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文字答疑

第一章汉字的产生

1.什么是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2.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结绳和契刻是原始人类为了帮助记忆采用的两种实物辅助手段,八卦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是巫人用来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它们跟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3.什么是文字画?文字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字画还不是文字?

文字画是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图画,具有是辅助记事和交际的作用。

4.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和文字画的区别是什么?

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前者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后者没有这个特点。

5.为什么说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了?

因为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它具有与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二是它已经出现合体会意字,三是不同的地方有共同的形体。

6.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什么关系?

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是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的。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关系非常简单,有声语言已经满足他们交际的需要。原始社会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有声语言逐渐成熟。到原始社会后期,有声语言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生产力也逐渐提高,人们有了克服有声语言时空局限的愿望,产生了对文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简单的记号和一个一个地产生了文字。随着物质财富有了剩余,社会对财富的占有也出现了差距,于是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奴隶主阶级强烈需要使用文字来管理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快速发展起来,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7.为什么说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主要理由是:其基本字形是象形字,不过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这些假借字也是借用象形字的字形去表示一个同音词,这个字与词的关系是借音。同时又有近五分之一的形声字,既表意又表音,这是汉字后来的发展方向。

8.如何判断一种文字的性质?

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所谓"字符",就是文字的构成符号,可能是整个字,也可能是字的一部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一、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二、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关于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的概念另外提供)

9.为什么说文字体系没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分,没有优劣之分?

把文字体系与文字发展阶段挂钩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洋学者在研究文字类型的时候的一种机械的认识。因此他们几乎无例外地把汉字划归较低级的落后的发展阶段,比如布龙菲尔德认为文字发展有五个阶段:记事图画、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词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表词文字),属于第三个阶段。因此认为是落后的文字。而字母文字是第五阶段,因此他们同样无一例外地把西洋的看作是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完善的文字。我国有的学者也说过类似的看法。这种看法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脱离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基本概念来看问题。一个民族采用哪一种类型的文字体系,是由这个民族的语言结构特点决定的。文字体系只要是成熟的,与其民族的语言相适应的,就都是符合规律的发展,没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分,没有优劣之分。

10.为什么汉字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能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

11.汉字是适应汉语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合汉语结构特点决定的文字。汉语是一种非黏着的孤立型语,或称作单音节语,它的结构单位本身没有语法的变化。汉语的音节,与印欧语不同,是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汉民族语音感知单位是声韵调而不是音素,声韵调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汉语的这种语言结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性质。汉字是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已经发展成熟,所以,要想抛弃汉字的表意体系,用表音文字去取代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即使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也不行。用行政命令公布的一批简化字不得不收回就是证明。连字形都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改变,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就更行不通了。

12.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

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表音字符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是表意文字。

13.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教材把汉字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是不同的,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14.为什么说要想抛弃汉字的表意体系,用表音文字去取代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

参见11题。

第二章汉字的字体演变

1.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关于含义参照教材请自己归纳)

2.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

秦书八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又叫鸟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屈曲细长有如鸟虫;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这几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3.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说:"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时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4.什么是籀文?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籀文和大篆的关系是同体异名。

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那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6.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7.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草书?什么是行书?

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三种字体的名称。笔画工整、结构严谨的是楷书;线条狂放、笔画符号较多的是草书;介于楷、草之间的是行书。

8.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卜辞?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卜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殷商二百七十多年商王等占卜的记录。殷人非常迷信,逢事即要占卜,不管是征伐、收成、狩猎,还是日常生活的天气、疾病,甚至是出行、做梦等都要卜问吉凶。占卜用的主

要是龟甲(腹甲、背甲)、兽骨(牛肩胛骨为主)。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钻凿小孔,然后烤炙,看烧出的裂纹即兆象来判断吉凶。负责占卜的人把这些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都刻记在甲骨上。二是指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注意:严格说甲骨文的范畴要比甲骨卜辞的范畴大些。

甲骨文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在1899年被偶然发现的。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痕迹,他买回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不只一片上有刻划的痕迹。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他又发现甲骨上刻有商王的名字,认定当是商代的卜甲,文字当在篆籀之前。从此甲骨文得到广泛注意,收集、考释甲骨文一时形成风气,通过甲骨文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出现了。

9.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

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

10.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哪些?

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1、竖行左行,2、竖行右行,3、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也有个别交错的情况,并不是主要的。

11.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甲骨文主要有这样的特点:

(1)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

①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

②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体

③偏旁可以不同。

12.甲骨文分几个时期?

