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

一、定义

创新战略又称“结构性战略”或“分析性战略”,是企业依据多变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工艺、技术、产品、组织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优势的战略。创新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往往强调风险承担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并把缩短产品由设计到投放市场的时间看成是自身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主要内容

1.产品或服务创新。从社会和技术发展需要出发,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制出具有新的原理、构思和设计,采用新的材料和元件,具有新的性能特点,具有新的用途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生产技术创新。以产品创新为龙头,积极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产品创新会带动和促进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的一系列创新,而生产技术的创新又为更新产品准备了必要的生产技术条件,产品创新和生产技术创新循环往复、互为影响;

3.组织与管理研究创新。组织的离散化,如:宝钢的“离散化”、“归核化”组织创新;组织的扁平化,如:通用电气从原有的8层组织结构改进为3层;业务流程再造,如:福特公司的财务部将进货、付账流程优化,从原有的200人简化为20人;

4.研究开发创新。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保证与前提。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经营管理研究、市场研究、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生产工艺的研究;

5.商业模式创新。对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营销模式进行创新。

三、类型

(一)领先型创新

领先型创新是以重大的发明创造成果或全新的经营管理观念为基础的创新。创新的结果通常是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市场,创造一个全新的需求空间。如:青霉素的发现和研制成功使全世界开始普遍使用新的抗生素,尼龙的发明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合成纤维产业。

领先型创新具有与其它类型创新全然不同的特点,它集高利润和高风险于一身,必须运用特殊的战略对策才能使创新成功。

1.四个显著持征

(1)创新背景的综合复杂性,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才能成功;

(2)创新过程的长时期性,一项新药的研制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3)创新过程中的高淘汰率,只有不到5%的设想能够成为现实;

(4)创新的市场接受性难以预测。

2.对策

(1)创新前要细致地分析创新的条件

这些条件和因素既包括创新知识本身,也包括社会、经济及文化观念等因素。要通过分析明确哪些因素目前尚不具备,这些因素可不可以通过努力创造出来。若可能,就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否则就要将创新向后推延。

(2)创新的成功需要全力以赴地投入

参与领先型创新必须是雄心勃勃的,否则注定要失败。全力以赴要求创新者要以在新产业或新市场中取得领导权或支配性地位为目标,并且一开始就要取得这种领先地位。只有这样,创新的行动才能得到极大的报偿。领先型创新要找准战略重点

(3)领先型创新不偏爱第一个成功者,初期的成功稍有失误就会被别人超过。这就要求重点必须明确,决不能犹豫不定。

(二)跟随型创新

跟随型创新是在别人的创新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实施跟随型创新的企业总是把别人已经做出来、但

却没有充分认识其意义的创新项目拿来或买来,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善、创新,并占领市场。跟随型创新之所以是一种创新,是因为它不是对原有创新的照搬照用。最初的创新可能缺少什么东西,也可能在适应不同需求方面缺少具体、多样的设计等。跟随型创新要根据用户需求将其完善化。

1.跟随型创新的特点

(1)跟随型创新的思路与领先者不同。它注重技术,却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领导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洞察力。

(2)跟随型创新是风险较小的创新。跟随型创新者往往是在别人刚刚完成“发明”时,就进入了角色。这时新市场多半已初见端倪,新的风险投资已可以被人接受。而且市场需求量也往往比原发明者所能提供的要大,市场分割己经明显,或可以分析出来。这时,可以通过市场分析,了解顾客购买的内容、方式以及接受的价格等。原创新者的许多拿不准的问题都已经明朗了。但问题在于原创新者往往看不清真正的市场潜力和进一步开发的紧迫性,这就给跟随型创新者创造了条件。

(3)跟随型创新适用于一些较为重要、影响面大的产品、加工过程或服务。创新通常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4)跟随型创新最适用于高技术领域。在高技术领域,最初的创新者通常是技术专家,他们往往忽视以市场为中心这一点,而偏重于技术或产品本身。

2.对策

创新必先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变化。

跟随型创新者要善于分析别人的弱点。

最先的创新者之所以常常败在跟随者手中,是由于他们往往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性观念,这些观念能使他们在新的创新面前固守陈规,不知不觉地把优势让给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跟随型创新者要熟知这样一些企业病:

盲目崇拜老产品,认为老的更成熟,技术更可靠,顾客更认账。美国电子管制造厂家就曾坚信他们花30年时间不断革新的电子管收音机是无可匹敌的,而晶体管这类的古怪东西则还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采取高价的“榨油”政策。瑞士的最初的豪华石英表,这实际上是在鼓励他人竞争。

追求大而全。施乐公司研制的复印机总是倾向于多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而日本的与之竞争的公司则专门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专用复印机.追求最优化,结果抢占了许多复印机市场。

跟随型创新者如能认真分析如上的一些企业病,就能避实击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跟随型创新者要具备灵活的素质。

