作用(价值中性争端),是随着所谓的力学世界图像(特别是经典的牛顿科学)和科学出现的,尤其是以它的主要缔造者笛卡儿所唤起的在科学和哲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命的出现而进入近代西方历史的。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必须在“什么是客观的”和“什么是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以便利用可靠的(理性的)探索方法获得可靠的(客观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因为根据力学世界图像,自然是一个受量的规律和关系(自然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支配的巨大机器,世界的客观特征原来是物质、运动和构成机器的螺母和螺栓的物理量,以及支配机器运转的规律。只有这样的经验特征实际上才是客观的。为了探索该机器的运转即为获得知识,其理性方法论必须考虑到只是能够被量化的即用自然的语言写成的那些特征。世界的真正本质是由刚才提到的客观性质以及支配它们的力学定律给予的(世界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是伽利略和洛克所谓的“第一性的质”)。其他的一切,例如颜色、价值、解释、意图和理论都不是“客观的”,从而不属于世界的客观描述,除非它们能被“还原”为客观的项目,或能够把这样的描述解释为有错觉的现象。因此,自17世纪以来,科学家就宣布科学认识的中性,并且称颂这种价值中性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研究不受价值约束相联系的一种优点。

在现代,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事实表明,科学认识并不是价值中性的,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渗透着价值因素,科学研究包含着价值判断。我已在<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从宏观上考察,科学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自身中包含着价值成分,而且也是人类最高价值的体现。从微观上考察,无论在科学基础、科学陈述和科学解释中,都可以窥见到价值因素的蛛丝马迹。在科学研究中,价值判断则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探索的动机、活动的目的、方法的认定、事实的选择、体系的建构、理论的评价等方面。科学认识之所以并非价值中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科学是人的科学、历史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因此,它必然要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和历史的局限。这样一来,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即是与客观实在总有某种距离的假设。就此而言,科学并不是纯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是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发展的,并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因此,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必然要影响到并渗透到科学之中。就此而言,科学并不是纯超然的。例如,在科学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的范式就包含有价值成分,这些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知识产品中去。在达尔文进化论的框架中,物种竞争、生存斗争、小生态环境、最适者幸存,是密切反映当时社会规范的一组隐喻。今天生物学的中心概念偏爱控制、通讯、反馈和相互作用,这组隐喻比较适合于我们今天的管理型的社会。

其二,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科学家是有血有肉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他们无法

在研究工作中排除他们共同的人性和评价本能,他们必然有偏爱、有选择,因此科学认识中便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某些规范性的东西、某种价值判断。爱因斯坦说过: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其实,不仅科学认识过程包含着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且科学认识的结果何尝没有价值因素呢?只不过它不那么直接、明显、集中罢了。

毋庸置疑,客观性是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完美的科学家力求不让个人的癖性影响科学工作。但是,事实上,价值判断实质上包含在科学的程序中,科学家确实以科学家的资格作价值判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活动时,事实上也有舍轻取重的情况,因而也就有某种价值评估活动存在。例如,研究课题的确定,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对可变项的取舍,实验程序的设计,对结果的评价等等,都有赖于科学家的选择。在做出上述选择时,必然受到许多价值观念的影响,诸如简单、节约、雅致、有效、实用、可证实或否证、和谐、统一等等。

价值判断在科学家接受或拒斥科学假设中表现得比较典型。不用说,对科学假设的“内部的完美”的评价包含有诸多的价值因素(简单性、规则性、一致性、综合性,内聚性、经济性、统一性、和谐性等),而且在对“外部的确认”的强度的判断上,也要作价值判断。因为科学理论只是对客观实在的近似或逼近,是相对真理,它永远也不能完全被证实,在这种意义上,任何科学理论仅仅是科学假设。正如拉德纳所阐明的,在接受假设时,科学家必须做出裁决,证据是否足够强或概率是否足够高,足以保证接受假设。显然,在典型的伦理意义上,我们关于证据和“足够强”是多么强的裁决将是在接受或拒斥假设时要犯错误的重要性的函数。举例来说,若果我们考虑的假设是药物有毒成分不以致命的量存在,那么在接受该假设前,我们要求较高的确信度或确证度,因为在这里犯错误的后果按我们的道德标准来说是极其严重的。如果我们考虑的是针对不同土壤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比例的假设,则不会要求证据的精度特别高。显然,我们在能够接受任何假设之前,必须借助于错误的严重性即概率足够高或证据足够强来做出价值裁决,以保证假设的接受。而且,人们选择的临界区域的大小与人们想要接受一个正在受检验的一个统计假设的风险有关。人们甘愿冒多大风险去错误地接受或拒斥一个假设,这在典型的伦理意义上依赖于人们犯错误的后果是多么严重。总而言之,科学方法的任何恰当的分析或理性重组,必然包含科学家以科学家的资格接受或拒斥假设的陈述,进而对这一陈述的分析揭示出,它承担着科学家以科学家的资格做价值判断。

