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比例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反比例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反比例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反比例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反比例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过程和方法: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讲解】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6分钟)

【讲解】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小结(1分钟)

【讲解】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反比例意义教学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张云珍 课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课本81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81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运算,掌握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计算,进一步熟练乘、除计算。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难点: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能进行第一、二步的计算。 3、关键:通过混合计算使学生熟练乘、除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口算: 7×9 18÷6 3×6 20÷4 54÷9 40÷8 54÷6 36÷4 8×6 2、指名板演: 23+6-7 14-7-6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提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3、口算 2 ×3 ( )×4 ( ) 36 ÷4 ( )×3 ( ) 4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利用到以上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2×3×4”。 (1)、指导读法。 (2)、指导算法。 (A )提问:这题中有几个运算符号? 介绍:像这样题目叫连乘。(学生齐说) (B )这题应按从左到右得顺序计算,先算2×3得多少?再算什么?(板书) (C )与复习题相比。 提问: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计算过程相同,都是先算2×3=6,再算6×4=24;不同的是:准备题中每一步都要把写下来,而例题则要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再算第二步) 2、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第2题“36÷4×3”。 (A ) 出示复习题36÷4 ( )×3 ( ),将它改编成一道二步计算的算式。(出示例题) (B )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种运算? 介绍: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乘、除混合运算。(学生齐答) 指名学生读算式,再齐读。 (C )、提问:想一想,这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4 ×3 = 27(指名学生口述,并板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 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 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 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浅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5T15:52:10.4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作者:马晴文 [导读] 微课必将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值得大家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马晴文(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能够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微课必将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值得大家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微课数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8-195-01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高中数学许多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微课以某一概念、定理、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学,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到感兴趣的问题探索中,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利用视频的暂停、重播,有利于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防止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微课虽小,但知识内涵丰富,教学意义巨大,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稳步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微知识、微学习,形成大道理、大智慧。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牛奶盒中牛奶量的多少”,引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微课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微课展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例如,数学公式的由来及数学家的科学研究故事,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重点、难点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障碍,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将重难点问题设计成微课程的形式展示出来,微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八分钟时间,播放音频或视频,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教学,教师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的动态转化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具体,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微课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微课的引入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丰富教学内容,课堂授课更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高中数学微课制作 微课教学方式新奇,在融入式的课程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距离感,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联想,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高中数学微课的制作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调查研究,进行预设,选定微课制作内容,微课资料的选取,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微课教学设计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语言要简明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趣味性要强,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聚集问题,突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加强某个教学环节,内容精简,资源容量大,微课制作要考虑动画的整体效果,根据主题内容体现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效果、图片和文字的处理,避免过于花哨,要突出知识点。 2.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选择、设计数学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丰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微课程情境的创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入课题。例如,“空间四边形”有关问题的教学,教师只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一些学生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教师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制作微课课件,展示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空间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观察过程中,理解了“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教学埋下伏笔,通过创设情境,微课产生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3.利用微课建构数学活动 微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利用微课构建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选择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发挥了教师导学作用,教师灵活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快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微课程简短精悍,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教学,分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易于接受,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搭建合适的台阶,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精彩环节展开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知识,还要拓展知识领域,教师在课上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性质、等比数列、解斜三角形、立体几何用空间向量的解法等知识点,都是数学中的难题,教师把这些专题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仔细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通过开展微型探究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挖掘探究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

微课数学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第一节《倒数的认识》 一、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内容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 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

