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_王念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_王念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_王念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_王念

111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8期(总第372期)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

□王

念刘细发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桥梁和结合点,是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途

径。就如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指出我们必须建立起产学研成果转化体系,优化内在动力机制,建立内外部联动机制。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思路[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8-0111-03

[作者简介]王

念,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与管理;(湖北武汉430070)

刘细发,江西财经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330032)

Abstrac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findings is a bridge or joint between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social economic activities.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serving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into productive forces ,and by means of decomposi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findings in universities ,we must build a translation system among industri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optimizing the inner motivation scheme and setting up a linkage system.

Key words:universities;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findings;serve;line of thoughts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所颁布的有关科技成果管理的法规,我国的科技成果包括三类: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大学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却一直很低。2004年度,

国家科技奖评审通过的234项建议授奖项目中,高校获10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8项,高校17项,占授奖总数的60.7%;国家技术发明奖21项,

高校获得14项,占授奖总数的66.7%;国家科技进步奖185项,高校获得75项,占授奖总数的40.5%。这些数字表明:高校已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科研开发的生力军。[1]2004年,高校申请专利12997项,占全国申请量的4.7%,授权专利5505项,占全国授权量的3.6%,发明专利授权约为1.8%,而且专利许可实施率不及10%。[1]

虽然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万多项,但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难已是高校“非常需要发展而很艰难的任务”。所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迫在眉睫,它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

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较多,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文化和体制惯性的原因。就高校自身原因来说,是高校发展和科技创新理念滞后的时代要求所致,开展成果转化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大多仍处于自发阶段,而未上升到自觉行为;开展成果转化缺乏外在经济载体和运转平台,大多仍徘徊在实验室,而未能真正内化到经济载体上;开展成果转化的社会投资机制不畅,大多重学术价值,而未能真正演化到技术集成上来。[2]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创新创业

DOI:10.13529/https://www.doczj.com/doc/af13901011.html,ki.enterprise.economy.2011.08.018

112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8期(总第372期)

(一)高校科技管理改革导向未能与市场对接1.高校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高校一般理解的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课题和专利,然而企业所理解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并销售的实用技术。高校有些科技课题缺乏市场导向,主要侧重理论分析与评价,所以市场调研不够具体,使得很多研究成果或专利不能与市场衔接,也不能为企业所开发应用,严重影响了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推

广性。

[3]2.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

高校常见的科技成果激励方式主要有晋升职称、

科研奖励和申报学科点,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是论文著作、刊物等级、项目经费的数量,但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所占比重较小,很少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成果。职称评定成为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坐向标,这就导致多数教师只是按晋升职称条件去经营论文,对科技成果转化兴趣不大。

(二)高校和企业尚未确立实质性的利益共同体1.企业吸纳能力偏差,

校企合作缺乏热度。企业吸纳高校的科研成果到企业转化,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搜索、评价、选择、学习和集成应用等多方面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企业显得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横向课题开展了合作,但是,高校科技人员的项目进度常常跟不上企业的需要,未能及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也失去了与高校合作的兴趣。

2.科技服务平台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虽然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但缺少统一的组织和政策协调,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不明确,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的分析、调节和信息发布平台,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生产部门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瓶颈

科技成果转化一般要经过研究、转化与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在国际上这三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

而我国仅为1:0.7:100。在已成功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占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占26%,风险投资仅占2.3%。

资金问题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最关键的问题,主要包括:转化资金总量不足;投入结构比例失调;应用开发方面的投资尤为缺乏,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系统缺乏效率

1.科技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体系,高校科技链与产业链缺乏有机转化中介。我国从事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等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不但太少,而且其市场运作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较弱,导致高校、企业及科技中介缺乏合理的分工与配合,影响整体系统的效率。[4]

2.技术市场网络体系尚未统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成果信息发布分散,更新不及时,另外由于缺少科技成果的评级制度,项目良莠不齐,需求方很难通过网站找到合适的项目或了解相关的市场信息。

