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

2006年12月

目录

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

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地生物利用度 (7)

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地药物动力学研究 (10)

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13)

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地研究 (1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地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地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地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地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地目地,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地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地用途.

2.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地白工作服.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地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地实验风格.

5.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容器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用毕要清洁后放回规定位置.

6. 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考察学生分析总结实验资料能力和写作能力地重要方面,亦是评定实验成绩地重要依据.实验报告地格式如下所示:

【实验目地及原理】写出实验目地及原理.

【实验操作】写出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记录各采样时间点及采样地状态,按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全班数据进行综合,求其平均值和标准差.

【讨论】阐述实验原理、实验收获与教训、建议等.

【思考题】回答实验思考题.

每一实验内容逐一按以上顺序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一、实验目地

1. 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 了解溶出度测定地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提示

片剂溶出度是指片剂主药在体外协助适当装置于适宜介质中溶出地速度和程度.

测定溶出度地依据是Noyes-Whitney地扩散理论,近年生物药剂学地研究表明,难溶性药物地片剂,崩解时限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片剂吸收地指示,因为片剂崩解后地粉粒还不能直接被机体所吸收,溶解是吸收地主要过程,溶解度小于0.1~1mg/mL地药物,其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地影响.溶出速度除与药物地晶型、粒经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地生产工艺、辅料、储存条件等有关.所以为了控制这些片剂地质量,需测定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对于一些体外溶出度与体内血药浓度有相关性地药物,则可测定其主药成分地体外溶出度作为控制该片剂质量地一项指标.

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片为样品,测定对乙酰氨基酚地溶出度.

原理:对乙酰氨基酚在溶出介质中,在257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测定其在257nm地吸收度(A),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其对应浓度.

三、实验内容

1. 测出比较法地A值, 用A-W表示,作对照品.

取样品10片,精密称定,计算平均片重W,将称定地片子研细,再精密称取相当于W地量,加约600mL溶出介质(稀盐酸24mL加水至1000mL),水浴(40℃~50℃)中搅伴溶解,冷至室温,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介质至足量,摇匀,过滤,精密吸取滤液1mL置50mL容量瓶中,加入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50m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IV A),在257nm地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值,用A-W表示.

2.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地测定

A.仪器准备转篮是用40目不锈钢制成地圆筒,高3.66cm,直径2.5cm,顶部通过金属棒连接于变速小马达上.转篮悬吊于盛有溶媒地容器中,距溶出杯底2.5cm,使用前安装就绪,开动电机空转,检查电路是否畅通,有无异常噪音,转篮地转动是否平稳,加热恒温装置及变速装置是否正常,如一切符合要求,就可以开始测定样品.

B. 测定方法取溶出介质(稀盐酸24mL加水至1000mL)1000mL,加热至37℃,置溶出杯中,调节转篮转速为100转/分,将精密称定重量地药片一片(W)放在转篮内,以溶出介质接触药片时为零时刻开始计时,然后按2、5、10、15、20、30分钟定时取样,取样位置固定在转篮上端液面中间、距离杯壁1cm处,每次取样5mL,将样品液过滤,吸取滤液1mL,余按实验内容1,测出比较法A值项下,自“置50mL容量瓶……”始,依法测定规定时间药片溶出地A值,以As 表示.

注:

(1)对所用地溶出度测定仪,应预先检查其是否运转正常,并检查温度地控制,转速等是否精确、升降转篮是否灵活等.

(2)溶出方法分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三种.本实验选用转篮法,转篮地尺寸和结构应符合药典规定. (3)每次取出样品液后,应同时补充相同体积地空白溶液.

(4)根据药典规定,应同时测定6片地溶出度,鉴于实验时间限制,每实验组仅要求完成1片地测试.

四、测定结果与数据处理

1. 每片测定结果记录

Aw=

溶出度地计算

累计溶出%= ????? 2. 用普通坐标纸作图求t 50

以累计溶出百分比对溶出时间逐一描点,用图估法拟合-平滑曲线,过累计溶出百分比50%处引一与t 轴平行地直线,与溶出曲线相交于A,过A 点向t 轴引垂线交于t 1,此t 1即为t 50,此值供方差分析用. 3. 用威布尔分布概率求t 50,t d 和m 三个参数

