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实习报告

桂林实习报告

桂林实习报告
桂林实习报告

桂林实习

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省桂林市

二、实习过程概述

2011年4月11日,在邵阳学院进行实习动员与准备:包括教师介绍考察的目的、任务和安排、强调纪律;搜集调查资料,如文献、地图等资料。

2011年4月12日,到邵阳市火车站乘车到桂林市,并解决食宿问题。

2011年4月13日,参观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1年4月14日,考察桂林园林植物园珍稀植物及生物群落特征。

2011年4月15日到16日,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2011年4月17日,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2011年4月18日,考察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等穿山、孤峰喀斯特地貌特征。

2011年4月19日,观察唐家湾一带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2011年4月20日,观察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观察下石灰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构造现象。

2011年4月21日,到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回到学校。

2011年4月22日到24日,进行实习总结:整理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三、实习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

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四、实习区域概况

本次实习地区——桂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市区坐落于岩溶盆地,盆地两侧和中部广布石灰岩构成的峰林、孤峰和溶洞,构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岩溶地貌是桂林重要的旅游资源。先了解桂林地区概况:

1、桂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起兴安,南到阳朔,东临海洋山,西抵架桥岭,地处东经109°36'--111°29',北纬24°15'--26°23’。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1)气候: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炎热多雨。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19℃。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 C,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 C。年降水量从北西向南东递减降水量全年分配不均,秋季霜少较为干燥,冬季气温低时有霜雪。

(2)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台地。在总面积中丘陵山地共达79%。且两侧高,中部低,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

(3)水文: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分属珠江和长江水系,水资源总量12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4)土壤: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

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

(5)地层:桂林区内底层较完整,自之古界板溪群至上古生界石灰系及中,新生界均有分布,自古至新为泥盆系、石灰系、白垩系、第四系。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中上泥盆纪石灰岩之上,中生代早期发生的地壳运动使地层褶皱上升,形成近南北向的桂林—阳朔复式向斜及伴生的断裂构造,为桂林成为喀斯特孤峰平原奠定了基础。

(6)地质构造: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西以及广西山字型构造西侧,属桂东南北构造带的桂林弧性构造带亚带。并夹于东西两侧之富川及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主要出现地貌有元古界板溪潭至上古生界,下石灰系及中生界下白垩统,新生界第四统系,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界构成基底岩系,上古界至新生界为界层沉积,除上古生界中泥盆统东岗岭至下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外,其余则主要发育碎屑岩。

(7)地貌: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丛洼地,距漓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桂林地区人文地理概况:

(1)桂林的历史:桂林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文物古迹丰富,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

(2)桂林的区位条件:地处湘桂走廊南端,是沿海与内

陆、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水路经漓

江达梧州、广州、香港;火车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公路四通八达。

(3)桂林的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具体如图所示:(4)桂林的人口:桂林市总人口47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0.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1人。民族:桂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68万人,占总人口的14%。除汉族外,共有36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壮、瑶、回、苗、侗等民族。

五、实习内容

(一)、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

中国岩溶地质馆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七星

路岩溶地质研究所院内,距七星公园后门约

1.5㎞,地质馆曾接待过来自30多个国家的

领导人和科学家。1983年建馆,馆名由聂荣

臻元帅手书。该馆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普及

岩溶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博物馆。总面积

约3000平方米,共两层,建筑面积2000㎡。室厅共7个。一层中央为水池,内侧为岩溶工艺美术厅,外侧为办公场所;二楼为岩溶地质专业展厅,分8大部分:区域岩溶、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石山治理、岩溶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岩溶矿产及岩溶地质研究所10年来的成果。展品1500多件,包括岩溶实物标本、彩照和灯箱照片、图表、模型及文字说明,多附有英文标题和说明,展书约100本。

在参观岩溶地质博物馆时,我们受到博物馆内研究员陈老师的亲切接待,

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兴趣盎然的参观

博物馆,在参观中,陈老师向同学们一一

介绍了喀斯特这一学术名称的来历、中国

岩溶地貌的整体分布和概况、岩溶地貌的

形成和其影响因素、岩溶地貌及其分类、

岩溶洞穴的形态和分类、岩溶地貌岩石的

显微结构、桂林市岩溶地貌的概况、洞穴

此生化学堆积物(钟乳石类)、岩溶矿物矿床、岩溶地貌岩石中的古生物、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地质灾害的类型、岩溶石山的治理等。在陈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大家对于岩溶地貌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结束参观后,大家一起留影纪念。(二)、桂林园林植物园

1、植物园内植物的概况

桂林植物园内山环水绕,古木参

天由于此处纬度较低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植被丰富种类繁多,以桂林乡

土树种高大乔木为骨架,以彩叶树种

和珍稀植物为亮点。植物种类达1000

多种,品种达2200多种。

2、园内植物简介

鹅掌楸别名马褂木是园内珍稀植物之一。鹅掌楸属落叶乔木,树高达40米叶互生,长4—18厘米,宽5-19厘米,每边常有2裂片,背面粉白色;叶柄长4-8厘米。叶形如马褂——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枚,外轮3片萼状,绿色,内二轮花瓣状黄绿色,基部有黄色条纹形似郁金香。它对于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和北美植物区系的关系,对于探讨北半球地质和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生物群落特征

