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共和学校:韩栋

1、连加和连减问题:

下面的两道题是对比的,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左边的是连加,右边的是连减。

左图表示:

左部分有3个气球,中间有4个气球,右部分有2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算式是:3+4+2=9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讨论)

师:(因为:图中气球没有表示减少或去掉的标志——虚线或斜线,只是单纯的3部分气球,所以用加法来表示。)

右图表示:

原来有9个气球(这个一般学生很难找对)先飞走了2个,又飞走了3个,还剩几个?

算式是:9-3-2=4或9-2-3=4

学生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气球,然后列式计算。(让学生说出飞走了就是没有了,用减法计算。)

还有这样的题:

(1)(2)(3)

算式是:9-1-4=4 7-1-2=4

8-4-2=2

第一题让学生说出划掉和划虚线都用减法计算。但是(2)(3)要难于(1),因为小鸡已经走开了,不在原来的位置,所以要找出原来有几只要先思考一番;汽车后面冒尾气的表示是开走的,远处的又表示是先开走的,没有冒尾气的又

表示是停着的没有开动的。

(1)(2)

这两题都是连加,(1)算式是:4+3+3=10 (2)表示车上有4名同学,先来了3名同

学,又来了2名同学,一共有几名同学?算式是:4+3+2=9或2+3+4=9或4+2+3=9

2、加减混合问题:

(1)(2)(3)

算式是:6-2+3=7或6+3-2=76-2+3=7或6+3-2=74-2+3=5

第一题要让学生知道,划虚线是去掉,用减法。划实线是添加,用加法。

第二题要让学生懂得,公交车后门下车,用减法。前门上车,用加法。要从窗户数出原来公交车坐几人。

第三题要讲明两幅图转换,飞走2只,飞来3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分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看图列式

一年级看图列式专项练习 1、2、 □○□=□□○□=□3、4、 □○□○□=□ □○□○□=□ 5、 □○□○□=□() 6○□○□=□() 7、看图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6、

□○□=□□○□=□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部分 1、树上有一群小鸟,先飞走了4只,接着又飞走了2只,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小鸟? □○□=□(只) 2、小兰要做10道应用题,已做了6道题,还有几道没有做? □○□=□(道) 3、舞蹈队有男同学6人,女同学13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人) 4、一共有16个萝卜。兔妈妈吃了6个,小白兔吃了4个。还剩多少? □○□○□=□(个) 5、车上原来有8人,下去了3人,又上来了7人,现在有几人? □○□○□=□(人) 6、妈妈买来12个鸡蛋,吃了6个,还剩多少个? □○□=□(个) 7、树上有9只猴子,又跑了4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只) 8、飞机场上飞走了6架飞机,还剩8架,原来飞机场有多少架飞机? □○□=□(架) 9、小白兔有5个萝卜,小灰兔的萝卜和小白兔同样多,两只小兔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个) 10、公共汽车上原有18人,到站后下去了10人,又上来7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个) 11、小红有9枝铅笔,妈妈又买回来给他4枝,小红现在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枝) 12、树上有18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只) 13、小军有7本书,小明和小军同样多,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本书?

□○□=□(本) 14、池塘里原来有6只鸭子,现有来了3只后,又游走了4只,现在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子? □○□=□(只) 16、小明做了7朵花,小红做的花和小明的同样多。他俩一共做了几朵花? □○□=□(朵) 17、停车场开走了6辆汽车,剩下7辆,原来有汽车多少辆? □○□=□(辆) 19、一共有16个桃子,还剩6个桃子,我们吃了多少个桃子? □○□=□(个) 20、树上原来有15只鸟,第一次飞走了10只,第二次飞走了3只,两次一共飞走了几只? □○□=□(只) 21、小红吃了7个苹果,还剩下5个,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个) 22、一年级要种16棵树,已经种了10棵,还有多少棵没有种? □○□=□(棵) 23、红气球和黄气球一共有20个,黄气球有8个,红气球有多少个? □○□=□(个) 2 4、盒子里有9个巧克力,盒子外面的巧克力与盒子里面的一样多,一共有多少个巧克力? □○□=□(个) 25、小丽和同学们一起去上学,小丽走在中间,她前面有3个同学,这群小同学共有几个人? □○□○□=□(人) 第1课、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1 1、2019年广东经济规模突破()万亿

