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套试卷汇总}2018年青岛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物理试题

{3套试卷汇总}2018年青岛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物理试题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年l1月11日晚至12日凌晨,罕见的“水星凌日”现象震撼上演,在地球上部分地区可以观察到。如图所示,“水星凌日”是指当水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内侧时,在某些特殊时刻,地球、水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水星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下列现象中与“水星凌日”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湖边的树在湖水中的“倒影”

B.路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D.“海市蜃楼”现象

【答案】B

【详解】“水星凌日”现象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湖边的树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原理;路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由于有障碍物就会形成影子;雨后天空出现彩虹,这是由于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形成的;“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B。

2.日前,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启航,执行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在科考船的铁锚从水下深处向上提起,直至完全离开水面的过程中,铁锚受到的浮力()

A.逐渐变小

B.保持不变

C.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变小

D.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变大

【答案】C

【详解】轮船的铁锚从水下深处向上提起没有提出水面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这一过程中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V排g可知,其所受的浮力不发生改变;当提出水面的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水的密度ρ

不变,可知该过程中,铁锚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综合所得:铁锚从水下深处向上提起,直至完全离开水面的过程中,铁锚受到的浮力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变小。

故选C。

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园林日出静无风,雾淞花开树树同。”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答案】B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B。

4.自然及生活中许多光现象都是由于光不同的传播特点而形成。下面光现象与海市蜃楼成因相同的是()A.杯弓蛇影B.雨后彩虹C.镜花水月D.凿壁借光

【答案】B

【详解】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

A.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解成各种彩色光,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关于重力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没有施力物体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有些物体有重心,有些没有重心D.漂浮在空中的气球不受重力作用

【答案】B

【详解】A.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A错误;

B.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它的方向竖直向下,B正确;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所有物体都有重心,C错误;

D.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所以漂浮在空中的气球受到重力作用,D错误。

6.以你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经验估计,以下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的是()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C.初中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D.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100kg 【答案】C

【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

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实际;

C.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

1

3.6

m/s≈1.2m/s

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成年人的质量在7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7.某钢瓶中装有氧气,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1

2

,则钢瓶内剩余的氧气( )

A.质量和体积都只有原来的一半B.质量和密度都只有原来的一半C.密度和体积都只有原来的一半D.质量、密度和体积都只有原来的一半【答案】B

【详解】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1

2

,指的是用去了质量的一半,钢瓶的体积不变,氧气会充满整个钢

瓶,氧气的体积还是不变,根据

m

V

ρ=可知,密度也减小一半,即质量和密度都只有原来的一半,故选B。

8.下列物态变化中,都吸热的一组是()

A.熔化、汽化、液化B.凝固、液化、凝华

C.汽化、熔化、升华D.升华、凝固、凝华

【答案】C

【详解】A.熔化过程要吸热,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B.凝固过程要放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汽化过程要吸热,熔化过程要吸热,升华过程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

D.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成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D.管中窥豹

【答案】C

【详解】立竿见影、一叶障目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管中窥豹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没有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的应是鱼翔浅底。

故选C。

10.下列数值最接近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A.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8m/s

B.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5t

C.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dm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45g

【答案】D

【详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1

3.6

4km/h4m/s 1.1m/s

=?≈左右;故A项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0.05t左右;故B项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 左右;故C项不符合题意;

D.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光屏上出现彩色的光带,表明太阳光是由________混合而成的。放置在红光外侧的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说明此区域存在_______ 。

【答案】多种色光热效应较为显著的红外线

【详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该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因为在红光外侧,存在红外线,人看不到红外线。放在该处的温度计经过红外线照射后,示数明显升高,说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12.把物体放在主光轴上,当物体距离凸透镜4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cm;如果用一张硬纸板遮挡住凸透镜面的任意一半,光屏上得到像是_____(选填:“仍然明亮的完整像”、“已经变暗的完整像”、“已经变暗的残缺像”)。

【答案】20~40之间的任何一个数(不包含20、40)已经变暗的完整像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条件可知,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物距应该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已知物体放在凸透镜前40cm处,则物距40cm,结合凸透镜的成像条件可判断焦距的大小;若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能够折射光线而成完整的像,只是折射光线少了一半,成的像会

变暗些。

【详解】[1]物体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40cm,则物距为40cm,根据题意可得

f<40cm<2f

解此不等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20cm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20~40cm之间的任何一个数(不包含20cm、40cm)。

[2]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任意一半,凸透镜的另一半仍能够折射光线而成完整的像,只是成的像会变暗些。

13.在少雨干旱的季节,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必要时可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迅速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答案】升华吸收

【详解】第一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

第二空.由于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则液化形成小水滴,即进行人工降雨.