大多数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价值闯进科学研究和渗入科学知识之中表示厌恶,他们担心价值卷入会损害科学的客观性。这种担心和厌恶是没有必要的。

被推到极端的科学的客观性或曰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确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正如克莱姆克所注意到的:首先,客观性是主观的,主观性是客观的,至少后一点确实为真:我疼痛的事实并不比我重160磅客观。其次,“客观知识”是知者收集的个人的即“主观的”经验的“理性重构”,现代认识论恰恰根源于这种悖论式的难解之谜。再次,正如波朗尼(M.Po1anyi)所表明的,如果我们仅仅希望客观的真理,那么我们(作为一个种族)事实上应该把我们的几乎全部理智力量献身于研究星际尘埃,仅用若干分之一微秒研究我们自己(或其他事物)。因为客观地讲,人本身在事物的客观序列中没有宇宙学的意义!显然,没有一个人会接受这种客观性的严格要求(这种客观性的概念是神学的——上帝作为外在的无所不知的观察者客观地看世界)。我们正在寻求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有趣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真理。换言之,知识、真理和客观性是与价值和人的意图有关的。最后,不仅知识、客观性和真理,而且还有方法论,原来也是价值,或者至少建立在价值的基础上。按某些观点,它们是道德理想,或者立足于道德理想。无论如何,对知识的追求表达了价值。于是,可靠的和

不可靠的未经证实的假设(knowledge claims,又译“知识主张”或“真理主张”)之间的差别,好方法和坏方法之间的差别等等,部分地是标准的判断。

上述对客观性的诘难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事实上,构成科学知识的事实和理论都有主观性成分的介入。科学事实并没有原子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是一个场;也就是说,它要受到现有理论的制约和观察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勾画的易于领悟的世界图像,它也要受到研究范式的影响和研究者个人主观因素的“渗入”。换言之,科学家并不是用一个无限大的、高光洁度的平面镜看世界的,他们也不是冷血的、无热情的、无个性的、被动的。因此,客观主义的所谓“科学的客观性”基本上是虚无主义的,它至多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有时被某些人用来作为谋私利的工具,极端的科学的客观性或价值中性论往往掩盖了人们对这种流弊的冷漠态度。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客观性依然是科学的一个本质特征。而且,科学的客观性完全可以在下述理由的基础上得以“拯救”。首先,不管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和科学研究的范式如何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却局限在一个决定性的限度之内。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本身是客观的、外在的,而且所有正常的人都具有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大脑结构。其次,正如亨佩尔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察术语和语句表示事物、地点或事件的直接的和公共的可观察特征,它们能在主体间达到完美的相互一致,这便在证据层次上保证了科学的客观性。既然评价科学陈述的方法论规范要求在假设与一组证据之间具有可精确描述的逻辑关系,并且这组证据必须是通过直接观察以达到主体间高度的一致来确立,那么它们就是客观的。尽管直接可观察的观点最近几十年受到了批评,但这并没有危及科学客观性的思想。诚如波普尔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能在主体间相互检验。最后,科学的进展表明,科学理论总是成功地描述宇宙本性的比较精确的近似物,科学的客观性至少处于不断变化的精确性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科学并不是价值中性的,而是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因素。但是,这种价值关联并没有动摇科学的客观性的基石,它仅仅是科学的一个从属的组成要素而已。而且,科学的这种价值相关性并不是科学的缺点,毋宁说它是科学的深远意义之所在,因为它作为一条有机的纽带,把科学与整个人类文化联系起来了。

参考文献

Steven and Hilary Rose,The Myth of the Neutrality of Science,Science and Liberation,Editors Rite Arditti ed,Black Rose Books,Montreal,1986.