一年级数学解决看图列式问题常见题型

一年级数学解决“瞧图列算式”问题的几种类型 1、加法问题: (1)这类问题没有大括号与小问号的提示,也没有虚线与斜线的提示,通常就是写一道加法算式,如果题目给出两道算式的空要您填的话,就写两道加法算式:从左往右加写一道,从右往左加写一道。如下图: (2)这类问题因为有大括号与小问号的提示,明确了问题就是什么,所以通常就是根据问题问的就是什么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算式就可以了,所以只写一道。当小问号在大括号的小尖尖处的时候,通常求左右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要求学生可以这样描述:有4只小兔,又来了2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算式只写一个,可以就是4+2=6,也可以就是2+4=6) 2、减法问题: (1)这样的问题有虚线,但就是没有明确去掉的就是哪一边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就是要写两道减法算式的。两道算式都要先数出总数就是多少,再减去左边部分,得到右边部分—6-2=4;总数减去右边部分,得到左边部分—6-4=2。 (2)这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示,虚线与斜线都表示拿走去掉的意思,这里虚线圈走的部分与斜线划掉的部分都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了一部分,这种情况只能写一道算式,但就是要强调的就是一定要用物体的总数来减,学生容易写成用剩下的部分减拿走的部分。

算式应写: 10-4=6 8-3=5 (3)这类问题有大括号与小问号提示您,问题问的就是什么(有时问的就是左边部分有多少,有时问的就是右边部分有多少),所以先要找到总数就是多少,然后去掉没有小问号的一边,就知道了。 但就是学生的描述也很重要,不少学生会瞧图,但就是不会说题目的意思,家长要让孩子在家多说,例如“一共有7只小兔在吃草,走了1只,还剩几只小兔?”或“一共有9只小鸡在吃食,现在只有5只在吃食,走了几只小鸡?”。后一种就是逆向思维,学生较难表述。 算式应写成: 7-1=6 9-5=4 1、连加与连减问题: 下面的两道题就是对比的,表达的就是不同的意思。左边的就是连加,右边的就是连减。 左图表示: 左部分有3个气球,中间有4个气球,右部分有2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算式就是:3+4+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 生2 生3 生4 生5 生6=,=,生“1” 所以 生,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

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容。由于此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

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 1 2 3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一年级数学下册看图列式练习题

练习 (1) 班级:姓名: 1.下面左图有()个长方形,中图由()个三角形, 右图有()个正方形。 2、画一画或者算一算,填一填。 缺了()块砖。 3.看图分别列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4、15位同学每人分一个苹果,篮子里有8个苹果。还差几个? 5、小朋友玩投球比赛. (1)小明投了12个,5个没中.他投中几个?

(2)小乐投了 15个 ,中了9个.没中的有几个? 练习(2) 班级: 姓名: 1. 一个正方形可以折成2个完全一样的()或()。 2. 可以拼成( ) 或()或()。 3.画一画还缺()块砖。 4.填一填. 18 – 9 = 12 – 9 = 16 – 9 = 14 – 9 = 16 – 8 = 11 – 8 = 14 – 8 = 17 – 8 = 5.解决问题.

练习(3) 班级:姓名: 1、看图列式并计算. -------------------- ----------------------- 2、按要求填数。计算15-9=( ) 法1: 算减想加:想: 9加( 6 )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 6 )。 法2:破十法:先用10-9=( 1 ),再用( 5 )+( 1 )=( 6 )

法3:连续减(平10法):9可以分成( 5)和(4 ), 先用15-(5)=( 10 ) 再用( 10 )-( 4 )=( 6 ) 当计算13-8=( )时 法1: 算减想加: 想: 8加( )等于13,所以13减8等于( )。 法2:破十法: 先用10-2=( ),再用( )+( )=( ) 法3连续减(平10法):8可以分成( )和( ) 先用13-( )=( ) 再用( )-( )=( ) 3、一本书有18页, 方方看了9,还有几页没看? 4、小华做了 15朵花, 送给幼儿园8 朵, 他还有几朵? 5、有10个大人带13个小朋友去公园玩,小男孩有7人,小女孩有几人? 练习(4) 班级: 姓名: 注意:看清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条件是没关系的! 1、有13只鸡和6只鸭,其中有5只公鸡,有几只母鸡? 玩具店新进了三种玩具。布娃娃15个,叮当猫7个,小熊4个。布娃娃比叮当猫多几个? 2、小丽和小新一共做了15朵花,其中黄色的有6朵,小丽做了8朵。小新做了几朵?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 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能够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能够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能够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水平,

