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历史

西方哲学历史

西方哲学历史
西方哲学历史

西方哲学形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即是爱智慧,并且逐渐发展为一个学科,孕育了各种科学知识。从那时起,西方人一直在苦苦地追求和探寻智慧,并希望能够拥有和把握智慧。直到现在,爱智慧也仍然被看做哲学的真谛,没有人不同意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与追求。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过程中,西方人虽然抱有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共同信念,却没有形成关于爱智慧的共同认识,每一个哲学家都在探寻和追求智慧,但每一个哲学家都又对智慧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共同信念下的不同追求,使西方哲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相互批判、相互超越的状况,也经常使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的元问题感到困惑并展开论争。西方人对智慧的追寻大致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大约公元前8到6世纪时,哲学开始脱离神话和常识,逐渐形成为一门学问。有些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理解为各种知识的总汇,哲学获得了它的广义概念;同时也有一些哲学家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万物本原问题的认识,这是哲学本体论的源头。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苏格拉底相对突出了伦理学问题的哲学地位,开创了把人的行为、伦理或“善”的问题作为哲学中心问题的哲学观路向。此后,亚里士多德对各种人类知识做了进一步系统的考察,认为哲学是与应用知识(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美术、修辞学)相对而言的抽象理论知识的总汇,它包括第一哲学及神学、数学、物理学,其中第一哲学就是狭义的哲学概念。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则认为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想知识的总汇,由三个部分即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组成。

首先,爱智慧表现为追寻万物的“本原”。当泰勒士把宇宙万物的产生与消亡都归之于水时,第一次触及到了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标志着古希腊哲学开始形成。泰勒士所开创的是自然哲学的道路,自然哲学所关注的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它探究问题的立场或出发点是从世界本身来探索世界的秘密;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立足于日常经验观察之上的经验理性;它对问题的回答是企图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消亡归结为某种自然元素。从泰勒士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后,自然哲学家们各自都提出了自己所认为的始基,气、火、土、种子等等。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形成的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把万物的始基归结为原子和虚空。总的来说,古代自然哲学所追求的智慧是关于宇宙万物的始基和本原问题。爱智慧就是在经验观察之上探寻世界的秘密,力图把握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古代自然哲学的哲学观。这种自然哲学不仅开创了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探索的道路,为西方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从中孕育出以经验理性为主导的科学精神。可见,哲学从产生之时起就与科学一体两端、浑然相连。

其次,爱智慧表现为追寻“善”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曾发生向主体和伦理学的转向,苏格拉底不满意自然哲学把爱智慧解释为从世界本身来追寻万物始基的哲学观,也不同意智者们自称自己有智慧并能教授别人智慧的观点。他认为,自然哲学关于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的种种看法,都是一种不可穷尽的自然因果性解释。哲学所寻求的不是自然的因果性知识,而是令人满意的因果性知识。为此,就必须转变哲学的视角,从探索自然转向探索人自身。因为一切令人满意的原因都存在于人的心灵中,所以哲学应该以人自己为对象,研究人以及与人相关的问题。苏格拉底经过深刻的反省,领悟到人并没有智慧,只有神才有智慧,人只是爱智慧而已。智慧不是关于外部经验世界具体的、相对的知识,而是人所期望达到的绝对完美的善的境界。爱智慧即是人用全部的身心去追求那永远不可达到的绝对,从有限、相对、短暂的人生走向无限、绝对、永恒。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开创了探索超验世界和追求自由的哲学道路。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开创的自由哲学的道路继续探索,建立了第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仅是关于自然界的,也不仅是关于人的,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整个世界的根本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变化不定的经验世界的原型,经验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由此,他建立了理念论即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本

体论。这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本体论体系。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动物,理性特别是哲学的思辨理性,才能把握理念世界,获得真理。爱智慧就是用思辨理性去把握理念世界。

