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图书馆2021—2025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广州图书馆2021—2025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广州图书馆(2021—2025)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前言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陆续颁布实施,共同推动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广州图书馆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全面履行中心馆职责,推进全市服务体系在政策制度、设施设备、管理体制和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各项服务效能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时全面贯彻落实五年发展规划,秉承理性、开放、平等、包容理念,持续推动服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进一步迈向“建设以人为中心、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的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广州图书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广州市“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市、区两级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中心馆充分发挥业务统筹协调与专业引领作用,各相关主体积极配合支持,持续推进设施、资源、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截至2019年,全市实现通借通还且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246个,图书馆覆盖率达到87.9%,预计2020年将实现全覆盖目标;201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接待访问量2940.84万人次、外借文献量3263.50万册次、注册读者量357.69万人、举办公众活动17921场、692.70万人次参加,较2015年分别增长128.24%、137.69%、91.66%、420.96%、292.40%。(2)专业化能力实现新跨越。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与广州图书馆合署办公,推动广州图书馆形成大众服务与研究服务并重的服务结构新格局;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建成开放,成为国内首个面向公众的专业纪录片收藏与服务平台,为广州图书馆开辟了公共服务的新领域;广州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规模超过30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持续提升;馆藏实体文献信息资源超过千万册(件),综合实力迈入大型公共图书馆前列。(3)服务绩效与影响进一步提升。2019年,广州图书馆接待访问量917.5万人次,累计注册读者量176.9万人,文献外借量

1169.7万册次,数字资源下载、浏览量9831.6万篇(册)次,举办公众活动4360场、211.5万人次参加,较2015年分别增长49.1%、40.14%、11.67%、174.33%、245.76%、86.67%。2019年,广州图书馆被境内外各类媒体报道1375篇次,较2015年增长62.1%,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城市文化地标”和“广州的城市名片”。广州图书馆在图书馆行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服务转型尚未完成,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未完全落实,交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层次有待提升;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但结构有待优化;馆舍空间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发展目标的导向作用不足,馆员队伍的活力与专业化水平、管理运营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等。

“十四五”时期,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已有制度设计为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人文湾区”和广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目标为广州图书馆发展提供新路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资源共享和效能提升提供新机遇,国家大力推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将为图书馆服务创新赋能,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将进一步为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的基本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疫情影响叠加造成财政投入紧张,图书馆争取公共财政支持的难度加大;科技发展带来公众阅读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模式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存在“挤出效应”;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影响图书馆对外交流合作;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面临体制机制问题;以艺术审美、社交生活和自我实现为代表的文化需求高级化和多样化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要求等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也将迎来广州图书馆建馆40周年。广州图书馆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总书记对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殷切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服务管理运营和开放性、可持续为基本思路,推动图书馆事业从快速发展、高效能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一、愿景:连接世界智慧,共建精神家园

广州图书馆致力于构建开放性、高品质和专业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深入连接人与文献、知识、信息,汇聚世界智慧,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促进全民阅读,推动终身学习,增进社会交流,支持社会创新,弘扬城市文化,成为公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理念:理性、开放、平等、包容

理性: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承载和弘扬人类理性,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和时代责任。

开放:保障公众无障碍获取信息、知识的权利。

平等:保障公众平等获取信息、知识,享受图书馆服务,参与相关文化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

包容:尊重不同用户群体、文化、思想的多样性,推动社会交流理解,促进社会包容发展。

三、使命

(1)体系中心

完善管理模式,强化中心馆统筹引领作用,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设施建设、加强体系联动、加强要素保障、提升服务效能五个方面发力,率先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推动全市服务体系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2)知识平台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一个知识传播和知识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强化知识汇聚与发现,推进历史文献与地方史料资源建设、开发与服务,推进研究服务、支持用

户开展知识创新,持续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学习平台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公众自主学习提供文献信息、空间、设备和服务等支撑,使图书馆成为公众的终身学习平台,努力促进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推动公众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

(4)文化平台

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和本土文化,传播现代都市文化,链接世界多元文化,构建城市文化展示、交流与传播平台,融入社会文化生活,涵养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促进城市文明,参与城市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5)交流平台

