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让制

禅让制

禅让制
禅让制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最早的禅让制由尧帝传给舜帝,可以说尧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西汉新朝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东汉魏西晋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宋齐梁陈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东魏北齐

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北周隋唐后梁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南吴南唐

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

后汉后周北宋

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其他

以下是其余在中国历史上曾完成禅让程序,但随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权

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兰芳共和国

华人在南洋婆罗洲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总长实行禅让和选举结合的形式。

禅让制之后的制度

叫作: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

世袭制:表现、意义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世袭制。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如,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

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④周王:天下的大宗,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的政体。从发展史上,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时期,其王国多为绝对君主制,和现代国家不同。随着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演变为现代国家,并由此形成当今各种政治体制的国家,如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及部分君主制(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很多自始至终单一民族的王国变成现代单一民族国家如朝鲜。

君主专制制

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式。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

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君主制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夏代奴隶制国家建立,直到1911

郡县制

定义: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行省制简介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西汉七国乱之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内阁

内阁一词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组织。

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出自《明史·郑以伟传》:“文章奥博,而票拟非其所长。”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军机处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文字狱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 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 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 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 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 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 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 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 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 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 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面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 A.世袭制、禅让制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D.郡县制、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之间更替部落联盟首领位置采用的是禅让制。故①处应填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②处应填世袭制。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禅让制,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历史上,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公元前3世纪末B.公元前2世纪初C.公元前2世纪末D.公元3世纪初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如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13和1917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图中可以看出,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符合题意;数据表明苏联工业发展快于德国,A排除;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与史实不符,C排除;图表没有体现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D排除。故选择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表内容。 4.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A.古印度B.古巴比伦C.古罗马D.古希腊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90年代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外国取得在华设厂的权利,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新侵略要求。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谈禅让制与世袭制

谈禅让制与世袭制 禅让制定义: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禅让制的利与弊 三皇五帝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也被人认为是华夏民族兴盛的原因,因为有了禅让,才有了贤能的人。但一些资料证明了夏前的禅让制度也不是自愿进行的,也有胁迫与私心掺杂其中,史实后人无从考证,全靠片面之词,禅让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也无从得知。而我论述的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也就是本质上的禅让制度: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利:禅让制度可以说是代代精英,因为每一代帝王都会对下一任进行考核,选拔,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使每一次帝王更换都带来新鲜的血液,带给社会一个新的冲击,促使社会快速发展。在位君主自愿禅让,使得整个过程非常和平,不会充斥着暴力与血腥,而新的君主又是众望所归,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具备了公平的民主制度,不会形成高度独裁的权力集团 弊:当新君主上台,必然有自己的理想社会,他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整个社会,这可能会与前一任的君主政治思想刚好相悖,而且大权还在禅让人手中,新君主需要时间去从禅让人手中拿到权利,改变民众的思想,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观,这可能会造成民众滋生不满情绪及社会发展缓慢。因为禅让制度的民主特点,不会有高度的权力集中,正是因为没有高度权力集中,各个权利制衡,每一项决议都可能会引起争论,造成了行政效率降低。大权还在禅让人手中 世袭制定义: “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 世袭制的利与弊 经夏后,中国进入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世袭制也就成了继承制度,世袭制在封建社会下利用了君权神授,禁锢了民众思想。其中有周幽王昏庸的烽火戏诸侯,也有康雍乾的太平盛世。 利:世袭制可以很好的培养接班人,可以让接班人得到良好的皇家教育,拥有高人一等的才能及气质,可以从小学习如何处理国事。每一次朝代更替不会有很大的波动,社会的发展很稳定,不会有大的动荡,不会出现因为继承不公而造反的现象。家族的特征,民族的风格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续,保证了皇家的权威。权利高度集中,行政效率高,执行力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流程的演变历程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 1.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 3.局面。和发展。 4.科举制地方权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

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生命线。 观要求。 郡、 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 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 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教师版) 【专题考点】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选择题 1.(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2.(2013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

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解析】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5.(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山东王国英 [专题考点概括]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伴随着夏朝的建立而出现。其时的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西周改变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进而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等中央官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御史大夫、刺史等监察制度以及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在复习中,我们既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史实,又要注意从理论上厘清这种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这种政治制度的利弊。 [专题考点分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故而,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本专题虽然限定在古代史的范围,但可适当向近现代史延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历史上消亡的,它对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这就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的政治体制等内容联系起来.还可以联系西欧国家专制王权的建立等内容展开,从而加深学科内的综合。 结合本专题在2006年高考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预测在2007年高考中,选择题仍会以组题形式来考查某个小专题,如古代的政权结构即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两对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考查的重点。鉴于目前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不排除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 [创新试题设计] 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回答1~3题。 1.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同学为西周王族成员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2.下表是西周的封国之一齐国中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你认为将来由谁奉祀始祖 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①三哥(20岁)②四哥(13岁)妾一(侧室)③大哥(27岁)妾二(侧室)④二哥(24岁) A.① B.② c.③ D.④ 3.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它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趋势,而是螺旋式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知识点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高考历史知识点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高考历史知识点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 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1

