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域结构(精)

城市地域结构(精)

城市地域结构(精)
城市地域结构(精)

19城市地域结构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城市地域形态有利于缓解“热岛”现象的是

A. 集中式

B. 组团式

C. 条带式

D. 放射式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度最高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该处最有可能位于

A. 高级住宅区

B. 工业区

C. 商业中心

D. 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下图为“西宁市城区图”,读图完成4~5题。

4. 从城市形态上看,与西宁市同属一类的是

A. 成都

B. 合肥

C. 兰州

D. 重庆

5. 图中序号代表的铁路线中,表示青藏铁路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内部逐渐形成了功能区,下图是“某城市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 图中地租水平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图中功能区规划合理的是

①中心商务区②冶金工业区③高级住宅区④低级住宅区

人们日常的活动空间,大体可分为居住、工作、休闲三类,每一类活动的空间规模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下图表示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演化过程中,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的就化情况,读图完成8~9题。

8. 第一阶段的活动空间有何特点

A. 移动性高,居住空间比例小

B. 活动空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

C. 工作量较少,多余时间都到外地旅游

D. 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都是统一的

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休闲空间可能有如下的变化

①逐渐与住宅空间分离②数量由少到多③规模逐渐变大④呈集中发展的趋势⑤种类日趋单一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该城市形成这种开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气候因素

B. 地形因素

C. 交通因素

D. 工业分布因素

11. 有关图中石化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河流谷地,工厂废气易于扩散

B.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不会污染城市大气

C. 位于流经地区河流的下游,不会污染城市水源

D. 该城市分区的布局不合理

12. 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的关系,应注意的内容是

A. 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布置,以方便职工上下班

B.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C. 生活区与居住区之间无需考虑交通问题

D. 使用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应远离生活居住区

二、综合题

13.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阶段I,商业用地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_;阶段II,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工厂迁出了旧城区,城市主要向_________(方向)不断延伸,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4. 某学校学生就“农村居民到哪里去购买衣服”为题作了一个社会调查,他们发现农民买衣服主要去三个城镇,并把调查到的资料画在地图上,如下图(图中线条连接的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和买衣服的地点),根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画出A、B、C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

(2)三个城镇中,___________规模可能较大,某银行要在三个城镇中建设一个支行,你认为最有可能选择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分析,限制C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15.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72~2002年发展变化平面图”,图中A为工业中心,B为住宅区,C为文化区,D为交通中心,E为居民住宅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计划在图中Y处新建石化工业区,你认为是否合适?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D处是水陆交通中心,这会给该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1972~2002年,该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__,从图中可看出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

一、1. A 2. C 3. D 4. C 5. A 6. A 7. A 8. B 9. A 10. B 11. D 12. B

二、13. (1)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在交通干线两侧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

(2)东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14. (1)略

(2)CC

(3)河流制约了该城镇向西的发展和辐射。

15. (1)不合适位于城市盛行风向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文化区和交通中心,会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和交通拥挤

(2)有利于城市对内和对外的物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和交通拥挤。

(3)郊区城市化,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建卫星城和公路。

2-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常见模式,理解各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历程,理解各发展阶段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结合示意图和实际问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点】: 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常见模式。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 投影仪、示意图、版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很多,常见模式有三种,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心模式(如下图所示)。它们主要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括出来的,与中国的实际存在很大差距。 讲授新课: 一、三种常模式

说明: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 1、同心圆模式(P41图2.18“同心圆模式”) (1)同心圆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 (2)同心圆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注意: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地带,是同心圆模式的第一环。 ②第二个环是过渡带。带内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逐渐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 说明:过渡带是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因而称为过渡带。 ③第三个环是工人住宅带。这里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居民多数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地点太远而集居在此。 思考:工人住宅带从建筑质量有何特点?(属低级住宅区,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的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第四个环)。 ⑤第五个环是通勤带。这里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工作,使用月票或乘车往返于两地,故称为通勤带。 思考:按照距离城市中心由近及远的顺序,各级住宅区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 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 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 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 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 能分 区 组成区位特征 中 心商 务区 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 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 机构及高级商场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 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 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 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

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染现象 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 超级商场) 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 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 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 量大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 性设施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 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 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 密集的楼房 行 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 象 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 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 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 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 浓厚 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 校、医院、住宅等 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 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 外围农业区 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 成区外围的地区 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 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第一册第2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设计——01门槛人口和中心地