3.盗版仿冒使原创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原创设计与专利产品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好的原创成果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只要一投入生产就免不了被盗版、仿冒的命运,甚至原创的产品还没大量上市,仿制的就先行一步了。很多企业都丧失了对科技人员的原创技术成果进行投资的动力。另外,自主设计数量少、成本高、高端人才缺乏,使多数厂商选择仿冒途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极大地伤害了原创人员的利益和热情。[5]

三、如何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首先要有所为,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准则来考察高校,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结果纳入高校评价,特别是重点高校;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开展社会深度跟踪。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创新体制和机制入手,需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联结互动作用。

(一)改革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首先,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必须将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捆绑在一起,既要重视科研项目和经费的争取,保证科研计划的完成,还要以成果转化后的效益、水平等作为指标来综合考核,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率和效益。其次,在分配机制上,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学校和研制者共同所有,允许研制者及所在院系按一定比例分享技术转化收入。最后,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二)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

美国成功的经验表明,完善投融资体系是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有效途径,资金是高校科技成果转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

113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8期(总第372期)

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粘合剂”和“催化剂”。第一,政府应改善风险投资的环境,并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规范改善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实现我国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和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以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二,政府应增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如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支持科技成果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转让,同时还应建立资金投入监督机制,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三,政府还应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良好的服务场所等。

(三)运用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推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改革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大学相互支持,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良性合作。另一方面,重视高校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激励中介人才的政策,加快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国际国内培训,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与管理水平,使之以国家目标、地方特色经济、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建立“研发—孵化—产业”链,形成自身的创新体系。[6]

(四)提高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

即使高校开发出的成果是成熟的、

有市场需求的好产品,而且也能顺利地实现技术转移和交易,此时要成功地进行研究开发成果的转化,企业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吸纳能力。企业吸纳高校的科研成果到企业转化,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搜索、评价、选择、学习和集成应用等多方面工作的过程。因此,

任何一个企业要转化和应用高校研究开发的成果,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需要一定的能力,这些构成了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必须具备的吸纳能力。对技术吸纳能力进一步分析,技术信息搜索和获取能力包括了企业寻找信息来源、确定从信息源要收集的信息类型、从信息源获取准确的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技术评价和选择不仅要具有对技术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等进行评价的能力,还要具有对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评价的能力,特别需要对技术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技术的学习能力是成功进行技术吸纳必须具备的能力,企业要应用外部提供的各种技术,自己没有必要的学习能力,不仅技术的应用成效会受到直接影响,更危险的是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在技术吸纳需要的

各种能力中,技术集成应用能力是比较难具备、但又是当今企业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果新技术不能与其他技术有效集成,即使是很好的技术也很难发挥重要的作用,技术吸纳能力不强直接影响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的成功转化。[7]

(五)建设高效率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一方面建立校企信息服务网络。

通过该网络的传递和信息发布,高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开展研究,避免重复建设;企业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各校的科研项目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校企资源高效整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有效互动。

另一方面建立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应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机构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公共平台和开放的科技成果数据库[6],这样就能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同时可以降低相关各方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成学校成果和企业、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六)完善技术交易契约,建立供需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规范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提高转移的成功率,必须要签订技术转移的正式契约(合同),供需双方之间只需要建立一般的交易关系就可以完成商品的交易。因此,要实现技术转移和交易,需要供需双方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技术转移过程中非正式关系比正式关系更重要,隐性的关系契约比显性的正式契约更重要。[7]

参考文献:

[1]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科技产业,2005,

(5).[2]焦之文.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比率不到10%[N ].光明日报,2005-01-12.

