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

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

改变着。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

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20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

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主要的观点有:

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它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指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4、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模式”,认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

5、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具有众多的要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有其独有特色。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和侧重点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总结与概括,有些观点与分析甚至相当的精辟和深刻。

尽管上述观点看起来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但是在我看来,东亚模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总

结为:政府主导或是国家计划干预的市场经济体制;重视贸易、出口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依靠科技和教育。而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无一例外的都有着美国扶植的影子。最重要的是,东亚国家普遍有着理性的集权政府,这是其保证其国家政策和制度实行的根本原因。

再把眼光收回到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由于自身国情、内外环境以及国家价值的实现目标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不同,东亚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要求。因此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二、大国崛起

国际关系学表明,大国崛起指的是新兴大国的实力赶超世界最强国,并改变国际格局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将崛起理解为快速发展,这种理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两者之间的程度区别,而没有看到性质差别。

发展是指绝对实力的增长,而崛起是指相对实力的增长,而且特指新兴大国与世界霸主之间的相对实力变化。因为大国崛起在本质上是零和性的,大国崛起的过程就是一个国际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而这种零和性决定了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所谓结构性,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成功必然改变该国与霸主国之间的实力地位关系。不可避免地,霸主国为了维护其在国际权力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会对新兴大国进行压制。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80年代美国通过汇率和贸易规则的调整造成对日本的压制,使得日本元气大伤;又有冷战后美国积极将战略重心向西太平洋转移,以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在第一岛链从东从南对中国进行全面军事封锁,同时还积极鼓吹“中国威胁论”、阻挠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等。

为了打破国际格局,进而实现崛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建立在一些必要条件之上,采取适当的崛起战略。概括来说就是“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必要的条件主要有:军事上无外部入侵之虞;外部获得国际承认,内部实现政治稳定,即无内战之虞;具有大规模出口能力和技术赶超能力。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虽然发展与崛起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发展之于崛起的意义无异于跬步之于千里、细流之于江海,只有逐步积累量变,才能达到实力逆转之质变。简而言之,崛起是最终目标,发展则是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要想实现崛起,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如何发展,如何快速发展,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因为这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成败和发展模式中汲取经验,启发灵感。

三、政治与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当然有所侧重,但也不可偏颇,因为根据木桶原理,制约任何一个事物达到新的高度的原因只有可能是其最薄弱的一环,对于人是,对于国家亦然。

首先谈谈政治与经济这传统上归于“硬实力”的两方面,其中先谈政治。

1、政治

前述东亚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素是理性的集权政府,这在东南亚国家以及“江汉奇迹”期间的韩国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样的政府形式有利于集中力量,保证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政府通过权利高度集中,摧毁一切不利于发展的障碍,使得经济在高度威权主义下飞速发展。

但是这要求政府的高度理性,而一般而言,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性是脆弱的。尤其是当这种集权性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政府手中的权利过度集中,将会损害经济增长的自然秩序,给一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严重破坏。泰国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拉美就是前车之鉴。

而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缓解政府和民众、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呢?韩国和新加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韩国是通过民主政治改革,从权威集团内部改革派代表卢泰愚开启先河,在文人出身的金泳三、金大中等民主人士的努力下,现代韩国从威权主义向民主政府转变,虽然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现今保留了浓厚的权威政治的特征,但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国传统政党的格局,并不断使韩国政坛走向制度化。

而新加坡则是另外实现了“新加坡式”的民主。虽然保持着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但在高度集权之下却能保证清廉执政,这不得不对“腐败来源于高度地集权”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新加坡的反腐倡廉工作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其长久以来提倡的廉政文化,另一方面来源于其合理的保廉机制,具体包括高薪养廉、以规固廉、以法保廉三个方面。