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如世系、称谓、文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为第五期。现代学者一般同意这个划分。这样,更便于甲骨文的断代研究。

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

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其后,名家辈出,考释文字,研究古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

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

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等等。这些著作,为学习、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14.什么是金文?什么是钟鼎文?

金文指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么?

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16.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很多不同。第一,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第二,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

第三,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

第四,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位置的。

17.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什么地区的国家?

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一是故意将笔划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这种曲折宛转不是按物体的形态"随体诘诎",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8.什么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由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构成秦国系统的文字。

秦系文字最重要的是小篆。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成的。

19.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陕西凤翔发现的十个石碣的文字。唐初在天兴县即今陕西凤翔发现十个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称为石鼓。每个石鼓上刻着六七十个字的铭文,这些铭文主要是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

20.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

石鼓文、小篆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1.什么是诅楚文?

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字也刻在石头上。宋代发现三块刻石,都用所刻天神取名,即亚驼、巫咸、大沈厥湫,文字基本相同。原石和拓本早已失传,只有后来的摹刻本。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22.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

秦小篆袭西周金文的传统而形成的,李斯等人只是整理秦国文字。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一、划一各种偏旁的形体,使之固定。二、确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随意变换。三、字的形旁确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这样一来,汉字的形体基本趋于定型化。

23.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

六国文字的特点有二:一是草体或俗体流行。第二个特点:文字异形。

24.什么是隶书?隶书是如何产生的?

隶书是汉字的字体之一。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的。

25.古隶和今隶有什么区别?

古隶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汉隶是在古隶的基础上形成的。前着还有较多的篆书结构特点,而后者更加归整。笔法

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而且逐渐形成了波挑的笔势。所谓"波势"、"挑法"是指较长的横划,先向左微顿,然后向右稍带波浪式,收笔时有捺脚并略向上挑。撇划收笔时也略向上挑。整个字形逐渐从略呈长方形变成略呈扁方形。这种笔势的出现,说明隶书已经从古隶演变成汉隶,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6.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篆文发展成隶书,除笔法笔势的改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简化。

(1). 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

(3)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①篆文单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②篆文多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

(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27."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

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隶定"和"隶变"所形成的字形是不同的,

28.什么是草书?广义草书和狭义草书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所谓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者,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都可称作草书;狭义者,专指汉字演变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字体。

广义的草书指草体,狭义的草书指字体。

29.说明楷书和今隶的异同。

楷书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是汉字隶揩阶段的重要字体。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

楷书和今隶在形体构造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笔法上有所改造。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划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也不再上挑,而一般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较粗的收笔,而是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也去掉了今隶上挑的笔法,但仍保留有捺脚。就

整个字势来说,今隶较为舒展,而楷书较为集中,今隶略呈扁平,而楷书稍显竖长。楷书克服了隶书难写的缺点,吸收了草书便捷的长处,而又工整易于辨识,因此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是正规场合的标准字体,虽然有些简体字产生,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30.行书是怎样产生的?行书有什么特点?

行书是在继承今隶草体或某些草书的笔法同时吸收了楷书的笔法的基础上形成的,逐渐成为介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特点是:它没有固定的规矩,写得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总之,行书比草书规矩整齐,容易辨识,又比楷书自由灵活,便于书写,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第三章汉字的字形结构

1.什么是六书?

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一种说法。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东汉班固承袭西汉末刘歆《七略》而作的《汉书·艺文志》,它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明确指出六书是象形、象事、

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的方法。汉末郑玄《周礼注》引刘歆再传弟子郑众的解释:"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汉代学者是许慎,许慎是刘歆再传弟子贾逵的学生。许慎作《说文解字》,他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说明汉儒对六书的说明的异同?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对六书的解释,虽然名称用字及次序有所不同,因其同出一源,基本内容和思想是一致的。这是汉儒古文经学派对汉字造字理论的认识。这一理论认识因许慎作有《说文解字》,用它分析了9353个汉字,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是后代学者分析汉字所遵循的标准。

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质疑的根据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理论?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四体二用"说,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戴震的理论,虽也有人反对,但得到清代诸多说文家如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等的支持,即使在现代,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4.唐兰为什么提出"三书说"?

唐先生认为,六书的界说不明确,用六书分类,每个字的归属不清晰,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分类法。他提出了三书说,即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他认为,象形文字是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记号,叫人一看就认识这是什么。凡是象形文字,一定是独体的,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象意文字有时是单体的,有时是复体的。象形和象意同是上古期的图画文字,不过象意

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形声字的特点是有了声符,比较容易识别。

5.说明唐兰、陈梦家、刘又辛的三书说的异同是什么?