[3]岳鹄,易露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与改革思路研究[J ].当代经济,2010,

(6).[4]彭博文,何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分析及对策[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5]孙小梅.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

(1).[6]汤姆·库克著.杨世忠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牛津模式[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12).[7]邱尔卫,王臣业,刘富强,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问题探索及解决方案[J ].中国科技产业,2011,

(3).[责任编辑:昱

文]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子分析与路径选择

协同创新中的成果转化路径及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3901011.html, 协同创新中的成果转化路径及特征分析 作者:马强李檬檬 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16期 [摘要]基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在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定位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及系统的特征,并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我国的科研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成果转化;科技创新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和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和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97万亿,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 2.19%。在研发投入规模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虽然我国研究投入规模巨大,科研产出也危机世界前列,但1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的40%相比仍 然差距较大。基于此,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系统来提升成果转化率变得尤为重要。 2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自熊彼特提出了协同创新概念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合前人关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后,本文认为一套完善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应包括研发主体、成果转化主体、管理及服务机构等部分。具体而言,研发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研发部门,研发主体负责相关科技创新和成果研发工作,是系统中成果的供给方。成果转化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根据市场反馈来评估和确定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判断以及自身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成果的商品化程度以及最终的盈利情况。管理及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政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通过持有专利、储备人才、收集信息等方式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起到了沟通和协调各参与主体关系、优化系统组织结构的桥梁作用。政府通过自身信用以及管理职能,能够促使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更好的合作,对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齐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最终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商品的转化。其中,政府通过战略支持为系统运行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高校等科研机构根据最新学术动态、政策导向、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企业从研发结构接受相应的研发成果后,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对科技成果进行商品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并最终推向市场,卖给消费者;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则是整个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润滑剂,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培训课件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 目录一、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1.人员构成2.运作方式 3.专利政策 4.工作成效二、设立技术转移公司模式典型代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创办的帝国创新服务公司 1.人员构成 2.运作方式 3.工作成 效典型代表: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企业有限公司 1.组织架构 2.业务内容 3.知识产权许可模式 4.投 资孵化模式三、其他模式【编者按】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重要创新主体,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源泉作用。近年来,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系列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发布实施,国内高校不断优化完善内部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探索构建符合创新规律和实际需求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期内容聚焦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报告正文一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即技术许可办公室。美国在《拜杜法案》的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大学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等专门机构,现已成为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俄罗斯于2003年引入高校OTL模式,目前俄罗斯大学等研究机构创办OTL已超过100个。OTL模式的主要特点:将专利营销放在工作首位。OTL模式强调大学亲自管理专利事务,并把工作重心放在专利营销上,以专利营销促专利保护。 工作人员均为技术经理。OTL模式下,工作人员必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法律、经济和管理,还要擅长谈判,被称为“技术经理”。技术经理只管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谈判,在决定申请专利后,专利申请的具体事宜交由校外专利律师事务所办理。发明人和发明人所在院系参与分享专利许可收入。允许发明人分享收入旨在激励教师不断披露发明,并配合随后的专利申请和许可工作;允许发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提升了发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声望。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1970年,斯坦福大学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主要职责是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品化,包括技术成果评估和市场风险预测、技术许可、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该办公室由学校分管科研的副教务长直接管辖,向上对教务长以及学校校长负责。 1.人员构成目前办公室共有人员52人,其中负责人1名,助理2人,授权专员18人,授权助理9人,产业合同办公室8人,其他行政及管理人员14人。 2.运作方式一般包括以下6个工作环节:①发明人向OTL提交申请材料(发明和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要求。为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校内各单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及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涉及的科技成果是指我校教职工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等单位的科研项目或利用学校技术、人力及条件资源所完成的包括软科学成果在内的职务科技成果。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属归学校,成果完成人可以是学校教职工个人,也可以是研发团队。 第三条本办法中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开发和应用,尤其是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学校和成果完成人共同对职务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第四条本办法中收益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一切现金收益和股权收益。 第五条学校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分配收益,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并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科学和规范化管理。 第二章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六条学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科技和产业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学研究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财务处、组织部、人事处、纪委、监察处、审计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