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 T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张图片你都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不难发现这两张图片都来自美丽的江南水乡,都有美丽的倒影在我们中国有许多有趣的汉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些汉字,你能发现什么? 吞—吴杏—呆由—甲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 反比例 设计者 课题组成员 来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 设计时间 2016年4月 录制方式 手机+白板 时长 8分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 (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小结 (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 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为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为更好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数码产品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微课教学已经逐渐走进大多数学校,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微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都是很好的工具。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不懂就“问”。 课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选择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观看,为新课做好准备。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另外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微课也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2、微课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微课可以使教师教学效果更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运用微课特有的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此外,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3、微课有利于课后辅导 学生课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回家可以运用微课继续学习、复习,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家长辅导学生也更加方便,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教学重点,难点。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二、微课应用的存在问题 1、资源不够丰富 没有一个专门的微课网站,提供各种微课资源,并且为大家所熟知,所来大家下载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微课,制作的微课也没有专门的展示平台。 2、制作条件不够 微课的制作虽然提供了很多的软件及硬件,但基本的配备在大部分时候无法满足制作者的需要,虽然手机拍摄也是可以的,但是效果我却不怎么尽人意。 3、接受并应用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但是在应用上,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它的价值,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推广,那将是一个比较激烈的“战斗”过程。 总之,微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微课也让数学教师的因材施教得到真正实现,微课还丰富课堂学习的素材,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微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微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和简单的分数计算,共5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三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抽象思维难度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中秋节就要到了,熊大、熊二两个兄弟正在为中秋节做准备呢。 第一天,熊大和熊二去超市买了4瓶饮料,熊二说:“我要喝3瓶。”熊大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每只熊分到了两瓶饮料。

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是一种课程资源,有其学科适应性,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具备强大生命力;微课程能够为小学数学翻转教学地实现提供强大地课程支持,翻转教学使微课由资源提供功能迈向学习支持功能。 (一)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要。 在教学《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我通过录制微视频着重让学生找出求商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出商。以学生为主,在课前自学与本课有关的视频,学生在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引领下自己在家学习了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懂的,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仔细揣摩直到理解。这相当于把教师带回了家——与视频相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有所有要预习知识的要点和教师给孩子的学习指导和建议。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有目的地开展预习活动,这样的预习也更有深度,更有成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第二天的数学课就能在基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展开。(二)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前一天的预习作业的情况进行的有意识的分组:预习作业较好的学生和有一定错误的学生分别进行重新分组。在整节课上,学生们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组长的组织下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他们先是自主的对预习作业的反馈纠正并分析错误原因。而在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依旧是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研究着,在研究中争辩着,在争辩中提升着。这样的分组,让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差异和共享;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得。(三)课堂教学时间得到重新分配 翻转课堂的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有效评价时,课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系列微课--认识图形 数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2--6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 2、借助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认识的活动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通过数角活动,学生理解数角的有序性,并能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图形里面有几个角相信同学们也都数的比较清楚,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数角就成了一个难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2、师:角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师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所示图形。 师:在这个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呢?你 是怎样数的?

3、师:同学们很聪明,接下来大家看看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呢?(课件图形1、2、3。学生数完后教师课件演示,图形3不演示,学生数完教师确认后在括号里出示正确答案) 4、师: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回答。 师小结数角的方法:注意数的有序性,先数出基础角,再数出由2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再数由3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依次类推。 5、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图形发生了变化,让它复杂一些,你还能快速数出它的个数吗?(学生数角并汇报) 6、总结回顾:数角的个数一定要注意数的有序性,这样不仅快速而且准确。

数图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 好奇心。 2、通过数图形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 展学生的智力。 3、能够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师:假如你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你怎样向大家来介绍你自己! 师:同学们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图形的基本特征来做游戏,看谁最会动脑。 课件出示图形:在这样的图形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分别有几个?(学生数图形并汇报) 课件演示数图形的过程。(师讲解数的方法:有序性) 课件出示第二个图形(着重讲解) 师:在这个图形中又有一些有长方形,看似简单的图形,你们能数出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吗?(学生数图形)学生汇报后师讲解并演示方法:这个图形的组成有一定的规

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是一种课程资源,有其学科适应性,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具备强大生命力;微课程能够为小学数学翻转教学地实现提供强大地课程支持,翻转教学使微课由资源提供功能迈向学习支持功能。 (一)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要。 在教学《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我通过录制微视频着重让学生找出求商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出商。以学生为主,在课前自学与本课有关的视频,学生在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引领下自己在家学习了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懂的,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仔细揣摩直到理解。这相当于把教师带回了家——与视频相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有所有要预习知识的要点和教师给孩子的学习指导和建议。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有目的地开展预习活动,这样的预习也更有深度,更有成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第二天的数学课就能在基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展开。 (二)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前一天的预习作业的情况进行的有意识的分组:预习作业较好的学生和有一定错误的学生分别进行重新分组。在整节课上,学生们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组长的组织下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他们先是自主的对预习作业的反馈纠正并分析错误原因。而在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依旧是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研究着,在研究中争辩着,在争辩中提升着。这样的分组,让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差异和共享;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得。 (三)课堂教学时间得到重新分配 翻转课堂的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有效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微课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微课教案小学数学一年 级上册连加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微课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72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72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 (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 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 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 5+0+3=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模版69747

