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因素

影响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因素

影响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因素
影响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因素

影响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因素

看了这个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同一个商品不同厂家的产品性能应用差了很远,还是和合成工艺的成熟度、工艺控制的精度有很大关系。我们国产的产品经常是平均数,分子量、EO数、亲水位置都是平均数、支链直链的差异、支链位置的不均一性,这样最终产品的性能就差很远了。看来还是很讲究的!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例: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1. 疏水基的影响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原子数为10时,润湿性能最为优良。

?因为烷基苯磺酸钠不可能得到纯品,实际上碳原子数在9~16时,也是有效的润湿剂,但浓度需在0.001mol/L以上才为有效,碳原子数低于9的润湿性能不佳。

?带有支链的烷基苯磺酸钠的润湿力较直链烷基苯磺酸钠为佳,以2-

丁基辛基最为有效。苯环位于烷基链的中央者,润湿力最佳

.在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性可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小。

2. 亲水基的影响

(1)亲水基位置:烷基硫酸钠分子中硫酸基(-SO4-)在不同位置,其润湿力也不相同。图6-13是十五烷基硫酸钠的几个异构物的润湿性能与浓度变化的关系,亲水基(-SO4-)位置在正中的15-8化合物的润湿能力最好,随着亲水基向碳链端点移动,润湿能力逐渐下降。

2. 亲水基的影响

?润湿力与溶液的表面张力有密切关系,图6—13与图6—14的比较大致显示出此种关系。

?但应注意不同浓度区域,有不同的表面张力关系。-SO4—基在碳链端末者(15-2),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较高,但有效值却较低;

?因此,在溶液浓度较稀时,-SO4—基在链端的比在链中间的化合物其表血张力较低;而在浓度较高时,-SO4—基在链中间的化合物(15-8)降低表面张力的有效值则较强,显示出较好的润湿性能。

(2)非离子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的EO数:

R一般以C7-C12的润湿性最好,C12以上润湿性下降。以C8及C9为例,EO数变化时,润湿性不断变化、EO=10~12时,润湿性最好;EO>12时,润湿性急剧下降;EO数较低时,润湿性也差。

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润湿性的影响

?润湿性随浓度之增加而增大,尤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浓度的对数与润湿时间的对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cmc值以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也与润湿时间存在线性关系,CMC以上就不是线性关系。

?作为润湿剂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宜过高,一般略超过CMC。三、温度对润湿性的影响

?温度对于润湿剂的润湿能力的影响,决定于本身结构,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润湿性能。

?特殊情况下,温度升高时,短链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不如长链。?例如,在25℃C12H25OSO3Na时的润湿性能比C16H33OSO3Na好;60℃时则反之。这可能由于温度升高,长链的溶解度增加,其表面活性得以发挥。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 学院专业 2011级化学(2)班课程名称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姓名王成 学号201106110203 2010 年12 月8 日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 洗涤作用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自浸在某种液体介质(一般为水)中的固体表面去除污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借助于某些化学物质(洗涤剂)以减弱污物与固体表面的粘附作用,并施以机械力搅动,使污垢与固体表面分离而悬浮于液体介质中,最后将污物洗净、冲去。 (一)洗涤作用的基本过程 在洗涤过程中,洗涤剂是必不可少的。当今,合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以及聚氧乙烯链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洗涤剂的重要组分,大量地代替了肥皂。洗涤剂的一种作用,是去除物品表面上的污垢,另外一种作用则是对污垢的悬浮、分散作用,使之不易在物品表面上再沉积,整个过程是在介质(一般是水)中进行的。整个过程是平衡可逆的。若洗涤剂性能甚差(一是使污垢与物品表面分离的能力差,二是分散、悬浮污垢的能力差,易于再沉积),则洗涤过程不能很好的完成。对于洗涤过程,很难发展一个同一普遍的机理,这是由于洗涤过程中的物品(基底、作用物)和污垢几乎有无限多的品种,而性质上千差万别之故。 一般污垢可分为液体污垢及固体污垢。前者包括一般的动、植物油及矿物油(如原油、燃料油、煤焦油等),后者主要为尘土、泥、灰、铁锈及炭黑等。液体污垢和固体污垢经常一起构成混合污垢,往往是液体包住固体微粒,粘附于物品表面。因此这种混合污垢与物品表面粘附的本质,基本上与液体油类污垢的情形相似。液体污垢与固体污垢在物理及化学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故二者自表面上去除的机理亦不相同。两类污垢与表面的粘附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引力;在水介质中,静电引力一般要弱得多。污垢与表面一般无氢键形成,但若形成时,则污斑难以去除。 不同性质的表面与不同性质的污垢有不同的粘附强度,在水为介质的洗涤过程中,非极性污垢(如炭黑与石油等非极性油污)比极性污垢(如极性脂肪物质、粉尘、粘土)不容易洗净。在疏水表面(如聚丙烯、聚酯等塑料)上的非极性污垢,比在亲水表面(如棉花、玻璃)上者更不易去除;而在亲水表面上的极性污垢则比在疏水表面上者不易洗涤。如果从纯粹机械作用考虑,则固体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润湿作用 润湿是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扩大接触面而相互附着的现象。若接触面趋于缩小不能附着则称不润湿。可以用接触角θ的大小来描述润湿的情况。液体,比如把水滴在玻璃表面上,它很容易铺展开,在固液交界处有较小的接触角θ;而滴在固体石蜡上则呈球形,θ达到180°。接触角越小,液体对固体润湿得越好,θ为180°表示液体完全不润湿固体。显然,这是不同表面与界面的张力的作用的综合的结果。倘若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则接触角θ随之改变,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性也就改变了。能被液体所湿润的固体称为亲液性固体,反之称为憎液性固体。一般极性液体容易润湿极性固体物质。极性固体皆亲水,如硫酸盐、石英等。而非极性固体多数是憎水的,如石蜡、石墨等。 乳化和增溶作用 把一种液体以极其细小的液滴(直径约在0.1~数十μm数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中的过程称为乳化。所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将两种纯的互不相溶的液体,比如水和油放在一起用力振荡(或搅拌)能看到许多液珠分散在体系中,这时界面面积增加了,构成了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静置后水珠迅速合并变大,又分为两层,得不到稳定的乳状液。若想得到较稳定的乳状液,通常加入稳定剂,称为乳化剂。它实际上是表面活性剂。它的作用在于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滴”,即胶束表层作定向