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假借、形声。刘又辛的三书说是表形、假借、形声。他们不谋而合,大同小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包括假借。刘又辛且把他的三书说与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象(表)形包括了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即唐兰三书说中象形、象意二类。他们的假借是利用读音相同的象(表)形字,记录那些难以用象(表)形方法为之造字的词。他们的形声字,就是半表音半表意的字。

6.什么是象形字?其特点是什么?

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特点是只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许慎说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7.什么是指事字?其特点是什么?与象形字、会意字有什么不同?

指事字是指出一些不易用象形表示的较为抽象的概念的字。《说文》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从许慎的定义看,指事字是要仔细察看才能知道意义,这不同于象形字表示具体事物形象那么明显。同时它也不同于会意字,会意字都是合体字,而早期的指事字一般是独体的纯粹指事字,较晚产生的指事字有的在象形基础上加指事符号。8.什么是会意字?会意字有哪些类型,特点是什么?

会意字是用把几个相关的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意义的方法造的字。会意字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合体的,二是必须由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否则,不能看作会意字。

会意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首先可以分为同形字重复组成的会意字,不同形字组成的会意字。后者又再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几个相关的字组成图画式的会意字,一类是由主体与器官组成的会意字。另外还有些个别的不易归属的会意字。具体是:

(1)同形重复组成的会意字。

(2)非同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①图形式的会意字。

图形式的会意字,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图形表示一个意义。它与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画出物体的形象,所画出的物体都是名物,而图画式的会意字,是画出一幅图形。这幅图形是由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所表示的多是动作、行为等。

②主体与器官组成的会意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合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代表动作的主体,一个代表发出动作的器官。这些字主要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与表示名物连体象形字不同。

9.如何判断会意字?

会意字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合体的,二是必须由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否则,不能看作会意字。

10.什么是形声字?其特点是什么?

形声字是用意符或形旁和声符或声旁组成的字。许慎给形声下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乃至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汉字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甲骨文中已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这说明甲骨文已经初具成熟汉字体系的规模了。

11.如何认识声旁的表意作用?

形声字的声旁是表示这个字的声音类别的,形声字和其声旁虽然不一定同音,但声音应该很相近。声旁除了有表音作用之外,人们发现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也表示意义。宋代人曾有过所谓右文说,因为形声字的声旁大都处于右边,所以认为声旁表示意义的学说被称作右文说。宋人的右文说有其合理的成分,他们

注意到声旁具有表意作用的现象,看到了从声音研究语源的途径,但是他们把问题过于绝对化,而且所举例证分析说明也不够精细。清代乾嘉学者尤其是王念孙父子提出了因声求义的主张。此后不少学者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近代学者沈兼士的《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是这方面的集大成的论著。文字在应用与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变化,因此从某声者不一定只有某一方面的意义。沈兼士把一个声旁兼有几个意义的情况 分析为意义分化式,借音分化式等多种形式。所谓意义分化,是说从某声者有几个意义是意义引申的结果。

第四章汉字的应用和发展

1.什么是假借?

假借是文字记录语言时,与词汇发生关系的一种现象;假借是意义上毫无关系的词,只是由于语音上的联系而借用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意义的一种现象。离开具体的语言,就无所谓假借。

2.什么是本字?什么是假借字?什么是假借义?什么是通假字?

本字是与假借字相对的概念,最初为某词造的、字义与词义相一致的字叫做本字,与之相对的叫做假借字。

根据本字的有无,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本字的假借,叫假借字;一类是有本字的假借,叫通假字。没有本字的假借,就是起初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造字,它的意义借用另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

3.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情况?

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第二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4.从假借字被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以分为几类?

有本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一个

意义毫无关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比如:"剥"字。这种假借,属于临时借用。大概相当于现代人写别字。

第二种情况,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了。

5.从假借字被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以分为几类?

从假借字被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以分为一个字借来表示几个词和几个字借来表示一个词

两类。

6.假借与引申有什么区别?

假借不同于引申。引申是一个词内部的事,是一个词词义的发展,是历时的,纵向的。而假借是两个词之间文字的借用,是文字运用位置的移动,是共时的,平面的。在意义方面,假借不使词义发生变化。这里要区分一下字义与词义。

7.汉字在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分化的现象?

分化是汉字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一个字的职务过多,或者说他兼有多种意义,这无疑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就要想办法分散这个字的职务。

8.汉字的分别字主要有哪些情况?