跟随型创新者要能够转向快,灵活性大,愿意一切以市场需求为转移。IBM尽管实力强大,但它却两次运用竞争对手的思路,改变产品设计适应市场需求,可谓是求实的创新者。

创新的成功取决于必要的补充性创新。

(三)依赖型创新

依赖型创新是在大市场中占领某个较小生存位置的创新。与领先型创新不同,实施依赖型创新的企业并不谋求产业领导地位,它们默默无闻,不图扬名,但却有别人所不能取代或竞争的地位。

1.依赖型创新成功的必备条件

首先,创新对象必须是某个过程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产品,如果不使用它就要付出极高的代价,比如丧失一只眼睛,使整个系统或过程归于失败。

其次,创新产品的市场必须是有限的,它能使捷足先登者全部占领,而且小得不足以吸引其它人来竞争。所以,许多小零部件的创新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

依赖型创新既有其长处,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创新者对这两方面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依赖型创新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竞争和挑战,默默地获取可观的收益。而且,只要它所赖以生存的系统(如眼科手术程序、技术)没有解体,它就永远能使企业赢利。事实上,这类创新的有效期通常都很长。

2.依赖型创新的两方面缺点

第一,依赖型创新占据了某市场后,就进入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企业无法扩

大生产,因为无论该产品多么物美价廉,它只是某个系统或过程的附属物。“相对静止”状态容易使企业家视野狭小,用“一孔之见”去看事物,而对新的创新机会麻木不仁。

第二,依赖型创新产品的兴衰完全依赖于它所从事的产品系统。

和领先型创新一样,依赖型创新也需要对创新机会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在创新成功后,要注意在适当的时间降低价格,不可滥用垄断权,以免用户转而寻找其它供应厂家,或转向效果差些,但它们可以控制住的代用品。除此之外,依赖型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下面三个环节:

为了独占市场,依赖型创新必须在一个新产业、新习惯、新市场或新潮流刚露出苗头时就动手。“时机”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

依赖型创新也需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阿尔肯实验室生产的酶在上个世纪就被人研制出来了,但由于它很容易变质,即使在冷藏条件下也只能保存几个小时。阿尔肯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运用一种防腐剂,能够保证酶的活力免受破坏。

依赖型创新在成功之后,也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技术或服务,以保持领先地位,使自己永远与众不同。

四、案例——安踏的创新战略

在安踏从小到大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有许多同行没有活下来,但安踏却能够大踏步前进,跟它骨子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有关。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说过,“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敢学敢用。我最大的个性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这是一种创新精神。安踏的创新,不是单纯靠某个点子的创新,而是整个经营管理体系的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策略已经成为公司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1、营销创新

从一家制造业公司走到2000年,安踏开始认识到建立一家品牌公司的重要性。随着转型为以品牌为主导的公司,它越来越重视创新。1999年年底,公司与当时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签约,推出以孔令辉为素材的电视广告片,广告语是“我选择我喜欢”。通过央视体育频道的传播,再加上2000年孔令辉夺得悉尼奥运会冠军,令安踏品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开始在全国扬名。

尝到与体育资源合作的甜头后,2004年,安踏展开进一步的体育营销战略,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中国排球职业联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这三项知名的联赛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从2009年到现在,安踏的品牌建设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安踏成为2009~2012年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安踏跟中国奥委会合作,目的是将安踏代表中国这个理念发扬光大,让人一提到安踏就知道它是中国的运动品牌;另一个目的是代表运动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商业利益,安踏希望代表的正是中国的这种超越利益的运动精神。喊出“这一刻,为中国”的口号,将安踏品牌跟中国体育代表团里最著名的运动员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赞助体育,让安踏扩大了知名度,但营销手段无论多么厉害,最终还需要产品过硬。商品创新是整个公司创新的根本,涵盖两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在这两个方面,安踏配置了很强的资源。如今,公司每年投入3~4亿元的资金用于研发。

2、技术创新

2005年,安踏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中国国内运动品牌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依据运动员的身体数据进行运动科技和功能设计的开发。实验室与比利时著名的运动鞋研发机构RSCAN、北京体育大学生物理学实验室以及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合作,致力于运动鞋的安全性、舒适性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关运动科学(比如说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用品配件)的标准,有三分之一是出自安踏的运动科学实验室,它巳经为安踏贡献了超过40项国家级专利。也是从2005年开始,安踏在运动鞋技术创新上有了新的突破。其中,包括安踏独有的技术“芯技术”(A-Core)。这项技术提供了较强的稳定和缓震功能,帮助提高运动表现,可以在运动中体验稳定、平衡和自然的着地感觉。目前,“芯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二代。随着安踏品牌知名度的扩大,尤其是商品技术的提升,许多中国运动员喜欢上了安踏的产品。现在,中国95%的篮球运动员都穿上了安踏生产的篮球鞋。

