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正确的表述应为“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

【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B. “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闲适。”这句话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是正确的。

C.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耄耋——百岁。

D. “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这句话属于条件复句。

【答案】 D

【解析】【分析】A“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诗经》属于“五经”。

B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故使用不正确。

C“耄耋——百岁”不正确。耄耋是八九十岁。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成语和复句的辨析。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成语类型和复句类型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C. 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D.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行路难》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李白不是八大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6.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答案】 C

【解析】【分析】A.有误,“古稀”指七十岁;

B.有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正确;

D.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 “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 “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三十而立”出自《论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

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错误。令堂是对方的父亲;

B项正确;

C项错误。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D项错误。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

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

【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狼》《鸽异》都出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B. 韩愈、柳宗元、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吃月饼、赏明月、家人团聚等习俗。

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是指汉水南岸,由此可知,“益阳”原指益水北岸。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韩愈、

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给下面各题选出正确的一项。

(1)根据下列句子,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春天节气()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

A.立春

B.谷雨

C.惊蛰

D.春分

(2)“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3)《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

A.天气炎热似火

B.天气渐渐转凉

C.流星异常出现

D.天气渐渐转暖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那句话最相似()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公生明偏生暗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李先生最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庆祝弄璋之喜,李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A.新婚

B.乔迁

C.得子

D.高升

【答案】(1)B

(2)C

(3)B

(4)B

(5)C

【解析】【分析】(1)《浣溪沙》仇远。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

晴时。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故选B。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故选C。

(3)七月流火”一词源于《诗经》——《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谓“流火”,《辞海》缩印本第952页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这说的是天气渐渐凉了。故选B。

(4)B符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意思是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A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C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D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5)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C;⑶B;⑷B;⑸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常识的积累。“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一句中的“晚花迟”“又春归”表现春天已到了尾声,所以对应的应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即:谷雨。

⑵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理解。“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王安石《元日》中的一句,“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⑶本题考查常识的理解。“七月流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指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主星)西行,最终逐渐离开天际,古人以此作为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的标志。

⑷本题考查成语及古语的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⑸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B.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登飞来峰》这几篇作品的作者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C. 清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有以三国纷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有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D. 菲利普夫妇和胡屠户分别是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他们虽然国别和时代不同,但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不是白话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C项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要在平时加强积累,对每一则文学文化常识都要熟记,在判断选项时要仔细认真,不可马虎。

13.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①句对应的是: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重阳节;③对应的是: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⑤对应的是:元宵节

故答案为:B

【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1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等人,都曾经给予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常用“赋”“比”“兴”,句式上常用四言短句。

C. 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

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答案】 D

【解析】【分析】D“传记”错。《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6.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降妖,最后红孩儿被降服,做了善财童子。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东晋时期的诗歌305首。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营养不良,头发就显得发黄而纤柔。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8年,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

【答案】 A

【解析】【分析】A.正确。

B.《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才指儿童;“弱冠”是指二十岁,不是童年。

D.是28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7.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请给下面《二十四节气歌》横线选择正确的节气名。()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________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________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________岁底庆团圆。A. 大暑清明大寒冬至 B. 清明大暑冬至大寒

C. 清明大暑大寒冬至

D. 清明盛夏冬至大寒

【答案】 B

【解析】【分析】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根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和“冬雪雪冬小大寒”可以确定选项应该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要建立在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并且明确的知道每个节气的名称。

18.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El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Et”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节日习俗】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年夜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一个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①中秋节

②七夕节(乞巧节)

(3)【策划节日活动】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答案】(1)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

(2)①中秋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故事

②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3)项目:元宵灯谜会

目的: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解析】【分析】⑴元宵佳节在我国特别重视的一个节日,当天除了燃灯、放烟火而外,主要的其他习俗还有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诸项活动。这些活动使元宵节活动更充实,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这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⑵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中秋节还有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七夕节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故事。

⑶设计主题活动,体现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紧扣“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主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结合弘扬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活动形式。

故答案为:⑴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

⑵ ①中秋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故事;②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⑶项目:元宵灯谜会

目的: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⑵本题考查对节日故事传说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根据相关故事或传说作答。

⑶本题考查设计主题活动。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大体要求。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明确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

19.班级兴趣小组准备拍摄一部反映明朝文人生活的微电影《秀才传》,并编写了各位演员的台词,请阅读后完成任务。

丁秀才:浙江钱塘人,参加了嘉靖二十年的会试,中举人。

人物

介绍

黄秀才:浙江钱塘人,参加了嘉靖二十年的会试,中举人。

李老爷:在这次会试中向主考官推荐了丁、黄二人的卷子。

你我同在桑梓,今后当相互帮衬。

丁同年,有缘与兄会试中举,以后定多多讨教。

多谢两位仁兄今日登门,日后必向上头举荐!

感谢房师提携,晚生荣幸之至!

(1)请解释“你我同在桑梓,今后当相互帮衬”中“桑梓”一词的意思:________。

(2)根据人物关系,你认为对话中称呼不当的一项是()

A.同年

B.仁兄

C.房师

D.晚生

【答案】(1)家乡

(2)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可知,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因为桑树都是父母种的,所以桑梓借指故乡。

(2) ACD称呼恰当。B称呼不当,“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词。根据上图人物介绍可知,李老爷和两个秀才不是同辈,更不是友人。

故答案为:⑴家乡。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词语有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答题时要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平时学习时必须博闻强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出错。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 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有误,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不仅为了表达观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比照

辨析正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