通过对园林植物园的考察,根据所学的植物地理学知识,可以知道桂林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具体如下:

从整体上来说,整个群落外貌终年长绿,呈暗绿色,林相整齐,多高位芽植物。整个群落全年均呈营养生长,群落中少量落叶种类,初初春放叶,秋末落叶,但对整个外貌影响不大。

①丰富的亚热带植物

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品种达22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香樟等,种类多样。

②生物多样性

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乔

木、常绿灌木等。但由于是属于人工栽培林,因此受人类影响很大,没有具体的优势种,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较大。

③生物形态特征

生物形态特征表现为乔木高大,分层明显,上层为高大乔木,下层为矮小的灌木以及蕨类植物,叶片较大。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基本层次。乔木层又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个亚层主要为樟科和壳斗科等常绿种类。第二个亚层多为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等。第三个亚层多于灌木层交错。灌木多为常绿灌木,草本层多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

(三)、桂林——阳朔岩溶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

(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

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

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

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

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

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

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

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

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

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

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

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

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在桂林附近,漓江沙谷,峰丛一般发育在距漓江较远的山地,峰林位于距河床较近的山地边缘,而孤峰则稀疏地点缀在宽广的溶蚀盆地和岩溶平原之上(如桂林伏波山、独秀峰等)。在葡萄乡附近的公路旁可看到一座孤峰上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石柱。总有一天,这石柱会崩塌下来,由于石灰岩的垂直节理

发育,山坡产生重力崩塌,许多峰林和孤峰的陡坡就是这样平行后退的。

(3)江心洲和心滩

从灵川县三街以下,漓江属分汉河床,

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和心滩,总的来看,本

区漓江内的心滩和江心洲位置较为稳定,主

支汉不像长江中下游的汉道那样频繁交潜变

动,阳朔的金鳌洲和桂林的紫家洲,早在唐

代或这以前就出现在诗文中,但至今变化不

大,很可能是因为洲滩形成时的气候,水流

状况和现今有所不同,今日之水已不可能挟运这类较粗的砂砾质流积物所造成,现今漓江河床处于稳定状态,在比降、大小和形状方面见不到趋向性的变化。

(4)岗地

星散出现于岩溶平原之上,主要分布在桂林二塘至六塘一带,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大小,岗地的组成物质是红土砾石层,高出于平原面上,低者相对高度为十余米,高者达40余米,关于这一红土砾石层的成因,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以为是洪积物,有的人认为是冰川堆积物。

(四)、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我们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对象是芦笛岩。芦笛岩位于桂林市的西北桃花江右侧,观音山南侧,海拔较高,堆积地貌发育很好,尤其是石柱发育很好,由于距桃花江较远,故堆积地貌较少,岩系为亮晶的砂岩、灰岩等,质纯。整个岩层倾斜,倾角小于15、,并呈两组节理发育,一组方向为北偏西60。-70、,另一组是北偏东30。,节理发育交汇处形成构造带,整个形状呈带状,洞穴长240m,高10m,宽60到90 m,最高处为18m,最宽处93m,主要是地下岩溶地貌。

芦笛岩的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年代,远

在三亿年前桂林还是一片汪洋,在漫长的海

洋历史中,海底沉积了一层厚而纯净的碳酸

盐类,奠定了桂林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物

质基础。到三迭纪末期,桂林发生了强烈的

地壳运动,使桂林露出海面,成为陆地。100

万年前芦笛岩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

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当溶解有碳酸钙的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由于水体环境(温度、压力、微生物等条件)变化,

造成CO2逸出,于是水溶液中的碳酸钙就沉淀结晶出来,经过近百万年的积累,

生成钟乳石、流石、石梯田等等,钟乳石则是构成洞穴美景的主要部分。洞顶上的水滴不断下落,在下落过程中,CO2进一步逸失,所以落在洞底时又会继续沉积。这样的沉积物与石钟乳点相对应,由洞底往上生长,叫做石笋。石笋的形态受水滴的化学性质、溶解物质多寡、落下的距离、滴水频率、空气流动情况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因此其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石笋的内部结构和石钟乳不一样,它没有中心孔道,呈叠帽状,一层一层往上长,下部年老,上部年轻。石笋的顶部是圆的,当水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时,则形成平顶状,高度继续增大,最后变成顶部中凹的滴杯状。石笋和石钟乳连接起来便形成石柱。如果滴水量增加,变成片状流动的水,就会形成石瀑布、石幔、石旗一类形态。由此可见,由于天然水的溶解作用形成洞穴和天然水的沉淀作用形成灰华及婀娜多姿的钟乳石,主要是水中CO2的溶解-释放系统平衡作用的结果。芦笛岩是水滴石长,一旦滴水停止,钟乳石的生长也就停止了。由于芦笛岩的裂缝较大而多,含钙的岩溶地下水丰富,含杂质少,钟乳石堆积物沉淀结晶迅速,而且洞口窄小,通风微弱,风化作用进行缓慢,因此岩洞内钟乳石堆积物规模巨大,气势雄伟,色彩鲜艳。