作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管理和处置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办法,讨论和决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事宜。 领导小组下设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以下简称转移中心),挂靠科学研究处。转移中心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转移中心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由精通行业成果交易和运作流程的专业人员、法律、风投、产权评估和融资等人员组成,尤其注重具有熟悉国际行业运作流程的人才参与。咨询委员会主要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咨询帮助。 第七条科学研究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学校授权高校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应研院公司)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单位,经营管理学校以技术入股方式所形成的资产。 第八条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具体由转移中心、成果完成人和受让单位共同协商。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转化: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六)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第九条科技成果许可、转让程序: (一)申请登记: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到转移中心填写科技成果转化申请表。

企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变革的路径选择

企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 方案变革的路径选择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企业战略变革是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路,为此,企业必须从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战略变革路径依赖路径选择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评估,以及结合战略、管理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本文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进行阐述。 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X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X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X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X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全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占比均超过85%。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创造了61%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启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首批入库企业有3137家。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势凸显,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其中1家进入世界500强,22家进入中国500强,38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1家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新建58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在90%左右。6300家获得研发费用普惠性财政奖励。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2017年,X围绕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创新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170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38个,累计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2家,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持续优化。X通过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发布,为自创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支撑。X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开展创新

电力线路设计中线路路径选择问题及措施分析

电力线路设计中线路路径选择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要: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能传送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对电网 的整体稳定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重视输电线施工中对 路径的选取。本文综合阐述了输电线在路径选择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在特殊条件 之下如何进行路径的选择,对于选择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只 有这样才能保证输电线的抗干扰能力,进而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力线路;路径选择;基本原则;问题探究 引言 电力线路设计中路径的选择应综合气候、地形、地质、地貌等条件加以衡量,确保线路选择具备经济性、稳定性等原则。其次,对于杆塔的选择也应综合分析。采用合理、经济、运维简便等理念,满足电网技术先进合理,安全有效。促进现 代电网安全运行。 1电力线路路径设计现状 近年来,供电需求不断增加,新建线路不断服役,与已有不同电压等级的电 力线路相交融,造成新旧电力线路混合在一起,对于整个电力走廊的规划起着制 约作用,并出现了很多显著的设计电力线路路径问题:(1)很多电力线路路径 设计时受已有及规划设施的影响和走廊的制约存在绕远的状况,造成了很大程度 上的电能浪费和线路本身的投资增加。(2)电力线路网络结构缺乏科学性,很 多地方只是简单进行线路规划,但新老电力线路更替时打乱了线路规划,造成电 力线路网络结构太复杂,管理难度随之提高。(3)电力线路设计人员在设计电 力线路中,没有实地深入考查有关条件,造成电力线路设计流程太简单,对影响 因素没有考虑周全,如没有对当地地质与气候情况对布设线路带来的影响进行综 合分析和考虑。在接受任务之后,就需要严格考查沿途地貌地形,尤其应充分结 合电力系统的整体供电规划,不但考虑当前供电需求,还要兼顾远期线路改造接 入的可能性和便利性。电力线路路径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着配电网整体 配电能力的提高,需要妥善解决。 2电力线路设计路径选择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输电线路在路径的选择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中第一个因素 是技术方面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完成线路的路 径选择所需要最少的成本。除此之外,线路在路径的选择上还需要综合的顾及后 期的维护与保养,同时对于选择的路径之后不能对当地的建筑等造成一定的威胁。基于上述的论述,电力线路的路径在选择的时候依照的基本原则可以被归纳为以 下四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把实际的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同上述的两个制约因素 相互融合,从而在实现后期简单维护的基础之上,能够合理的完成施工任务;第 二个指标是尽可能的选择地势良好的路径,不能出现较大的转弯路径,同时尽可 能的躲避悬崖、较宽的水域等环境;第三个指标是在路径的选择过程中绕开居民 住宅区、高层建筑物、茂密的森林和绿化设施等,这样一来能够保障线路的通畅;第四个指标是如果上述的指标不能同时的实现,那么在选择路径的时候要选择最 短的路径设计,同时使得周围的环境对输电线路的干扰降低到最小。 3电力线路设计中线路路径选择问题探究 3.1电力线路设计 电力路径的选择中常分为两个方面,即野外选线、图上选线。其中,实际工 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若干路径方案,再收集有关资料开展野外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策略

