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长期以来,国内医学界、病患者对此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认为术后疼痛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只能忍受;或仅仅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痛,只存在不适或难受的心理感受。加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错误认识和过分恐惧,使术后镇痛这一明显影响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问题被忽视了。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不但使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可带来焦虑、恐惧、失眠,产生无助感。这些改变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手术预后有明显不利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痛是不准确的。术后镇痛可以消除或减轻痛苦和不适,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使你在无痛、轻松的状态下渡过围手术期。

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

1、消除或减轻病人痛苦和不适,使医疗技术更为人道。

2、减轻由疼痛带来的焦虑、恐惧、失眠,有助于康复。

3、减少各种并发症

(1)肺部并发症:防止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因为,a、有效镇痛可改善病人呼吸幅度,保持肺泡膨胀;b、促使病人咳嗽、排痰。

(2)心血管并发症:a、静脉拴塞——有效镇痛促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深部静脉栓塞的发生;b、心血管意外——有效镇痛可减轻疼痛引发的强烈心血管应激反应,同时减轻痛焦虑,改善睡眠。

(3)更好利用腹压帮助排尿;帮助病人改善体位有利于排尿。

4、通过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

5、有可能减少某些慢性疼痛的发生。

传统的镇痛方法尤其是急性疼痛的治疗,通常是需要时给药,它实际上是疼痛后措施,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难以及时给药,也难以持续给药,更难克服病人对镇痛药物的个体差异,因而它千篇一律的给药经常会发生镇痛不全或用药过量,难以保证镇痛效果,并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明显增高。那么,由病人依据自身的镇痛需求,控制给药的实际和速度(次数)即病人自控镇痛,使之达到按需给药的境界。从而,为您带来一个舒适的术后生活。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二节阿片类镇痛药 一、作用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 narcotic analgesics ),是一类能消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情绪反应的药物。除少数作用弱的药物以外,此类药物若使用不当多具有成瘾性,但用于医疗目的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长期采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成瘾的发生率极低。 表附录1-2 阿片受体激动后的作用 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 P 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和脑干的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 二、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阿片类药物有多种分类方法: 1. 按化学结构:分为吗啡类和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 , 后者主要是罂粟碱,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表附录1-3 强阿片类药物简表

表附录1-4 弱阿片类药物简表 2. 按来源该类药物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 ( 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 ) 和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合成药物又分为四类:①苯丙吗啡烷类 (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 ,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吗啡喃类 (morphinenans) ,如左吗喃;③苯异吗啡烷类 (bengmorphans) ,如喷他佐辛;④二苯甲烷类 (diphenylmethanes) ,如美散酮。 3. 按受体类型可分为μ、κ、δ受体,该三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从功能上还可能存在ε和δ受体,并可能进一步分为μ 1 、μ 2 、κ 1 、κ 2 、κ 3 和δ 1 、δ 2 等亚型。表 3-2 为受体激动后的药理作用。 4. 按药理作用分,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 ( 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 ,激动一拮抗药 ( 喷他佐辛、纳布啡等 ) ,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药 (纳洛酮等) 。 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由于对受体作用不同,这类药物通过κ受体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有“天花板”效应,很少产生依赖性;通过ζ受体产生精神作用和幻觉。根据激动—拮抗程度不同,纳布啡和布托啡诺主要用作镇痛药,而另一些药如烯丙吗啡主要用作拮抗药。 在临床应用中,已应用纯激动药治疗的患者不能换用混合激动一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否则可能导致戒断反应,而用混合激动—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较安全地换用纯阿片激动药,不会产生戒断反应。 5. 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临床分为强阿片药(表附录1-3) 和弱阿片药(表附录1-4) 。弱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7 阿片样镇痛药