14.生活中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两句词中,前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后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答案】音调响度

【详解】[1]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不同。

15.一瓶食用油密度为0.9×103kg/m3,用掉了质量的1

2

,剩余食用油的密度为_____kg/m3;一个钢瓶内

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质量的1

3

。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_____kg/m3。

【答案】0.9×103 4

【详解】[1]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用掉了质量的1/2,质量和体积均减半,密度不变,剩余食用油的密度仍为0.9×103kg/m3不变;

[2]设钢瓶的容积为V,由ρ=m

V

可得,原来氧气的质量:

m=ρV=6kg/m3×V,

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质量的1/3,则钢瓶内剩下氧气的质量:

m剩=2

3

m=

2

3

×6kg/m3×V=4kg/m3×V,

因剩余气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剩余氧气的密度:

ρ剩=m V 剩=34kg/m V V

?=4kg/m 3。 16.一个容器内装有体积为5×10-3m 3、质量为4kg 的煤油,则煤油的密度为_____kg/m 3,用去一半后,剩下煤油的密度为_____kg/m 3。

【答案】0.8×103 0.8×103

【详解】[1][2]煤油的密度为

ρ=-334kg 510m

m V =?=0.8×103kg/m 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用去一半后,煤油的密度不变,仍然为0.8×103kg/m 3。 17.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________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绿、______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答案】色散 蓝

【详解】[1]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

[2]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18.房屋和树木相对于地球是_____的,相对于太阳是_____的,相对于地面上正在行驶的汽车是____的。

【答案】静止 运动 运动

【详解】[1]以地球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2]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3]以地面上正在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相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19.小名家的电度表上标有“3000r/kW·h ”字样,当小名家里只有一盏电灯工作时,3min 内转盘正好转过6圈,则该灯泡消耗的电能是______J ,它的电功率是______W 。

【答案】7.2×103J 40

【详解】[1]灯泡消耗的电能是

36kW h 0.002kW h 7.210J 3000

W =?=?=? [2]它的电功率是

37.210J 40W 360s

W P t ?===? 三、作图题

20.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 画出反射光线OB ,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______)

【答案】

【详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21.请在图中虚线画出相应的透镜。

(_____)

【答案】

【详解】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经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发散了,所以该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应该是凹透镜,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1)用酒精灯加热物体,安装装置时要_________(选填“A”或“B”),方便调节:

A.从下到上B.从上到下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沸点是_______,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水的温度

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丙中_______(选填“A”或“B”)。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和开水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将导致皮肤严重烫伤,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答案】A99℃不变A液化放热

【详解】(1)[1]在安装实验仪器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的原则进行安装,故选A。

(2)[2][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9℃不变,所以沸点为99℃;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4][5][6]A中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所以会将导致皮肤严重烫伤。

23.如图甲所示,这是小刚所在实验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实验时该小组同学应该取两根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2)请分析实验时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__,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 。

(3)在实验中,小刚同学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接着在玻璃板_______(填“后面”或“前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____________。

(4)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刚同学移开蜡烛B,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做屏幕,此时在蜡烛B这一侧观察时,白纸上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

(选填“实”或“虚”)像。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相同大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刻度尺后面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没有虚依次连接AA′、BB′、CC′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详解】(1)[1][2]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

(2)[3]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板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4]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3)[5][6]将放在玻璃板的蜡烛A点燃,接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7][8]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白纸上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5)[9][10]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即依次连接AA′、BB′、CC′,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五、计算题

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

A .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C .日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 .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

【答案】C

【解析】因为有大气层的存在,日出时,大气层对光起折射作用,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就可以看见太阳的虚像,则若没有大气层,光沿直线传播,则会更晚看见太阳,人们看见的日出则会延迟;日落时正好相反,当有大气层时,大气层对光起折射作用,即使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依然可以看见太阳的虚像,则如果无大气层,就无法看见,故日落会提前,故C 正确,ABD 错误。

2.把标有“36V12W ”的甲灯和标有“36V6W ”的乙灯串联在电压为36伏的电路中,则( ) A .因为甲灯额定功率较大,所以甲灯较亮

B .因为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所以一样亮

C .因为甲灯的电阻较小,所以甲灯较亮

D .因为乙灯的实际功率较大,所以乙灯较亮

【答案】D 【详解】根据2

U P R

=可知,甲的额定功率大,所以甲电阻小,乙电阻大,因为甲、乙两灯泡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又因为P=I 2R ,所以乙灯泡的电阻大,灯泡的实际功率大,灯泡较亮,故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D 。

3.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5∶2,密度之比是10∶7,则两种物质的体积比是 ( ) A .50∶14

B .9∶5

C .7∶4

D .4∶7

【答案】C

【详解】由题知,m 甲:m 乙=5:2,ρ甲:ρ乙=10:7,可得体积之比: 5274107

m m V V ρρ=

==甲乙甲乙甲乙:::: 。 故选C 。 4.小军同学在做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通过实验得到如下数据。他分析表中数据得到以下结论,其中错误..

