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研究论文

红楼梦研究论文

红楼梦研究论文
红楼梦研究论文

寂寞冷香天赋与

——从“冷香丸”说起

高中也好、大学也好,教材里的《红楼》篇目后都有这么一行字作为评价概括: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讲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一是恶人作祟;二是盲目的运命;三是由于悲剧中人物的位置及关系,使其不得不这样,不必非有蛇蝎之人物与意外之变故。

王国维在点评红楼时有这样的语句:“前两种悲剧属于罕见者,可以避免,而第三种如《红楼梦》,则是以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无时不可坠于面前者。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除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闻黛玉说‘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他的祖母,遂酿成金玉合木石离的‘悲剧中的悲剧”,“此等惨酷可谓天下至惨’。”

因这不是由于蛇蝎之人物和非常之变故造成的悲剧,所以我们不妨将《红楼》这段悲剧爱情归为第三类。

而这个“第三类”悲剧中,三位主角的悲剧程度如何,这确实难以区分个高下。

在本文,暂且说说宝钗。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

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观点,却认同后者对其“性冷”的评价。

原书中如此写道:“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

“有才华”、“端方”、“娴雅”、“行为豁达”,这是对于薛宝钗性格的最初、最基本评价,我们看到的,也正是一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标准闺秀形象。

除去太虚幻境中的诗词描写,以及“鲜艳妩媚大似宝钗”的警幻之妹可卿,宝钗的第二次出场,正是本文着重观察的“冷香丸”一段: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

分黄柏煎汤送下。”

这一堆花儿雪儿雨儿霜儿化成的药丸子,被宝钗用来压制“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从药理学来看,此方的特点在于所用诸药均为花蕊,气味芳香,性寒而平,便于服用,易于收藏。方中牡丹花蕊除蒸退热,白芙蓉花蕊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白荷花蕊清心益肾、止血,白梅花蕊开胃散结、生津止渴、安神定魂、清头目、利肺气。四药为丸,用黄柏煎汤(泻肾火),共奏滋肾润肺、宁嗽止咳之效。

简言之,这个“冷香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降火清心。

然而通览全书,除了与探春共同理家是的威严之外,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进退有度,贤良到近乎于迂腐的“宝姐姐”。那么降“火”,火从何来?清“心”,心有何物?

第二十七回里写道“(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纵览全书,端庄娴雅的宝钗只有这一次露出了少女的活泼与青春,显现出天真烂漫的一面——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那被“冷香丸”压制住的“火”与“真心”——如黛玉般的直率,如湘云般的娇憨,对活力与美的不自觉地本性与追求。

在宝钗的诗词中,也隐含着她的真实想法。第七十回中,宝钗

以一曲《临江仙》咏怀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很多研究家将最后两句解为宝钗好高骛远,或是认为这边是宝钗将登上宝二奶奶宝座作为目标的伏笔。他们以为,宝钗在未能雀屏中选以后,便把目光投向了贾府,希望嫁入贾府以寻求政治上的联姻。

但我却以为曹雪芹并无此意,或者说,不单单有此意。

红楼前文中曾经提及,薛家上京的目的是为了送薛宝钗待选类似于“公主陪读”这一职位,以此巩固薛家皇商的地位。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宝钗未能选中。

试想一下——虽然贾府确实富贵非常,但无论如何缺少皇家气派,曾经希望入宫待选的宝钗不可能那么迅速的适应这种落差,并且马上开始积极谋划嫁入贾府。而“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恰是心高气傲的宝钗不愿放下身段,希望自己主宰命运的暗示。至于最后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则说明宝钗其人颇有想法,希望更上一步,而不仅仅困于闺阁府第之内。

而“上青云”之后,追求的又是什么?我想或许可以理解为之前提到过的“热”,也就是对于青春的追求与向往,少女的自由与热情。而这也正是被“冷香丸”——家人亲手制作的冷香丸——压制住的,或者说希望能够压制住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