第七章阿片样镇痛药 *阿片(opium)即鸦片的简介(来源、用途)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未成熟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液汁,干燥后呈棕黑色膏状物。→阿片内含多种复杂成分,其中的生物碱具有药理活性。阿片中分离到20多种生物碱,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吗啡,其它成分尚有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等。 吗啡是用于临床的镇痛药;可待因镇痛作用为Morphine的1/10,主要用作镇咳药;蒂巴因为半合成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埃托啡(eterphine)、阿片样拮抗剂纳络酮(nalotone)等)的合成原料。 吗啡于1806年从阿片中分离提取出来,1923年确定了化学结构,1952年完成了合成工作。 *吗啡的药理活性: 吗啡除具有强镇痛活性(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镇静和欣快作用外,还有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治疗剂量时呼吸抑制、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大小便困难、嗜睡等,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吗啡反复使用,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危害极大。 寻找成瘾性小、不良反应少的理想镇痛药成为研发新镇痛药的目标。 *在研究构效关系、开发新镇痛药方面所做的工作: 1、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半合成镇痛药。 2、简化吗啡结构——合成镇痛药和吗啡拮抗剂; ——具有阿片样激动/拮抗作用成瘾小的镇痛药、高效镇痛药。(近年的发展)*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 阿片样镇痛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认为:阿片样镇痛药(Opioid Agents)通过与体内高度特异性受体部位结合后产生药理活性。阿片样镇痛药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等药理活性。 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及内源性镇痛物质 阿片样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拮抗剂和激动/拮抗剂)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是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与其内源性配体相互作用,除调节疼痛感觉外,还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继1975年发现内源性具有吗啡样镇痛活性的脑啡肽之后,又发现了内啡肽、强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

哌替啶镇痛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学习 【机构】滨州医学院 【联系方式】 【摘要】目地研究哌替啶地镇痛作用.方法醋酸扭体法.致痛物质钾离子、氢离子、组胺、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作用于痛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醋酸溶液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性疼痛,而产生“扭体”反应.结果哌替啶组与非哌替啶组发生扭体具有明显地差别(<).结论哌替啶具有较好地镇痛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关键词】 哌替啶镇痛扭体反应 【】 . . , , , , , , " ".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序言】杜冷丁学名哌替啶,又称作唛啶、德美罗、地美露,又称盐酸哌替啶.其盐酸盐为白色、无嗅、结晶状地粉末,能溶于水,一般制成针剂地形式.作为人工合成地麻醉药物,杜冷丁普遍地使用于临床,它对人体地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痛、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地,作用时间维持—小时左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地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其主要用途有镇痛哌替啶对各种剧痛如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对慢性钝痛则不宜使用,因仍有成瘾性.通过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哌替啶地镇痛作用及其强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材料与方法 一般材料 小白鼠只,雌雄不限,生理状况良好,体重在范围之间,小鼠由滨州医学院动物培育中心提供,小鼠为杂交品种;盐酸哌替啶溶液,由滨州医学院机能实验室提供;生理盐水、天平、小鼠笼、注射器均由滨州医学院机能实验室提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实验方法 取小鼠只小鼠,雌雄不限,生理状况良好,体重在范围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该只小鼠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小鼠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甲组小鼠腹腔注射%地哌替啶溶液;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给药后,给各组小鼠每只均腹腔注射%地醋酸溶液,观察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腹部内凹、后知伸张、臀部高起、躯体扭曲)地小鼠数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实验结果 结果统计表 表哌替啶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地抑制作用 组别鼠数扭体鼠数无扭体鼠数扭体百分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哌替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理盐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注:哌替啶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1、学习甩尾法实验模型的制作。2、观察盐酸哌替啶和安乃近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3只小鼠 2、器材与药品:水浴锅(55℃)、天平、鼠笼、小鼠固定器、注射器(1ml)3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溶液、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筛选实验动物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鼠尾浸水浴锅1/3处,观察小鼠甩尾动作,记录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小鼠的疼痛阈值。选出3只小鼠在6s内出现甩尾动作的小鼠供实验用。 2、动物分组及给药将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及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称重编号。将小鼠装入鼠笼,暴露并抓住鼠尾,测量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给药实验组1小鼠称重:28g,腹腔注射盐酸哌替啶0.28ml,实验组2小鼠称重30g,腹腔注射安乃近溶液0.3ml,对照组小鼠称重22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2ml。并于注射后5、15、30min分别再次测定小鼠痛阈值。 3、记录、整理实验数据

