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报纸专刊的读者定位

重庆报纸专刊的读者定位

重庆报纸专刊的读者定位
重庆报纸专刊的读者定位

2010年-2011年

重庆报纸专刊的读者定位&竞争环境调查报告

项目主持:张洪忠 博士 2010年12月·北京-美国

目 录

一.调查方法 (3)

二、重庆居民的媒介接触情况 (4)

三、专刊版块的规模比较 (5)

四、专刊内容的目标读者构成特点 (6)

1.性别构成的特点 (6)

2.年龄构成特点 (7)

3.学历构成特点 (8)

4. 收入构成特点 (9)

5.职业特征分析 (10)

6.地域特点分析 (10)

五.重庆居民上网情况 (11)

1. 各网站覆盖情况 (11)

2.主要网站的网民结构 (12)

3. 上网主要活动 (13)

六、结论 (14)

一.调查方法

1、调查总体

本次调查数据可以推论重庆主城五区14—70岁的所有识字的长住与暂住居民。主城五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含石桥铺一带的高新区)。

2、抽样方法

按照五个区的人口数比例分配样本。然后在每个区划片区抽取调查点,既按地图距离划出访问区域,在每个区域按不同位置选定四——五个调查点。在全重庆六区共有调查点10个。每个调查点在规定时间按照访问员守则定点访问10——13个居民。。该抽样方法近似于PPS入户调查,相比于PPS抽样,本次抽样方法能够避免高档住宅楼或者新小区无法入户的缺陷。

3、调查方式:问卷面访。

4、调查执行

调查执行时间是2010年10月30—31日。调查地点的抽样由研究者自己逐一选定,并设计好问卷与访问员守则。调查的督导由重庆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五位研究生担任,每人负责一个片区具体调查地点的确定与调查员的管理。调查员由重庆工商大学的100位本科女生担任,在2010年10月29日对全体访问员进行了培训。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70人份。

二、重庆居民的媒介接触情况

首先,通过最近一周重庆居民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显示来看,重庆居民主要

接触的媒介是电视、报纸,一周内接触过的居民比例分别有89.8%和89.2%,一

周内几乎每天都接触的居民约为37.1%和51.8%。

其次,网络已经成为一条主要的新闻获取渠道,有三分之二的重庆居民是网

民,更有37.3%的重庆居民每天上网。

第三,手机新闻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近六成重庆居民是手机新闻的读者,

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重庆居民每天看手机新闻。这一比例针对整个重庆五主城区的

居民,是很高的比例。

没有接触过 一天 两天 三天 四天 五天 六天 七天 报纸 10.2 13.2 12.2 12.1 5.4 7.2 2.5 37.1

电视 10.8 8.6 7.9 6.8 5.4 5.1 3.6 51.8

网络 24.1 10.4 6.7 7.7 5.1 5.7 3.0 37.3

杂志 34.4 17.1 15.2 10.5 5.8 4.8 2.0 10.0 手机新闻 43.3 9.1 5.3 6.3 4.2 3.2 1.8 26.8 广播 59.7 9.3 8.0 3.9 3.1 2.3 2.2 11.5

三、专刊版块的规模比较

从调查数据来看,各个类别之间的规模大小差异很大,下面这个数据表是本次调查的基本类别规模情况。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首先,专刊内容的读者规模相对于新闻内容都偏低,属于小众读者的版块。

第二,越是小众读者规模的内容,群体结构的一致性越是高,要求报纸内容的针对性就越强。这就要求专刊版块要切实找好目标读者所在。

四、专刊内容的目标读者构成特点

1.性别构成的特点

从性别角度来看,根据卡方检测结果可以将专刊内容分别男性版块、女性板块和中性板块。

时尚、美容信息是典型的女性板块内容,三分之二的关注比例都是女性。

房地产、彩票、家电和汽车内容都是男性版块,这些板块内容是男性比例占据

特点

男 女

时尚、美容等信息 24.50%75.50%女性版块

教育/培训/留学信息51.20%48.80%

中性版块婚介信息51.90%48.10%

招聘信息53.70%46.30%

房地产信息68.30%31.70%

男性版块彩票信息72.70%27.30%

家电信息75.70%24.30%

汽车信息81.40%18.60%

2.年龄构成特点

一是从平均年龄来看,时尚美容类内容的目标读者平均年龄最低,三分之二的群体年龄在30岁以下。

二是婚介信息和家电信息是平均年龄最大的两个类别。其中,婚介信息的最大一个关注群体在40——40岁之间,近六成的比例在40岁以上。

三是房产与汽车相比,前者在年龄偏大群体中的目标群体比例较大,后者在年龄相对偏小群体中的比例较大。

19岁以下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时尚、美容 21.9% 44.8% 13.3% 9.0% 9.0% 1.9% 汽车信息11.5% 43.2% 20.1% 13.7% 8.6% 2.9% 招聘信息12.5% 51.7% 10.0% 13.3% 10.0% 2.5% 家电信息 5.7% 31.4% 14.3% 24.3% 18.6% 5.7% 婚介信息7.4% 18.5% 14.8% 25.9% 18.5% 14.8%

20.0% 37.6% 16.5% 11.8% 5.9% 8.2% 教育/培训/留

学信息

房地产信息 4.8% 33.5% 22.3% 19.7% 14.4% 5.3% 彩票信息 4.5% 43.3% 17.9% 16.4% 13.4% 4.5%

婚介信息、家电信息是偏低学历群体的内容。汽车、教育是偏高学历的内容。

招聘、房地产没有明显的学历差别。

小学及小学

以下 初中

高中、中

专或职中

大专 大学本科 硕士、博

教育/培训/留

学信息

8.2% 11.8% 21.2% 20.0% 35.3% 3.5%

时尚、美容等

信息

5.2% 20.9% 24.6% 21.3% 27.0% .9%

房地产信息 5.9% 21.4% 19.8% 23.5% 24.6% 4.8% 汽车信息 3.6% 14.4% 23.0% 29.5% 28.1% 1.4% 招聘信息 4.2% 15.8% 30.8% 20.0% 25.8% 3.3% 家电信息11.9% 16.4% 37.3% 19.4% 14.9% .0% 婚介信息11.1% 40.7% 29.6% 7.4% 11.1% .0% 彩票信息 1.5% 23.9% 26.9% 26.9% 17.9% 3.0%

