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种子库在黄土高原本氏针茅草地群落长期封禁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种子库在黄土高原本氏针茅草地群落长期封禁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种子库在黄土高原本氏针茅草地群落长期封禁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种子库在黄土高原本氏针茅草地群落长期封禁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1]

《种子与土壤》阅读附答案

《种子与土壤》阅读附答案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跑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阵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跑,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跑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漫长的时间,—般大约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健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体内的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快速生长,甚至还会奇迹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是—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 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lBiomass,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和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 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操作步骤: (1)土壤前处理和熏蒸 (2)提取 -1K2SO 4(图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 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 -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塑料瓶中。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 -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 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 -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 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 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 -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 变 为蓝色,再变为红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4)结果计算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讲解学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 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黄土高原)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1、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以环县封山禁牧为例 吴巧利 (历史系2010级历史文化产业) 摘要: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偷牧、割草偷草、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封山禁牧与农民的利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封山禁牧效果问题原因建议 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了地形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层疏松深厚、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之外,主要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关。植被最大程度上的恢复和重建才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风沙飞舞的根本措施。植被建设主要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禁牧等几项措施。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围绕封山禁牧来进行说明。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根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世纪以来至三四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1]。但近年来由于天气变冷并且越来越干燥,再加上人们乱砍乱伐,无止尽的开垦,环境变得无比的恶劣,刚开始人们还没怎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恶果。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沙尘满天飞舞,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人们才迫切的认识到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已经是势在必行了。所以在进入21世纪,封山禁牧这一政策在环县拉开了序幕。 一、封山禁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环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2]禁牧时期,由于实行圈养,而家里缺少饲料,全乡出现不少卖羊的情况,羊只总数骤然下降。很多由于资金、劳动力和耕地状况等因素无法转向圈养的农民,经常冒着被罚款的危险违规放牧,出现“白天入舍晚上放,中午入舍早晚放,紧时入舍松时放,小群入舍大群放,近处入舍远处放,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海峰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思想政治教育政教二班) 内容摘要: 论述了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降雨极不均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人类积极的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建设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特色旱地农业产业化体系,还要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竭尽可能的实现黄土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程度的日趋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使的发展新灌溉系统的成本不断上升,灌溉农业的效益下降已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旱地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旱地农业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绵延我国 11个省区境内沿黄河地区,共计约48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从不到200毫米(北部沙漠地区)至600毫米(西安)不等。地形有缓坡,也有陡峭的沟壑。生态环境、多变,资源承载能力较低。且这一地区多为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是泛指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的旱作农业,也包括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加之降雨极不均匀,土壤水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一、晋陕黄土高原北部丘晋陵半干旱农牧区: 1、复杂多样的地形,强烈的土壤侵蚀。 除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较为平坦之外,南部晋陕黄土高原丘陵地面沟壑纵横,陡坡沟深,加之这一地区人口密度高,宜耕农田不多,陡坡开荒面积大,垦殖指数高,陡坡滥垦使林草植被造到严重破坏,本来抗冲性弱的黄土就更易受水蚀侵害。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并且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本区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50-400毫米,降水变化率较大。从全年雨量变化情况看,一次性小于等于5毫米无效降水多,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9月),且多雨或暴雨,造成灾害。春季多风少雨,春旱十分严重,又受制于地下的影响,河流深切,含沙量大,流量不稳定等因素,限制了农田灌溉作用的充分发挥。春季多风,风沙威胁严重,蒸发强烈,加之黄土抗侵蚀冲刷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从而使的有限降水难以顺利入渗为土壤接纳保蓄以供作物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综合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这一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高峰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错位,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住限因子,而且山坡地比例大,土壤为黄绵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水土流失及肥力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地下。山地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三、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 本区包括甘肃中部定西,临夏市,积石山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地区。,