成中英: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79年第2版,第12页。

E.A.马姆近尔等: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和价值的相互关系,北京:《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9年第1期。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Edited by E. D.Klemke et,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New York,1980,pp,224~225.

R.Rudner,The Scientist Qua Scientist Makes Value Judgement,见文献[4],pp.231~234.

C.G.亨佩尔:科学中的价值评价与客观性,北京:《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8年第4期。

希腊神话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希腊神话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神人同形、同性。所谓“同形” ,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即神的拟人化,这也是人类原始神话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希腊的男神之所以为男神,是因为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点;女神之所以为女神,也是因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点。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在希腊神话中,众神拟人化,或自然力量人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特征。 希腊神话几乎全部是来自自然现象的众神,不管人们喜爱与否,实际上代表了人类世俗性格的一面。奥利匹斯山诸神组成像人一样的大家庭,宙斯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虽然他们住在奥利匹斯圣山上,却与俗人自由交往。他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人的形象、人的长处、人的弱点。在复杂的神灵社会中,众神们无不有七情六欲,有爱美之心、嫉妒之心、复仇之心,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不但结婚、生育、宴会、打仗,甚至也常常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情。 第二,希腊诸神表现出强烈的本人色彩。 在希腊神话中,神性成为人性的的精妙表现。虽然神创造万物,一切却是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与生活。神与人之间还有割舍不断的姻缘关系,他们可以娶漂亮的人间女子为妻子,生育子女,繁殖出无比优秀的英雄人物。 第三,希腊神话富裕深刻的哲理性。 希腊人既是追求自由幸福的乐观主义者,又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确信人生只有为自我目的而活才具有实际意义,那种把追求死亡当成解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也是极其愚蠢的。至于死后如何,那是很远的事,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强调诸神愿意帮助人,但有他们所信仰的众神并不像上帝那样万能。 第四,希腊神话与东方神话具有鲜明的不同。 1、希腊神话与宗教之间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希腊人是泛神论者,信奉多神教。他们在神话中描述的神灵往往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拥有男人和女人具体形象的神,并且还是可以与之平等交往的神,因而根本不具备东方神灵的神秘性,与人类也没有现实差距感,诸神丑化、取笑的现象随处可见。 2希腊神话带有原始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 由于神话是人类通过幻想征服自然的产物,它必然地带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如苍天、大地、太阳、月亮、河流、山川、森林、风雪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赋予神性和神的力量。对动物的崇拜,如半马神是人头马身,半牛神是牛头人身,管森林的潘神是人脸、羊角、山羊胡子,还有米诺牛、狮身人面像等,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希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希腊神话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升值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从原始的神混沌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着某中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的分化和演进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族中,神才脱离自然而获得了社会性。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希腊神王的更迭是通过一直能够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新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的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否

山海经经典语录

山海经经典语录 导读:1、赤羽公子,你带着茉儿和芙儿赶快离开桃花坳。《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2、茉儿不就是由西向东,顺流而下的江流儿吗?《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3、只要赤羽哥愿意跟我在一起,芙儿便不再去东灵。《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4、传说玄女,可以唤醒四大神兽,得玄女者可得天下。《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5、你的心是最大的武器,找到七个守护的星宿。《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6、你知道唤醒青龙之后的后果吗?《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7、你看到这金盆里的水,这灾祸乃是因水而起啊。《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8、现身的不光有玄女,更有煞星。《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9、召唤朱雀,唤醒朱雀,只有朱雀的火焰才能烧尽滕蔓。《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0、我们召唤朱雀,是为了保护九黎的百姓。《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1、我真的是朱雀玄女吗?我要怎么样才能救我的族人呢?《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2、对于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我,就意味着灾难。《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3、当玄女,可是桃花坳姑娘一生最大的荣耀。《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4、保护朱雀玄女,召唤朱雀神兽,就是我们的责任。《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5、你这个灾星,你换我桃花坳,你还我爹娘。《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6、你怎么可能是灾星呢,我会保护你的。《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7、混沌兽,不该对村民们下手,一定是有人暗中操纵。《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8、当一只自由自在的麻雀不好,那只凤凰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当。《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19、唤醒朱雀,只有朱雀的火焰才能烧尽藤蔓,你的心是最强大武器。《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20、整个九黎,现在也只有你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去寻找朱雀玄女。《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21、玄女号令四方,拥有至高的权位,至高的荣耀,世人追求力量的野心是不会改变的。《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22、我来自桃花坳,我是一个江流儿,是桃花坳的族长老爹把我捡回家抚养长大的。《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

