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资料 (自动保存的)

教育学复习资料 (自动保存的)

教育学复习资料 (自动保存的)
教育学复习资料 (自动保存的)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第一节:

1、教育的含义

教育就是人类为了培养自己的新一代,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指的是对从初生到6岁左右,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包含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婴儿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称为幼儿教育,两者是相互连接,性质相近又密切联系的。

3、学前教育的价值有几种

(1)基础性;

(2)先导性;

(3)公益性;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以保育、教育、教学三者整合;

5、学前教育学含义

学前教育学就是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

6、学前教育泛指初生至6岁前的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和

社会教育。

7、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是指派有专人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对0-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1、19世界终于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孕育阶段:

如魏晋南北朝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朱熹曾编《童蒙须知》和《小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提出胎教;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

(2)萌芽阶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

(3)初创阶段

(4)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清末,我国自办的幼稚园主要仿效日本,并受到教会的影响,幼稚园的数量较少。

如1904年(光绪29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之后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2、现代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国民党统治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1922年之后,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系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批评这种以外国为标准的依赖做法,认为当时幼稚园有“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种大病”。

(2)学前教育在老解放区的发展

3、当代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确立学前教育新的社会性质和双重任务

双重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有教养儿童的任务,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有社会公共福利的任务,

(2)根据国情和具体条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3)制定统一的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4)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5)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性

(6)学前教育改革道路曲折

第二节: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1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制约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与手段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服务

2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

3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选择)

3.1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3.1.1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培养规格

3.1.2影响着教育内容

3.1.3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3.2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3.2.1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3.2.2具有选择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3.2.3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儿童的发展含义

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向更高水平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2.1遗传决定论的含义,不足之处,影响?

含义:认为人的天赋或本人决定人的发展。

不足之处:

影响:

2.2环境决定论含义、不足之处、影响?

含义:这种理论片面夸大环境或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

影响:

3 儿童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作用:(1)遗传、(2)环境、教育;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儿童个体性的实践活动;

3.1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决定了儿童的某些个别差异

3.2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1)母体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2)对新生儿身心成长的影响

(3)对儿童的智力、个性和情感的发展有长期影响

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 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2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阶段性(表现各年龄阶段的特点)、顺序性;

3 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2)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3)教育因考虑具体的班级和具体幼儿的特点

第四章: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

1、教育目的的定义及意义

1.1教育目的:是表述教育造就人的质量规格

1.2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它规定了教育的方向,指导和支

配整个教育过程,决定着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2、教育目的的内容:

2.1 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性(个体性)

2.2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性(社会性)

3、教育目的或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3.1国家的教育目的

3.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3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3.4学科教育目标

4、世界一些国家学前教育目标的走势:原来注重智序转向现在的全面发展。

5、学前教育目标定义:

学前教育目标就是根据国家提出的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6、学前教育目标具体包括2个方面:

6.1 3岁前的教育目标(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

6.2 幼儿园教育目标

7、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根据2001年颁布的《纲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出发。

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

1、学前儿童体育的定义:

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是体格发育正常、体态无缺陷,各项体能达到年龄标准,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精神饱满、愉快,有一定的控制力。

2、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2.1 保护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

2.2 关注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2.3 养成儿童基本的卫生习惯

2.4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5 进行安全教育

3、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要领:

3.1提供安全的、适宜儿童做身体运动的良好环境个设施

3.2坚持卫生保健的常规工作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3.4坚持户外活动,开展有趣味的、多样的体育活动

3.5关注体弱儿、患病儿和有心理障碍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特殊需要

第三节:学前儿童智育

1、与智育相关的概念:知识、技能、智力

1.1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1.2技能:是人们为达到认识或改造客观事物的目的而经常运用的具体行动方式便是技

能,当技能达到熟练与习惯的程度上便形成技巧。

1.3智力:一般说来,智力可以说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要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2、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2.1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现象,并扩展视野,丰富启蒙知识,学习一些科学技能;

2.2发展以思维能力未核心的各种智能如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想象力;

2.3发展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儿童阅读图书的兴趣

2.4培养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要领

3.1使儿童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认识周围生活中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和初步的概念

3.2鼓励儿童主动学习

3.3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和多种生活中学习

3.4鼓励儿童运用语言、绘画、肢体动作及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5提供丰富和有层次的玩具和材料给儿童摆弄和操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3.6以积极的态度和巧妙的方式回应儿童的问题

第四节学前儿童德育

1、德育的定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培养起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2、德育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儿童在与周围成人及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习如何处理相互