完善以开放空间为环境条件、以资源与服务为依托的高水平公共交流平台,深度连结公众、社群组织、政府机构等各种主体,为扩大社会参与创造机会,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进社会理解、包容与合作,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四、总体目标:建设以人为中心,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对外文化交流门户,以务实、开放、包容为人文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公共图书馆提供与之相称的开放性、高品质、专业化的服务。2012年以来,广州图书馆紧紧抓住新馆建成开放和《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两大历史性机遇,推动自身发展进入国内国际一流行列。广州图书馆已在社会各界树立了城市文化地标、城市窗口的新形象。公众和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已普遍形成共识,广州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而且是所有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者。

广州图书馆将以更高的责任担当、开放的社会眼光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广泛吸收先进理念和经验,积极参与区域和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强化作为城市知识传播和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作用,推动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进入国际一流行列,成长为新时代具有

标杆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做出更大贡献。

目标一:完善管理模式,率先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推动全市服务体系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策略1: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

行动方案:

(1)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协助制定和实施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十四五”规划。持续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2)完善并落实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业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全面推进业务和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

(3)开展保障机制支撑研究,推动建立和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人员职业化发展等全方位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4)强化按市、区两级建立体系建设协作协调机制,推动完善专业高效的中心馆总分馆管理运作模式和示范性总分馆体系管理模式。

(5)完善社会力量与公共图书馆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

(6)协助开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实施效果研究,完善科学化的效能评估体系,在业界宣传推广“广州模式”。

策略2: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体系结构

行动方案:

(7)协助推进广州科技图书馆以及番禺、花都、海珠等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开放。为天河、荔湾区图书馆新馆立项、建设提供专业指导。

(8)指导、支持区域总馆开展镇街分馆优化升级,提高镇街分馆建设水平,并因地制宜开展社区(村)分馆建设,完成四级体系覆盖目标。

(9)推动市区两级财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分馆建设,制定并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分馆建设的管理办法,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的规范化、多元化和常态化。

(10)完善示范性服务体系,统筹全市体系优化服务结构,建立“服务+活动”的基本服务结构,配置少儿绘本、经典名著等基本资源,鼓励根据特定群体需求建设特色主题分馆。

(11)推进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省内高校图书馆等的跨系统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知识资源和服务共享。

(12)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在分馆建设、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重点推动广佛同城合作。

策略3:加强体系联动,实现服务下沉

行动方案:

(13)以“广州读书月”等阅读推广平台为依托,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动机制,推进阅读推广活动的专业化、主题化、品牌化。指导、支持区域总馆统筹总分馆体系内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14)指导各区公共图书馆将特色馆藏、特色活动资源下沉基层。

(15)加大广州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服务能力,推进实体服务与网络服务融合互补。

(16)拓展“送书上门”服务,强化服务特色与阅读推广,推进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升示范性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

(17)支持、指导各区域总馆顺利通过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探索有条件的分馆参与评估定级工作。

(18)支持黄埔、越秀、从化、增城等区域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树立典型示范。

策略4: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效能倍增

行动方案:

(19)支持区域总分馆服务体系、示范性服务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引导区域总馆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点,建设兼具质量与特色的专题文献信息资源。

(20)指导各区域总馆通过探索引进高级人才、向分馆派驻工作人员、引导辅助人员职称申报等方式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21)完善由高级人才培训、常态化业务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等构成的多层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训体系,建立在线培训系统。探索建立并实施区域性专业人员队伍培训制度。

(22)完成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不断优化系统功能。

(23)优化通借通还功能,推进实现全域无缝便捷服务;指导和推动各区建立物流机制,联动市区两级图书馆共同形成有序、常态、全覆盖的物流体系,探索实施精准物流。

(24)提高示范性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完善管理规范和绩效考评机制等,提升外派分馆馆长工作主动性、专业性。

(25)以服务能力为依据,研究确定与国际接轨的分馆层级划分标准,促进激发体系运行新活力。

(26)研究标杆图书馆体系管理机制,建立对标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效能指标体系,实施区域总分馆服务体系效能倍增计划;完善业务数据的统计、发布和展示机制,进一步优化年报、季报编制工作。