排列,使“液滴”表层形成了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薄膜,可阻止“液滴”之间因碰撞而合并。若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因为带同性电荷,胶束间相斥阻止了液滴的聚集。乳状液中所形成的胶束有两种。 前者分散介质是水,分散质为油,这种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O/W);后者则正相反,这种乳状液是油包水型(W/O)。把某种表面活性剂加入到乳状液中,乳状液会变成透明溶液。表面活性剂的这种作用叫做增溶作用,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叫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增溶的原因: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胶束,分散质进入胶束囊中或层间使胶束膨胀但又不破裂(体系外观也没有变化),因而“增加”了溶解度。 与乳化类似,将磨细的固体微粒(粒径0.1μm至几十μm)分散到液体中时,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可增加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抑制固体微粒的凝聚成团的倾向,从而能很好地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 起泡和消泡作用 大家知道纯水不易起泡,肥皂水却很容易形成较稳定的泡沫。泡沫是未溶气体分散于液体或熔融固体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使泡沫稳定的物质为起泡剂。它们大多数是表面活性剂,肥皂便是一种。气体进入液体(水)中被液膜包围形成气泡。表面活性剂富集于气液界面,以它的疏水基伸向气泡内,它的亲水基指向溶液,形成单分子层膜。这种膜的形成降低了界面的张力而使气泡处于较稳定的热力学状态。当气泡在溶液中上浮到液面并逸出时,泡膜已形成双分子膜了。倘若再加入另一类表面活性剂,部分替代原气泡膜中起泡剂分子,从而改变膜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分) 精细化学品的种类()。 A. 不知道 B. 众多 C. 杂乱 D. 不多 2 【多选题】(2分) 下面那些属于精细化学品()。 A. 农药 B. 涂料 C. 食品添加剂 D. 染料

3 【多选题】(2分) 以配方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是()。 A. 涂料 B. 洗洁剂 C. 功能高分子 D. 农药 4 【多选题】(2分) 我国技术分为那些级别()。 A. 行标 B. 企标 C. 国标 D. 地标

5 【单选题】(2分) 精细化学品分析方法按测定原理不同,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 A. 仪器分析法 B. 中和法 C. 物理法 D. 化学法 6 【判断题】(2分) 精细化学品分析可以对精细化学品进行质量仲裁()。 A. 对 B. 错 7 【判断题】(2分) 精细化学品分析内容只包括产品理化指标分析()。

A. 错 B. 对 8 【判断题】(2分) 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为思路。 A. 对 B. 错 9 【判断题】(2分) 检验的任务:利用各种分析手段,来确定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化学成分与含量,以及使用性能、安全性、理化指标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2分) GB/T代号的为国家推荐性执行标准,GB代号的为国家强制性执行标准。()。 A. 错 B. 对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表面活性剂分子是一种()。 A. 小分子 B. 大分子 C. 两亲分子 D. 惰性分子 2 【单选题】(2分) 开始形成胶团时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之为()。 A.

17种常用表面活性剂

17种常用表面活性剂 月桂基磺化琥珀酸单酯二钠(DLS) 一、英文名:Disodium Monolauryl Sulfosuccinate 二、化学名:月桂基磺化琥珀酸单酯二钠 三、化学结构式: ROCO-CH2-CH(SO3Na)-COONa 四、产品特性 1. 常温下为白色细腻膏体,加热后(>70℃)为透明液体; 2. 泡沫细密丰富;无滑腻感,非常容易冲洗; 3. 去污力强,脱脂力低,属常见的温和性表面活性剂; 4. 能与其它表面活性剂配伍,并降低其刺激性; 5. 耐硬水,生物降解性好,性能价格比高。 五、技术指标: 1.外观(25℃)纯白色细腻膏状体 2.含量(%):48.0—50.0 3.Na2SO3(%):≤0.50 4.PH值(1%水溶液): 5.5—7.0 六、用途与用量: 1.用途:配制温和高粘度高度清洁的洗手膏(液)、泡沫洁面膏、泡沫洁面乳、泡沫剃须膏,也可配制爽洁无滑腻的泡沫沐浴露、珠光香波等。 2.推荐用量:10—6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MES 一、英文名:Disodium Laureth(3) Sulfosuccinate 二、化学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三、化学结构式:RO(CH2CH2O)3COCH2CH(SO3Na)COONa 四、产品特性: 1.具有优良的洗涤、乳化、分散、润湿、增溶性能; 2.刺激性低,且能显著降低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 3.泡沫丰富细密稳定;性能价格比高; 4.有优良的钙皂分散和抗硬水性能; 5.复配性能好,能与多种表面活性剂和植物提取液(如皂角、首乌)复配,形成十分稳定的体系,创制天然用品; 6.脱脂力低,去污力适中,极易冲洗且无滑腻感。 五、技术指标:

表面活性剂之润湿剂

表 面 活 性 剂 之 润 湿 剂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092班 姓名:邵凤梅 学号:20090915223

摘要:能使固体物料更易被水浸湿的物质。通过降低其表面张力或界面 张力,使水能展开在固体物料表面上,或透入其表面,而把固体物料润湿。 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剂,如磺化油、肥皂、拉开粉BX等。也可用大豆卵磷脂、硫醇类、酰肼类和硫醇缩醛类等。润湿剂正日益被陶瓷工业所使用,一 般通用的是一种具有很高耐水硬度的聚氧化乙烯烷化醚类。而磺化油、肥皂 等都具有中等的润湿性能、优良的去垢能力和增溶的倾向。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医药,润湿。 一、润湿剂的分类 1.根据作用强弱可分为两类: (1)表面张力小并能与水混溶的溶剂,包括乙醇、丙二醇、甘油、二甲基亚砜等。 (2)表面活性剂,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某些多元醇型表面活性剂(斯盘类)、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吐温类) 2.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三类: (1)在外用制剂使用的润湿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和表面张力小并能与水混溶得到的醇类。 (2)口服制剂使用的润湿剂,包括表面张力小并能与水混溶的乙醇、甘油、吐温类等。 (3)注射给药的润湿剂,包括表面张力小并能与水混溶的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等以及吐温-80。 3.根据性质分为两类 润湿剂有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烷基硫酸盐、磺酸盐、脂肪酸或脂肪酸酯硫酸盐、羧酸皂类、磷酸酯等。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聚氧乙烯烷基酚醚,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 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 目前市面上还有一类最新型的硅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称润湿剂, 特点:分子量低,多疏水基呈伞形对称结构,与传统活性剂相比较,润湿、 渗透性表现极为优异、高效,是革命性的新一代表面活性剂。动、静态表面 张力极低,含双羟基,反应型活性剂,化学性质为惰性,一般不参与体系的 化学反应,耐酸碱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典型的型号是:GSK-588/582/585 等系列。 二、常用的润湿剂 1.拉开粉BX 这个也是老牌的润湿剂了,属于丁基萘磺酸钠盐,水溶性好,气泡少,在 可湿粉中用的较多,但是问题是很难拿到原品拉开粉,基本上出售的都不是原品,实际BX的含量也是各异,因而价格差别很大,国产的从七八千到1万多的都有,BASF产的Nekal BX Dry也是拉开粉系,效果很好,但是价格是国产的 好几倍 2. K12,K14 这个也是很常见的润湿剂了,效果非常好,颜色也很白,但是硫酸盐有个 问题是遇酸容易分解,还有就是起泡厉害,而且一般消泡剂还很难消,价位在 润湿剂里也算低端了,一般1.2-1.3万/T 3. 渗透JFC 成分:脂肪醇与环氧乙烷的缩合物 外观为白色透明粘稠液体。pH值呈中性,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 好的稳定性,耐强酸,耐碱、耐次氯酸钠、耐硬水及重金属盐等。水溶性良好,5%的水溶液加热至45℃以上时呈混浊状,但温度下降时仍可恢复原状。对各种 纤维无亲和力,可与各类表面活性剂混用,也适宜与各种树脂初缩体及生物酶 混合使用,浊点40~50℃。 4.快T 水剂里用的较多的润湿渗透剂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与应用

5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与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由疏水基和亲水基组成。依据“相似相亲”的原则,当表面活性剂分子进入水溶液后,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与水的接触,有逃离水体相的趋势,但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的存在,又无法完全逃离水相,其平衡的结果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的表画上富集,即疏水基朝向空气,而亲水基插入水相。当表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表面活性剂基本上是竖立紧密排列,形成一层界面膜,从而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赋予表面活性剂润湿、渗透,乳化、分散、起泡、消泡、去污等作用。 由于表面活性剂疏水基的疏水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发生白聚,即疏水基链相互靠拢在一起形成内核,远离环境,而将亲水基朝外与水接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自聚(或称白组装、自组)形成多种不同结构、形态和大小的聚集体(参见第4章)。使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以及衍生出胶束催化、模板功能、模拟生物膜等多种特殊功能。 表面活性剂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及高新技术领域,是最重要的工业助剂之一,被誉为“工业味精”。在许多行业中,表面活性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很少量即可显著地改善物质表面(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消耗和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表面活性剂分民用表面活性剂和工业用表面活性剂两大类。 民用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用作洗涤剂,如衣用、厨房用、餐具用、居室用、卫生间用、消毒用和硬表以以及个人卫生用品如香波,浴液和洗脸、洗手用的香皂、液体皂、块状洗涤剂等。其次是用作各种化妆品的乳化剂。 工业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工业清洗,例如火车、船舶、交通工具的清洗,机器及零件的清洗,电子仪器的清洗,印刷设备的清洗,油贮罐、核污染物的清洗,锅炉、羽绒制品、食品的清洗等等。根据被洗物品的性质及特点而有各种配方,借助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增溶、润湿,渗透、分散等作用和其他有机或无机助剂的助洗作用,并施以机

