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美国与伊朗冲突的内在症结与解决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4
美、伊之间的关系和最终归宿美国一直敌视1979年建立的伊朗政权。
尤其是小布什时期,美想攻打伊朗,可是战争没有发生,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其一,美国攻打伊朗,等于把伊朗推向俄罗斯一边,迫使伊朗投靠俄罗斯,使伊朗为俄罗斯提供俄走向印度洋的通道进行军事合作成为可能。
可以这样说,夺取中东,南下印度洋是俄立国以来的头等战略目标。
环视中东,只有伊朗是俄通向印度洋的便捷通道。
伊朗投怀送抱,俄国虽不能完全实现目标,但也等于向目标迈近了一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有围堵中国的一面,但也有这一目的。
如果说美国是海中蛟龙的话,俄则是陆上猛虎,美国通过海洋控制陆地建立了霸权,俄则是通过打通各洋通道实现霸权这一战略目标,这是美国所不情愿看到的。
其二,美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动波斯湾、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一系列战争,巩固、消化需要时日,再发动一场战争有点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其三,伊朗地扼波期湾出海口,若起战争,必然油价大涨,其他反美国家乘机打劫,这是欧美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很难得到欧美国家支持,美国孤立。
其四,美国挑起战争、攻下伊朗,但如若中国此时乘时收复台湾,美国则失去的多,得到的少。
打下一个费时、费财、费力、最终要放弃的伊朗,丢掉一个掌控中的台湾,美国决不肯做此傻事。
其五,民主党主政参众两院,布什成跛脚总统,政出多门,决策掣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消灭伊朗现政权,小布什时期难以实现,奥巴马同样也很难实现,虽说近期美国对伊朗展示强硬,那只是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怕伊朗作出使美国颜面扫地的事情,这是其一。
其二,不排除美国展示强硬的背后,是作战略上的退却和调整。
美国虽不喜欢伊朗现政权,但也无法改变现状,他们只能来回折腾,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和平演变伊朗现政权,造成这个局面的持久因素,就是伊朗的地缘政治位置。
伊朗背靠俄罗斯军事势力范围和前苏联接壤,南邻波斯湾和印度洋,和世界能源输出中心相邻,且自己能源也极丰富,是俄罗斯南下印度洋军事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
伊朗美国为什么关系不好
美国和伊朗之间关系不好,这不仅仅是近几十年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
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在于,美国和伊朗之间的政治和宗教上的分歧,以及它们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的冲突。
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曾经达到了顶峰,但这种关系也很快就变得紧张起来。
1953年,美国支持的穆罕默德·拉赫曼·阿萨德在伊朗推翻了苏莱曼·萨利赫·阿里·科哈因。
这场政变标志着伊朗政治的巨大变革,并最终导致了伊朗革命的发生,取代了美国支持的政府。
此后,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79年,伊朗发生了伊朗革命,叛乱者将美国大使馆占领,并将大使和其他外国公民劫持。
这一事件对美国的影响很大,美国对伊朗实施了制裁,拒绝与伊朗建立外交关系。
此外,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宗教分歧也是紧张关系的原因之
一。
伊朗的政府是的,而美国的政府则是教的。
美国政府认为伊朗政府的行为表明它有意破坏美国的宗教原则,从而加剧了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美国和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也是一个持续紧张的因素。
伊朗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冲突,这也加剧了美国和伊朗的紧张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尤其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伊之争愈发激烈。
这一地区冲突不仅对中东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作为一名关注国际事务的教育工作者,我对美伊之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从这一事件中得到的几点教育心得。
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美伊之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在此之前,伊朗与美国关系亲密,伊朗国王巴列维曾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
然而,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导致伊朗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美伊关系自此陷入低谷。
此后,两国在核问题、地区安全、恐怖主义等问题上多次发生冲突。
从历史角度看,美伊之争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在中东地区争夺影响力的产物。
美国试图通过支持伊朗的世俗政权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支持伊朗的宗教势力来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冷战结束后,美伊之争并未随之结束,反而因为地区安全、宗教信仰、民族矛盾等因素而愈演愈烈。
