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闲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休闲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休闲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休闲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休闲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在职农业推广专业姓名岑梓健学号AM20130096

休闲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

—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近几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被以往所忽视的农村地区,开始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休闲是人们缓解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最佳方式,因为农村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休闲观光的农业。本文以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从解读休闲农业入手,借助SWOT分析法对广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具体对策。

关键字: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广州市

一、休闲农业内涵

休闲农业起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关于其概念,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 / Agro. 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l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它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应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条件的共享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理想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二、广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

(一)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背景

在城市中,有限的公园绿地和风景区的人满为患,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休闲旅游需求;加之生活压力大的人们产生了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之乐的强烈欲望,人们开始转向城郊、乡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产生的体验型旅游、生态型旅游等项目与农业旅游项目的融合,极大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农业旅游与绿色、环保相结合,同时政府的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广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于20世纪末,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而产生的,广州市把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之一重点发展,广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郊区、景区、景点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仅为在广州市的城市居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提供良好的选择,并且把旅游业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业致富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二)广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依据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划分的发展模式,有农业体验型、高科技主导型、文化特色依托型、综合休闲型。

1、农业体验型

传统农家体验型,跟农家乐模式相似,比如广州市周边的农村,南沙永乐农庄、增城的瑶湖农场等乡村气息浓郁的地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其侧重点是注重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原则,除了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之外,还有如市民公园、市民农场等也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农业体验和农业休闲。

2、高科技主导型

高科技主导型,即是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撑,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主要依托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在此高科技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增加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的科技性,使游客在休闲放松的同时欣赏到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农业产品的内容比如广州百万葵园、广州芳村花卉博览馆,主要是利用高科技,生产的大棚蔬菜,水蜜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体验高科技农业的乐趣。

3、文化特色依托型

文化特色依托型,不仅要依托自然景观也要依托农村地区特有的风俗风情、人文景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对新鲜、奇异的要求,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比如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以清远瑶族地区为代表。

4、综合休闲型

综合休闲体验型,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主要以休闲和娱乐为目的,以乡村意境为核心,不仅有农家参与的功能,还有科普教育、产业带动等方面的功能。但主要是开发具有乡村氛围的综合性休闲旅游产品。这对空间地域没有限制,可以在乡村,也可以在城市。比如:广州水果世界和珠海的白腾湖农民度假村,已经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基地,设有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特色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

三、广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资源十分优越

广州市属于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与水土资源优越。广东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文内涵和民俗风情。灿烂的岭南文化,无论是园建筑,还是绘画与音乐、戏剧等,都有鲜明的特色。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成为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旅游资源。

2、区位条件优势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拥有科技、教育、和信息等多综合条件方面紧密结合发展的特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3、客源市场广泛

广州作为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居民生活较宽裕,消费水平较高。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城镇居民,是广州发展休闲农业最为基础的内部客源。同时,广州市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人们在交流的同时也为广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客源。(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休闲农业产品季节性强

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无法连续生产。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长周期性影响,导致广州市的很多乡村景点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和“周期性闲置”的双重困境。

2、没有突出当地的特色

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服务设施齐全的综合接待山庄,具有会议接待、住宿的综合接待功能,一种是当地的农户利用自家房屋、水塘、菜地发展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吸引游客,主要的活动就是娱乐棋牌、垂钓、采摘等,没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比如没有游客体验园区,让游客自己去种植,没有科普教育园区,让游客学习等特色项目。

3、经营模式单一,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还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得经营模式,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主要是自发、分散、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形式,内部的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旅游产品粗放,难以形成品牌。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政府的大力支持

广州市政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归入“六种农业”之一,重点发展,相关部分制定了休闲农业旅游规范标准,推动乡村农业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2、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具有强烈的偏好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希望到农村观光,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据广州市调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以广州市为例,2004年广州市人均GDP已达347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达12638元,人均消费支出12200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2.2%。这些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成

4、休假制度的调整

我国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这样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

(四)挑战分析(Threat)

1、广州市周边区域的竞争

随着广州市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周边区域也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吸引了大量的广州市游客。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去广州市周边自驾游,很多居民考虑到气候与路况,一定程度上会选择广州市周边地区,这对广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成很强的竞争力。

