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2016版)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2016版)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2016版)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2016版)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试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消除新生儿可预防性疾病,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

(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

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

告。

1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需评审新生儿死亡病例的

全病历和(或)病历摘要和(或)《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 1)以及《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

见附件 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见附件 3 和 4),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 5)。

(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

2.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市(地)级评审组成

员参加县(市、区)级评审。

(2)审核本辖区内县(市、区)级各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死亡调查表”、“死亡报告卡”、“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及“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

(3)组织评审组专家对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及专题培训,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完成市(地)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收集省级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并上报到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5)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市(地)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3.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1)组织省级评审组成员参加或指导市(地)级评审。

(2)针对全省新生儿死亡的重点问题,组织相应的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及

2

培训。

(3)组织省级年度新生儿死亡评审报告会,及时反馈各级评审工作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4)完成省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年度总结报告”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4.国家级专家组

负责对省和市(地)级评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三)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对发生在本机构的所有新生儿死亡及时填写“死亡调查表”或病历摘要及“死亡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死亡调查表”和(或)病历摘要和(或)全病历交至辖区内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

2.选派了解死亡新生儿诊治情况的相关人员参加新生儿死亡评审会,并

提供死亡新生儿相关产、儿科病历(包括转诊病历)原件或复印件。

四、组建各级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一)评审组构成

卫生行政部门、新生儿或儿科、产科、妇幼保健等相关专家与管理人员。

评审组应至少由 11-15 人组成(县级评审组成员至少 7-9 人)。

每次评审会时评审组人数应为单数,至少有 7 人及以上参加,其中新生儿/ 儿科医生及产科医生应各不少于 2 人。

(二)评审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要求

1.省级评审组成员应具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其中主任医师应占 70% 以上。

2.市(地)级评审组成员 70%以上应具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

3.县(市、区)级评审组成员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

(三)评审组职责

1.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明确死亡原因,做

出死亡诊断或推断。

2.根据评审结果,找出在医疗、保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或干预措施。

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

4.国家、省、市(地)级评审组成员应参与或指导下一级组织的新生儿

死亡评审工作。

五、评审原则

遵守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一)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三)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四)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六、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一)评审频率

原则上省级评审至少每年一次,市(地)级至少每半年一次,县(市、区)级每季度一次,或根据辖区内新生儿死亡的数量来确定。

(二)评审内容及程序

1.资料收集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发生后的 7 天内组织院内死亡新生儿病例讨论;由产、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填写“死亡调查表”和(或)病历摘要和(或)全病历及“死亡报告卡”,并报至辖区内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2.召开评审会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召开新生儿死亡评审会。

(1)了解死亡新生儿诊治情况的相关人员汇报“死亡调查表”(需携带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或复印件到会,以备专家询问);

(2)评审组专家针对死亡病例进行提问并讨论;(3)评审组专家针对新生儿死前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每

例死亡新生儿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

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

妇幼保健机构对每次评审的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评审后2 周内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将“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将有典型意义的评审结果逐级向下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新生儿死亡评审流程见附件 6。

5

附件 1

儿童编号:

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

请查阅产科、儿科、转院病历摘要等相关记录填写本表,必要时通过询问死亡新生儿家庭成员获得信息,并在相应选项编号上画“〇”或在空格/横线上直接文字描述。

1.基本情况

101 省市(地)县(市、区)

102 死亡发生医院

103 病历号(1)新生儿病历(2)母亲病历

104 医院级别(1)省级(2)市(地)级

(3)县(市、区)级(4)其他

105 入院日龄_______天______小时

死亡时日龄_______天______小时

106 死亡地点(1)产科(2)新生儿科/儿科(3)其他_________

107 填表日期年月日

108 填表人姓名,单位

所在科室:产科新生儿/儿科保健科其他

是否诊治医生:是否

2.新生儿母亲的基本情况

201 母亲的年龄周岁

202 母亲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

(3)高中(4)大专及以上

3.新生儿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

题号调查内容选项

301 孕、产次数孕次,产次

302 既往不良产(1)有(2)无

303 本次分娩孕周天

6

304 本次妊娠产(1)未产检(2)1-4 次(3)≥5 次

前检查次数

305 有无妊娠合(1)有(在疾病前划“√”,治疗情况填写编号(①未治疗②好并症转③无变化④加重),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疾病名称治疗

疾病名称

治疗情况情况

胎盘早剥感染

前置胎盘肝病

高血压疾病心脏病

早产肾脏疾病

糖尿病性传播疾病

贫血其他(名称

(2)无

306 有无分娩并(1)有(在疾病前划“√”,治疗情况填写编号(①未治疗②好发症转③无变化④加重),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疾病名称治疗

疾病名称

治疗情况情况

胎儿宫内窘迫心功能衰竭

产时子痫感染

胎膜早破子宫破裂

产程延长其他(名称

(2)无

307 分娩地点(1)医院名称

(2)家中(3)途中

308 分娩医院级(1)省(2)市(地)(3)县(市、区)别(4)乡(镇)(5)其他

309 分娩方式(1)阴道自然分娩(2)产钳、吸引器、臀牵引

(3)剖宫产(4)其他

4.新生儿出生时情况

题号调查内容选项

7

401 出生时间年月日时分

402 性别(1)男(2)女(3)不详

403 出生体重(1)克(2)未测

404 胎数(1)单胎(2)双胎(3)三胎及以上

405 阿氏(Apgar)(1)1’分,5’分,10’分

评分(2)未评

406 羊水污染(1)有, I0 II0 III0 (2)无

407 新生儿复苏(1)有(2)无(跳至 501)