数学建模小组作业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优化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第10组组员: +++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策略 【摘要】 我们将扫地机在房间内扫垃圾的路径策略问题抽象为方格化模型,用原始给 定数据做出垃圾指标矩阵Q[300*251],根据扫地机需要的行走路径进行程序嵌套,并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进行最优解的求取,然后根据建立的模型,用Matlab 进行仿真演示。最终可以观察到扫地机在每种情况下的清扫路径。由于墙角也会存在垃圾,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实现100%的清扫,所以我们在此规定清扫完95%的区域即作为合格的条件。下面我们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如下考虑:问题一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将整个清扫区域划分成如图4.1.1所示的小区域,通过运用矩阵整合函数,将矩阵Q[300*251]整合成一维数组T[5],经过固定时间间隔 所对应的区域,在区域边沿随机选的扫描判断{T(1),T(2),T(3),T(4),T(5)} MAX 取坐标作为运行起始点,如果检测到的最大的元素的所在区域发生了变化,则根据当前位置与随机选好的碰撞点进行路径转移,按照这种方式运行,直到达到扫地机的结束条件停止。 问题二 这时扫地机每次只选择垃圾总指标最多的路径,并且每次扫描发生在扫地机与墙壁发生碰撞的时。扫描过后,机器人可以任意选择方向,选择方向的合适程度将成为扫地机扫地效率的关键,所以我们设定某一点作为扫地机扫描的起点每 次碰撞时的扫描决定下一时刻可能的转弯方向,即某个方向上的垃圾总指标C k 最大的即为下一时刻的转弯方向。 问题三 设计智能扫地机路径,保证扫地机以最短时间达到清扫要求,我们可以选取以下两种优化方向:(1)避免与墙壁进行碰撞,提高机器的灵活性;(2)提高单位长度上清扫垃圾指标总量,即提高清扫效率。 比较问题1与问题2 问题1中的方案存在其合理性,问题2中则显得较为高效,比较两者发现:改变S 大小可以改变地段扫地机性能。 T 关键词:线性规划路径转移划分区域清扫效率

探寻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

探寻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作者:刘艳整理报道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探寻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 为探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探寻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本报自2014年1月6日至3月31日开设了“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探讨”专栏,来自中央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就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本报近日举行了一次专题对话,邀请科技部及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部分科技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就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瓶颈进行全面梳理,目的是结合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对今后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展望和分析,为进一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持人: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社长魏谷 嘉宾: 修小平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局级调研员 刘琦岩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 徐轶科技部火炬中心成果推广处处长 赵绮秋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建华北京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蒋佃水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荀标昆山工研院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邵翔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管理部经理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主持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究竟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该做什么?市场又能做什么?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 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教技[2018]7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18.05.18 【实施日期】2018.05.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技〔20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教育部 2018年5月18日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有序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教育“奋进之笔”攻坚行动计划任务,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加强与地方、行业协同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发展目标 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结合实际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各具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认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科技创新基础好、成果转化需求强烈、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特色鲜明、转化协同成效显著的地方和高校,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及重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 (二)以地方为基本依托单位的基地,要求: 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在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问题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在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有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不到位、中介的发展不完善、企业的态度不积极以及投融资体系的发展不健全等。进而提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对策,以期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然而,目前,受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员普遍重科研、重成果,轻转化、轻效益,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下,70%以上的科技成果被闲置,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目前高校大多都树立了科研立校的办学思路,取得了数量可观的科技成果。然而,众多的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问题的关键。实事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没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目前高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4项,占总数(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的58.5%。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4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一等奖2项,二等奖61项)的71.4%。3项一等奖项目均为高校获得(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14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10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16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144项)的70.4%。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0项(一等奖3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6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43.2%。国家三大奖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83项,占总数(266项)的68.8%。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39项,占总数的52.3%。(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 但和上述数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比率,签约转化的不到30%,真正实现转化的10%,短期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不到5%。以河南省高校为例,2011年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193项,占总科技课题数的2.4%;当年实际收入约为0.66亿元,仅占科研经费投入的5.2%[1]。与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80%相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之低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2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重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管理实施细则