(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的全部内容。

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 摘要: 《山海经》是一部难解之书,在近代,由于科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在《山海经》的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冲破了传统的窠臼,开始从新的视角对《山海经》进行探索。但也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猜谜、比附的倾向,忽略了对史料的系统研究和比较,结论不少,认定不少,但往往根据不足。因而,把史料搞得精一点,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解》、《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比较,对《山海经》的来源、构成和产生的时代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与学术界共同探讨.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起源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myth of The Classic of the Great Wilderness Abstract: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is a difficult book, in modern times,due to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of academic research also made many achievements,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start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However, there is a tendency, is guessing, analogy tendency, ignoring the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ystem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many conclusions,finds many, but often based on inadequate. Therefore, to get a fine historical point, is of special import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The Classic of the Great Wilderness”。Era o f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d ”Yi Zhou Shu, Wang solution", "songs of the South",Master Lu’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uainanzi”,the source of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composition and presents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and academia to discuss。 Key words:"The Classic of the Great Wilderness”; myth; origin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大 众 文 艺 183 《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 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郭少勤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群文论坛

山海经经典图片全集

本北方食人之兽,状如犬,传为海中神兽,状如马而有鳞,口中喷火,骘猛异常,食龙脑。其说多见于宋以后。

【原文】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①;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①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译文】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或

【原文】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译文】阴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原文】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译文】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6【异兽】肥遗(鸟) 【原文】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①,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②,可以杀虫。 【注释】①鹑:即“鹌鹑”的简称,是一种鸟,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雄性的鹌鹑好斗②疠:癞病,即麻风。 【译文】英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重庆大学《中国文化导读》课程 期末论文 2015—2016学年1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姓名:曾琳 班级:广播电视学1班 学号: 2015年12月13日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 《山海经》一书,在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独树一帜。其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被视为中国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是对于本书的讨论一直存在,所以论文将从《山海经》的实际内容和文学特点等方面切入,具体分析其价值和意义,挖掘《山海经》的内涵。 正文 1.山海经概要及评述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书籍作者众说纷纭,汉代学者刘歆认为书的作者是大禹及其属臣益。而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并非一时期一人所作,而是经过漫长时间不断增益成书。 “《山海经》顾名思义它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社会的。”全书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诸多领域,被认为是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全书全3万1千余字,包括18篇内容,其中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 《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于《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中写到:"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其译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而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鲁迅着《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十分中肯。而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评论:“《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即《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宝库,这也是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众所公认的。 自古以来对于《山海经》便褒贬不一,对于其作者,以及创作年代都没有准确的定论,对于山海经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山海经中所包含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是无可厚非的。 2山海经与中国神话 《山海经》中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是记录神话传说最多的奇书,其中神话资料为我国传世典籍之最。 神话是人面对自然界时由于认知能力和生产能力有限,而产生的幻想,相信并膜拜,山海经记录了大量的中国上古神话,对于中国神话的保留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其对于神话故事的文字记录,相较于少数民族神话故事的口头传承形式有所不同,为上古神话的存在流下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书中有大量对于创世神话元素的描写,《大荒北经》中对于黄帝蚩尤以及《海内西经》中“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对于昆仑的描写,《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中的雷泽,以及《海外北经》中“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的烛阴。虽然这些描述都没有直接的讲述创世故事,但是其人物和地点都是中国神话体系中创世神话的原型 除了创世神话之外,英雄神话也是《山海经》重要的一部分一部分。《海外南经》中“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后裔杀凿齿的英雄神话以及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等神话故事都出于其中 神话中所蕴含的一部分历史也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社会提供了文字资料和依据。而《山海经》中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落间战争的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其中部分神话记录的十分详细,设置被系统的整合,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其通过文字记录,因此对于中国神话的传承、传播以及后世对于神话以及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的思想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3山海经的实用价值