目标二:提升知识服务,强化知识汇聚,扩大知识传播,推动知识创新

策略5:加强知识汇聚与发现,强化作为知识服务基础设施作用

行动方案:

(27)在分类别系统组织文献信息资源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推进文学馆、休闲生活馆、艺术图书馆等主题馆建设,强化汇集主题资源与服务。

(28)配合主题馆建设,打造广州数字图书馆虚拟主题馆,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29)升级知识发现系统,提升知识发现与获取效率。

①升级广州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实现一站式检索和知识发现。

②优化广州数字图书馆界面、导航、咨询等用户访问体验,提升功能易用性。

③提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移动端服务能力。

④完善馆内资源标识指引。

⑤提升馆藏文献智能化管理维护和定位导航能力。

(30)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媒介、立体式咨询体系,推动智能化咨询服务发展。基于已有平台拓展各主题服务空间专题信息服务,推行自助式移动信息咨询服务。

策略6:推进历史文献与地方史料建设、开发与服务

行动方案:

(31)系统收集广州历史文献,强化广州文献、广府文化文献保障,拓展《广州大典》、粤剧等数字人文研究服务。

①按照相关目录,系统收集缺藏广州历史文献。

②推进《广州大典·曲类》和《广州大典》(民国篇)的数字化及线上推广工作,拓展《广州大典》数字人文服务。

③推进粤剧文献史料资源建设、开发与服务。建立粤剧文献专架或专区,开展专题文献深度开发。

④建设广州图片数字资源库。

⑤推进“广州记忆(广府记忆)”平台上线,以“广州小故事”为突破口,绘制“广州记忆”主题知识图谱,并将其打造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知名品牌。

(32)系统拓展历史文献与地方史料收集与服务。

①完成古籍与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物专藏计划。

②延伸家谱收藏至家庭文献收藏,明确家庭文献范围,以多种方式推动入藏。

③拓展新方志尤其是村镇志收藏。

④强化民间组织内刊、机构资料等灰色文献收藏。

(33)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性服务,梳理地方文献、名人专藏等各类特藏、专藏文献资源,开展馆藏专题性学术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形成知识图谱、数据库、专题书目等成果,提升特藏、专藏文献资源认知度。

(34)编制发布地方出版物年度目录、地方人物作品年度目录;编制以广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献目录。

(35)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人文湾区建设要求,推动大湾区传

统文化合作、传承与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记忆与系统导航。

①推动编制粤剧、粤语等联合目录。

②利用《广州大典》编研成果,持续推动大湾区各城市历史文献开发利用。

策略7:推进研究服务,支持用户开展知识创新

行动方案:

(36)以对象化服务为导向,开展分类的研究服务。

①挖掘潜在用户,建设研究交流分享平台,发挥专藏资源、特色空间和专题服务的综合优势,开展面向城市公共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研究服务。

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研究者,探索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建专题服务区、专题研究室等,拓展专业化、便捷化的研学活动服务。

③依托馆内外文献信息资源,结合社会热点,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履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37)通过与社会组织、个人等合作举办活动、开展个案咨询、开发知识产品等方式,将用户智慧融入知识服务过程,打造信息咨询、知识分享、知识生产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知识服务模式。

(38)建立健全课题跟踪制度,关注用户研究进展和研究需求,为用户的知识生产、创新活动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支持。

目标三:推进全民阅读,支持终身学习,为公众自主发展赋能

策略8:加强阅读推广,助力全民阅读

行动方案:

(39)立足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对象,通过开展资源推荐、文献导读、阅读辅导、书评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公众阅读兴趣,提高公众阅读水平。(40)将阅读推广和服务紧密结合,依托各主题图书馆开展相应的阅读推广活动,形成特色品牌,推动构建完善的阅读推广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外优秀经典作品。

(41)利用好“南国书香节”等阅读推广平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开展合作,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42)建设具有直播、点播等功能的广州数字图书馆活动平台;丰富在线阅读、在线展览、在线讲座等线上活动形式,优化活动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活动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加强二次传播。