从现实角度看,美伊之争反映了中东地区复杂的政治格局。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其核问题、地区影响力、宗教信仰等问题都成为美伊冲突的焦点。
与此同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也使得两国难以和解。
二、冲突与对话的困境美伊之争表明,冲突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尽管两国在多个场合进行过对话,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利益冲突:美伊两国在地区安全、宗教信仰、民族矛盾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利益冲突,这使得双方难以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2. 政治立场:美伊两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双方在对话过程中难以找到共同语言。
3. 外部势力干预:美伊之争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如以色列、沙特等地区国家在美伊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使得双方对话更加复杂。
4. 民族主义情绪:美伊之争在一定程度上被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这使得双方在对话过程中难以保持冷静和理性。
三、教育在化解冲突中的作用面对美伊之争,教育在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与中东地区的动荡中东地区常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其中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一直被视为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并经常引发全球的猜测和忧虑。
本文将探究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来源、演变以及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伊朗国王巴列维与美国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这一关系并未受到全体伊朗人民的认同。
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伊朗的新领导层不再接受美国的影响和干涉,这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
随后,1980年至1988年期间,伊朗与伊拉克发生了长达八年的战争,美国支持伊拉克,进一步加深了美伊之间的敌意。
二、核问题的争端近年来,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集中在伊朗的核项目上。
2002年,伊朗被指控在秘密地进行核武器开发。
这一指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切,美国、欧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对伊朗实施了经济制裁。
虽然伊朗坚称其核项目完全是为和平目的,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015年,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与伊朗达成了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即伊核协议。
根据这一协议,伊朗同意限制其核项目,并接受国际核查机构的监督,以换取对其经济制裁的解除。
然而,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单方面退出这一协议,并重新实施了对伊朗的制裁。
这进一步加剧了美伊之间的矛盾,也加大了中东地区紧张局势。
三、地区影响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影响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往,也对中东地区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
首先,这导致了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分裂和冲突加剧。
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与伊朗存在着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竞争,而美国的支持与干涉又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竞争。
其次,美伊之间的对抗也加剧了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
伊朗支持的真主党和其他伊斯兰激进组织在地区内活跃,而美国为了遏制伊朗的影响力,也持续对该地区进行军事干预,这使得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危险。
伊朗局势与美国的两难伊朗连日来的抗议示威活动已经酿成了流血事件,至少七名示威者被安全部队开枪打死。
以抗议活动的规模和激烈程度看,这俨然是一场人民起义,其反对目标是再次当选的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最终目的是要推翻已经公布的选举结果。
抗议者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看抗议者和统治阶层的较量会如何发展。
根据上周六公布的选举结果,现任总统内贾德以压倒性的得票优势再次当选,改革派参选人、前总理穆萨维落败。
选举结果宣布之后,穆萨维及其支持者立即指责当局计票作假,并且发起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对舞弊行为进行调查。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指责伊朗选举不公,认为选举结果“没有反映出人民的真实意志和愿望”。
而美国国务卿希拉莉更是声称,华盛顿将不接受这一选举结果,呼吁伊朗当局彻底调查选举舞弊行为。