家电、房地产、彩票、汽车内容的中高收入目标读者比例较高。招聘、教育、时尚美容的低收入比例较高。

无收入500元

以下

500-9

99元

1000-

1499

1500-

2499

2500-

4999

5000-

9999

10000

-1499

9元

15000

元以

时尚、美容

等信息

40.4% 2.4% 5.8% 10.6%20.2%15.4% 3.8% .5% 1.0%

汽车信息19.4% .0% 9.0% 7.5% 26.1%27.6% 6.7% 3.0% .7% 招聘信息31.3% 4.3% 9.6% 14.8%21.7%10.4% 4.3% .9% 2.6%

家电信息7.7% 4.6% 10.8%12.3%24.6%24.6%9.2% 4.6% 1.5%

婚介信息19.2% 11.5% 3.8% 19.2%30.8%15.4%.0% .0% .0% 教育/培训/

留学信息

35.8% 3.7% 7.4% 8.6% 21.0%14.8%7.4% 1.2% .0% 房地产信息11.5% 3.3% 11.0%11.5%23.1%30.8% 5.5% 1.6% 1.6%

彩票信息18.8% .0% 7.8% 15.6%32.8%21.9% 1.6% .0% 1.6%

5.职业特征分析

学生是招聘、教育、时尚美容信息内容的最大一块潜在读者群体。

婚介信息在工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商业人员、退休人员中比例最高。

商业服务人员是汽车信息的最大关注群体。另外,事业单位人员对汽车的关注比例也较显著。

房地产信息在商业服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群体中的比例较突出。

家电信息在工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商业人员中比例突出。

工人/待岗商业服务

人员退休人员

企业管理人

员学生

事业单位

人员

Total

招聘信息18.9% 21.6% 6.3%10.8%36.9% 5.4%100.0%教育/培训/留学信息

13.8% 22.5%7.5%10.0%36.3% 10.0%100.0%

时尚、美容等信息

14.9% 27.2% 5.4%9.4%36.1% 6.9%100.0%

婚介信息24.0% 28.0%20.0%8.0%16.0% 4.0%100.0%汽车信息18.9% 31.1% 4.5%14.4%18.9% 12.1%100.0%彩票信息31.1% 26.2% 6.6%14.8%13.1% 8.2%100.0%房地产信息22.4% 28.7%10.9%19.0%10.9% 8.0%100.0%家电信息29.0% 30.6%8.1%16.1% 6.5% 9.7%100.0%调查总体(包括新

闻内容的部分的

调查对象)

22.7% 21.4%11.8%11.5%23.1% 9.4%100.0% 6.地域特点分析

渝中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其他区域

时尚、美容等

信息

23.9% 15.8% 23.4% 19.1% 12.0% 5.7%

汽车信息22.3% 19.4% 24.5% 23.0% 7.9% 2.9% 招聘信息15.8% 12.5% 25.0% 22.5% 17.5% 6.7% 家电信息22.9% 12.9% 30.0% 28.6% 5.7% .0% 婚介信息18.5% 18.5% 22.2% 18.5% 18.5% 3.7% 教育/培训/留

学信息

15.1% 15.1% 30.2% 20.9% 11.6% 7.0% 房地产信息16.4% 19.0% 23.8% 27.5% 10.6% 2.6% 彩票信息19.4% 10.4% 23.9% 31.3% 11.9% 3.0%

五.重庆居民上网情况

1. 各网站覆盖情况

本次调查以“请您回忆一下,您在最近一周里上过哪些网站?”作为界定是否为某网站网民的标准。

※腾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大渝网读者市场很强势

※经典重庆网和橙网较弱势

重庆居民中的网民比例(%)

网站名称 10月

腾讯 66.1

新浪48.8

搜狐 32.8

网易 17.3

腾讯·大渝网 16.7

新华网 13.8

雅虎 11.6

凤凰网 10.7

天涯网 10.6

人民网 9.7

重庆热线 9.0

搜房网 8.7

开心网 8.3

华龙网 6.4

晨网 3.9

新华网重庆频道 2.5

17173网 2.5

视界网 2.4

联合早报网 2.2

经典重庆 1.7

橙网 1.3

2.主要网站的网民结构

高校学生是各类网站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网民人群,其次自由职业者和国营、私营、三资企业的工人在各类网站网民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腾讯 新浪 搜狐 网易腾讯·大

渝网新华网 雅虎 凤凰网

下岗、待业或无业人员 4.6% 5.2% 6.0% 3.4% 2.9% 4.2% 3.3% 3.7%农民或外来民工 3.6% 3.6% 1.2% 3.9% 1.2% 5.6% 3.3% 3.7%离退休人员 3.1%7.4% 5.4% 3.4% 2.3% 6.3% 4.2%11.2%国营、私营、三资企业的