3、设计创新

安踏的设计创新,从创意设计结构开始进行规划,是整个设计链条的创新。公司虽然是以中国市场为

主,但在设计团队方面俨然是个“联合国”,创意总监和设计师队伍里有来自韩国、日本、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人才,设计人员已经超过了100人。

4、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创新

除商品创新外,安踏的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创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管理创新方面,公司专门请麦肯锡、科尔尼等咨询公司做战略规划、管理模式设计等工作,同时鼓励员工们不断挑战现有制度,不断变革。在管理文化创新方面,由于安踏是从制造业向品牌管理公司转型,而两者在管理理念和文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安踏的制造工厂有超过1万名的工人,品牌管理人员有2,000多人。工厂管理的文化和品牌管理的文化要做到相融,就必须不断创新。安踏一方面通过与咨询公司合作制定各种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细节,另一方面多方招揽人才,打造多元化的品牌管理团队。

为了使骨干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安踏的配套工作做得很细。由于发展速度快,公司也能给更多的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为其吸引和留住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安踏总监以上的员工工作时间超过三年的占到70%,重要员工已经“沉淀”下来了。另外,它坚持实施期权鼓励政策,也令员工与公司的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理论创新有时也称知识创新。它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我们党80年的奋斗史,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说明,理论创新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进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 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思考(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思考 袁兆亿李子彪 近年来,科技创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中央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更将其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意义。当前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竞争模式在类型、结构和内容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自主创新已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由此不但突出了人才资源在现代竞争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地渗透于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客观上,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变革及产业演化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从而使得对竞争力基础的确定上存在着某种随机性和伸缩性,但是人才资源作为现代竞争力核心构件的本质却是无法改变的,其显示出来的关键作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国家创新力的发展。 一、全力提升人才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竞争的基本逻辑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竞争目标也出现了新的转移。工业经济时代面临的物质资源短缺难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已转变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人才资源短缺难题,这种新变化,使得全球竞争的模式要义更倾靠于以人才资源为基础的新发展。由于物质资本投入存在边际作用递减效应,而人才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这使得那些积极发展人才资源的国家拥有持续的发展后劲和巨大潜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构建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的进展程度与普及层次差异显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的人才资源发展状况密切关联。创新型国家是一种基于人才资源高度积累的社会形态,那些拥有高素质人才资源存量

和巨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和地区,不但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改造和推进自身技术的发展,而且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去考虑和争取对外界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正是人才资源带来的财富创造力的价值所在。 传统的战略理论注重从外部环境研究竞争策略,但是新的竞争力理论则要求从内部条件研究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不但使得以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内在涵义更为突显,而且也是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最重要标志,并由此形成创新型国家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无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取向如何,以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基础是不会改变的。 二、强化人才战略对创新资源整合的导向功能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以人才资源发展为基础的战略模式,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但有利于对创新型国家的打造形成强大支撑力,而且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进而可以有效地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进程。因此,确保人才战略从更高层面对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配合,在整体部署上以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要务,不但是应对当前竞争态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保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发展人才资源的巨大潜力,人才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世界银行的有关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前景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调动和有效利用一切资源,特别是对人才资源的利用。因此,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人口的内涵型发展,扩充人才资源存量,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当务

“大”、“小”企业创新领域的差异--(创新策略)

创新策略之---- “大”、“小”企业创新领域的差异企业的创新中,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很少有小型企业会将新产品引进到自己的产品系列,将真正的新产品引入整个企业的更少,这种角色一般都由大型企业来承担。然而,小型企业能够而且经常做的是,它们将与“竞争”中有明显区别的产品和服务引入到那些没有直接竞争的地方。实际上,这种明显区分的能力是它们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创新吗?也许是,但必须将熊比特的第一条标准甚至第三条标准(开拓新市场)进行延伸才能将其划为创新。这不是贬低小型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尽管比起大企业来进行研发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它们在研发方面更有成效,而且将新产品引入市场的时间也快得多。它们必须要谨慎的看待以研发费用为标准的研究,因为小企业无力负担,并常常将这费用分出去。然而,美国的研究(ACS和Aaudretsch,1990)发现小企业员工的创新是大企业员工的2.4倍,另一份英国的研究(Paviff、Robinson 和Townsend, 1987)总结到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在基础上进行创新。 很清楚的一点是创新活动与企业规模无关。它只同商业活动、产业类型、创新本质和企业类型有关。大企业在资源占重要地位的领域比小企业占优势——因为在资本密集度、研发经费和广告等方面它们占优,不仅仅是进入的障碍较少。Rothwell(1989)说,若没有这些约束条件,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份额很可观。他说,创新优势并不是由大型企业或小型企业进行区分。大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是在财政和技术资