痛阈改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 用药前痛阈值用药后痛阈值-×100% 四、实验结果 盐酸哌替啶、安乃近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给药前痛阈值 (s ) 5min 给药后痛阈值15min 30min 实验组1 4″ 6″42 2″82 19″29 实验组2 4″ 4″70 3″6 4″4 对照组 2″ 2″79 2″79 3″ 29 五、讨论与分析 镇痛药的原理:各种伤害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皮层感觉区而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等

和外周性镇痛药如水杨酸等,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和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1、盐酸哌替啶的作用机制: 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到1/8。 其作用机理为: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2、安乃近的作用机制:安乃近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引起的痛觉敏感性降低。 3、数据分析: ①实验组1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给药后的痛阈值呈“V”字形变化。但平均痛阈值增大,异常数据:15min后小鼠的痛阈值下降,推测可能是时间测量有误差。 ②实验组2注射安乃近后小鼠平均痛阈值改变不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鼠挣扎过度出现脱针现象,推测药物未注入小鼠体内。 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六、总结:参考其他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哌替啶、安乃近均有

阿片类药物简介

阿片类药物的简介 一.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吗啡类和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后者主要是提取的罂粟碱,不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2.按来源分类该类药物又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和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合成药物又分为4类:①苯哌啶类(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①吗啡烷类(morphinenans),如左吗喃、左啡诺(levorphanol);①苯并吗啡烷类(bengmorphans),如喷他佐辛; ①二苯甲烷类(diphenylmethanes),如美沙酮(methadone),右丙氧芬(dextroproxyphene)、镇痛新(pentazocine) 3.按受体类型分类可分为μ、κ、δ受体激动剂,该3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然而阿片类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受体配型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吗啡肽(endomorphine)。这些五肽物质分别有不同的基因编码,对不同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脑啡肽对δ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强啡肽对κ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内吗啡肽,内吗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μ受体成镜像分布,其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强100倍以上。而以前所认为的β内啡

肽并不是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4.按药理作用分类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等),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去甲纳曲酮等)。 5.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分类临床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弱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二.作用与临床应用 主要作用就是镇痛镇静、中枢性镇咳、缩瞳、止吐、扩张血管、收缩平滑肌、抑制呼吸。广泛应用于术前准备、全麻诱导与维持、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局麻强化、慢性疼痛和癌痛治疗。 三.作用机制 通过增加钾离子外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前作用阻止钙再摄取,因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阿片类药物已被证明能够抑制许多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P物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5羟色胺等 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不同位点,可产生特殊的镇静和兴奋作用,例如,吗啡兴奋迷走神经核,而抑制仅隔数毫米远的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机制往往是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耳廓肿胀实验及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点地梅中剂量及低剂量的镇痛作用和点地梅低剂量对耳肿胀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外,各剂量的点地梅均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P<0.05,P<0.01),点地梅中剂量及高剂量对小鼠耳肿胀和点地梅高剂量对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可见,点地梅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P<0.05,P<0.01),并呈量效关系。结论点地梅具有抗炎镇痛活性。 标签:点地梅;抗炎;镇痛 点地梅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Androsace umbellata(Lour.)Merr.]的全株,系多年生草本[1]。又名喉咙草、佛顶珠、铜钱草,产于东北、华北和秦岭以南各省区,沿长江流域各省区均有分布[2-4]。点地梅全草入药,性苦、寒,具清热、解毒、消肿功效,民间用于治疗扁桃腺炎[5]、咽喉炎[6-7]、口腔炎等炎症疾病,故有喉咙草之称[8-9]。也有作治跌打损伤药的记载[10]。本研究通过实验初步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为点地梅植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饲养条件 昆明种小鼠,体质量18~22g,雌性;SD大鼠, 体重120~150g,雄性[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YXK (渝)2012-0001];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观察室,室内光照为自然昼夜交替,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通风良好,环境相对安静。饲料为实验鼠配合饲料(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CXK(渝)2012-0002),将饲料放置于鼠笼饲料槽内,自由摄食及饮水。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点地梅药材购于安国中药材市场;阿司匹林肠溶片(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13023716);二甲苯AR(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RB-200智能热板仪(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耳肿打耳器(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V-200型足趾容积测量仪(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1.3 样品制备[11] 点地梅购于安国中药材市场,经鉴定为报春花科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Merr.的全株。取点地梅药材,用蒸馏水煎煮二次,煎煮液浓缩至每1