工人

9.6%10.1%10.1%7.9%7.6%10.6%8.3%11.2%

初高中/中专学生 12.7%9.5%11.9%7.3% 6.4% 5.6% 5.8% 3.7%高校学生 17.5%15.9%15.5%18.0%23.8%13.4%17.5%16.8%商业服务业人员 4.1% 4.2% 3.6% 2.8% 4.1% 4.2% 5.8% 3.7%个体工商户 8.0% 6.6%7.2%7.3%9.9%14.8%8.3%10.3%自由职业者 11.3%8.9%7.5%11.2%7.6%11.3%11.7% 5.6%一般职员/文员/秘书 5.6% 6.6% 5.7% 6.2%7.6% 2.1% 6.7% 3.7%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 4.9% 6.2%7.5%10.1%8.7%8.5%7.5% 5.6%私营企业主 2.4% 2.2% 2.1% 3.4% 1.2% 2.1% 2.5% 3.7%公检法/军人/武警 1.6% 1.8% 2.7% 1.7% 1.7% 2.8% 2.5% 2.8%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 3.0% 3.2% 4.2% 4.5% 5.2% 4.9% 3.3% 2.8%机关/事业单位干部 2.1% 3.2% 3.9% 3.9% 2.9% 1.4% 3.3% 6.5%其他 5.9% 5.2% 5.7% 5.1%7.0% 2.1% 5.8% 4.7% 九龙坡、渝中区居民是各类网站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网民人群。

考察网站在不同区域居民中的网民比例(%)

腾讯 新浪 搜狐 网易腾讯·大渝网新华网雅虎 凤凰网

渝中区21.4%24.1%22.7%20.9%20.3%19.9%23.1%24.5%

江北区 12.7%14.1%13.0%18.6%11.0%19.9%9.9%8.2%

沙坪坝 24.4%22.1%20.6%19.2%23.3%19.1%16.5%21.8%

九龙坡 24.3%22.5%26.5%23.2%22.1%26.2%30.6%30.9%

南岸区 11.5%12.0%11.8%13.6%15.7%10.6%16.5%10.9%

其他区域 5.7% 5.2% 5.3% 4.5%7.6% 4.3% 3.3% 3.6%

3. 上网主要活动

从下表可以看出,重庆居民上网的主要活动是看新闻(67.4%)、和网友交流或聊天(51.2%)、玩游戏(39.0%)。

六、结论

首先,专刊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很激烈。网络已经成为一条很重要的传播渠道,这条传播渠道不仅仅是对报纸新闻的冲击,下一步更大的冲击是对专刊的冲击。报纸专刊现在面临两条道路:一是要么成为网络的从属者,仅仅转载网络内容,不求做大。二是成为行业的影响者,制定行业风向的参与者,能够把广告产业持续做大。显然,第二种道路才是晨报的选择,但目前晨报的专刊生产方式很多还停留在第一种道路上。

其次,专刊都是小众内容,对报纸内容的针对性要比一般新闻内容高很多。但这点往往是报纸专刊所忽略的。很多报纸专刊往往没有找准目标读者,做的是无效传播,或者仅仅成为广告的附带产品,形不成行业影响,也就无法为成为广告经营的有力推手。

第三,专刊内容编辑只有明确目标读者群后,有针对性的采编内容,各个专刊才能满足读者需求,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这是办好专刊的最基础的第一步。要找准目标读者,首先要明确各个专刊读者群的基本特征。

时尚美容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大多数读者比例在30岁以下的、三分之二的关注比例都是女性的、学生比例很高的群体。

房地产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偏男性的、年龄相对偏大的、收入相对较高的、在商业服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比例较突出的群体。

汽车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偏男性的、平均年龄比房地产读者年轻的、学历和收入偏高的、在商业服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关注比例较显著的群体。

家电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偏男性的、年龄较大的、学历偏低的、在工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商业人员中比例突出的群体。

婚介信息的读者基本特征:读者规模不大但非常集中的、平均年龄较大的、学历偏低的、在工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商业人员、退休人员中比例最高的群体。

教育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学历偏高、收入偏低、在学生群体中比例较高的群体。

彩票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偏男性的、收入偏高的、在工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商业人员中比例较高的群体。

招聘内容的读者基本特征:收入偏低、在学生群体中比例较高的群体。

媒介定位及市场细分定稿版

媒体,媒体对受众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信度而言,更不用说权威性和美誉度,受 众就会离它越远。这些权威性和美誉度与媒体的定位密切相关,例如,党报和 都市报在权威性上的区别,就是媒体定位的区别。 我们看一下《华西都市报》,这家成都成长最快的报纸,其在发行量、广 告收入和社会影响力上均获得第一的佳绩。其定位策划的“民工回家”在形象树立,提升知名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整个四川省在春节期间最关 注的就是民工回家,《华西都市报》在策划前通过调查发现,整个四川省节前 返川的民工将达到360万人,以每个民工平均2个亲人计算,那么关注民工 回家的群体将达到10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于在二级城市有着巨大影 响力的《华西都市报》决定施行的这个策划,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华西都市报》关注的是“民工回家”,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它能给公众 带来实际的用处,能给公众造成亲近、可靠的感觉,获得公众对媒体的心理认 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拉近公众与媒体之 间的距离。另外,《华西都市报》在“接民工回家”的公关活动过程中体现出勇 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能赢得受众的道 义认同,从而提高了媒体的美誉度。如此一来,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增强了,良 好的媒体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从动机上来看,《华西都市报》组织策划的最 终目的也是为了赢利,为了提高其社会影响力,通过“影响创造价值”,但这种 赢利目的很容易被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所掩盖。 由此可见,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活动策划,在树立形象,提高知名度上拥有 无与伦比魅力。 三、媒介的市场定位的步骤(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分析) (一)明确竞争目标 确定自己的覆盖范围和经营领域,界定媒介的类型,制定具体的竞争战略。 如《华西都市报》1995年1月1日出世前,通过调研确定:覆盖范围是全四川省,类型是市民生活报,竞争战略是“服务为宗旨”。 (二)寻找目标消费者 目标消费者就是愿意阅读本报的读者,这就要对现有读者进行分析,找准 市场空隙。