(43)拓展针对重点群体的阅读推广服务。以视障人士服务区为依托,建设无障碍服务平台,延伸拓展特殊群体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深化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来穗人员等群体的阅读服务。

(44)持续优化阅读推广平台,推进电子图书资源的整合应用,通过精品图书推荐、个性化推荐、主题资源阅读等功能的建设和优化,打造以互联网阅读平台为重点的数字阅读空间。

(45)丰富阅读评选、阅读大使推广、广佛同城共读等活动,结合读者阅读账单等大数据形成年度阅读报告,提升阅读推广效益和影响力。

策略9:系统优化服务供给,促进未成年人阅读

行动方案:

(46)以图书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依托,针对不同服务群体的需求设计阅读推广项目,提升“阅读攀登计划”的精准度及衔接性。

(47)以绘本、科普资料、艺术图书等特色资源为基础,从多维度对文献资源进行动态化布局管理,形成集借阅、展览、交流分享为一体的服务空间,营造文献资源与空间环境协调统一的阅读氛围。

(48)丰富阅读推广内容和形式,为“小樱桃”“漫绘阅读”等重点阅读推广品牌注入创新元素,强化资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构建更趋系统、精细和多元的阅读推广模式。

(49)规范玩具资源建设,优化资源供给。探索玩具外借服务路径,提升资源使用率,创新阅读推广模式,实现以“玩”促“阅”的可持续性。

(50)继续打造“小小创客”“科普小达人”等科普品牌,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养。

(51)面向未成年人群体内部差异和未成年人特殊群体阅读需求,提供系列化、多样化和针对性服务,深入推广重点读者活动品牌。

(52)充分发挥阅读推广主体职能,深度对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需求,联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开展多元化合作,扩大服务覆盖面。

策略10:强化社会教育职能,支持公众提升综合素养

行动方案:

(53)优化座位资源管理,加强噪音管理,营造更佳的馆内学习环境。

(54)细分目标人群,针对来穗人员、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定期开展各类型社会教育培训,支持公众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

(55)贯彻国家战略,拓展以信息素养、公民素养、法律素养、创新素养、创业素养、职业素养、健康素养等为重点的全面素养教育。

(56)开展针对性服务,支持学习型社会建设。

①完善借阅规则,面向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推出集体外借服务。

②继续拓展考试资料区的服务功能,支持个人及团体学习、提升。

③拓展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功能,支持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建设学习型组织。

④分主题、分级推介语言学习类馆藏,提供系统、有梯度的学习资源,提升资源的实用性和利用率。

目标四: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城市文化平台,丰富城市文化地标、城市窗口内涵

策略11:夯实特色资源服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本土文化

行动方案:

(57)探索开展“新手稿”项目,建设地方历史文献服务平台,强化文献活化利用。

(58)推进以《广州大典》为代表的大型地方历史文化丛书导读,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59)加强粤语资源建设,开展粤语语言培训、讲座、展览、电影赏析等活动,推动粤语文化传播。

(60)挖掘与利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进粤剧、广东音乐、“三雕一彩一绣”等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支持传统艺术交流,推动艺术作品公共展示。

策略12:传播现代都市文化,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行动方案:

(61)通过视听资源整合利用、实体空间改造、影音设备升级等方式,全面提升视听服务水平,打造有标识度的视听体验空间,引领新型、时尚的文化休闲方式。

(62)在创意设计馆的基础上,整合扩充艺术类资源,升级打造艺术图书馆。

①整合视觉艺术、设计、音乐、电影等形式鉴赏类文献和信息,发挥面向成人的美学教育功能,培养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

②继续以品牌活动为抓手,聚集本土艺术专业人士、相关院校及机构资源,打造作品展示、交流、分享平台。

(63)依托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录片服务,推动纪录片专业学术交流及创作培训,传播纪录片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广州建设“纪录片之都”。

(64)对创客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改造,开拓生活美学体验服务,推介相应资源、挖掘生活达人,分主题、系统化地组织开展手工创作、技能分享等活动,打造有生活气息的文艺休闲场所。

(65)利用“一起创”创客大赛等活动契机,收集、整理、保存创客创新相关优秀案例,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专题资源库。