源方面的优势,即物质优势;小型企业的优势是那些管理性动力、内部灵活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性,即他们的行为优势。 小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在利润方面不同他人竞争,这样就可以在市场中找到一个立足之地。它们常会第一个找到通向市场的路,如“直销”。通过设在成本较低地区的电话或互联网,由组织提供相似的优势。小型企业经常在重要的财务管理和客户关系方面进行创新,改善它们找到联系客户和供应商的办法,从而降低成本和缩短领先时间。 如果熊比特对创新的描述不充分,那是因为创新可以有很多种形态,而且在各定义中企业家的中心角色应很清晰地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创新的定义应为:在产品或服务上或在制造进程中——用料、加工工艺等方面,或企业的组织形态方面,或其营销的方法和方向方面,打破常规的发展,并且该发展会带来商业机会或可能被成功利用,这种发展即为创新。 若一个小企业想发展和成功,创新非常重要。在一项快速成长的小企业和增长缓慢的小企业的对比研究中,Storey 的et al(1989)总结到,快速增长企业的所有者经理更重视创新或产品服务质量领域中的竞争优势。通过对比,慢速增长型为企业的所有者经理重视的通常是价格。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其快速增长的载体,也是其抵御竞争的工具,更可以转化为较高的价格。 实际上熊比特并未说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可以最好地实现创新,在他看来这并不重要。一位企业家在大企业和小企业工作都一样。如

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

掌握策划十五步 1、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 “假如你想制造短期的价值,你就去种花; 假如你想制造中期的价值,你就去种树; 假如你想制造远期的价值,你就去播种思想。” 2、把握财智时代特征 当西方差不多完成工业化过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则像一条正在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尽管龙头差不多开始和世界对接,探向知识经济时代,而龙身还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龙尾则尚处在落后的农业时代。巨龙翻身,三种文明同时升腾、激荡。由此,我们提出财智时代才是西方知识经济在中国更为准确贴切和市场化的解读方式。 财智时代既非纯粹的知识经济社会,也不同于往昔财为主、智为仆的所谓财宝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相融的特不时代。如何充分认识这种国情,如何从战略上把握大势、把握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和文化底蕴,是策划业

能否扎根中国、开花结果的前提。 3、掌握策划之“道” 思维方式,有“学”、“术”、“道”三种。“学”,确实是学者。学者以治学为业,学有专攻,追求自成体系、自圆其讲、自成一家,虽严密而深刻,但代价是难免片面,并与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缺乏市场意识。“术”,确实是功能、应用和操作之术。术之功效在于立竿见影,刺刀见红;术之局限往往急功近利、视野狭窄。术与学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极端。策划属于“道”,是介于学与术的中间层次,其作用是承理论之上,启操作之下,并左右逢源,在用动态、辨证、发散的思维把握事物内在神韵与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并整合各种相关资源为我所用。把握好策划的位置,既非纸上谈兵,空谈误国;亦非越俎代庖、陷入事务性操作,以致劳而无功,这是体现策划市场价值的关键。https://www.doczj.com/doc/ac10057968.html,中国最庞大的数据库下载 从另一角度讲,所谓“学”,即在学校和书本里学的知识,学院派的知识,常规性知识,我们称之为“认知”时期;所谓“术”,是将“学”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许多感性的、经验性的东西,从而形成专业性的能力与技巧,我们称之为“感知”时期;所谓“道”,则是“悟知”时期,是“学”或“术”在量的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资料

引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本文引用自管理之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定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定位之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就很清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企业的总体战略,考虑到定位学派、环境学派的贡献,我们应该看到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竞争结构对企业行为和效益的影响。对于追求最大盈利的企业来说,常常要面临两次选择:(1)选择企业应从事的行业;(2)在行业中选择企业的定位:是以低成本为主导还是以高差异为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也是如此,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竞争对手中的地位、优势和劣势。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希望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达到这个地位可能要经过的道路。然后我们在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时就会有的放矢,并且可以更集约地使用资源,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否则,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可能漫无目的,其创新效率和效益也不会很高。如果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的是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和不断创造新优势,那么技术创新的定位比要达到具体的指标更加重要。因为一旦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被确定,其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的战略就有了较清晰的轮廓。技术创新首先要明确的是,创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成本还是提高产品的差异性,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当然这两种主要目的会有一定的整合,提高产品的差异未必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成本;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迈克·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在广泛和狭窄两个不同的范围上,同时或者分别采用两种最佳的定位:差异领先和成本领先,因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位和达到该定位应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应该首先明确定位而不是确定具体的目标,这是由技术创新的性质决定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不确定性,易受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影响等性质决定技术创新以具体的目标为指导是不合适的。比如,把创新定位使产品达到某种具体的性能就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2010-------2014) 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 东北林业大学