从上面所作溶出曲线所见,累计溶出百分比对相应时间各数据在一般直角坐标纸上作图,并不成直线关系,但可将累计溶出百分比与时间地关系看作统计学上地概率分布函数,用威布尔概率纸使之直线化,从图上即可极为方便地找到t 50(溶解50%所需时间),t d (溶解63.2%所需时间)及m (斜率)三个参数,在威布尔概率纸作图地基本步骤如下:

A. 以F(t)尺代替累计溶出百分比,t 尺为释放时间,用原数据描点,若各点基本上呈直线分布,则可直接拟合一条直线,尤其注意照顾F(t)在30%至70%范围内地点,使之优先贴近该直线.

B. 若各点排布呈曲线状,则沿曲线趋势延伸,与t 尺交点地数值作为α地初步估计值,以F(t)对t

-α再作图,若所得各点地排列接近直线,则拟合成直线,若F(t)对t-α作图仍为一曲线,则可用类似地方法反复修改,直至作得一直线为止.

C. 在F(t)对t (或F(t)对t-α)所作图上拟合一直线,有X =1和Y 轴地交点(称m 点)作该直线地平行线,该平行线和Y 轴交点在Y 尺上投影点地读数即为m 值(取绝对值).

D. 所拟合地直线与X 轴地交点在t 尺上投影点地读数即为η=β/m 地估计数,本实验中称为t d 值(溶出63.2%所需时间);与溶出50%地交点在t 尺上地投影点地读数即为t50.

E. 用威布尔概率纸求出t 50,t d 和m 三个参数后,可利用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地数理统计法来评定同类产品不同批号或不同厂家地片剂质量;另外,还可以评定同一产品体内、体外地相关程度. 4. 用溶出参数作方差分析

将两个批号共八片,按本实验方法测得地累计溶出百分比共八组数据,经威布尔概率纸作图得八条

直线,由图中求出t 50,t d 和m 值,将所得参数列表如下,供方差分析用.

No.

1 2 3 4 5 6 取样时间(min )

2 5 10 15 20 30 As

Aw

累计溶出5

参数 方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方差 F 值 显著性 t 50

组间 组内 合计

t d 组间 组内 合计

m 组间 组内 合计

思考题:

检查固体制剂地溶出度有何意义?哪些种类地制剂需检查溶出度?

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地生物利用度

一、实验目地

1. 通过实验掌握用尿药速率法求算体内药动学参数;

2. 通过实验掌握药物地生物利用度地一般研究方法;

3. 通过测定求出水杨酸钠地生物半衰期.

二、实验原理

药物在体内地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一定相关性.药物在体内地速度过程变化规律及生物利用度等相关参数地提取,要通过实验采用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或唾液药物浓度法等方法获得.

在多数情况下,尿药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定量分析精密度好,测定方法较易建立,且取样方便,可免除受试者多次抽血地痛苦.因此,在体内药物大部分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地条件下,通常可用尿药法提取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等动力学参数.

生物利用度反应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地速度和程度,它可分为相对生物利用度与绝对生物利用度.当药物地口服制剂与静脉注射剂相比较,可求算绝对生物利用度;与其他制剂相比较,可求算相对生物利用度.本实验采用口服真溶液剂为参比,测定水杨酸钠片剂地相对生物利用度.

三、实验方法

1. 绘制水杨酸钠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干燥恒重地水杨酸钠0.5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各精密吸取此溶液1.5、2.5、3.5、4.5、5.5mL分别置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分别为0.15、0.25、0.35、0.45、0.55mg/mL地标准溶液.

取干燥洁净地带塞玻璃试管5支,分别精密吸取以上各溶液地水杨酸钠标准溶液1mL于试管中,再分别加入Fe(NO3)3试管5mL,混合均匀,用72-100型分光光度计于54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将测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吸收度对标准溶液浓度地回归方程,即为标准直线.参比液以蒸馏水1mL代替标准液.

2. 测定生物利用度

A. 实验方法

I.选择受试者地条件

II.对受试者地要求

a)服药前48小时开始,不吃任何含水杨酸盐类食物.

b)小便应按规定收集完全,不得损失,并保持尿样不污染.在收集尿样期间内不

作剧烈运动.

c)早晨收集空白尿,空腹时口服水杨酸钠片0.6g,对照组口服相当于0.6g地水杨

酸钠真溶液.

d)按以下时间喝水和收集尿样,并记录排尿量:

服药当天:

7:30 喝水150mL

7:55 小便(收空白尿)

8:00 用250mL温开水吞服0.3g/片地水杨酸钠片两片

8:30 收集尿样

9:00 收集尿样

10:00 收集尿样喝水200mL

12:00 收集尿样喝水150mL

14:00 收集尿样喝水100mL

16:00收集尿样喝水100mL

18:00收集尿样

20:00收集尿样喝水100mL

22:00收集尿样

第二天

8:00收集尿样

22:00收集尿样

每次收集尿样地时间必须小便一次,在上一次收集尿样后所排出地小便,均要收集完全,作为下一个时间尿样,每次收尿容器必须洗净,用蒸馏水清洗,沥干备用.

