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海洋学名词

物理海洋学名词

物理海洋学名词
物理海洋学名词

物理海洋学名词

01.001 海洋科学(ocean science)

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河口海岸带和海-气界面及其上的大气边界层等。

01.002 海洋学(oceanology)

海洋科学的简称。

01.003 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

狭义而言,物理海洋学是运用物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力场,热盐结构,以及因之而产生的各种机械运动的时空变化,海洋中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转换的科学;广义而言,物理海洋学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研究海洋水体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01.013 区域海洋学(regional oceanography)

综合地研究一个海区中各种海洋现象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也是世界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描述海洋学(descriptive oceanography)类似。

01.020 洋(ocean)

海洋水圈中的中心主体部分。

01.026 海(sea)

海洋水圈的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

01.032 上层(epipelagic zone)

海洋层结(层状结构)中被太阳辐射加热的水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混合较均匀,厚约100米。01.033 中层(mesopelagic zone)

海洋层结中的过渡层,在上层以下,厚度约为1 000~1 500米的水层。温度、盐度、密度一般具有一个很大的跃层,有时具有多个跃层。

01.034 深层(bathypelagic zone)

海洋层结中中层以下的温度、盐度、密度均匀的水层。亦称下均匀层。

02.001 海洋水文学(marine hydrography, marine hydrology)

是关于海水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是水文科学的一个分支。

02.002 动力海洋学(dynamical oceanography)

从理论上研究海水运动的热力和动力过程极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02.003 描述海洋学(descriptive oceanography)

区域海洋学(regional oceanography)。

02.007 海水(sea water)

构成海洋水圈的水。

02.008 海面水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表征海面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02.009 现场温度(in situ temperature)

表征海水处所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02.010 等温线(isotherm)

在一定参考面上(如温度分布图上)表征冷热程度相等各点的连线。

02.011 暖水舌(warm water tongue)

在一定参考面上(如水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从高到低呈舌状分布的暖水。

02.012 冷水舌(cold water tongue)

在一定参考面上(如水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从低到高呈舌状分布的冷水。

02.013 暖水圈(warm water sphere)

大洋暖水圈是指在大洋主温跃层以上,南北极锋之间的水域。

02.014 冷水圈(cold water sphere)

大洋冷水圈是指在大洋主温跃层以下,与极锋向极一侧的全部水域。

02.015盐度(salinity)

表征自然水中溶质含量的物理量,以克/千克(‰)为单位。由于此量值不能直接测定,只好通过间接的定义来测定。具体定义因测量方法不同而异。如氯度定义法(氯度是海水中卤素离子含量的一种标度。即在1kg海水中,以氯置换溴和碘之后氯离子的总克数):即1kg海水中的溴和碘全部被当量的氯置换,而且所有的碳酸盐都转化成氧化物后,其所含的无机盐的克数。由于分析它既复杂又费时,所以当时(1902年)总结出计算盐度的经验公式S‰=0.030+1.8505Cl‰;实用盐标法(实用盐标就是指温度为150C和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Pa)下,海水样品的电导率与标准氯化钾溶液(它所含KCL的质量比32.4356×10-3)的电导率之比值为k15;当k15=1,实用盐标为35;当k15≠1,实用盐标为:

S = a0 + a1k151/2 + a2k15 + a3k153/2 + a4k152 + a5 k155/2

式中:a0 =0.0080, a1 = –0.1692, a2 =25.3851, a3 =14.0941, a4 = –7.0261, a5 =2.7081

a1 + a2 + a3 + a4 + a5 =35.000 , 当2 ≤S ≤ 42时有效。

海水的实用盐标采用电导率测定。由测得电导率比R t ,温度t ,压力p通过下式计算实用盐标。

S = a0 + a1R t1/2 + a2R t + a3R t3/2 + a4R t2 + a5R t5/2 + {(t –15)/[1+K(t-15)]}[b0 + b1R t1/2 + b2R t +

B3 R t3/2 + b4R t2 +b5R t5/2]

式中:a0 = 0.0080 , a1 =-0.1692 , a2 = 25.3851 , a3 =14.0941 , a4 = -7.0261 , a5 = 2.7081 , K=0.0162 ,

b0 = 0.0005 , b1 = -0.0056 , b2 = -0.0066 , b3 = -0.0375 , b4 = 0.0636 , b5 = -0.0144

实用盐标可简称为盐度。

02.016 等盐线(isohaline)

在一定参考面上(如盐度分布图上)表征盐度相等各点的连线。

02.017 盐舌(salinity)

在一定参考面上(如盐度分布图上)成舌状分布的等盐线族。

02.018淡水羽(freshwater plume)

在入海河口区上层呈羽状分布的淡水。

02.019盐指(salt finger)

热而高盐的水层位于冷而低盐的水层之上时,在界面处发生盐度较大的水向下成指状分布的现象。02.020盐楔(salt water wedge)

在入海河口区下层成楔状插入河口的盐水。

02.021 盐侵(salt intrusion ,salt invasion)

盐水侵入海岸地区地下水或土层的现象。

02.022 温-盐图解(T-S diagram)

研究水团混合和温盐结构等的常用分析图,通常包括温-盐曲线图和温-盐点聚图两种。在温盐坐标系中,将同一测站各层的水温与盐度所决定的点,按水层顺序连成曲线,即得温-盐曲线(T-S曲线);若将各站和多层的水温和盐度所对应的点,划在同一张温-盐坐标图中,便得到温-盐点聚图,又称温-盐关系图(T-S 关系图)。

02.023 温盐指标(T-S index)

温盐指标是水团分析的主要依据,在T-S图解中,当水团内部的温盐值完全相同时,一个点就代表一个水团,若水团内部的温盐相对均匀(稍有差异),则一个密集的点簇代表一个水团。

02.024 热盐结构(thermohaline structure )

海洋热盐结构系指其垂直分层的结构,其垂直尺度自一米至几十米的结构称为细结构,而将与微尺度

湍流相联系的结构称为微结构。从形状看,有阶梯结构,线性结构和逆置层结构。

02.025 海水密度(sea water density )

单位容积的海水质量,单位为g/cm 3,或Kg/m 3。用符号ρ表示。

02.026 条件密度(sigma-t,бt )

不考虑大气压力时的(在海面时)海水密度。

02.027 现场密度(in situ density)

表征海水处所的密度,表示现场温度、盐度和压力下的密度。

02.028 现场比容(in situ specific volume )

表示海水处所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为密度的倒数,用α(s, t, p )表示。

02.029 比容偏差(specific volume anomaly )

系指现场比容与盐度为35‰温度为00C 、压力为P 时的海水比容之偏差,用δ(s, t, p )表示。

δ(s, t, p )=α(s, t, p )-α(35,0,p )

02.030 热比容偏差(thermosteric anomaly )

系指海表面海水的比容与海表面海水盐度为35‰、温度和压力为零时的比容的偏差,用Δ(s, t )表

示。

02.031 垂直稳定度(vertical stability )

表示海水密度垂直变化的量。其解析式为

02.032 对流混合(convective mixing )

海水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向运动造成不同水层的海水混合。

02.033 [混合]增密(caballing )

海水混合层的密度较参与混合的水层的平均密度增大的现象。

02.034 温跃层(thermocline )

海水温度垂直突变的水层。

02.035 主温跃层(main thermocline )

永久存在的温跃层,亦称永久性温跃层。

02.036 永久性温跃层(permanent thermocline )

永久存在的温跃层。

02.037 季节性温跃层(seasonal thermocline )

随季节生消的温跃层。

02.038 盐跃层(halocline )

海水盐度垂直突变的水层。

02.039 密度跃层(pycnocline )

海水密度垂直突变的水层。

02.040 逆置层(inversion layer )

在温跃层中存在的温度随深度递增的逆温层,还存在密度随深度递减的逆密层,这些通称为逆置层。

02.041 均匀层(homogeneous layer )

海水温度密度不随深度变化的水层。

02.042 混合层(mixed layer, mixing layer )

产生混合过程的水层。

Z

E ???=ρ

ρ1

02.043 大洋对流层(oceanic troposphere)

由大洋热力过程产生的对流混合层。

02.044 层化海洋(stratified ocean)

温-盐度垂向分层结构的海洋。

02.045 冷涡(cold eddy)

较周围水温低的冷水涡旋。

02.046 暖涡(warm eddy)

较周围水温高的暖水涡旋。

02.047 水型(water type)

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通常是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中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02.048 水团(water masses)

性质相近的水型的集合。具体而言,系指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

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世界大洋中存在5个基本水层:即大

洋暖水区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大洋冷水区中的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按其温盐特征和源地,可把5

个水层视为5个水团。

02.049 水系(water system)

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即水系的划分只考虑水团的一种性质相近即可。

02.050 表层水(surface water)

大洋暖水区的具有高温、相对低盐特性。其来源就是低纬海区密度最小的表层暖水本身。

02.051 次表层水(subsurface water)

具有独特的高盐特征和相对高温。它是由副热带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的,分布在表层之下与大洋

温跃层以上的南北极锋之间的水层。

02.052 上层水(upper water)

表层水与次表层水的总称。

02.053 中层水(intermediate water)

在高盐次表层水以下的低盐水层,源自西风漂流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的水层。约在1 000~2 000m

范围内。但地中海、红海、波斯湾的中层水是高温的。

02.054 深层水(deep water)

在中层水以下盐度稍有升高的水层,来自北大西洋上部低温高盐贫氧的冷却下沉水。深度在2 000~ 4 000m之间。

02.055 底层水(bottom water)

在大洋底层的温度最低盐度最大的水层,源地主要是南极海域的威德尔海盆。

02.056 沿岸水(coastal water)

沿岸海域的水体。

02.057 中央水(central water)

在世界大洋次表层中夹于极地水之间的水团(大西洋、印度洋),或赤道水与极地水之间的水团(太平洋)。

02.058 南极绕极水团(antarctic circumpolar water mass)

在世界大洋次表层中围绕南极的水团。

02.059 北极水(arctic water ,north water)

(从水团的意义上讲)指北极深层水和底层水而言。

02.060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

副热带高压区的表层水是大洋表层盐度最高、悬浮物极少、营养盐很低、水色和透明度最高的海水,故

称副热带模态水。

02.061 黄海冷水团(huanghai cold water mass )