表面活性剂

(一).Kraft点,浊点(昙点) 温度对增溶作用的影响: ?★Kraft点: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增加到某个温度,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这一温度即Kraft点。 ?★浊点(昙点):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增加到某个温度,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这一温度即浊点。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表面活性剂相互间,或与其它化合物配合使用能提高增溶能力,降低用量。 (二).CMC ★Def: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 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 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 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 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 度。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 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形状: 球状、棒状、层状 ★胶束的作用:乳化作用;泡沫作用;分散 作用;增溶作用;催化作用 润湿:液体和固体表面接触时,原来的固 -气界面消失,形成新的固-液界面的现象。是溶液表面张力下降,溶液表面具有吸附现象的结果。 增溶:脂溶性强的物质在与本身性质相似的胶束中,溶解度可明显增大,形成透明溶液,这一作用称为增溶。增溶体系为热力学上稳定的各向同性溶液。 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溶解的被增溶物质的饱和浓度称为:增容量 乳化:互不相溶的两液相,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中,形成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称为乳剂),这一作用称为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此又称为乳化剂,它使一相液体以非常微小液滴状态均匀分散于另一相中。 泡沫:使空气进入溶液中,液体薄膜包围着气体形成泡,由于溶液浮力而升到溶液表面,最终逸出液面形成双分子薄膜。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 ★影响CMC的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链长(C↑,CMC↓),碳氢链分支数目(分支多,烃链间作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一、润湿功能 例子:水润湿玻璃,加入表面活性剂润湿容易;水滴在石蜡上,石蜡几乎不被润湿,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石蜡就容易被润湿了;较厚的毛毡或棉絮放入水中,很难渗透,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就容易浸透了。 表面活性剂具有渗透作用或润湿作用 所谓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 1.润湿过程润湿作用是一个过程。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铺展。产生的 条件不同。其能否进行和进行的程度可根据此过程热力学函数变化判断。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方便使用润湿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表征。 (1)沾湿主要指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消失的固-气界面的大小与其后形成的固-液界面的大小是相等的。如喷洒农药,农药附着于植物的枝叶上。 沾湿附着发生条件:△G A=γSL-γSG-γLG<0 W A=γSG-γSL+γLG≥0 (沾湿) $ 式中:γSG、γSL和γLG分别为气-固、液-固和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 (2)浸湿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原有的固气界面空气被固液取代。如洗衣时衣物泡在水中;织物染色前先用水浸泡过程 浸湿发生条件:△G i=γSL-γSG≤0 W i=γSG-γSL≥0 (W i:浸湿功) (3)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取代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 铺展发生条件为:△G S=γSL+γLG-γSG≤0 S=γSG-γSL-γLG≥0 (S:铺展功) 一般,若液体能够在固体表面铺展,则沾湿和浸湿现象必然能够发生。 从润湿方程可以看出:固体自由能γSG越大,液体表面张力γLG越低,对润湿越有利。 2.接触角和润湿方程(杨氏方程) ]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界处自固-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气液界面处的夹角。 接触角与固-液,固-气和液-气表面张力的关系可表示为: γSG-γSL=γLG COSθ杨氏方程 COSθ=(γSG-γSL)/γLG 加入表面活性剂,γLG↓γSL↓COSθ↑θ↓

实验3.润湿力的测定

实验3 润湿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测定的方法和原理。 二、基本原理 液体润湿固体表面的能力称为润湿力。对于光滑的固体表面,液体的润湿程度通常可用接触角的大小来衡量。对于固体粉末则用润湿热来表示润湿的程度。对于织物(纺织品)则用液体润湿织物所需要的时间来润湿程度。最常用的是纱带沉降法和帆布沉降法以及爬布法。 由于润湿在洗涤去污中非常重要,本实验介绍纺织品润湿性的测定——帆布沉降法。该法的原理是:一定规格和大小帆布浸入液体中,在液体未浸透帆布前,由于浮力的作用,帆布交悬浮在液体中:一定时间后帆布被浸透,其比重大于液体的比重而下沉。显然不同液体对帆布润湿力的大小将表现在沉降时间和长短上,沉降时间越短,则润湿力越强,所以沉降时间可作为润湿力比较标准。 三、仪器和试剂 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SA)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帆布:21支3股*21支4股的标准细帆布 四、实验步骤 1.将标准细帆剪成直径约为35mm的圆片,每块经感量为1/1000克的天平称量,重量应在0.38-0.39克之间。 2.取鱼钩一只:每个重量在20-40毫克之间,也可用同重量的细钢针制成鱼钩状使用。 3.用直径为2毫米的镀锌铁丝弯制如图中所示的我丝架。将鱼钩的一端缚以丝线,丝线的末端打一个小圈,套入铁丝架中心处。 4.配制0.25、0.5、0.75克/升LAS或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 5.取全高140-150mm,外径110-120mm1000ml烧杯一只,装入1000ml水。调节温度至20±1。C。将鱼钩尖端钩入帆布圈距边约2-3mm处,然后将铁丝架搁在烧杯边上,使帆布圈浸浮于试液中,其顶点应在液面下10-20mm处(图3-1)。立即开启秒表,至帆布圈沉至烧杯底部时,停表,记下沉降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帆布圈在0.5小时后仍不沉降,也结束实验,记沉降时间为>0.5小时。