甲、为假借义造分别字的情况:

(1)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分别字。比如:

(2)加形旁为字的本义造分别字。

(3)一个字借为他用,为这个假借义造一个与原字形无关的分别字。

(4)一个字借为他用,另借一个字表示它的本义。

(5)一个字借为它用,既为假借义造字,又为本义造字。

乙、为引申义造分别字的情况:

(1)一个字产生引申义以后,为表示它的原义的字造一个分别字。

(2)一个字产生引申义以后,为表示这个引申义的字造一个分别字。

9.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怎样产生的?

所谓古今字,是指在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不同字形。古今概念是相对的,时代在前的为古字,时代在后的为今字。清儒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古今字的产生,多是文字分化的结果。(参见分化字的问题)

10.汉字的简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简化的方式主要有:

(1)采用原有的古字,如:无-無云-雲礼-禮气-氣从-從

(2) 采用同音字,如:后-後姜-薑谷-穀

(3)采用笔划少的偏旁代替笔划多的偏旁,如: 灯-燈阳-陽

粮-糧矾-礬

(4)采用基本废弃的僻字,如: 听-聽圣-聖体-體

(5) 采用繁体字的一部分,如:乡-鄉声-聲飞-飛 习-習

开-開亲-親

(6)采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如:汉-漢戏-戲对-對劝-勸鸡-鷄凤-鳳聂-聶

(7) 草书楷化,如:头-頭举-舉尽-盡应-應图-圖

(8) 另造新的简化字,如:丛-叢尘-塵灶-竈

(9) 采用旧有的简化字,如:蚕-蠶办-辦

11.为什么说汉字简化要有一定限度,不能一味简化,越简越好?

字体简化虽然便于书写,省时省力,但是也要有一定限度,不能一味简化,越简越好。文字是全民书面交际的工具,必须保持高度的稳定,否则就会带来麻烦和混乱。而且简化时要考虑周全,各个方面的情况都要考虑到,包括文字在历史上的应用情况。历史上常用的两个不同的字就不宜简化成一个字,比如"髮"和"發"就不宜都简化为"发"。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也不宜只用其中一个笔划少的字去表示,如"谷、穀"不宜只用"谷"字。

12.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所谓异体字,即所有意义都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古今字是着眼于历时的文字产生的先后,异体字则着眼于共时的字体的差异。

13.异体字构成方式有哪些?

异体字构成方式有多种多样:

①表意字与形声字,如:羴--羶泪--淚

②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躰--体朙--明

③同为形声字而声旁不同,如:勋--勳靴--鞾 昵--暱

④同为形声字而形旁不同,如: 悖-誖杯-盃體-軆

迹-跡雞-鷄鳖-龞

⑤同为形声字而声旁形旁都不同,如:剩--賸腿--骽

⑥字的组成部件位置不同,如:鄰--隣裏--裡 慚--慙

异体字虽是着眼于共时,但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不能不考虑历史的情况。有些字现代汉语中可以看作异体字,如"修--脩",《异体字整理表》把"脩"作为"修"的异体字废除了,因为现代汉语中用法完全相同,而在古代"脩"有干肉的意义,"修"不具备这个意义,不能替换,因此不能看作异体字。这种情况不少,要特别注意。

第五章汉字的历史贡献

1.如何认识汉字的历史贡献?

从一下几各方面认识汉字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的功绩和巨大的贡献。

(1)汉字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稳定,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2)汉字保存了悠久的古代文明。

(3)汉字本身体现着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

(4)汉字的各种字体形成了特有的书法艺术。文字本是一种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交际,但汉字除交际之外,还是一种可供欣赏的书法艺术品。

2.为什么说汉字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稳定,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商周时代的华夏各民族逐渐融合,民族共同语正在形成,方言的差异普遍存在。《孟子·滕文公》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这说明齐方言与楚方言存在着差异,其他各地方言也大致如此。但是方言的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书面交际,这就是汉字具有超越语音差异的表意功能所致。汉字超越语音差异的表意功能是汉语没有因为方言的差异而分化成多种不同语言的根本所在。不管你操何种方言,也不管语音有多大差异,人们都可以通过统一的汉字所记录的雅言进行交流,这样,就抑制了方言的无节制的发展。汉字的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有统一的字形,文字异形是发挥汉字这种作用的障碍,所以,书同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立即着手统一文字,是一项非常英明的决策。这项政策以秦国特有的风格迅速推广到全国,全国有了统一规范的字体,这样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法规才能得以顺利施行,从而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以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汉字一直发挥着这种作用,即使非汉族居于统治地位的时候,汉字也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现在汉字仍然发挥着抑制方言离异,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汉字书写为什么能成为一种艺术?