2010年5月

目录 1 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2 1.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点2 1.2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3 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5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6 2.1是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6 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7 3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9 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9 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9 3.1.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10 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12 4 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17 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17 4.2 历史上科技创新及其环境的启发19 4.3 阻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缘故分析23 4.3.1 传统文化因素的阻碍 23 4.3.2中国教育观念与体系的阻碍31 4.3.3中国科技评判体系的阻碍35 5 国家科技政策 38 5.1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及其作用39 5.1.1美国39 5.1.2芬兰41 5.2 我国科技政策进展展望44 5.2.1完善知识产权爱护政策44

5.2.2完善人才政策54 6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计策58 6.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差不多原则58 6.2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差不多途径61 6.2.1提升科研投入强度61 6.2.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61 6.2.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62 6.2.4培养全民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氛围62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的低下,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付出了庞大的代价。中科院可连续进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讲,中国每制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稳,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运算在国民财宝之中,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的退化,同时只记录了看得见、能够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专门有奉献的劳务却视而不见。我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人的进展机会来获得的。数据显示,我国在1985年——2000年的15年高速增长期内,GDP年均增长率为8.7%。然而,如果扣除缺失成本和大量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增长后),这期间内,我国的“真实国民财宝”仅为名义财宝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我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我们主张以发明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会导致实实在在的GDP增长,利国利民。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由数据统计表明,“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8位,

企业战略价格竞争五大应对策略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商品市场价格战的连绵不断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因而企业在价格战面前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本文首先对价格战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进行了论述,接着归纳了应对价格战的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 使中国企业走上了价格战的不归之路。因此,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分析中国价格战的原因。 宏观原因严重的生产过剩 由于中国特有的条块管理制度和项目审批制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各个地方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了很多项目。由于许多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良莠

不齐,这种现象在一九九六年以前被计划经济造成的商品短缺现象所掩盖,随着商品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重复建设的恶果才得以显现:普遍的全国性的生产过剩格局已经形成,各企业为了能够销售出自己的产品,减少大量积压的库存,不得不争相压价,而那些质量差,经营不好的企业,为了减少其固定成本的损失,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在市场的冲击面前也不得不加入价格战的漩涡。 规模,再加上政府的干预,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比较困难,很难取得规模效益。同时,太多的旗鼓相当的企业,导致市场的混乱,很难形成稳定的市场价格。这样价格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不足为怪。 微观原因 从我国的企业来看,下述因素可能是造成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倾向采用价格战的

重要原因。 短期行为严重,品牌意识差 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有能力和实力实行品牌战略,但是由于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企业家往往注重短期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不够重视,对培养企业忠实的顾客群体不够重视。再加上企业不重视品牌效应,使得老的品牌逐渐退化或被国外 到,企业自身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则少得可怜。再加上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法律不健全,因此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但很难进入高端市场,而且产品差别很小,同质性很高。这就为价格战提供了条件。 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市场营销的水平很低,很多企业除了频频举起价格战的大棒外,极少采用其他的营销策略(如差异化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新世纪伊始,我国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为确保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提出了“四新”要求,这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四新”的过程,就是在各条战线展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面创新的过程。为了提高人们创新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作出分析。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性很强和风险很高的控制过程。要高效率地完成一个控制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推动过程发展的持续动力、明确而可行的控制目标和灵活有效的控制方法。与之相对应,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动机、创新敏感和创新方法。创新动机驱动人们主动寻找创新目标,创新敏感使人们能够较快地捕捉到正确的创新目标,创新方法使人们能够高效地实现创新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创造过程。下面逐一对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展开分析: 创新动机 动机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最原初的主观动力,没有创新的欲望,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动机不是主观自生的,它产生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客观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为了改变客观世界使之适合人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创新一方面满足人们既有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创造之流便永不枯竭。没有创新,人们至今还会处在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来看,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阶级的压迫,使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救亡图存、争取解放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没有创新,中国人民至今还会在黑暗与痛苦中挣扎。历史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不应当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中断,我们只有以创造性的贡献继续推动历史的车轮,才称得上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一代,才无愧于前人和后人。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世界并不太平,在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方面不能高枕无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继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高举创新旗帜,实现在理论、制度、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并以此来推动创新实践,以自己在本岗位的创造性贡献来体现和落实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三个代表”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培养强烈的创新动机需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有相当多的人不是不想创新,

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 0 引言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912年,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理论[1]。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理念首先出现于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他指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做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限制了经济活力,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以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此来应对目前经济新常态,突破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局显得极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做出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1 理论创新是基础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对人类原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以及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理论创新是破旧与对立的统一,理论创新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理论创新都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开端的,理论创新的实现过程也就是问题被解决的过程[3]。 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变迁。原有的理论体系已无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必须要先建立相应的学说、理论设计好清晰的社会转型目标,