宝钗,一个屋子素净的连老人都看不过去的宝钗,一个进退有度顾全大局的宝钗——

也是一个可怜的,被苦苦压抑着不得展现自我的宝钗。

所以她不得不性冷,不得不宽宏,她虽然向往却被太多的东西所困,只有默默隐忍。而最后报答她的,不过是李代桃僵的婚事,日渐衰颓的府第和抛下她出家的夫君。

“金簪雪里埋”,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最终不得不在冰雪之中艰难的度过自己之后的日子……

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日语学院08201班马云彤0802114002

(完整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基础知识

附2:《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基础知识 (2018.1) 注:比赛试题参照题库内容,但有可能超出题库范围。备赛时请将《红楼梦》120回的文本阅读分配在寒假及2017—2018学年度下半学期。以大赛为契机,激励学生阅读名著。 1.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那个人物?( C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秦可卿 2.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两位主人公?( B ) A.探春迎春 B.宝钗黛玉 C.元春黛玉 D.宝钗惜春 3. 诗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 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 A ) A.宝玉B.贾琏C.贾蓉D.贾环4. 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晴雯撕扇 B.黛玉葬花 C.宝钗扑蝶 D.元春远嫁 5.下列语句不出自《红楼梦》的一句是( C ) A.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6.贾珠是贾宝玉的哥哥,那么贾环是贾宝玉的( C ) A.哥哥 B.姐姐 C.弟弟 D.妹妹 7.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的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B ) A.姑母姨母舅母 B.舅母姑母姨母 C.姨母舅母姑母

红楼梦服饰

红楼梦中在人物出场时对人物服饰的描写着墨并不多,在前五回借林黛玉视角一窥贾府全景后,随着薛宝钗的出场,长篇的人物服饰描写基本上告一段落,但是每个人物的形象却在阅读过程中鲜明地显现,文章又时而简笔几句,提及的衣裳皆是质地精良,剪裁细密,故丝毫不减贾府大家风范,盛世时的极尽奢华。 林黛玉初入贾府,一番拜访后,日后大观园内各色人物精致皆已尽收眼底,借着黛玉原本大家闺秀,心思细腻的目光,使府中众生扮相一一入镜,更不会让人错过其中与众不同之处。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宝玉: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宝玉偏爱红色,于是红色也成了宝玉着装的主色调,除了婚丧节庆外出穿着正式外,在内常是以红色为主,半旧红绫短袄、大红猩毡或是荔支色哆罗呢的箭袖,都是宝玉家常的扮相。在文中读到,虽是翩翩公子,但丝毫不显得别扭,与其形象已融洽得当。 至于服饰的搭配,从来都是讲究的,即使宝玉性格独特,但在着衣上,红色也没有过于霸道,常有素雅的色彩搭配:石青起花八团倭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资料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也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密切相关。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专管纺织、印染等业务的官吏)的家庭;“曹氏的家庭环境很有文艺的气息”〔3〕,他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 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服饰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的服饰。在《红楼梦》里,我们没有看到清朝官员帽子上标志官阶的花翎,也少见长袍马褂,而多是明代的宽衣大袖,有时还有其它朝代服饰的痕迹。但每当服饰涉及到清廷禁律时,曹雪芹又不敢僭越。这是《红楼梦》服饰的特点。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文中虽对描写时代背景十分含糊,但书中的服饰形象,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 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第四十九回中的李纨穿着“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褂子”称谓虽说明代时已有,但明代方以智《通雅·衣服》中说:“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唯制式不同耳。”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结合明人所说的“北人”,也可以认为是山海关、张家口外人。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箭袖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主要限于射手等。因为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清代宫廷早期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另外,绣蟒的袍,在明代时为职官常服,只有清代,才放宽穿着范围。《大清会典》中曾记亲王、郡王、贝勒以及侍卫、公主、命妇等人都可以穿蟒袍。区分等级的办法主要是衣上的蟒数和蟒的爪数(如四爪、五爪之分)。 鹤氅 第四十九回写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孤皮里鹤氅,薛宝钗是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白狐皮 第四十九回,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鹤氅。 