汉字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是与它的字形以象形为基础分不开的。所谓象形,就是象物之形,而物是有灵气的,这种灵气就蕴涵了艺术的原始形态,是产生艺术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这个道理。书法艺术在甲骨文中即有充分表现,甲骨文讲究对称的质朴自然的书法。铸在钟鼎铜器上的铭文,更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此后的隶楷行草,产生大量的艺术珍品,也出现很多大书法家。曹魏时代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他们是历代公认的大书法家。他们不但在书法艺术上有很大成就,同时对楷书字体的

形成作出了贡献。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具有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等作用。许思园先生说:"从古迄今,书法为最普遍、最实用之艺术,中国人审美修养实基于此,因而陶冶成世界上最能鉴赏形式美之民族。旧中国之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画幅,陶瓷、玉器与园庭布置皆无上美妙,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见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许思园先生学通文理,贯中西,(1945年出版《相对论驳议》英文版后,爱因斯坦邀请他到寓所交谈)此言决非耸人听闻,只是其中的道理很少有人理解罢了。

“甚”的词性演变

古代汉语中的"甚"字,一向被看成副词。马建忠认为是状字,用在动字或静字的前面,"以状其所至之深浅也。"①扬树达认为是"表态副词,极也。"②吕叔湘认为是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③总之,迄今为止论及文言语法的著作,因为"甚"往往在句中充当状语,一般都把"甚"归入程度副词。

"甚"在先秦古籍中确有不少用作状语的,但更多的用作谓语。马建忠已经看到这一现象,他在分析"甚"做谓语的情况时说:"'甚'本状字,'极至'之辞,今假为外动,同义。"④"'甚'字本状字也,以煞句读,则用如静字而为表词矣。"⑤扬伯峻认为表示程度的副词"甚","还可以单独作为谓语"。⑥马、扬的观点大体相同,他们都把"甚"作谓语看作是副词"甚"的活用或临时功能。何乐士等则认为是兼类:作状语时时副词,作谓语时是形容词。⑦

"甚"在上古汉语中是不是副词?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考虑的问题。在考察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副词。朱德熙先生说:"我们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认状语的虚词",郭锡良先生讲古汉语语法时也是采取这一观点的。⑧我们认为,只有采取这一观点,才能将副词同其它词类,特别是同形容词区分开来,才便于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为了研究"甚"的词性,我们考察了"甚"在先秦几部重要经典中的使用情况,发现"甚"字在先秦文献中用得最多的,是在句中充当谓语。例如:

①天之爱民甚矣。(《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③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年》)

④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孟子·公孙丑上》)

⑤甚于水火。(《论语·魏灵公》)

⑥贱段而胜郑伯也。(《谷梁传·隐公元年》)

"甚"字作谓语的形式很自由,如例①②是单独作谓语;例③④受状语修饰;例⑤带介宾结构补语;例⑥带宾语。

"甚"除了用作谓语,还可以在句中充当定语、宾语和补语。例如:

①甚雨及之。(《左传·襄公十八年》)

②一之谓甚。(《左传·僖公五年》)

③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④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⑤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韩非子·内储说上》)

例①作"雨"的定语;例②③④分别作"谓、有、为"等谓宾动词的宾语;例⑤作"怒"的补语。

从以上例证来看,"甚"在先秦具有形容词的所有功能。那么状语以外的功能是不是临时的呢?不是的!下面我们将《左传》、《论语》《孟子》等九部古籍中"甚"字的全部用例按语法功能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甚"作状语的虽然不少,单用得最多的还是谓语,占全部用例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有的著作用状语的很少,或者根本不用作状语。从词义上看,"甚"不管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它的意思都是一样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厉害"。因此,也不宜看成兼类,而应把"甚"归属于形容词,形容词是既能作谓语,又能作状语的。

"甚"在先秦是形容词,不是副词。那么后代它的词性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考察了《史记》等著作,发现它的用法和先秦基本相同。有作谓语的。例如:

①乱莫甚焉。(《论衡·谴告》)

②况其甚乎!(《论衡·论死》)

③观黯之言也日益甚。(《史记·汲郑列传》)

④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史记·六国年表序》)

⑤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⑥诗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与喻事,故增而甚之。(《论衡·艺增》)

例①②单独作谓语;例③④受状语修饰;例⑤带表示比较的介宾结构作补语,这句话《礼记》作:"