对于现在的中国政府来说,盲目地推行民主化进程是不理智的。因为我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上的不同,国民素质也不足以清醒地发挥民主的正面效用,而且我国更不可能如上述国家般得到美国的扶持,因此可以说我国如果盲目地推行民主,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国家的分裂。更不用说社会上许多别有用心之人鼓吹的“废除一党制”的言论了,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在我看来,一党制不是目前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本,因为新加坡也是一党制,不设反对党,但照样有着廉政政府,因此根本在于文化问题和纠错机制问题。文化问题暂且放下,后文再说。先谈纠错机制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纠察以及治理腐败的制度,这不光是实施不力,也有体制的缺陷。香港和新加坡是反腐倡廉的良好学习对象,但是由于大陆的地域以及人口远大于香港和新加坡,实现和完善这样一个机制难度将远超想象,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是只有切实解决共产党及中国政府自身的不足,削弱高度集权带来的负面效果,我们才能在这样的党和政府带领下缓步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体制改革,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2、经济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普遍是依靠两件法宝: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主要是借鉴了这两点成功经验,效果显著。在此不细说这两件法宝的巨大作用,而谈谈其弊端以及解决办法。

首先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由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市场制度,为了使市场更加良好的运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未能很好地平衡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关系,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过多地扶持和保护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削弱了企业自身竞争和生存能力,这显然不利于市场的活力和进步;另一方面损害了市场制度原则,在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时,政府参与资源配置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当市场逐渐接近成熟时,这便成了市场完善的最大阻碍。而且政府过分干预市场,往往造成政治权利渗入市场,官商勾结,又将重提腐败问题。

其实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上,德国一直做得很好。“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也是用来形容德国经济模式上的,以其很好的平衡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国家调控的关系。

其次是出口主导型的贸易政策。一个国家具有大规模的出口能力,意味着该国能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该国的经济深受国际市场的制约,而且容易带来贸易纠纷以及经济制裁。明显的例子:1985年发达国家经济紧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降至2.3%;从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与美国、西欧贸易摩擦从纺织品到钢铁,从汽车到家用电器,愈演愈烈直至白热化,直接导致了日本放弃“贸易立国”的政策,转而向内需型经济。

对于中国而言,刚过去的经济危机反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本来危机就是说的危险与机遇并存。首先,中国可以借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顺势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避免“经济泡沫”

的形成,进而切实解决重点是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诸多问题;其次,经济重心逐渐向国内市场转移,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进而带动国内各个产业的发展;再次,加速产业升级,从劳力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积累科技实力,进而改变出口商品的产品构成,从而在出口贸易中占得主导,避免经济摩擦;最后,考虑经济对于环境的影响,逐渐使经济模式绿色化、节约化。

切实来说,目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碰到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应该这样说,目前中国遇到的一切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单方面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是汇率改革、房地产热和世界多国对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贸易限制问题上。因此对于经济方面的论述简单到此为止。

四、教育与文化

再谈谈教育和文化这两个“软实力”范畴的部分。而这也是我所认为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中国这个“木桶”的短板所在。由于在之前的读书报告《大学之道,大国之兴——观<大国崛起>有感》中对于大国崛起中教育因素以及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有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故在此部分不过多分析。

1、教育

“科教强国”,这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诸多数据表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于教育的投入增长远高于其经济的增长以及世界的平均水平。

借鉴其经验,结合实际,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农村和教育不发达地区以及成人教育的投入。这为的是不使教育的“贫富差距”也拉大。

2、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这点中国在义务教育方面做得较好,而且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各地区不均衡的国情,关于人才的选拔,目前除了高考没有更有效的办法。而且高考的改革也应谨慎。

3、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个人认为大学的扩招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大学教育的普适性,反而不利于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的培养,却使得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而职校除了家长和学生所想的脸面上的原因,反而更加适合一部分学生群体。

4、选拔高精尖人才。我曾经说过,由于中国有着过于庞大的人口,国民素质良莠不齐,那么对于精英的要求则需要更高。评判精英的标准显然不仅仅是能力上、才华上,更要求在精神品质上、人格素养上能够达到领导中国各个阶层前进的要求。