考察象鼻山、月亮山以及伏波山。

象鼻山是一个碳酸盐地貌,也是桂林的城徽,位

于漓江和桃花江的交汇处,海拔2000m,高出水面50m,

长度108m,宽100m,面积1.3万m2,约形成于3.6

亿年前,为海底堆积地貌,地壳抬升后,受侵蚀整体

高度下降,又受水蚀的作用,在约1.2万年前,其随

着地壳的抬升而抬升,由于东侧有细纹,裂隙薄,因

而易被侵蚀。原来多位机械崩塌作用,现在多为流水

侵蚀。而象鼻处的岩石质地较为坚硬,因此抗侵蚀的作用较强。所以形成了今

天看到的样子。

月亮山是阳朔境内的奇景,月亮山主峰海拔1490.3米,相对高差1100余米,山体雄伟高大,沟谷切割深长。因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它位于高田乡凤楼村边,高达380多米。因为山顶是有一个贯穿的大洞,好像一轮皓月,高而明亮,所以人们叫它明月峰,俗称月亮山。游人可顺着一条800多级的

登山道直达月洞。这个月洞大得离奇,高宽各有50

米,而山壁却只有几米厚。洞的两壁平整似墙,洞

的顶部却挂满了钟乳石,形状各异。

月亮山有天下名山、仙山、灵山之美誉,山上

有大理石铺就的800级登山道可达月宫。月宫高、

宽均约50米,内多乳石,状如嫦娥、玉免,与广

寒宫神话相合。从山下赏月路的不同角度看去,可见圆月、半月、眉月等不同形状。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以看到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动态景观。

月亮山的形成是因为地下的高位溶洞在地壳抬升后触露地面,又受流水侵蚀的作用,保持了原有的完整性。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滨江路北端与风北路交

界处,孤峰突起,西枕陆地,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

势,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

伏波山公园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有还珠洞、千佛岩、

珊瑚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

景点和文物,集山、水、洞、石、亭、园、文物于不足

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成为独特的桂林山水的缩影。

(五)、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

目的: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1、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

我们一路乘车到达桂林市委党校

大门口,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注意

到在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可见一

完整的背斜构造。开始我们还以为

那是两座毫不相关地山,但在老师

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其核部地

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石

英砂岩、泥质砂岩和泥岩。植被

发育,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两

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

(D2d)白云岩和灰岩,表现为陡

峭的石山地貌,东翼产状为260o∠35o西翼产状为110o∠28o。背斜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2、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

在唐家湾牛奶场小西山的南侧面山脚下分布

大量深灰色大小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其成分

为灰岩,钙质、铁质、泥质以及不规则网脉状方

解石胶结的角砾岩。通过观察该处的角砾岩的显

著特征主要是:①角砾大小悬殊混杂,分选性差;

②棱角张性角砾岩显著,圆球度低;③排列紊乱,

无定向性;④近源物质,成分简单。通过老师的讲解张性构造角砾岩通常以角

砾岩带形式出现,带内变动程度往往不同,变动剧烈的岩石十分紊乱,变动轻微的甚至保存着岩石层理等原生构造,这也是构造角砾岩不同于其他角砾岩的定性特征。

3、追踪地下暗河、盲谷及落水洞现象。

我们一行来到党校西南数百米的黄村,追寻地下暗河,观察盲谷及落水洞此处为以小型的峰林盆地,面积约0.6 Km2,四周被峰丛环绕,峰顶到盆地中心的高度约140—180m,盆地中部发育一条延伸方向NEW—SEE的地下河。自盆地中水泵房边进入地下开始,向南东方向约100 m的地段内时隐时现构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转为地上河的奇特地形。在最西端的出口处可见到随季节变动的水位,水位随季节变化,水温较稳定,常年在10—20°C之间变化。水质优良,无色无味,可供饮用。

由于此次去碰到的情况比较特殊,地下暗河并无太多的水流出,一路过去河道基本都干涸见底,但同学们依然兴致不减,纷纷沿着河道进行追踪,终于在一座山下面止住了,看到有水不断流出,而且水里有不少的水生动物,由于水很浅,其中一些胆大的男同学甚至脱了鞋下水捉鱼,很是有趣。

六、实习总结

经过为期两周的实习考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知识体系,让我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所形成的思维方法,和一些实用的实践方法。通过这次自然地理野外终合实习,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经过几天的锻炼,我发现了自身许多方面的不足,如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独立思考能力有待加强,事先的准备工作也不够全面等,但这次野外实习,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今后的野外实习中,我应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牢固掌握好专业知识,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还要加强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姓名:陈楚澜

学号:0941004002 2011年4月24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