苛政猛于虎也。"例⑥是带宾语的。

也有作宾语、定语、补语、状语的。例如:

①孔子疾宰予,可谓甚矣。(《论衡·问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③天子病鼎湖甚。(《史记·封禅书》)

④丞相言灌夫家在颖川横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史记·孝武本纪》)

⑥不能甚乐。(《论衡·语增》)

例①作宾语;例②作被饰代词"者"的定语;例③作动词补语,例④作形容词补语;例⑤作状语,修饰形容词,例⑥作状语,修饰动词。

"甚"在《史记》、《论衡》中的全部用例按其语法功能统计如下:

统计表明,"甚"在汉代时词性尚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形容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甚"字的用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考察了《法显传》等三部反映当时口语的著作,全部用例统计如下:

统计表明,"甚"用作状语的比例已高达95%以上。例如:"经历诸寺甚多。"(《法显传》)"情甚爱重。"(《百喻经》)"甚为极苦。"(《百喻经》)另有五例作补语的。例如:"亦已幸甚。"(《世说新语·方正》)补语同状语的性质相似,副词有时是可以作补语的,现代汉语中"很"和"极"有时也用作补语。只有《百喻经》作谓语的两例("地坚逾甚","甘美必甚")和《世说新语》作谓语的一例("常谓使君降阶为甚

")是比较特殊的,可能是古代用法的残留,也可能是这两部书的文言成分。总之,这只是个别的用例,不妨碍我们做出结论:"甚"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副词。

正因为"甚"从六朝时期就作为副词来使用,所以后代的人们就根据后来的语感去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甚"字,反而把"甚"作谓语的情况看成了例外。纵观"甚"字的使用情况后,不难得出这样得结论:"甚"字在先秦两汉时期是形容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发展成为程度副词。

①④⑤《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237,195,229页。

②《词诠》,中华书局,1979,236页。

③《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146页。

⑥《文言文法》,中华书局,1983,87页。

⑦《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491页。

⑧《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192页。

《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电大出版社,1983,203页。

怎样使用工具书

在学习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去向老师请教。但向老师请教有时不很方便,时间上、空间上都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如果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等于找到了一位时间空间限制较少的随时可以请教的先生。

有的同志以为,初学的人要经常使用工具书,而学有水平的时候,就不再使用工具书了,其实不然。工具书是人们在整理、研究大量的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编成的。它们不仅保存了大量文献资料,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某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对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不论初学还是学有水平的人,工具书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会不会使用工具书,也常常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谈谈怎样使用工具书。

使用工具书,首先要了解工具书的类别和用途。了解了各类工具书的用途,我们就可以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什么工具书去解决。

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字典来了解。字典收的都是单字,在单字下面注明这个字音、义及其用法。字典有几种。形、音、义兼释的如《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中华大字典》(欧阳□等编)等;侧重介绍字义的如《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古汉语经常用

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等;专门介绍字形的如《甲骨文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金文编》(容庚编)、《古文字类编》(高明编)、《汉隶字源》(宋·娄机编)、《楷书溯源》(清·濡,杨守敬编)等;介绍语音的如《切韵》(清·陆法言著;《广韵》(宋·陈彭年等编)、《上古音手册》(唐作藩编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编录)等。我们在读书时遇到有关文字的问题,不论字义、字音还是字形,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上述字典得到解决。比如想了解某个字的意义在古人是怎么解释的,就可以查阅《经籍纂诂》。这部书集录了唐以前各类书籍(包括字书、韵书)中的传注训解,所收的材料之多,是一般工具书不能比拟的。如果阅读古代诗歌遇到一些音韵问题,东汉以前的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就可以查阅《上古音手册》,这部书是专供人们从今音查对上古音(上古音指以《诗经》音为代表的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的。唐宋时期的作品,就可以查阅《古今字音对照手册》,这部书是专供人们从今音查对中古音(中古音指以《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的。

2 .词典

词典也有几种。综合解释词语典型意义的如《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辞海语词分册》(中华书局修订本)等;专门解释双音词的如《辞通》(朱起凤著)、《联绵字典》(符定一编)等;专门解释虚词的如《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词诠》(杨树达著)、《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文言虚字》(吕淑湘著)、《文言虚词》(杨伯峻著)等;专门解释方言俗语的如《方言》(汉·杨雄著)、《恒言录》(清·钱大昕著)等;此外还有专科词典如《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元曲释词》(顾学颉、王学奇著)、《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著)、《敦煌变字义通释》(蒋礼鸿著)等;专书词典如《论语词典》(杨伯峻著)等;这些词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绝大部分词语训释上的问题。