总的来说,无论是总结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教育政策,还是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我都认为中国需要重塑具有真正高等教育神韵的精英教育,再凭借精英的才华和品德,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媒体以及精英们的实际行动来逐步改变以中产阶级为中坚、工农阶级为最终主体的广大民众的观念和心态,进而实现“自上而下”的教育改良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2、文化

再谈文化,由于东亚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在近代历史进程以及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孔子文化模式”或是说“亚洲价值观”。

这点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国除了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除了在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思潮的强烈冲击之外,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在长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体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只将经济因素视为唯一价值观。中国无疑处于一个价值观破碎缺失的年代。因此怎样将传统的中国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能够成为广大群众精神力量来源的新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价值的论题。

首先是儒家思想。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好的契合,而传统的“忠、孝、礼、义”的道德观在这样一个思想混乱的社会也显得尤为重要。但我想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需要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精神。“经世致用”是实用的、是功利的,但此功利却非私心利己之功利,而是一种士大夫为天下而鞠躬尽瘁的功利。这点也是和解决腐败、明确教育目的有紧密文化联系的一点。

然后是西方文化的科学、竞争和创新精神。西方一直以来信奉的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当今中国,虽不至于要这样残酷地区别精英或是有能力者与普通民众或是平庸者,但是起到“鲶鱼效应”,使得整个社会有更多活力和创造力,这也未尝不可。如此当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更深刻学习,这也是我国不同于其他东亚国家以及历史上崛起成功的大国的根本。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如明灯般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国革命和发展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因此难以想象,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庇佑,中国将会变成一个怎样不堪的景象。就今日之中国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汉化”仍然是一项长久而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

中华民族是具有包容性的,中国文化也是具有包容性的,因此对于文化,我们的态度应当“兼容并蓄”,如此才能融会贯通。

五、小结

上述文字从“东亚模式”亦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出发,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四个方面谈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其中实在有诸多主义而少谈问题,不免空洞。但是我以为解决问题非一朝一夕,亦非此寥寥数千字能加以概括,而且对于这些问题本身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只有等到今后亲身接触的这些问题,才能有更好的理解,从而解决之。

不管怎样,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虽然大放异彩但仍然缺陷很多的“中国模式”最终还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双手去实现、去改变、去完善。

参考文献:

1、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曾庆祥、陈自元等著:《亚洲虎日韩新》,海天出版社,2010年版。

3、阎学通、阎良著:《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赵丕、李效东主编:《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即一般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会一生在一个公司就职,除非公司破产,否则从不跳槽。年功序列是指一个人的工资和福利会随着就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就是说工龄对一个人的收入影响很大,在这个意义上,中途离开一家公司会给自己的经济收入带来很大损失。日本企业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认为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强调团队合作协同对于业绩的重要性,而比较漠视个人的表现和作用。 日本的家族企业自诞生以来,虽一直秉承“单子继承制”,但并不等同于中国宗法制度上的“嫡长子继承制”。 为了在内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日本家族企业往往会通过招赘女婿、收养养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财产的“总有制”前提下,将没有血缘关系的才干之士立为一家之主。 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甚至收养过仅比自己小两岁的“养子”。即使在赫赫有名的“平成景气”时期,将家业传给非亲生儿子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比例高达25%-34%。现在,松下电器、丰田汽车这样大公司掌门人也都是入赘女婿出身。这种特有的“单子继承制”其实已经包含了优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突破了狭隘的家族牢笼,加上30年代后职业经理开始普遍取代原来的“番头(掌柜)制”,进一步为家族企业传承百年夯实了基础。 既然是家族企业,所有员工就成为了“家族成员”,理所当然地形成“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并不等同于“铁饭碗”,只是劳资双方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默契,一种双方终身承担的义务。这种制度能够给员工以很强的安全感。作为雇主一