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

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 胡琳琳学号:20010841动生技01-4班linlinshanshan2@https://www.doczj.com/doc/ab8107480.html, 摘要:痛觉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常伴有不愉快情绪和防卫反应,这对保护机体很重要。目前,临床上一直采用药物止痛或神经外科手术止痛,如椎管内注药.交感神经节阻断.椎旁神经根注药.神经干阻滞.PCA技术.胶原酶注射.激光.射频技术等。另外,我国传统的针刺镇痛也有良好效果。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阻断.破坏或压抑有关痛觉冲动的发生.传导或是中枢的感觉整合机能。 关键词:疼痛.针刺镇痛和阿片镇痛的机理.神经 痛(Pain)包含两种成份:痛觉和痛反应。每一个“觉得痛”的人,都能根据他过去的经验诉说痛的存在以及痛的性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但很难确切地加以描述。痛反应是指致痛刺激引起的躯体和内脏活动变化以及逃避、反抗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痛是一种保护性、防御性的机能,它警告机体正在遭受某种伤害性刺激,并促使机体摆脱这种刺激的继续伤害。 致痛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破环,结果便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血浆激肽等,进而作用分布在损伤区的感受器。作为一个已被广泛接受的概念,痛感受器乃是遍布全身各处的某些游离神经末梢。当然,决非所有的游离神经末梢都是痛感受器。痛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例如机械、化学、温度)的致痛刺激转换为具有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后者沿属于Aδ(Ⅲ类)和C(Ⅳ类)的神经纤维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δ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当痛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性质不同的两种痛觉:先出现一种尖锐的、定位比较清楚的刺痛,又称快痛,刺激作用后立即发生,停止刺激后很快消失;接着是一种定位不甚清楚的灼痛,又称慢痛,通常是在施加刺激后0.5~1秒才感觉到,停止刺激后还能持续数秒钟,并伴有情绪及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变化等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反应。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痛信息是由两类纤维传导的,快痛由Aδ纤维传导,而慢痛由C纤维传导。 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看法,外周Aδ和C纤维进入脊髓后,主要和后角深层的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这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经脊髓的前外侧索上升入脑。前外侧索的成份是很复杂的,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顶盖束等;脊髓丘脑束又有新脊丘束和旧脊丘束之分。由新脊丘束传递的信息直达丘脑特异性感觉核,进而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特定部位,因此便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精确分辨的性质,这和快痛的特点颇为吻合。由旧脊丘束、脊网束等传递的信息,经由多突触联结,主要和内侧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相联系,参与形成脑的高级部位的背景活动及感觉的情感动机成份,似可解释慢痛所伴随的强烈的情绪色彩。总之,痛信息经由多条通路由脊髓上升入脑,由于这些不同通路的共同活动和脑的各级水平的分析处理,最后产生疼痛。 经研究发现,脑内一些结构的兴奋活动可以阻遏痛觉的整合。兴奋外周的传人粗纤维,刺激尾核头端.下丘脑外侧以及中脑中央被盖区等处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镇痛效果。此外,近年来研究工作者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元的末梢可以释放吗啡样物质。而且大脑的许多部位的神经元胞体上具有吗啡受体。吗啡样物质作用于相应受体亦会产生镇痛效果。下面就两种最普遍的镇痛方法即针刺镇痛(Anaesthesia)和阿片镇痛作简要的介绍。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极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和抗痛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粗神经纤维的兴奋可导致对细纤维活动的抑制。针刺信号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而痛信号则是由较细的(Ⅲ、Ⅳ类)纤维传导,而且它们经由共同的传导通路、抵达共同的中枢驿站,则可把针刺镇痛效应看作是粗细两类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另外,针刺还能激活脑内痛觉调制系统.经由脊髓腹外侧索上升入脑的针刺信号,激活了脑的各级水平的许多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构成了脑内镇痛系统。脑内镇痛系统发放下行性冲动,最后汇集于中缝大核这一共同的、也许是最后的驿站,然后又通过背胺神经元施加影响。在针刺条件下,很可

