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皮筋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

师:小船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套上游泳圈就不会沉入水中......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研究一下吗?

生1:它们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2:它们怎么样会下沉?

生3......

师:总结并板书课题(15.浮与沉)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1.[PPT 4 出示]出示气球、木块、螺丝钉、乒乓球等图片。

师:它们是浮还是沉?

生:气球、乒乓球浮,木块、螺丝钉沉。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通过实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乒乓球、气球浮在水面上,螺丝钉、木块沉下去。

师:不同物体在水中,有的是上浮,有的是下沉。

活动二:感受认知浮力。

1.[PPT 7 出示]出示学生用手按压气球图片。

2.师:大家把气球朝下按,感受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生做实验,并汇报:手感到有一种向上的力。

[PPT 8 出示]师: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活动三: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PPT 9出示]教师出示石块沉入水中图片。

2.师: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生1:受到

生2:没有

师:科学不是全靠猜测,需要我们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PPT 11 出示]出示课本情景图。

1.师: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实验怎么做?

生讨论交流,总结出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实验。

小组展示。

[PPT 13 出示]师生总结: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三: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1.[PPT 14出示]出示轮船、救生圈、浮桥等图片。

师:这几种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都是利用了浮力。

师:鱼漂利用了什么?

生:浮力。

三、拓展活动-----制作浮沉子

[PPT 17出示]课本浮沉子图片,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从而理解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板书设计】

浮与沉

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记录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