表面活性剂在涂料中的应用-颜料润湿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在涂料中的应用-颜料润湿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在涂料中的应用-颜料润湿分散剂 时间:2009-04-01 13:20 文字选择:大中小 1颜料润湿分散剂的作用 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颜料的研磨与分散过程是制造涂料的主要工序,大约80%的电能和工时消耗在该工序上。选择合适的颜料润湿分散剂,一方面达到同样细度的时间最短,可以缩短工时;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体系的粘度,使制造高颜料的色浆——颜料浓缩浆成为可能。颜料浓缩浆可以提供涂料合理生产的机会,使实现计算机配色成为可能。通用色浆可与差不多全部的涂料体系相混容,涂料厂家可以较少的原料贮备制作各种类型的色漆,减少了贮运、管理各方面的麻烦。 ②提高涂料的贮存稳定性、减少浪费。颜料(填料)润湿分散得不好,得到的产品稳定性差,贮存一定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轻者返粗,需要返工,增加损耗。颜、填料沉底,严重时会发硬、结块,导致涂料无法使用而报废。只要使用恰当的润湿分散剂,都会提高涂料贮存稳定性,防止颜料返粗、沉底等问题。

③改善涂膜状态。使用润湿分散剂,使颜料分散得更好,可以提高颜料的着色力和遮盖力,改善涂料的流平性,增加光泽,使用控制絮凝的润湿分散剂还可以防止复色漆的浮色、发花现象。譬如现在国际上一些大公司生产的钛白粉,其表面处理已做得非常好,研磨时甚至不加润湿分散剂也可能很快达到所要求的细度。但在配制灰色漆时,不加助剂的就可能会有发花现象,而加了助剂的就会防止该现象的发生。 ④其它作用。最佳的颜料分散可以提高紫外线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增加颜料的耐候性和耐化学药品性。 控制絮凝的润湿分散剂可使涂料成为假塑性流体,一般场合下,假塑性的流变行为是配方设计者所追求的,它可以防止施工时的流挂现象。 2润湿分散剂的作用原理 前面已经讲过,涂料生产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研磨——以达到最佳颜料分散。 颜料有三种存在状态:①原始颗粒,即单个颜料晶体或一组晶体,粒径相当小;②凝聚体,以面相接的原始颗粒团,其表面积比其单个粒子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在浓度很低时,能显著降低溶剂(一般是水)的表(界)面张力,从而明显改变体系的表(界)面性质和状态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2·临界胶束浓度 形成表面活性剂完整胶束的最低浓度叫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3·双亲结构 在同一个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 4·乳化 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中一种液体以微小微粒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的现象叫乳化。5·分散 一种固体以微小粒子的形式均匀的散布于另一种液体中的现象叫分散。 6·浊点 浊点又叫雾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含醚键或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溶液开始变浑浊,这一温度叫浊点。 7·等电点 等电点是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两性表面活性剂也有一个等电区域,即正、负离子离解度相等时溶液的pH值范围,这就是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等电点。8·HLB值 表面活性剂为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两亲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和亲油基之间的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定义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9、HLB基团数 如果HLB值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各种结构基团贡献的总和,则每个基团对HLB值的贡献可用数值表示,此数值称为HLB基团数 10·乙氧基化 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下,向有机分子内引入乙氧基的反应,称为乙氧基化反应11·润湿性 润湿性是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转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定义:润湿作用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 12·克拉夫(特)krafft点 克拉夫特点(Krafft Point)。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溶解度很小,但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当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陡升,把该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又称临界溶解温度)。