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解雇员工。大名鼎鼎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大萧条期间宁可减产一半,工人只做半天活,也不解雇一个员工,一时被传为佳话,而员工则会感恩戴德地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家庭,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就是“年功序列制”。即企业员工的地位和工资待遇会随着“年功”的积累而提高,鼓励员工长期留在企业工作,不仅增强了企业人事结构的稳定,而且更强化了企业内部的家族气氛,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了大面积“跳槽”,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成本,对企业稳定发展极为有利。 员工们受到的激励不仅来自于终身雇佣的保障和年功序列的激励,还有“禀议制”带来的归属感。决策者将意向作为“禀议”文件下发到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广泛征求意见后汇总,这种从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不但可以把争论解决在决策之前,保证了群体的亲和力,还体现了职工的价值和责任,激发了员工的参与意识。很多日本百年企业仍然坚持这种看似费力、费时的决策体制,大量来自基层的合理化建议通过禀议制被贯彻到决策中,从纵向上维护并加强了企业的集团意识。 稳定的代际传承和人事制度使日本企业具备了超稳定结构,在这种超稳定结构下又形成了日本长寿企业特有的以严格的家训、家宪、家规为基础的企业文化。类似“番头制、莫谈国事、不得从事娱乐业”(锅屋企业)、“不可乘一时之机为急功近利而铤而走险”(住友集团)、“经商如牛垂涎细长,如牛行路步步扎实”(奈良县食品企业),“不可盲目、不切实际多样化经营”(金刚组)这样的家训警句,已成为多数家族企业的金科玉律。

东亚和日本知识点

东亚和日本知识点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高二地理东亚和日本 一、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范围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着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 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 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 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 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着,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四种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

四种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 地吸收和利用其它几种企业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 样讲呢?全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 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 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 和方式,典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有:企业资源计划、制造 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良生产、按类个别生产、优化生产技术、 供应链管理、企业过程重组、敏捷虚拟企业等等。先进企业管理模 式是实现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企业管理模式有 哪些呢? 一、金字塔型管理模式 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创立。金字塔型组 织是立体的三角锥体,等级森严,高层、中层、基层是逐层分级管理,这是一种在传统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在计划经 济时代,该结构在稳定的环境下,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信息 相对闭塞的时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组织形态,它机构简单、权责 分明、组织稳定,并且决策迅速、命令统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则由于缺乏组织弹性, 缺乏民主意识,过于依赖高层决策,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缓慢,而突显出刻板生硬、不懂得应变的机械弊端。 二、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由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 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 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 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 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 织为扁平化的圆锥型组织结构,金字塔式的棱角和等级没有了,管 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权力分层和等级差别的弱化,使个人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这种企业管理模 式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沟通的问题,因而学习型组织使企业面对 市场的变化,不再是机械的和僵化的,而是“动”了起来。