408 复苏人员(1)产科医生(2)儿科医生

(3)助产士/护士(4)麻醉师

409 辐射抢救台(1)使用(2)未使用

410 采取措施(在下表相应格内划“√”)

(1)清理呼吸道(2)常压給氧(3)正压通气(4)气管插管

(5)胸外按压(6)肾上腺素(7)扩容

5.新生儿喂养与护理

501 喂养方式(1)未开奶(2)纯母乳喂养

(3)混合喂养(4)人工喂养

502 保暖方式(1)暖箱(2)电暖气(3)辐射台

(4)空调(5)袋鼠式保暖(6)其他

503 新生儿访视(1)有,出生后(7天内、8-14天、15-28天)(2)无6.本次异常情况就诊经历(本次病程中所就诊医院及诊断,按就诊的时间顺序列出)

医院,医治地点:(1)住院(2)门诊;入院日龄______天_____小时;

医治天数______天_____小时;出院诊断

医院,医治地点:(1)住院(2)门诊;入院日龄______天_____小时;

医治天数______天_____小时;出院诊断

医院,医治地点:(1)住院(2)门诊;入院日龄______天_____小时;

医治天数______天_____小时;出院诊断

7.本次异常情况的治疗和抢救过程(包括孕产期保健、分娩情况、本次异常情况治疗和抢救过程)

8

请描述主要治疗、疗效和抢救过程(应包括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辅助检查,治疗措施,治疗反应等。采取的措施,如吸氧、辅助通气,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喂养,保暖等;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青紫、呼吸困难、拒乳、呕吐、腹泻、反应差、抽搐、脐带残端发红或流脓、皮疹、皮肤黄染等)。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8.新生儿死亡情况

801 死亡时间年月日时分

802 死亡诊断

803 是否放弃治(1)是,原因:①病情危重②经济原因

疗③担心不良预后④其他

(2)否

804 是否做尸体(1)是,报告结果

解剖检查(2)否

805 是否进行院(1)是(2)否

内死亡病历

讨论

9

填表说明

请查阅产科、儿科、转院病历摘要等相关记录填写本表,在相应选项编号上画“〇”或在空格/横线上直接文字描述。

表头中的儿童编号:由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统一排序后填写,如果是全国儿童死亡监测区县的儿童,则采用“儿童死亡报告卡”上的儿童编号。

1. 基本情况

103 病历号:如新生儿死亡发生在产科需提供母亲病历号,如发生在新生儿/儿科,需提供母亲、新生儿病历号,以备查阅。

3.新生儿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

301 孕、产次数:应包括本次,所以至少各为1次。

302既往不良产史:不包括本次。

303本次分娩孕周:例:36-2周,应统一填为35周5天,不要填为36周-2天。

305有无妊娠合并症:指本次妊娠期间有无妊娠合并症。

306有无妊娠并发症:指本次妊娠期间有无妊娠并发症。

4.新生儿出生时情况

405 阿氏(Apgar)评分:应分别填写出生后1、5、10分钟时的评分结果。

406 羊水污染:如有,应圈出随后的污染程度,如I o

408 复苏人员:可以多选。

5.新生儿喂养与护理

504 新生儿访视:指新生儿出院后儿童保健医生入户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检查、指导。6.本次异常情况就诊经历:按就诊的时间顺序列出医院名称和主要诊断。

7.本次异常情况的治疗和抢救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描述母亲孕产期保健时、分娩过程中及出生后的异常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辅助检查及检查结果,采取的治疗措施并注

意描述采取每项治疗措施后患儿的临床表现的改变情况。

辅助检查:指新生儿本次住院后治疗抢救过程中所做的各种检查结果,如血、尿常规、肝肾

功能、胸片、B 超、CT、核磁检查等。

8.新生儿死亡情况

803 是否放弃治疗:如为放弃治疗,在“(1)是”上划圈后,询问放弃的原因,并在其后相

应的选项上划圈。

10

附件 2

(十七)儿童死亡报告卡

20 年表号:卫计统 60-1 表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计生委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15]166 号

有效期至:2017 年 12 月

区县□□□□□□补卡□

住址街道(乡镇)居(村)委会 (b) 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

父亲姓名母亲姓名(c) 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

儿童姓名联系电话(d) 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

户籍:⑴本地户籍⑵非本地户籍居住 1 年以下根本死因

⑶非本地户籍居住 1 年及以上□分类编号□□性别:1.男 2.女 3.不明9.不详□ICD-10 编码□□□□□出生日期死亡地点:⑴医院⑵途中⑶家中年月日时分

⑷其他(请注明) ⑼不详□

死前治疗:⑴住院⑵门诊

⑶未治疗⑼不详□出生体重克(1)测量(2)估计□ 诊断级别:⑴省(市)

孕周周⑵区县

出生地点:⑶街道(乡镇)