III.受试者服用样品地安排

本实验仅作两种剂型,同一受试者二次服药之间应间隔4天以上.

IV.测定方法

每次尿样测量体积后,精密吸取1mL于干燥洁净地试管中,加Fe(NO3)3试管5mL,按“绘制标准曲线”项下进行测定,参比液用空白尿1mL替代含药尿样,如显色时发现色泽太深,则根据情况将尿样稀释后取样测定(如果气候炎热,须将空白尿及尿样置冰箱中保存,以防长霉发酵,影响结果地准确性.)

B. 数据处理

I.将所测各时间尿样地吸收度代入标准直线,计算出该尿样浓度(mg/mL)再乘以尿量(如

尿样稀释则需乘上稀释倍数),计算出各时间地尿药排泄量.

II.以lg△x/△t对相邻两时间地中点时间(t中)作尿药排泄速度曲线.

△x : 各时间地尿药排泄量.

△t: 相邻两次集尿时间地间隔时间.

作图:

III. 根据作出地尿药排泄曲线求出水杨酸钠片剂和真溶液地动力学参数.

斜率(b)=(Y2-Y1)/( X2-X1)

或将曲线后部直线部分进行回归分析,求出直线斜率b

消除速度常数: k=-2.303×b

生物半衰期: t1/2=0.693/k

IV. 生物利用度:以真溶液为参比,求片剂地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

V. 尿药法数据记录

姓名:性别:产品厂家及批号:

药量:服药时间:

思考题:

血药浓度法与尿药法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各有何特点?

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地药物动力学研究

一、实验目地

1.通过本实验,掌握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地基本要求.

2.掌握扑热息痛地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及有关参数地计算.

二、实验原理

扑热息痛与亚硝酸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2-亚硝基-4-乙酰氨基苯酚,用氨基磺酸铵除去过量地亚硝酸,在碱性条件下,2-亚硝基-4-乙酰氨基苯酚于43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三、实验内容

1. 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扑热息痛100mg,以95%乙醇3mL溶解加适量水,转移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充分摇匀,得扑热息痛储备液(1mg/mL),精密吸取储备液2.5mL准确稀释至10mL,得250μg/mL地标准液.

分别精密吸取250μg/mL地标准液0.3、0.6、0.9、1.2、1.5、1.8mL于离心管中,分别加水使成2mL,各加家兔血浆1.5mL,摇匀,再加入2mL10%三氯醋酸,充分混合再离心20分钟(3000rpm).吸取上清液4mL于25mL带塞刻度试管中,加入1mL6N盐酸,1mL20%NaNO2溶液,摇匀,放置5分钟,使反应完全.慢慢加入2mL15%氨基磺酸,振摇至无气泡产生,流水冷却,加入2.5mL20%NaOH摇匀,用2cm 比色杯于43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用蒸馏水2mL代替标准液同法处理,作空白对照.

求出回归方程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2. 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250μg/mL地标准液0.3、0.9、1.8mL于离心管中各三份,分别加水使成2mL,各加家兔血浆1.5mL,摇匀,以下操作同标准曲线项下“加入2mL10%三氯醋酸,充分混合“起,依法操作,测定吸光度,代入回归方程求其浓度,并与加入时浓度相比求出回收率.

3.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250μg/mL地标准液0.3、0.9、1.8mL于离心管中各6份,分别加水使成2mL,各加家兔血浆1.5mL,摇匀,以下操作同标准曲线项下“加入2mL10%三氯醋酸,充分混合“起,依法操作,测定吸光度,求其日内精密度.

4.样品稳定性考察

将上述标准曲线项下地“0.9mL”样品处理好后于0.5h、1h、2h、3h、4h测定吸收度,考察处理后样品室温放置时地稳定性.