从中西神话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神话看中西文化差异鲁迅先生给神话的定义是:“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由此可见,神话皆是由人所造,不同的地域对人们的认识和感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神话也会不同。中西方的神话无论从神的形象,价值取向还是民族精神等方面来看,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神话讲究天人合一,注重集体主义,尚“和”。而与之对应的,西方神话讲究物我二分,注重个人主义,尚“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神话有许许多多与历史挂钩的人物,尧舜禹皆是。尧帝崇尚节俭,他住茅屋,吃糙米,食野菜,着麻衣。舜平易近人,能以身作则,他历山耕田且与人谦让。传舜居地三年,则成村落,人们都愿意与他为邻生活。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风历雨,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从这些人物形象来看,中国神话里的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虽每个人物故事各有不同,但形象大同小异,缺乏个性与真实性,将人神化且放在群体利益之中。这与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分不开,而后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些人物的品德也与儒家的思想相吻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道德的约束与培养。 在西方神话中则是将神人化,一个神有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他们的缺点比人还多。在希腊神话中,男人多是好色之徒,而女人多有妒忌之心。宙斯好色,他喜欢神殿里的倒水侍女海伦,而海伦与特洛伊的王子伊相恋。当海伦知道太阳神阿波罗和智慧女神雅典娜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时候,她去报信被抓。宙斯迁怒于伊,却被伊的面貌吸引而把伊捉到宙斯神殿为他倒水。而赫拉妒忌伊的美丽,设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 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一、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二、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三、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

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对于中国神话的分类,不宜采取以其所体现人类意识和精神成长历程为根据的西方神话分类原则,而应把神话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内在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重要特征作为主要根据。《山海经》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部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百科全书式的不朽经典,其中蕴涵着神话、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考古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它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后世神话、寓言、童话、故事等的先河。在《庄子》一书的许多神话故事中,在大诗人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数量不少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游仙诗中,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镜花缘》中,都可以找到明显受《山海经》影响的痕迹。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从《山海经》中的仙女之魂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山海经》中说,姑瑶之山的瑶草是未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后来演化为《庄子》中藐姑射之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中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然后再化为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最后化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林黛玉。 《山海经》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浪漫奇异的神话故事,比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战神蚩尤、巨人刑天、共工触不周之山、夸父

