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有光散文三篇

归有光散文三篇

归有光散文三篇
归有光散文三篇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yìng)也(2)。嘉靖丁酉(3)五月四日死。葬虚丘(4)。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5)时,年十岁,垂双鬟(huán)(6),曳(yè)(7)深绿布裳(cháng)。一日天寒,爇(ruò)火煮荸荠(bíqí)熟(8),婢削(xiāo)之盈瓯(ōu)(9),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10),即饭,目眶冉冉(rǎnrǎn)动(11),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yǎn)忽便已十年(12)。吁(xū),可悲也已!

作品注释

(1)寒花:婢女的名字。

(2)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媵(yìng):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这里指随嫁的女子。

(3)嘉靖丁酉:1537年(嘉庆十六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

(4)虚丘:古虚丘邑在今山东省境内。这里的“虚丘”可能应为“丘虚”,指荒地。

(5)媵:丫鬟。

(6)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7)曳:拖着,这里是穿的意思。

(7)爇(ruò):点火,焚烧。

(8)荸荠: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吃。

(9)瓯:小瓦盆。

(10)饭:吃饭。

(11)冉冉:形容眼睛缓慢转动的样子。

(12)奄忽(yǎn hū):很快的。

作品译文

(1)寒花,妻子随嫁的婢女。在嘉靖的丁酉年的五月四日死的,埋葬在土山上。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这是命啊!

寒花初来的时候,年纪仅十岁,垂着两个发髻,拖着深绿色的裙子。一天,天很寒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离开,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

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呀![1]

第一,归有光善于选材。这篇文章写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寥寥数笔,将三件小事串联起来,却毫无突兀之感,只感清新自然,令人不禁莞尔。然而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却早早地死了,而且奄忽就是十年,让人又不禁轻叹:岂不悲哉!生命如此脆弱,时光如此快迅,人生际遇如此不可捉摸!这正是作者巧妙地选取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读者与所描绘人物之间的距离,才使得这小小一篇散文给人的启示如此丰富,真可谓大手笔。

第二,归有光独特的写作手法。归有光描写事物,往往从侧面偏出,不直接写明,显得曲婉含蓄、幽谧动人。这篇《寒花葬志》,以写婢女寒花之名,实则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作者借写婢女稚气地不让自己吃荸荠,妻子笑之,又写寒花目眶冉冉动,妻子指与己看,又是相笑一番,两人脉脉温情、鹣鲽情深尽显其中,这也表明,作者记着亡妻的一颦一笑,记着两人之间值得玩味的一件件小事,真真纾徐平淡,诚切感人。

第三,归有光细腻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调。这也是古往今来归氏最得赞誉的一点。在《寒花葬志》这千古名篇中,作者锁定角度,精选细节,白描深画,寥寥几笔,写稚嫩活泼的寒花“曳深绿布裳”的轻盈步态,写她削荸荠却“持去,不与”作者的调皮举动,写她“即饭,目眶冉冉动”的憨然之态,然文末“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便戛然而止,涵盖了生的意趣和死的无情。这种对美好的刻画愈细愈小,对于流逝的悲哀就愈痛愈恸,给读者无限的感发空间。

先妣事略(1)

先妣周孺人(2),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3)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4)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5)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7)。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8)。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痾(10)。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11)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1]

作品注释

(1)先妣:亡母。妣,母,后只用于称亡母。《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2)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

(3)期(jī基):周年。

(4)颦蹙(pín cù):皱眉头。

(5)姁(xu三声)姁:和蔼亲切。

(6)缉纑:搓麻线。缉,析麻搓接成线;纑,麻缕。

(7)问遗(wèi):亲友相馈赠。

(8)洒然:很有秩序。

(9)《孝经》:书名,宣传封建孝道的儒家经典。

(10)羊狗之痾(ē):由家畜传染的疾病。痾,同“疴”。

(11)学官:学校。[1]

作品译文

亡母周孺人,在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夫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时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口气喝完,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往南一直到桥,沿着小港向东。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凭财产而在当地有势力,为人注重简易朴实。外祖父常常和谐亲切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间间房里整齐清洁。待佣人很好,即使到了非要棍打条抽的地步,也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在半夜醒来,就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先母故世以后,外祖母何氏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先母故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聘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2]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字词释义

1、轩:小的房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为(wéi)修葺。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抵挡。

14、洞然:透明敞亮。

15、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6、增胜:增添了光彩。胜:光彩。

17、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偃,仰卧。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而:修饰关系连词。是:这(样)。

25、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8、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29、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0、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1、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32、阖(hé):关闭。

33、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34、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40、手植:亲手种植。手:亲手。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42、制:规制,格局,制度,形式。

43、老妪:老年妇女。

44、先大母:已故的祖母。大母,祖母。

45、先妣:已故的母亲。

46、中闺:指内室。

47、阁子:小的房室。

原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常常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借来的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

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向西吠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注释】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5.对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听讼:听取诉讼 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抓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目为:眼睛看见 6.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吏多恶之/他日汝当用之 B.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C.引为南京大仆丞/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D.久而自伤/某所,而母立于兹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 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 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 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归有光作品阅读》