陕西省2021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B卷

陕西省2021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40题;共80分) 1. (2分)《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 . 按遗嘱继承制 B . 按年龄继承制 C . 按军功继承制 D . 嫡长子继承制 2. (2分) (2018高一下·双峰开学考) 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A . 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B . 分封制 C . 实行禅让制 D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 (2分) (2018高一下·昌吉期末) 每至清明,陕西黄帝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4. (2分)(2018·绵阳模拟) 《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这反映了当时() A . 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 B . 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 C . 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 D . 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5. (2分) (2017高一上·钦州港开学考) 隋与秦的统治的相似之处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 ②都创立了新的统治制度 ③兴建了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工程 ④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6. (2分)(2017·山东模拟)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②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④农民起义频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7. (2分) (2017高三上·铜梁月考)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 . 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 . 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 . 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 . 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8. (2分) (2020高二下·南阳月考) 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隋唐)出现时的客观形势,和第一次大一统(秦汉)时有些不同。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下表所示)。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次大一统帝国() 政治重心经济重心 秦汉帝国北方北方 隋唐帝国北方向南方转移 A . 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B . 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经济 C . 推动南北物资交流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珠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三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 A. 王权的至高无上 B. 王权的神化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统治的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说明当时将人王上升为神,这是神化王权的表现,B正确;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商朝时期王权并未实现至高无上,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的相关内容,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人王称帝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情况,D 错误。 2.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任,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 士族政治日渐式微C. 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 中央机构陷入混乱【答案】C 【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可知,中书省的实际事务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其目的是抑制宗亲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题干中只提到了“中书省”,不足以说明三省体制的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排除;士族政治日渐式微是因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所致,B项并非最佳答案,排除;材料并未说明中书省职能混乱的问题,D项属于误读材料,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尊重材料是提高分数的不二法门。 3.以诗证史是历史研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 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

高中历史知识竞赛试题

高中历史知识竞赛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姓名:班级:成绩: 一、问答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30分,要求根据所给问题,将答案填在括号内。) 1、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当时的哪一国家?() 2、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历史时期?() 3、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4、1937年12月至次年1月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人以上。当时日军实施如此暴行的地点在?() 5、唱遍华夏大地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中的“一位老人”是指?() 6、“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8、“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此联称颂的英雄是?( ) 9、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描绘的战役是?() 11、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我国古代的哪一王朝?() 12、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成为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诊查手段的我国古代名医是?()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14、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15、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王位世袭制练习题及答案精析

王位世袭制练习题及答案精析 1.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的国王是 A.舜 B.尧C.禹 D.启 2.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创立于夏代 B.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是奴隶制确立的重要标志 D.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时历史的进步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C.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4.对于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夏启时建立 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王位传承的顺序是先兄终弟及,后父子相传 D.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王位世袭制取得王位的是() A.禹B.启C.汤D.周 6.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它能说明 A.宗法制的确立 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 C.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D.诸侯争霸7.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主推选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父死子继8.禹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行之有效的制度 B.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C.推行禅让制 D.发明了甲骨文 9.反映我国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10.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夏朝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王位世袭制 D.实行宗法制 11.清初的思想家唐甄曾经说过:“……世族贵家,其子孙鲜有贤者,何况帝室富贵,生习骄恣,岂能成贤!是故一代之中,十数世而二三贤君,不为不多矣!其余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以下结论最符合唐甄观点的是() A.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王位世袭制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C.皇帝是否贤明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 D.王位世袭制注定了治世少,乱君多12.商鞅变法中废除了许多旧制度,实行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得以保留的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13.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 1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的“禅让” 一、选择题 1、相传,禹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什么制度() A. 推举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2、在我国历史上,为救民于危难,“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下列哪一位() A. 女娲 B. 尧 C. 舜 D. 禹 3、一位同学在一本古书里看到这样的故事: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接替自己做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那就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科举制 4、老师让欣欣做组长。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的再现啊! A. 推恩令 B. 王位世袭 C. 禅让 D. 大一统 5、禅让制度的依据是() A. 财产 B. 武力 C. 才能 D. 门第 6、“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以下部落联盟首领传承正确的是() A. 舜→禹→尧 B. 禹→尧→舜 C. 尧→禹→舜 D. 尧→舜→禹 7、俗话说:“水火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13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下列对他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他是大禹 B. 他传位于子,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 C.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建立者 D. 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8、利用疏导的方法,最终平定水患的是() A. 尧 B. 舜 C. 鲧 D. 禹