按:《史记·孟尝君列传》云:“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足见,白狐皮历来是名贵的皮裘。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也说:“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貂鼠皮 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穿着贾母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里子大褂子,大貂鼠的风领围着。 抹额、昭君套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七中学申祥义 新编高中教材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书目,这是一件比较让人高兴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知道,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到现在围绕着这本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其研究之精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阅读《红楼梦》这本书就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放羊式”的阅读肯定不行,那就需要我们给予指导。 我认为温儒敏老师说得很好“书的类型决定书的读法”,我们应该首先把《红楼梦》当成一部小说来读,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和“小说阅读”有关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应该是基于小说鉴赏方面的。 我在给学生讲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曾经跟学生说过,记叙文写作其实是再容易不过的一件事情,它要求我们做到五个一就足够了,那就是——营造一个环境,塑造一个人物,描写一个情节,表达一个主题,打动一个读者。如果能够做到这五点,我想这篇记叙文应该算是一篇成功的记叙文。基于此,我认为围绕《红楼梦》这本书展开的整本书阅读也可以这样来进行操作。 或许会有人发出疑问“这样是不是又会陷入肢解文本的误区”,我想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章节自成单元,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次,《红楼梦》继承了明清以来话本小说的叙事结构,这个结构讲究的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它基本上不会是单线叙事,而是双线或是明暗线的叙事结构,《红楼梦》中就有两条叙事的线索,一条线是贾府的兴衰,另外的一条线是宝玉的情感发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感情纠葛),在这两条线索下,上演了一部《红楼梦》。因此,围绕着这五点进行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阅读每一个章节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思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受众这样的五个关键词,并作出自己的解读,当整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整本书关于这五个关键词的架构了。这样不仅不会破坏整本书阅读的连贯性,相反这种紧扣关键词的思考能够让阅读不止流于泛泛,而是一种带着问题阅读的思辨性活动。下面我就我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做一个具体的说明。 一、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红楼梦》中大的社会环境当然是一个诗书礼仪之邦,一个诗书礼仪之家,具体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展开的。其中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贾府,一个是大观园,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小的环境描写,比如前几回当中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用了八个字“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就把环境烘托出来了,为下文英莲的丢失作了铺垫。大的环境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表现出来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整个贾府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描绘,对大观园的描绘则是更为出彩的地方,先是通过贾政带领众清客游园,次又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为我们展示了大观园的全貌。在提出这样一个关键词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思考这样的问题: 1、读每一回的时候都要看看里面有没有环境描写,分别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作用? 2、大观园是贾府众多小儿女的生活空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样一个生活空间的? 3、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你发现大观园前后的描写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是带着问题阅读,所以学生的阅读得以深入下去。同时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去