在夏季黄海的深水区域,20m 以深直至海低的水层。由于其温度(底层最冷处在60C 以下)与上层的高温水(24-270C )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被称为黄海冷水团,也称黄海底层冷水,以与黄海表层水团相对应。 02.062 长江冲淡水(changjiang diluter water )

指长江口外的冲淡水团。夏季其范围向东可延伸到1260E ,河口附近盐度低于15‰~10‰,水舌外缘的盐度上升到30.0‰左右,高温、低盐、密度小,只漂浮于近海面约10m 左右,其厚度不大;冬季只占据河口外不大的范围,伸展方向也转而偏南,可与浙闽沿岸水相连,但比后者温盐低。

02.063 赤道辐合带(inter 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equatorial convergence )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信风汇合带。

02.064 海洋锋(oceanic front )

一般是指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海水之间的狭长过度带。狭义而言是水团之间的边界线;广义而言,可泛指任一种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变带,诸如水温锋、盐度锋、密度锋、声速锋、水色锋、透明度锋、以及海水化学要素锋、生物要素锋等等。

02.065 细结构(fine structure )

尺度在100m~1m 之间的海洋要素垂向分层结构称为细结构。

02.066 微结构(microstructure )

尺度在1m 以下至分子耗散尺度之间的海洋要素垂直结构称为微结构。

02.067 海面带斑(slick )

水色不同的带状海面。

02.068 海洋湍流(oceanic turbulence )

海水质点呈无规则的或随机变化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服从某种统计规律。

02.069 双扩散(double diffusion )

由热量和盐量通过分子扩散而引起的海水混合现象。

02.071 海水状态方程(sea water state equation )

是海水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关系式。亦有人称之为p-v-t 关系。一般写成

?(ρ,s, t, p )= 0 或 ?(α,s, t, p )= 0

在海洋科学上,一般用

α=α(s, t, p ) 的全微分

02.072 水色(water color )

表征海水颜色的物理量。特指把直径30cm 的白色圆盘(透明度板)放在二分之一透明深度处,作为背景,其上的水柱颜色。以水色计的标号表示。

02.073 海水透明度(sea water transparency )

表征光线所能透过海水的最大深度。

02.074 海流(ocean current )

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的海水沿一定流路流动的现象。

02.075 总环流(general circulation )

全海洋海水流型的总体,一般指较大范围内海水运动的平均状态。

02.076 大洋环流(ocean circulation )

大洋海水流型的总体。

02.077 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

由温盐作用引起的环流。它是形成大洋深处温盐结构及海洋层结的根本原因。

02.078 热盐对流(thermohaline convection )

海水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温度与盐度的扩散系数不同而引起的有轨律的双向运动。

dp

p dt t ds s d t s p s p t ,,,)/()/()/(??+??+??=αααα

02.079 深渊环流(abyssal circulation)

大洋深渊层的海洋环流。

02.080 赤道流(equatorial current)

在赤道两侧附近由东向西流动的两支海流。

02.081 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西风漂流。

02.082 漂流(drift current)

海水在风力作用下产生的流动。亦称风海流。

02.083 西风漂流(west wind drift)

海水在盛行西风作用下产生的自西向东的海流称为西风漂流。即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和南极绕极流。它们是南北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的组成部分。

02.084 风海流(wind-driven current)

海水在风力作用下产生的流动。

02.085 地转流(geostrophic current)

海水受到的水平压强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时形成的海流。

02.086 密度流(density current)

海水受到的水平密度梯度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海流。

02.087 坡度流(slope current)

由于海面倾斜而形成的重力梯度流称倾斜流。

02.088 信风海流(trade wind current)

海水在信风作用下产生的自东向西的海流称为信风海流,南北半球各一支,它们是南北半球巨大气旋式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02.089 季风海流(monsoon current)

海水在季风作用下产生的海流。

02.090 补偿流(compensation)

一处海水流失,他处海水流来补充形成的海流。

02.091 逆流(countercurrent)

与顺流(主流)临近的方向相反的流。

02.092 赤道逆流(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在南北赤道流之间流向东去的一支表层海流。

02.093 潜流(undercurrent)

在表层流之下与表层流方向不一致或相反的海流。

02.094 赤道潜流(equatorial undercurrent)

在大洋赤道流下方的温跃层内与其上赤道流方向相反自西向东的海流。

02.095 太平洋赤道潜流(pacific equatorial undercurrent,cromwell current)

在太平洋(南)赤道流区下方的温跃层内与其上的赤道流方向相反的自西向东的海流。

02.096 大西洋赤道潜流(atlantic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lomonosov current)

在大西洋赤道流区下方的温跃层内与其上赤道流方向相反的自西向东的海流。

02.097 上升流(upwelling)

系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的流动。

02.098 下降流(downwelling)

系指海水自上层下沉的铅直向流动。

02.099 沿岸流(coastal current ,littoral current)

沿海岸流动的海流。

系指在鲁北沿岸与辽东湾沿岸终年存在的大致稳定的沿岸流动的海流。鲁北沿岸流沿莱州湾向东,出渤海海峡入黄海;辽东湾东岸沿岸流沿辽东湾西岸南下出渤海海峡入黄海。

02.101 黄海沿岸流(Huanghai coastal current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是一支沿山东和江苏海岸流动的沿岸水。它起自渤海的鲁北沿岸流,绕过成山头后向南和向西南方向大致沿40~50m等深线流动,至长江口以北转向东南,其中一部分加入黄海暖流,构成黄海反气旋环流;另一部分越过长江口进入东海。

02.102 东海沿岸流(Donghai coastal current ,East China Sea Coastal Current)

东海沿岸流是由长江、闽江等入海径流与周围的海水混合形成的一股沿岸水流。

02.103 南海沿岸流(Nanhai Coastal Current ,South China Sea Coastal Current)

由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入海径流与周围海水混合形成的沿岸水流。

02.104 顺岸流(long shore current)

与岸线平行流动的沿岸流。

02.105 表层流(surface current)

系指表层水的流动。大洋表层流的流场和大洋上空的风场基本吻合。即大洋的东南和东北信风带都有一支从东向西的信风流(亦称南北赤道流),而在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则有一支向东流的西风漂流,赤道流和西风漂流与其间的大洋西边界流和大洋东边界流构成一支反气旋式环流。南北半球的反气旋式环流之间是从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它与南北赤道流分别构成小的反气旋和气旋式环流。在北半球的反气旋环流之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北极海区,有由西风漂流和来自北极的海流组成的气旋式环流,在南半球亚极地海域,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流动,形成自西向东的南极绕极环流,而在南极大陆附近海域是极地东风驱动的从东向西的东风漂流。

02.106 深层流(deep current)

大洋深层水是由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的低温高盐水下沉形成的,它在大西洋自北向南流至400N附近与来自南极的密度更大的底层水相遇,并在其上向南流去,直至南大洋。它在向南流动过程中与上层的由地中海溢出的高温高盐水混合,在南大洋这种混合水称为南大洋深层水。在400S附近加入绕极环流,继而被带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在印度洋,西部的深层水向北运动,于2 500m的深度上直至100S;在东部的深层水则向南运动。太平洋的深层水都是由南大西洋的深层水与南极底层水混合而成的,因此,太平洋2 000m以下的水层温盐均匀(温度为1.5~2.00C,盐度为34.60‰~34.75‰)不像大西洋那样具有较明显的分层特征。

大西洋深层水加入绕极环流的同时,逐渐上升,在南极辐散带可上升至海面,与南极表层水混合后,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去,即加入到南极辐聚与南极大陆辐聚中去。

02.107 底层流(bottom current)

底层水的流动。南极威德尔海、罗斯海是大洋底层流的主要源地,其次是北冰洋的格陵兰海与挪威海等。南极威德尔海是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来源,在冬季冰盖下海水密度迅速增大,沿陆坡下沉到海底,一方面加入南极绕极环流向东流,一方面向北进入三大洋。在各大洋主要沿洋盆西侧向北流动。在大西洋可达400N,与大西洋底层水相遇,由于南极水密度较大,继续潜入海底向北扩散。

北冰洋的底层水,因白令海峡很浅,不可能进入太平洋,密度更大的水在格陵兰与斯匹次卑尔根之间,位于北冰洋的固定冰舌之下形成,但是它限制在诸如格陵兰和挪威等一些海盆之中。偶尔,小量底层水可通过苏格兰-法罗群岛、冰岛到格陵兰的海槛溢出而进入大西洋。

02.108 暖流(warm current)

源自赤道暖水区的受信风驱动的温暖海水受西边界的限制北上到较冷海域的暖水流动。如黑潮和墨西哥湾流。

一般认为是对马暖流的西分支,由济州岛西南进入黄海,大致沿着黄海槽向北流动的暖水流。近年研究认为是汇集了黄东海混合水北上,以补偿流的态势进入黄海的。

02.110 台湾暖流(Taiwan warm current)

指在浙闽外海常年存在的一支具有高温、高盐特征的北向海流。一般认为它是东海黑潮的一个分支,即在台湾东北从东海黑潮主干分离出来而向北流去。

02.111 南海暖流(Nanhai warm current,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指在南海北部海区终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暖水。

02.112 黑潮(Kuroshio)

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边界流,它是北太平洋赤道流北上分支的延续,沿菲律宾群岛东侧北上,主干经吐喀啦海峡,进入太平洋,沿日本列岛流向东北,在350N附近分为两支:主干转向东流,直到1600E,称为黑潮延续体;一支在400N附近与来自高纬的亲潮汇合一起转向东流汇入黑潮延续体,一起横渡太平洋。02.113 对马海流(Tsushima Current)

是黑潮在九州西南方分流,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的分支。

02.114 湾流(Gulf Stream)

是大西洋的一支西边界流系的一部分。它是大西洋北赤道流和越过赤道的南赤道流的大部分沿着南美洲的北海岸进入加勒比海中,成为湾流系统的起源。湾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佛罗里达海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海流。佛罗里达海流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北大西洋,沿着北美大陆坡向北流动,与安的列斯海流汇合,至此转变为湾流的起点(有的学者认为起自哈特勒斯角)。由此向北至哈特勒斯角附近(350N 附近),离开海岸向东流入4 000~5 000m的深水区,至格陵兰滩以南,450W附近,海流都保持在狭窄带内,称此段海流为湾流。由此向东转变为大西洋海流。