非阿片类镇痛药物

一、非阿片类镇痛药物 二、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 【性状】白色结晶或晶粉,无臭,味微苦。易溶于热水及醇。微溶于水。 【药理】本品为非那西丁和乙酰苯胺的代谢产物,为一种弱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有解热镇痛作 用,但无抗炎作用。应用相同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相等,但不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血小板副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镇痛时间为 3 — 6 小时。 【适应证】急性或慢性疼痛。 【用法用量】 0.25 ~ 0 .5g , bid ~ qid 。一日量不宜超过 4g ,与其他非甾体类药物组成 合剂一日量不超过 2g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多汗、腹痛。剂量过高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禁忌证】肝肾功能不全者。 【注意事项】妊娠及哺乳期慎用。 【规格】 0.3g / 片, 0.5g / 片。阿司匹林 (aspirin ,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微酸,微溶于水。 【药理】前列腺素可使机体对痛觉敏感,提高损伤感受器对机械性、化学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痛阈。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局部前列腺素生成减少,因而有镇痛作用。阿司匹林 的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作用温和,最适用于躯体的轻、中度钝痛,特别是伴有局部炎症的 疼痛。阿司匹林还有抗炎、解热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口服后可在胃及小肠前部吸收,生物利用度为 68 %± 3 %, 45 ~ 60 分钟后达血药浓度的高峰,镇痛时间为 3 ~ 6 小时。 【适应证】急性或慢性疼痛。 【用法用量】 0.3 ~ 0 .6g ,“ tid ~ qid 。 【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长期用药可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功能低下、肝功能损伤、耳鸣和听力减退。过量应用可导致水杨酸中毒,患者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呕吐、大量出汗、谵妄,甚至高热、脱水、虚脱、昏迷。少数患者可有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哮 喘。 【禁忌证】对此药过敏、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注意事项】同时用抗凝药、慢性胃十二指肠病变及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规格】 0.38/ 片, 0.5g / 片。肠溶片: 0.38/ 片。 吲哚美辛 (indometacin) 【性状】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状粉末,几乎无臭无味。 【药理】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而有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本品镇痛解热作用较阿司匹林强,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如阿司匹林。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在血中 90 %与蛋白结合,生物半衰期为 7 ~ 12 小时。主要由肝代谢。 【适应证】急性或慢性疼痛。 【用法用量】 25mg , bid 或 tid 。控释胶囊 75mg , qd ,或 25mg , bid 。栓剂 50mg , qd-bid 。【不良反应】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相似。 【禁忌证】与阿司匹林的禁忌证相似。 【注意事项】癫痫、帕金森病、精神障碍患者慎用。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8107480.html,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作者:向彬等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4年第03期 [摘要]目的研究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耳廓肿胀实验及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点地梅中剂量及低剂量的镇痛作用和点地梅低剂量对耳肿胀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外,各剂量的点地梅均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P [关键词] 点地梅;抗炎;镇痛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31-03 点地梅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 [Androsace umbellata(Lour.)Merr.]的全株,系多年生草本[1]。又名喉咙草、佛顶珠、铜钱草,产于东北、华北和秦岭以南各省区,沿长江流域各省 区均有分布[2-4]。点地梅全草入药,性苦、寒,具清热、解毒、消肿功效,民间用于治疗扁桃腺炎[5]、咽喉炎[6-7]、口腔炎等炎症疾病,故有喉咙草之称[8-9]。也有作治跌打损伤药的记 载[10]。本研究通过实验初步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为点地梅植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饲养条件 昆明种小鼠,体质量18~22g,雌性;SD大鼠, 体重120~150g,雄性[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YXK(渝)2012-0001];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观察室,室内光照为自然昼夜交替,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通风良好,环境相对安静。饲料为实验鼠配合饲料(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CXK(渝)2012-0002),将饲料放置于鼠笼饲料槽内,自由摄食及饮水。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点地梅药材购于安国中药材市场;阿司匹林肠溶片(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H13023716);二甲苯AR(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RB-200智能热板仪(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耳肿打耳器(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V-200型足趾容积测量仪(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1.3 样品制备[11]

