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名称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1.1.3建设规模及内容

学校总占地94亩,占地面积62669平方米,共建设各类建筑物面积28037m2,项目总资金65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宿舍楼、艺体楼、餐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所、道路、绿化工程等。

1.1.4项目法人

项目法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1.1.5建设单位概况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属于人民政府所有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开发,

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筑节能材料销售,土地清理,土地复垦,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自成立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入成倍增长。2010年末资产总额25743万元。2010年度实现经营收入42145万元,利润总额7155万元。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以一流的工程质量,高标准的生活空间,全方位的服务和优良的企业信誉,投资公司下设两个子公司,宿迁市牡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宿迁市明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1.2.1编制依据

(1)宿豫区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

(3)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委托工程咨询院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

(4)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2.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宿豫区情介绍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

宿迁市现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和市洋河新城。有104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75个,村委会969个、居委会480个。1996年7月建市之初,全市辖四县一区,共有乡镇124个。1996—2000年,先后有51个乡撤乡设镇。2000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并15个乡镇、6个场圃,新设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26个减少为111个。2001年6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全市范围内2500人以下的村(居)委会进行了合并,村(居)总数由原来2299个撤并为1418个,撤并率为38%。200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豫区。调整后,市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近150万。200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将沭阳县十字镇、七雄镇、章集镇并

入沭城镇;将泗阳县城厢镇、来安乡并入众兴镇,同时将临河镇大兴居委会划归众兴镇;将泗洪县大楼乡、重岗乡并入青阳镇,同时,将五里江农场划入青阳镇,进一步扩大了三个县城规模。

宿迁市宿豫区地处江苏省北部,前身是县级宿迁市,隶属原淮阴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更名为宿豫县,隶属于宿迁市,2004年3月,撤县设区。宿豫区现辖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区域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

宿豫环抱地级宿迁市,是地级宿迁市“一体两翼”的东翼,被称为宿迁的“浦东”。宿豫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主干网把宿豫区带入全国高速路网,综合京杭运河和铁路、航空的优势,拉近了宿豫与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距离。

2.1.4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京杭运河东畔、宿豫新城南部,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广博纳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北斗星通为龙头的卫星通讯产业,以南钢宿迁特钢、中亚特钢为龙头的特种钢铁产业,以

山亿新能源、旭源科技为龙头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以秀强股份为龙头的家电玻璃产业。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该园区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填补了宿迁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开辟了宿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征程上的新纪元。作为最具活力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2.1.2宿豫区教育资源状况

宿豫区1987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实现“两基”达标。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9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初中34所,高中8所);职业中学6所(职业初中3所,职业高中3所);小学319所;幼儿园32所。

宿豫区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2035人。其中普通中学4997人,职业中学993人,小学4215人,幼儿园1730人。

2.1.3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2014年,宿豫区教育事业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稳步推进,各类教育共同

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督查会,布置工作,监督执行,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都发展态势良好;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管理体制更趋合理。201年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给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为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全县仅用20天的时间撤销了乡镇教办,成立了实验学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教育局年初制定了《宿豫区中小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宿豫区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宿豫区教育督导工作意见》、《宿豫区中小学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工作,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逐年改善。全县在“到2010年实现一乡镇一所初中、一万人一所完小、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下实施了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并采用积极稳妥的方法合理地调配了师资力量。2013年共争取中央及省级危改项目资金456万元,其他项目资金268万元,安排危房改造项目26个。

虽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全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现有校舍中D类危房达7.9万平方米,缺少资金,难以改造,实验、音、体、美等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的文体活动、实验操作不能正常进行;