重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技成果转化,规范其收入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重庆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是指学校师生员工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职务科技成果是指师生员工利用学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技术条件、人员智力和劳力等资源所取得的智力成果。收入包括科技成果直接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收入和科技成果作为股权投资所取得的收入。 第二章机构职责 第三条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管理,配合计划财务处做好转化收入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行使股权管理,负责科技成果股权收入的收取,及时划转学校并通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成果完成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计划财务处负责转化收入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收入分配。 第三章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 第六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纳入学校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类,设立科学技术开发及转让收入科目、成果转让奖励支出科目,对科技成果转化收、支按项目加科目进行核算。 第四章收入分配 第七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收入分配比例如下: 1、50%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含印花税)。奖励方式可由成果完成人选择两种或其中一种。 (1)扣除个人所得税后一次性转入成果完成人银行卡; (2)转入成果完成人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用作其他课题启动费等,按照《重庆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管理。 2、20%由学校统筹安排,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模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模式 根据高校与环境的互动融合程度,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从产权型态上区别有两类,即合作型态和非合作型态。合作型态包括技术转移、技术合作,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非合作模式包括自建经济实体和自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 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转移是早期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主要模式。高校研发所获得的专利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扩大和规范技术转移,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市场,形成了技术市场网络,建立了以《技术合同法》、《成果转化法》为核心,一系列与行政法规相配套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根据科技部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我国1995年的各类技术转移成交221182项,2000年上升为241008项。通过技术转移推动了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能利用高校的创新成果,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源不足或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缺陷,利用资金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缺点在于高校与企业的互动融合程度较低,不利于高校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同时企业也无法分享创新过程的信息,不利于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 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并把它作为“九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工程。近十年来,产学研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的技术创新成果就是技术合作成功的例证。如一直围绕中小型草浆造纸厂的环境污染问题,被南京林业大学与江苏新大纸业集团公司通过技术合作攻克。双方合作开发的“麦草低污染制浆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麦草制浆方法,采用亚硫酸纳和甲醛制浆新工艺,以降低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污染负荷。自1995年双方签订技术合作协议,采取长期技术合作方式。1999年继续合作开发“高附加值木质素产品的产业化”项目,同时建立我国第一个草浆高附加值木质素产品的中试基地,该项目开发已取得成功。公司生产的木质素市场占有率超过10%,在以草浆制浆同行中生产的木质素产品占首位,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对资源集中使用能有效地投入资源的投入规模,减少了由于单个单位因资源不足或资源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创新滞后,因而能够缩短创新时间;三是由于有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创新过程,能有效地分担创新的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科技成果转化难一直是困扰高校的普遍问题,各高校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一样,但是都具有一些共性。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期共同探讨和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分析研究,结合多年来从事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取得的经验,发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成果立项缺少市场引导,产品开发目标不明确,研发过程与产业及市场脱节。 高校成果的立项很多市基于技术概念或产品创意,立项之前很少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高校科研成果大多数还处于产品概念阶段,仅有少量已经形成样机或产品。成果的共同问题是研发过程与产业实际脱节,缺少对市场的了解,很少与实际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成果与市场所需求的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产品结构、功能、元器件选用、工作可靠性、安装使用及成本控制上还存在大量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使教学科研与产业与市场紧密结合。使教学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科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一些高校受到地理区位的限制,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三海一核”领域为发展特色,但是学校地处远离海洋的内部省份,这使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成功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由于制度及观念等因素,教学院系、教师对成果转化工作不够重视,教师对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很多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很少关注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教学与科研压力也使高校的管理者无暇顾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更有人担心教师过多参与成果转化工作会对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冲击。很多高校没有把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对院系、教师的考核体系,导致对成果转化工作不重视。