表面活性剂作业答案

表面活性剂作业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分类方法。 答: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包括长链疏水基团和亲水性离子基团或极性基团两个部分。由于它的 分子中既有亲油基又有亲水基,所以,也称双亲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一般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即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凡能离解成离子的叫做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凡不能离解成离子的叫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按其在水中生成的 表面活性离子种类,又可分为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三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 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如元素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2.请解释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浊点、Krafft点等概念。 表面张力是指垂直通过液体表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体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 表面活性剂是指在加入很少量时就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要求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或临界胶束浓度。浊点(C. P值):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溶液由澄清变混浊时的温度即 浊点。 临界溶解温度(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值时,溶液突然由浑浊变澄清,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成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溶解温度。 3.表面活性剂有哪些基本作用?请分别作出解释。 1)润湿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气-液和固-液界面张力,使接触角变小,增大液体对固体表 面的润湿的这种作用。 2)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能使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乳状液的这种作用。3)分散作用:表面活性剂能使固体粒子分割成极细的微粒而分散悬浮在溶液中的这种作用,叫 作分散作用。 4)起泡作用: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在搅拌时会产生许多气泡,由于气体比液体的密度小,液 体中的气泡会很快上升到液面,形成气泡聚集物(即泡沫),而纯水不会产生此种现象,表面活 性剂的这种作用叫发泡作用。 5)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后,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溶解度显著 增加的这种作用称作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6)洗涤去污作用:洗涤去污作用实际上是由于表面活性剂能够吸附在固液界面上,降低表面张 力并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从而产生的润湿、渗透、乳化、分散等各种作用的综合效果。 1 第二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具有湿润、乳化、去污、分散等作用,主要是因为: 1、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 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恒温下是定值,而溶液的表面张力则随溶液的组成不同而不同。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各种物质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稍有上升,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钠)及多羟基有机物(蔗糖、甘露醇) 2、逐渐降低,低分子极性有机物(醇、醛、酮、脂、醚等) 3、低浓度时,显著降低,后变化不大(含有8个碳以上的碳氢链的羧酸盐、磺酸盐等) 通常把2、3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而把第1类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而第3类称为表面活性剂,即加入少量即能大幅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随着浓度继续增大表面张力降低不再明显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主要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它具有两性基团:亲水性基团和亲脂性基团,它能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污染物特别是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性。 2、表面活性剂能形成胶束 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其单体急剧 聚集,形成球状、棒状或层状的“胶束”,该浓 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胶束是由水溶性基团包裹 憎水性基团核心构成的集合体,当胶束溶液达 到热力学稳定时可以形成微乳溶液。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憎水性有机物有进 入与它极性相同胶束内部的趋势,因此将表面 活性剂达到或超过CMC时,污染物分配进入 胶束核心,大量胶束的形成,增加了污染物的溶解性,同时NAPLs从含水层介质上大量解析,溶解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内,表面活性剂对NAPLs溶解性增加的程度可以由胶束——水分配系数和摩尔增溶比(MSR)来表示。

常用表面活性剂

6501 用椰子油为原料,经精炼后直接或间接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就是高品质得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 英文名:Coconut diethanolamide 二、 化学名:椰油酸二乙醇酰胺6501 三、 化学结构式:RC0N(CH2CH20H)2 四、 产品特性: 具有显著得增稠、增泡、稳泡性能; 具有显著得乳化、去污能力; 同其它表面活性剂有良好得复配性与协同效应; 具有抗静电、防锈、防腐蚀等性能; 特别适于配制透明产品; 就是性能价格比很高得品种之一。 型 外 游离脂肪酸(幻 W0、5 W0、5 W0、5 游 离 胺(mgkoH/g) W30、0 W80、0 W30、0 色 泽(APHA) W250 W250 W300 PH 值(lOg/LIO%乙醇)9、0-11, 0 9、0-11. 0 9、0-11. 0 六、用途与用量: 1、 用途:添加于香波、沐浴球、洗洁精、洗衣液、洗手液等产品中作 增泡剂、稳泡剂、增稠剂,乳化去油去污剂。 2、 推荐用量:2—6% 本品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没有浊点。性状为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 体,易溶于水、具有良好得发泡、稳泡、渗透去污、抗硬水等功能。属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呈酸性时与之配伍增稠效果特别明 显,能与多种表面活性剂配伍。能加强清洁效果、可用作添加剂、泡沫安 定剂、助泡剂、主要用于香波及液体洗涤剂得制造。在水中形成一种不透 明得雾状溶液,在一定得搅拌下能完全透明,在一定浓度下可完全溶解于不 同种类得表面活性剂中,在低碳与高碳中也可完全溶解。 TX-10/NP-10 别名:NP-10, TX-10,NPE-10 英文名称:Po 丨 yoxyethy I ene (10) nony I pheny I ether 2 、 3 、 4、 五、 技术指标 号1 : 1 1 :仁5特级不含甘油型 观 常温下(25°C)为淡黄色透明液体 味无异味

润湿作用

润湿作用 关键词:表面张力比表面能 第一节润湿作用 润湿是有条件的,润湿能否进行,取决于界面性质及界面能的变化,其润湿的程度可以用接触角的大小来判断。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过剩自由能 表面张力与表面过剩自由能是描述物体表面状态的物理量。 液体表面或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的受力情形是不同的,因而所具有的能量也是不同的。以液体为例,如图1-1所示,处在液相内部的分子,四周被同类分子所包围,受周围分子的引力是对称的,因而相互抵消,合力为零;处在液体表面的分子则不然,因为液相的分子密度远大于气相的分子引力,致使合力不再为零,而是具有一定的量值且指向液相的内侧。由于这个拉力的存在,使得液体表面的分子,相对于液体内部分子处于较高能量态势,随时有向液体内部迁移的可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液体表面分子受到的拉力形成了液体的表面张力,相对于液体内部所多余的能量,就是液体的表面过剩自由能。由于表面张力或表面过剩自由能的存在,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液体都具有自动收缩其表面成为球形的趋势,这是因为在体积一定的几何形体中球体的表面积最小。 图1-1液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能量的不同