《归有光作品阅读》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 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 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 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

归有光《章永州家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归有光《章永州家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沧浪亭记(明) 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 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 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①,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 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 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②,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

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 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纳土:指吴越灭亡,淮南的土地归于宋国。②攘窃:指窃取帝位。16. 对下列句中加 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环:环绕B. 夫古今之变,朝 市改易易:改变C. 迨淮南纳土迨:到,等到D. 极一时之盛极:完全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C.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钱鏐 因乱攘窃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8.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

分断句。(2分)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 时之盛19.翻译下列句子。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2分)译文:参考答案:16.D(极:尽)17. D(A之:结构助词“的”/到、往;B乃:却,表转折关系/ 于是,就;C于:在,介词/被)18. 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 极一时之盛(错一处扣0.5分)19.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治”1分, 大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四周环水,这里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 浪亭的故地。文瑛多次请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写的只是 亭子的胜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

《明史·归有光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注释】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 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5.对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听讼:听取诉讼 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抓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目为:眼睛看见 6.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吏多恶之./他日汝当用之. B.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C.引为.南京大仆丞/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D.久而.自伤/某所,而.母立于兹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4 分) ⑵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3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归有光“行己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人物简介 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正月十三(即公元1571年2月7日)卒于南京,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富藏书。其父在成化初,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他又多方寻找采购。夫人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2] 人物生平 名扬海内科举不顺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当时主试江南的张文毅谓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

[古诗文阅读]《明史_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 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 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 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 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注释】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 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5.对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听讼:听取诉讼

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抓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目为:眼睛看见 6.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吏多恶之/他日汝当用之 B.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C.引为南京大仆丞/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D.久而自伤/某所,而母立于兹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 靖十九年考取举 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归有光文言散文阅读

高二文言练习 一、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世美堂后记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叔敖请寝之丘、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某以逋官物鬻于人逋:拖延 B.岁苦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不足,则岁质贷质:典押 D.岁一再至而已再:二次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四明太史守阯为之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惨然谓余曰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D.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父母者,人之本也 3.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3分)

项脊轩志字词翻译(一一对应)

二、《项脊轩志》字词梳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 ?先就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就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 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1《殽之战》:“秦师过周北门。” ?2《陈情表》:“过蒙拔擢” ?3《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4《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5《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象牙制作的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她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①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③农者殆则土地荒。 () ④郦元之见闻,殆与余同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归有光一生大事记 A、以时间为线索 1506年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4年(19岁) 写作此文前四段(课文节选时,删节了第四段)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归有光传》阅读练习

《归有光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注释】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5.对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听讼:听取诉讼 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抓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目为:眼睛看见 6.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吏多恶之/他日汝当用之 B.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C.引为南京大仆丞/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D.久而自伤/某所,而母立于兹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 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 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4 分)——————————————————————————————————————