红楼梦里人物服饰所代表的形象

红楼人物服饰形象 金相玉质不肖子:贾宝玉的服饰形象 翩翩公子的风度,在第三回中,刚进府的黛玉所目睹的表哥形象,刚进来时一看, “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会儿在回来时,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在这一回中,宝玉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凤姐。宝玉因得贾母喜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能敌,一身嗣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 曹雪芹几次写宝玉穿箭袖衣饰。第八回“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时宝姐姐看到的宝玉是“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第十五回北静王所见的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看戏换的是“大红含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去舅舅家是“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箭袖服饰是一种窄袖袍服,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原为便于骑射,由满族游牧

尚武的民族传统而来,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清代宫廷早起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宝玉虽不习武,穿上它可以显得英俊干练,风流潇洒。如若改成宽袖长袍也许更适合读书人,却不免老气横秋,那就不像贾宝玉了。 月葬诗魂:林黛玉的服饰形象 柔弱美,体现林黛玉的清、雅。林黛玉的服饰描写有几次,次是在第八回林黛玉回到梨香院,“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大红是林黛玉服饰的主色,穿戴红色不仅是贾府爱红风俗影响所及,也寄托了林黛玉的美好愿望,即与宝玉相配。 第二次是第四十九回芦雪庵赏雪对红梅,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这青金闪绿如意绦为一身红装平添几分动人春色,仿佛是万红丛中一点绿。这即凸显了黛玉的穿衣品味,又符合她希冀的红绿相配的爱情愿。 第三次是第八十九回,宝玉去看她,她“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上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月白、银鼠(洁白)、加杨妃色(淡粉色)此时黛玉的服饰色彩淡雅清丽,与她洁身自爱的性格相一致。“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显得清新自然。整个着装既不有意展示华丽,也不刻意追求朴素,反映她不同流俗、无所掩饰的个性和“潇湘妃子”卓尔不群、洒脱自然的气质。整部《红楼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 一)阅读版本选择 《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 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 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 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 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多是单篇文章,缺乏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准确把握《红楼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 饮食 文化 《红楼梦》中描绘的珍馐异馔五光十色,其中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 三十六 种,肴馔有五十八种,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而且 还 有一些典雅风 致、特殊肴馔的饮食用膳。 其中关于 「饮食」的描绘更占据很大 比 重,有人说 ,『红楼梦』整本小说 的 情节,就是以一系列的「吃」构成与起承转合的,而饮馔之学,在从前是 书 生不论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它却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民生四需以「食」 为 首,才「衣住行 」,人不穿衣,无处避 居 ,无代步工具都可以生活,但如果不吃 东 西,那可就不行了,认真来看 ,「饮馔」始终是中华文化里极丰盛且重要的一 部份, 值得大家讨论的好题材。 全书的章回目录中涉及「吃」的就有:『宴宁府宝玉会秦锺』、『庆寿辰 宁府排 家宴』、『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史太君 两 宴大观园』、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脂粉香娃割腥啖瞻』、『荣国府元 宵 开夜宴』等等。 从盛大的迎接皇妃的盛宴,到贵族公府的豪华家宴,从酒楼饭店的歌妓郁 酒,到 街头巷尾的随意小吃,可说是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给。 如书中第 41 回关于「茄鲞」的描述: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 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 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阁香菌,新 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 、 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拏鸡汤煨干了,拏香油一收, 外加糟油一拌,盛 在 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拏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 拌,就是了。 