2、广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

越来越的多的游客到乡村旅游,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尤其是旅游旺季,很多乡村的农家乐、饭店、景区都是人满为患,比如增城地区,当大量的游客周末度假,没有规定的停车场,旅游车辆停靠在路边,占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3、资金短缺

郊区的大部分经营者以当地农户或者回乡创业人员为主,筹集资金非常困难,长期的资

金短缺导致了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难以对应,所以广州市郊区的部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

四、广州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区域联动式发展

将塑造产品个性化与推动产品多样化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企业、从业者应在继续保持观光度假型的主要产品大发展的同时,策划和创造出更丰富的、个性显著的农业系列产品及相关衍生品和服务项目,给旅客更多的旅游项目选择。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广州休闲农业资源的特点,运用好这一特点也是着力推进文化项目发展的关键。广州的休闲农业可以重点发展农村文化与休闲体验游,可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展休闲农事深度游,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与旅行社联系,形成包价旅游线路,使得城市居民充分感受不同区域的农村文化,当然休闲农业不仅要吸引市区居民,也要吸引农村居民,让他们去农业科技发达的区域旅游考察和学习。

(二)转变经营观念,革新经营管理模式

首先相关的企业要积极设立网站,以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相关地区的联合,比如广州市的番禺区、白云区、花都区、九龙镇、南沙区、增城市以及从化市等乡村地区要合作发展休闲农业,各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吸引游客,不要盲目的复制,桃花节、摘桃节、品桃节等,感受农村生活文化等,让游客能够有所选择,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里需求。

(三)实现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的休闲农业

实现观光、娱乐、餐饮和住宿的综合。使得广州市的乡村旅游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观光农业除了提供实物产品外,还有奇观、风景、氛围和主题等“情景消费”产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结合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亲身体验,提供地道的农家食品和农庄民宿等。

(四)着力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游客到农村就是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污染,感受这里的安静,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农田生活。更重要的是发挥生态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包括农田、菜园、果园、林地、草坪、花园等,都可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建设上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杀菌、滞尘、减噪等特点,使具有不同生态特点的植物各得其所。因地

制宜地构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绿色生态构架,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保证园区的优质生态效益。

(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在宣传方面引导、科学规划、资金扶持、机制创新,突出休闲农业的主题,把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休闲化结合,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3):12.

[2] 谢维光.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1(5):11.

[3] 张润清,赵邦宏,曹盼.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经济论坛,2011(8):141-143.

[4] 张机.海南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及模式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3):57-61.

[5] 何平均,袁雄.城郊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基于长沙市真人桥村的SWOT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0(4):37-39.

[6] 郑百龙,翁伯琦,周琼.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4):67-71.

[7] 厉守卫.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134-135.

[8] 碧禾.发展休闲农业提升特色效益——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9):10-11.

[9] 夏显力.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3):48-53.

[10]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11] 陈文强.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9(9):43-45.

第十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第十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征,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 本章共分三节,三学时 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1学时) 1、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 第二节、农业环境保护政策(1学时) 1、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 2、农业环境政策 第三节、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政策(1学时) 1、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征 3、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4、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在教学中讲授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对再生性资源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内容加入提问或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 王金南,田仁生,洪亚雄,中国环境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代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选择,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9卷1期,p112-113,139 [3] 王东升,杜砚如,鲍建梅,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8期,p11-14 [4] 王雅芹,刘顺英,李树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生态经济,2005年8期,p74-77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书后习题和题库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农大博士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