⑴省(市)医院⑷村(诊所)

⑵区县医院⑸未就医

⑶街道(乡镇)卫生院⑼不详□

⑷村(诊所)卫生室未治疗或未就医主要原因:(单选)

⑸途中⑴经济困难

⑹家中⑵交通不便

⑼不详□⑶来不及送医院

死亡日期⑷家长认为病情不严重

⑸风俗习惯

年月日时分⑹其他(请注明)

⑼不详□死亡年龄岁月天小时分死因诊断依据: ⑴病理尸检

死亡诊断: ⑵临床

(a)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⑶死后推断□

填报单位填报人填报日期_____ _________

填报说明:1.本卡由监测县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填写上报,统计范围为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中死亡的 5 岁

以下(0~4 岁)儿童。

2.本卡为年报。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年 10 月 31 日前上报全年死亡卡。报送方式为妇幼卫生监测系统

网络直报和纸质报表并行。3.根本死因填写详细疾病名称,分类编码填写“儿童死因分类编号”。

ICD-10 编码采用 4 位国际疾病分

类代码,由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直报系统自动生成。

11

死因分类编号

01 痢疾13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25 交通意外

02 败血症14 先天性心脏病26 意外窒息

03 麻疹15 神经管畸形27 意外中毒

04 结核16 先天愚型28 意外跌落

05 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7 其他先天异常29 其他意外

06 白血病18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30 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

07 其他肿瘤19 出生窒息31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

08 脑膜炎20 新生儿破伤风32 循环系统疾病

09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1 新生儿硬肿症33 泌尿系统疾病

10 肺炎22 颅内出血34 其他

11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3 其他新生儿病35 诊断不明

12 腹泻24 溺水

12

附件 3

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儿童编号(儿童死亡监测区县填写死亡卡上的儿童编号):

地址:省市(地)县(市、区)病历号

评审组级别:(1)省级(2)市(地、州)级(3)县(市、区)级评审组长姓名:评审日期:年月日本报告由评审组完成。应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新生儿死亡诊断及诊断依据

(a)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b) 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c) 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d) 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根本死因:

二.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应包括:诊断与处理、辅助检查、护理、操作、病历记录、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设备、药品、规章制度、科室协调、仪器设备维修、设备运转、病历管理、重症抢救组织等方面。(一)影响因素(在“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表格中勾选)

(二)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填写编号)

三、评审结果

(1)可避免(2)创造条件可避免(2)不可避免

四.改进措施(根据评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13

新生儿童死亡报告卡及新生儿评审模板

附件2 儿童死亡报告卡 填报单位填报人填报日期______________ 死因分类编号 01 痢疾 13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25 交通意外 02 败血症 14 先天性心脏病 26 意外窒息 03 麻疹 15 神经管畸形 27 意外中毒 04 结核 16 先天愚型 28 意外跌落 05 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17 其他先天异常 29 其他意外 06 白血病 18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30 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 07 其他肿瘤 19 出生窒息 31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 08 脑膜炎 20 新生儿破伤风 32 循环系统疾病 09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1 新生儿硬肿症 33 泌尿系统疾病 10 肺炎 22 颅内出血 34 其他 11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23 其他新生儿病 35 诊断不明 12 腹泻 24溺水

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编号:省市(地)县(市、区)病历号 评审组级别:(1)省(2)市(地)(3)县(市、区) 评审专家签名:、评审组长签名:卫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 卫计行政主管部门盖章:评审日期:年月日本报告由评审组完成。应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新生儿死亡诊断及诊断依据 (a)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b) 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c) 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d) 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根本死因: 二.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应包括:诊断与处理、辅助检查、护理、操作、病历记录、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设备、药品、规章制度、科室协调、仪器设备维修、设备运转、病历管理、重症抢救组织等方面。 三.评审结论:以首次就诊的医院(包括出生医院)作为评估起点。 1.该新生儿死亡为:(1)可避免(2)创造条件可避免(3)不可避免 2.详细描述理由: 四.建议 根据评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掌握新生儿死亡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死亡,保护新生儿健康。并为制定新生儿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 一、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组织 1、成立南丰县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聘请县直医疗机构儿科、内科、外科、产科、麻醉、保健等专家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所。 2、县直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工作 3、各单位均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对象 1、凡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者。 三、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程序 1、城市:由各医疗保健单位报→县级妇幼保健所。 四、新生儿死亡报告内容 1、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填报,一式二份,县妇幼保健所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2、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组织评审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一式二份,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3、新生儿死亡总结报告,各县妇幼保健机构填写,一式二份,留存一份,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上报市。 五、新生儿死亡报告时间 对发生在本医疗保健机构的所有新生儿死亡及时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7天内),并在规定时间内交至辖区内县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7天内)。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