归有光散文简论语文阅读

篇一:归有光散文简论语文阅读 归有光散文简论赵伯陶(《归有光文选》选注评点者)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长期以读书授徒为业,这使他的散文创作有了精益求精的时间保证;由于家庭迭遭变故,归有光屡受情感折磨,这又使其散文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事业淹蹇与家庭变故反而玉成了他的散文创作,使之有了彪炳千秋的荣耀。 归有光生活于明代嘉靖、隆庆之世,朝廷政治尽管日趋腐败,但全国暗潮涌动,属于思想启蒙的变革时代。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杠杆的市井文化的不断丰富,影响了文人士大夫雅文化的发展道路;以王阳明心学为主的哲学呐喊,更加强了这一影响的深刻性。老庄禅悦的佛光道影也在明中叶以后有了笼罩知识阶层的魅力,给文人士大夫的“出处行藏”增加了一些选择的自由。在散文发展的长河中,稍后于归有光时代的晚明小品文大放异彩,就是市井文化与老庄禅悦思想作用于文人士林文化的结果。然而归有光的散文在实质上却与晚明小品不能同日而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文化品格的大相径庭。归有光于理学宗尚程、朱,对陆、王心学虽不大力反对,却也畛域森严,这从其《与潘子实书》、《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示徐生书》等文中皆可见一斑。归有光散文始终保持士林文化品格的单纯性,他远承汉代司马迁之文风,继武唐宋韩愈、欧阳修散文之绪馀,属于“文以载道”的文统传承中之一环。清代桐城派对归有光的散文大为推崇,而不屑于与晚明小品为伍,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文统”的存在。归有光抨击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是从散文发展的内部规律着眼的,不同于晚明小品作家从“独抒性灵”的个性解放角度去迎击拟古的潮流。然而两者殊途同归,这使一些论者认为二者似乎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文学史多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中,然而与唐宋派中唐顺之、王慎中、茅坤诸人相较,他虽年纪稍长,得中进士却晚于三人三十年左右。功名路上的坎坷,限制了归有光与唐、王、茅三人的声气相通,散文的文化品格也不尽相同。如唐顺之,不但与阳明心学心有灵犀,其《荆川集》中的文章也可见禅宗影响的痕迹。钱基博《明代文学史》评《荆川集》有云:“集中书牍最多,大半肤言心性,多涉禅宗,而喜为语录鄙俚之言,殊为不取。”这与晚明小品的精神已趋一致,而与归文的文化品格有异了。 归有光散文的单纯士林文化品格,决定了其散文的思想内容有保守的一面。他的散文不像小品作家的作品有放浪形骸之外的潇洒之态,所多的是正襟危坐的道貌岸然;他不追求适意人生的趣味,而仅想于孜孜石乞石乞的不断努力中完善自我的人格。然而,归有光却又不是头脑冬烘死读书、读死书的迂夫子。他关心时事,写有不少有关水利、倭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文章,有关议论皆建立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绝非书生空言。他为人排挤,去顺德管理马政,尽管投闲置散,用非所学,却仍敬业为民,写有《马政议》等文,广征博引,尽输忠悃。关心社会问题,同情弱者,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伸张正义,讨还公道,在归有光的散文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嘉定张氏女子遇人不淑,又遭恶姑,因不满家中丑行,而为群凶虐杀。司法腐败,因循迁延,致狱久不决。归有光激于义愤,到处为死者鸣不平,并写有《书张贞女死事》等一系列文章,终于令肆虐诸凶被法办。他自己对《书张贞女死事》一文很满意,认为有《史记》、《汉书》的笔法,可以传千百世之后。 于国于民深怀忧患意识,是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归有光下笔为文,时时流露出挽救颓风之思,用心良苦,如《家谱记》、《归氏二孝子传》等散文。《秦国公石记》一文则借石喻志,一股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风云之气力透纸背。在一些赠序类文章中,归有光也常设身处地般为友人提供一些治国治民的参考意见,如《送阳曲王公参政陕西序》、《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等文章,无不渗透出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 归有光散文的另一类主题是抒写亲情与友情的执著和亲密,这类散文最具艺术价值,也最为脍炙人口。如《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世美堂后记》等,皆堪称归氏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其《沧浪亭记》有云:“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归有光《先妣事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先妣事略》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②,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喑.不能言哑声 B.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延请

粤教版-语文-高一必修2练习16项脊轩志

16项脊轩志 细雨如烟,飘飘洒洒,悄然自白墙青瓦间滑过。那块“项脊轩”的匾额,斑驳、摇曳、渐渐消逝……或许,正如你雨打浮萍的坎坷一生?在蒙蒙细雨中,你锁眉,回首,毅然一甩衣袂挟风而去,空留一纸浸透泪迹的《项脊轩志》,远离此地……故人已逝,但一年一度的春风依然,她在发芽,抽叶,开花,还会结出黄灿灿的诱人的果实,映着孩子们红扑扑的笑脸。项脊轩,正向人们述说着那一段感人的往事,那一段刻骨铭心的亲情,你还听得到吗? 美 字 体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赏美文 承受是一种力度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

的聚集。每一次承受,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独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 生为人,我们需要承受,只有承受。 (摘自《中国青年报》) 【课内挖掘】 归有光初写此文时在18岁左右,正是踌躇满志,为博取功名、实现平生抱负、光宗耀祖而发愤读书的时候。尽管身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时候还“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负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尽管读书的生活是那样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阶和时来啄食的小鸟,但只要有书做伴,即使是半墙的明月,斑驳的桂影,也让他觉得“珊珊可爱”。家族的败落离析、祖上的谆谆教导、祖母和母亲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于学、学有所成的决心,所以当忆起祖母当年对他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

《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明史·蔡道宪传阅读练习及【附译文】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mdash 7题。(19分)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

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啖: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归有光散文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

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

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扁牖.(yǒu ) 修葺.(qì) 栏楯.(shǔn ) 如丧考妣.(bǐ) B .笏.板(hù) 阖.门(hé) 老妪.(ōu ) 断壁颓垣.(yuán ) C .长号.(háo ) 栖.息(xī) 冥.然(míng ) 尘泥渗.漉(shèn ) D .婢.女(bēi ) 偃.仰(yǎn ) 逾庖.(páo ) 呱.呱而泣(gu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B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C .又北向.,不能得日 向:方向 D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是:从前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C .或凭几学书.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 .室仅方丈.. C .往往..而是 D .三五..之夜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 .斋名: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如“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C .“址”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成语“如丧考妣”指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含贬义)。 D .“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香。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糖,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的样子

《明史·杨允绳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 ..、收录遗佚二事。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 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 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 ...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诏皆从之,著为令。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谢病归。久之,起故官。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 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刑部尚书何螯当允绳仪仗内诉 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膏调外任。居五年,允绳竟死西市 ..。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穆宗即位,赠允绳光禄少卿,予一子官。天启初,谥忠恪。膏寻以贪墨被劾,诛。 (节选自《明史·杨允绳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B.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C.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D.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 B. 疏,本意“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 C. 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 D. 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于职守,扬名于当时。 B. 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 C. 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 D. 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