华文报纸创刊词创刊宣言改版通告全记录推荐

华文报纸创刊词、创刊宣言、改版通告全记录[推荐华文报纸创刊词、创刊宣言、改版通告全记录[推荐}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季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成熟的人群。(五莲秀才:直面真实的人生是成熟的人生)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的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做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唯有祝福: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地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爱的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的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相互关怀。 摘自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该报编辑部文章 北京这些日子风风雨雨,天空没有想象中那么澄澈。但是,天安门依然巍峨耸立,长安街依然车水马龙,香山的红叶还是如期而至,潭柘寺的钟声还是照样悠扬。时间伟大得无法遏止,该来的总归要来。新京报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千年古都的沉静。历史开始了。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 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 (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 《环球时报》 办报宗旨 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 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 [摘要]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类报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报业大战”的困局中,因此,明确受众定位在经济类报纸真正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经济类报纸受众对经济信息的不同需求,提出了经济类报纸的初次定位和二次定位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市场定位;经济类报纸;同质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民众的生活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可谓越来越紧密,由此催生了民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当今传媒市场上,经济类报纸的火爆正是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转化并作用于物质生产资料满足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 媒体和媒介产品走向市场化是中国传媒市场的大势所趋,经济类报纸作为报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难以避免激烈的媒体竞争。从近年来一些城市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现象中不难发现,其中一大原因是由于报纸的趋同化(也叫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的。报纸的同质化即报纸的受众定位不明,接踵而来的是传播内容及版式的趋同,结果同类报纸的可替代性强,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经济类报纸中。在国内目前众多的经济类报纸中,有其特色且较稳定的读者群的报纸并不多见。 报业竞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争取受众,争取他们对报纸的购买,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笔者认为经济类报纸要想争取受众“眼球”首先应解决和处理好受众定位问题。 一、受众定位的涵义及其心理学依据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它是立足于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就是要发现那些信息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简而言之,即传媒提供的信息所要满足的对象是谁,也就是解决“给谁看”的问题。受众定位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受众的选择,也叫初次定位;其二是对同一受众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需要的选择,即二次定位。 为何受众定位在媒体自身的发展中如此重要,我们可以结合美国人本主义心

报纸和其他几种传媒相比的优势

报纸和其他几种传媒相比,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第一,报纸适合做深度报道。同时,报纸在这方面还和提供相关的新闻背景资料。第二,报纸可关注“冰点”和弱势群体,而它在这方面的报道效果往往很好。第三,报纸可作为资料保存,《纽约时报》不就是号称“档案纪录报”吗?第四,报纸可供多人在各个灵活的时间段进行阅读。第五,报纸可通过栏目的策划和组织,较好的做到新闻资源的重组,让同样的新闻资源得到不同的组合和利用。 报纸的解释性。报纸的文字符号长于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深层次的解释。报纸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深入的调查报道,显示出报纸自己独立的眼光和判断,正确解释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这正是报纸的优势所在。 报纸的选择性。报纸是按版面的空间把新闻进行一定方式的编排提供给读者的。读者在看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反复地阅读,而不必像听广播、看电视一样,受众只能随着电台、电视台编排的节目秩序收听、收看。 对受众来说,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会有更多的联想主动权。不受时空限制,更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这也是为什么报纸屡屡受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冲击而至今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https://www.doczj.com/doc/ab17540018.html,/media/200612/20061218171554_4540.html 在理所当然地追捧新媒体的同时,传统媒体似乎出现了被忽视的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个报业集团主要的创收载体,是我党影响力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在描述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时,我们同样应该正视和尽可能延伸纸媒的既存优势。 周期性规律 在所有的规律中,周而复始的往返有着最为可控的运行轨迹。以24小时为传播周期的纸媒,对应着许多人阅读、收看传媒的习惯。人总是在一种习惯中生活,或者说是生活在时间的周期之中。到了一定的时段产生一定的需求时,才必须接受某一样东西,如按时吃饭、睡觉等。报纸24小时的出版周期,可以让它所培育的读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里面接受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读者通过主动的消费行为购买的。读者在这个时段里面得到的,是习惯授予他的必然。而一般来说,习惯是难以抗拒的,良好的习惯很难改变。周期性出版的纸媒对应的正是人们的某种生活习惯。有时我们说“此人有良好的读报习惯”,其中也隐含着他按时读报、生活有节奏、有规律的意思。事实上,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纪稍长的读者,都有对信息的接受习惯。从这点来讲,24小时出版周期对报纸来讲可能是一个限制,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要在读者确定的时段中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让他满意、让他爱看。 版面视觉感

关于《大河报》 读者阅读需要与报纸满足度的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报业集中实践作业—— 关于《大河报》 读者阅读需要与报纸满足度的调查分析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1990年之后,随着都市报经济的到来,以城市生活、市井新闻、百姓视角作为切入点的都市报一改党报风格,剔除了复杂、沉重的思辩色彩以及令人生厌的说教方式,开始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关注城市市民的生活。