穆萨维的支持者对选举结果感到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伊朗政坛上,穆萨维虽然属于改革派,政治性格比较温和,改革主张并不激进,在保守派长期主导内政外交的环境里,这样的政治人物自然会受到青年选民、知识分子、自由派和中产阶级的欢迎,但在统治精英看来显然是一个危险的异类。
穆萨维的支持者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指责选举当局计票作假,大概不只是因为他们可能确实掌握了证据,而且更因为他们知道统治阶层一直不希望穆萨维当总统。
美国和欧洲国家作出极其强烈的反应,原因也是类似的。
其一,这些国家可能是拿到了伊朗选举作弊的证据;其二,它们最不希望看到内贾德继续当总统,但结果偏偏如此。
可是,作为旁观者,这些国家一边倒的态度和情绪性言辞,似乎已经超越了作为外人的身份。
因此,人们也许会好奇地问:在选举舞弊和内贾德之间,最不能令人接受的究竟是哪一个?从伊朗统治集团的角度看,内贾德的再次当选无疑反映了它们的政治意志和利益,因此在面对支持穆萨维的抗议示威时,统治阶层和内贾德显然处在同一条战线上,不可能轻易顺应抗议者的呼声和要求。
就在德黑兰陷入一片混乱时,内贾德竟然放心地出国,前往俄罗斯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足以说明其政治前途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威胁。
美国伊朗战争:真的箭在弦上了吗4月2日,美国“尼米兹号”航母从本土启程前往海湾地区,使得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伊拉克战争时的水平。
尽管美国称“尼米兹号”的任务是替换“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但有人认为,如果“艾森豪威尔号”不回去,就意味着美国真的要对伊朗动武了。
俄罗斯人更是放言:从4月的夏季开始,美国有可能对伊朗下手。
加之目前英国军人被扣押事件的僵化,战争的阴云似乎真的笼罩在伊朗上空。
那么,美国对伊朗的战争是否真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呢?美伊之间存在缓和的空间美伊交恶多年,两国之间存在着很多不易调和的矛盾。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两国之间尚未到最后摊牌的时候。
从眼下看,美国与伊朗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核问题上。
因此,只要这一问题得到缓解,美伊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爆发。
首先,伊朗一直强调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从来没有说要发展核武器;而美国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伊朗确实在发展核武器。
即便是在伊朗核问题几乎走入僵局的情况下,3月30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仍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伊朗的核活动是为了非和平目的的迹象。
因此,只要伊朗适时改变立场,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到伊朗进行核查,而核查结论是伊朗没有研制核武器,这样美国就失去了对伊朗开战的理由。
其次,用战争解决伊朗问题并不是美国的首选。
伊拉克战争已经使布什政府遭到了太多的质疑和谴责,如果再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伊朗开战,布什政府将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因此,只要伊朗作出某些妥协的姿态,并同意或直接表示出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的要求,美国对伊朗开战的理由将丧失,危机也自然会得到某种意义上的缓和。
大规模集结兵力不一定就意味着开战美国调动“尼米兹号”到海湾,除了说是要替换“艾森豪威尔号”,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主要目的是向中东盟国,特别是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和卡塔尔显示“美国保障地区稳定的决心和力量”。
美国这样表述,其潜台词就是伊朗给西亚和中东地区带来了不稳定,美国强大的军事存在可以缓解这些国家由伊朗核问题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但这种说法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试析美国与伊朗冲突的内在症结与解决途径 汪波
【英文标题】An Analysis of the Crucial Cause and the Solvable Way for the Conflict between U.S. and Iran 【作者简介】汪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83) 【内容提要】 美国与伊朗的冲突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场冲突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除了伊斯兰革命时期伊朗扣留美国大使馆人质的历史积怨以及美国对伊朗长期制裁和军事威胁引起的现实矛盾外,还涉及伊朗强调独立自主对外部势力影响的排斥,再加上美国为了维持在波斯湾地区的霸权因而试图改变伊朗现政权等现实因素。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纠葛,使双方陷入某种难以化解的冲突困境。为了缓解一触即发的紧张对峙对国际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美伊双方应从理性出发认识这种冲突的不利后果,通过民间社会交往消除成见,推动政府开展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最终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 【关 键 词】美国/伊朗/美伊关系/伊朗核问题/冲突