1、每季度评审一次,分别在每年的7月、10月、1月、4月15日前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并将所有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在评审后2周内各2份上报给抚州市妇幼保健院。 七、评审结果分类 第一类:可避免死亡。根据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而造成的死亡。 第二类: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由于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基本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这些死亡可因改善上述条件而避免发生。 第三类:不可避免死亡。当前本省医疗保健技术水平尚无法避免的死亡。 八、评审新生儿死亡死亡因素分类 按照三个环节、四个方面,将评审死因分类填表。 1、三个环节 (1)个人、家庭和居民团体,即非正式保健系统。 (2)医疗保健系统,即正式的有组织的医疗保健机构。 (3)社会其他部门的影响,即社会经济保健系统因素,如部门之间的政策和计划安排、社会经济变动趋势等,包括政府决策机构、交通、通讯、教育等部门。 2、四个方面 (1)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缺乏处理问题所必须的知识技能。 (2)态度方面的问题:缺乏责任心及必要的工作热情和愿望。 (3)资源方面的问题:资源不足或使用不当,地理、自然条件方面的限制等。 (4)管理方面的问题: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某些制度不完善,各相关科室配合不协调、管理紊乱等问题。 九、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内容:(1)新生儿死亡的死亡数;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会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试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 (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 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

2016新生儿窒息复苏考试试题(卷)(补考)

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6年新生儿窒息复苏考试试题 姓名:科室:时间: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如果无负压吸引器,可供选择的两个清理气道的方法是:、。 2.如果新生儿复苏时发现腹部扁平(舟状腹)应考虑这个新生儿在复苏过程中不应使用。 3.数新生儿心跳,6Sec内共跳了8次,报告心率次/分。 4.初步复苏在秒完成,初步复苏包括摆正体位擦干全身重新摆正体位,给予刺激时应该拍打或轻弹足底或摩擦背部次。 5.胸外按压和正压工呼吸次数的比例是比。 6.完成气管插管并接通气囊应在秒完成。 7.新生儿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浓度为静脉给药 ml/kg;气管内给 ml/kg. 8.新生儿窒息复苏时吸引器压力 mmHg,,辐射台温度。 9.新生儿期应把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传感器应放在新生儿臂,出生后动脉导管前氧饱和度3min 70-75 。 10.新生儿心肺复苏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步骤是。 11.正压通气的有效指征是。

12.胸外按压的频率为胸外按压的部位 深度前后径的1/3。 13.体重为3500g的新生儿应选择号喉镜;气管插的内径应该为 mm 14.矫正通气步骤:M调整面罩;R重新摆正体位;S O 轻微张口P A 。 15.解剖形状的面罩尖端应放在新生儿部。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新生儿复苏过程中,以下哪一项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 ) A给氧。 B施行胸外按压。 C正压人工呼吸。 D给肾上腺素。 2.以下哪一项是原发性呼吸暂停而不是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特征?( ) A血压下降 B心率减慢仅对肾上腺素有反应 C喘息性呼吸仅用正压人工呼吸有效 D对触觉刺激有反应 3.触觉新生儿仍无呼吸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A、吸引气道 B、继续触觉刺激 C、给新生儿吸氧 D、正压通气给氧 4.一个轻度羊水污染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表现苍白和肌张力低,下一步你将如何做?( ) A刺激新生儿呼吸。 B常压给氧。 C新生儿气管内吸引。 D开始正压人工呼吸。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更好的开展全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专家组建立和人员资格审查;同时负责评审结果的反馈;协调解决评审工作所需经费。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专家组成员开展定期的培训;如果专家组成员有变动应及时补充,保证评审工作如期进行;对评审工作进监督指导。 三、全市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主要针对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 四、市、县两级要定期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县级每季度一次,市级每半年一次。每次召开评审会时参会的专家要在7人以上,其中新生儿科/儿科专家和妇科专家各不少于2人。县级开展评审工作时至少聘请市级产、儿科专家各一名,必要时聘请引起新生儿死亡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保证评审工作质量。 五、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发生新生儿死亡事件后7天内,应当组织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并完整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到相应的妇幼保健机构。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要严格执行保密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依据的原则。各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支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召开评审会时,要求有关医院为专家组提供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复印件,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新生儿死亡病例、《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定期提交到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进行死亡评审。 八、各级评审专家组完成评审后,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九、市级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除完成金川区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死亡新生儿的评审外,还应选派专家参加县级评审工作。同时每年组织一次全市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死亡病例评审及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全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质量。收集省级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后,上报到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并选派专家参加省级评审。 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并监督指导辖区内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改进。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有典型意义的评审结果向下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并督查相关工作改进情况。

儿童死亡评审报告总结

////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认真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制订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11月30日我市召开“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会议”,会上,专家们对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了评审。现将评审情况总结如下: 一、评审现状 ///年我市五县两区产妇总数为///人,其中活产数为///人。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人,其中婴儿死亡数为///人,占总死亡人数的57.9%,新生儿死亡78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3.5%,占婴儿死亡数的57.8%。 二、评审内容 全市上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完整病例中抽取的7份病例,其中新生儿死亡病例4份,占总病例数的57%。 三、评审组织 按照儿童死亡评审规范要求,新生儿死亡评审需妇产科、儿科、保健专家同时参加。评审会议由濮阳市卫计委妇幼科科长///主持,评审委员会成员,///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产科主任医师;///产科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妇幼