农田杂草种子库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 农田杂草种子库研究综述 冯远娇,王建武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广州) 摘要:农田杂草的生长明显地依赖于活动种子库。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农田杂草种子库的研究进展,主要分析了除草方式、耕作方式以及农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化学与机械结合的防治措施能更好地控制杂草;免耕使分布在土壤表层的种子比例提高;有机栽培体系下杂草种子库最大。最后,提出了国内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种子库;农田杂草动态;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 . , . : ; ;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农田杂草与土壤种子库关系的探明对杂草的生态防治有重要意义。了解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行为,对于发展环境友好的杂草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杂草种子库可以提供过去农田管理的证据,也能预测杂草问题[, ]。国外学者在不同除草方式[]、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农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诸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方面,班勇[]和张志权[]对其进展分别作了综述。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农田杂草种子库研究进展,旨在为农田杂草种子库的研究提供思路。 农田杂草对活动种子库的依赖性 土壤种子库包括活动土壤种子库和休眠土壤种子库。已有研究表明,频繁干扰地带(包括耕地)中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组成关系密切[]。耕地中一年生杂草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因为一年生杂草群体主要来自土壤种子库,耕作活动容易打破土壤种子库的种子休眠,并促进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农田土壤种子库的种子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内[]。[]的研究表明,农田中有种杂草,土壤中则有种,有种杂草同时存在于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杂草中。 和报道某些杂草幼苗种数仅占总土壤种子库的[],和发现杂草幼苗占土壤种子库的[]。报道活动土壤种子库中杂草种子的数量变化是粒,而在农田观察到的杂草幼苗的数量变化是粒,活动种子库中只有的种子能够在农田产生幼苗[]。杂草的出现明显地依赖于活动土壤种子库,其百分比的差异可能是土壤类型和杂草统计所持续的时间不同所至。 除草方式对农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除草方式的不同影响到种子库的大小、组成及其物种丰富度。最有效的除草方式是机械除草,但其成本高[]。和调查了不同除草方式的农田(玉米、冬小麦、冬大麦)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发现机械除草时,土壤种子库主要由荠( .)组成;化学除草时,主要由高密度的反枝苋(.)组成;而综合防治时,土壤种子库主要由藜( .)组成;他们建议谷类作物的杂草应进行综合防治,并在三叶期使用少量的除草剂。据报道[],化学除草的稻田中,土壤种子库杂草种子每年可减少。许多人担心,化学除草剂的减少可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进行了玉米连作试验[],发现在保护耕作和传统耕作中,玉米出苗前施用除草剂结合玉米播种后周松土的方法,可以减少除草剂(草净津及异丙甲草胺)的用量,并维持稳定的玉米产量(免耕,宽板犁耕作,旋耕机耕作),综合防治方法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农田杂草,证实了和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研究结果[]。化学与机械结合的除草方式比单一的化学防治能更好地控制杂草,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单一化学防治[,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指南 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尤为突出。本实验室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提高生产力途径,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服务。 二、基金资助范围 本实验室主要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主要资助如下研究方向: 1.土壤侵蚀动力学过程及其机制、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调控(简称:侵蚀) 包括土壤侵蚀过程动力学机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土壤侵蚀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土壤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侵蚀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土壤侵蚀与环境演变的预测预报等。 2.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与调控及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机制(简称:旱农)包括农林草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土壤水—肥—生产力相互关系及产量形成过程的机理与动态模拟,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机制与途径,作物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及旱地作物增产的机制,农业节水的生理生态基础,黄土高原发展集雨农业的理论与途径等。 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及调控与旱地农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简称:交叉) 包括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规律,植被—侵蚀—土壤互动作用,侵蚀条件下的土壤退化对旱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评价、旱地农业生产力改变对区域水文情势影响的机制与效应,旱区生态农业对调控土壤侵蚀环境的效应,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4.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环境效应及调控(简称:植被) 包括半干旱区退化林草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恢复模型,灌草立体配置的水文生态与水土保持耦合效应;确定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土壤水分恶化过程及机理,建立区域土壤干层预报模型,提出区域植被恢复与建设高效种植模式,以指导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三、基金资助方式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实验室基金,充分发挥实验室基金在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实验室基金资助方式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从澳大利亚_新西兰草地畜牧业发展论黄土高原草地建设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5):082—086 Acta Bot.Boreal.-Occident.Sin. 文章编号:1000-4025-(1999)05-0082-05 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草地畜牧业发展 论黄土高原草地建设 程积民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中国科学院 水 利 部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cussion about grassland construction in Loess Plateau experienced from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HENG Ji-min (Northw estern Ins 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 eru ation,Academia of Sinica and M inis try of Water Re-sours e,Yan gling,S haanxi712100) 1 澳大利亚、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的研究动态 1.1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大陆四面环水,因受亚热带高气压及东南信风的控制和影响,沙漠和半沙漠却占全国总面积的35%。在自然地理上明显的分成三个部分:东部澳大利亚山地区,海拔800-1000m,是很多河流的分水岭;中部平原区,海拔在200m以下,称为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区,大部分为沙漠和半沙漠,海拔在200-500m。这次我们考察的范围主要是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新西兰的北岛等地区。 澳大利亚总面积768万km2,其中森林面积约4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人口1800万,其中大多数为移民,华侨和华人约30万。畜牧业十分发达,人均羊10只以上。尤其是绵羊数居世界第二位,羊毛产量居首位。国民生产总值(1997年)为3200亿美元,人 收稿日期:1999-02-28 作者简介:程积民(1960—),男(汉族),研究员,大学毕业。