的是( )

入射角α0°15°30°45°60°

反射角β0°15°30°45°60°

折射角γ0°11.3°22.1°35.4°40.9°

A.光由空气斜射向水中时,在分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

C.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D.垂直入射时,不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答案】D

【详解】A.光由空气斜射向水中时,一方面水面会发生反射,另一方面空气和水是不同介质,会发生折射现象,A正确,不合题意;

B.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反射角是等于入射角的,B正确,不合题意;

C.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入射角在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在增大,C正确,不合题意;

D.垂直入射时,也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36米B.v甲<v乙,s=12米

C.v甲>v乙,s=36米D.v甲>v乙,s=18米

【答案】D

【分析】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根据甲、乙各自的速度和时间,算出12s通过的路程,它们的路程之差就是P、Q两点间的距离.

【详解】由图象可知,s甲=12m时,t甲=6s;s乙=12m时,t乙=12s;则甲的速度:v甲=s12m

t6s

==2m/s;

乙的速度:v乙=s

t

12m

12s

=1m/s;v甲>v乙,故AB错误;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2m/s×t,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m/s×t,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1m/s×t+12m,解得相遇的时间:t=6s,带入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2m/s×6s+1m/s×6s=18m,故C错误,D正确.

6.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

A.音色B.音调

C.响度D.速度

【答案】B

【详解】唱歌中的高低音是由于歌手声带振动频率不同而决定的,是指声音的音调高低,故选B。7.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名初中生指甲的宽度是10cm

B.一名初中生的质量是50kg

C.一名普通初中生的身高是216cm

D.中学生通常情况下的步行速度可达5m/s

【答案】B

【详解】A.一名初中生指甲的宽度约为1cm,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B符合题意;

C.一名普通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0cm,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通常情况下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质量为3×103g的物体最有可能是()

A.一只麻雀B.一只老鼠C.一匹马D.一只老母鸡

【答案】D

【详解】A.一只麻雀的质量在30g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只老鼠的质量在200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匹马的质量在300kg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只老母鸡的质量在3kg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A.干冰熔化吸热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D.干冰凝华放热

【答案】C

【详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故选C.

10.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

C.日食形成D.杯中铅笔

【答案】B

【详解】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经空气中的水珠折射后分解为七色光形成的,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B符合题意;C.日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杯中铅笔看上去弯折了,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1.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正驶过天安门广场的河南的“出彩中原”彩车,如果以“出彩中原”为参照物,车上的盘鼓是____的;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观众觉得“出彩中原”是运动的,他们选取的参照物是____,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____。

【答案】静止天安门相对的

【详解】[1]车上的盘鼓和“出彩中原”彩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以“出彩中原”为参照物,车上的盘鼓是静止的;

[2][3]以天安门为参照物,“出彩中原”彩车与天安门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在天安门城

楼上的观众觉得“出彩中原”是运动的,由此可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12.高速火箭要承受气动摩擦产生的高温,同时又要把较重的物体运送到太空,因此火箭等高速航天器外壳要求轻巧、耐高温。航天器外壳材料应具有密度________(选填“大”或“小”)、熔点________ (选填“高”或“低”)的特性。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可用作火箭等高速飞行器的表面覆盖层,该陶瓷材料在常温下的密度为1.8×103kg/m 3, 从常温加热至900℃高温,体积收缩至原体积的90%,此时其密度为________kg/m 3。

【答案】小 高 2×103

【详解】[1][2]在体积相同时,物体的密度越小,总质量越小,所以航天器的材料密度较小,熔点高的物体能耐高温。

[3]由于物体在温度变化时,质量保持不变,当体积改变时,物体的密度为

33331.810kg/m '210kg/m '90%m V V V

ρ??===? 13.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加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声音的___________减弱噪声。

【答案】声源 传播过程中

【详解】[1][2]在汽车排气管上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路旁种植树木,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4.某同学想借助如图所示的电能表测出家中一盏电灯的电功率。

(1)测量时除用电能表外,还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关掉家中其他所有用电器,只让这盏电灯工作,测得电能表转盘转10圈所用的时间是2 min ,则这盏电灯的电功率是________W 。