不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趋势化,扁平化组织也会遇到越 来越多的问题,在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习型 组织“学习”的本质对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三、智慧型组织管理模式 也称为C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的理论价值:许多初读《C 管理模式》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C管理模式立足道、儒、法的中 国传统文化,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学与中国国学及中医智慧融于一体,其理论结合人的身体机能,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C管理模式》的政治价值: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持续蔓延,一大批欧美企业纷纷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愈加感受到全球性经济萧条带来的股股寒意。在此轮国际经济危机中,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顶礼膜拜的全球 知名企业,在一夜之间如巨人般轰然倒下,在剧烈的震撼中,国内 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纷纷对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C管理模式研究的课题,将引发对资本主义完全的自由市 场经济的反思,对现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反思,并将重新聚焦世界对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政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 ———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2016)综述苏梽芳陈昌楠*苏梽芳、陈昌楠,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邮政编码:362021,电子信箱:suzufine@hqu.edu.cn 。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全球经济“低增长、低通胀和高不确定性”的局面下,中国经济如何在新常态化背景下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政府决策部门、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 略研究院共建)、 经济研究杂志社、财贸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承办,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协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0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研究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红驹、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兼中 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教授先后做了主旨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银河证券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厦 门大学、 华侨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近7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通过聚焦经济学学术前沿,对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言献策。 在主旨演讲中,裴长洪研究员就当前经济形势中的宏观政策配合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从 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视角, 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组织不断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包括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内的全球六大央行均是实行负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情 况,他认为,政府对实体经济融资高度重视, 2016年9月份以来实体经济融资增加的力度在加大,工业生产平稳,工业增加值和其他相关的经济数据好转。他进一步指出,当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有利有弊,虽然使得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但是带来全国房价大幅上涨。而在房价持续上涨过程中投资增 长并未大幅提高, 且民间投资出现下滑趋势。针对宏观政策配合问题,他建议,决策层既要权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利弊,又要注意房地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在稳增长、调结构当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高培勇研究员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的新常态也逐步地呈现出来。近年来财政形势发生的变化具有趋势性,或者说具有规律性。他具体地分析了财政运行六大变化特征,即财政收入增速断崖式下滑、财政支出逆势上扬、预算由超收转变为短收、财政政策呈周期性扩张、集权化体制格局将趋向松动、财政改革迎来新的动力。他强调,财税改革很重要,财政越困难,财税改革 动力就越大。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随着经济减速,中国财政已经进入了大不同于以往的新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常态。面对新形势,就得有新思维,应当全面而适时地调整理念、思路和战略,把当前财税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新的轨道上。 潘向东研究员首先总结了过去三十多年创造中国奇迹的两大因素:廉价的生产要素形成了比较优势;强势型政府带来的低公平福利下的廉价制度交易成本。他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周期处于 1 2