3 .类书

类书是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不过性质与百科全书有所不同。百科全书是对某一事物作系统的介绍,而类书只是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按照问题分专别类地加以编排,以便阅读和查检。历史上许多皇帝都非常重视类书的编纂,许多类书(尤其是大型类书)都是皇帝诏令编的。如《艺文类聚》(唐·欧阳修等奉敕编纂)、《初学记》(唐·徐坚等奉敕编纂)、《太平御览》(宋·李时等奉敕编纂)、《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奉敕编纂)、《永乐大典》(明·姚广孝等奉敕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清·蒋廷锡等奉敕重编)等。类书的编纂确实为利用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初学记》就是专为唐玄宗的太子们作诗文时查检事类而编的,《太平御览》原名叫《太平初编》("太平"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因为赵匡义把它作为每天的必读书,所以改名为《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书名本身就有鉴戒的意思。"册府"指帝王藏书之所,"元龟"即大龟,古代用来占卜,引申有借鉴的意思。它所记载的都是历代君臣的事迹,由此可以看到这部书的编纂目的。由于类书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利用它来查寻有关材料及其线索,如成语典故、诗文的出处等等。

4 .目录、索引

图书目录是供检索有关图书的工具书。人们常用"书山"、"书海"来描述书籍之多。在"山"之前如何觅路而上,在"海"之中如何寻道而航,主要是凭借目录书。因此历代流传下来的目录书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非常多。从某个时代到某个地区,从某个学科到某个专题,从版本考订到书评题跋以及公、私家藏书、指导初学或研究的目录等等,都有著录。影响较大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编)、《书目答问》(清张之洞等编)等,对学习与研究都有帮助。

索引是检索书刊文献资料的工具书。我们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都离不开索引。学习古代汉语要用

的是资料索引。这方面主要有专书索引(又称"通检"、"引得"等),如《尚书通检》(顾颉刚编)、《水经注引得》(侯毅编)、《苏东坡全集索引》(日·佐伯富编)等;综合索引如《十三经索引》(叶绍钧编)、《十通索引》等;专题索引如《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廿四史传目引得》(梁启雄编)等。遇到需要查证的字、词、句,就通过有关索引去找。凭借索引,我们很快可以查检到所需要的材料。

5 .其他专用工具书如《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中国地名大辞典》(刘钧仁编)、《公元干支推算表》(汤有恩编)、《史讳举例》(陈垣撰)、《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编)等。这些工具书或讲人名,或讲地名,或讲官名,或讲年代等等。在读古书时会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因此对它们也应有所了解。当然,从学习古代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最常用的主要是字典、词典,对字典、词典应该有更多的了解

6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介绍工具书的书。了解一部工具书,固然可以找来翻阅一番。但历代和现代编纂的工具书很多,如果都通过一一翻检去了解的话,那得需要若干年,不是专门研究工具书的就没有必要,一般学习可以利用有关书籍来了解各种工具书,这样可以迅速地找到可供使用的工具书。目前这样的书也出版了一些。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文史工具书手册》(朱天俊、陈宏天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史哲工具书简介》(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系、历史系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文工具书使用方法》(武汉大学图书馆编写组编)。前两本收集的材料比较丰富,后者则侧重介绍具体使用的方法。三本书互相补充,可以说是帮助我们利用工具书的工具书。

一部工具书,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编辑者;②前言(又叫序、说明等);③凡例(又叫例言等);

④正文;⑤附录;⑥版本。使用某部工具书,就要对该部书的情况有所了解。从前言、凡例和附录中则可以较具体地了解书的价值、用途及用法,获得使用工具书之前的必要的准备知识。根据初学的需要,这里简单地介绍几部学习古汉语的常用工具书。

1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单位编写。这本字典的用途在编写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不掌握古汉语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为此,我们编了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可见这是一本供初学者使用的字典。全书的特点是简明、实用、易懂。字典正文共收单字三千七百多个,双音词两千多个,按汉语拼音字母拼列,所收单字不仅都是古汉语常用字,而且也考虑到定义的常见性。以及古今汉语的联系性。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字不收,在诗词曲中有特定意义的一般也不收。字条下所选的例句注重选用一般人熟悉的名句,对例句中的难字作了注解,并对难句作了串解。例如:

步:①行走。《战国策·赵策四》:"乃自强~。"(于是自己勉强散步。)脚步,步伐。张衡《东京赋》:"驾不乱~"。(马的脚步不乱。驾:指驾车的马。)今有双音词"步伐"。②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无以至千里。"(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就不能达到千里远。)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至:到达。千里: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如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舆(于)六尺,六尺为~。"(舆:车。)③水边停船的地方(后起意义)。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江之浒(音虎),凡舟可縻(音迷)而上下者曰~。"(浒:水边。縻:拴。上下:指上下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埠"。

这本字典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和提醒读者注意词义历史发展的"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先秦篇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诗歌 (一)《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整理

常见地双音古今异义整理 非常(意外地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执事(对对方地敬称;掌管某项工作地人) 行李(出使地人;出门所带地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地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地党羽) 养生(供养活着地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丈夫(男子;女子地配偶) 根本(树木地根部;事物地根源或最重要地地方)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地心意)上路(高高地道路;走上路程) 学者(求学地人;有专门学问地人)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小地方面学习;学校教育地初级阶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地能力)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中间是空地;天空)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地)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地领导人)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地总称)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饱地样子;与事实相符)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县官(官府;县令)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左右(皇帝身边地近臣;方位或约数)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地命令)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地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生日(生活一天天地;出生日) 绝境(与外界隔绝地地方;没有出路地困境)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青春(明媚地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牺牲(祭祀用地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往往(处处;常常)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地人;为革命牺牲地人)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豪杰(有声望地位地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地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肉食(享受优裕地大官;肉食食物)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大风(麻风病;大地风)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地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地人)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地练习) 或者(有地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常见地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地)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地工具)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就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得事物作为诗歌得发端、3。借景言情得抒情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魏晋南北朝 一、诗歌 (1)三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曹植: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

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崇尚老庄,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 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 (5)谢灵运 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文赋有《山居赋》。 二、历史散文 (1)《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后汉书》。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2)《三国志》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编纂了《三国志》。它是一部记载魏、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提供研究资料。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 (一)编排方式: 1.部首法: 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另外,要注意两点: (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 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 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这

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法: 按照四角(或者三角等其他)的顺序进行编排。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0 1 2 3 4 5 6 7 8 9 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 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 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 上述笔形与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再以代表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如“非”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 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 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 韩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 陈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 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考试必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 1、年和岁 2、月 3、晦、朔、望、胐、弦 4、日、时、刻、分、秒 5、四时、节、候 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 干支纪历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 1、官吏的选拔制度 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隋代到清末:科举制 2、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 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 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 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 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 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 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 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 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 4、品阶勋爵 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 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 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 1、文字学常识 2、音韵学常识 3、词汇学常识 4、语法学常识 5.修辞学常识 6.训诂学常识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活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例: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2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就借助于想像和幻想,创造了许多故事。神话是纯粹的虚构,传说有历史的影子,比较著名的有:精卫填海、女祸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以及黄帝,尧、舜、禹等。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亦称《诗三百》,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高颂,周颂,鲁颂),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风” 。创作方法主要是“赋、比、兴”。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书)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来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粱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依照战国时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史书。《战国策》也同样,称为“国别体”,《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经汉刘向重新改编整理,共三十三篇。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的著作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况的《荀子》;墨家著作有墨翟的《墨子》;道家著作有老聃的《老子》(道德经)、庄周的《庄子》(南华经);法家著作有商鞅的《商君书》、朝非的《朝非子》,兵家著作有孙或孙膑的《孙子兵法》杂家的有吕不韦的《吕代春秋》等,这些著作都是语录体散文(也称“记言体”)。 西汉时的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信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后代“二十四史”之先河。 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因遭谗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体“楚辞”、名篇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等。 西汉时的政论散文大家有晃错,名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等。还有贾谊,名篇《过秦论》。 汉赋是一种直接延续楚辞的新诗体,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还有杨雄,作品有《甘泉赋》、权乘作品有《七发》。 班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一、汉字的性质 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例甲骨文: 指事字:上下刃亦朱 会意字:莫吹啓祝折 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 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 (一)象形 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 例: 人大女又目耳口齒 日月草木水戈户門 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 (二)指事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 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例:从,牧,莫,舂

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释义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3: 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 释义 阿:偏袒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备:完备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薄:靠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曹:辈(类、属、侪、徒、等)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乘:古代一车四马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通“纵”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措:放置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迨:等到殚:竭尽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弟: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 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

【精品】部编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 C.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约五百年问的诗歌,共305篇。【答案】 D 【解析】【分析】D.表述有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名家名篇、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一定要牢固掌握,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 C.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申鉴戒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一般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 D.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该书。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体知识、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导读:【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