《山海经》图像亡佚考

中国美术报/2018年/1月/1日/第017版 学术月刊 《山海经》图像亡佚考 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 【编者按】2017年11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拉开帷幕,展览遴选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12组89件墓葬壁画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壁画艺术原作特别展览。展览在开展前数月,就吸引了大批关注者。包括围绕特展组织的系列讲座,在开放预约一小时后,即已场场爆满。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和其所隐藏的历史文化内容,本刊特邀考古专家、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就九原岗《升天图》与《山海经》的秘密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国宝秘密的大门。 《山海经》研究作为一个文化热点课题,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众所周知,《山海经》有图有文,互为表里。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山海经》古图的推测,大致可归纳为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图说四种。有学者指出:“《山海经图》再现了中华民族童年的梦。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是人类走出混沌的第一声呐喊,是人类从自然走向文明所采摘的第一批果实。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之所在。”更有人将其称为中华文化的“密码”。 历代学者的研究汗牛充栋,公认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到两晋后,郭璞和陶渊明所见的《山海经》古图已经全部亡佚。 其实未必,《山海经图》余绪尚存:郭璞之后200年,南朝梁张僧繇于6世纪初曾绘制《山海经图》十卷;唐初,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记录有《畏兽图》,应与《山海经图》有关;到唐末,《山海经图》和《大荒经图》已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视为“古之秘画珍图”了。宋咸平二年(999)舒雅据张僧繇之残本重绘《山海经图》十卷。到南宋姚宽(1105—1162)《西溪丛语》说:“《山海经(图)》《大荒经(图)》,……此书今亡矣。”至此,《山海经》古图亡佚终于盖棺论定。 考据学派兴起,贡献丰富,唯于《山海经图》考证,虽着力不少,但多属闭门造车。目前所见明清时代的多种《山海经图》版本,以及日本学者的山海经《怪奇鸟兽图卷》大行其道,即其流风余韵。当代《山海经》学界许多人在此基础上,继续经营。更有不少画家浓墨重彩,描绘出若干套《山海经》异兽图集,也算别开生面。 有鉴于此,《山海经》学界的领军人物,喊出了“寻找失去的另一半”的口号,决心另辟蹊径,重新审视考古学成果,“从保存至今的《山海经》同时代的帛画、漆画、铜器上的针刻画入手,探寻已经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的人文特色与风貌。”从源头上追寻《山海经》古图像,以期续接《山海经图》的传承,可敬可佩。 然而,他们可能囿于古代先贤的定论和思维定式,似乎忘记质疑《山海经图》“两晋亡佚论”是否无懈可击。如此一套极大地影响中国文化的巨著尤其是图像,可能在动乱年代受到重创乃至毁灭,但有可能干净彻底地无影无踪吗?南北朝考古出土的一些古图像是否与《山海经图》有关? 堪明中国社会对《山海经图》传承,同样是依据考古资料,如果说《山海经》学界是想从“亡佚前”追寻源头,本文则试图从“亡佚后”寻找其流变,想来应该可以殊途同归。九原岗《升天图》的出土,给了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契机。 《山海经图》“两晋未亡论” 历代学者所谓《山海经图》于两晋亡佚的结论,应该指的是作为官私庋藏的“图书”(绢帛书、画)而言。而其他载体的《山海经》图像,譬如在殿宇壁画、墓葬壁画、砖石铭刻和各类艺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当代文化意义 张涛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想的,是先民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先民们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很多的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以神话为形式幻想故事,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又远离现实的形象。或者说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的故事。他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神话都已经变为现实,故产生“神话是落后时代的产物,当今神话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种种说法。事实上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来源于哲学,而哲学来源于神话,不管是如今的神话、哲学、科学,他们都是在探讨天地人这三者的奥秘、人生价值,时代在不停的发展,而当神话不能满足人们对天地人三者的研究时,哲学就出现了。当哲学同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科学就出现了。神话的意义是一个文明的起源。 神话当然是人类最初感觉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就像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一样,它总带有娇爱、稚气、散漫的特点,丝毫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它企求的不是要找出某种客观规律,而是要造成一种幻境,一种外观,甚至一种假像。实际上,它就是人类最初为自己的生活世界所寻得的一种意义。神话应该说是人类最初的揭示意义的活动,创造意义的活动。既然生活的世界没有意义,那么人总得造出一个意义,否则,人继续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存活就完全没有道理了。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的不同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生活必须要有某种依据,某种希望,某种道理,而决不只是为了存活,为了活得舒适。只有人懂得什么叫荒诞。 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增长,随着自然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泛化,人通过神话的感觉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消失了。如果说,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认识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上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如果它并没有提供一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古老的神话又消失了,问题岂不更严重了吗? 浪漫派美学正是从这一出发点来思考重建神话的问题的。诺瓦利斯说:“这

《山海经》中奇花异草整理

《山海经》奇花异草整理 1建木-----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2.寻木---神木,长千里 《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拘缨是传说中的古代北国名。 3.扶桑树----华夏古老的创世神话中的经典图腾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4.柜格松---天下树木翘楚 《山海经》中记载,在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方山,山上有棵青色大树,名叫柜格松,那也是太阳和月亮所出入的地方。也有说在昆仑山的玉门峰顶,有棵名叫柜格松的护山神木,高834仞,其松木迎风斜倚、俏立风雪,高盈百丈、摩天擦云,矗立天地之间,乃是天下树木翘楚,也是日月所出入之所。 5.文玉树-----传说中的五彩玉树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6.玗琪树-----生长红色玉石的树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7.不死树-----治疗筋骨疼痛、还是一种非常好的天然防腐剂,可以长 生不死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8.圣木曼兑----服食它的果实可以使人圣明智慧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9.栾木-----枝、叶、果都可以制成长生不死的仙药 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10.朱木----神话树名,也叫四味木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11.丹木-----可食用、能治好黄疸病、抵御火焰伤害 圶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山海经·西次三经》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山海经·西次四经》 12.枫木----可以招魂 蚩尤所弃其桎梏,化为枫木。《山海经》山海经的这段记载非常模糊,蚩尤究竟为谁所桎梏,没有记载;蚩尤弃其桎梏是怎么回事?是逃脱了,还是被杀了,也没有记载。 所幸,在《尔雅·翼》中有记载可以补充:“旧说云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上,掷其械于大荒之中,朱山之上,化为枫木之林,此貌夸父之杖化为邓林也”这里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了,交代了是黄帝诛杀了蚩尤于黎山,然后将他的武器扔到了大荒之中,结果在朱山上他的武器化为一片枫木之林,作者推测这种说法与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的说法是类似的。 13.帝女桑----赤帝女成仙之桑树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五十里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14.祝余---可以食用,有饱腹感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浅析古希腊神话传说的文化精神