“中国模式”

中特:结合中外评论探讨“中国模式”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呢?有以下几种观点可借鉴。第一种观点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包括五点:一是独立自主,二是改革创新,三是实践本位,四是以人为本,五是和而不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 当前热议的“中国模式”概念,主要是是一些国外学者、政要以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立足点,以非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对我们取得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探究和概括。认识、探究的客观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表达: “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西方有媒体指出: “当代中国一直是个令西方感到困惑的问题”。“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真正繁荣起来,除非它采纳西方式的民主”。“中国模式”可以归结为“专制加经济发展”。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 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新加坡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特殊结合; 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化。”总之,政治上的保守、专制与经济自由,是西方学者政要赋予“中国模式”的总体内涵。 对比所谓的“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一贯主张首先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实现并保障经济的发展。但中国没有采取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开辟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新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违背了他们的教条,因而感到迷惑甚至疑心重重。应该指出,一些西方人士还保留着陈旧的偏见,用单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并谎称这是一种“专制”。 结合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美日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及其适用范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4278010.html, 美日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及其适用范围 作者:陈佳梅 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01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美、日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日本的企 业更重视员工对通用知识的运用,因而日式企业的管理制度的特点表现为:抽象的工作内容设计、员工加入到管理中以及横向协调,表现为分权式的管理制度。而美国企业则更在意员工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所以美式企业的管理制度的特点表现为:规范严谨的工作设计、专业管理和纵向协调,表现为集权式的管理制度。最后,本文比较了两种管理模式之间的不同并分析指出了两者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美国企业;日本企业;适用范围 社会上很多的企业家和学者都非常关注美日企业之间的这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有一些人觉得,两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是这两种管理模式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两国之间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两国的管理体制也是不可能复制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任何两种完全分裂的管理理论,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日本的管理制度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管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日本的管理体制不能说是完全由日本的文化决定的,只能说是美国的管理经验结合了本土文化,但仍然是美国模式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的管理经验渐渐得到了美国企业的重视。现在,团队管理、员工参与、及时生产等管理方式在美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而这些都是日本管理体制的特点。所以美日两国的管理体制并不是独立的毫不相关的,而是同一体系下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特点 (一)短期雇用制 美国的文化与个人的价值观导致了人员流动率很大。 (二)快速的评估和升职过程 美国公司比较重视个人的能力,而不重视一个人的资历。员工进入公司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不管是从公司内部一步步提升上来的,还是从别的企业中挑选过来的优秀人才,都会给他们一样的待遇。员工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冲劲,取得了好的工作绩效,就能通过公平竞争,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 (三)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兴起 所谓中国模式,就是相对西方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政治上形式民主化、经济上自由化,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而中国模式简单地讲则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上市场化。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既坚持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积极作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从时间上讲,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要远远早于中国模式。西方模式尤以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最为典型。西方模式发展至今,不仅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张渗透,西方模式也随之在全世界曼延开来。二战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急于摆脱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往往把西方模式当作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首选甚至于惟一选择。而中国模式的出现,跟1978年以来中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的封闭状态,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而且在经济体制上逐渐抛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中国社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飞跃性的提高,而且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现代化发展至今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使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又一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和议论也普遍起来。中国模式在世界的影响正越来越大,正日益显示出其世界性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的世界性意义 第一,中国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家。历史上的中国在唐宋年间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割地赔款。因此,中华文明在近代严重落伍了。面对西列强的侵略,国人在倍感屈辱的同时,又深深地感受到肩负着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任。近代以来,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努力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独立主权国家。但是中国还没有实现繁荣富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还没有根本实现。现在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每年近10%速度增长,国家经济实力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据有关专家估算: 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因此,世界正在不断地见证着中国发展模式所创造的伟大奇迹。中国正在走一条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这一切都在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复兴! 第二,中国模式的出现,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道路还具有光辉的前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又是崇高的思想体系,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体现了人类长远的根本利益,并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己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随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及其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苏联模式曾看作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生模式,并被誉为西方模式下的第二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但到20世纪末,东欧的演变,苏联的解体就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些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于是,西方一些学者如弗朗西期·福山就认为:东欧的演变和苏联的解体预示着西方模式已经取得彻底的胜利。未来世界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一种模式。未来人类的历史发展只能是西方自由民主道路内的自我完善,由此人类历史彻底走向终结。诚然,东欧演变和苏联的解体,确实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正处于低潮。但西方这种“历史终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 较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民营企业包括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民营经济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已达65%,今后五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全部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上升至3/4。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民营企业将在5年内破产,85%将在10年内消亡,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年。是什么原因导致民营企业如此短寿?从短期来看是产品问题、市场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但从深层次来看,则是人的问题,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情况,探索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之路。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彼得·德鲁克认为人是企业里具有其它资产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但那个时候,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超过人力资本的贡献,因此人力资源概念没有得到企业界的关注。近十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管理国际化掀起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潮,众多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瑞克斯、托勒和马丁内斯等人指出,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考虑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不尽相同的方面。接下来我们以国外最典型的美国和日本的模式为代表,对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得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 1.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高度市场化和制度化,人力资源的吸收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注重优秀人才的提拔,但劳资关系是对抗性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人力资源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人力资源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以物质刺激为主,员工流动率高。 美国企业的提升政策、薪酬政策和培训政策等都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网罗了一批世界各地的精英。任意就业政策、详细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评