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使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水平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水平。 第三个环节:使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能够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a2+ b2,因为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 边长为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情境列出算式36-8。 教学过程: 1 用小棒摆一摆,边说边拿出8根小棒。 2 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3 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学生依次发言。(上台演示) 生1:从10根小棒里面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 生2:从30里面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生3:8-6=2,30-2=2836分成16和20,16-8=8,20+8=28。 生5:从30里面拿出8,还剩下22根,22+6=28 生6:36-10+2=28 算法交流完成后,教师组织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生3:我同意班长说的方法。…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而本节课学习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破十”计算的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教师以为学生凭借一已之力就能达成优化算法的目的。显然,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甚至好学生说的方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或者就是口是心非。 每位学生在自己独立探究后所获得的一种算法,在没有第2种方法或没有与别人的算法比较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而不去强化最优算法,那肯定是不可取的。这是对算法多样化理解的偏颇。算法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是优帮助的。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明显最优的,算法常用的基本算法还需要老师及时组织他们在活动中加以强化。 课中,教师应在算法交流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让他们说说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其他方法。(如可以问提出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你还学会了哪种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升。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应该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是保障。在平时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导-学-研-用,落实四基”教学模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看图列式练习

二、专求左边的部分数。 "— 。 个 ¥ 10个支 块 8块9个 个 只 8只 10本 10支 本 本 4本 支 支个 只 个 本 8本、 1支2角5角 (8)

三、专求右边的部分数 — 四、一图四式。 [ 五、情景图 3支支 (1) 6支 5颗 (2) 10个 个 支颗 : 个 (3) 10枝 9本 : 本 10本 7个 、 个 本 枝 (5) (4) (1) (2) (3)

} ? 六、文字题。 1. — 《 | 《 , . ¥ 、 , (1)往右走( )格,再往上走( )格到处。 (2)往( )走( )格,再往( )走( )格,就到 处。 (3) 往( )走( )格,再往( )走( )格,就到 处。 2. 从左边起涂颜色。 \ ~ (4) (5) ' (6) (只) 个 一共有6只鸭子。 还剩几只鸭子 一共有几只 = = 还剩几个气球

涂 2 个:☆☆☆☆☆ 涂第2个:☆☆☆☆☆ 3. 按要求画一画 1. 画□,比△多2个。 2. 画△,和□同样多。 △△△△△□□□□□□□□ 3. ,比△多1个。 4. ,比□少4个。 △△△△□□□□□□□@ 4. 数一数,填一填。 (1)⊙⊙⊙⊙⊙⊙⊙⊙⊙⊙ ☆☆☆ ⊙比☆多()个。 ☆比⊙少()个多()个。 = ) (2)填“多”、“少”、“同样多”,比大小。 △△△△△△△△△△△△ ( ) △() △△△△△△△△△△△△△` ☆☆☆☆□□□□□ △和☆()△比□() (3)比多少。 △△△△△△ ()比()少。 ()比()多。 -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何慧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

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 生1:当然是小狗的,因为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 生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练习题全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部分 1、树上有一群小鸟,先飞走了 4 只,接着又飞走了 2 只,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小鸟? □o口=□() 2、小兰要做10 道应用题,已做了6道题,还有几道没有做? □o口=□() 3、舞蹈队有男同学 6 人,女同学13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o口=□() 4 、妈妈买来12个鸡蛋,吃了6个,还剩多少个? □o口=□() 5、飞机场上飞走了 6 架飞机,还剩8 架,原来飞机场有多少架飞机? □o口=□() 6、小白兔有 5 个萝卜,小灰兔的萝卜和小白兔同样多,两只小兔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o口=□() 7 、一共有16 个桃子,还剩 6 个桃子,我们吃了多少个桃子?

□o口=□()

8 —年级要种16棵树,已经种了10棵,还有多少棵没有种? □O口=□() 9,飞走了7只小鸟,树上还剩9只小鸟。树上原来有几只小鸟? □O口=□() 10,要来17位客人,每人一把椅子,已经有了7把椅子。还需要几把椅子? □O口=□() 11、车上原有7人,下车2人 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多 少人? □ODOD 12、小明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读15页了,问他今天读了几页?(这道题画图不列算式参照课本79页) 13、小动物们排队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小刺猬排在第9,小猴子排在第3,

小猴子和小刺猬之间还有几只小动物?(这道题画图不列算式参照课本 页) 15,小红:我有8本科技书 小兰:我有9本科技书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79 88冬管 □ caco= □ 3 0 CO? --------------------------- y -------------------------- r o o o o o =n □ coco= □ 10 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 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