措施类综合题1

措施类综合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基本逻辑:围绕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要素与环节,一一提出针对性措施.措施的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分类标准不作为答题的一部分. 农业生产的参与要素:动植物种苗(生产对象)、产品、土地、其它生物、工具、化肥农药、人(生产者、经营者、组织者)、基础设施、政府。 农业生产环节:产、销、管 生态可持续发展: 1、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退...还....);减轻土地的利用强度(休耕、轮耕、轮牧、降低草场载畜量);改良土壤。 2、植被保护:保护植被、营造防护林。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品:产——量: 质: 深加工: 销——渠道: 品牌: 2、生产对象:改良品种。 3、劳动者:提高技能与素质,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组织经营者:组建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5、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农村路网、电网建设。 6、农业生产模式选择: 7、工具 8、化肥农药 (4)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12分) (4)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12分。每点3分,答对4点得满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5)措施: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 1.C [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少,主要使用大型机械化耕作。] 2.A [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交通运输条件、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都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B [第3题,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区域,⑦位于高大山脉的背风坡、距海较远,降水少。第4题,①农业带纬度位置较高,气候湿冷、无霜期长;市场不属于自然因素。] 5.C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科学的、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 6.D [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两地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8.A [美国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在6~8℃之间,所以不会是纬度较高的五大湖区;美国30?N~40?N东海岸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水较多;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也较多,所以A项正确。] 9.C [从图中看出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与北半球最适宜区吻合,年降水量也比美国更接近北半球最适宜区,所以①正确;苹果在冬季不生长,糖分的积累主要是从气温日较差考虑,而不是气温年较差,所以②错;美国产区位于大陆西海岸30?N~40?N之间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而我国苹果产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夏季时美国产区光照条件更好,所以③错;表中中国苹果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美国,主要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导致的,所以④正确。] 10.C [第10题,“最主要”是题眼,黑风暴大规模袭击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当的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大风和干旱只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原因。第11题,四个区域中只有塔里木盆地植被最稀疏且多大风天气。] 12.A [读图可知,该地区种植业的规模大于适宜发展种植业的缓坡和平原的规模,所以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过度开垦。] 13.D [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和低山面积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着,应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缓坡适宜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开垦为梯田,若发展水稻种植业,会造成水土流失;全面封山育林,也不可行。] 14解析:选D。美国中部和北部为小麦带,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为乳畜带,乳畜带以南的中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056 专题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李文华1,成升魁1,梅旭荣2,刘某承1,洪传春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 3.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110004) Li Wenhua 1, Cheng Shengkui 1, Mei Xurong 2, Liu Moucheng 1, Hong Chuanchun 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摘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中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和空间格局变化造成我国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后续支撑能力不足;第二,“水减粮增”矛盾突出和“北粮南运”难以为继;第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施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战略、粮食生产区再平衡战略和贸易替代战略。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补偿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faced with three problems. First, due to the shrinking of sown areas and the quality redu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China’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annot provide sustainable support for its food production. Seco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grain demand and the decreasing water resource” has become obvious and the “north-to-south grain transfer”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hird, the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annot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efficien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trategy,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grain production area and the trade substitu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se strategies,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water resource;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 ecosystem services; eco-compensation 一、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差 异很大。南方水多地少,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水少地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东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优越;西部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目前 收稿日期:2016-01-04;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学;E-mail: liwh@https://www.doczj.com/doc/ab9649783.html,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3-ZD-7)DOI 10.15302/J-CESS-2016008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精)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剑 根据武冈市农业局党委的安排,武冈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组织了全体站员参加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推动武冈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和谐”活动,站员们踊跃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武冈市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全国和国际的大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一些心得和建议总结如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武冈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全市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二、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 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讲解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农业区位条件。 常见措施如下: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

业。具体步骤如下: 二、经典高考试题 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

条件较差。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 答案(1)B(2)B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解析注意答题角度,从农作物品种、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三、跟踪训练 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第1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它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及代际的福利不会减少,包含三个要素——环境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既减少环境损害,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此外保证经济的发展有利可图。立足于中国实际,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讨论了农业环境、社会经济体系、投入、耕种系统四个维度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标签: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投入;社会经济体系;耕种系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经济发展,重视代际之间需求的持续满足,让环境、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粮食安全的隐性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通过本文我们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农业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投入系统和各种耕种制度。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围绕它们建立了农业可持续的方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维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和道德责任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以不损害环境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可持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指土地和土壤这种自然生产因素,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视,农业废物管理也成为农业可持续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一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土地利用。我国土地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压力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现象日益凸出,这是相对于高数量人口我国土地稀缺的必然结果。农业内部土地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随着经济作物效益的增加,更多农业生产者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放弃传统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农村违法占用耕地乱建住房的现象比较多,这都影响土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维护其一定结构和保持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模式和区域分类,建立农业生态区,把农业生态区作为土地资源群,对土地使用进行规划和限制,为土地的持续利用设置一定的计划,发挥土地潜力,限制进一步退化。 (二)农业废物管理 农业废物是农业生产残留的有机类物质,会通过多样化农业活动生成。农业废弃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农田上的废弃物和加工后的废弃物。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在作物生产成倍增加的同时,联同的废物和作物残留物相应增加。我国农业在生产加工方面的废弃物较少,更多的是农田上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