图1-2表面张力实验示意图 图1-2是表面张力实验的示意图。Ⅱ形框架的AB边是可以上下滑动的,长度为ι。将框架直立于液体中,AB边也被浸没。缓慢地提起AB边,便在框架内形成一个逐渐扩展的液体薄膜。随着液膜的扩展,提起长度为ι的AB边所需要的力也要逐渐增加。设:当AB边提升到高出液面h的位置时,为保持液膜平衡而不收缩,需要施加的力为F,则此力F应与液膜的两个表面所提供的力相平衡。ι越长,F值越大。因此,在A B边上,单位长度液面上受的力为: F=γ·2ι(1-1) 比例系数γ定义为表面张力系数,表示垂直通过液体表面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地收缩表面的力,常简称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量纲是〔力/长度〕,常用的单位是N/m(牛顿/米)。某一种液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有一定的γ值。因为温度升高时,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减少,共存的气相蒸气密度加大,所以表面张力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测定表面张力时,必须固定温度,否则会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 液体的表面张力是表面紧缩力,它使液体表面积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若要扩展液体的表面,即要把液相内的一部分分子移到表面上来,则必须克服其向液相内侧的拉力而作功,因此,液体自动收缩表面的趋势,也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设:当表面扩展的微面积为dA时,表面张力所作的元功为-δW,因为表面分子受到的指向液相内侧的拉力,要扩展表面,液相内部的一部分分子,就要向表面移动,所以作负功。在表面扩展过程中,元功-δW与微面积增量dW成正比,令γ为比例系数,则有: -δW=γ·dA(1-2) 又因为在怛温恒压条件下,在表面扩展的过程中,体系对外界所做的功即为δW,而δW应等于在此过程中体系自由能的减少一Dg T.P,故(1-2)式可以写作 dG T.P=γ·dA 亦即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 1.表面张力 把液体表面任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单位为N?m-1。 2.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将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把能在水溶液中分子发生缔合且形成胶束等缔合体,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同时还具有润湿﹑乳化﹑起泡﹑洗涤等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明显地改变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或液体(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起泡﹑乳化﹑洗涤等性能。 就结构而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一端是长链非极性基团,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亦即所谓的疏水基团或憎水基,这种憎水基一般都是长链的碳氢化合物,有时也为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磷﹑有机锡链等。另一端则是水溶性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或亲水基。亲水基团必须有足够的亲水性,以保证整个表面活性剂能溶于水,并有必要的溶解度。由于表面活性剂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因而它们至少能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质称为两亲性。 4.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的两亲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一般是由长链的碳氢构成,如直链烷基C8~C20,支链烷基C8~C20,烷基苯基(烷基碳原子数为8~16)等。疏水基团的差别主要是在碳氢链的结构变化上,差别较小,而亲水基团的种类则较多,所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除与疏水基团的大小﹑形状有关外,主要还与亲水基团有关。亲水基团的结构变化较疏水基团大,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这种分类是以亲水基团是否是离子型为主,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5.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特性 ①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为两亲分子。水是强极性液体,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时,根据极性相似相引﹑极性相异相斥原理,其亲水基与水相引而溶于水,其亲油基与水相斥而离开水,结果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吸附在两相界面上,使两相间的界面张力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在界面上吸附越多,界面张力降低越大。 ②吸附膜的一些性质 ●吸附膜的表面压力: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吸附形成吸附膜,如在界面上放置一无摩擦可移动浮片,以 浮片沿溶液面推动吸附质膜,膜对浮片产生一压力,此压力称为表面压力。 ●表面黏度:与表面压力一样,表面黏度是由不溶性分子膜表现出的一种性质。以细金属丝悬吊一白金环, 令其平面接触水槽的水表面,旋转白金环,白金环受水的黏度阻碍,振幅逐渐衰减,据此可测定表面黏度,方法是:先在纯水表面进行实验,测出振幅衰减,然后测定形成表面膜后的衰减,从两者的差值求出表面膜的黏度。 表面黏度与表面膜的牢固度密切有关 由于吸附膜有表面压力和黏度,它必定具有弹性。吸附膜的表面压力越大,黏度越高,其弹性模量就越大。表面吸附膜的弹性模量在稳泡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③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的稀溶液服从理想溶液所遵循的规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随溶液浓度增高而增多,当浓度达到或超过某值后,吸附量不再增加,这些过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内是杂乱无章