浅析古希腊神话传说的文化精神 摘要:希腊神话是古典文明中的明珠,与中国古代神话相媲美。作为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形态活动,它概况了古希腊人对社会的认知,是他们经验和思想的表达,同时也表现出希腊人对当初社会不公平的的抗议。本文分析了古希腊神话传说,分析了传说中的文化精神,丰富了对希腊神话的认知。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传说;文化精神;认知 1 古希腊神话介绍 神话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和生活,古希腊神话富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古希腊民族对人非常重视,有句箴言叫认识你自己[1-3]。人的观念在希腊民族中很早就出现,当人与自热分离后,古希腊民族就将个体意识作为主体纳入思维观念中。主张人处于社会高的位置,宣扬人对自然的思考。“斯芬克斯之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描述了主体与课题的分立状态。 2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体现 2.1 关于神祗 希腊神话中将宙斯列为万物之主,其兄弟分别掌管海洋和冥界。既然其被称作为神,肯定有不同于人的地方。他们可以决定太阳的升起,四季交替及风雨雷电等,这些都有他们控制,同时人类也必须对神灵供奉,否则会遭到神灵的报应。同时,在另一方面,神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天神宙斯,其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瑕疵,其将一个铁环戴在了他释放的普罗米修斯的身上,对外界虚荣的表示普罗米修斯仍处于自己的囚禁之中。 2.2 关于神谕 神谕犹如诅咒,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其命运的指针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什么东西等撼动他。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拉伊俄斯掠走了别人的儿子,从而遭到神谕,神谕宣称他将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并且其妻也将改嫁给他的儿子,及时其将儿子送到别的地方,其自己厉害养父母,但仍旧被神谕束缚,神谕最终还是实现了[4-6]。除此之外,有着美貌的阿兰塔兰,阿克里西俄斯也同样遭遇了神谕。犹如神谕是他们无法冲破的枷锁。 2.3 关于妖怪 与中国神话类似,希腊神话中也很多妖魔鬼怪。诸如火牛、毒龙、三头狗等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相关的信息,一起来看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

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内容介绍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

山海经简介_百度百科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 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

中国神话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神话故事作为中国文化中极为绚烂多彩及极具神秘色彩的一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以及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依然存在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众所周知,神话故事是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的集中表现。虽然在今天这些观点以及一些价值观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就不得不“寻求”神的帮助,用神来解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并且,由于古人对神的崇拜以至恐惧促使猎头、人祭等非人道的仪式的出现而使数不胜数的无辜的人们死于非命,但是这些缺陷不足以掩盖神话的耀眼光芒。再者,这些不人道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不是绝无仅有的,更不能说明古代人就是野蛮人。相反,神话的存在更让我相信古代人是充满智慧的,那些恐怖血腥的场面的出现仅仅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所致罢了。更有甚者,在中国神话中,神一般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为人类的发展鞠躬尽瘁,更有一些神为了人类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竭尽一生。以下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些事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荀子.非相》中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 像这类神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神话故事在中国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尽心尽力,甚至还有些神在“工作”中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一点是只有在中国神话中才会发现的,其他地区是没有的。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是离不开的。这也反应了中国古人对于奉献与献身的崇拜与敬仰。神话中神的献身与现实中的献身也融为一体,互相影响,互相深化,互相升华。也正因为如此,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思想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心中。 这么说是因为中国人不怕死吗?以我的一己之见而言,并不是这样的。生存的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让一个人选择生或死,那么,一般情况下,又有谁会选择死呢?但是,在民族存亡与个人存亡之间选择的话,中国人就有魄力牺牲自我以换取整个民族的生存。其实,这也不尽然。假设一个这样的情况:一个将军面临着一场必败之战,战则阵亡,退则被问罪处斩,进退都是死,那是要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而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这就是中国文化。为社会进步而献身,这就是中国神话。 以上是中国神话的一个特点,中国神话还有很多跟中国文化有关的其他特点。在此,我要讨论的是中国神话的第二个特点。为了突出这个特点,我先来说下西方的神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