黄土高原旱地农业试验站宣传解说词

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定位站 宣传片脚本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华夏灿烂文化的摇篮,记载了我国畜牧业与种植业多次反复嬗替的古老样本。 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南缘。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草地农业生态研究的试验站。 一、历史回顾 198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教授,针对黄土高原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系统结构以单一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业比例低低、农民收入低下等问题,带领着学术团队选址建立了庆阳试验站,开创了我国草地农业研究的先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曾被光明日报、经济参考、甘肃日报、甘肃科技报等专题报道,2002年随着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成为学校在黄土高原重要的科研、教学、推广示范基地和野外定位站, 2009年该站获批教育部中央级高校农林实践基地,2011年挂牌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定位站试验站的软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基础条件 全站占地217亩,划分为作物-牧草试验观测区、家畜养殖区、综合楼、机具区、库房区和生活区等区域。站内各类用房总建筑面积近三千平方米,综合楼面积1421m2,建有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和师生宿舍等、网络通讯设施齐全。配备有气象站、土壤水分测定仪、氧化亚氮气体分析仪、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光合仪、冠层仪、人工模拟降雨器等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基本条件,各类拖拉机、播种机、免耕机等田间机械,为大田实验提供了条件保障。 三、科研工作及相关成果 建站以来,依据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农业系统中畜牧业所占比例不低于25%,重点开展了粮-草-畜耦合提高系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和效率的研究,共引进评价近千种饲草植物新品种,其中100余种已在当地应用,在研究评价草田轮作系统评价系统生产力和效益,在牧草-家畜系统试验区评价反刍家畜对饲草的转化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在果-草试验区观测牧草加入果园后系统水分、养分和光能利用过程。建立的水土保持耕作试验区,以当地常见二年三熟轮作为对象,系统观测中长尺度下免耕、秸秆还田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农业生产力和环境安全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_1

第27卷增刊V ol 127,Sup 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 f Guangx i A g ric 1and Biol 1Science 2008年6月June,2008 收稿日期:2008012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05119)。 作者简介:姚晓华(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E -mail:x hy ao@g xu 1edu 1cn 。文章编号:10083464(2008)增00840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姚晓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微生物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种的丰度和均度以及种的分布情况。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方法(直接平板计数、单碳源利用模式等) 和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DN A ,进行G+C%含量的分析,或杂交分析,或进 行PCR,产物再进行D GGE/T GG E 等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更全面 地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DN A 中图分类号:.Q 938115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methods in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YAO Xiao -hua (Co llege of Ag ricultur e,G uangx i U niv ersit y,N 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Species div ersity consist o f species richness,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species ev ennes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1Methods to measu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 il can b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 roups:biochemica-l 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1The fo rmer techniques include plate counts,sole carbon so urce utilizatio n patterns,fatty acid methy l ester analysis,and et al 1The latter techniques include G +C%,DNA reassociation,DNA -DNA hy br idization,DGGE/TGGC,and et al 1Ov er all,the best w ay to study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 o uld be to use a variety of tests w ith differ ent endpoints and degr ees o f r esolutio n to o btain the bro adest picture possible and the most inform ation r eg ar ding the microbial co mmunity 1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biochem ica-l based techniques,mo lecular -based techniques,DNA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它能较早地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1] 。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庞大,使得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工作十分耗时费力。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来完成,即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土壤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策略,揭示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是微生物生态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重新认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的开端。

多彩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

黄土高原练习(含答案)

黄土高原练习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黄土高原上的陕西洛川苹果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 3.洛川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是 ①黄土梁、黄土峁密布②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冬春两季④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洛川商家在上海开设果行零售苹果,其利用的上海区位优势主要是 A.消费市场巨大 B.集聚效应显著 C.劳动力素质高 D.运输条件便捷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5-6题。 5.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6.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8.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 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回答9~10题。 9. 图中阴影可能是我国的() A. 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B. 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 是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 D.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10. 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严重 B. 水土流失严重 C. 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D. 土壤污染严重 11. 图中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 土壤贫瘠 B. 光热条件差 C. 地形坡度大 D. 水资源缺乏 12、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图24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3分)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4分)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2分)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广东省中学 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1分) 13、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陕西省经济 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的十年。读陕西省相关图文资料,回答下列 问题。(17分) 材料一:2008年陕西省粮食播种面积4852.05万亩,粮食总产1150.9万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与1999年比,在粮食面积减少近20%的情况下,产量增长6.4%,2000-2008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2%。 材料二:陕西省三大产业结构图 材料三:陕西省略图 1.1999年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2.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是 ,其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3.渭河和汉江的分水岭是;渭河和汉江比较,含沙量较大的是,主要原因是;含沙量大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不利影响 有、等。 4.渭河谷地和汉江谷地分属哪种农业地域类型?两地发展农业不同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 5.近年来,陕西省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主要是什么原因? 14.(2011届北京海淀期末考试)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