最佳路径分析

GIS应用技能训练 基于多因素与层次模型的校 题目 园火灾救援最佳路径分析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1102班 姓名江瑶 指导教师黎华、胡杏花 2013 年7 月12 日

目录 摘要 (1) 1 背景以及分析的意义 (1) 2 训练要求 (1) 3 设计分析 (2) 3.1整体思路 (2) 3.2最佳路径的道路层次模型 (2) 3.2.1建立层次模型 (2) 3.2.2确定权系数 (3) 3.2.3实际调查 (4) 4 软件应用 (5) 4.1本次实验的道路数据获取 (5) 4.2对校园内外部矢量化并制图 (7) 4.3给校园各道路命名并且赋权值 (9) 4.4对校园内外道路进行拓扑构网 (9) 4.5对拓扑网进行最短和最佳路径分析 (11) 5 结果分析及评价 (11) 5.1校外最短路径结果及分析 (11) 5.2校内最短路径结果及分析 (11) 6 心得体会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附录1 权值计算代码 (15) 附录2 所有道路权值 (15)

基于多因素与层次模型的校园火灾救援 最佳路径分析 摘要:最佳路径的求取实则是一个多目标综合决策问题。以往一些研究没有能全面分析问题,只注重与某个因素下的最佳路径,这使得分析结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得到最佳结果。有些则综合了多种影响因素,然而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常采用专家评估的方法,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有时会偏离客观实际,易于造成评价失准,致使结论缺乏真实性。 本文所提模型是综合了多目标决策与层次分析法的基于多因素影响与综合评判的最佳路径分析模型。模型在全面问题分析基础上先给出了影响最佳路径分析的几个重要影响因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了道路层次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系数。在综合评判时应用多目标决策模型与所提因素评分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路段的评分矩阵,并综合所求各因素的权系数得到最终路段的综合权值。最后以路段综合权值为路段属性进行Dijkstra算法求解,得到最佳路径。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值,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利用严密的数学理论,去除随意性与主观性,表达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因素影响权值,并且依据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来检验权值的合理性,从而使得分析结论更准确、可靠。此次分析是当武汉理工大学某处发生火灾,分析消防车怎样最快到达火灾处。在学校外进行消防车到达校门口进行最短路径分析,对校内进行最佳路径分析。 关键词:多因素层次分析最佳路径校园 1 背景以及分析的意义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蕴藏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引发的灾害会危机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而为了防范并尽量减少这些灾害造成的影响,我们小组选定大学校园火灾快速救灾最佳路线决策作为此次超图软件实习主题,随之我们小组经详细讨论和合理分析最终确定使用“基于多因素决策与层次分析法的最佳路径模型”来计算火灾发生地周边各路径权值并利用SuperMap软件最佳路径自动分析来为消防车火灾扑救路线选择及火灾发生区域人员疏散路线选择做最佳路径决策分析。 2 训练要求 应用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以及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中所学到的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_陈曦

收稿日期:2012-12-05作者简介:陈 曦(1968—),男,山西大同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与社 会科学。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陈 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摘 要: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中,第二条就列为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一个新提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根据论述认为在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下,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3)03-0042-04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 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内容中, 第二条就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次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见报告将 此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破解和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提出用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首先,创新是各个生产要素的整合,从而避免了单一生产要素的消耗,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创新本身是可再生资源,创新一旦成为发展的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发展壮大;最后, 创新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由创新转化的生产力呈现级数效应,相对于生产要素的加数效应和乘数效应,具备超乎预测的放大功能。笔者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赖创新,使生产要素高度整合、集聚、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从而驱动经济社会 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意味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而是统揽全局、左右发展的谋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只有搭起基本框架,才能统领整个战略的全面实施,具体表现为由主体通过多种渠道,运用高效可行的方法具体实施,确立以下两个系统。 1.协同合作的创新主体系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明确由哪些主体来具体实施,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哪些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哪些工作,起到什么作用。首先,政府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调控、引导、协调和扶持的作用,承担服务和保障的职责。具 体工作有: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优惠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创新,政府采购或直接 投入公共技术研发, 协调各主体的关系、组织他们协同合作。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链条中, 企业既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落脚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向创新要效益。主要做法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通过自主研制开发并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认定暂行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有序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教育“奋进之笔”攻坚行动计划任务,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加强与地方、行业协同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发展目标 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结合实际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各具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认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科技创新基础好、成果转化需求强烈、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特色鲜明、转化协同成效显著的地方和高校,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及重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