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妇科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ICU科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三、评审目的 1、进一步明确死因,特别是对县级讨论不能确定死因的死亡,做出最可能的死因诊断或推断。 2、根据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的要求,利用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从孕产妇/家属或母亲/养护人、医务人员、管理这三个方面的时间、认知、喂养、知识技能、动态监测、病例管理、沟通、药物供应、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审,确定每一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最后将评审意见填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中,为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 四、评审结果 1、经评审分析,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人,占死亡总数的28.6%,不可避免死亡5人,占死亡总数的71.4%。 2、从死亡影响因素方面看,孕产妇/家属或母亲/养护人占主要因素,其次为医务人员和其他社会制度。孕产妇/家属或母亲/养护人因素主要表现为其就诊时间和认知知识的欠缺,医务人员因素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和病例管理方面。 五、结果分析 1、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切实做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记录(1)

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记录 时间:2016-01-25 17:41 科室:新生儿科 主持:夏宏主任 参加人员:新生儿科全体医生及护士 演练人员:彭迪连芬雷娇 模拟情景:产妇孕1产1孕38周,估计婴儿体重3000克,2016年1月25日17时41分剖腹产一活男婴,出生时重度窒息,手术室通知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到手术参加抢救。 角色扮演: A:新生儿科医生彭迪 B:新生儿科护师雷娇 C:新生儿科护士连芬 站位: A:抢救时站在辐射恒温床的正前中位; B:站在辐射恒温床的右侧; C:站在辐射恒温床的左侧;。 职责分工: A负责指挥组织抢救、评估新生儿、初步复苏(保暖、摆正体位、清理呼吸道、刺激),复苏气囊正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 B抢救过程中计时,评估心率、行胸外按压、

C准备用物、药物、传递物品、处理垃圾、维护抢救物品的整洁有序、抢救后终末消毒 演练过程记录: 一、物品准备(C准备好后口述): 新生儿辐射台温度340C温度调好;喉镜完好;注射器1ml 1具,20ml 2具;生理盐水100ml 1瓶;3号(根据估计新生儿体重而定)气管插管导管1根;吸引球1个;简易复苏气囊完好,氧气连接管与氧源连接好,听诊器、秒表、胶布1卷、剪刀1把、6号胃管1根、干毛巾1条、婴儿床单2条,物品准备完毕!(戴上无菌手套)。 二、第一个30秒: C:从手术者接过一男婴交给A,A将新生儿仰卧平放辐射台上保暖。 A:5秒钟内完成初步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羊水清吗?有呼吸或哭声吗?肌张力好吗?肤色红润吗?足月妊娠吗?)口述:羊水清,没有哭声没有呼吸,肌张力差,肤色苍白。请大家立即准备抢救。 A摆正体位、清理呼吸道(吸痰)、擦干全身、拿走湿毛巾,诱发呼吸并重新摆正体位。 B:评估呼吸、心率、肤色。(评估心率方法:数6秒的心率数乘以10所得次数)。口述:呼吸暂停,心率80次。A:请使用呼吸气囊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以上步骤大约于30秒内完成。 三、第二个30秒:

儿童死亡报告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儿童死亡报告制度 篇一:5岁以下儿童死亡管理制度 营城子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掌握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的现状,推动《甘井子区儿童发展规划》的落实,研究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中主要死因的分布及主要社会、医学问题,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辽宁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及加强妇幼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二、监测对象 1、凡在我区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不管其户口所在地,无论孕周大小,分娩后有生命体征的活产婴儿,发生死亡均需填报儿童死亡报告卡。新生儿死亡:出生后至未满28天者死亡。 婴儿死亡:出生后至未满周岁者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后至未满5周岁的儿童死亡。 2、5岁以下儿童死亡是以实足年龄计算,计算方法是用儿童死亡时间减往出生时间即为实在足年龄。5岁以下儿童

死亡是指刚出生至差1天满5周岁的死亡儿童,其中不足28天为新生儿死亡,不足1岁为婴儿死亡,满1岁到差1天满5周岁的为1-4岁儿童死亡。 3、以上年10月1日—当年9月30日为一个统计年度。 三、监测管理 1、在区卫生局领导下,由区妇幼院负责对本制度的管理。 2、区妇幼院对辖区内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控,负责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核查、统计分析、和评审及人员培训工作,并接受市级妇幼保健院对区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 调查、质量监控、评审等工作。3、建立完善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网络,专人负责。 四、上报程序 甘井子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均应及时按上报流程报告,一律填写全市统一印制的死亡报告卡及死亡登记薄。 1、各医疗保健单位,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由经治医生交死亡报告卡填写完整后,报本单位预防保健科,由预防保健科填写死亡登记簿后于每月五日前将上月死亡者 报区保健院儿保科。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每月5日前,将

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记录

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记录时间:2016-01-25 17:41 科室:新生儿科 主持:夏宏主任 参加人员:新生儿科全体医生及护士 演练人员:彭迪连芬雷娇 模拟情景:产妇孕1产1孕38周,估计婴儿体重3000克,2016年1月25日17时41分剖腹产一活男婴,出生时重度窒息,手术室通知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到手术参加抢救。 角色扮演: A:新生儿科医生彭迪 B:新生儿科护师雷娇 C:新生儿科护士连芬 站位: A:抢救时站在辐射恒温床的正前中位; B:站在辐射恒温床的右侧; C:站在辐射恒温床的左侧;。 职责分工: A负责指挥组织抢救、评估新生儿、初步复苏(保暖、摆正体位、清理呼吸道、刺激),复苏气囊正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 B抢救过程中计时,评估心率、行胸外按压、