一、《大河报》的基本情况概述 1995年8月1日,《大河文化报》创刊,它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1997年9月1日,《大河文化报》正是更名为《大河报》。日出四开80版,其中全国版64版,省会郑州市区版16版,彩色印刷。《大河报》以其多姿多彩的内容、独特的风骨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市场发展策略,独树一帜,产生了震撼性的社会影响力。 1.《大河报》的历史沿革 《大河文化报》的创刊,标志着河南省首家省级晚报诞生。1999年,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自办发行网络。日发行量突破50万,跻身于全国发行大报行列。2002年,推出AB版序列,以厚报应对即将到来的报业大战。随后,与《城市早报》进行一体化整合,宏观上实现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关于两报整合“1+1>2”的战略目标。2003年,实现郑州地区全面彩印。紧接着增加版量,周二至周五的版数达到64版,刷新了《大河报》出版版数的纪录。2004年成立房地产、健康、旅游、汽车、教育等7个工作室。 《大河报》最初定位?以信息传播为主,办一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报纸?,塑造权威的主流媒体形象,做政府与人民的沟通桥梁。内容定位:把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作为敲门砖,以负面报道为主来抨击社会现实、鞭挞不良现象,遵循?辛辣无比?的原则。随后以新兴的、消费力巨大的中原城市群为市场,办?市民生活报?,并进行第二次市场细分。在发展新阶段,明确定位为?新主流媒体?,以接受过高等教育,崇尚新潮、前卫的中青年为主的社会主流阶层为受众,坚持?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的口号。 2.《大河报》的版面与内容设置 主要由以下几个版面:大河财富、要闻版、世界新闻版、中国新闻版、今日关注、省内新闻版、文化新闻版、体育新闻版、大河楼市、家电专刊、IT世界、投资金页版、大河车城、游遍天下、一周电视、大河卖场等。 二、《大河报》的读者市场调查与分析 1.预期调查人群说明 每款产品都有自己的特定消费对象,同样,报纸作为传播新闻的纸质媒介,在新闻、资讯、文化、广告等多方面的信息传播中,也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读者受众。针对《大河报》读者市场调查,我想选择以下几类:1、具有党务意识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因为这类人群处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是国家上级与人民下级之间政策制定与落实的桥梁纽带。既要关注国家大事件,又要了解基层社会小事情。2、从事教育行业和商业活动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关注各自领域的最新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有利于工作发展,做出适时变动。同时提高自身社会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取得社会认同。3、20~40岁具有初级知识水平的体力工作者,文化水平较低,收入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工作不稳定,随时面临失业危险。这些人群会经常关注报纸版面的招聘信息,例如家政、搬运、看守等等。4、社区家庭住户,如今以户为单位订阅报纸的读者群越来越多,实惠又方便。一份报纸,全家传阅,茶余饭后的空余时间,都可以把身边新闻了解。以家庭型为单位,既可以避免采访对象不均,又可以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影视传播受众定位及文化功能

影视传播受众定位及文化功能 【摘要】作为传播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融合体,影视传播一头维系着传播主体(生产者),另一头联系着受众(消费者)。智慧融媒体将科学智能手段、多元媒介功能与新媒体技术作为影视传播的发展趋势与指导方针,以平衡与亲民视角、消解与塑造心理以及差异化分层策略作为精准的受众定位标准,同时彰显了当代影视传播多元创新融媒文化、弘扬社会先进文化与提升民族审美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影视传播;智慧融媒体;受众定位;文化功能 影视传播起源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融合,是文化产业与媒介经营化策略交互作用的结果[1]。2017年11月30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以“大力推进‘智慧融媒体’,坚守国家主流媒体职责与把握舆论主方向”为核心议题,确定了智慧融媒体的新媒体传播特色方向[1]。随着媒介融合趋势与功能的强化、受众需求的提升,以及社会艺术文化形式的丰富,我国影视传播逐渐陷入窘境――传统传播体系与内容整合方式逐渐老化导致核心受众流失[2]。智慧融媒体的构建策略主要是基于多元媒介时代背景,将各影视媒介的生产内容予以智能化、深层次构建,从而以智能路径将媒介的空间整合转变为整体生产体系的聚合,实现传播体系、内容生产体系、播放体系与受众体系的有机统一[3]。 一、影视传播的“生产”与“消费” 1.生产者:媒介作为影视传播的主体,影视制作方往往以视听觉传播效果为核心目标,以影视作品的内容生产与播发体系为固定模式,以受众为输出市场,从而实现传播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影视传播的“把关人”,媒介往往根据自身对影视剧内容、价值导向与文化观念的理解融合生产作品,在保证影视传播产品内容特色的同时,提升媒介传播性能,从而完成影视传播的整体生产过程。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影视媒介所具有的视听优势令其容易获得受众青睐:作品的表现形式往往集表演、音乐与舞蹈等于一体,其内容特色符合碎片化内容需求,以视听觉传播形式与立体式传播渠道快速进入受众视野,从而发展迅速。从整体来看,影视传播源自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革新与自我发展需要,媒介生产者作为传播主体对影视传播内容、形式与传播渠道的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影视传播主体的特征,也是当代影视媒介发展的直观体现。 2.消费者:受众影视传播以丰富的传播内容要素以及即时稳定的媒介传播方式获得了受众的青睐,无论是中国影视传播还是世界影视传播,不同的文化风貌与内容表达形式能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从而获得自身发展。自“受众即市场”理论提出之后,大众传播媒介的生产、传播、渠道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市场的载体,受众对传播讯息的理解、记忆与主动追求成为媒介抢占市场资源的重要指标[4]。受众作为影视传播的消费者,其关注度直接影响影视传播活动的效果,其实质是影响影视传播的经济收益与品牌收益。因此,受众市场是影响当代影视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影视传播内容与价值观念被受众接受是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商业化发展的今天,明星效应与优秀团队打造的影视作品往往能打开受众市场获取极大收益,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影视传播发展的特点,也直观体现了影视传播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