再次,爱智慧表现为追寻真正的“实体”。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试图把自然哲学与自由哲学统一起来,创立同时包容经验问题和超验问题的哲学体系。他从现实的经验世界出发,充分肯定用经验理性解决经验问题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其观点接近于自然哲学;他也怀有超越经验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完善境界的倾向,其观点又接近于自由哲学。他的实体说、形式质料说、政治伦理观中,处处都表露出同时对经验问题与超验问题都予以肯定的自我矛盾。在《范畴篇》中,他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第二实体指第一实体的种或属。第一实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在第二实体中,越接近第一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弄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正确地指出第二实体不能离开第一实体而存在,有时又认为第二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正如列宁所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就是弄不清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等的辩证法”(《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页)。可见,试图综合自然哲学与自由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在经验与超验的关系上陷于困惑之中。亚里士多德的综合与困惑,第一次显露出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矛盾,预示着科学将从philosophy(爱智慧或知识总汇)中分离出来。

最后,爱智慧表现为追求内心的“精神自由”。古希腊晚期与古罗马时期哲学的主流是自由哲学,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等派别都继承并发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把爱智慧解释为追求和把握超验世界的自由精神的哲学观,并把这种哲学观发挥到极端。在他们的哲学中,排斥和否定现实的经验世界,极力宣扬宿命论、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抛弃了哲学中的科学精神,为基督教神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预示着哲学向宗教的复归。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哲学被理解为人用自己的理性来理解上帝和圣经的手段。基督教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其思想内容主要是犹太教与斯多葛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的结合。早期基督教哲学被称为教父哲学,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教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并有唯名论与唯实论之分,其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仰,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把智慧理解为关于上帝和天国的知识和信仰,爱智慧就是爱上帝,放弃尘世的生活,追求天国的幸福。因为这种哲学观通过宗教播撒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变成每一个人的信念,结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爱智慧即是爱上帝。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至高的真善美,是纯自在的精神,不信仰就不能理解,理性必须依赖天启才能认识上帝。安瑟尔谟认为,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服从信仰;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服从神学。上帝是把理性交给信仰使唤的,人们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信仰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明。为此,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托马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来论证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他认为,宗教真理是哲学真理的形式和目的,哲学真理是宗教真理的质料和工具。宗教真理是高级的,哲学真理是低级的,哲学应该从属于宗教。天启真理来源于上帝的光照,是不会犯任何错误的,没有天启,人的理性就很不完善,没有理性,天启就不很清楚。因此,理性有助于信仰,神学可以借助哲学来发挥。于是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并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上帝创造的等级世界。尽管经院哲学内部存在着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但从总体上来看,中世纪哲学是对宗教信仰的理性诠释。

西欧的15、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先后出现了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人文主义、自然哲学、宗教改革三大思潮,重新肯定现实世界,把人们的追求从虚幻的天国拉回现实的人间。西方人对智慧的追求表现为对自然的探索,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

学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发展的权力。自然科学的胜利,使科学、经验、理性重新成为西方人的信念。

首先,爱智慧表现为爱知识,确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问题是近代西方爱智慧的主题,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对近代西方人追求智慧的真实写照。培根开创了经验主义的道路,把经验作为知识的基础,着重探讨了知识的来源、内容等问题。他试图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为人类的知识提供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证明,但由于片面地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贬低或否定理性思维和演绎推理的意义,结果却经过洛克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妥协,演化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并最终走向了休谟的不可知论。休谟的不可知论意味着对包括神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否定。

其次,爱智慧表现为爱科学,把哲学推向“科学之科学”的王座。理性主义从笛卡儿开始,把某种先天的形式作为知识的基础,着重探讨了知识的形式、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等问题。笛卡儿曾把所有科学比作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广义的物理学)是干,具体科学是枝叶。这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弄颠倒了,具体科学不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反而成了具体科学的基础,成了“科学之科学”。理性哲学家们凭借所谓的“天赋观念”和人的理性演绎,建立起一个个“绝对真理”的体系,最终使哲学成为抽象的体系或空中楼阁。

此外,当西方人还沉醉在科学技术的胜利和幻想中的时候,法国思想家卢梭看到了文明发展的矛盾性,并本能地把科技文明与伦理道德的进步对立起来,认为近代科学、理性、技术的发展违背人的善良的自然本性,原始社会才是未受文明污染的人类的黄金时代,并幻想建立一个以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为原型的理想社会。然而,河水是不会向河源倒流的,历史也不会倒退到没有文明的原始社会。