美国与伊朗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冲突关系,已成为当前国际安全局势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对此,国内外学者普遍认识到,导致美国与伊朗长期以来冲突不断的原因,既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历史纠葛,也涉及双方当前的现实矛盾。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占领美国大使馆和扣留美国人质的事件致使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冷战结束后,随着双方矛盾不断加深,美国国务院每年都把伊朗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并批评伊朗参与计划和支持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活动。近年来,伊朗核问题导致双方冲突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美国指责伊朗与俄罗斯以及朝鲜合作获取中程弹道导弹和核技术,发展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运载工具,因而对伊朗实行全面制裁;另一方面,伊朗强调其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利,并坚持在国内继续开展浓缩铀活动。然而,对美伊冲突原因的这种一般性认识,似乎还难以说明其中矛盾的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今年6月,笔者应伊朗外交部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所邀请赴德黑兰参加第18届波斯湾国际会议。会议期间,来自伊朗、美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学者对美伊目前冲突的根源以及解决冲突的可能性广泛交流了各自的意见,笔者从中也深受启发。本文旨在从更深的层次来梳理美伊双方矛盾难解的症结,并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来探讨解决矛盾的可行措施。 一、伊朗伊斯兰革命强调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来说,独立自主都是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但对于伊朗来说,独立自主的原则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伊朗位于世界最大石油产地波斯湾地区中心,占据着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田,还控制着通过波斯湾把里海盆地的能源以最低价格和最短路线运送到世界市场的通道。伊朗也是里海和东地中海这片广大区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这个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因而,伊朗不仅历来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正因为如此,伊朗始终是西方大国试图加以控制的国家。自19世纪以来,伊朗一直是沙俄和英国角力的战场。后来,又扮演过英国和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代理人。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伊朗两次争取独立的斗争都遭到了外国势力破坏。第一次争取独立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英国和沙俄干预,伊朗失去了战后获得独立和建立宪法政府的机会。第二次是1953年摩萨台(Mohammad Mosaddeq)领导的民选政府,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政变推翻,君主统治在伊朗复辟,伊朗陷入美国势力控制之下。①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才彻底摆脱外国势力影响,在世界舞台上独立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扮演重要角色。 为了强调不受任何外来干预的独立自主,以政教合一为基础的伊朗政府在伊斯兰革命后首先宣布,以不结盟原则作为对外关系的基础,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接受任何超级大国影响。为此,伊朗退出中央条约组织,加入不结盟运动,还取消了购买西方国家武器的大批订单。伊朗领导人强调,只有通过不结盟方式,才能实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无论和东方还是西方国家结盟,都不符合伊朗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利益。而且和任何国家集团结盟,都会使伊朗的政策选择受到限制,难以独立自主地发展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外交关系。② 伊朗特别重视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原因,主要是伊斯兰革命前伊朗社会已经普遍意识到外国势力对伊朗国内外政策主导性影响造成的各种危机。因此,伊朗民众把伊斯兰革命视为一场维护主权独立的斗争。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政府强调不结盟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外交决策的独立自主。既不受美国干预,也不和苏联敌对,避免对任何意识形态阵营的依赖。这样,伊朗除以色列外,可以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伊朗领导人还特别强调,巴列维政权对美国势力的依赖,彻底违背了伊斯兰和伊朗的利益。因此,霍梅尼在伊斯兰革命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维护国家在伊斯兰信仰基础上的独立和自由。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制定的伊斯兰共和国宪法中,也强调了同样的原则。