(66)推进文旅融合,创设文化旅游交流品牌。依托“广州之窗”服务,采取活动、视频宣传等多种形式,结合馆藏文献,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构建文化资源、文化信息和文化旅游活动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宣传平台。

(67)依托“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相关资源,推介城市、社会领域的创新理念及实践案例,以创新思维解决城市问题,服务城市创新发展。

(68)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宣传形式和内容,营造良好的氛围,倡导城市文明新风尚。

策略13:连接世界多元文化,扩大文明交流互鉴

行动方案:

(69)开发、挖掘多元文化馆藏资源及外部资源,以国家、语言文化等为主题收集并推送相关知识及信息,提供世界多元文化资讯,打造活动与资讯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元文化服务平台。

(70)服务国家和城市对外交流交往需要,借力“一带一路”、“东盟”、广州国际友好城市等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强化与政府外事部门、友好城市图书馆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图书交换、展览、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探索共建有影响力、参与度高的阅读、文化活动品牌。(71)继续与各国驻穗领事馆、高校团体等机构合作,开展“环球之旅”等活动项目,探索开展与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专题文化交流活动。

(72)积极发掘、引进外国驻穗领事馆等合作机构的优质文化资源,整合本地相关资源,组织策划激发受众兴趣、有影响力的年度主题活动,培育高品质的年度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品牌。

(73)针对外籍群体持续开展图书馆宣传推广,拓展服务半径,借助社区分馆、主题市集等平台,在外籍民众聚居的社区展示图书馆形象,策划开展图书馆使用、中国文化体验日、城市主题日等各类活动。

(74)加强与语言专业院校、文化交流机构等合作,广泛开展朗诵、配音、翻译等语言文化主题活动。

(75)重点打造针对旅游与出版物市场、政府交往等方向的文化旅游交流品牌,推动与各国在历史、文化、习俗、景观等方面的深入交流。

目标五:强化公共空间功能,为公众和社会各层面交流提供机遇

策略14:整合空间资源,普遍实现空间交流功能

行动方案:

(76)系统规划全馆交流空间,通过基本服务主题化推动主题空间建设并普遍实现交流功能;增加灵活实用的中小型交流空间,以适应不同层面交流活动的需要;推动空间的资源化管理与开放服务,提升空间利用的合理性。

(77)完善各主题区域、展览厅等交流空间的设备设施,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和自由、平等、专业的空间氛围,进一步提升用户交流体验。

(78)加强场地管理和维护,配备专业管理队伍、明确维护和更新规则等,提升空间资源服务保障能力。

(79)合理规划场地自用、社会合作、公益申请、租赁等多种用途,完善公共交流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和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空间使用政策。

(80)整合现有数字服务平台,构建融合实体和虚拟服务的数字公共空间,鼓励并支持用户之间基于生活体验、文化感受、阅读领悟及各类知识、信息需求等开展自主交流、共享与创新。

策略15:扩大社会参与,创造丰富的交流机会

行动方案:

(81)在开放、公益、共赢的基本原则下,与公众、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等开展资源、平台等方面的广泛合作或支持其自主利用,为公众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及参与公共事务,群体公益性活动、政府公共活动、城市对外交流等提供平台。(82)强化“广州公益阅读”“广州新年诗会”等现有特色品牌在引领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或合作开展与图书馆功能与服务相关的交流活动。

(83)建设全馆共享的专家资源库,探索邀请有公众影响力的专家驻馆,参与活动策划,定期与公众交流分享。

(84)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拓展公众参与和志愿服务范围,建立少儿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等服务团队,实现志愿者类型由单一向多元发展,满足志愿者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等多层面需要。

策略16:完善交流管理机制,实现交流服务专业化

(85)从顶层系统设计入手,结合品牌建设、主体责任厘清、合作伙伴发展、公共传播、绩效评价、资源保障、知识与技能建设等方面,实现交流服务框架和运营专业化。

(86)完善社会力量合作管理机制,制定社会资源质量评价及准入、退出标准,对社会合作伙伴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引导、监管和效益评价。