」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怪到这 个味儿 ! 」 『红楼梦』中,曹雪芹对酒描写的不多,可是茶却不曾慢待,凡提到饮宴 之处, 无不说到茶事,茶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也成了人们生活 离不开的必需品。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饮酒前要先吃果品饮茶;吃完饭后 用茶漱口,然后换杯饮茶;来了客人,先要敬上一杯热茶。专门的品茶,见 妙玉在栊翠庵请宝玉、黛玉、宝钗,别有一番情趣。妙玉用埋在地下有五年 花上的雪水烹茶给宝玉等人喝,宝玉还真品出了些许味道。品茶不在多,曹 芹藉妙玉的口说:「一杯为 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 。 」 这虽失于尖刻,却也道出了茶 中的奥秘。 『红楼梦』中,凡重要筵席,皆有明确的主题。如元妃省亲、贾母寿辰、 中秋赏 月、除夕祭祖、秦氏丧葬等筵席,主题都十分鲜明。针对特定的主题 以 及举行筵席的 时间,参加筵席的人员等具体情况,『红楼梦』中,十分注意 筵 席地点的选择、场面 气氛的控制、时间节奏的把握、空间布局的安排、器具 与 菜肴的配置以及服务人员的 选用等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法来突出主题 ,中 要 于 梅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导读与知识清单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与知识清单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导读清单 作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整本书”, 《红楼梦》这部小说对中学生来说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即使不为考试,它 也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人生必读书。其百 科全书般的广博内容、卓绝超拔的艺术成 就、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对提升一个人 的整体素养(绝不仅仅是语文素养),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清人所说: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但是,除非像张爱玲那样的天才,对大多数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部小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为缓解这种畏难情绪,我们特意列出这一“清单”,虽然必定是挂一漏万,但可为中学生们提供一面窥视红楼的窗口。 【作者与版本】 1.虽然钱钟书先生认为“吃了鸡蛋感觉良好,却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说中处处有曹雪芹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子。 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使小说具有跨时空的永恒意义,曹雪芹故意模糊了小说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舆邦国,但其实写的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在阅读小说之前,你应该对曹雪芹及其家世做一番了解。 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曾属“簪缨之族,诗礼之家”。 曾祖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乳母;祖父曹寅是康熙亲信;父辈曹顒、曹頫袭父职,一家三代任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康熙南巡时4次住在曹家,曹家地位可见一斑。 雍正时曹家受冷遇,雍正五年被抄家,曹家从此败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家道中衰之后,从而写下这部带着幻灭悲剧的小说。 3.《红楼梦》有4个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衩》。《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脂砚斋评点本(80回)和程伟元活字印本(120回),程本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补写。 【整体把握】 4.《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雪芹愿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导读指导(教学设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教学 (统编版)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导读指导(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初步了解《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广、之深。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红楼梦》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课题 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将要阅读《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二、说作者