2.1门槛人口与中心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门槛人口的概念 2.理解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关系 3.了解服4.务范围的概念 5.理解服6.务业的等级与服7.务范围的关系 8.了解中心地的概念和中心地职能及服9.务范围 10.理解并能运用中心地的等级划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要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门槛人口概念 2.服3.务业的等级与服4.务范围的关系 5.中心地的等级划分及运用 教学难点 1.门槛人口概念 2.中心地的等级划分及运用 教学方法 专用图表分析、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 某小镇张记杂货店月收入变化图表、有关商品和服务所需的门槛人口与商店和服务点的

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图 教学提纲 导入新课:人类的居住地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为显著。城市如何布局?城市内部如何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职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过渡)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两大部分的内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地理论是人文地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区位理论,理论性很强。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紧密结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由近及远地学习。请同学来看以下图表及数据(见图册P10页:某小镇张记杂货店月收变化和课本P30页图2.1)想一想为什么小镇上的第4家杂货店会倒闭? 2.1门槛人口和中心地 一、门槛人口 1.概念: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过渡)在同一个小镇,卖油、盐、酱油、醋等人们经常需要的商品的商店比卖衣帽、手表、彩电等商品的商店多,为是为什么? (活动:P33页的活动1)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大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二、服务范围 1.概念:可看作实际接受服2.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3.这门槛人口在空间上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一、城市地域结构(精)

一、城市地域结构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1 1·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分形理论是美国学者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通过分维分析,可以揭示系统的演化。城市群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因此,在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分形性质。城市群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其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通过不同形式、速度、流向、流量的“空间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时时刻刻地发生发展着,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分维特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间的职能分工,相互作用力越大,城市间的分工越明显。就分维值而言,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高于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城市群,表明前者城市间分工更明显,城市间空间流交换更强烈。城市群区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域结构紧致与松散的差别。沪宁杭城市群分维值最大,地域结构最紧致;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城市群分维值最小,地域结构最松散;京津唐、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则介于二者之间。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维,因为按照分维的定义,其数值应大于分形体的拓扑维数而小于嵌入空间的维数,城市群空间的分维值应小于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三大城市群区的各城市历史基础好,改革开放后,上海、北京、沈阳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其“阴影”效应对城市群区的城市产生了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加强,新城市的孕育将会降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维值,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2·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过程的“二次极化”特征。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极化阶段以后,城市群区的地域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更大的转换取决于城市群边缘地区新极的产生过程,即“二次极化”过程。由于城市群区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群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快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立,城市群边缘地区产生新的增长极。新的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导致城市群边缘地区地域结构的重组,形成新的城市组群,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然,新的城市组群的产生也是在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一)概念 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 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 D=λ(1-H) 其中:λ:系数;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 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住地”。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社区的更替。②他忽视了人类的文化属性,忽视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层次的分析,他的学说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上推论的,对现代交通运输考虑很少(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后来一些学者虽仍采用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但却赋予了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模式。 3.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模式1903年赫德(R. M. Hued)发表了《城市土地价值原理》一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土地价值,认为: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区位条件,即交通通达性决定了土地价值。黑格(R. M. Haig)进一步指出,城市地租是该地交通通达性或交通成本节约的函数。1949年拉特克利夫(R.V. Ratcliff)依据地租理论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逐步趋向于效率最大化是通过城市中各种功能活动相互竞争最优区位的过程达到的。他假定城市中心具有最大的通达性,并向边缘随距离增大而递减,城市中通达性高的地方地价高。因此,城市各种职能对其区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职能的区位中心化要求和它所能支付的地租能力。他认为只有在市中心通达性最大点,零售业才能取得最大效益,同时零售业的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导致市中心的有利区位被零售商业占据,其外围分别为工业带、居住带、农业带等。 【由于市中心向郊区放射性道路沿线以及放射性道路与环形公路的交叉点,往往也是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的集聚地,成为地价的次高点,最后导致同心环式土地利用形式发生变形。】 (二)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霍伊特(Home Hoyt)运用1934年美国劳务促进管理会对64个中小城市房租调查的资料进行研究,认为美国城市住宅区具有沿交通线向外延伸的趋势,城市地域呈扇形扩展。于1939年正式提出扇形模式。该理论认为:

城市地域结构(高考题组)

城市地域结构(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1·天津卷第1题)右图是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 (2011·山东卷7~8题)图2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2~3题。

乙城市图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3.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011·重庆卷1~2题)图3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3回答4~5题。 4.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5.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改善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5~6题)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6~7题。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一)概念 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 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 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 D=λ(1-H) 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 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 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 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 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 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 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②过渡地带:是 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 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 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 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 住地”。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城市地域结构(精)