近代西方哲学把智慧解读为知识、科学、经验、理性,爱智慧就是提供某种永恒的知识基础和真理框架。但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局,卢梭的不和谐的声音,都预示着以知识论为核心的哲学已经陷入了困境。力图使近代西方哲学走出困境的是康德。康德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的终结,预示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始。康德哲学的主题是人或主体,他把人作为认识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来研究,因而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主体哲学,他的批判哲学就是批判主体的哲学。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的矛盾出发,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他认为,现象世界的问题属于经验、科学、认知领域;本体世界的问题属于超验的形而上学领域。以前的形而上学都不科学,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则是未来的事情。他的哲学只是“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在康德看来,科学认知的对象世界是现象世界。在这一领域,人凭借着先验的感性和知性的形式,是能够获得关于经验的现象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这样,就既为科学提供了牢固的知识基础,又规定了科学认知的有效范围。形而上学、道德实践的对象世界是超验的本体世界。在这一领域,人凭借着理性的能力,追求绝对、永恒和自由,虽然不能得到关于本体世界的必然性的普遍的知识,但是,出于人的自由本性,是永远不会放弃形而上学追求的。这样,就既为形而上学的存在提供了根据,又为人的道德实践设定了条件。所以,在康德哲学中,对智慧的追求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智慧是关于经验的现象世界的知识,爱智慧即是建立科学的知识基础。从人的自由本性出发,智慧即是关于超验的本体世界的形而上的问题,爱智慧即是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费希特接着康德做文章,仍然把哲学解释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但是,他反对康德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二元学说和“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他把“自我”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认为“自我”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然后,“自我”建立起“非我”即与“自我”相对立的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最后,论证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建立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作为知识的基础。谢林用“同一哲学”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论,也反对费希特“自我”产生“非我”的学说。他认为,要解决“自我”和“非我”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超乎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原则,即绝对的同一性。黑格尔在谢林“同一哲学”的启示下,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清除了康德的二元论和费希特的主

观唯心主义,克服了谢林“同一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认为,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过程,哲学就是反思,就是对思想思维着的考察。辩证法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他的哲学体系过于完善和封闭,所以从一产生就是僵化的或没有生命力的。因此,现代西方哲学各派都是从反叛黑格尔开始,又回过头去接着康德做文章。黑格尔哲学遭到众多后人的批判,那是因为它有被批判的价值,作为爱智慧的哲学或作为哲学的智慧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发展到了空前的或许也是绝后的高峰是学界的

共识。

康德之后,西方哲学分裂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进入了现代时期。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的实证主义开始,经过马赫主义,到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发展了康德哲学中关于现象世界、感性、知性等思想,抛弃了关于本体世界的另一半思想。他们认为,哲学只应关注,也只能解决经验世界的问题,把哲学限定在科学方法论领域,讨论知识的基础、构成、意义等问题。科学主义思潮发展到20世纪,又把哲学问题全部归结为语言和逻辑分析。人本主义思潮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开始,经过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发展了康德哲学中关于本体世界、形而上学、自由等思想,抛弃了关于现象世界的另一半思想。他们认为,康德关于“物自体”不可知的思想表明,就本质而言,世界是没有规律、秩序、规则、合理性的,不能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人的本质也是非理性,理性不过是人的非理性本质的外在表现。非理性的人与非理性世界的统一,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发出了挑战。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如主体化、多元化、非形而上学化、非理性化等等,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对语言、逻辑问题的研究,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研究等等。

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观认为,智慧是关于科学知识构成与意义问题,爱智慧不是企图为科学知识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而是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和描述。哲学就是围绕科学认识问题的逻辑和语言分析活动。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观认为,智慧仍然是关于人与世界的绝对本质问题,爱智慧则是从人的非理性本质出发去诠释人与世界的构成关系。科学主义思潮拒绝形而上学,放弃了哲学的世界观功能,使哲学的路越走越窄,使哲学失去了公众,从而使哲学失去了应有的效应。人本主义思潮研究人与世界的非理性构成关系,贬低甚至反对科学、理性,使哲学近乎神秘主义,在一般民众中产生了某些不确定的或者偏激的心理效应和行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哲学,涉及到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女权运动等人文学科领域。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而是许多流派形成的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反”或怀疑、反叛、破坏、批判,具体表现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建构、反体系,反认识论,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文本的意义确定论,反真理、反权威,反传统、反文化,反科学主义,反一元主义,甚至反哲学或反哲学至上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长期对峙的产儿,是对工业社会批判的理论,是消费社会的哲学,一切都将通过消费归于无,所以一切都无所谓。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说明哲学观又一次处于深度的嬗变之中。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最新现代西方哲学考试要点.优选