媒体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 -------媒体细分化、专业化的要求 概要: 如今媒体间的市场竞争,可以说进入了春秋战国争雄的时代,在硝烟弥漫的激烈竞争中,谁能在夹缝中生存,成了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作用,媒体进入市场后,就要按照市场的模式进行竞争和运作。媒体经营已经到达经营媒体的高度,媒体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本文交叉新闻学和市场营销学两科的相关知识,系统的阐述了媒体怎样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使得媒体在细分和专业两个层次上获得竞争优势,以便得到相对稳定受众群体和明确的广告来源,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不断壮大。 关键词:媒体竞争市场定位细分化专业化 绪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深入人心。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调节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市场协作在不停的加强。二十世纪,几次大的科技革命导致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也使得信息化迅速扩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家媒介已经很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只能选择一部分受众作为自己的目标对象 ,传媒业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 ,在规模、实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媒体也经历了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从小众化向分众化发展的变革。传媒间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在遭遇2005年寒冬后,面临新的一轮重组。我们通过严文斌,这位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室主任,在2003年1月2日被任命为《上海证券报》社长时在就职讲话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紧迫性,(1)”生存问题,不再离媒体很遥远了。任何一家媒体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都面临着进行新的选择,新的调整地问题,以便尽快适应市场规则,得到尽可能多的受众,得到广告商的认可,因为这些可以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去应对人才的竞争,硬件设施的准备,在国内媒体中站稳脚跟,在国际媒体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有宽泛到专业的过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 ,也正在从信息发布者向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随着媒介产业运作的深入 ,市场作用的增强、竞争的加剧 ,传媒能否获得成功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 ,是否进行了市场细分及其适应的定位。《深圳特区报》副总编侯军在《当报经营“三部曲”》中,强调的第一点就是守住定位,第二点是打造品牌,把办报之变成营销报纸。(2)在这种情形下 ,媒体不得不面对市场 ,分析市场 ,找准目标受众及目标客户 ,明确定位 ,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传媒业进入市场细分的时代 ,如何有效细分市场、寻求恰当的媒介定位、赢得目标市场 ,已经成为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市场定位的内涵和方式 按照美国著名营销学权威特劳特和里斯(定位理论的创立者)的观点,市场定位是企业对目标消费者或者说目标消费市场的选择。媒体要进行专业化运作,要细分受众群体和广告,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3)

关于当前晚报发展的十点思考

关于当前晚报发展的十 点思考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当前中国晚报发展的十点思考(2008-05-1721:23:37) 顾龙(作者系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上海新闻部负责人) 中国晚报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报业市场中,是发展还是衰亡? 这个话题是从“晚报是早出还是晚出”引起的。因为全国目前有147家晚报,改为出早报的已有100多家。从“晚报晚出”的比例来看,中国晚报似乎在走下坡路。 但是,真理只有一个:晚报就是傍晚出版发行的报纸。请注意一个事实:在中国十来个主要的大都市里,晚报至今仍是下午发行,而且都是所在城市发行量名列首位的报纸。而改出“早报”的100多家晚报,原来都是由当地党报派生出来的,只是贴上“晚报”的标签,偏重于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的都市类报纸。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持续发展,中国的报业市场更加繁荣开放。尤其是各地党报的改革、各城市的都市报崛起,那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面临生存困难,纷纷改为“早出”,欲以此增加在市场竞争中的砝码。这种变化,不能证明中国晚报的衰亡,相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晚报正在健康地拓展市场,争夺空间。对于发行量居各大城市之首的“晚报现象”,正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年多前,笔者参加了首届中国晚报发展战略论坛;今年又从北到南,考察调研了中国目前主要的6家晚报,结合近期有75年历史的《新民晚报》改版,对中国晚报当前发展趋向作一点思考与分析。 一、晚报的优势在于出版时间差 晚报是随着城市的形成,在城市发展中应运而生的。 近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迅速的信息传播。1882年7月26日,上海英租界的电灯开始发光,这比美国本土使用电灯不过晚了一年。电灯,使白天“延长”了,使上海人有了夜生活,也使晚报的诞生有了可能性。 随着电报的广泛使用和信息源的扩大,日报出版后收到的消息越来越多,晚报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上海是中国晚报的发祥地。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由外国人主办的英文晚报。最早的中文晚报则是《字林沪报》社出版的《夜报》(1895年5月10日创刊),目的是刊登当天发生的新闻。

报纸版面常识

报纸版面常识 版面设计 一、报纸版面常识 二、版面语言 三、版面设计的基本形式 四、版面设计操作程序与技巧 1、什么是版面?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读者第一接触的对象。 2、报纸版面的功能 A、导读功能 方便与引导读者阅读 广义:版面结构合理,标题、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等运用恰当,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 狭义:第一版开辟的导读窗口方便与引导读者阅读 B、导向功能 以特殊的版面语言表现立场、态度和感情 C、标志功能 展示报纸的特色和个性,使其与同类媒介相区别 3、版面术语介绍 A、开张——报纸面积的大小,通常以整张印刷裁开的若干等份的数目作为标准来标明报纸面积的 大小 对开报:占1/2大小,每版约39*55cm 四开报:占1/4大小,每版约27.5*39cm 平板新闻纸幅面尺寸规格有6种,报社常用的为787*1092毫米。卷筒纸的宽度也为787毫米 B、版序——版面排列的先后次序 第一种:多张叠在一起,第一张正面为第一版和最后一版,背面为第二版和倒数第二版 第二种:分张依次叠放,第一张为一至四版,第二张为五至八版 第三种:分若干版组,每一组由多张叠在一起 版序的意义 第一种与第二种版序为自然版序 第三种多版组的版序打破了自然版序,出现多个头版(首页),有利于报纸的内容分割,方便读者选择阅读 版序(2):各版强势,即吸引读者注意程度的序列叫版序 要闻版,第1版与其他版相比,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最具有强势。 因此,我国的报纸一般都把第1版作为要闻版,用以刊登当天最重要的新闻。 C、版心——除去周围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 对开报版心面积:35cm*49cm 4、基本兰——横排报纸的版心纵向等分为若干栏,称基本栏 我国多数对开报纸分八个基本栏,每栏可刊登新五号(小五号)字13个 5、报头——报纸第一版刊登报名与其他内容的区域,多数在第一版左上角,四开报多数在第一版上