3M公司的创新策略

3M,这个座落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市的巨型企业,不仅在财务上创下令人慕的记录,最重要的还是它在创新产品方面的成就。3M这方面的卓越表现绝非偶然,主要得力於它所采取的多元产品发展策略。 3M公司的特色 我们研究调查的物件主要是巨型企业。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巨型企业,在创新方面,似乎未发挥大企业应有的表率作用。3M公司 1980年的营业额高达61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第51位,可以说是够资格称为“巨型企业”。3M迄今总共已经发明5万种新产品,几乎平均每年推出100种以上的产品,拥有40个产品部门,而且每年都会有新的产品部门成立。60亿的营业额,3M的税後利润高达6 78亿美元,位居《财富》杂志企业100强排行榜第5名,仅次於索黑奥石油(Sohio)、柯达(Kodak)、IBM以及美国家用产品公司(AmericanHomeProducts)。 3M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它所从事的行业很多,其中以胶带及其相关产品为最大,占其总营业额的70%;其他营业专案包括印刷系统、研磨、黏胶、建筑材料、化学制品、保护产品、摄影产品、印刷产品、录音器材、电子产品、保健品等。但尽管如此多元化,3M公司还经营一些化工产品,并以发展喷漆与砌合工业技术为重心,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只会开发普通且毫无特色的产品。《财富》杂志指出,3M公司过去两年推出的新产品包括:一种游泳时不会脱落的防晒乳液;一种加速外科医生缝合伤口的特殊缝合器;还有一种不需加入昂贵的银元素的特制胶印软片,以及一种可以抑制杂草生长的药剂。 3M公司极力培养员工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忠诚、奉献的精神是产品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财富》杂志对於这种观念曾经评论如下:“最令3M公司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每个人在开发新产品时,不管是把别人没有信心的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还是想方设法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都能把产品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处理,而且上司多半都放手让他们这样做。” 3M非常重视创新斗士的支援系统中类似保护者或是缓冲器的作用。其中一个保护者一定是“执行主管”。由於公司的创新传统由来已久,主管本身必然经历过发明新产品的斗士过程,如作风怪异、不按牌理出牌、遭受封杀、热中于某项发明工作,也许还在那儿对着自己心爱的发明,熬了十几年以上。但是如今,身为主管,坐镇在那儿,负责保护年轻一辈的斗士,使他们免于公司职员的贸然干扰,适时把这些干扰者赶出斗士的避难所。 保证年轻创新斗士 在3M,主管为了保证年轻的创新斗士,往往会来上一段冗长而令人生厌的大道理,把那些干扰者数落一顿。“船长在那儿穷饶舌,不到舌头流血是不会甘休的。”这是海军用来形容年轻军官第一次引航指挥大船进入港口的情形;但是在3M,则是用来形容主管把开发新产品的重要任务,交给年轻一辈的苦口婆心过程。在3M,“斗士主管”亦非是“顶头上司”,而是雇来利用他的耐心与技术,负责培养新生代的创新斗士。