名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内容多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重点难点长方形框架、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尺、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策略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1.游戏:小小魔术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往外拉。) 2.(课件出示两个花坛)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如果要比较这两个花坛的大小,怎么办,谁有办法? 探究新知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用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画有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 米)的长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图上面,用数方格(不满 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验证猜想推出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公式。 (1)提问:不数方格,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它们面积相等吗? 利 5分钟 .

用学具想办法验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一把三角尺和一把剪 刀。) (2)提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这其 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3)教师演示把平行四边形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方 法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4)小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巩固练习 (1-2题) 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求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学会用公式S=ah来列式计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分钟归纳小结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S=ah 30秒 课后练习(2-3题) 1.计算下面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2.5cm,高=3.2cm。(2)底=6.4dm,高=7.5dm。 参考答案:(1)8 cm2(2)48 cm2 2.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参考答案:6米 教学反思 1.通过图文并茂,把静止的问题活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造出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浅谈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研究浅谈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亚梅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二中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而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微课就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当前是信息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为教学带去极大的便利。微课就是当前很流行的一个教学方法,教师以某个知识点或者是课堂的某一节为重点,录制成一个短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师需要合理地应用微课,充分发挥出其效果,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提升,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知识都讲完,即便讲完也无法细致地讲解,这样会限制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留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微课将知识点放在视频中,让学生自己观看视频。教师在视频中指导学生,可以结合鲜明的提醒语,剪辑成一个较短的视频,将其上传到网络上,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去下载和观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空间,可以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需要再稍微指点一下学生预习过的知识就可以,可以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期如此,学生会慢慢学会预习的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在数学题中的应用 数学题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也可以应用微课,将典型习题以及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搜集学生在考试和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利用微课将这些数学题进行整合,制作成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行学习和纠错。教师需要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并且将正确的方法讲解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明确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解题中可以多注意。对于典型习题通常都是在考试中会出现,教师就要利用微课把这些展现出来,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给学生建立一个最近发展区,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继续看微课的后半部分,通过看教师的解答步骤,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会正确的解答步骤。 三、应用微课让知识点由抽象到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初中数学难度提升,有一些数学知识也较为抽象,因此,只靠教师的讲解还不足以让教师完全理解。有很多数学知识点是单一乏味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难度,但是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性知识,学生要记很多的概念性知识,存在的较大的难度,且容易出现混淆的问题,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上。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把那些记忆和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具体地看到,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 记忆。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前,学生就对抽对称缺乏了解,不能快速的理解和记忆这一概念,但是轴对称的性质、图形概念、判定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微课的动画形式,直观地演示改变,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以及识别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如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折叠、拼剪可以对学生的思考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观察分析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分别有几个对称轴,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图形的概念性质。对于那些有较强概念性的重点以及难点知识,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的图形演变以及文字解释,将图文进行结合,降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难度。微课的时间较短,教师可以在课前重复播放教学内容,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复习巩固学习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和观察,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四、应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后复习的方向,提升学生复习效果 课后复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对课堂的拓展以及延伸。但是一些学生的课后复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复习的方向,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使得他们的复习效果受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有效的制作复习的微课视频,因为是遵循一定的科学学习理论,且合理的数理知识,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复习。比如,在学习“二次根式”之后,教师就可以梳理这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观看视频进行复习,更好地梳理知识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建立明确的知识脉络,可见,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指导复习方向,让学生的复习更加科学,提升他们的复习效果,更好地巩固和掌握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微课的使用,合理地进行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杨栋.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 [2]李文海.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16(10). [3]靳希永.让“微课”为数学教学巧妙助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09). · 95 ·

微课数学教学设计

微课数学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第一节《倒数的认识》 一、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内容。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1”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张图片你都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不难发现这两张图片都来自美丽的江南水乡,都有美丽的倒影。 在我们中国有许多有趣的汉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些汉字,你能发现什么? 吞----吴杏----呆由----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