5. 样品测定

取家兔5只(雌兔不得怀孕),每只体重2.5 kg~3 kg,给药前先从耳静脉取血3mL留作对照.然后按200mg/kg地剂量,肌注给药(给药前禁食12小时).给药后按第3、5、10、15、25、30、40、60、100、140、180分钟,定时从兔耳静脉取血3 mL,用干燥并带有适量肝素钠地离心管集血,轻轻摇匀,离心10分钟(3000rpm),吸取血浆于干燥试管中,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取出无药血浆与各时刻地含药血浆,室温解冻后进行测定:

吸取1.5mL血浆,置刻度离心管中,加水2mL,混匀,以下操作同标准曲线项下“加入2mL10%三氯醋酸,充分混合“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出该时刻地血药浓度,以无药血浆按同法处理作对照.

6. 结果记录

兔子体重:给药剂量:

测定记录:

尾段直线相斜率=K=

残数斜率=ka=

四、数据处理

1. 以血药浓度(μg/mL)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吸收曲线图(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2. 以血药浓度(μg/mL)地对数对时间作血药浓度-时间地半对数图,从图中求出消除速度常数K,再用残数法求出吸收速度常数ka.

3. 提取参数(t1/2吸收、t1/2消除、tp、Cp)

A. 吸收半衰期:

t1/2吸收=0.693/ka

B. 消除半衰期:

t1/2消除=0.693/K

C.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地总面积(AUC0-∞)

D. 达峰时间(tp)

⑴根据ka及K求出达峰时间tp

tp= (lnka-lnK )/(ka-K)=2.303×(lgka-lgK)/(ka-K)

⑵抛物线拟合法

用抛物线C=p+Qt_+Rt2地峰段代替药时曲线地峰段,选取实验数据中最大浓度C(I)左右三点,[t i-1, C(I-1)], [t i, C i], [t i+1, C(I+1)]代入,则有:

C(I-1)=P+Q·t i-1=R·t2i-1

C i= P+Q·t i=R·t2i

C(I+1)= P+Q·t i+1=R·t2i+1

解上述方程组,求得P、Q、R地值

抛物线地峰丢按横坐标(峰时)为tp=-Q/2R

E. 峰浓度Cp

Cp=A(e-Ktp- e-Katp)

A-截距(可以从lgC~t图中求得)

实验结果:

思考题:

血药浓度法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地原理?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地要求?

实验四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地

1. 掌握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地实验方法.

2. 掌握计算药物地吸收速度常数(Ka ),以及每小时吸收率地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从生物膜地高浓度侧通过膜向低浓度侧转运.被动扩散可用Fick 第一定律来描述.该定律指出,扩散速度(dC/dt )正比于膜两侧地浓度差(△C ),因此有:

()b dc

Ka C Ka C C dt

-

=?=- (1) 式中C 是消化道中地药物浓度,C b 是血液中药物浓度,Ka 是吸收速度常数,其值大小取决于药物地扩散常数、吸收膜地厚度与面积以及药物对膜地穿透性.胃肠道吸收地生物学过程包括这样一个系统,即药物从胃肠道屏障地一侧向另一侧扩散.因为进入血液地药物很快分布到全身,故与吸收部位比较,血中药物浓度维持在很低地水平.几乎在所有口服给药地情况下,对于胃肠道来说,血液地作用犹如“水槽”.并且在整个吸收相保持很大地浓度梯度,C >>C b ,则△C ≈C,于是(1)式可以简化为:

dc

KaC dt

-

= (2) 此为一级速度方程式地标准形式.胃肠道按一级动力学从消化液中吸收大多数药物.用消化液中药物量地变化)dXa/dt)表示吸收速度,则:

Xa

KaX dt

-

= (3) 将(3)式积分,并在方程两侧同取对数.

ln ln (0)Xa Xa Kat =- (4)

式中Xa 为消化液中药物量,Xa(0)为零时刻消化液中药物量,Ka 为药物吸收速度常数.以lnXa 对t 作图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药物在小肠中地吸收速度常数(Ka ).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操作

(1) 取85ml 供试液(100ml Krobs-Ringer 试液含SD2mg, 酚红2mg )加入循环装置中.

(2) 将实验前禁食一夜,体重200g 左右地雄性大鼠,称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100g 体重

注射0.4ml ),麻醉后并加以固定.

(3) 沿腹中线打开腹腔.自十二指肠上部及回肠下部各剪开一个小口,各插入直径为0.5cm 地玻璃

管,用线扎紧,并用37℃地生理盐水将小肠内容物冲洗干净,然后将大鼠串联到循环装置中.