C准备用物、药物、传递物品、处理垃圾、维护抢救物品的整洁有序、抢救后终末消毒 演练过程记录: 一、物品准备(C准备好后口述): 新生儿辐射台温度340C温度调好;喉镜完好;注射器1ml 1具,20ml 2具;生理盐水100ml 1瓶;3号(根据估计新生儿体重而定)气管插管导管1根;吸引球1个;简易复苏气囊完好,氧气连接管与氧源连接好,听诊器、秒表、胶布1卷、剪刀1把、6号胃管1根、干毛巾1条、婴儿床单2条,物品准备完毕!(戴上无菌手套)。 二、第一个30秒: C:从手术者接过一男婴交给A,A将新生儿仰卧平放辐射台上保暖。 A:5秒钟内完成初步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羊水清吗?有呼吸或哭声吗?肌张力好吗?肤色红润吗?足月妊娠吗?)口述:羊水清,没有哭声没有呼吸,肌张力差,肤色苍白。请大家立即准备抢救。 A摆正体位、清理呼吸道(吸痰)、擦干全身、拿走湿毛巾,诱发呼吸并重新摆正体位。 B:评估呼吸、心率、肤色。(评估心率方法:数6秒的心率数乘以10所得次数)。口述:呼吸暂停,心率80次。A:请使用呼吸气囊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以上步骤大约于30秒内完成。 三、第二个30秒:

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

龙湾区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 一、评审对象 龙湾区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新生儿死亡病例。 二、评审范围 对符合条件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三、评审职责 1.区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市级妇幼保健院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2.区妇幼保健所职责 在区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 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市级妇幼保健院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级妇幼保健院。 四、评审原则 遵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1.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 过与结论对外披露。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3.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4.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五、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 1.评审频率:每半年评审一次。 2.评审内容及程序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此指南为国家最近更新修订的,供全省各机构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等科室人员参考学习。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第一部分指南目标和原则 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儿科医师参加高危产妇分娩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三、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参与下将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 四、在ABCD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①快速评估(或有无活力评估)和初步复苏。②正压通气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③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④药物和/或扩容。 五、参考201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推出的复苏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和新生儿复苏培训进展及现状,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制定本指南。 第二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 一、复苏准备 1.人员: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料新生儿。高危孕妇分娩时需要组成有儿科医师参

加的复苏团队。多胎妊娠孕妇分娩时,每名新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 2.物品: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二、复苏基本程序 此评估-决策-措施的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断重复(图1)。评估主要基于以下3个体征: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中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其中,心率对于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是最重要的。 三、复苏步骤(图2) (一)快速评估 生后立即快速评估4项指标:①足月吗? ②羊水清吗?③有哭声或呼吸吗?④肌张力好吗? 如4项均为“是”,应快速彻底擦干,和母亲皮肤接触,进行常规护理。 如4项中有1项为“否”,则需复苏,进行初步复苏。 如羊水有胎粪污染,进行有无活力的评估及决定是否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二)初步复苏 1.保暖:产房温度设置为25~28 ℃。提前预热辐射保暖台,足月儿辐射保暖台温度设置为32~34 ℃,或腹部体表温度36.5 ℃;早产儿根据其中性温度设置。用预热毛巾包裹新生儿放在辐射保暖台上,注意头部擦干和保暖。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复苏胎龄<32周的早产儿时,可将其头部以下躯体和四肢放在清洁的塑料袋内,或盖以塑料薄膜置

2014年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2014年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一、评审目的 明确新生儿死亡原因,确定每一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确定死亡的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干预措施。 二、评审方法 评审采取个案专家评审形式,充分发挥专家优势,从专业角度讨论,客观、真实地分析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全过程,找出在孕产期、新生儿期及新生儿科诊断和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的改进意见及对策。 三、评审范围、对象及新生儿死亡现状概述 民勤县2013年10月—2014年9月底新生儿死亡5例,均为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全部为本地户口;县级医疗机构分娩3例,省市级医疗机构各分娩1例;死亡新生儿母亲4例为高中文化水平,1例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本次新生儿死亡评审3例(1例死亡地点为省级医疗机构、1例为放弃治疗,死亡地点为家中,无资料,无法评审)。 四、评审结果 (一)死亡新生儿基本情况:死亡3例新生儿全部为本地户口,农村户籍2例,城市户籍1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顺产1例,剖宫产1例,臀牵引助产1例;1例新生儿母亲产前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死亡地点3例均为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均前进行了抢救治疗。

(二)新生儿死因构成 3例均为新生儿窒息。 (三)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 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占66.7%,不可避免死亡1例,占33.3%。 五、分析与建议 (一)死亡新生儿基本情况:农村户籍新生儿占66.7%,提示农村经济水平低下,自我保健水平较低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社会因素,因此要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改善人口综合素质,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贫困农业县的长期奋斗目标。 (二)死亡新生儿的分娩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1例新生儿母亲产前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2例新生儿是巨大儿,因此应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对高危妊娠的专案管理工作,及时规范治疗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严格按照程序管理高危孕产妇;同时加强产前宣教工作,定期产前检查,防治巨大儿的出生率。 (三)新生儿死因:新生儿死因3例全部为新生儿窒息,1例为早产儿,2例为巨大儿。 (四)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本次评审结果显示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占66.7%,不可避免死亡1例,占33.3%。