期刊刊名与读者定位

新创办一份期刊,首先有个角色定位问题。“角色”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的行为模式。这里所讲的位置,就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如果我们把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引入期刊编辑学,也可以这样说: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即在社会、市场、读者中占有其独特位置。期刊的直接消费者是读者,因此,所谓期刊角色的社会定位、市场定位,实质上最后都归结为读者对象的定位。而这种角色定位,又与刊名设计有着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当今流行的一个词叫“锁定”,期刊理当锁定自己的读者群。优秀的、恰当的刊名能最迅速、最有效地先把读者吸引住,然后才有锁定的可能。 以读者对象为标准对期刊进行分类,是一种常见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期刊内容的不同,往往是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需要而决定的。相同的读者对象有相同的共性,需要相同的内容。从读者角度切入,有研究者提出二分法:一是按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分,二是按读者的年龄层次分。另有研究者总结出三分法,即按性别分,按年龄分,按职业分。 其实,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还可能有更多的分类法。这里,我们只是从读者性别与年龄两类分法来谈谈刊名与期刊读者定位的密切关系。 首先,谈谈按读者性别的期刊分类。 天地分阴阳,人间有男女,这样,性别分类法便十分简单明了。之所以要这样分类,是因为世界各国都有很多专供或主要供妇女阅读的期刊。早在18世纪的英国,就有《淑女使者》、《女旁观者》、《淑女周刊》等妇女期刊出现了。妇女期刊在这一时期出现于英国,是与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的财富,而使妇女有了较多的阅读时间不无关系的。妇女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自然对妇女刊物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妇女期刊,当然也有与之对应的男性期刊应运而生。西方大众传媒研究者在类分期刊时,便注意从读者性别入手。美国的斯坦·威尔逊在《杂志——专门化的媒介》中将刊物分成10类,即家庭杂志、计算机杂志、性爱杂志、体育杂志、男人杂志、妇女趣味、青少年杂志、种族杂志、亚文化杂志、补充杂志。由于分类没有一定的标准,导致这里的划分有些混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男人和妇女杂志的论述。关于“男人杂志”,作者这样说:男人是性爱杂志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 光明日报坚持面向知识分子的独特定位、体现以教育、科技、文化、理论为宣传重点的鲜明特色。 解放军报读者对象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的民兵、军工战线、党政机关、大中院校等所有关心国防建设的人们。 经济日报以经济界职工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读者为对象. 中国青年报发行对象为青年人,主要为高中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等青年知识分子。 报刊文摘满足了高层次读者多样且有重点的阅读需求。 人民政协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大众科技报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活动的国家级科技类报纸。 公益时报主要目标读者:政府高层管理者,企业家群体,具有新锐思想的学者群,民政系统公务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基金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大学生先锋队成员(参与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大学生领袖),关心公益、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崇尚公益消费的广大市民。 环球时报中文版针对对关注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的读者;英文版目标读者群主要为外籍人士和在中国的英文读者。 健康文摘报针对各阶层读者,特别是中老年读者和患者。 经济参考报针对各级领导机关、经济工作部门、各类企事业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各方面的读者。 青年参考为青年人办一份参考消息。 信息产业报IT行业的商业周刊。 中国产经新闻以产经、财经人士为主的社会主流群体。他们包括企业家、经济学者、政府官员以及正在或即将从事经济工作的创业人士。 中国信息报为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服务。 中国劳动保障报主要面向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劳动保障工作者及城乡广大劳动者。 中国煤炭报读者群主要为煤炭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和决策者。 中国消费者报以广大消费者作为读者对象的全国性报纸。 中国石化报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综合性新闻媒体。 中国文化报文化管理者、文化经营者、文化消费者的报纸。 中国文物报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文物系统。 中国人事报面向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企事业单位人事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研究者。 中国包装报面向包装原材料、包装制品、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生产企业和包装科研、包装教育等单位传播。 中国老年报为广大老年人服务。 中国交通报67.8%的读者是有决策权、话语权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高中层人士。 中国花卉报面向园林绿化工作者、花木生产经营者、科研工作者及广大花卉爱好者。 中国电子报面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通信运营企业、制造企业和增值服务企业;IT产品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部门;半导体、材料设备元器件制造企业及相关设计、流通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中国档案报适合于大专院校、学者、档案学研究者。 音乐周报面向专业音乐工作者、音乐教师及各地文化馆站干部、尤其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市场报以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为主要读者对象。

报纸的发展前景

报纸的发展前景 摘要: 关键词:报纸, 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面夹击,曾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报纸,在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报纸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悲观的预言。 一、关于报纸发展前景的几种预测 1、2005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公开发表了一个预测,他说:“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迈尔教授长期研究报纸工业,他最近写了一本书,名为《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书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和细节来证明这一结论并非耸人听闻——“这非常令人感到震撼,但一切都是来自全球报纸协会的数字显示。 2、其实,早在1999年,英国学者、世界级传播学大师皮特·勾丁就曾预言,在网络的冲击下,100年后,报纸的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记者这个职业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他预测,那时候的报纸将不再是提供资讯的平台,因为提供资讯的任务已经由网络媒体完全取代,报纸只能作一些深度分析的解释性报道;记者也不再是具有采访垄断权的职业,因为人人都会成为记者,那时候的“记者”将是一些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社会学家。 2004年,国际报业人士在各种新式媒体面前感叹:报纸的历史也许只剩下50年。从1999到2004,仅仅5年,报纸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半儿!而后仅仅一年,美国学者的预测又将其缩短为38年。 3、近来,两位英国新闻系的年轻毕业生 Robin Sloan 与 Matt Thompson做了更为大胆的预测。他们制作了一部8分钟的短片《媒体未来的历史:1989-2014演变中的个人资讯建构》,再次把报纸的生命期大大缩短。其中所预测的标志性事件为:2006年,Google 整合其全部技术与资源,包括 TiVo、Blogger、 Gmail、及搜索技术,建立Google Grid传播平台,它几乎可以无限制的储存、传递、共用各类媒体资讯,永远连线并可从任何地方取得。任何人也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以所需的安全层次储存在Google 王国,或公开发行给他人阅读。 “未来学家及《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把报纸称为