XX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XX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XX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炎症 模型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采用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实验考察药物对化学致痛的 影响。结果:XX4.68g/kg剂量组给药1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的抑制二甲苯 造成的炎症反应,同时能明显的减轻醋酸引起的疼痛反应(P﹤0.05);结论:XX 具有显著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关键词】抗炎镇痛作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 1 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ICR清洁级小鼠,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 1.2药物和试剂 XX浸膏,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11204;阿司匹林(南京制药厂,批号100418);二甲苯(上海久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70601);地塞米松(郑州卓峰制药厂,批号9051841)。 2 方法 2.1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肿胀炎症模型[1~4] 取体重18~22g雄性 ICR小鼠,将二甲苯0.02ml均匀涂于小鼠右耳,左耳作 为对照,致炎1h后量取耳朵厚度,然后处死并剪下小鼠左右耳,用9mm打孔器 分别在两耳同一部位打下圆形耳片,称重并记录结果,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2醋酸扭体法考察药物对化学致痛的影响[4~7] 取体重18~22g雄性ICR小鼠,腹腔注射0.6%的醋酸,由于刺激腹膜引起扭 体反应,表现为腹部收缩内陷、躯体扭曲、后肢伸展及蠕行等,观察并记录 15min内小鼠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 2.3统计学方法 对所获得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在Excel 2007统计软件上进 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XX对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肿胀炎症的影响 取体重18-22g ICR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XX 0.52,1.56,4.68g/kg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连续7天,于最后一次给药1h后,按照2.1的方法造模,量取耳朵厚度并打下耳片称重,结果可见XX5.85g/kg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的抑制二甲苯造成的炎症 反应(P﹤0.05,表1)。 表1 药物对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肿胀炎症的影响(x-±S,n=10) 注:*P<0.05 vs 对照组 3.2XX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的影响 取体重18-22g ICR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 XX0.52,1.56,4.68g/kg剂量组,各组灌胃给药,连续7天,于最后一次给药1h 后,腹腔注射0.6%醋酸,观察小鼠扭体次数。结果可见XX4.68g/kg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的减轻醋酸引起的疼痛反应(P﹤0.05,表2)。 表2 药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影响(x-±S,n=10)

止痛机制

查新报告 检索项目名称中文:止痛机制查新英文: 一、检索目的:通过阅读文献,总结止痛中药有哪些止痛的机制 二、检索要求: 三、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检索范围:中外数据库 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检索关键词: 中文:1、,2、,3、 英文:1、,2、,3、 检索模式: 中文:1and3,2and3,1and2and3 英文:1and3,2and3,1and2and3 四、检索结果摘要: 根据镇痛中药的分类,可将止痛的机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抑制下丘脑神经元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2、抑制炎症病灶前列腺素合成;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4、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周围; 5、抗炎镇痛和激素样作用,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素排出。 五、检索结果:【1-4】 1、解热镇痛药 前列腺素E(PGE,PGE2)是极强的致热物质,人体发热是由于致热原激活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前列腺素使温感受神经元的敏感性降低,而冷感受神经元的敏感性增高,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解热药能抑制下丘脑神经元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使体温恢复正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中药有70多种,以伞形科、毛茛科、唇形科和豆科为主,例如薄荷、升麻、防风、荆芥、牡丹皮、苦豆子、沙苑子、赤芍等,其它科属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中药有青蒿、生姜、芦根、枳实等。 2、消炎止痛药 局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可以引起缓激肽、5-羟色胺、组胺等致痛产生和释放,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前列腺素PGE2、PGI2等,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局部组织产生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增加致敏物质的致痛作用。抗炎镇痛药由于抑制了炎症病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炎症减轻,消除。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药有100多种,以防己科、毛茛科、马兜铃科、豆科、菊科、木犀科为主、例如:汉防己、北豆根、黄连升麻、马兜铃、寻骨风、槐花、海桐皮、豨莶草、小蓟、女贞子、秦皮等,其它科属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药有五加皮大黄、苦参、丁公藤、天麻等。