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转诊与急救工作,不断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保护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安全,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永续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整合全市助产医疗保健机构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保证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的畅通,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安全。 二、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以镇妇幼保健院牵头,综合村级卫生组织共同参与的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治疗体系。 (一)阎店楼中心卫生院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指挥中心。 阎店楼中心卫生院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于阎店楼中心卫生院,程慧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阎店楼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医务科。 办公室成员:孙珊珊 主要负责本乡镇内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文件及具体组织架构等材料报眉山市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指挥中心备案。 三、工作原则和职责

工作原则: 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抢救应以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遵循就近救治、区域协调原则。 工作职责: (一)高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指挥中心。 1.制定《阎店楼中心卫生院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各级领导、专家、管理人员职责,组建强有力的专家团队,健全各级管理制度,完善早期发现、诊断、急救、转诊、专家抢救治疗的管理运行机制。 2.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妇幼卫生投入,为各级助产机构配置高科技含量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救护车辆及医疗仪器设备。 3.解决全镇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必要时协调市中心血站和市“ 120”急救指挥中心全力配合救治工作。 4.定期组织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和疑难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病例评审,督查和评估转诊救治网络运行成效。 (二)阎店楼中心卫生院高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指挥中心办公室。 1.在市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协

新版新生儿复苏指南

新版新生儿复苏指南重要改进解读 全网发布:2011-06-23 01:34 发表者:郑成中(访问人次:2185) 国际复苏联合会(ILCDR)推荐的《2000年版新生儿复苏指南》在全世界扩广应用以来,对于规范从业人员新生儿复苏流程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推进作用,同时,显著提高了新生儿复苏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随着复苏技术不断改进,2005年底最新的《2005年版新生儿复苏指南》问世,新版指南重申了2000年版的大部分内容,对前版指南多项内容作了改进和调整,补充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关注复苏过程中氧浓度、通气压力、体温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新生儿复苏流程更简洁明了, 突出“快”和简便操作。 一、关于复苏用氧问题 现有的研究资料尚无充足证据解决新生儿复苏中遇到的所有的用氧带来的问题。 1.足月儿 新指南推荐当婴儿紫绀或需要正压通气时使用纯氧(100%),即:标准复苏仍推荐使用纯氧。当然,研究提示使用低于100%氧浓度也可以取得同样复苏效果,但如果90秒后缺氧仍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则改为100%氧复苏,没有氧源时可以采用室内空气进行正压通气。总之,由于担心纯氧对呼吸系统、脑循环的不利影响以及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尝试用不同浓度的氧实施复苏。 2.小于32周的早产儿应尽量考虑减少过度用氧造成的氧损伤。 复苏中使用混合氧装置和氧饱和度监测仪,在21%~100%氧之间选择适当的浓度开始复苏,调节氧浓度使患儿氧合血红蛋白逐步升至90%,氧饱和度超过95%则降低吸氧浓度,如果心率不能很快升到10 0bpm以上则检查有无正通气问题,并给纯氧。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短暂的纯氧复苏会对早产儿造成 损害。 二、关于胎粪污染婴儿的复苏 新指南不再推荐对所有胎粪污染婴儿在胎儿肩娩出前常规直接进行彻底吸出口咽及气管内胎粪的*作。对于有活力的胎粪吸入婴儿(呼吸较强,肌张力好,心率>100bpm),推荐出生后即刻插管行气管内 抽吸。 三、辅助通气的设备和技术要求 新指南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复苏使用自动膨胀性或流量膨胀性球囊面罩复苏器,该复苏技术效果肯定,仍推荐使用。对于早产儿和刚出生婴儿推荐使用流量控制压力限制型复苏器(如T-piece复苏器)进行正压通气,足月儿压力30~40cmH2O,对于早产儿特别强调控制压力以防肺损伤,推荐压力20~25cmH 2O,无效时可适当增加压力或初步复苏后用PEEP方式辅助通气。新生儿复苏时,喉面罩气道(laryngeal

最新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妇幼保健院上半年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要求,我市于2010年6月9日召开了***市上半年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评审过程从三个环节(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其他相关部门)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系统),依据十二格表的细化内容,遵循“3+1”模式统计方法,对2010年上半年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挑选了8例疑难、重症死亡病例逐一进行了死亡原因分析和评审。评审结果如下: 一、新生儿死亡基本情况 1、新生儿死亡率:2010年上半年全市活产17836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115例,其中新生儿死亡91例,新生儿死亡率5.1‰,新生儿死亡数占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79.13%。其中城区活产4851例,新生儿死亡21例,死亡率4.33‰;农村活产12985例,新生儿死亡70例,死亡率5.39‰。 2、新生儿死亡地区分布:全市91例新生儿死亡中,金台9例、渭滨1例、陈仓11例、凤翔11例、岐山8例、扶风16例、眉县18例、陇县6例、千阳6例、麟游4例、凤县1例、太白1