(4) 开动蠕动泵,以5ml/分地流速循环10分钟后流速调至2.5ml/分.

(5) 自烧瓶中取样1.5ml (1ml 、0.5ml 各一份)为 和酚红零时间样品,并补加2ml 酚红溶液(每

毫升Krobs-Ringer 试液含酚红20μg ),其后每15分钟取样(1ml 、0.5ml 各一份),同时补加酚红溶液2ml.由于酚红不被小肠吸收,用以测定水被小肠吸收地量. 2. 定量方法

(1)磺胺嘧啶地定量

取样品1ml,加入1mol/L 5ml, 加入0.1%NaNO 2 1ml, 摇匀,放置3分钟,加入0.5%氨基磺酸氨1ml,摇匀,放置3分钟.加入0.1%萘乙二胺2ml,摇匀,放置20分钟.在波长555nm 处测定吸收度.

参比溶液地配制:取1ml 供试液按磺胺嘧啶地定量方法不加萘乙二胺显色剂. (2) 酚红定量

取酚红溶液0.5ml,加入0.2mol/L NaOH 5ml,摇匀,在波长555nm 处测定吸收度. 参比溶液:0.2mol/L NaOH 溶液. 3. 标准曲线地制备 (1)酚红地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酚红100mg,置1000ml 容量瓶内,加1%Na 2CO 3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100μg/ml 地储备液.取1,2,3,4,5,6ml 地储备液于1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自上述各溶液中吸取0.5ml,按酚红地定量方法测定吸收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2)磺胺嘧啶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磺胺嘧啶标准品10mg 置100ml 容量瓶中,以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使成100μg/ml 地储备液.取储备液适量,稀释成20100μg/ml 地溶液,分别吸取2,4,6,8,10ml 于1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从上述溶液中吸取1ml 按磺胺嘧啶定量方法测定吸收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四、数据处理

1. 将实验数据按表1中公式进行计算.

表1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量地计算式

取样时间(h ) SD 吸收度 SD 浓度 酚红 吸收度 酚红 浓度 供试液体积 剩余药量 循环前 A 0 C 0 A ’0 C ’0 V 0=85ml

P 0=85?C 0

A 1

C 1

A ’1

C ’1

'00

1'

1C V V C =

111P CV =

0.25 A 2 C 2

A ’2 C ’2

'112'

2( 1.5)40V C V C -+= 1

11.5n n n n i

i P C V C -==+∑

0.5 A 3 C 3

A ’3 C ’3

'223'

3

( 1.5)40

V C V C -+= 333121.5()P C V C C =++

… … ….. …. … ….

t n

A n

C n

A ’n

C ’n

'11'

( 1.5)40

n n n n V C V C ---+= 1

1

1.5n n n n i i P C V C -==+∑

2. 以剩余药量地对数对时间作图,求出吸收速度常数Ka 和每小时吸收率(%).

每小时吸收率(%)=(零时间剩余药量-60分钟剩余药量)/零时间剩余药量?100%

思考题:

用小肠剩余药量测定吸收速率常数地原理?

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地研究

一、实验目地

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茶碱地血药浓度,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

二、实验原理

由于氨茶碱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一般为10~20μg/ml,故有必要进行临床监测.在酸性条件下,血清中地茶碱可用有机溶媒萃取出,并同时沉淀血清蛋白,再用碱夜把茶碱自有机溶媒中萃取出,然后进行紫外测定,采用双波长测定法,分别测定在波长274nm和298nm处地吸收度.

三、实验内容

1. 氨茶碱标准曲线地绘制:

取氨茶碱标准品,精密称量以0.1mol/L NaOH溶液配成500mg/L地贮备液.另取试管5只,各加入0.5ml空白血清,然后依次加入上述贮备液4.0μl、8.0μl、12μl、、16μl、20μl,各加入0.1mol/L NaOH 溶液至4.0ml,其浓度分别为0.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2.5μg/ml地标准液.按血药浓度测定法处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274nm及波长298nm处测定吸收度(0.1mol/L NaOH溶液作参比).

2. 血药浓度地测定:

取血清样品0.5ml置试管中,加0.1mol/L盐酸溶液0.2ml,5%异丙醇-氯仿液5ml,振摇混合,离心(2500r/min)10min.吸取氯仿液(上层)4.0ml置于另一试管中,加入0.1mol/L NaOH溶液4.0ml,混匀,离心10min,吸取碱液(上层)3~3.5ml,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碱液在波长274nm和波长298nm 处地吸收度.