关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前儿童德育实施的要领

3.1 创造充满爱和尊重的精神环境

3.2强化榜样的作用与力量

3.3运用鼓励、赞美促使儿童养成好行为

3.4 专门的德育活动和生活中的德育相融合

3.5适应儿童个性差异的教育技巧

3.6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第五节:学前儿童美德

1、美育的特征:直觉性、情感性、社会功能性、主体性

第五章:婴儿教育

1、婴儿教育的任务: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对美的感受和兴趣方面的发展

2、婴儿教育的原则:

2.1 成人对婴儿的关怀和爱抚是良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2.2提供婴儿能主动探索的环境,培养婴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3日常生活的护理是婴儿的重要教育活动

2.4把每个婴儿看作是有个别特点的人,按照其特点进行教育

2.5处理好教育工作中相对事物的关系

第二节:婴儿教育内容

1、婴儿教育的内容:

1.1日常生活的护理和教育

1.2 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1.3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1.4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1.5 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2、日常生活的护理和教育包括以下几点:

2.1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设备,并合理使用。

2.2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

2.3哺喂与进食、睡眠

2.4 与排便

2.5 重视卫生保健工作

3、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3.1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包括头尾规律、远近规律、泛化集中规律、正反规律)

3.2运动能力的发展

3.3运动能力的教育培养

第三节:婴儿教育的方式

1、婴儿教育的方式:面向3岁前儿童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托儿所教育及托班教

育,社区亲子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例子判断其特征)

2.1亲密性

2.2基础性

2.3个体性

3、家庭教育的策略:

3.1 端正心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3.2 制订一些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规

3.3 以身作则

3.4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

3.5与其他同龄儿的父母及教师互动交流

3.6向书本和媒体学习

第六章:幼儿园的游戏

第一节:游戏概述

1、游戏的起源

1.1游戏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

1.2游戏起源于文化传递

1.3游戏起源于劳动

1.4游戏起源于动物本能

2、游戏的理论

2.1早期的游戏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精力过剩论、练习论、复演论以及松弛论)

2.2现代游戏理论

3、精力过剩论(判断)存在什么问题?

精力过剩论并不适用于解释儿童即使是累了,他们还是要玩的现象。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游戏

1、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1.1游戏是儿童展开生命潜能的必要准备

1.2游戏是儿童幼稚心理的保护伞

1.3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特点的活动

2、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2.1游戏是儿童主动和自愿的活动

2.2儿童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

2.3儿童游戏具有假想成分,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社会生活

2.4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3、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3.1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3.2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3.3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3.4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

4、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4.1感觉机能性游戏(比如:奔跑、跳跃、攀登、骑木马等)

4.2象征性游戏(比如:过家家、医院、商店、公共汽车等)

4.3结构性游戏

4.4规则性游戏

5、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6、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语言游戏、动作技能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

7、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自发游戏、教学游戏、

8、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8.1游戏与儿童体能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8.2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8.3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8.4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8.5游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幼儿园游戏指导

1、我们可以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2、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

3、角色游戏构成因素:场景/情景、替代物、角色扮演

4、角色游戏的主题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熟悉到新异”

5、角色游戏的指导原则:(1)主体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整合性原则;

6、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1)丰富和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

(2)及时深化游戏主题、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3)营造游戏的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玩具、设备和材料,促进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

(4)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儿童组织和开展游戏:(确定主题、角色分配)

7、表演游戏被称为戏剧性游戏: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作

品规定的内容进行游戏,而角色游戏是儿童按照自己所熟悉的经验,一周为生活为游戏的内容。

8、结构游戏的定义: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结构玩具和建筑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一种游戏。

9、规则性游戏的指导:幼儿园的规则性游戏是成人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为儿童编制的游

戏,其中规则性游戏包含: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

第七章: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概述

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启蒙性、整合性、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潜在性;

2、教学被称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纲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儿童学

习活动。它主要指集体(全班或分组)的正规教学活动(上课)以及教师对个别儿童的专门指导,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区域活动和自发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幼儿园教学意义:(1)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2)未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及以后

的学习尊定基础。

4、儿童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期,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儿童与同伴及成人的

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使儿童通过游戏、观察、交流、模仿来学习语言、道德行为习惯和技能;通过相互启发、帮助、激励来I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5、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应该利用实际的物品和有挑战性的真实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

习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6、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6.1我国幼儿园始建期的课程与教学(1903-1920年)1904年由张之洞等人制订《秦定

学堂章程》是第一教育法令并在全同实行的学制。

6.2 20实际20-50年代幼稚园发展期的课程和教学;(使用了陈鹤琴的“中心课程”和

“单元教学”

6.3 20实际50年代后,转折期的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

6.4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

7、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

(1)1981年10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

(2)教育部2001年9月颁发的《纲要》;《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8、外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发展概况

8.1 欧文与学前教育;

1816年,英国学者欧文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学校----性格形成新学园,

这所幼儿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远离不良的环境,把他们培养成聪明、善良、仁慈和理性的人。

8.2福禄培尔与学前教育;

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创设了世界第一个幼儿园,他主张幼儿园游戏化,并设计了著名的教玩具“恩物”

8.3 杜威与学前教育;设计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主义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论

8.4 蒙台梭利与学前教育;设计一系列供儿童自主操作练习的教具来发展儿童的感觉、动作和思维。他认为儿童学习动力来自于“生命的冲动“

9、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9.1“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

9.2以经验哲学为基础的经验理论

9.3 教学;杜威认为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这种经验和学习过程中发展起

来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起点。

第三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活动的原则的含义及判断是什么原则?