(87)结合图书馆功能与服务定位,择优举办社会参与或公益申请的各项交流活动。对面向残障人士、未成年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来穗人员等重点群体举办的公益活动和“广州公益阅读”等阅读推广活动在场地、资源等方面优先予以保障。

(88)构建活动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的建设与管理能力。

(89)建立健全活动绩效评估机制和专业化标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投入测算,从公众参与度、满意度、受益度,媒体关注度等维度综合评估活动产出的社会效果。

策略17:强化公共传播,推动图书馆品牌形象升级

(90)制定全馆营销传播统筹机制和统一的宣传策略,整合新媒体传播运营团队,及时利用各种新媒体,提升传播能力,优化全馆宣传资源配置,加强全馆各项服务的宣传推广。

(91)强化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建设统一的融媒体集群,增强融媒体的综合性、联动性运用,创新宣传推广形式和途径。

(92)提升广州图书馆的品牌形象。制定广州图书馆的品牌识别策略,将广州图书馆的品牌营销提升至城市文化品牌的高度。

(93)借助创建文明城市、对外宣传办公室等市级宣传平台,多种形式宣传广州图书馆公益形象,提高广州图书馆的美誉度。

(94)发挥广州图书馆在“广州读书月”中的行业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制定特别宣传策划,与各级媒体开展深入合作,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争取政府机构及社会力量的支持。

目标六:提升管理运营的专业化水平,支撑高质量发展

策略18:推进管理系统化建设,提升组织运营效能与活力

行动方案:

(95)继续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探索构建现代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理事会、读者委员会、公共交流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公开等制度,为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服务管理创造条件,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96)强化规划引领的管理特色。

①根据规划确立的目标,制订并实施人才队伍、文献信息资源、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交流活动、信息化等专项规划。

②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支撑,优化业务组织架构及岗位资源配置,强化岗位管理制度。

③完善规划管理实施制度,合理分解规划各项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持续优化指标体系及年度统计、分析、评估机制,鼓励各方面工作与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及动态管理。

(97)重点推进人员绩效管理,激发各相关主体活力。

①面向各业务部门推行用人绩效评价。根据部门职责任务,核定主要绩效指标,以部门员工年人均绩效指标值的增减作为用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②面向专业岗位人员推行项目绩效管理。鼓励馆员创设或参与部门内与跨部门业务项目,建立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专业岗位聘任、晋升、职称评审推荐等。

③对专业职称、岗位聘任实施动态管理。

④根据上级政策,不断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⑤以提升服务效能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服务与管理考核指标及绩效管理制度,形成基础业务、用人、学术科研、经费管理及安全责任等多维度的部门综合考评体系,加强绩效考核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

(98)引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框架。

①将卓越绩效管理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内化到管理工作中,提升管理系统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绩效与能力。

②建立卓越绩效年度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改进各方面工作,并系统融入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99)以服务部门为主体,构建以需求为起点、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包括服务对象研究、服务主体界定、服务项目设计与营销、服务组织、用户交流反馈、统计分析等,并系统提供相应的培训指导。

(100)完成服务管理模式调整。从分层次组织服务模式转向对象化、主题化、立体化组织服务模式,建设和完善相应业务平台或项目、岗位设置。

(101)完善全馆层面的阅读推广、交流活动、公共传播、网络服务、信息咨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学术研究等统筹协调机制,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专业协作。

(102)提升财务、建设项目、物业资产、公共安全等多领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业务工作高效开展。

①提升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建立包含公用经费在内的馆内经费预算项目库管理制度,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建立经费预算绩效目标指标体系与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按序时进度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水平。

②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③建立建设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各类项目招投标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④从文献入藏、清点、统计、处置等全流程,完善文献资产常态化、专业化管理制度。

⑤完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水平,重点推进节能升级改造项目。

⑥拓展并争取建设新馆藏空间。

⑦完善服务社会化工作机制,提升物业服务、辅助服务等的管理水平,定期

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⑧持续完善常态化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管理;强化舆情响应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103)借鉴相关行业标准完善影响力评估的方法和流程,通过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彰显广州图书馆影响力。

(104)系统梳理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策略19:夯实人才发展基础,提升馆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行动方案:

(105)科学制定人员学科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目标,人员招聘重点转向高层次人才,提升人员层次水平,逐步形成中级职称人员为主体、高级职称人员为主导的格局。

(106)在部门基本架构基础上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项目团队、项目主管,培养业务骨干人才;设立阅读推广人、公共传播、专家馆员等岗位,深化服务层次;以项目参与、学术研究等专业化为导向,完善定期、规范、常态化的人员聘任机制及人岗相适、能上能下的用人方式,完善中层干部等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轮换机制。

(107)赋能馆员成长和职业发展。逐步构建阅读推广、未成年人服务等专业岗位内部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多渠道引导并促进馆员自主学习及部门交流;探索精准培训和分层施教模式,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108)强化专业人才、学术科研人才和核心团队培养,以业务工作专业化、专业工作学术化为基本思路,推动工作实践与专业研究、学术成果相互转化,实施系列出版计划,促进馆员专业成长。

(109)拓展国内外行业交流合作,强化优势业务的行业引领地位,促进馆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打造学术交流活动品牌,策划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活动,提供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围绕主题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

(110)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机构知识库和知识信息分享平台,收集和传递来自员工、用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标杆图书馆、政府部门等的知识和信息,促进知识资产增值。

(111)营造干事创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组织文化氛围,讲好馆员故事,完善馆内荣誉体系和情感激励体系,营造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福利保障和人文关怀,激发馆员内驱力。

策略20:调整和完善馆藏发展政策,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质量

行动方案:

(112)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和知识体系保障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提升机制,重点提升数字资源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保障水平。

(113)建立和完善广义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保障制度与常态化收集机制,构建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重点拓展历史文献和地方史料资源建设,保障深层次专业服务的开展。

(114)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视障人士等重点群体,以及文学、休闲生活(旅游美食)、艺术、纪录片、多元文化等重点主题,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支撑基础服务向主题服务转型。

(115)完善数字资源采选规则,优化数字资源结构,强化适应多平台、多终端同时使用的数字资源建设,丰富自建特色资源和链接开放性获取资源,推动数字资源跨平台整合,探索建立重点数字资源本地永久保存机制。

(116)强化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构建区域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117)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加工,提升资源的深度加工与整合揭示能力。(118)完善文献专业化管理,包括资源配置与保障布局规划、馆藏评估、典藏管理、下架图书再利用、文献处置等管理制度。

策略21:强化科技全面支撑赋能,健全新技术引领应用机制

行动方案:

(119)以目标、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重新梳理“图书馆之城”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支撑和保障新时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①建立区域联动参与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互动机制,加强全市信息化建设统筹

协调和系统整合。

②制定并完善资源建设、源数据录入、安全防护、应用接口、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标准。

③持续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汇集、整合与发布,利用可视化系统展示“图书馆之城”建设进展与服务绩效。

④引入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减少不规范数据以及不同馆重复数据,提升集群图书馆书目数据的质量。

⑤开展集群系统读者证去重,实现一人一证,完善注册读者统计功能。

⑥引入数字收藏与在线展览分享系统,提供多终端应用,提高展览资源的访问量。

⑦不断强化大数据应用平台,深化图书馆业务、用户行为和活动数据分析,促进文献信息资源质量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⑧构建面向区域合作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应用平台,推进自建资源的共建共享。

⑨加强分馆自助服务设备和监控设备建设,促进分馆服务效益提升。

⑩以统一服务界面为指引,与时俱进地利用新技术丰富总分馆的服务手段,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中心馆和区域总馆技术人员能力培养,增强技术研发和支撑能力,为区域图书馆技术体系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20)持续优化业务平台,推进基础框架平台化,提升创新服务保障能力。

①完善业务部门需求与年度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编制对接机制,有效满足

服务与管理需求。

②优化业务平台基础框架,推进框架平台化,完善创新服务的基础支撑机制。

③建立创新服务的快速保障机制,选择重点领域强化自主保障能力。

④优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和分层次服务机制,保障专业化服务管理的数据支撑需求。

⑤建立阅览座位、计算机、活动、空间等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⑥加强技术合作,融入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服务平台,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