02.115 寒流(Cold current)

海水自冷水区向暖水区的流动,如亲潮等。

02.116 亲潮(Oyashio)

沿千岛和北海道东侧海域南下,直达三陆冲的低温,低盐海流。是反时针旋转的亚寒带环流系的西边界流。

02.117 余流(residual current)

滤去潮周期性流动后的海水流动。

02.118 流涡(gyre)

小尺度的海水涡旋。

02.119 流环(ring)

环流的环状路径。

02.120 流型(current pattern)

流态的类型,如层流、湍流、定常流……

02.121 体积输送(volume transport)

用海水体积表示的流量。

02.122 动力方法(dynamic method)

根据海水动力学方程式,解析海水动力现象的方法。

02.123 风因子(wind factor)

动力方程中的风力项。

02.124 埃克曼深度(Ekman depth)

同摩擦深度(见摩擦深度条)。

02.125 埃克曼层(Ekman layer)

从海面(或海底)至摩擦深度的水层。

02.126 埃克曼螺旋(Ekman spiral)

埃克曼漂流流速的矢量端点在空间所构成的螺旋形曲线称为埃克曼螺旋。

02.127 埃克曼输送(Ekman transport)

指用埃克曼理论推算出来的海水输送量。

02.128 埃克曼抽吸(Ekman pumping)

指由埃克曼漂流总流量的辐聚或辐散,产生的在埃克曼层底部与其下层的近似地转流之间的向下或向上的铅直流动。

02.129 摩擦深度(frictional depth)

埃克曼漂流流向随深度增加而偏转至与表层相反时的深度。

02.130 底摩擦层(bottom friction layer)

有限深海埃克曼漂流,在海底处受底摩擦的影响,而产生底埃克曼漂流。底摩擦层即从海底至底埃克曼漂流流向与底层流向相反时的水层。

02.131 斜压海洋(baroclinic ocean)

等压面与等温面(或等密面)相互斜交的一种模式海洋。

02.132 正压海洋(barotropic ocean)

等压面与等密面(或等温面)不相互斜交的一种模式海洋。

02.133 中尺度涡(mesoscale eddy)

水平尺度约为100~500Km,时间尺度约为20~200d(天),且以(0.01~0.05)m/s的速度移动着的流涡。02.134 卷吸(entrainment)

又称“夹吸”,“卷挟”。在某处产生的湍流很快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如静态空气中上升的炊烟呈羽毛状扩展,这种扩展过程就是卷挟,与搅动(stirring)是湍流发展的主要形式。搅动使梯度增强的同时又引起另外一个过程,即分子扩散加强,使梯度减小,这就是湍流产生的混合过程。搅动产生混合的过程就是使物质质点分散化、均匀化。

02.135 异重流(density current)

由海水的密度差异(密度梯度力)产生的海水流动。

02.136 波流(wave-induced current)

波浪在传播方向上导致的海水净移动。

02.137 裂流(rip current)

垂向分裂向岸的破波水流的离岸补偿水流。平面多呈蘑菇状,基部水流与岸基本垂直,蘑菇状水流向两侧分离弯曲,最终汇入其两侧的向岸水流。

02.138 海浪(ocean wave)

指海水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

02.139 风时(wind duration)

系指状态相同的风持续作用于海面的时间。

02.140 风区(fetch)

系指状态相同的风作用海域的范围。

02.141 最小风时(minimum duration)

对应于某一风区,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

02.142 最小风区(minimum)

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须要的最短距离。

02.143 等效风时(equivalent duration)

在计算过渡状态的风浪时,为考虑原有风浪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而引入的一个概念。设在足够长的风区内,风速为u1的风吹了t1小时,产生波高为H1的风浪,此后,于△t的时间内的风速为u2,这时,欲求在t1+△t小时内产生的风浪,必须使用等效风时,即在风速u2作用下,欲产生风速u1作用t1小时产生的波高

H1所需要的风时,称为等效风时(t c),其含义为两种风速u1和u2相继吹了t1+△t小时的效果,相当于风速u2的风吹了t c+△t小时的效果。

02.144 等效风区(equivalent fetch)

02.145 波高(wave height)

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02.146 1/10大波平均波高(average height of the heighest one-tenth wave)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1/10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1/10大波平均波高。

02.147 1/3大波平均波高(average height of the heighest)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1/3大波平均波高。

02.148 有效波(significant wave)

指1/3大波而言。

02.149 波周期(wave period)

相邻两波峰(或两个上跨零点)间的时间间隔。

02.150 波陡(wave steepness)

用波高与波长之比表示波形的一种方法(δ=H/L).

02.151 波龄(wave age)

用风浪传播速度与引起风浪的风速之比(C/U)可表示风浪相对于风区及风时的成长情况,故称为波龄。02.152 波候(wave climate)

一定海域里经过多年观测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波浪情况。

02.153 毛细波(capillary wave)

频率最高的一种海面波动,它的主要恢复力为表面张力,所以也叫表面张力波。

02.154 涟波(ripple)

周期小于一秒波长只有几厘米的毛细波(表面张力波)。

02.155 重力波(gravity wave)

以重力为主要恢复力的波动。

02.156 孤立波(solitary wave)

波长为无限大、孤立的、只有波峰且在移动中不变形的非线性波。它是非线性演化方程在无穷远有确定值的行波解。

02.157 边缘波(edge wave)

能量显著集中在大陆架上的沿岸传播的频率高于惯性频率的长波。它的振幅随着离岸的距离增加而依指数规律衰减,在距岸约一个波长处,振幅几乎衰减殆尽,故称沿岸波。

02.158 陆架波(shelf wave)

能量显著集中在大陆架上的沿岸传播的频率低于惯性频率的长波。

02.159 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

受水深影响的表面波称为浅水波。一般指水深小于等于波长的一半的涌浪。

02.160 深水波(deep water wave)

不受水深影响的表面波。一般指水深大于1/2波长的海域中的波浪。

02.161 浅水系数(shoaling factor)

研究浅水波浪变形的物理量。波浪由深水向浅水传播过程中,波要素(波高、波长、波速等)受水深的影响将发生变化,特别是波高的变化最为明显,在研究波浪变化时,将受水深影响而变化后的波高(H)与原始波高H0(深水波高)之比称为浅水系数(K s)。即K s= H / H0。

02.162 短峰波(short-crested wave)

波峰线较短的不规则波型。

02.163 长峰波(long-crested wave)

波峰线较长的规则波型。

02.164 规则波(regular wave)

波面近似于正弦波的一种水面波型。

02.165 不规则波(irregular wave)

海面呈杂乱不规则的三角浪状态的一种波型。

02.166 前进波(progressive wave)

波形沿波浪传播方向移动的波。

02.167 驻波(standing wave)

波形不向前移动,仅在原地振动的一种波动。

02.168 波浪爬高(run-up, swash height)

波浪或破波水流沿斜坡(天然或人工的)爬升的高度。

02.169 入射波(incident wave)

向着障碍物传播而来的波浪。

02.170反射波(reflected wave)

被障碍物反射回去的波浪。

02.171 船行波(ship wave)

船舶运行时产生的水面波动现象。

02.172 冲击波(shock wave)

冲击海岸(天然或人工的)的破波,一般指卷破波而言。

02.173 内波(internal wave)

在流体内部密度跃层界面上发生的波动现象。

02.174 余摆线波(trochoidal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呈余摆线状传播的一种模式波。

02.175 椭圆余弦波(cnoidal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呈椭圆余弦状传播的一种模式波。

02.176 椭圆余摆线波(elliptical trochoidal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呈椭圆余摆线状传播的一种模式波。

02.177 开尔文波(Kelvin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按开尔文公式[ζ(x, y ,t ) =ζ0e–y f / c cosσ(t - x /c )]规律传播的长波。式中ζ为波面,c为波速,c=(g h)1/2 ,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f =2ωsinΦ为科氏参量,即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纬度。

02.178 罗斯贝波(Rossby wave)

由于地转角速度的铅直分量随纬度而变(即所谓? 效应)和海底倾斜等原因造成的一种低频长波。02.179 邦加莱波(Poincare wave)

是一个复杂的长波波族。表现为与波向垂直方向的特征。在开尔文波反射时发生邦加莱波

02.180 斯托克斯波(Stokes wave)

波动水质点的与运动轨迹接近为圆,但在一个周期内不是封闭的。其水平方向与铅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分别为ζ= - a e x p( kZ0 )sin(kx0 -σt ) + k2a2c exp(2kZ0) t ,η=a e x p(kZ0) cos(kx0 –σt)。波剖面不是简写谐曲线,它对于横轴上下不是对称的,水质点的振动中心高于平均水面1/2ka2。

02.181 斯韦尔德鲁普波(Sverdrup wave)

02. 182 陷波(trapped wave)

02.183 碎波(breaker wave)

波浪在向浅水传播过程中,受水深、底坡及内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波要素将发生变化,波陡逐渐变陡,直至破碎的现象。

02.184 崩碎波(spilling wave)

波浪在向浅水传播过程中,逐渐从峰顶至波峰前侧崩破的一类破波。

02.185 激碎波(surging wave)

波浪在转播过程中,波前侧从下部开始破碎(波峰基本不破碎)的一类碎波。

02.186 卷碎波(plunging wave)

波浪在向浅水传播过程中,波形显著不对称,波前侧逐渐变陡,后侧逐渐变缓,直至前侧变为直立并向前卷倒,形成向前方飞溅破碎的一类破波。

02.187 碎波带(surf zone)

在浅水海域波浪发生破碎的地带。

02.188 风浪(wind wave)

水面在风力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波动现象。

02.189 白浪(whitecap)

系指风浪波陡超过极限(约为1/7~1/8)时,波峰出现的白色浪花现象。

02.190 波群(wave group)

波动在传播方向上,振幅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成群分布的波动现象。

02.191 未充分成长风浪(not fully developed sea)

在风浪成长过程中,由风摄取的能量大于由内摩擦等原因所消耗的能量时的风浪。

02.192 充分成长风浪(fully developed sea)