(二)以地方为基本依托单位的基地,要求: 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与高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3.有效集聚地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形成推进本区域高校成果转化的合力,承载高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4.在与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有政策、有机制、有探索,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以高校为基本依托单位的基地,要求: 1.高校高度重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落实; 2.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完备,操作性好; 3.已拥有一批能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类平台,并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4.与地方、行业有深入的协同创新并取得积极效果,有典型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案例。 四、认定程序 (一)提出申请。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工作指导标准》(详见附件1),结合自身实际编制《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申请书》(详

机械科技成果转变路径

机械科技成果转变路径 1我国农机成果转化现状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机成果)是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成果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目前我国80%的科技成果未转化,其中农机成果也不例外。以某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单位提取的数据为例分析,该单位从19XX年15a期间,共承担了各级政F下达的科研项目53项(开题数),其中通过鉴定或验收形成农机成果的有35项,占开题数的66%,而转化出去的成果有6项(指每项成果推广在5台(套)以上的),占农机成果的17%。在没有转化出去的87%中不乏非常有推广前景的成果,都在20世纪90年代就闲置在档案室里,正如经济问题专家指出,这是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非常令人痛心。究竟是一堵什么样的“围墙”使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低?传统的农技成果转化的老办法、老经验出了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新途径才能有效提高新形势下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21开题项目没有形成强劲需求一个科研项目在开题时就呈现出弱势状态,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农村市场跳动的脉搏,开题时仅在理论状态下分析应该有转化前景,仅在只有零星用户或者在具备了一定科研基础之后,就匆匆上报项目。开题项目的弱势特征表现在: 211项目单一。既没有前期扎实的市场调查基础,项目完成之后往哪转化,科技人员心里没有底;也没有制定后期的研究方向,无法形成完整的项目链,用户接收单一项目无法使用。 212项目脱节。研究的科技内容、解决的技术问题、可能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或者问题很小没有涉及到关键,缺乏用户共鸣,无法达

到预期需求。 213项目零散。一个较小的研究单位一年内上的项目达10多项,包括的领域也很广,人力、财力及实验手段都无法跟上,项目的完成很勉强,更无力去深入推广转化了。 22农机成果推广渠道不通畅如果说取得农机成果是源头,那么用户使用就是源尾。其间渠道一路畅通与否是影响转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省及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科技成果转化到1~2个用户是完全有把握的,但是再继续多家转化就很难了。而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 221信息不灵。凭宏观的信息认为该成果会有很高的转化率,但微观信息即具体是哪些用户需求却没有掌握。 222成果熟化度差。用户最大的担忧是农机装备的性能、质量可靠度、操作方便性及是否有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 223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缺乏经费,研制的样机没有进行生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等就匆匆投入市场,造成农机的成熟度和可靠度不够,农机经常搁浅在田间、车间等。 23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片面性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制约了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转化率要高,就要强化推广职能,形成媒、研、产、供、销、服、馈等一条龙的链式管理,而各个链节都是科技人员组成形成合力;但是在评价科技人员成就时,只是6个链节中的“研”,因为是研究人员才能取得成果奖励证书,才能晋升职称或奖励等,而其他都是辅助人员,不属于成就评价之列。因此属于链节“研”中的人员,都不愿意改行“屈就”于其他链节,唯恐影响前程。目前缺乏有效地促进科技人员从事农机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削弱了其他转化链节的功能。 24用户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技能不强我国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