镇痛药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 有镇痛、解热作用 B 有镇痛、抗炎作用 C 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 口服不吸收 B 片剂不稳定 C 易被肠道破坏 D 首关消除明显 E 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 迷走神经背核 B 延脑的孤束核 C 中脑盖前核 D 导水管周围灰 E 蓝斑核 4、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 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 作用于蓝斑核 张力的敏感区 D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C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 2 E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5、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 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 作用于蓝斑核 E 作用于边缘系统 6、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吗啡 B 喷他佐辛 C 芬太尼 D 美沙酮 E 可待因

7、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 无便秘作用 B 呼吸抑制作用轻 C 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 成瘾性较吗啡轻 E 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8、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哌替啶 C 氯丙嗪+阿托品 D 哌替啶+阿托品 E 阿司匹林+阿托品. 9、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 肾上腺素 B 沙丁胺醇 C 地塞米松 D 格列齐特 E 吗啡 10、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 E 大脑边缘系统 11、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 神经痛 C 脑外伤疼痛 D 分娩止痛 E 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2、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片类镇痛药无极量限制: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但应注意监控不良反应。 WHO推荐:使用控(缓)释制剂,可同时使用即释麻醉药品,以缓解病人的爆发痛。口服给药、按时、按阶梯、剂量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 ◆阿片类药物首次剂量滴定原则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换算 ◆阿片类药物维持使用的原则 ◆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原则 --NSAIDs、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双膦酸盐等 癌痛治疗不推荐使用度冷丁 度冷丁的止痛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且毒性作用较原形更强。主要采用注射途径给药,这种给药途径使药物较快在脑内达到高浓度,比较容易逾越镇痛浓度直达引起欣快感浓度,增加用药上瘾的危险性。用于术后或爆发痛的治疗,对于慢性疼痛不推荐。 病历要求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 类精神药品的,首诊医师应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病历,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历中应当留存下列材料复印件: 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 证明文件;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处方管理法》21条 ◆要求长期使用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 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处方管理法》27条 ◆医师开具麻醉、一精药品处方时在病历中记录。-《管理规定》第18条 ◆除需长期使用麻醉和一精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 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处方管理办法22条

哌替啶镇痛作用的研究

镇哌替啶镇痛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学习 【机构】滨州医学院 【联系方式】362998563@https://www.doczj.com/doc/ab8107480.html, 【摘要】目的研究哌替啶的镇痛作用。方法醋酸扭体法。致痛物质钾离子、氢离子、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作用于痛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醋酸溶液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性疼痛,而产生“扭体”反应。结果哌替啶组与非哌替啶组发生扭体具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哌替啶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关键词】 哌替啶镇痛扭体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pethidine. Method of torsion body method. Algogenic potassium ion, hydrogen ions, histamine, serotonin, bradykinin and prostaglandin 5- on nociceptive nerve endings causing pain, acetic acid solution was injected into the mouse abdominal cavity can stimulate peritoneal induces persistent pain, and a " writhing reaction". The results of pethidine group and pethidine group of torsion body has obvious difference ( P <0.05 ). Conclusion the pethidine has good analgesic effect. 【Key word】 Pethidine analgesia writhing reaction 【序言】杜冷丁学名哌替啶,又称作唛啶、德美罗、地美露,又称盐酸哌替啶。其盐酸盐为白色、无嗅、结晶状的粉末,能溶于水,一般制成针剂的形式。作为人工合成的麻醉药物,杜冷丁普遍地使用于临床,它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痛、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1/8,作用时间维持2—4小时左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其主要用途有镇痛哌替啶对各种剧痛如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对慢性钝痛则不宜使用,因仍有成瘾性。通过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及