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

数学思想与方法案例分析用所学理论分析一则数学教学案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分析:1、本课的配题注重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学生熟悉的事入手选题,有开放型题、变式题,有数学思想的渗透,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应该说配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2、本课的教学容量太大且选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很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容地、完整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太多的题不会做,课堂的时间等于空耗。 3、由于时间紧,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学生对于习题所传达的知识、方法很难理解透彻。所以常常出现习题做了很多,但是在遇见题还是有困难,习题的功能没有发挥。 修改:1、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配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习题的难度再降低一些,使他们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最基本的实际问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删除(二)(四)两组题,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问题、去迎接挑战。 2、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能力强、弱搭配。在上述习题中选出部分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适合学生探究的习题,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对于“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同于一般例题内容的教学,而是应该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从教材设置的“数学活动”及“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适时地追问,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应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所以教学中不能盲目地扩大习题量,而是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数学活动和相互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看图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1、连加和连减问题: 下面的两道题是对比的,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左边的是连加,右边的是连减。 左图表示: 左部分有3个气球,中间有4个气球,右部分有2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算式是:3+4+2=9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讨论) 师:(因为:图中气球没有表示减少或去掉的标志——虚线或斜线,只是单纯的3部分气球,所以用加法来表示。) 右图表示: 原来有9个气球(这个一般学生很难找对)先飞走了2个,又飞走了3个,还剩几个? 算式是:9-3-2=4或9-2-3=4 学生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气球,然后列式计算。(让学生说出飞走了就是没有了,用减法计算。) 还有这样的题: (1)(2)(3) 算式是:9-1-4=4 7-1-2=4 8-4-2=2 第一题让学生说出划掉和划虚线都用减法计算。但是(2)(3)要难于(1),因为小鸡已经走开了,不在原来的位置,所以要找出原来有几只要先思考一番;汽车后面冒尾气的表示是开走的,远处的又表示是先开走的,没有冒尾气的又表示是停着的没有开动的。

(1)(2) 这两题都是连加,(1)算式是:4+3+3=10 (2)表示车上有4名同学,先来了3名同 学,又来了2名同学,一共有几名同学?算式是:4+3+2=9或2+3+4=9或4+2+3=9 2、加减混合问题: (1)(2)(3) 算式是:6-2+3=7或6+3-2=76-2+3=7或6+3-2=74-2+3=5 第一题要让学生知道,划虚线是去掉,用减法。划实线是添加,用加法。 第二题要让学生懂得,公交车后门下车,用减法。前门上车,用加法。要从窗户数出原来公交车坐几人。 第三题要讲明两幅图转换,飞走2只,飞来3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德惠市实验小学侯晓丽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认识角》《三角形的面积》《统计》三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是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具体性、广延性和全面性。记录、导向、反思和传播是它的功能。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解进行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元=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

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三)反思:

一年级数学解决“看图列算式”问题的几种类型(一)

1、加法问题: (1)这类问题没有大括号和小问号的提示,也没有虚线和斜线的提示,通常是写一道加法算 式,如果题目给出两道算式的空要你填的话,就写两道加法算式:从左往右加写一道,从右 往左加写一道。如下图: (2)这类问题因为有大括号和小问号的提示,明确了问题是什么,所以通常是根据问题问的是 什么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算式就可以了,所以只写一道。当小问号在大括号的小尖尖处的时 候,通常求左右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要求学生可以这样描述:有4只小兔,又来了2只 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算式只写一个,可以是4+2=6,也可以是2+4=6) 2、减法问题: (1)这样的问题有虚线,但是没有明确去掉的是哪一边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是要写两道减法算 式的。两道算式都要先数出总数是多少,再减去左边部分,得到右边部分—6-2=4;总数减

去右边部分,得到左边部分—6-4=2。 (2)这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示,虚线和斜线都表示拿走去掉的意思,这里虚线圈走的部分和斜 线划掉的部分都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了一部分,这种情况只能写一道算式,但是要强调的是一 定要用物体的总数来减,学生容易写成用剩下的部分减拿走的部分。 算式应写 成:10-4=6 8-3=5 (3)这类问题有大括号和小问号提示你,问题问的是什么(有时问的是左边部分有多少,有时 问的是右边部分有多少),所以先要找到总数是多少,然后去掉没有小问号的一边,就 知道了。 但是学生的描述也很重要,不少学生会看图,但是不会说题目的意思,家长要让孩子在 家多说,例如“一共有7只小兔在吃草,走了1只,还剩几只小兔?”或“一共有9只小鸡在

吃食,现在只有5只在吃食,走了几只小鸡?”。后一种是逆向思维,学生较难表述。 算式应写 成:7-1=6 9-5=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