19城市地域结构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城市地域形态有利于缓解“热岛”现象的是 A. 集中式 B. 组团式 C. 条带式 D. 放射式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度最高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该处最有可能位于 A. 高级住宅区 B. 工业区 C. 商业中心 D. 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下图为“西宁市城区图”,读图完成4~5题。 4. 从城市形态上看,与西宁市同属一类的是 A. 成都 B. 合肥 C. 兰州 D. 重庆 5. 图中序号代表的铁路线中,表示青藏铁路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内部逐渐形成了功能区,下图是“某城市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 图中地租水平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图中功能区规划合理的是 ①中心商务区②冶金工业区③高级住宅区④低级住宅区 人们日常的活动空间,大体可分为居住、工作、休闲三类,每一类活动的空间规模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下图表示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演化过程中,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的就化情况,读图完成8~9题。 8. 第一阶段的活动空间有何特点 A. 移动性高,居住空间比例小 B. 活动空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 C. 工作量较少,多余时间都到外地旅游 D. 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都是统一的 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休闲空间可能有如下的变化 ①逐渐与住宅空间分离②数量由少到多③规模逐渐变大④呈集中发展的趋势⑤种类日趋单一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该城市形成这种开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气候因素 B. 地形因素 C. 交通因素 D. 工业分布因素 11. 有关图中石化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河流谷地,工厂废气易于扩散 B.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不会污染城市大气 C. 位于流经地区河流的下游,不会污染城市水源 D. 该城市分区的布局不合理 12. 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的关系,应注意的内容是 A. 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布置,以方便职工上下班 B.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教案 授课课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授课单位: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3年7月26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学时) 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影响因素。 课标解读: 1、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并从城市建设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与意义。 2、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归纳得出理论,又能够运用理论来验证实际情况(解释城市内部结构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功能区的概念、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2、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影响因素、发展和变化。 2、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三种模式、影响因素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因素时,既比较全面又突出重点因素——经济因素。 3、材中的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既反映了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也反映出城市不同功能区受此距离影响程度不同,即付租能力的差异。 5、介绍城市地域结构的经济因素时,突出了与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地价和功能区分布的影响,并运用图表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巩固。 6、本节教材最后设计的活动,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的两种方案,检验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发展变化。 2、指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提炼加工,分析和解答有关问题,进而巩固学习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城市地域的形态和结构及城市规划

第27讲城市地域的形态和结构及城市规划 [考纲要求]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知识精讲]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要作用有: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 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也不同: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基本情况:

(1)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2)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3)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不能形成相应功能区。 2、主要功能区 (1)住宅区 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成: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工业革命 发展趋势: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使得一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分离,他们在母城上班,却生活在卫星城。 (2)商业区 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入口,所以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特征(具有商业和服务的功能):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 (3)工业区 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集

(完整版)城市地域结构习题(精)

城市地域结构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 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5.下列各组城市的排序,依次作为宗教圣地、矿产地和政治中心兴起的一组是() A.拉萨、攀枝花、华盛顿 B.耶路撒冷、阿伯丁、十堰 C.伊斯兰堡、大庆、巴西利亚 D.麦加、宝鸡、堪培拉 6.下列关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正确措施是 () A.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市区应多建高速公 路和铁路 B.为方便工人上下班,工厂应多建在居民区及周 围 C.为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市中心区应建大型森 林公园 D.为避免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厂过多,应将大城 市部分人口、工厂等向郊区分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7-8题。 7.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8.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下图是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完成9-10题。 9.能正确反映Ⅱ阶段都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10.Ⅱ阶段城市最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 B.与周边地区温差增大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

(第33讲 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2008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33讲 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考纲要求]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精讲]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作用有: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也不同: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集中式: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优点是便于集中设置较完 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 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组团式: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之间不相连属,而是有一定距离。这样用地显得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布局。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是这种格局 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2)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3)住宅区 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成: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工业革命后形成: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联系,高级 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 使得一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分离,他们在母城上班,却生活在卫星城。 (4)商业区 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入口,所以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特征(具有商业和服务的功能):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茂密;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5)工业区 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集聚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 发展 趋势 特点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 地块的交通通达度与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 :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与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 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她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就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她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 分区 组成区位特征 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 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 及高级商场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 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 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 工业区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 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各区 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 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现 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与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o t 湘教版高二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