P51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理论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把只是当做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只是是依靠理性思维获得的,这样理性就被认为是万能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支配者。人的直觉和本能却被忽略、甚至被完全否定了。 尼采认为这意味着苏格拉底侧地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着,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想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们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概念。 你才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任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他把酒神同日神当做艺术的象征,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他认为狄俄尼索斯精神比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P196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在詹姆士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做了一个与整体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 五个特征: 1、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史无法证明的。就各个个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总是连成一气;但就各人之间说,他们的意识是不相通的。你的思想只属于你,我的思想只属于我。詹姆士据此反对那种把思想、意识当做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的观点,这无疑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各个个人的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都是对存在的反应,从而存在共同之处,是可以相通的。 2、思想永远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

西方哲学知识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2世纪) 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2)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4)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5)信仰:理性主义 2、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1)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4)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5)唯心教学: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6)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8)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1)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3)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6)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8)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 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世纪) 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1)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 (2)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

一、古代哲学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二、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三、近代哲学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 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四、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 五、现代西方哲学 斯宾塞:《综合哲学》、《社会静态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 尼采:《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权力意志》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导论》 马赫:《感觉的分析》、《认识的谬误》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杜威:《哲学的改造》、《人性和行为》、《经验和自然》 狄尔泰:《精神哲学导言》、《哲学的本质》、《自然哲学》 柏格森:《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 罗素:《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概念》、《笛卡儿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论真理的本质》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列维·斯特劳斯:《热带闲愁》、《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原始思维》 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列宁和哲学》、《政治和历史》 拉康:《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超越现实的原则》、《文集》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文本的快乐》 福柯:《癫狂与非理性》、《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则与惩罚》 德里达:《写作与差异》、《播散》、《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诺齐克:《无政府、国际与乌托邦》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梳理 古希腊思想家们在探求宇宙存在发展之谜的过程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看法,他们将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以自然观点解释社会的生成变化。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思想逐渐统治了人们的精神王国,饱受苦难的人们开始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神的杰作,世事的沧桑变化、人间的冷暖沉浮都是全能的上帝的意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做了更为深入的、系统的研究,贡献较为突出的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 1 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 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便于汲取东西方各种文明的精华,希腊神话、巴比伦算术、埃及的宗教观念等等成为古希腊哲学丰厚的思想源泉。希腊人的哲学思考始于对宇宙的好奇,宇宙为什么存在?宇宙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宇宙存在是否遵循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如何确定的? 在希腊人的概念中,自然和人是不分离的,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融贯在对宇宙之谜、自然之谜的探求过程中。在思考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古希腊思想家们采取的是向外探索的方式,向外在的自然界求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用自然变化的原因来解释历史发展变化,将历史现象归因于某种自然现象或是某种自然必然性,认为整个世界由自然元素或某种物质发展而来,受自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的推动。这个时期,人们尚未认识到自然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质的差别,单纯以自然原因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眼中的万物始基就是事物运动的动力之义,因而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探究也就是追寻万物始基的过程。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还是阿纳克西曼德的无定说,亦或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都将世界的始基界定为物质性的东西,而且指出了世界是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循着这一唯物主义的开端,赫拉克利特进一步追寻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提出世界运动变化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是逻各斯一团永恒的、不会熄灭的活火,火是宇宙变化之道。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无力控制,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惶恐。对自然的无知导致人们开始将人类的意识、欲望比附于自然界的对象之上,将自然界拟人化,将自然看成是人间事物的主宰,是掌控人类历史发展的神秘力量,古希腊时期许多神话故事中都存在着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古希腊哲学中。 古希腊神话中,神是天地万物和人间世事的主宰,而神是从自然中产生的。传说,大地女神该亚产生于宇宙混沌之中,该亚生了天空神乌刺诺斯,大地女神与天空神结合生了十二位提坦巨神,而后又出现了众多的日神、月神、黎明神等,众神各司一职,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在这些神话中,神还不是超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作为自然力量本身的显现,是自然的代名词。把自然物神化为主宰人的力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体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将神是万物运动的推动力这样一种观点以哲学形式表达出来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对自然、世界的考察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深化了前人的思想,把前人对世界本原的研究深入到对世界运动变化之源的探讨,认为整个自然、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潜在的现实化过程,而产生运动的原因是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是事物构成的原材料、载体,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犹如构成铜像中的青铜,质料因解释了事物何以在运动中保持存在。