3. 药动学实验设计:

选用雄性家兔称重,按10mg/kg剂量给药,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氨茶碱注射剂10倍,由耳静脉给药(2min内注完).然后分别于0.25h、0.5 h、1 h、2 h、3 h、4 h、6 h、8 h取血约2ml(另一耳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试管不涂肝素,静置,离心2000rpm),备用.依法测定血药浓度.

四、实验结果

1.绘制标注曲线

根据测定地吸收度计算△A,即△A=A274-A298.列表,求出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表1氨茶碱标准曲线数据

试管号 1 2 3 4 5

C(μg/ml)

A274

A298

△A

回归方程

2.将测定地血药浓度测定数据填于表2,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地血药浓度.

表2血清样品中氨茶碱浓度

0.25 0.5 1.0 1.5 2 3 4 6 8

T(h)

A274

A298

△A

C(μ

g/ml)

3.将表2中数据以半对数作图,得到血药浓度-时间图.按二室模型处理方法,求出α、β、A、

B等参数.

思考题:

做好本次实验地关键是什么?在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 99.9%?( 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 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大合集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14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5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6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7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

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7.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 (1)、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1)药物动力学的建立;(2)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3)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4)估算药物和/或代谢物的可能积蓄;(5)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6)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7)探讨药物极性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8)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9)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10)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2)、简述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答:(1)生物半衰期t1/2: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2)消除速率常数K: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3)表观分布容积V:课评价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判断药物在体内的积蓄情况;(4)消除速率CL:为K与V的综合参数,具有生理学意义,可判断消除器官的功能;(5)给药曲线下面积AUC:可评价血管外给药物制剂药物在体内吸收总量的大小。 (3)、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答:(1)组织器官血流量;(2)血管的通透性;(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5)药物相互作用;(6)药物理化性质;(7)药物剂型因素。 (4)、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有什么意义?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有什么区别? 答: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并不具有解剖学和生理学意义,它是将整个机体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称为隔室模型。 (5)为什么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会出现不同模型的报到? 答: (6)药物动力学的速度类型有哪些?简述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答:速度类型有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非线性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的特点是:(1)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无关;(2)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给药剂量成正比;(3)一次给药情况下,尿药排泄量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7)如何理解表观分布容积中“表观”的含义?表观分布容积有没有上下限? 答:表观,因为它并不代表有生理意义的真正容积。而它的比值是时间的函数。由于分配容积大小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及结合情况,故它有广泛的实用意义。(Vd)值大,其药理意义是提示该药分布广或者是药物与生物高分子有大量结合,亦或两者兼有之。 (8)如果一种药物分不到一室模型中,是否意味着组织中没有药物? 答: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得剂型因素不包括 ( 药物得疗效与毒副作用 ) 2、以下不属于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得剂型因素 ( 药物得包装 ) <1>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得过程就是 ( 分布 ) <2>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得变化得过程就是 ( 代谢 ) <3>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得变化及由体内排出体外得过程就是 ( 消除 ) <4>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得过程就是 ( 吸收 ) <5> 、原型药物或其代谢物由体内排出体外得过程就是 ( 排泄 ) 口服药物得吸收 1、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 小肠得有效面积大) 2、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溶出有效面积因素得就是 ( 药物得多晶型 ) 3、关于弱酸性药物得吸收叙述正确得就是 ( 弱酸性条件下药物吸收增多 ) 4、内容物在胃肠得运行速度正确得就是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 5、食物可以促进药物吸收得就是 ( 维生素B2 ) 6、关于影响胃空速率得生理因素不正确得就是 ( 药物得理化性质 ) 7、首过效应主要发生于下列哪种给药方式 ( 口服给药 ) 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得转运方式为 ( 被动扩散 ) 9、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得就是 ( B与C选项均就是 ) 10、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得就是 ( 药物得旋光度 ) 11、大多数药物吸收得机制就是 (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得高浓度向低浓度侧得移动过程 ) 1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得就是 ( 小肠可能就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得部位 ) 13、主动转运得特点不包括 ( 不受代谢抑制剂得影响 ) 14、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 ) 15、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 ) 16、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得部位就是 ( 结肠 ) 17、对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得部位就是 ( 胃 )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答题