含义: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也是幼儿园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的总结,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原则: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连续性和渗透性教学原则、集体教学活动与个别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和一致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操作体验法、演示、示范和范例法、游戏法、探索发现法、讲

解谈论法

2.1教学方法的含义

是为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特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所制约,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步骤,也是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借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所采用的程序。

2.2操作体验法的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操作材料,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的方法。

2.3游戏法的含义: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法就是引导儿童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2.4探索发现法的含义:

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儿童通过自身主动对事物、现象的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特点、属性和相互关系的方法。

2.5 讲解谈论法又分为:讲解、谈话、谈论法

3、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因素:

3.1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3.2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3.3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环境内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八章: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节日娱乐活动

第一节: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

1、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

1.1保障儿童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1.2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最佳环境

1.3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

1.4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和爱心

1.5培养关心、维护环境的好品质

1.6培养关心他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性行为

1.7积累生活知识和经验

1.8弥补独生子女的缺憾

2、日常生活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情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2.1教育性原则:所谓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组织实施日常生活活动中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日常生活的组织和实施应当充分尊重儿童是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生活常规,处理好照顾儿童生活和发展儿童独立性的关系。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体系?(标志): 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 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④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 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鲍尔斯 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P25-27) 答: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 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能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学校教育是有那些基本要素构成的? 答:(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学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及教育的对象;教育影响,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教育被划分为几个阶段,及其特征+ 答:1)原始教育: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饥饿极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教育A奴隶社会教育:古代学校出现,教育阶级性出现,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离B封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是军事教育;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P62-65) 答:现代教育的特征如下: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核心考点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

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2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华师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体育以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几个因素作为它生产的基础。 4.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希腊 5.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教育学之父" 6.“教育上的哥白尼”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教育是使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7.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教学形式明了、联想、传统、方法。学生其勒尔和赖因将其分为: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总结、应用。 8.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教育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 10.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1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誉为希腊的“启蒙者” 12.教育学产生:生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最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 13.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和标志性事件:A.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C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4:.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 15.康德:格尼斯堡授课,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6.洛克:“白板说”,教育万能论 第二章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矛盾性:社会发展方向规定人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一致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2.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在宏观方面的理解 答:人、社会和教育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A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B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1 C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b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5.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A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 考点: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得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教育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通过学校得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得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得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得许多专业课程与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得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得学制产生于 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得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得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得政教合一得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得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得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考点:古希腊得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注重身心得与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得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得基本完成与电气化工业革命得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得要求,并为初等教育得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1记住并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提升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专业)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会区分教育与主要类似概念(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非常多样(父母、朋友、记者、教师等),具有教育性目的,具有相关知识,是一种规定。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对主体性的关注,未成熟性和可塑性是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自我控制水平。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功效,既包括功效的内容,也包括了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功效实现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程度和水平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 基本主张: 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 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 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作者:————————————————————————————————日期: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本复习全析是分为七册,组织仙林南师大与高分研究生共同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是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在初试复习的全程必备专业课资料。 该书通过总结南师大教育学专业课的总体考试概况、最新题型特点、指定教材特点与大纲解读等,旨在帮助考生通过汇总分析近年南师大该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考试命题规律与难易程度、考试内容及分布,宏微观综合把握考试发展及趋势。 同时,本书系统总结梳理了《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外国教育史(张斌贤)》、《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现代教育学基础(冯建军)》六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并对各章节的课后习题进行解答且配备相关的名校真题,再对南师大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进行透彻的解析,使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适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德育学】 金陵女子学院:【女性教育学】

适用科目: 620教育学基础综合 内容详情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①学院专业分析:含学院基本概况、考研专业课科目:620教育学基础综合的考试情况; ②科目对应专业历年录取统计表:含南师大相关专业的历年录取人数与分数线情况; ③历年考研真题特点:含南师大考研专业课620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各部分的命题规律及出题风格。 part 2 历年题型分析及对应解题技巧 根据南师大教育学各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单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分析对应各类型题目的具体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针对性,提升答题效率,充分把握关键得分点。 part 3 2018真题分析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doczj.com/doc/ab17471800.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广义的是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6、什么叫“义务教育”?什么叫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重、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7.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8、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9、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10、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