在风浪成长过程中,由于内摩擦等原因所消耗的能量与由风摄取的能量达到平衡时的风浪。

02.193 无浪(calm sea)

平静如镜,无浪无涌,波级为0时的海面。亦称无涌。

02.194 微浪(smooth sea)

波高小于1英尺波级为1级的风浪。亦称短轻涌。

02.195 轻浪(slight sea)

即2级风浪,波高1~3英尺。亦称长轻涌。

02.196 中浪(moderate sea)

波高为3~5英尺的3级风浪。亦称短中涌。

02.197 大浪(rough sea)

波高为5~8英尺的4级风浪。亦称中中涌。

02.198 巨浪(very rough sea)

波高为8~12英尺波级为5级的风浪。亦称长中涌。

02.199 狂浪(high sea)

波高为12~20英尺波级为6级的风浪。亦称短狂涌。

02.200 狂涛(very high sea)

波高为20~40英尺波级为7级的风浪。亦称中狂涌。

02.201 怒涛(precipitous sea)

8级风浪,波高大于40英尺。亦称长狂涌。

02.202 暴涛(confused sea)

波高最大的风浪,亦称暴涌。

02.203 海啸(tsunami)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岩体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

02.204 斜向浪(diagonal wave)

波向与海岸水边线或海工建筑物水平截面线斜交传播的波浪。

02.205 波剖面(wave profile)

垂直于波峰线的切割波浪的铅直剖面。

02.206 有限风时谱(duration-limited spectrum)

风时一定的风浪谱。

02.207 有限风区谱(fetch-limited spectrum)

风区一定的风浪谱。

02.208 海浪谱(ocean wave spectrum)

海浪的总能量E由所有各组成波提供,其中频率为σ的组成波所提供的能量,以其相当量S(σ)或A2(σ)表示,故S(σ)代表海浪能量相对于组成波的频率分布。它被称为海浪频谱(或能谱)。

02.209 风浪谱(wind-wave spectrum)

风浪的每一个组成波的能量相对于组成波的频率分布被称为风浪频谱(或能谱)。

02.210 波级(wave scale)

海浪按波高大小划分的等级。一般分为9级。

02.211 波峰线(wave crest line)

波峰的延长线。

02.212 方向波谱(directional wave spectrum)

考虑组成波方向的波浪频谱。

02.213 波能谱(wave energy spectrum)

称波浪的某一组成波的能量相对于组成波的频率分布为波能谱。

02.214 波浪反射(wave reflection)

波浪遇到陡峭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02.215 波浪折射(wave refraction)

波浪传入浅水后,由于波速受地形的影响,导致波向发生转折的现象。

02.216 波浪散射(wave scatter)

波浪在特定条件下,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现象。

02.217 波浪衍射(wave diffraction)

波浪绕过障碍物而进入其后的现象。

02.218 涌浪(swell)

通常指风浪离开风区后所形成的波浪。一般而言,风速、风向等风要素突变后也可能使风区内原来的风浪转变为涌浪。

02.219 先行涌(forerunner)

由风暴系统形成的涌浪因其转播速度很快,可先于风暴系统到达观测点。如果某点观测到周期大,波高很小,继而观测到的周期逐渐变小波高逐渐增大的涌浪,则意味着风暴可能向本地袭来。这种先于风暴到达的涌浪称为先行涌。

02.220 无涌(no swell)

零级涌浪。

02.221 短轻涌(short low swell, average low swell)

1级涌浪。波高小于1英尺。

02.222 长轻涌(long low swell)

二级涌浪。波高1~3英尺。

02.223 短中涌(short moderate swell)

3级涌浪。波高3~5英尺。

02.224 中中涌(average moderate swell)

4级涌浪。波高5~8英尺。

02.225 长中涌(long moderate swell)

5级涌浪。波高8~12 英尺。

02.226 短狂涌(short heavy swell)

6级涌浪。波高12~20英尺。

02.227 中狂涌(average heavy swell)

7级涌浪。波高20~40英尺。

02.228 长狂涌(long heavy swell)

8级涌浪。波高大于40英尺。

02.229 暴涌(confused swell)

9级涌浪。波高最大的涌浪。

02.230 潮汐(tide)

海面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升降现象。

02.231 潮位(tide level)

海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铅直高度。

02.232高潮(high water ,HW)

海面升高到最高时的潮位称为高潮或满潮。

02.233 低潮(low water ,LW)

海面降到最低时的潮位称为低潮或干潮。

02.234 涨潮(flood ,flood tide)

从低潮到高潮的潮位上升过程称涨潮。

02.235 落潮(ebb ,ebb tide)

从高潮到低潮的潮位下降过程称落潮。

02.236 大潮(spring tide)

指潮差最大的潮汐,一般出现在朔(阴历初一)望(阴历十五)后的一两天内。

02.237 小潮(neap tide)

指潮差最小的潮汐,一般出现在上弦(阴历初七、八)下弦(阴历二十二、三)后的一两天内。02.238 双高潮(double flood)

一个潮汐周期过程中出现两次高潮的现象。

02.239 双低潮(double tide)

一个潮汐周期过程中出现两次低潮的现象。

02.240 平潮(still tide)

高潮延续时段内的潮位阶段为平潮。

02.241 停潮(water stand)

低潮时段内的潮位阶段为停潮。

02.242 潮差(tide range)

相邻的高潮和低潮的潮位高度差。

02.243 潮升(tide rise)

指高潮位平均高度。如平均大潮升系指大潮平均高潮高,小潮升系指小潮平均高潮高。

02.244 引潮力(tide-generating force, tide-producing force)

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02.245 引潮势(tide potential)

自地心(引潮力为零)移动单位质量物体至地面任一点克服引潮力所做的功。

02.246 引力潮(gravitational tide)

在实测水位中,直接由引潮力作用和从大洋直接传入的潮波在附属海产生的协振潮称为引力潮或天文潮。

02.247 天文潮(astronomical tide)

由天体引潮力所引起的潮汐现象称为天文潮。

02.248 假想天体(fictitious body)

与分潮对应的引起分潮振动的虚构天体。

02.249 平衡潮(equilibrium tide)

伯努利从静力学平衡的角度出发,假设地球表面都被海水覆盖,而且海面在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持与重力和引潮力的合力处处垂直。这种理想化的海洋潮汐,称为平衡潮。

02.250 分潮(tidal component, tidal constituent)

组成潮汐现象的许多周期不同且振幅各异的振动。

02.251 半日潮(semi-diurnal tide)

在一个太阴日(24小时25分)中有两次低潮和两次高潮,相邻的低潮或相邻的高潮的潮高大体相等。02.252 全日潮(diurnal tide)

在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潮汐现象。

02.253 太阴潮(lunar tide)

由月球引潮力引起的潮汐现象。

02.254 太阳潮(solar tide)

由太阳引潮力引起的潮汐现象。

02.255 朔望潮(syzygial tide)

朔(阴历初一)望(阴历15或16)月出现的大潮。

02.256 回归潮(tropic tide)

当月球在南(北)赤道最大位置附近时(回归线)的潮汐现象。其时潮汐不等现象甚大,相应的潮汐称为回归潮。

02.257 分点潮(equinoctial tide)

对太阳而言,每年春(秋)分前后,赤纬最小,如果月球此时出现在赤道附近,则潮汐不等现象最小,相应的潮汐叫分点大潮。

02.258 潮龄(tidal age)

大潮出现的时间比朔望日的时间迟后数天,这迟后的天数称为潮龄

02.259 分潮日(constituent day)

分潮以日为单位的周期。

02.260 分潮时(constituent hour)

分潮以时为单位的周期。

02.261 太阴潮间隙(lunar tide interval)

某点月中天时刻到该点潮汐达高潮时的时间间隔。

02.262 倍潮(over tide)

一个分潮的圆频率为另一分潮的圆频率的倍数者为倍潮。

02.263 复合潮(compound tide)

一个分潮的圆频率为两个分潮的圆频率之和者为复合潮。

02.264 散射潮(radiation tide)

具有正的流场散度的潮流。

02.265 混合潮(mixed tide)

指不正规日潮或不正规的半日潮。

02.266 日不等(现象)(diurnal inequality)

潮汐曲线每天相邻的高潮和相邻的低潮高度差逐日变化的现象。其周期为27.3216天,相应的潮汐变化称日不等现象。

02.267 潮流(tidal current)

潮波内水体的水平流动。通常把潮位上升过程中发生的海水水平流动叫涨潮流,反之为落潮流。02.268 旋转流(rotary current)

潮流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旋转椭圆者为旋转流。

02.269 往复流(alternating current ,rectilinear current)

潮流水质点运动轨迹为一个直线上的往复者为往复流。

02.270 转流(turn of tidal current)

潮流流向的转变称转流。

02.271 潮余流(tidal residual current)

潮流去掉周期性流动之后剩余的平均流动。

02.272 潮流椭圆(tidal ellipse)

潮流水质点在一个潮周期中的运动轨迹为椭圆者称潮流椭圆。

02.273 潮波(tidal wave)

由引潮力所引起的海水波动现象。

02.274 旋转潮波系统(amphidromic system, amphidromic)

潮波波面绕无潮点旋转传播的潮波系统。是海洋潮波传播的主要形式。

02.275 无潮点(amphidromic point)

无海面升降的潮波区。

02.276 内潮(internal tide)

在海水内界面处发生的潮波现象。

02.277 假潮(seiche tide)

港外长周期波从口门入侵,引起港内水域形成一种长周期驻波的强迫振动(共振)称为假潮。02.278 涌潮(tidal bore)

潮波在河口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波陡趋于极限而破碎的潮水暴涨现象。

02.279 钱塘江涌潮(Qiantang river tidal bore)

发生在中国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潮水暴涨现象,它汹涌澎湃,犹如一堵直立的水墙,排山倒海而来,怒涛滚滚,势不可挡。

02.280 同潮图(cotidal chart)

某一海区同一时刻的等潮位线分布图。

02.281 潮能(tidal energy)

潮能是潮汐能和潮流能的总称,是一种机械能,其能量的大小与潮差大小和潮量成正比。

02.282 潮混合(tidal mixing)

海水因潮流而产生的混合现象。

02.283 气象潮(meteorological tide)