二是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不能满足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全县目前仅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市级示范高中,高中教育基础薄弱;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两基”水平较低,与兄弟市县差距较大,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均处靠后位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使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切实解决好学校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走多元化投资办学之路,积极筹措民间资金投资学校建设;二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三是制定一系列奖励吸引人才措施,改善提高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控制人才外流,科学设置学科结构,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进修培训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1.4项目提出的理由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座落于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学习氛围浓郁的治学良校,是四方学子求学之胜地。虽然如此,实验学校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仅19亩(宿舍区除外),现有1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平均每班学生七十多人,室内拥挤,不利于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校园内现有教学楼一幢,另有实验楼两幢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办学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同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建设一直受到了很大限制。

“普九”以来,由于宿豫区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致使全县初中升学率一直徘徊在75%左右,而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全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要求,初中阶段教育要逐步向县城集中,为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潜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县政府决定实验学校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划拨94亩土地用于扩建学校之用。学校建成后,学校教学班级将达到36个,按平均每班50人计算,在校学生数将达到1500人,比现在规模扩大90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宿豫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宿迁市宿豫区地处江苏省北部,前身是县级宿迁市,隶属原淮阴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更名为宿豫县,隶属于宿迁市,2004年3月,撤县设区。宿豫区现辖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区域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

宿豫环抱地级宿迁市,是地级宿迁市“一体两翼”的东翼,被称为宿迁的“浦东”。宿豫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主干网把宿豫区带入全国高速路网,综合京杭运河和铁路、航空的优势,拉近了宿豫与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距离。

2.1.4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京杭运河东畔、宿豫新城南部,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广博纳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北斗星通为龙头的卫星通讯产业,以南钢宿迁特钢、中亚特钢为龙头的特种钢铁产业,以山亿新能源、旭源科技为龙头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以秀强股份为龙头的家电玻璃产业。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该园区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填补了宿迁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开辟了宿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征程上的新纪元。作为最具活力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2.2.2是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宿豫区教育事业“十二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宿豫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保证投入,加强管理,以《教育法》为后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全县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

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9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高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县高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淡化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界限,加大普高与职高的沟通力度,在2018年前办出3~5所兼有普、职两功能的综合性中学。

实验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划拨94亩土地作为扩建学校用地,并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学校,项目建成后将使高中部规模扩大至36个教学班级,学校的布局将更加合理,教学设施更加完善。项目建设适应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2.3项目建设是实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验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风学风纯朴、学校管理严谨、读书氛围十分浓郁的学校。多年来,实验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宿豫区乃至宿迁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赞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实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以下矛盾:一是校园面积过小,生均占有的活动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由于教室数量少,班级学生容量大(平均每班超过70人),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又相对匮乏,不利于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办公室及生活用房紧缺,难以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此,实验学校领导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通过划拨土地建设学校,适应了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第三章教育需求分析

3.1招生对象

宿豫区实验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招生范围面向全县,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对象也会扩大至周边县(区)。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新进小学和小学毕业生。共计招生1500人,以满足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3.2生源分析

宿豫区实验学校招收的学生来源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13年0~14岁年龄段人口占全省总人口23.46%,约为1444万人。同期宿迁市0~14岁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4.45%,约为145.5万人。这个年龄段的显著特点是:城镇人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农村人口的独生子女比例也逐年增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绝大部分都会接受小学、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可以预见项目未来的生源充足。

其次,从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的变化发展趋势看,我省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人数由2003年的672.49人增长到2013年的1385.41人,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人数由2003年的1031.47人增长到2013年的1098.18人。宿豫区城乡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增长态势。这表明了全省小学、初中生源充足,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大高级中学教育设施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

3.3师资配备

实验学校现有教职工人数74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57人。近几年,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学校成为省级法制文化建设示范点、2012年度江苏省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2013年宿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心城市基础教育精致管理示范学校。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还会每年从师范院校招收部分应届优秀毕业生,从县内外其它中学吸纳有一定教学成果的优秀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全能够满足项目运营需求。

第四章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

4.1项目场址

实验学校位于宿豫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4.2建设条件

4.2.1自然条件

(1)气候

宿豫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14.3℃,最低13.3℃。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最低气温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 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年平均气温24℃

最冷月平均气温 12.5℃

极端最高气温 40.4℃(1958年5月9日)