1.虽然钱钟书先生认为“吃了鸡蛋感觉良好,却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说中处处有曹雪芹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子。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使小说具有跨时空的永恒意义,曹雪芹故意模糊了小说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域邦国,但其实写的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在阅读小说之前,应该对曹雪芹及其家世做一番了解。 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约生于公元1715年,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曾祖父曹玺也有战功,官至工部侍郎。康熙登基以后,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钊任江宁织造的官职达六十年之久,负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制造、采购、供应等任务,并为皇帝耳目,被封为一品大官,负有探听江南一带社会动向、随时上奏的政治使命。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又是康熙皇帝的侍读。曹寅还做过两淮巡盐御史,他两个女儿都被选做王妃。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又博学能文、能写诗填词谱曲。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的生父叫曹顒,曹雪芹未出世时,曹顒已亡,曹雪芹是曹顒的遗腹子。曹寅只有曹顒一个儿子,曹顒死后,曹寅过继他弟弟曹宣的儿子曹頫为己子,承袭职位,故曹頫成为曹雪芹的养父。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残酷地迫害和镇压了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雪芹的父亲因为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首当其冲,被

论《红楼梦》的服饰文化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也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密切相关。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他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服饰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的服饰。在《红楼梦》里,我们没有看到清朝官员帽子上标志官阶的花翎,也少见长袍马褂,而多是明代的宽衣大袖,有时还有其它朝代服饰的痕迹。但每当服饰涉及到清廷禁律时,曹雪芹又不敢僭越。这是《红楼梦》服饰的特点。 一、贾宝玉的服饰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是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他对红色情有独钟。初见黛玉时,他“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结成小辫,红丝结束,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服饰以红为主色:大红箭袖、红丝束发、银红大袄、大红鞋;黛玉替他拢头发时,他戴的是“绛”色的簪缨(绛:深红色);贾芸去看他时,他屋里“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群芳夜宴时,穿着大红小袄子,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他为何独爱红色呢?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第一,红色在光谱中相对于其他颜色来说,有强烈和兴奋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第二,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称美女为“红粉佳人”。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第三,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发扬正常的人性,在自由的空间里“任情任性”地活着。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活动准备】 1.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 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 (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 1.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报纸社评) 学生收集到的被符号化、当作语词在现实交流中使用的《红楼梦》人物共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李纨、妙玉、史湘云、贾母、刘姥姥、贾政、贾珍、贾琏、贾赦、薛蟠、柳湘莲、王夫人、邢夫人、尤二姐、尤三姐、袭人、香菱、晴雯、平儿、紫鹃、小红。其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高频现身。 【师生活动总结】能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判断一部小说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所收集材料充分说明或证明了《红楼梦》塑造的典型形象之多。这些典型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这充分说明或证明了《红楼梦》创作的巨大成就。 2.分析同一个人物符号(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含义是否相同。以书中配角刘姥姥为例说明。筛选学生收集到的语料如下: (1)2017,我们要像刘姥姥一样抓住机会(红鹭上云天的博客文章标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A组(答案与解析)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A组)答案与解析 (全卷五个大题,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 一、按要求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C)【解析】此句似贬实褒,从反面写出宝玉对封建正统的不屑和轻视。 2.(B)【解析】宝玉抓周时不取纸墨笔砚,单抓脂粉钗环,惹得贾政大怒,断言其“将来酒色之徒耳”。 3.(B)【解析】B句是第十八回中薛宝钗所题诗句。 4.(C)【解析】王熙凤精明机变,善于根据长辈的脸色行事,此处的情绪突变也是为了逢迎贾母。 5.(C)【解析】王夫人还有一亡子贾珠,且贾环在贾府中不具备“众星捧月”的地位。 6.(C)【解析】元春落泪均与亲情有关,C不符合落泪的原意 7.(A)【解析】黛玉黄昏时探望的原因见B、C选项,这表现了黛玉深爱宝玉,又行事谨慎的心理。 8.(B)【解析】贾府上下并非皆对刘姥姥尊重,这笑中有嘲讽、有取笑,也有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之笑。 9.(D)【解析】黛玉此时不是失望,是心系宝玉,是对宝玉深深的关心和挂念之情,写出了两人间的爱恋。 10.(D)【解析】该选项体现出的是晴雯对宝玉的深情。 11.(B)【解析】此语是用来形容探舂的。《红楼梦》第三回:“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12.(D)【解析】此句没有表现了对不公平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将正确笞案填入下列试题画线处(本大题共10小题,共26分) 1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该书以贾宝玉、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大厦将颓的时代内容。 14.《红楼梦》题名众多,除原名和《红楼梦》之外,请写出其他任意三个书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和《金玉缘》(任选三个即可) 15.“旧红学”是王国维之前的“红学”,主要有两个派别:评点派和索引派。“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他们的红学评述代表作分别为《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红楼梦新证》。 16.《红楼梦》中的人名经常谐音取义,如贾雨村取义为“假语村言”,甄士隐取义为“真事隐”。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四人的名字合起来取义为原应叹息。 17.《红楼梦》中涉及贾府五代人,即“水”字辈,如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代”字辈,如贾代化、贾代善;“文”字辈如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贾敏(任选两个即可);“玉”字辈,如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任选两个即可);“草”字辈贾蓉、贾兰、贾蔷、贾芸(任选两个即可)。 18曹雪芹在第五回《终身误》中对宝钗和黛玉的行为表现、性格倾向加以比较,作了一个初步概括: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黛玉则是世外仙妹寂寞林。 19.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各配备了一件独有的标志配饰,贾宝玉佩戴的是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玉麒麟。 20.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这些都喻指了红楼女儿的悲苦命运。 21.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贾府日常事务的是王熙凤,在管理上最具改革色彩的女子是探春。 22.“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章中,林黛玉与湘云联句,黛玉作“冷月葬诗魂”五字,湘云说她“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妙玉亦说“太悲凉了”。此语暗伏第九十七回焚稿断痴情的不幸结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中