西方哲学史复习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 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也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新科学的要求。因而,哲学家们仅仅研究客观世界(即纯粹客体)是很不够的,而要努力地研究真理的主体--人。“我去思索我的世界。”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考察的核心内容。哲学家们充分研究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使人类在纯粹理性的层面上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是以对主客体之间内部关系的分析为主。对主客体之间的同一关系的自觉,是人类走向成熟思维方式的前兆。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醉心于建立关于存在的体系性学说--从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寻找客观世界的最后根据。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必然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但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个时期却是人类认识领域不断开阔的时期。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中心状态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中心状态),使自我意识的空间不断拓宽。否定宗教迷信,突出科学与理性的位置。在认识论哲学的最后阶段终于出现了人类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成果--对一切独断论、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全面否定。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易于把哲学视为一门真正的事业来追求,因而在这个阶段必然呈现出充满着理性的冷峻的精神特征。 (三)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诞生宣告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 康德之后的西方哲学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各种学派风起云涌。大致说,现代西方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 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 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 麻老师: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禅外说禅。(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 入门类似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 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道可道,非常道。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辩倒其余宗派,使得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后禅宗在中国又分成“五家七派”(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杨岐),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口头禅”也流弊甚广。禅外禅说,胡说八道公案,甚至大妄语,自认为已经得道。所以近代第一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号常惭愧僧,痛斥“狂禅”。 在当时印祖所处的时代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是抗日战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印祖应劫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度化世人往生净土。 印祖极为反对当时所谓参禅人不务实,只是口头功夫的做法,而且由于真正的禅门善知识非常少,所谓参禅者多是禅外说禅,所说之禅并非真禅,乃是狂禅、伪禅、口头禅,如果普通

西方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10分)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开始从人的现实生活考察人的精神活动,提出了()。 A.人格结构理论B.精神结构理论C.自我意识结构理论D.生命结构理论2.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哈贝马斯继承了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关于()理论,成为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A.晚期资本主义B.早期资本主义C.中期资本主义D.中后期资本主义 3.()可以说是杜威实用主义的方法论。A.实践主义 B.实验主义 C.工具主义D.实证主义 4.海德格尔认为,()才是通向真正存在的入口处。A.烦恼 B.畏惧 C.死亡D.游戏 5.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最真实的本性是()。A.理性 B.自由 C.物质性D.生命冲动 6.近代欧洲哲学的主题是()。A.人 B.自由 C.理性D.非理性 7.尼采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是“未定型”的动物B.生产劳动C.思维D.道德 8.最早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是()。A.尼采B.柏拉图C.海德格尔D.康德 9.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著的()一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A.《社会哲学研究》B.《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C.《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D.《启蒙辩证法》 10.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是)。A逻各斯中心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D人本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10分)(每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的部分相关理论。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卢卡奇D.狄尔泰E.叔本华 2.弗洛姆对非创造性性格的划分种类包括()。A.接受型B.剥削型C.囤积型D.买卖型E.尸恋型 3.叔本华认为真正摆脱痛苦的途径是 A.从事哲学研究B.自杀C.从事艺术创造D.信仰宗教E.沉思

关于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关于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优秀 范文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真的学到了很多,它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求学目标,人生追求,让我不至于在一些腐朽学风中迷失了自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

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14、in the season of joy i present my sincere wishes and kind thoughts. may the kind of christmas outshine all the rest.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