【答案】停表 100

【详解】(1)[1]由P =

W t 可知,测用电器的功率需要测两个物理,即:电能和时间,因此需要电能表和秒表;

(2)[2]由铭牌可知:3000r/kW ?h ,即消耗1kW ?h 的电能时,电能表转3000转;转10转消耗的电能是 W =103000

kW ?h 灯的工作时间是 t =2min =

260h 灯的功率是

P=

10

kW h 3000

2

h

60

W

t

=0.1kW=100W

【点睛】

(1)电能表是通过表盘的转数和时间来测量电能的,所以测电能时需要测量时间;(2)由转数和表盘铭牌可得灯消耗的电能,再利用P=

W

t

可求出灯得功率。

15.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_________

的存在,制药时为了在不超过80℃的温度下从溶液中除去水分而提取抗菌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答案】大气压强降低

【详解】[1]历史上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2]降低容器内气压,水的沸点也会降低,低于80℃。

16.如图所示,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用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平行光束射向凸透镜,当用眼睛对着平面镜观看时,看到平面镜里的a处有发光点,则平行光束通过凸透镜后的会聚处和a点的距离是________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m。

【答案】0.6 0.2

【详解】[1][2]由题知,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束通过凸透镜会聚F点后又射向平面镜,则凸透镜的焦点在平面镜前面,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感觉a处有发光点,则焦点(镜前光线的会聚点)为物点,a为像点;而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凸透镜的焦点F,如图所示:

光束会聚处F和a点的距离:

s=2×0.3m=0.6m;

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则凸透镜的焦距:

f=0.5m?0.3m=0.2m。

17.宝岛台湾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面,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板块运动相互挤压造成其

地形时常变化,地震时有发生.我们可以利用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预测地震的发生.【答案】次声波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0-4Hz~20Hz.次声波的传播距离较远.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都能产生次声波.【详解】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且传播距离远,可以进行灾害的预报,减少损失.18.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让入射光线紧贴纸板是为了______,如果让光线沿FO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表明_______。

【答案】显示光路光路具有可逆性

【详解】[1]实验时如果不让光贴着纸板入射,则无法看见入射光线以及反射光线,就无法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置,所以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路。

[2]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9.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 ________,一位初二学生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2 ________

【答案】cm min

【详解】[1]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一支2B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所以是20cm;

[2]中学生正常的脉搏跳动速度在75次/min左右,所以脉搏跳动10次大约需要12s=0.2min。

【点睛】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时间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时间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

三、作图题

20.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一束光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你完成此光路图。(______)

【答案】

【详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

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1.在图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________)

【答案】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下图:

四、实验题

22.为了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如图所示:

(1)让光束沿AO射入杯中时,光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_____________方向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_____

(2)当一束光射入杯中时,会在杯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杯底的光斑向_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把一枚硬币放入杯底,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它实际的位置要偏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答案】法线增大左高

【详解】第一空.由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

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

第二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时,则折射角随之增大. 第三空.若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杯中的水增多,则入射点将左移,光路如下:

即当水增多时,液面升高,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而光斑向左移动;

第四空.从硬币发出的漫反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当光线射入人眼,人凭光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其实人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比实际的位置要高. 23.现在想测出一个实心小木球的密度,由于小木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像测量石块一样测出它的体积。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1)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a 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 1;

(2)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b 所示,记录此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为V 2;

(3)用细线将小木球系在小铁块上,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c 所示,记录此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为V 3; (4)从水中取出小木球,用天平测量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d 所示,记录小木球质量为_______g ; (5)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实验中使用天平测出小木球的质量m=___________g ,小木球的体积V=_____cm 3,计算出小木球的密度ρ木=_____kg/m 3。此测量值比小木球密度的真实值要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1.2g 11.2g 20 30.5610? 偏大

【详解】(4)[1]从图d 可以看到,右盘的砝码是10g ,游码的示数是1.2g ,小木球质量为

10g 1.2g 11.2g +=

(5)[2]实验中使用天平测出小木球的质量是11.2g ;

[3]由题意可知,图c 的体积示数减去图b 的示数,就是小木球的体积,即

33246ml 26ml 20ml 20cm V V V =-=-==

[4]可计算出小木球的密度是

333311.2g 0.56g/cm 0.5610kg/m 20cm

m V ρ====?木 [5]由于小木球从量筒中拿出后,就放到天平上测量,小木球会附上些水分,质量的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大,而体积是准确的,根据m V ρ=

木可知密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大,即此测量值比小木球密度的真实值要偏大。

五、计算题

24.【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