极端最低气温 -2.1℃(1955年1月12日)

常年平均蒸发量 1218.5mm

年平均降雨量 1300mm

年最大降雨量 1970.6mm(1923年)

年最小降雨量 952.9mm(1909年)

年平均风速 1.9m/s

主导风向冬季:东风,夏季:东南风

(2)地形、地貌及地下水

宿豫区位于江苏省北部,东经117°56'15"-118°37'3O",北纬33°42'30"-34°12'3O",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淮、沂、沭平原,北部有鲁南丘陵的延伸部分(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2%),全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平均高程38米左右。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宿迁市基本设防列度为8度。

(3)工程地质

项目场地地基岩土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黄褐色,松散,层厚0.2~4.0m不等,工程地质条件差;粉质粘土,灰黑、灰、黄褐色,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很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层厚0.3~5.5m,软~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局部砖红色,饱和,硬塑状态,局部坚硬,分布较稳定,为中等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条件好;碎石土,黄褐色,密实状态,碎石为卵石,间充填粉质粘土,偶夹砾砂,工程地质条件好。

4.2.2区位和交通

实验学校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4.2.3工程用水用电条件

宿豫区新大地自来水公司可保证项目用水要求,管径为150mm的学校专用自来水管已安装到位;10kv高压输电线路已架设至场地,学校专用的变电设备也配置到位。水电条件满足建设运营需要。

4.2.4建材供应条件

宿豫区建材资源丰富,各类建材厂家众多,项目建设所需的砂子、石料、砖、木材等均由当地建材厂家提供,钢材、水泥由各生产厂家驻县城供货商定点供应。项目的建筑材料来源充足。

4.2.5社会环境条件

《宿迁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计划和2014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初中阶段教育,不断扩大普高招生规模。要使“十二五”期间普通初中的数量由现在的74所,调整到66所,办学规模则由现在平均不足18个班,到2015年达到校均36个班的规模。要努力创办好3~5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和3~5所省级示范初中。并使县镇以上地区全部普及初中教育。这些都为实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宿豫区委、县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实验学校扩建学校工程非常重视,采用划拨方式给予建设用地,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行政规费减免、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五章建设规模与建设方案

5.1建设规模

根据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需要,实验学校建设工程共建设三大基本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主要建设三大功能区的各种建筑物以及运动场地,相应配套的道路、广场、给排水、供配电、绿化等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94亩,总建筑面积28037m2。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详见表5-1。

表5-1 实验学校学校建设工程内容一览表

学校建设工程内容一览表

名称单位(平方米)备注

总建筑面积28037

原有建筑面积5062

拟新建建筑面积22975

小学教学楼11252

中学教学楼4972

宿舍楼2384

艺体楼1919

餐厅2628

总用地面积94亩

5.2建设方案

5.2.1总体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

①甲方提供的道路红线及现状地形图等。

②《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以及现行的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等。

(2)工程概述

①工程性质:实验学校扩建工程是为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新校园将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高中寄宿制中学。主要建设内容有: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宿舍楼、艺体楼、餐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所、道路、绿化工程等。

②基地现状:校址位于原学校内,合计约94亩。地块地形的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基地内无古树、古墓等文物。

③工程规模:实验学校建成后将达到占地94亩,建筑面积28037平方米,36个班约1500人的规模。

(3)规划指导思想

①21世纪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重点由注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素质教育,转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转变是我们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②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依托学校悠长的历史文化渊源,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

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

③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将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要素。

4、④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活动空间。校园的室外空间中有广场,有庭院,有连廊,建筑空间内外沟通,各种宜人的大小空间环境遍及校内,以利师生教学相长、陶冶情操。

⑤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形体组合上体现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校园气息。

(4)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约94亩

总建筑面积28037m2

容积率0.45

建筑覆盖率15%

绿化率36%

生活用房

宿舍2384m2

学生食堂2628m2

教学区

教学楼7200m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