③因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强调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不仅表明伊朗人在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自主地掌握了自己国家的命运,而且还表明伊朗已经彻底消除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伊朗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强调和坚持,也变成了美国对伊朗现政权不满的重要原因。 二、美伊交恶的升级过程 伊斯兰革命爆发之初,美国政府从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考虑,曾希望继续维持和伊朗的正常关系。为此,美国政府在革命前和霍梅尼秘密达成协议,同意放弃对巴列维国王的支持,并说服伊朗军队不发动政变,伊朗则在革命后继续保持和美国的关系。④然而,伊朗革命成功后,国内却出现了建立世俗化民主政权还是伊斯兰神权政府的分歧。为了迫使支持建立世俗化民主制度的温和派人士同意建立神权政府,伊斯兰革命激进分子决定制造一起和超级大国决裂的事件。但对于把美国还是苏联大使馆作为攻击对象,激进分子当时还犹豫未决。⑤与此同时,美国卡特政府在伊斯兰革命胜利初期,由于过分相信和霍梅尼的秘密协议,因而把美国和伊朗继续维持正常关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代表温和派的临时政府总理巴扎尔甘(Bazargan),忽视了和其他主要革命领导人的联系。同时,美国政府还对伊朗采取了一些有明显敌意的行动,包括迟迟不承认伊斯兰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通过中央情报局对伊朗内政进行干预,接受巴列维国王流亡美国等。结果,美国政府的失误导致伊斯兰革命激进者把矛头指向美国,从而失去了维持美国和伊朗之间正常关系的时机。1979年11月4日,伊斯兰激进分子占领美国大使馆并扣留美国人质,两国之间的冲突与仇恨也很快发展到顶峰。从那以后,美国和伊朗一直未能实现关系正常化,双方矛盾则不断加剧。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伊朗的谴责与制裁,美国支持阿拉伯世界遏制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伊拉克1980年入侵伊朗,都导致伊朗的反美倾向不断加强。⑥ 实际上,伊朗反美情绪形成的重要根源,主要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对伊朗的干预政策。伊斯兰革命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参与推翻摩萨台政府的政变以及对巴列维政权的长期支持,已经构成伊朗民众仇恨美国的历史背景。伊斯兰革命后,美国支持伊拉克1980年入侵伊朗,更导致伊朗民众把美国和伊拉克视为同样的敌人。而美国政府支持伊拉克对伊朗的战争,不过是一种双重扼制政策。美国政府虽然支持伊拉克入侵伊朗,但也希望维持伊朗的战略地位和领土完整,因为这是冷战时期美国在这个地区和苏联抗衡的重要基础。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不但反美,而且也反苏。 1986年以后,美国总统里根为了摆脱“伊朗门”(Iran-Contra)丑闻曝光造成的难堪,决定更公开地支持伊拉克对伊朗的战争。结果,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制定了一系列强硬的反伊朗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在两伊战争中明确支持伊拉克,直接和伊朗进行军事对抗,用导弹攻击伊朗民航飞机。同时,美国还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在两伊战争问题上通过有利于伊拉克的决议。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和伊朗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波斯湾地区本来已经极为紧张的局势,造成这个地区20世纪80年代的全面扩军竞赛。 美国在两伊战争中的反伊朗政策,不但引起了伊朗民众对美国的强烈不满,而且还把美国变成了伊朗民众的敌对象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伊朗继续采取强硬路线,使彼此之间的对抗更加剧烈。这个时期伊朗民众对美国的仇恨不断加深,正好和美国对伊朗制裁的不断升级成正比。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从1979年11月开始,人质危机后又进一步加强。随着制裁程度的提高,美国政府1987年宣布禁止所有伊朗商品进入美国。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12957号行政命令,禁止美国对伊朗能源部门的任何投资。2000年5月6日,美国政府宣布全面禁止对伊朗的一切投资和贸易。至此,两国的经济联系全部断绝。 作为解除制裁的条件,美国政府要求伊朗停止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圣战组织以及哈马斯等伊斯兰极端组织,停止反对巴以和平进程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而,人质危机结下的怨恨,使得美国始终没有和伊朗谈判重建外交关系。⑦而伊朗方面则认为,双方进行对话的前提必须是美国停止推翻德黑兰政权的活动,因为美国政府已经拨给中央情报局2000万美元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伊朗政府要求美国停止支持海外各种反对伊朗政权的活动,停止对伊朗的敌对广播宣传,停止鼓动伊朗阿塞拜疆人的分离要求。另外,伊朗政府还要求美国停止经济制裁,向伊朗提供“和平利用核能”的尖端技术,提供资金解决日益突出的财政问题,投资开发里海沿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⑧ 对于伊朗来说,和伊拉克的八年战争再加上美国的长期制裁,已经使经济遭到严重损害,并影响到发展和实现能源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伊朗方面希望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并为此做了一些努力。“9·11”事件爆发后,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向美国表明过合作意愿。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