关于2016年国民报纸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2016年国民报纸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兴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产业正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和残酷的现实。由于报纸的读者数量不断下降,直接导致了零售发行量的下滑,报刊产业收入在媒体产业总收入的比例下降。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为45.7%,较2014年的55.1%下降了9.4个百分点,继续呈走低趋势。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如何抓住现有读者、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商,是摆在传统报业媒体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本人于八、九月份在当地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调查显示:网络新媒体、手机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手段,而传统报刊因内容深刻、时代感强,也是大众所喜爱的阅读方式。另外,针对国民阅读报刊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期为报纸产业寻找正确的转型方向。 二、传统报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报业广告和发行收入双双大幅下滑,报业市场整体规模在2015年首次被电影票房市场(440亿元)超越,这个超越让传统报业感到深深的“寒意”。2015年传统报业的“断崖式”下跌仍在持续,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滑了41.14%,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最大,已达到50.8%。相对稳定的订阅市场在2015年也出现了加速下滑的趋势。传统报刊读者数量和广告收入的双下滑使得近年来报刊经营举步维艰,与之相应的停刊和休刊已成为传统报刊行业的一种“新常态”。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停刊或休刊的知名报纸数量约为10家,而2015年这个数字扩大到30家左右。 与此相反,全国各级党报的发行量大多保持相对稳定。在“2016年度中国邮政发行报刊百强排行榜”中,位居前十位的报纸是: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环球时报、检察日报。这一排行榜也侧面印证了党政报刊的稳定性。据此我们预测,党和政府一定会对主流新闻媒体继续采取保护性政策,关键时刻甚至会采取托底性财政保护政策,而绝不会听任其走向消亡。

新媒体平台如何在报纸体现

全媒体融合(报纸端)方案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播模式和读者需求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传统报纸亟需突破单一的维度——纸张、单一的功能——阅读,应该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改造。如果把读者看成用户,把重庆商报看成入口、终端,那么其所连接的不止于纸上内容,而是立体的商报系全媒体集群,其肩负的也不限于阅读功能,还有服务、社交、数据功能。 一、互动进化 报纸与互联网的互动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本报新媒体的发展完整地见证了全过程。 (一)报网互动 把网络热点或线索,转化为报纸新闻报道,网络人群开始成为新闻主角。(二)微博微信增粉 初步具有移动互联网意识,但简单地把报纸端的读者导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增加粉丝,竞争排名。存在的问题是,流量导入的是第三方平台(新浪、腾讯),增加粉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指向也不明确,缺少商业转化方面的安排。(三)互联网思维 强调报纸的入口、终端属性,在内容分发上,注重自有媒体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借鉴互联网的做法,培育用户粘性,着眼于“网络关系”,提供服务、社交等多元化的增值功能。 二、融合目的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全媒体融合,尝试在血液上对纸媒进行初步改造,为未来进一步转型打下基础。 (一)形成媒体合力,全媒体各平台之间整合互推,转化出更多商业价值。(二)开发用户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建立新型数据库,探索多种用途。 (三)适应受众变化,借鉴互联网式的阅读模式和功能设置,增强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 三、数据运用 重庆商报的订户资料采集不够完整,只有姓名、电话、住址三项,尚不足以形成可开发利用的数据库,而商报指数研究院,基本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少真实客观的数据来源。商报全媒体各平台,可以主要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采集有效的用户数据,交给指数研究院整理。 (一)原则 用户体验第一,任何数据的采集都应完美地融合于用户需求之中,不能简单粗暴地强推。不能让用户意识到,这是在采集个人资料。 (二)流程 全媒体各平台基于用户需求设计入口——指数研究院设计数据采集模板——读者或用户扫二维码提供数据——数据由指数研究院收集——大数据分析——提出多种运用方案——采编、经营一线执行或变现 (四)采集 1、社交活动

英语报刊选读 读者文摘原文版INSPIRING STORIES (4)

A Sailor’s Savior When worried mother Marianne Naslund saw her 16-year-old neighbor Andy Livasy was in trouble, she opened up her heart and home to him. The blistering fights that erupted from the house down the street were legendary in Marianne and Kevin Naslund’s neighborhood. “They echoed off the hillside,” says Marianne. “Everyone got to hear the yelling.” During one particularly nasty fight in February 2008, the neighbors’ 16-year-old son, Andy Livasy, was hit by his stepfather. Watching police cars swarm the street, Marianne realized that she had to help Andy before he ran away or “became an angry person who turned to drugs and alcohol” for comfort. A few days later, she offered Andy a spot on the Naslunds’ living r oom couch. Over his parents’ objections, Andy, who knew Marianne’s sons, Nick, then 15, and Jake, then 13, accepted. No one understood why Marianne, a dynamo who sat on the Sultan city council and coaches the high school cheerleading squad, would take in a troubled teen like Andy. Then a high school sophomore, Andy scowled at the world from beneath a mess of shaggy blond hair and picked fights with Nick and Jake. At the local high school, he either slept through classes or made them a nightmare for teachers. But Marianne saw herself in Andy. She, too, had grown up in an unsettled household, “with a lot of yelling and not a lot of love.” No matter what, she told people, “kids are not disposable.” Surprisingly, her children understood. “Sometimes Andy could be a downright bully to me,” says Jake, “but when I thought about the future Andy would face if we turned him away, I just couldn’t let myself be a part of that.” It wasn’t easy. For Andy, moving in with the Naslunds was like entering a foreign country of chores and consequences and family dinners —after years of eating most meals alone. “I was used to getting screamed at if I ever messed up, so I was kind of waiting for that,” says Andy. But the day he was suspended from high school for fighting, the screaming and epithets never materialized. Instead, Marianne calmly asked why he did it, listened to Andy’s explanation, and declared computers and TV off-limit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uspension. INSPIRING STORIES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