世界地理(一)亚洲概述、东亚和日本、东南亚

世界地理(一)——亚洲概述、东亚和日本、东南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过10年的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至今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世界经济“三极”。据此回答1~4题: 1.就国内条件而言,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 A.紧缩军事开支B.加速设备投资和更新 C.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D.充分发挥岛国优势 2.日本的工业向其国土南北两端发展的原因是 A.南北两端有丰富的能源B.南北两端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C.南北两端农业水平高D.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现“饱和状态”3.有关日本农业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民多采用大型农业机械②精耕细作,单产很高 ③侧重发展水利和生物技术④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日本的气候表现为 A.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B.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D.夏季日本海沿岸多雨,冬季太平洋沿岸多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5~7题。 5.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太阳辐射 C.土壤D.降水 6.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 因素是 A.地形B.洋流 C.土壤D.降水 7.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 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 C.太阳辐射D.降水 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丁城市 9.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论日本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论日本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标准成本管理等旧成本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不适应现代发展时,西方成本管理界各种新的管理思想逐渐兴起:其中形成了两种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且在实践中运用的成本管理模式--日本成本管理和欧美成本管理。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80年代成为举世瞩目的成功典范,虽然在今天仍需我们注意学习,独特的管理模式,因为他们仍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今天谈谈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当中最重要的环节--成本管理。(公司与系统--打好企业管理系统基本功) 当然有人会认为日本的"成本经验"已然过时,但殊不知,人家过去的经验恰恰可能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 成本管理是日企成功之本 以下我分析为几个方面(以下是本人观点): 日本企业成本管理独特之处主要有: 1.产品设计前-目标成本 A.目标成本的稳定性 日本公司制定成本的顺序是:市场销售目标价格-产品设计-成本预算-计划成本。在新产品设计前制定目标成本,是日本公司成本管理的特点之一。 以汽车制造商为例,汽车的每一项功能都被视为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汽车的挡风玻璃、引擎滑轮到引擎箱都事先制定一个目标成本。制定目标成本,"这只是成本核算战役的开始",这一"战役"的过程就是公司同外部供应商之间,以及负责产品不同方面的各部门之间的紧张谈判过程。最初的成本预算结果也许高出目标成本的20%左右,或是一个更高的比例,但通过成本计划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以及营销专家之间妥协和利益权衡后,最终产生出与最初制定的目标成本最为接近的计划成本。 定位目标价格以后,一般没有特殊要求,他们是不会更改目标价格。 B.目标成本未来性 日本公司在制定目标成本的过程中,一定会把目标放在未来的市场,并非今天的市场。日本一位专家安雄其伊:"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日本企业制定目标成本不仅参考现行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到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同类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政治上的偏差、经济上的失误,尊重民意,坚定地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这是中国改变旧模式形成新模式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穷则思变的优良传统,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华人,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新时代、新经济、新目标自测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新时代、新经济、新目标自测 单选题(共5 题,每题6 分) 1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 ? A.十一大 ? B.十二大 ? C.十三大 ? D.十四大 2 . 坚持以为中心, 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 进社会全面进步。 ? A.人民

? B.改革开放 ? C.经济建设 ? D.依宪治国 3 . 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和战略部署大体可分两阶段: 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A.公正 ? B.平等 ? C.法治 ? D.美丽 4 .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A.不平衡不充分 ? B.不充分不协调

? C.不协调不充分 ? D.不充分不平衡 5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为主线。 ?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C.产业结构升级 ? D.改革开放 多选题(共5 题,每题8 分) 1 . “坚持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具体指要。 ? A.坚持协调发展 ? B.坚持绿色发展

? C.坚持开放发展 ? D.坚持共享发展 2 . 为了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下面属于新经 济形势下要求着力构建的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 A.市场机制有效 ? B.微观主体有活力 ? C.宏观调控有度 ? D.主体参与积极 3 . 坚持解放和发展各种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 活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属于努力发展的方向的是。 ? A.更高质量 ? B.更有效率 ? C.更加公平 ? D.更可持续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作者:张丽红白妍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该文论述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兴盛的新时代;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盛的新时代;是让所有人民一起不断富裕的新时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义;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完成的一个主要政治判断,是一项关联到全局的政策考量,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段,是我国社会重要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我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创建美好未来的实际基础,拥有比较深的思想内涵,比较重的政治分量,具备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 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象征着近代以后历经坎坷的中华民族取得了从富起来、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取得了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象征着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盛的生命活力,在世界上高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持续发展,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前进的道路,给世界上有些既盼望加速发展又盼望维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与国家提供了崭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困境奉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使用“三个象征着”从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中华民族三个角度,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象征性意义。 1、中华民族从完成“强起来”的崭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的崛起,将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中最宏伟的历史事件之一。如今,我们亘古未有地靠近中华民族宏伟复兴的梦想,亘古未有地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这一梦想。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对历史的盛衰具有最深远的感受。[1]毛泽东曾说中华民族“具有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的能力”,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民族复兴这一“千年一叹”的深远思考。中华民族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中走过来,经历170多年艰难的探索过程,最终迎来了最靠近梦想的今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具备主体性的崭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美日企业管理模式知识和决策权的视角比较