例。 3、死亡原因构成及顺位:先天异常居首位占41.76%,外观可见的畸形占先天异常死因首位,先天异常中大部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放弃治疗的死亡;其次为出生窒息,占23.08%;第三是早产、低体重,占15.38%;第四为肺炎,占10.99%;先天异常、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及肺炎为新生儿死亡的前四位原因,占全部死因的91.21%。 4、死亡地点:在91例新生儿死亡中,死于市级医院占12.09%;县区级医院占61.54%;院外死亡占26.37%。8例评审病例中,死于省(地、市)级医院3例,占37.5% ;死于区县级医院4例,占50%;死于途中1例,占12.5%。 5、死亡时期:91例新生儿死亡中7天内死亡占80%以上。8例评审病例中,生后7天内死亡5例,占62.5%;生后7-28天内死亡3例,占37.5%。 6、出生地点:在死亡的8例新生儿中,省(地、市)级医院分娩2例,占25%;区县级医院分娩6例,占75%; 二、评审结论

XX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含5个样式和附表)

XX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 为做好我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根据卫健委妇社司下发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审目的 (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范围和对象 全省市、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新生儿。 年度新生儿死亡信息收集对象:在上一年度10月1日至本年度9月30日内死亡在县级医疗机构(有新生儿科或儿科病房的医院)的新生儿。 三、组织管理 成立省、市(县、区)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省级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见附件1),制定并下发本辖区的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一)各级卫健行政部门职责 1. 领导、组织、监督和协调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调查及评审工作;

2. 负责成立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 3. 负责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调查及评审所需的各项经费; 4. 根据评审发现的问题,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5. 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健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向下级卫健行政部门反馈评审结果。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 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1)在卫健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负责实施对本市(县、区)新生儿死亡的评审。 (2)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2)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3)。 (3)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4),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5)。 (4)负责将原始调查资料、评审个案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一并报送上一级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将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将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向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反馈。 2. 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1)在省级卫健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确定省级新生儿死

新生儿个案评审表样9

儿童死亡报告卡 省地(市)区/县乡(镇) 编号: 住址:乡村 父亲姓名母亲姓名 患儿姓名 (1)本地户口(2)非本地户口(3)非本地户口居住1年以上 性别:(1)男(2)女 出生日期:年月日 出生体重克(1)测量(2)估计孕周周 出生地点: (1)省(市)医院 (2)县(区)医院 (3)乡(街道)卫生院 (4)村(诊所)卫生室 (5)途中 (6)家中 死亡日期:年月日 死亡年龄:天 死亡诊断:死因分类: 死亡地点:(1)医院(2)途中 (3)家中 死前治疗:(1)住院(2)门诊 (3)未治疗 诊断级别: (1)省(市)医院 (2)县(区)医院 (3)乡(街道)卫生院 (4)村(诊所)卫生室 (5)未就医 未治疗或未就医主要原因:(单选)(1)经济困难 (2)交通不便 (3)来不及送医院 (4)家长认为病情不严重 (5)风俗习惯 (6)其他(请注明) 死因诊断依据: (1)病理尸检 (2)临床 (3)死后推断 填卡单位填卡人日期死因分类编号 01 痢疾13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25 交通意外 02 败血症14 先天性心脏病26 意外窒息 03 麻疹15 神经管畸形27 意外中毒 04 结核16 先天愚型28 意外跌落

05 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7 其他先天异常29 其他意外 06 白血病18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30 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 07 其他肿瘤19 出生窒息31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 08 脑膜炎20 新生儿破伤风32 循环系统疾病 09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1 新生儿硬肿症33 泌尿系统疾病 10 肺炎22 颅内出血34 其他 11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3 其他新生儿病35 诊断不明 12 腹泻24溺水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 (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 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关于在全省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通知

关于在全省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通知 鲁卫妇社发〔2010〕9号 各市卫生局、省妇幼保健所: 为提高新生儿健康质量,降低婴儿死亡率,依据卫生部《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决定在我省全面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目的 ㈠明确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㈡发现医疗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推进相关技术服务规范的应用。 ㈢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㈣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 评审范围为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的新生儿死亡病例。 ㈠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㈡市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㈢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 ㈠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⑴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⑵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以下简称“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评审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2.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⑴组织市级评审组成员参加县(市、区)级评审。 ⑵审核本辖区内县(市、区)级各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死亡调查表”、“死亡报告卡”及“评审分析报告”。 ⑶组织评审组专家对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及专题培训,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评审分析报告”。完成市(地)级“评审总结报告”。 ⑷向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疑难、典型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包括“死亡调查表”、“死亡报告卡”、病例摘要、市级和县级“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病历复印件),每市每半年要求上报1-2例。 ⑸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市级“评审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辖区内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3.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⑴组织省级评审组成员参加或指导市级评审。 ⑵针对全省新生儿死亡的重点问题,组织相应的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及培训。 ⑶组织省级年度新生儿死亡评审报告会,及时反馈各级评审工作结果、存在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 (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 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 2(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 (1)组织市(地)级评审组成员参加县(市、区)级评审。 (2)审核本辖区内县(市、区)级各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死亡调查表”、“死亡报告卡”及“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3)组织评审组专家对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及专题培训,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完成市(地)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收集省级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并上报到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5)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市(地)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