对红楼梦中人物服饰的研究

对《红楼梦》人物服饰的研究、 研究组员:张依、路娜、马智龙、徐星星、严欣、吕雯、窦小童 指导老师:张丽丽 摘要:清末,华丽开放 清末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她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清风范。 末承初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作为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清末,唐高祖以赫黄袍巾带为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袍黄衫,于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制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颔、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技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装饰,如“花细”有很多特色,发髻形式也多种多样。 而唐代织锦,无论在织造技术或花样图案上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来在新疆吐鲁番,巴楚及甘肃敦煌等地发现了大量丝织品实物,品种花式极为丰富,染织技术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绘木俑服饰中出现了丝,比文献记载早几百年,这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还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别具一格。 研究内容: 人物服饰: 1、贾宝玉服饰:宝玉只穿一件茄色多罗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束了腰, 披上玉针蓑,带了金藤笠,带上沙棠履,忙忙地往芦雪庵来。 贾宝玉穿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棠木屐,蝴蝶落花鞋。 第三回中贾宝玉的第一次亮相,“登着青缎粉底个朝靴”接着曹雪芹写宝玉的第二次清装出场,那双鞋换成了“厚底大红靴。”同时,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了宝玉的一双蝴蝶落花鞋:“黛玉看宝玉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秀的绵纱袜子,着蝴蝶落花鞋。” 第三回,宝玉戴有“束发嵌宝紫金冠,”是以金丝编织,上面镶嵌各种珠玉。紫金,即铜合金的合金,亦称紫磨金。 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如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已换了冠带;头上一转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贾宝玉含玉而生,幸得贾老太太的宠爱,才有了后面那戏剧性的一生。于是我们常常在想如果贾宝玉没有那块玉或者那块玉(石头) 不好奇于人间的繁华世故又或者女娲娘娘补天的时候想得周全些,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郁结,也不会有金玉之言,那么贾宝玉的一生也不过如此的了了完事。但终究是如果。贾宝玉注定成为《红楼梦》的主角,注定成为那“灵秀之人”“生于富贵公候之家”“落为痴情种”也注定了那一场悲剧的开始。 2.林黛玉服饰描写:林黛玉的美就显得冷静了许多,其服饰描写也都十分的素净;浅灰色背心,月白色绣花小皮袄。配着海棠红色的裙子,不甚鲜艳,梳妆也是非常随常,很少有华丽的装饰,是一种清雅素淡的美,衬托了林黛玉的孤傲,多愁善感以及“弱不胜衣”“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柔弱的性格。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四课 教育部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要求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课型一般分为导读课、精读课、成果展示课。从当下很多“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来看,很多老师会选择成果展示课,而成果展示课恰恰是建立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的。我们从这三种课型入手,给你整理了《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祝你阅读愉快。 第一课:《红楼梦》导读课。 01 阅读准备 【阅读版本选择】 《红楼梦》版本较多,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 【相关书目推荐】 此外,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 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 【阅读时间规划】 《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趣味性不强。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选择此类型的书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一般而言,要充分利用课上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每周末阅读几章的内容,通过阅读打卡等方式进行督促。 而眼下的寒假,就是一个最佳的阅读时间。 02 阅读策略和方法 一般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策略。 基于《红楼梦》容量大的特点,总体上,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在总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章节,进行精读教学和展示。 而在进行精读时,一般采取“评点式”的阅读方法。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即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用词造句等方面,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

浅谈《红楼梦》的服饰风格及其美学特质

浅谈《红楼梦》的服饰风格及其美学特质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之誉,其中涉及到人物及人物服饰的描写无不想尽。对此,不少专家专门对《红楼梦》中的服饰进行考证,但至今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这也正是艺术美的一种体现,是《红楼梦》的美。本篇论文主要以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的服饰为主,并结合其他人物的服饰来介绍,展现了《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巨大艺术魅力。 一、《红楼梦》中的服饰风格 1.锦衣奢华的服饰风格 在《红楼梦》作品之中,笔墨浓重细致刻画的一个人物之一就是王熙凤,其属于一个入俗深,贪欲极大,而且也是一个“机关算尽”的人,她的性格与林黛玉有着天壤之别。在作品中,关于王熙凤服饰的详细描写,曹雪芹有三次详细的论述。 第一次描写,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看这个传闻中的表嫂形象。引用作品中的描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段文字,从颜色搭配来看,浓淡调和,美却不俗,头饰的主调是金黄,这样看起来富贵有加。总之,通过对王熙凤服饰、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多方面的细致描写,将一个精明能干、见风使陀的王熙凤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读者。 2.清秀隽雅的服饰风格 在《红楼梦》的描述中,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三石畔的绛珠仙草,只为报答赤霞宫神瑛侍者的雨露灌溉之恩,同宝玉一起下凡,用一生泪水报恩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林黛玉来自天上,由此其性格不同凡俗,有着旷世风华。这一气质,在对其的服饰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来。 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服饰,而是借助王熙凤之嘴,宝玉之眼来描绘林黛玉钟灵毓秀的风姿。如,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心直口快的她就惊叹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句话并没有对林黛玉的魅力直接描写,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绝美”的形象。在贾宝玉的眼睛里,关于林黛玉的描述则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是的妹妹”,着是对林黛玉清秀灵幻风姿的又一番描述。 3.灵性脱俗的服饰风格 《红楼梦》中,贾宝玉本是女娲娘娘补天遗留下的一块五彩灵石,后来成为赤霞宫的神瑛侍者,因为羡慕红尘繁华富贵,便去往尘世历经劫难。便有了大家族中的贾宝玉,其受尽一家人恩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服饰的描写,在前八十回中,就有十多处,每一处描写都详细生动。 关于贾宝玉的描述,以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眼睛所看到的形象,“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二《红楼梦》中服饰装饰蕴含的美学特质 1.对人物形象的反应