表面活性剂考试题

1.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其分子结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极性的亲水 基团,另一部分是非极性的亲油基团,这种特殊结构称为两亲结构。 2.最古老的硫酸化油是土耳其红油,是篦麻油硫酸化产物。 3.烷基苯磺酸钠是目前消耗量最大的表面活性剂品种,也是我国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品 种。 4.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是磺酸盐型,其次是硫酸盐型。 5.硫酸酯盐类表面活性剂中,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是脂肪醇硫酸脂盐和脂肪醇聚氧 乙烯醇酸脂盐。 6.最早问世的一种琥珀酸双脂璜酸盐是渗透剂0T。 7.AES:代表的表面活性剂的名称为十二烷基瞇硫酸钠,AOS代表的表面活性剂的名词为 a -稀基磺酸盐,LAS代表的表面活性剂的名词为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8.用多肽混合物代替氨基酸与油酰氯缩合可制得N-油酰基多缩氨基酸钠,名为雷米邦-儿 9.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它表面活性剂最大和最根本的区别是其在溶液中显示出独特的等 电点性质。 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可以用浊点来衡量。 11.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最重要、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是季铁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 要用作柔软剂、抗靜电剂、抗菌剂等。 12.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大量形成胶团的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即cmc,胶团有一个重要的性 质是能增加在溶剂中原本不溶或微溶物的溶解度,这称为增溶作用。 13.增溶作用是被增溶物进入胶束,而不是提高了增溶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并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溶解。 14.在临界溶解温度Tk时,该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就等于其临界胶束浓度。 15.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部自聚形成各种不同结构、形态和大小的分子有序组合体,其中最 常见的是胶束或胶团。 16.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有三种表示方式:分层、变型和破乳。 17.乳液用符号w/o表示油包水型,用符号0/w表示水包油型。 18.以接触角表示润湿性时,通常将0 =90°作为润湿与否的标准。0>90°为不润湿,0 <90°为润 湿,0越小润湿性越好。 19.润湿过程可分为三类:沾湿、浸湿、铺展。 20.HLB值是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能力指标。HLB值越大,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 HLB值越小,该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型越强。 21.亲水基在分子中间者,比在末端的润湿性能强;亲水基在末端的则比在中间的去污力好。22?能够使悬浮中分散粒子聚集成大粒子,以便通过沉淀法或过滤等方法出去而使用的处理剂称为凝聚剂。 23.表面活性剂的环境能力,主要是指表面活性剂本身可生物降解的程度。 24.对于碳氢链疏水基,直链者较有分支的易生物降解;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聚氧乙烯 链,则链越长者,越不易生物降解。 25.最易降解的表面活性剂是两性表面活性剂。 26?脂肪醇制备方法有:機基合成法,齐格勒法,正构烷坯氧化法,脂肪酸脂加氢发。27?烷基磺酸盐的生产方法有磺氯化法和磺氧化法两种。 28?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三步,即烷基苯的制备,烷基苯的磺化,烷基苯磺酸的中

表面活性剂

1-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明显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物系的界面状态,能够产生湿润、乳化、起泡、增溶及分散等一系列作用,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1-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羧酸盐、磺酸盐、硫酸酯盐和磷酸酯盐属于阴离子亲水基团,胺盐、季铵盐和鎓盐为阳离子亲水基团;羧基和聚氧乙烯基属于非离子型亲水基团。 1-3、世界表面活性剂市场份额(消费量)顺序 表面活性剂包括家用、个人护理用、工业与公共设施用三部分。目前,家用表面活性剂占市场份额最大,约50%,个人护理用品约占6%,工业与公共设施用表面活性剂占40%~50%。 2-1、表面活性剂产生特殊功能的主要原因(来源或两大性质) 表面活性剂产生的特殊作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另一方面是胶束的形成。 2-2、表面张力的定义(从力和能量的角度)及单位 力的角度:表面单位长度边缘上的力叫表面张力(单位:N/m);能量角度:单位表面的表面自由能,也就是单位表面上的液体分子比处于液体内部的同量分子的自由能过剩值(单位:J/m2)。 2-3、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方法名称) ①滴重法②毛细管上升法③环法④吊片法⑤最大气泡压力法⑥滴外形法 2-4、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 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被称为表面活性,这类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2-5、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分子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疏水基团,它是由疏水、亲油的非极性碳氢链构成;另一部分是亲水基团,通常由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构成;表面活性剂分子是一种双亲分子,具有既亲油、又亲水的双亲性质。 2-6、表面活性如何表征 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是用其稀释溶液的表面张力比纯水的表面张力的下降程度来衡量的。 2-7、胶束的结构(Stern层) 胶束的结构主要由内核和外核两部分构成。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该界面由胶束双电层的最内层(Stern层)组成,其中不仅包含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还固定由一部分与极性头结合的反离子和不足以铺满一单分

表面活性剂作用

1、写出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 答:定义:加入很少量时会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的表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这些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分类: (1)按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能否解离及解离后所带电荷类型分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按表面活性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3)特殊类表面活性剂:碳氟,含硅,高分子,生物,冠醚。 2、辨析题: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均可称为表面活性剂。 答:上述表达不正确。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加少量就能降低溶液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的物质。而表面活性是指以另种物质(A)能降低另一种物质(B)的表面张力即说A对B具有表面活性。可以看到,具有表面活性但不是以很低的浓度就能显著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的物质不是表面活性剂。 1、胶束的定义和结构 答:定义:胶束指在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分子则转入溶液中,因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的粒子。 结构:水介质中,胶束的基本结构分为两部分:内核和外层,在水溶液中,胶束的内核由彼此结合的疏水基构成,形成胶束水溶液中的非极性微区。胶束的外层为水化的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构成,位于内核与本体溶液之间。 2、cmc的定义、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答:定义: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定向排列成紧密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形成胶束。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测定方法:测定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和光散射法等等。 影响因素:内因有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碳氢链长度,碳氢链分支,极性基团位置,以及碳氢链中其他取代基的影响和疏水链的性质的影响。而外因包括如温度,外加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等。 3、胶束的作用 答:包括乳化作用,泡沫作用,分散作用,增溶作用,及催化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