由引潮力引起的大气潮汐。

02.284 风暴潮(storm surge)

由台风、热带风暴、温带气旋、冷锋等强风和气压突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

02.285 异常水位(anomalous sea level)

大于警戒水位的高水位。

02.286 增水(set-up)

某一海区由风力引起的水量增加或水位升高。

02.287 海平面(sea level, SL)

多年平均海平面的简称,常用18.6年或19年里每小时的观测数据进行平均而求得。

02.288 平均海平面(mean sea level)

水平高度等于观测结果平均值的平静的理想海面。按观测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和多年平均海平面等。

02.289 海图基准面(datum of chart)

海图水深的起算面,一般取理论深度基准面(由潮汐调和分析求得的最大低潮面)或多年观测到的最低低潮面的水平面作海图基准面,以保证航行安全。

02.290 潮汐基准面(tidal datum)

潮高起算面,一般取多年最大低潮面为潮汐基准面。

02.291 半潮面(half –tide level)

1/2潮差所处的水平面。

02.292 潮汐调和分析(harmonic constant of tide)

把任一点的潮位变化按展开式的谐波项分解为许多分潮,并根据潮位观测数据计算各分潮的振幅和相位的方法。

02.293 潮汐调和常数(harmonic analysis of tide)

只与地点有关的分潮的振幅(H j)和赤角(g j)称为潮汐调和常数。

02.294 潮汐非调和常数(nonharmonic constant of tide)

由浅水非线性效应引起的分潮的调和常数,其频率是天文分潮频率的倍数,和数或差数。

02.295 潮汐表(tide table)

潮汐预报表的简称。它预报沿海港口或海域特定点未来每日每时的潮汐情况及重要海区的潮流情况。02.296 最高天文潮位(highest astronomical tide ,HAT)

天体引潮力最大时引发的最高潮位。

02.297 最低天文潮位(lowest astronomical)

天体引潮力最小时引发的最低潮位。

02.298 海冰(sea ice)

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但广义的海冰指海洋上的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冰山等。

02.299 锚冰(anchor ice)

冻结在底部的固定冰。

02.300 平整冰(level ice)

表面平整的冰。

02.301 堆积冰(hummocked ice)

冰层(块)在风、浪、流的作用下互相重叠堆积形成的冰。

02.302 重叠冰(rafted ice)

冰层(块)在风、浪、流潮作用下互相重叠而成的冰。

02.303 雪盖冰(snow-covered ice)

被积雪覆盖的冰。

02.304 碎冰(brash ice)

破碎不连续的浮冰。

02.305 固定冰(fast ice)

与海岸、岛屿或海底部分冻结在一起的冰。当潮位变化时,与海岸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者能随之发生升降运动。

02.306 流冰(drift ice)

随风、水流漂浮的运动冰。

02.307 浮冰(floe ice)

浮于水面的能随风、水流漂浮的冰。与流冰同义。

02.308 浮冰群(pack ice)

浮于水面的大量的碎冰。

02.309 冰原(ice field)

山岳冰川的一种类型,是贯通冰川进一步发展,几乎掩盖了山地的地势起伏的冰川。

02.310 冰壳(ice rind)

覆盖陆地或岛屿的冰层。

02.311 冰架(ice shelf)

大陆冰盖边缘部分自陆地向海洋伸展,漂浮于海上高出海面2m以上的冰体称为冰架(陆缘冰)或冰棚、冰障。

02.312 冰山(iceberg)

冰架冰断裂、崩塌后入海形成的高出海面5m以上的巨大冰体。

02.313 岸冰(shore ice)

海岸因岩土失热较快,水深较小,热量变化所产生的海水冻结冰。

02.314 陆源冰(land-origin ice)

来自河流或陆地冰川的冰。

02.315 极地冰(polar ice)

在极地冻结的海冰和陆上的冰川等。

02.316 冰厚(ice thickness)

冰层上下两面的最短距离。

02.317 冰期(ice period)

指地质历史中气候寒冷全球冰川面积扩展的时期。

02.318 冰盖(ice cover)

覆盖大陆的冰川。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 ,其中,南极冰盖占90% 。

02.319 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

流冰海区的海冰所占海面的面积与该海区的面积之比称海冰密集度。

02.320 冰缘线(ice edge)

冰川或冰层的外缘。

02.321 冰间水道(lead lane)

冰层裂逢可通航者。

02.322 海洋气候学(marine climatology)

研究海洋上的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的科学。

02.323 海洋气候(marine climate ,ocean climate)

海洋大气的多年平均物理状态及其时空统计变化特征,它既反映海上气候要素的平均情况,也反映其极值、变率和频率。

02.324 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

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适应的物理过程,如动量、热量、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等。

02.325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SO)

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关联的振动现象。

02.326 厄尔尼诺[EL Ni?o(西)]

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02.327 海-气边界过程(air-sea boundary process)

海气界面上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

02.328 海-气热交换(ocean-atmosphere heat exchange)

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释放与吸收。

02.329 海洋气团(maritime air mass)

在广大海洋面上形成的气团。

02.330 海洋反照率(albedo of sea)见海洋物理词条。

02.331 海陆风(land and sea breezes)

由于海面和陆地之间的昼夜温度差异而引起白天由海面吹向陆地的风称海风(sea breeze),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风称为陆风(land breeze)

02.332 海雾(sea fog)

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海面上空时形成的平流雾。

02.333 海龙卷(waterspout)

海面上空小直径的强烈风暴,产生于十分强烈的雷暴中,常以积雨云底部下垂的漏斗云形式出现。02.334 蜃景(mirage)

统称“海市蜃楼”。空气光线穿过密度梯度足够大的近地气层而使光线发生显著折射时,在空中或地平线下出现的奇异幻景。

补充部分:

按英文字母顺序补充:

001 绝对涡度(absolute vorticity)

在惯性坐标系中,海水绝对速度v的涡度。

002 绝对冷却(adiabatic cooling)

海水在上升过程中绝热膨胀,温度逐渐降低的现象。

003 绝热升温(adiabatic heating)

海水在下降过程中绝热压缩,温度逐渐升高的现象。

004 风送盐(aeolian salt, airborne salt)

在海-气物质交换中被风搬运的盐分。

005 非地转流(ageostrophic flow)

海水受到的水平压力梯度力与地转流有一定的偏差(地转偏差)的实际海流称非地转流。

006 沿岸流(alongshore [longshore] current)

沿海岸流动的海流。

007 无潮区(amphidromic region)

海面无周期涨落的海区。

008 年变化(annual change)

海洋现象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变化过程。

009 年周不等(annual inequality)

以年为周期海洋现象的差别。

010 年均潮位(annual mean sea level)

潮位的年平均值。

011 年过程(annual process)

海洋现象的年变化过程。

012 年较差(annual range)

海洋现象年变化的差值。

013 年周潮(annual tide)

以年为周期的海洋(现象)变化。

014 年均差(anomaly)

年较差的平均值。

015 南极绕极水(antarctic circumpolar water)

在南极大陆周围一个很窄的范围内,由于极地东风的作用,形成了一支自东向西绕南极大陆边缘的小环流。这支环流的水体即南极绕极水。

015南极陆架水(antarctic shelf water)

南极6大水团之一,是因流冰群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过程中,使冰下水体变冷(约 -1.90C),盐度增大(因冰冻过程中析出盐度的加入),直至下沉而产生的一种致密的冷水,盐度可高达34.7‰ 。

016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

位于3 000—4 000米以下的南极海盆底部,由流过狭窄陆架的南极陆架水与绕极深层水约以1:1的比例混合,下沉到海底形成的。具有低温高盐的特性,温盐度终年约为-0.50C

和34.66‰ 。高密使其向北呈扇形展开,流入三大洋的洋盆,可达大西洋的400N和太平洋的500N,对各大洋的总热量至关重要。流出的水体由等量的流入水体予以补偿,这就是叠加其上的向南流的绕极深层水。017南极深层水(antarctic deep water)和南极辐散带(antarctic divergence zone)位于从几百米到3 000—4 000米之间处,温度约为0.5—2.50C,盐度为 34.70‰—34.76‰,最高温度在500—600米深处,最大盐度在700—1 300米深处,温盐最大值绕极分布均匀,差别甚微。该水团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出现温度最大值和溶解氧最小值;下层是该水团的主体,,以盐度最大为特征。向南流的南极深层水抵达南极大陆海岸附近,便向上运动,形成滋养海洋生物的上升流带;加之强劲西风和高纬处盛行东风之间出现表层流的辐散,加剧了绕极深层水在海岸附近的涌升。水体的这一强烈垂直运动区就是南极辐散带,也呈绕极状,但没有封闭,中断于德雷克海峡东西。

018南极表层水(antarctic surface water)和亚南极表层水(subantarctic surface water 南极表层水和亚南极表层水是南大洋表层的两种水团:冷且淡的南极表层水位于南极区,水层厚度100—200米,受南极大陆气候影响,季节效应明显,冬季,表层非常均匀,盐度为34‰—34.5‰ ,温度随纬度变化:南极辐散带以南为-1.85-- -1.880C,南极辐散带以北温度递增,可达0-10或20C;夏季,融冰耗去大量太阳辐射热,水体升温很少,除无冰区有一厚度为50--80米的较暖水层外,其下水温极低,盐度也低。在南极辐散带到南极大陆之间,表层温盐分布很不规则,温度为-1.8— -0.50C,融冰产生的淡水扩大了盐度变化范围,盐度为32‰—34‰ ;亚南极表层水在南极表层水以北的亚南极区,水层厚而均匀,比南极表层水稍暖也略咸些。该水团与来自温带的暖水相迂形成的海洋锋面,就是作为南大洋北界的副热带辐合带。019南极中层水(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ve)

是南大样6大水团之一,由冷且淡的南极表层水在西风和科式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动,在南极辐合带下沉到密度较小的亚南极表层水之下,形成向北流动的南极中层水,其踪迹可达三大洋赤道以北,在北大西洋远达北纬25度附近。