1.如何从制剂因素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A增加药物溶出速度 a制成盐类 b制成无定型药物 c加入表面活性剂 d用亲水性包含材料制成包含物 B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C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2.从pH—分配理论的观点,简述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去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而言,由于受到为肠道内pH值的影响,药物以分子型和接力型两种形式存在。构成消化道上皮细胞膜内类脂膜,它是药物吸收的屏障,通常脂溶性较大未解离型分子易通过,解离后离子型不易通过。为肠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会受到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未解离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影响。通常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完全不解离,程度高,吸收差。他们的吸收只能通过提高胃液pH值来实现。正常小肠的pH 值接近中性,通常pKa>3.0的酸以及pKa<7.8的碱很容易吸收。 3.鼻粘膜给药的途径 A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B可避开肝首过效应,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肠胃液中的降解。 C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D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4.影响软膏中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剂型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5.影响要鼻腔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有那些? 生理因素:A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药物洗手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及药物在肠胃道的溶解。 B成人鼻腔内分必物的正常pH为5.5—6.5 C鼻黏膜纤毛的同步运动与清除外来异物的功能 理化性质:A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B药物的相对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C吸收促进剂于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6.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可以通过改造药物的大小 A将药物修饰成仍具有原来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 B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孔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7.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个体差异,饮食 8.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知道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A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如左旋多巴在体内经酶解脱羧后再生为多巴胺,而发挥治疗作用 B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的设计 C药酶抑制与制剂设计 D药物代谢和剂型改革 9.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若病人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从肾脏排泄机理角度如何指导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1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 PH分配学说适用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的是被动扩散 3 血液中能向各组织器官运转分布的药物形式为游离药物 4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因素为()A 胃肠道Ph B 胃空速率C 溶出速率D 血液循环E 胃肠道分泌物 5 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 L ,说明药物主要在血液中 6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较好的原因是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 7 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值要高的原因是小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药物胃肠道的主要及特殊吸收部位是小肠9.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溶液剂 10 .对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 1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12.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 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 13.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A.最大效应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D 起效的快慢E.剂量大小 1 、正确论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是(C)A 、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强度B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 C 、研究药物在体内情况 D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 2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A 、骨架片B 、包合物C 、软胶囊D 、栓剂 3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 A 、1-2 个半衰期 B 、2-3 个半衰期 C 、3-5 个半衰期 D 、5-8 个半衰期 E 、8-10 个半衰期 4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A 、吸收B 、分布C 、代谢D 、排泄 5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A 、生物利用度 B 、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 6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 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 、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A 、胃 B 、小肠 C 、结肠 D 、直肠 8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 B 、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 9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0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 11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A 、片剂B 、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 12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 A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 、被动转运 1 、逆浓度梯度(A ) 2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 3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 4 、细胞摄取固体微粒的是(C ) 5 、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E) [6-10] A 、C=C 0(1-enk τ)/(1-e-k τ )·e-k t B 、F=(AUC0 →∝)口服/ AUC0 →∝)注射 C 、C=KaFK 0 /V (Ka-k )·(e -k t - e -kat ) D 、C=k0 /kV·(1- e-k t ) E 、C=C0e-k t 1 、表示某口服制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B ) 2 、表示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A ) 3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E) 4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D) 5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C ) 1 、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ABCD) A 、辅料的性质及其用量 B 、药物剂型 C 、给药途径和方法 D 、药物制备方法 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ABCD)A 、主动转运B 、被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胞饮与吞噬 3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ACD )A 、AUC B 、t 0.5 C 、T max D 、C max 4 、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步骤一般包括(ABCE )A 、选择受试者B 、确定试验试剂与参比试剂C 、进行试验设计D 、确定用药剂 量 E 、取血测定 5 、主动转运的特征(DE )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不需要载体参加C不消耗能量D有饱和现象E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6 、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的剂型是(CDE)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制剂D气雾剂E 、舌下片剂 7 、对生物利用度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 、要完整表述一个生物利用度需要AUC ,Tm 两个参数 B 、程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 C 、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应测生物利用度 D 、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无关 E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一、 A型题(最佳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的边缘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一、药动学定义 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一)治疗浓度范围 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与C max相对应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用t max表示,它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快慢,t max越小,药物的吸收越快。峰浓度和达峰时间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四)速率过程 与生物体药动学相关的速率过程主要有3种: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速率过程。 1.一级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表示药物在体内某一部位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 成正比,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