试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实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一、热板法 【目的】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 仪器:恒温水浴1台,大烧杯1只,温度计1支,秒表1只,1ml注射器2支, 药物: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 【方法】 取雌性小白鼠数只,测定每只鼠痛反应时间,挑选合格者2只供实验用。将恒温水浴加热并调节到55℃,其内放入大烧杯并固定之(或用热板),预热3分钟后将小白鼠投入烧杯底,立即记录投入时间。小鼠足部受热刺激产生痛反应,以小鼠舐后爪为痛反应指标,用秒表测定其痛反应时间。自小鼠投入烧杯底至舐后爪时间即为痛反应时间(痛阈),以秒计算。一旦出现舐后爪立即取出小鼠,以免烫伤。5分钟后再测一次,如两次痛反应时间均在10~30秒内者为合格鼠,取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正常痛阈。不合格的鼠弃去不用。 取合格鼠2只,称重标记,甲、乙两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0.1mg/10g及生理盐水0.1mg/10g。注射后15、30分钟各测一次痛反应时间,如60秒内无痛反应则取出,以60秒计算,算出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痛阈明显延长或痛阈提高百分率明显为药物镇痛作用的指征。 【结果】 鼠号体重药物正常痛阈给药后痛阈 1次2次均值15分30分均值% 甲0.1%盐酸吗啡 0.1mg/10g 乙生理盐水 0.1mg/10g 给药后痛阈均值-给药后痛阈均值 痛阈提高百分率=×100% 给药前痛阈均值 如上式中的分子为负数,则以零计算 【注意事项】 1、雄性小鼠阴囊易接触烧杯底或热板,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计算正常痛阈和给药后痛阈拟统计全实验室结果。 3、室温以15~20℃为宜。 二、化学刺激法(扭体法) 【目的】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28~32g),雌雄兼用

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疼痛管理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且在快速康复外科中,多模式镇痛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单方药物镇痛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由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与弱/强阿片类镇痛药按固定比例组成的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是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等急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重要药物。与单方相比,复方阿片类镇痛药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获取便捷、用药依从性好等优点被国内外专家广泛推荐。但临床应用中仍有潜在的安全性风险,且国内外关于复方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无法对复方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有效指导。为规范复方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国内疼痛科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二、常用组份及药理学性质 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由一种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氢可酮、羟考酮、曲马多)和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组成。组分不同导致联合作用机制、起效时间、作用时间、代谢途径等亦有所不同,复合使用后可起到协同镇痛、延长作用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效果。常用复方阿片类镇痛药组份和药理学性质见表1。

三、药物分述及临床应用 1. 洛芬待因:洛芬待因由布洛芬和磷酸可待因组成。布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产生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可待因是中枢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其与阿片受体亲和力较低,故镇痛效果弱于吗啡,其主要代谢产物为可待因-6-葡萄糖醛酸,是慢性非癌痛中度疼痛的一线用药。洛芬待因主要有两种剂型:(1)洛芬待因片:每片含布洛芬200mg和磷酸可待因1 2.5mg;(2)洛芬待因缓释片:每片含布洛芬200mg与磷酸可待因13mg。其主要适用于急慢性中度疼痛,尤其在骨关节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性疼痛治疗中具有优势,也可用于偏头痛和术后疼痛。对轻、中度癌痛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应证,较为适宜骨

阿片类镇痛药=最实用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门诊 一般患者 针剂 1次常用量 控缓释制剂 不超过7日常用量 其他剂型 不超过3日常用量 癌痛。中重度非癌痛患者 针剂 不超过3日常用量 控缓释制剂 不超过15日常用量 其他剂型 不超过7日常用量 住院 每日常用量 第二类精神药品 门诊。住院都是 7日常用量;慢性病可适当延长 哌替啶 仅限医疗机构使用 二氢埃托非 仅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 阿片类镇痛药 第一节: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甚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提醒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 控制疼痛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 躯体痛(S o m a t i c p a i n ):快痛、慢痛,对机械性、化学性、炎症性、温度性刺激均敏感。 ● 内脏痛(V i s c e r a l p a i n ):对牵张、炎症刺激敏感。 ● 神经痛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 ):多由神经损伤或兴奋性增高引起,呈发作性或持续性, 一般镇痛药无效。 躯体疼痛分两类: 快痛(剧痛): (F a s t p a i n ,a c u t e p a i n ,s h a r p p a i n ) 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时立即发生,撤除刺激立即消失。 ● 由A δ-类纤维传导。 ● 慢痛(钝痛)(c h r o n i c p a i n , s l o w p a i n , b l u n t p a i n ) ●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发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 疼痛除了使患者感受痛苦外,常伴有情绪、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剧痛常引起 失眠或其它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引起休克。由无髓鞘的C -类纤维传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