火箭军工程大学811原子核物理学2016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 3 -811 原子核物理学 一、填空题(20分) 1.天然放射性核素形成三个放射系,每个系都由一个半衰期最长的核素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放射性衰变,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核素,这三个系是 、 和 。 2.原子核半径是一个很小的量,约 cm 数量级,无法直接测量,一般是通过原子核与其他粒子的 间接测量得到。 3.1g 226Ra 的活度为 Bq ?为多少 Ci ? 4.某放射性元素在两个半衰期的时间内有6克发生了衰变,再经过两个半衰期又会有____克发生了衰变。 5. 偶A 核的自旋为 ,其中偶偶核的自旋为 。奇A 核的自旋为 。 6.原子核物理中的“中微子”常指中微子,又指反中微子,据β衰变中 定律可以推知中微子的静止质量 ,自旋 ,电荷 等性质。 7.动能为1eV 的中子,在氢核上的微观散射截面是20b ,在氧核上的微观散射截面是3.8b ,水的密度为1g/cm 3,则此中子在水中的宏观散射截面为 cm -1。 8.同位素中子源一般分为 源和 源。 二、不定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 1.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 A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主要力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 B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 .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D .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 2.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β衰变说明原子核里有电子 B .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后,核内中子数减少4个 C .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缩短 D .γ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用来消除有害静电 3.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 B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 C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 D .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无关 4.科学家发现在月球上含有丰富的3 2He (氦3)。它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其参与的一种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式为331422122He He H He +→+。关于32He 聚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聚变反应不会释放能量 B. 聚变反应产生了新的原子核C .聚变反应没有质量亏损 D. 目前核电站都采用32He 聚变反应发电5.关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下列看法中正确的是[ ] A .E =mc 2中的E 是物体以光速c 运动的动能 B .E =mc 2是物体的核能 C .E=mc 2是物体各种形式能的总称

大学物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功能原理:系统所受外力的功和非保守内力的功的总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 2.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总动能的增量在数值上等于所有外力做的功与所有内力做的功的代数和。 3.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大小、形状都保持不变的物体. 4.机械能守恒定律:对于物体组(系统)而言,如果只有保守内力(重力、弹性力)做功,没有非保守内力及一切外力的功,那么,物体组内各物体之间的动能和势能虽然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的总和是恒量。 5.转动惯量:反映刚体的转动惯性大小。 6.多普勒效应:由于声源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造成接收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7.惠更斯原理: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波前上的每一点都可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在波的前进方向上经Δt时间后这些子波波面的包迹就是t+Δt时刻的新波面 8.波的干涉: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波的叠加。 9.平衡态:如果气体与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内部也无任何形式能量的转化,则密度、温度和压强都将长期维持均匀不变,这种状态称为平衡态。 10.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有三个物体A、B、C,A、B两个物体分别处于确定状态的C达到了热平衡,那么A、B两个物体也会处于热平衡状态,两者相互接触,不会有能量的传递。 11. 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 1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气体分子的每一个自由度都具有相同的平均平动动能,其大小都等于kT/2。 13.熵增加原理: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对于可逆绝热过程,系统的熵不变,对于不可逆绝热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 14.循环过程:系统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又回到初始状态的整个过程。简称循环 15.卡诺循环:是在两个温度恒定的热源(一个高温热源,一个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循环过程,在整个循环中,工作物质之和高温热源、低温热源交换能量。由两个准静态等温过程和两个准静态绝热过程组成的循环。 16.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17.霍耳效应: 18.定容摩尔热容: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1mol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9.平衡态:一定质量的气体状态参量(p,V,T)为定值,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20.定压摩尔热容: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1mol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1.电通量:通过电场中任一面积的电场线数目。 22.真空中的高斯定理:在真空中,通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曲面所包围的所有电荷的代数和除以ε0. 23.静电感应现象: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要产生定向移动,使导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外电场使导体上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 24.介质的极化:将有极分子或无极分子放到外电场中,会发现电介质沿方向在两端出现等量异号电荷的现象。 25.磁通量:通过磁场中给定面的磁感线的总条数。 26.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导电回路所包围曲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27.半波损失:由波疏到波密介质的反射波,在反射点有位相π的突变,相当于有λ/2的波

物理海洋复习提纲..培训讲学

《物理海洋学》复习提纲 (2012年12月) 第四章 基本方程 1、作用于海水微团的真实力有哪些? 答: 地球引力g *=v 02()M r a r μ-v ,压强梯度力1p ρ?-,摩擦力F V μρ=?r ,天体引力(包括月 球引力()02M L X L L K μ=-v v 和太阳引力()02S L X L L K μ=-v v ) 2、基本方程由哪几个守恒定律推导而来?有几种方程组成? 答:()()()()1 20(,,)T D dV g p V F F dt V s V s k s t V t s p θρθθκθρρθ?=-?-Ω?++?????=? ??+??=???? ??+??=???? =?? v v v v v v v v v ——运动方程动量守恒——连续方程质量守恒——盐量扩散方程盐量守恒——热传导方程热量守恒——海水状态方程 3 边界条件出现的物理原因? 答: 海洋是有边界的,它与大气、海底和海岸线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界面。而这种不连续界面基于连续性的海水运动基本方程组不能应用,必须用边界条件来代替。 4、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为什么要进行时间平均? 答: 通常情况下,海水运动处于湍流状态。处于湍流运动状态的流体质点其运动轨道是无序的、随机的。各质点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脉冲运动。这种运动分析起来很困难,通过时间平均,可以将海水运动中的脉动特征分离掉,从而更利于体现海水运动

的整体规律。 5、准静力近似、f 平面近似、β平面近似和Boussinesq 近似的概念。 答: 准静力近似:静力方程10p g z ρ?- -=?0z p p gdz ζρ?=+?,其中0p 为海面气压,z gdz ζρ?为z 点以上单位底面积水柱的重量。任意点压强等于海面大气压强与该点以上水柱重量之和,这就是准静力近似又叫静压假设。 f -平面近似:在大尺度运动中,为了理论上研究方便,在不影响海水运动主要特征的情况 下,常常取02sin f f ω?==,即认为海水运动发生在科氏力参量为常数0f 的平面上,该平面叫做f -平面,在该平面上研究海水运动称为f -平面近似。 β-平面近似:科氏参数f 是纬度y 的非线性函数,近似地将f 表示为0f f y β=+的线 性函数,这种近似称为β-平面近似。 Bounssinesq 近似:在海水运动基本方程组中,近似认为海水是不可压缩的,以体积连 续方程0V ??=u v 来买描述海水的连续性。微小密度扰动'ρ仅在z 方向的运动方程中对浮力 项' g ρρ 有意义,其与方程中均以c ρ代替ρ。这种近似叫做Bounssinesq 近似。 第五章 海流 1 海流、地转流、惯性流的定义。 答: 海流:海水沿一定途径相对稳定的大规模流动。 地转流:大尺度海水在压强梯度力和Coriolis 力平衡下的流动。这种流动基本上是近似水平的,也可近似认为是定常的。 惯性流:风力维持的漂流流出风力强制作用区域,变为自由流动。其运动的前支持度远小于

物理海洋学试卷1答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2007 - 2008 学年 第 1 学期物理海洋学 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1 页;考试时间 120分钟;任课教师 王坚红、陈耀登 ;出卷时间2007 年12 月 系 专业 年级 班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简答题 (每小题 4 分,共32分) 1、平衡潮理论将实际潮波视为哪些分潮之和? 答:实际潮汐可视为是天文潮波,浅水潮波和气象潮波之和。而这三类潮波又可视为由许许多多分潮波组成。 [平衡潮理论将平衡潮潮高展成三大项,长周期项,日周期项,半日周期项,各项有随纬度变化的特征。] 2、海洋下层以什么环流为主,它主要携带的成分是什么? 答:海洋的下层以热盐环流为主。热盐环流不仅只携带热量和盐份,还含有其它成份,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这使得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它的流动。 3、请根据图说明是何种类型的潮汐,为什么。 答:左图是全日潮,右图是混合的不正规半日潮或全日潮。 在24小时(横坐标)内有仅有一个潮波峰。为全日潮。在24小时内(横坐标)有两个波峰,且峰值大小明显差异。 4、什么是Ekman 螺线?

答:相应于E k man漂流随深度的变化,漂流矢量端点的连线所构成的曲线为 E kman 螺线。 在北半球,漂流随深度向右偏;流速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 在南半球,漂流随深度向左偏。流速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 5、什么是等振幅线、同潮时线?指出右图 中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及无旋点。 答:等振幅线是振幅相等的波列中振幅相同点的连线。同潮时线是不同波列中相同位相的连线。 图中实线是同潮时线;虚线是等振幅线。等振幅线的圆心是无旋点。该无旋点偏离海峡中线 6、解释波浪辐聚和辐散概念。 答:辐聚:在海岸突出处,波向线发生集中的现象,在此处波高因折射而增大。波能集中,引起海岸冲刷。 辐散:在海湾里,波向线发生分散的现象,在此处波高因折射而减小。波能分散,产生流沙淤积。 7、简述大陆架风暴潮的三个阶段及其对应的波动名称。 答:大陆架风暴潮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先兆阶段:海面微微升高或降低,这个阶段波动称为先兆波。 (2)主振阶段:海面异常水位升高,这个阶段波动称为强迫波。 (3)余振阶段:海面相当显著升高,这个阶段波动称为边缘波。 8、解释潮汐调和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教学大纲(128)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University Physics 课程编号:PHYS1009 课程类型:必修 学时:128 学分:8 适用对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高中物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大学物理(吴百诗主编)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吴锡珑主编“大学物理教程”高教出版社 程守洙主编“普通物理学”高教出版社 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础最普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是我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学好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等,都将发挥深远影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大学物理课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并且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如通过对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的观察等途径,培养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带有物理本质的内容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运用理想模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定性分析研究和定量计算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与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联系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等。 3.在理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精讲基本内容,有些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并要安排适当课时的习题课;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录像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与过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和中学物理不必要的重复。在与后继有关课程的关系上,考虑到本课程的性质,应着重全面系统地讲 授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宜过分强调结合专业。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 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 核素的衰变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 子而发生的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20、内转换现象:跃迁时可以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 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 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 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29、核反应阈能:在L系中能够引起核反应的入射粒子最低能量。 30、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