大公司的创新策略

大公司的创新策略(转载) 2012-02-29 01:57:08 Marty Cagan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产品管理专家,曾经担任网景副总裁、eBay产品管理及设计高级副总裁。本文是他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从事软件产品管理工作的总结和经验分享,谈到了产品创新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大公司创新的方法。 创新就是这样被扼杀的 我拜访了两家软件技术公司(都不在硅谷),它们近期都引入了六西格玛顾问。我非常惊讶,我本以为六西格玛的思想在高科技公司早已销声匿迹了。我希望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忘记历史的人注定重蹈覆辙”,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此讨论一下六西格玛这类以质量为中心的方法。 在制造业,尤其在公司深陷质量或成本问题时,六西格玛是非常合适的解决方案。它基于一套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及缺陷率。 不幸的是,很多宣扬六西格玛的人认为这套原则应该适用于公司的所有业务流程。但这些能在制造流程中去除质量缺陷的方法,却是扼杀创新、摧毁产品探索和开发的罪魁祸首。 对于有些公司而言,创新意味着企业的全部,也许你的意愿是好的,但六西格玛的实施绝对会让你误入歧途,甚至毁掉整个公司,而这绝对不是在耸人听闻。在我们这个行业,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的命脉。质量固然重要,但只有创造出顾客需要的产品后,才有资格讨论质量问题。 还记得摩托罗拉,那个曾经靠创造力发展的公司吗?还记得3M,那个曾经靠鼓励员工主动创新的公司吗?还记得通用电气,那个确实曾经“将伟大的想法注入生活”的公司吗?还有Sun,那个曾经极具创新能力的公司?Intuit,那个在建立之初就承诺要取悦客户的公司? 曾经,它们都是广受赞誉、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的公司,直到六西格玛介入,它们的创新能力几乎统统被扼杀了。只能靠小幅的增量优化在行业里“苟延残喘”。当然六西格玛的本意绝不是充当创新“终结者”,但一个组织尝试采用六西格玛取代原本适合的产品管理流程,无疑会造成“副作用”大于“疗效”的后果,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副作用”会更加明显。你固然可以在短期内降低一些成本,但你很快会看到后果,例如新产品推出慢如蜗牛,客户对你的产品越来越失望。 人们一向对大公司里的创新嗤之以鼻,认为唯有创业型公司才可能创新,大公司只能复制创业型公司的成果,或者干脆收购那些成功的创业型公司。不可否认,创业型公司的氛围更适合创新,但不代表大公司做不到这一点。 你会发现在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式的高科技产品团队中,具有创造力和主动性的人才会快速流失掉。他们受不了严苛制度的制约,更受不了所谓的“制度”将自己的创意行为描述成“离经叛道”。因此,别指望在六西格玛的高压下留住有这类人才,而没有了他们,你的企业也就失去了未来。 高科技公司的首要工作不是排除缺陷、提高效率,而是探索并创造出客户喜爱的产品及服务。不要误入歧途——把“正确地创建产品”当作“创建正确的产品”。 如果你的目标是夺得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那么六西格玛可能对你有用;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创造成功的产品,你需要在产品探索、鼓励创新及主动性方面优化你的组织,激发员工“离经叛道”的创意。 在不适合的领域强行推广不合适的工具,不只是六西格玛咨询师犯这样的错误。某些过度狂热的Scrum(一种迭代开发流程)宣扬者在不适用Scrum 的领域推行他们的流程,结果乱得一塌糊涂。但坦率地说,在扼杀创新的“能力”上,六西格玛排第二,就没谁敢排第一了。 因此,假如在你的高科技公司里发现了六西格玛咨询师,建议快快把他们扫地出门,一刻都不能耽误。 大公司如何创新 有困难,但值得一试。 人们一向对大公司里的创新嗤之以鼻,认为唯有创业型公司才可能创新,大公司只能复制创业型公司的成果,或者干脆收购那些成功的创业型公司。不可否认,创业型公司的氛围更适合创新,但不代表大公司做不到这一点。 没在大公司工作过,你想象不出在大公司里创新有多难。随着规模变大,公司会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保守,不敢冒险。因为一旦失败,比起小公司来,大公司的损失会惨重得多,所以只要情况允许,他们会尽可能维持现状。但大公司也需要创新以谋求发展,何况大公司还有自己的优势。 有两大因素影响着大公司的创新氛围:企业文化和老板的观念。依我看,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有潜力为自己的员工营造创新氛围。如果你发现在公司里难以实现创新,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20%法则 你也许听说过,谷歌的程序员有20%的工作时间可以用来从事创新研究。20多年前我在惠普工作时就这样做过,这个方法最早是从施乐帕克研究所学来的,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在惠普实验室,我们的工作任务是技术创新,然后和产品部门合作“孵化”出产品。我所在的小组一共完成了五款产品,有四款是20%法则催生的,剩下的一款产品是公司高管命令我们完成的,结果只有这款产品被市场淘汰了。 人们误以为优秀的产品是战略规划的结果,或是来自公司高管的创意。其实,最好的创意大多来自于普通员工。20%法则鼓励普通员工自己尝试各

第4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第4章技术创新过程 4.1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解释 技术创新概念主要是由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熊彼特(Schumpeter)首先系统地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概念(1911年)。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他确认创新能够引发经济增长,并根据创新理论,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现象都进行了一番重新定义。熊彼特从创新的内在机理出发,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循环的原因,说明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会导致长短不等的三种经济周期。 熊彼特所描绘的五种创新,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供给来源的获得,以及新原材料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随后研究者对创新理论进行分解,并发展出二个独立的分支:一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二是组织创新理论,主要以组织变革和组织形成为研究对象。 熊彼特等人对技术创新的定义,突出之处是强调了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即技术创新应是信息、人才、物质材料与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要素的有机配合,形成独特的效用。这是一种强调“投入”的观点。 4.2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就是发明+发展+商业化。因此,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强调了“过程”与“结果”(将设想做到市场)。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短缺,均不能形成最终的市场价值,见图。任何一个环节的低效连接,均将导致创新的滞后。 图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