9、当今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我国录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是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方法是() A. 父传子 B. 兄传弟 C. 母传女 D. 大家推选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11、认真观察图并回答问题: ⑴图中三个人物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⑵图中三人各有何作用?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3)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 题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B.磨制的石器 C.刻有文字的甲骨D.圆形方孔半两钱 2.“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3.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指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 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7.《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8.梁启超认为,“周朝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它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 ) 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禅让制 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高产者可免除徭役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 D.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中国古代历朝主要政治制度 顺口溜

中国古代历朝主要政治制度顺口溜 (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和用人制度) 原始社会禅让制 王位传给有贤人 夏启王位世袭制 王位一家一姓传 商朝中央相卿士 地方方国侯和伯 武王伐纣建西周 确立分封卫王室 土地人民予王族 功臣帝后共封王 规定权利和义务 不朝不贡则贬爵 土地财产继承权 宗法制度是基础 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继承是核心 共同维护周统治 众星捧月成一国 后期分封遭破坏 诸侯势起来叛乱 春秋战国忙争霸 秦王变法强国家 统一韩赵魏楚燕齐 天下臣民是一家 皇帝名号初制定 皇权至上不可犯 三公九卿共辅助 地方郡县齐治国 加强皇权和专制 至高无上是始皇 汉随秦制有损益 丞相权重皇帝慌 侍中常侍来决策 形成中朝和外朝 地方颁布推恩令 削弱王权保皇权 土地层层被割去

只如江南富足商选拔官员用察举孝廉成为主标准位卑才学有机会人才来源更广阔 魏晋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握实权 隋时初成三省制尚书中书和门下彼此牵制互配合丞相权重皇权强唐时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继续降地方设立节度使拥兵自重据一方安史之乱盛唐衰五代十国混战忙 隋唐选官用科举分科考试决策强后世不断有创新一直延续到清朝考试做官成一体四书五经就是宝人人都想中状元只盼尔名上金榜 太祖兵变穿黄袍初立宋朝心烦恼献计杯酒释兵权地方强将到中央文官地方做长官身份更比武将高通判负责来监督定期回朝诉情况赋税大部中央控地方小部已足了中央中书和门下参知枢密三司使 元朝独留中书省宰相手里揽大权

地方设立行省制除了河南山东西边远地区设宣慰民族统一国富强 乞丐皇帝朱元璋雄心建立明王朝大手一挥废宰相皇权相劝矛盾消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三司来管辖皇帝一手全权揽集中权力到中央事多繁重身受苦阁臣学士顾问到本身手里无大权只把计谋献皇帝到了成祖在位时阁臣学士参决策内阁由此而出现地位日渐在提高首辅大臣掌大权开始票拟得批红旧时六部权力强如今内阁居其上内阁地位不法定只是内侍机构所皇帝高兴阁臣升一怒之下平民乡位高权重心犹悬唯恐皇帝喜无常 清初仿明设内阁议政大臣权力强康熙想法扩皇权宫内设立南书房三足如今成鼎力互相制约皇权强雍正设立军机处处理西北军务忙大臣听议跪受录传达旨意到各方不经内阁和六部处理政事效率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朝政治制度 1.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 下”取代“公天下”。 2.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 3.宗族关系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4.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如何看待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 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分封制 1.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4.权利:世袭的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三大义务:政治、经济、军事) 6.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7.主要封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8.评价 ⑴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西周时):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⑵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周时): ①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②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9.崩溃 (1)时间:西周后期 (2)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3)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 三、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问题。 2.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 具体操作:大宗继承,小宗分封,家国一体,等级分明。 5. 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6. 当时的作用

禅让制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最早的禅让制由尧帝传给舜帝,可以说尧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西汉新朝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东汉魏西晋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宋齐梁陈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东魏北齐 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北周隋唐后梁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南吴南唐 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 后汉后周北宋 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其他 以下是其余在中国历史上曾完成禅让程序,但随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权 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兰芳共和国 华人在南洋婆罗洲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总长实行禅让和选举结合的形式。 禅让制之后的制度 叫作: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 世袭制:表现、意义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高二历史期中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易错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期中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易错的 知识点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备注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