关于大学物理考试简答题

简答 1 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 答案: 开尔文表述: 克劳修斯表述: 2 改变系统内能的途径有哪些?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做功和热传导。 做功是将外界定向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系统内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能量,而传热是将外界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能量转换为系统内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能量。 3 什么是准静态过程?实际过程在什么情况下视为准静态过程? 答:一个过程中,如果任意时刻的中间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则此过程为准静态过程。实际过程进行的无限缓慢时,各时刻系统的状态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即要求系统状态变化的时间远远大于驰豫时间,可近似看成准静态。 4气体处于平衡态下有什么特点? 答:气体处于平衡态时,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从微观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仍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只是大量粒子运动的总的平均效果保持不变,所以,从微观角度看,平衡态应理解为热动平衡态。 5: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答:1)分子本身的大小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小得多,分子可视为质点,它们遵从牛顿运动定律。

2)分子与分子间或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 3)除碰撞瞬间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重力也忽略不计,两次碰撞之间,分子作匀速直线运动。 1、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增大双缝间距,则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若减小缝和屏之间的距离,干涉条纹又将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隔λd D x =?。增大双缝间距d ,则条纹间隔将减小,条纹变窄;若减小缝和屏之间的距离D,则条纹间隔也将减小,条纹变窄 。 2、劈尖干涉中,一直增大劈尖的夹角,则干涉条纹有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由条纹宽度(相邻明纹或相邻暗纹间距)θλ 12n l =可得 劈尖的的夹角增大时,干涉条纹宽度变小,向劈尖顶角处聚拢,一直增大夹角,条纹间距越来越小,条纹聚集在一起分辨不清,干涉现象消失。 3、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改变下列条件,衍射条纹有何变化?(1)缝宽变窄; (2)入射光波长变长; 【答案】:由条纹宽度 b f l λ=, (1)知缝宽变窄,条纹变稀; (2)λ变大,条纹变稀; 4、如何用偏振片鉴别自然光、部分偏振光、线偏振光? 答:以光传播方向为轴,偏振片旋转360°,

上海交通大学版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之4动量和角动量习题思考题

习题 4-1. 如图所示的圆锥摆,绳长为l ,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质点,以匀角速ω绕铅直线作圆周运动,绳子与铅直线的夹角为θ。在质点旋转一周的过程中,试求: (1)质点所受合外力的冲量I ; (2)质点所受张力T 的冲量I T 。 解: (1)根据冲量定理:???==t t P P d dt 00 P P F 其中动量的变化:0v v m m - 在本题中,小球转动一周的过程中,速度没有变化,动量的变化就为0,冲量之和也为0,所以本题中质点所受合外力的冲量I 为零 (2)该质点受的外力有重力和拉力,且两者产生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重力产生的冲量=mgT=2πmg /ω;所以拉力产生的冲量=2πmg /ω,方向为竖直向上。 4-2.一物体在多个外力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4m/s 。已知其中一力F 方向恒与运动方向一致,大小随时间变化内关系曲线为半个椭圆,如图。求: (1)力F 在1s 到3s 间所做的功; (2)其他力在1s 到s 间所做的功。 解: (1)由做功的定义可知: J S v Fdt v Fvdt Fdx W x 6.1253 131x 21=?====???椭圆 (2)由动能定理可知,当物体速度不变时,外力做的总功为零,所以当该F 做的功为125.6J 时,其他的力的功为-125.6J 。 4-3.质量为m 的质点在Oxy 平面内运动,运动学方程为j i r t b t a ωωsin cos +=,求: (1)质点在任一时刻的动量; (2)从0=t 到ωπ/2=t 的时间内质点受到的冲量。

解:(1)根据动量的定义:(sin cos )P mv m a t b t ωωωω==-+i j (2)从0=t 到ωπ/2=t 的时间内质点受到的冲量等于它在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因为动量没变,所以冲量为零。 4-4.质量为M =2.0kg 的物体(不考虑体积),用一根长为l =1.0m 的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今有一质量为m =20g 的子弹以0v =600m/s 的水平速度射穿物体。刚射出物体时子弹的速度大小v =30m/s ,设穿透时间极短。求: (1)子弹刚穿出时绳中张力的大小; (2)子弹在穿透过程中所受的冲量。 解: (1)解:由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可得: 10Mv mv mv += 代入数据 123002.060002.0v +?=? 可得:s m v /7.51= 根据圆周运动的规律:T-G=2v M R 2184.6v T M g M N R =+= (2)根据冲量定理可得: s N mv mv I ?-=?-=-=4.1157002.00 4-5. 一静止的原子核经放射性衰变产生出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巳知电子的动量为m/s kg 102.122??-,中微子的动量为236.410kg m/s -??,两动量方向彼此垂直。(1)求核反冲动量的大小和方向;(2)已知衰变后原子核的质量为 kg 108.526-?,求其反冲动能。 由碰撞时,动量守恒,分析示意图,可写成分量式: ααcos sin 21m m = ααsin cos 21m m P +=

原子核物理辐射探测学期末试题及其答案1

西南科技大学2010-2011-1学期 《核辐射探测学》本科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代码 2 4 3 1 4 0 9 8 0 命题单位国防科技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教研室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带电粒子的射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重带电粒子的射程与其路程_________。 2.根据Bethe公式,速度相同的质子和氘核入射到靶物质中后,它们的能量损失率之比是 _________ 3.能量为2.5 MeV的γ光子与介质原子发生康普顿散射,反冲电子的能量范围为_________, 反冲角的变化范围是_________。 4.无机闪烁体NaI的发光时间常数是430 ns,则闪烁体被激发后发射其总光子数目90%的光 子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 5.光电倍增管第一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20,第2~20个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4,打拿极间电 子传输效率为0.8,则光电倍增管的倍增系数为_________。 6.半导体探测器中,γ射线谱中全能峰的最大计数率同康普顿峰的最大计数率之比叫做____。 7.电离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探测效率是指___________与进入探测器的总的射线个数的比值。 9.若能量为2 keV的质子和能量为4 keV的α粒子将能量全部沉积在G-M计数器的灵敏体积 内,计数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之比是_________。 10.当PN结探测率的工作电压升高时,探测器的结电容_________,反向电流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湮没辐射 2.量子效率 3.电子脉冲电离室 4.分辨时间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电离室的工作机制?屏栅电离室相比一般的平板电离室有什么优点? 2.有机闪烁体中“移波剂”、无机闪烁体中“激活剂”,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简述PIN结探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和PN结探测器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4.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各有什么优点?用于α粒子探测的主要是哪类探 测器,为什么? 四.计算题(共22分)

大学物理试题库(含答案)

大学物理试题库(含答案) 一 卷 1、(本题12分)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 过程,其中ab 是等温线,bc 为等压线,ca 为等容线, 求循环效率 2、(本题10分) 一平面简谐波沿 x 方向传播,振幅为20cm ,周期为4s ,t=0时波源在 y 轴上的位移为10cm ,且向y 正方向运动。 (1)画出相量图,求出波源的初位相并写出其振动方程; (2)若波的传播速度为u ,写出波函数。 3、(本题10分)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由2个偏振片,第二个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相对前一个偏振片沿顺时针方向转了300 角,问透射光的光强是多少?如果入射光是光强为I 0的偏振光,透射光的光强在什么情况下最大?最大的光强是多少? 4、(本题10分)有一光栅,每厘米有500条刻痕,缝宽a = 4×10-4cm ,光栅距屏幕1m , 用波长为6300A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光栅上,试问: (1) (2) 第一级主极大和第二级主极大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5、(本题10分)用单色光λ=6000A 做杨氏实验,在光屏P 处产生第五级亮纹,现将折射率n=1.5的玻璃片放在其中 一条光路上,此时P 处变成中央亮纹的位置,则此玻璃片 厚度h 是多少? 6、(本题10分)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在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光有没有位相突变?要使折射光得到加强,膜的厚度至少是多少? 7、(本题10分) 宽度为0~a 的一维无限深势阱波函数的解为)sin(2x a n a n π =ψ 求:(1)写出波函数ψ1和ψ2 的几率密度的表达式 (2)求这两个波函数几率密度最大的位置 8、(本题10分)实验发现基态氢原子可吸收能量为12.75eV 的光子。 试问:(1)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会跃迁到哪个能级? P 2P a

物理海洋--整理

物理海洋学(侍茂崇)——整理 第一章引言 略 第二章海水物理性质 第一节海水的空间分布 洋海峡湾 第二节水的特性 平凡(海水占%) + 特殊(分子结构,天然液体,活跃性,高沸点冰点,最大热容量,反常碰撞) 第三节水的绝热变化和位温 绝热条件下: 海水微团下沉时,压力增加致体积减小,外力做功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海水微团上升时,压力减小致体积膨胀,内能消耗致温度降低。 大洋典型温度刨面 混合层(从海面向下到几十米水层), 风使该层海水充分混合,维持同温度 温跃层(混合层下温度骤变区),因季节 而异 位温:海水微团从海洋某一深处(压强为p)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所具有的温度。(为了便于大洋环流研究,需用某些保守量来标记水块,即其特性不 涉及能量交换,因此引入位温。) 第四节盐度 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1978年实用盐标:在1标准大气压下,15℃的环境温度下,海水样品与标准KCL溶液

的电导比为1,即该样品的实用盐度值精确地等于35。 第五节海水的密度和比容 海水密度: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kg/m3) 海水比容: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m3/kg) 位密:一个海水块在盐度不变的情况下绝热地从初始压强p移动到参考压强pr时的密度。(在动力海洋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识别出其他物理因子(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密度变化,因而引入位密。) 第六节海水中的声速 声速最小层:随着水深的增加,声速先随温度减小而减小,温度变化减缓时,声速开始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产生了一个极小值。 大洋声道:当声速与声速最小层成较小角度向上或向下传播时,其传播发生弯曲而折回声速最小层。因此,近于水平方向发射的声束会以最小层为轴线,在某一层内上下往返传播。这样使得声波的能量集中在该层上下,损失很小,进而使其传播距离大大增加。 该层即是大洋声道,声速最小层为声道轴。 第七节海水的光学特性 植物光合作用与海水深度关系 第八节海冰 略 第九节海水其他物理特性 海水的比蒸发潜热:1kg海水汽化为同温度的蒸气所需的热量。 饱和蒸汽压:水分子经由海面逃出和重又回到海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热传导:相邻海水若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者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播。 涡动热传导(湍流热传导):热量的传递是由于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的传导。 表面张力:在水的自由表面上,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