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知识和决策权的视角 通常对美日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本文从知识和决策权的角度研究了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模糊工作设计、员工参与管理和横向协调为特点的分权式管理制度。美国企业重视通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规工作设计、专业管理和纵向协调为特点的集权式管理制度。最后,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围。 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由于两国的文化是不可移植的,因而两国的管理体制相互之间也是不可能移植的。沿用到中国,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应该发展具有自己特殊的管理理论,而不是用西方的管理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另一派学者认为,不存在任何两种分裂的管理理论,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日本的管理实践是在五六十年代学习美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日本的管理体制不能说完全是由日本文化决定的,只能说是在本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国的管理经验,是美国模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如今,日本管理体制中的团队管理、员工参与、及时生产等管理方式也在美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日本和美国的管理体制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同一体系下不同的发展模式,因而可以用统一的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目前,关于美日企业比较体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在统一理论框架下的严谨理论分析。本文运用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认为美日管理体制差异的核心在于知识在组织中不同的分布状态,以及导致的相应的决策权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美日两国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原因,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围和条件。 一、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关系

中特之“中国模式”的论述

“中国模式”观点综述 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60周年国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领导干部竞选考试可能会涉及相关内容,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 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 G.Chang)则提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肯定和赞扬。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尚存许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世界留下如此众多和非同凡响的奥运遗产,光用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而“举国体制”无疑是这一切奇迹中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在这次奥运会中,单单是出动这么多的人力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企及。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的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还有,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财力方面的投入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达到的。 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什么是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靠80年代的胆大妄为,即“胆商时期”,90年代靠的关系,即“情商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21世纪是X 倍速变化的时代,原来的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持续成功了。 当内外部环境和客户的偏好发生变化,即商业模式需要变动的时候,他们没有及时地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没有来得及调整就遭受灭顶之灾,壮志未酬身先死。原因是当今时代与企业以前适应的那个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投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高成本、低利润、供过于求、同质化竞争、经济一体化、消费者主权 2、产能过剩:现在的中国经济本质上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耗今天的产能过剩 “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就是在这个非连续性时代,使自己的行动保持内在连续性的人。”---经营哲学家汉迪 企业不仅要在时间维度上敢于颠覆自己过去的商业模式,大胆突破现有市场游戏规则,整合一切创新资源,进行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创新,同时还要在空间维度上,对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扬弃性的学习、借鉴和模仿。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扬弃,就是要复制“模式的成功”,而非复制“成功的模式”。 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从一个企业复制到另一个企业却不一定会成功;今天成功的商业模式,明天却不一定还能适用。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要学会系统思考和框架性构思,而非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必须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以价值整合为核心,系统审视和思考企业的整个商业运营流程,寻找关键创新点并确立创新课题,构思企业整体的创新框架,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客户价值实现与创造的逻辑。它的内涵可以描述为: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内部是一个小系统:产、供、销、研发;企业外部有个大系统:产业链、供应链、产业价值链、银行、政府、媒体等等。 客户价值最大化、内部化或利益相关者、整合、高效率、系统、赢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九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环节,这九个要素缺一不可。 “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南和动力源泉。这里的“客户”是广义的客户概念,它有四层含义: 1)客户包括消费者、股东、合作伙伴、员工和社会,其中消费者是主导,只有消费者的价值实现了,后四者的价值才能实现; 2)根据需求不同来确定消费者进而细分市场,而不是相反; 3)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和给予超值的服务; 4)客户不仅仅是指公司外的,也包括公司内所有创造价值的员工。 衡量公司内部管理是否高效率有两个最直接的指标:客户化——所有的下游都是上游的客户,让下游满足是上游工作的标准,它是建立在流程化管理基础上的;货币化——公司内的各部门和个人创造价值的度是可以考量的,内部关系不是靠行政来调节,而是靠利益来调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