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4)创新产出高,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定性特征: 其一, 创新意识成为民族文化的基本成分。其二, 形成国家创新意志。其三, 国家作为系统, 其结构( 体制制度、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游戏0规则等) 已优化到能够自动地保障、支持和促进创新。 二、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说明我国在发展科技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从观念上弄清楚科学和技术两个领域。要明确科学和技术各自的性质、作用和基本特点;同时要明确科学与技术都重要,科学家和工程师都重要,不可偏废。比较而言,从时间来看,科学更多侧重于长远,技术更多侧重于当前;从数量来看,工程师要比科学家多得多。还要明确,与经济直接相关、能形成直接生产力的是技术。 从体制上分清科学和技术两个体系。要稳定科学研究基本队伍,给予相应的政策。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的项目有较明显的应用前景,则可以与从事相应技术的单位合作进行,或者分出去单独建立新的单位。技术体系中,要真正以企业为主体即使一时或相当时期内多数企业不可能以自有技术为主,仍然要与独立院所和高校合作,或从外购买,但企业必须在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在教育体制中,要建立独立的工程和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大量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管理上分清科学管理和技术管理两种职能。国家综合管理部门要有分别管理科学和技术的不同职能,科学和技术主管部门要分别设立针对科学和技术的二级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管理。在社会管理上,目前已有自然科学基金会,作为受政府委托的面向科学研究的社会管理组织;相应地,在技术领域也应建立类似组织,受政府委托对一些技术苗头给予支持,当然管理方式上应该与科学领域有所区别。 在技术管理中要注意,目前国家独列出了一类高技术项目,但是如何划分高技术与一般技术,其界限并不清楚。从大的领域来看,如能源、信息、生物等,其涵盖面很广,很难都算作高技术,因此在规划中体现出同一领域既在高技术中出现,也在一般技术中出现,或者按其它标准分类再出现。因此高技术规范不宜扩得过大,应该就具体项目而不要按领域来予以确认,以免重复过多。 政策上分清科学和技术两种支持方式。科学研究经费应由政府投入,在一些特殊领域,可能有少量的社会资助。目前科学研究经费比重仍然偏少,应予提高,大体上应达到占科学技术总经费的10%左右。应保证科学家的待遇,同时停止科学研究单位的创收活动,使科学家们能安心工作。在科学选题上应更多地给予科学家以自由度,除少量大项目外,一般不要与国家大目标挂钩,减少项目检查频度,取消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尤其是对个人的要求。

拓展企业的创新类型(创新策略之14)

创新策略之— 拓展企业的创新类型 工业创新不仅包括主要的(根本的)创新,而且还包括次要的(进一步的)技术进步。事实上,上述定义提示创新的成功商业化可能需要相当广泛的组织变革。例如,像宝丽莱的即时成相照相机这样根本性技术创新的引进总是会导致实质性的内部组织变化。在这个案例中,实质性的变化发生在制造、营销和销售职能部门。企业决定集中在即时成相照相机市场,而不是传统的26毫米和35毫米胶卷的照相机市场,因此,迫使生产职能发生改变。类似地,营销部门必须雇用额外的销售职员来培训和说服零售店,使其确信新产品不会吞食它们的胶卷冲印经营。而且,为了生产和分销即时成相照相机所要求的独特胶卷,一个新的经营业务必须开展起来,这是否是一项服务创新? 因此,技术创新可能伴随着更多的管理和组织变革,常常也被称为创新。这代表了一种更加模糊的图象并且开始拓宽创新的定义,以便把任何组织和管理的变化真正包括进来。 本节早些时候曾把创新定义为知识的应用。这个观念深置于所有类型创新的核心,包括产品、流程或服务创新。值得指出的是,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产品创新不久就继之以流程创新,被称为工业创新周期。而且,把创新和物质变化联系起来也很普遍,但是组织内引进的许多变革带来很少的物质变化。相反,个人进行的活动真正发生变化。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就是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制造商采用了所谓的日本管

理技术。 在开始的时候有必要强调,本书集中于产品创新的管理。这并不意味着以上所列的其他创新不太重要;选择这个焦点目的在于确保清晰和促进创新的研究。 创新的一种分类,提起创新,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创新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创新主要有5种: (1)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创新。有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公司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美国近年来出现了"思维空间站",其目的就是进行思维创新训练。

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及其过程

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及其过程 一、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中作为激发组织潜力的重要形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所谓管理思想理论创新是摒弃原有的管理理论,引入现代的管理理论模式,并对现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创新性地改变,也就是对管理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管理思想理论的创新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上升到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领导效能理论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三要素。 2.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是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陈旧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激励为前提,人本化的制度。新的制度的建立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 3.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在创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借鉴成功的先进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先进的管理模式并非都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有对企业的管理有推进作用的才是最正确和有效的。 管理创新的思想、制度、方法三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首先要使HJX公司的管理者打破原有的陈旧思想,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的创新活动;其次,企业制度上的创新从根本上废除落后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符合HJX公司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后,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推动下,新的企业管理方法上的创新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创新的过程 管理创新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认识到认知,从认知到创新的过程,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员工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不满或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而导致组织和员工在认识上与原有管理理论思想的冲突。 第二阶段是因为认识到企业现有管理手段、方法的落后,而对新的管理理念

探讨我国提出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探讨我国提出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型国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创新型要素。 关键词:体制改革经济创新创新文化科技创新 1、我国发展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便利,提供了许多新型就业岗位,为我国缩小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有力途径,同时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我国的结构性失业状况,使得传统工业的失业人口较难在新型工业部门就业,同时也加大了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困差距,加重了环境和资源的负担。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则给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的进 程,能源技术的发展将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危机,空间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必须进行发展战略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跨 越式发展,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2.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2.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在科技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