中国海洋大学 物理海洋学 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开课单位】海洋环境学院【课程模块】学科基础 【课程编号】0701******** 【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数】50 【学分数】 3 一、课程描述 1、教学对象 海洋科学专业、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海洋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全貌、理解已达到的水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要求掌握动力海洋(海流、海浪和潮波)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学会分析研究海洋动力现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 《海洋学》、《海洋调查》、《流体力学》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海流 § 1、引言 § 2、地转流 § 3、考虑摩擦的定常流动 § 4、非定常流动 § 5、风生大洋环流 教学重点:大洋中的基本流动和风生大洋环流 难点: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与课后大作业为辅第二章:海浪 § 1、引言 § 2、线性波动理论 § 3、线性波动的合成

§ 4、波动的折射和绕射 § 5、有限振幅波动 § 6、海浪的统计性质 § 7、海浪谱 教学重点:线性波动、海浪谱 难点:线性波动、海浪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与课后大作业为辅第三章:潮波 § 1、引言 § 2、平衔潮理论 § 3、考虑地球形状的潮波 § 4、等深广阔水域中的潮波 § 5、海峡和海湾中的潮波 § 6、变截面海湾中的潮波 § 7、浅水潮波 § 8、三维潮波 教学重点:平衡潮理论,广阔水域、海峡和海湾中的潮波、三维潮波 难点:等深广阔水域中的潮波、三维潮波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与课后大作业为辅 三、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0%。考核各部分的比重由老师结合课程内容给定:平时成绩:20 %,期末考试:80 %。 四、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选用教材 叶安乐、李凤歧编著,《物理海洋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2、主要参考书 1)、吕美仲、侯志明、周毅编著,《动力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原子核物理名词解释公式简答2015

原子核物理 --BY 505 一、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 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 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子而发生的转 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 时,所释放的能量。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 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 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当辐射光子能量足够高时,在它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 在核库仑场作用下,辐射光子可能转化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过程称作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 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 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7、核反应: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 用引起的各种变化。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海洋基础知识问题与答案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 (一)海洋科学 1.A [掌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 B [了解]:海洋科学的分支及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A.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B.海洋科学的分支及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海洋科学体系既有基础性科学,也有应用与技术研究,还包括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属于基础性科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法不尽相同,如有的认为应包括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海洋学等。应用与技术研究的分支有卫星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海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预报以工程环境海洋学等。管理、开发研究方面的分支有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功能区、海洋法学、海洋监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治理、海域管理等。 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这些观测应该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且最好是周密计划的、连续的、系统而多层次的、有区域代表性的海洋考察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二)地球运动和结构 2.[熟悉]: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科氏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差别 3.[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和外部圈层的构成 4.[熟悉]: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科氏力的作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科氏力,又称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是对于运动流体受力而言。由于地球自转,使球体上固体和流体运动差异的力。 无论地球上流体运动方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始终向运动方向偏右90度,南半球始终向运动方向偏左90度。 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和外部圈层的构成 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又可再分为几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运动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 外部圈层: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物质呈同心层圈结构。在各圈层间都存在着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界面(或称不连续面),其中最重要的界面有莫霍面(M面)和古登堡面(G面),它们把地球内

《大学物理》概念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称为位矢 位矢v x v yj ,大小 r |v | 収~y 2" 运动方程 r r t x x t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y y t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 △ r B r A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 s 是标量 明确F 、 r 、 s 的含义(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U Dt Dr =Vxr + Dyj r Vt DC=U x i+ U y j 瞬时速度(速度)v 呱知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V x i V y j ,v dr dt dx dt 2 dy dt 2 V y ds dt dr dt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平均加速度a —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t △叫 r d dt d 2r dt 2 a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a 2竽 .2 , 2 d x. d y 2 i 2 dt 2 dt 2 2 2 a x a y 2 dV x dt dV y 2 dt 2 2 2 2 d 2x d y .dt 2 dt 2 xi yj ,△ r\ ^x 2 y

欢迎下载 2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r r 1 r 2 r V o t - gt x v 0 cos t (水平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分量式为 1 2 .................... ............................ v 0 sin t - gt (竖直分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y 2 三.圆周运动(包括一般曲线运动) ds 1.线量:线位移s 、线速度V — dt dV (速率随时间变化率) dt 2 卷(速度方向随时间变化率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主要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 说明:(1)只适用质点;(2) F 为合力 (3) a 与F 是瞬时关系和矢量关系; 物体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罟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 F F i 壬即: r dP dmv F=— dt dt r 常量时F r ma dt 切向加速度a t 法向加速度a n 2.角量:角位移 (单位rad )、角速度 知单位rad s 1) 即(单位rad S2 3.线量与角量关系: s R 、 4.匀变速率圆周运动 : V V o at (1)线量关系s V st 1 .2 at 2 V 2 2 V o 2as 、a t a n 角量关系 o t t 2 ⑵ v= R 角速度&

物理海洋学

第四章 名词解释: 压强梯度力单位质量水体所受的静压力合力 Coriolis力由于选取旋转坐标系以缓慢地球作为参考系而产生虚假的力。雷诺应力 Rossby数 Ekman数 纵横比 静力近似

Boussinesq 尺度分析 : 第一二三个方程表示xyz轴运动方程 第四个是连续方程第五个是盐度方程第六个是温度方程第七个是密度方程 第五章 大洋表层环流有2个最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北半球,环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环流沿逆时针方向流动。第二,第二,海洋环流在东、西边界附近是很不对称的。

一、西向强化现象:海洋上层的大洋环流是由一些流环所组成的,在副热带处的流环,其流速东西不对称,在狭窄的西海岸边界层中,海流速度特别强,这就是西向强化现象,是大洋环流的最突出的特征。 二、海流成因:风应力, 1000m 以浅; 热盐效应, 1000m 以深 三、地转流:当不考虑海面风的作用时,远离沿岸的大洋中部的大尺度海水流动,基本上是接近水平的,并近似认为流动是定常的,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相平衡的产物。 四、倾斜流:均匀密度场中的地转流称为倾斜流,流速不随深度变化 梯度流:非均匀密度场中的地转流称为梯度流,流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六、涡度:是指流体的旋转。 行星涡度: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包括海洋、大气、碗中的水,都跟随地球一起旋转。这种旋转是行星涡度。 相对涡度:海洋、大气由于风、流而产生相对地球的旋转。 绝对涡度:=行星涡度+相对涡度 位势涡度(potential vorticity):绝对涡度/水柱长度 七、稳定的风作用于海面,会在海洋上层产生一个薄薄的边界层--- Ekman 层;同样在海底、大气的底部也会产生Ekman 边界层。 海面的Ekman 层有以下重要特点: 方向:在北半球,沿风向右偏45度; 大小:表层最大; 深度:大约30-400m ,依赖风速、纬度; 八、Ekman 抽吸,是由风空间分布不均匀所驱动的垂直流动,也驱动海洋内部地转流。 九、Ekman 螺旋: 漂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深度而变化,连接各层流矢量的端点所构成的曲线为Ekman 螺旋,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Ekman 螺线。 九、Ekman 漂流的空间结构: 表层流速最大,流向偏向风的右方45度; 随深度增加,流速大小逐渐减小,呈指数衰减,流向逐渐右偏; 至摩擦深度D ,流速衰减为表层流的4.3%,流向与表层流向相反,此深度以下的运动可忽略。 十、升降流:是由不均匀风场或风场与地形配合产生的“较强烈”的铅直向流动。 引起升降流(水平流动散度不为0)原因:(1)风力不均匀 (2)风场与地形配合。 惯性流:当风力维持的漂流一旦流出风力强制作用的海区后,便由强制的漂流转为自由的流动。在广阔大洋里,其运动的铅直尺度远小于水平尺度,因此是科氏力、铅直湍流摩擦力与质点加速度三者的平衡。惯性周期=2π/f 十一、地转流方程(速度方程把f 除过去):-fv=ρ1x p ??,fu=ρ 1y p ?? 十二、倾斜流:v=x f g ??ξ,u=—y f g ??ξ Ekman 深度:D=πf Az 2,为Ekman 深度 十三、风生大洋环流(打钩为考虑因素)

大学物理医学物理学加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刚体转动1名词解释: a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大小、形状都保持不变的物体. b力矩给定点到力作用线任意点的向径和力本身的矢积,也指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应的量度,即力对一轴线或对一点的矩。 c转动惯量反映刚体的转动惯性大小 d进动自转物体之自转轴又绕着另一轴旋转的现象,又可称作旋进 2填空: (1) 刚体转动的运动学参数是角速度、角位移、角加速度。 (2) 刚体转动的力学参数是转动惯量、力矩。 (3) 陀螺在绕本身对称轴旋转的同时,其对称轴还将绕力矩回转,这种回转现象称为进动。 3. 问答: (1) 有一个鸡蛋不知是熟还是生,请你判断一下,并说明为什么? 熟鸡蛋内部凝结成固态,可近似为刚体,使它旋转起来后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常量,鸡蛋内各部分相对转轴有相同的角速度,因桌面对质心轴的摩擦力矩很小,所以熟鸡蛋转动起来后,其角速度的减小非常缓慢,可以稳定地旋转相当长的时间。 生鸡蛋内部可近似为非均匀分布的流体,使它旋转时,内部各部分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不相同,会因为摩擦而使鸡蛋晃荡,转动轴不稳定,转动惯量也不稳定,使它转动的动能因内摩擦等因素的耗散而不能保持,使转动很快停下来。 (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方向指向什么方向?作图说明。 (3) 中国古代用指南针导航,现代用陀螺仪导航,请说明陀螺仪导航的原理。 当转子高速旋转之后,对它不再作用外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其转轴方向将保持恒定不变,即把支架作任何转动,也不影响转子转轴的方向。 (4) 一个转动的飞轮,如果不提供能量,最终将停下来,试用转动定律解释该现象。 由转动定律可知M=Jdw/dt转动着的轮子一般总会受到阻力矩的作用,若不加外力矩,克服阻力矩做功,轮子最终会停下来(受阻力矩作用W越来越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