红楼梦中的服饰美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也熠熠闪光,美不胜收。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在原始社会,人类衣禽兽之皮,主要是从功利的目的出发,为了护体和保暖。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审美因素日益增加。进入了阶级社会后,又逐步形成了一套服饰方面的礼仪体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每个朝代的服饰体制都表现了等级差别和礼仪要求,体现出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审美理想。《红楼梦》的服饰(据前八十回,下同)也不例外。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服饰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的服饰。在《红楼梦》里,我们没有看到清朝官员帽子上标志官阶的花翎,也少见长袍马褂,而多是明代的宽衣大袖,有时还有其它朝代服饰的痕迹。但每当服饰涉及到清廷禁律时,曹雪芹又不敢僭越。这是《红楼梦》服饰的特点。清兵入关后不久,清统治者为了清除大明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地位,强令全国剃发易眼,违者轻则“杖之数十”,重则“枭首斩予市”〔1〕。经过了雍正初年抄家后的曹雪芹当然不敢担文字狱的风险,所以当《红楼梦》的人物碰到正规的礼仪场合,如见官和上朝,就严格依清例穿戴。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政一得到消息,便急忙“更衣入朝"谢恩。元春省亲本是回娘家,但因她是皇妃,全家自贾母起“俱按品大妆”恭候。虽然没有正面写贾政“更”的是什么“衣”,贾母等的“大妆”如何,但可以肯定是按照清朝的服饰制度穿戴的。北静王的服饰最能说明问题。他“头上戴着净自簪缨银翅壬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蟒袍,系着白玉红鞓带”。按清制,袍服以蟒袍为贵,为官员命妇所用。而五爪龙蟒袍,只有王侯、国公、郡王、贝子才能用,其它官员即使御赐也要挑去一爪才能穿〔2〕。北静王能穿五爪龙蟒袍,说明了他的王室身份。他的帽子和袍服是白色,而腰带是红色,一方面因为北静王此行是路祭秦可卿,按清朝礼仪,应该穿素;另一方面,黄色是皇帝、皇太子所专用,即使是亲王、郡王,不是御赐也只能用其它颜色。清朝有宗室(皇帝的本支)为黄带子,觉罗(皇帝的叔伯兄弟之支)为红带子的规定〔3〕,所以北静王着素服红带。 曹雪芹为什么又不完全按清制装扮人物呢?从主观上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有意用“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使其“无年代可考”,以便给自己的艺术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是避免文字狱的一个花招。从客观上看,清朝虽然废除了明代服饰,但在有些方面还是沿用了前代的,其中最明显的是采用了明代官服的补子(前胸及后背用金丝绣成,以区别官阶的图案)。又由于实行剃发易服之初,汉人反抗甚烈,清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曾采纳了明遗臣“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在十种情况下可以不从清制〔4〕。这就为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客观依据。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乾隆年间,满汉经过长期交流,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满清已入主中原近百年,服饰不再影响其统治地位了。因此有人曾劝乾隆皇帝改服汉服,有一次他果真着汉式冕旒兖服召见亲近大臣〔5〕。这又为曹雪芹的创作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可见《红楼梦》的服饰总的来说遵循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审美标准,同时又有着曹雪芹自己的美学追求。 曹雪芹为什么又不完全按清制装扮人物呢?从主观上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有意用“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使其“无年代可考”,以便给自己的艺术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是避免文字狱的一个花招。从客观上看,清朝虽然废除了明代服饰,但在有些方面还是沿用了前代的,其中最明显的是采用了明代官服的补子(前胸及后背用金丝绣成,以区别官阶的图案)。又由于实行剃发易服之初,汉人反抗甚烈,清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曾采纳了明遗臣“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在十种情况下可以不从清制〔4〕。这就为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客观依据。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乾隆年间,满汉经过长期交流,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满清已入主中原近百年,服饰不再影响其统治地位了。因此有人曾劝乾隆皇帝改服汉服,有一次他果真着汉式冕旒兖服召见亲近大臣〔5〕。这又为曹雪芹的创作提供了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