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建工作创新创优项目申报表

党建工作创新创优项目申报表

党建工作创新创优项目申报表
党建工作创新创优项目申报表

“党建工作创新创优”项目申报表

.页脚

.页脚

.页脚

京江学院党委

根据社会时代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在去年构

筑纵横互动辐射党建系统基础上,拓展形成“五化”模式,即网格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个性化培育、规化考核、品牌化推广,按照“差异培育、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理念,针对不同群体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形式各异的方式方法,实施分类、分层、分阶段培育,差异推进,创先争优,共同进步,彰显先进实体的引领作用和创新机制的示效应。

一、实施背景

(一)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要

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造就多样性、创造性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京江学院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大,两级分化比较明显。寻找有效途径充分挖掘、强化、拓展学生个性、能力优势,合理引导学生克服自身薄弱环节,发挥潜力、扬长避短,是独立学院党建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巩固创先争优成果的需要

继续开辟多种创先进争优途径,巩固创先争优活动

成效,让全体师生在这项活动中共同进步。力争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在努力,最终到达人人有优势。这是独立学院创先争优活动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要求。

(三)落实党建实效性的需要

2010年,学院开发实施了“打造‘1+2+3+4’成长示团队,构建纵横互动辐射党建系统”项目,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评价,但仍存在任务不明确、推进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等缺陷。在原来基础上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采用分类分层指导、多元考核的精细化操作,是把创新工作理念落实到实际实效的客观需要。

(四)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京江学院一直依托母体的办学资源,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办学特色的凸显还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在就业竞争时,个人竞争力难以体现。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坚持错位发展,是独立学院本质属性和涵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人才定位上,坚持差异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成长提供高质服务,是提升毕业生比较竞争优势的现实需求。

二、建设举措

(一)坚持一个理念,实行网格化管理

坚持“差异培育、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理念,党员的作用发挥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依托党支部横向管理和成长团队纵向带动这样的纵横交错互动辐射.页脚

式党建系统,构建学院党建网格化管理,即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网格节点,横向接受支部的管理,纵向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同学、先进典型带动广大群体共同进步。

网格化管理实行“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打破传统班级、专业和空间界线,实现“缩小管理围,增加管理容、提高管理效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每个场所都有党员示、每栋宿舍楼都有党员服务、每一个社团都有党员参与,从而实现党员作用发挥的“三个转变”,即组织机构由“直线型”向“矩阵型”转变、服务形式由“一对多”向“多对多”转变、作用方式由“小封闭”向“大开放”转变。

(二)主抓两个环节,实现项目化推进

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管理模式,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提高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通过抓“科学立项”和“项目运作”两个环节促进党建工作项目化。“党建工作项目化”具体立项项目可分为:典型推广培育项目、完善工作机制项目、扩大党项目、创新服务模式项目、服务社会组织项目等。项目运作通过项目化管理、责任化操作、过程化监督等过程,促进党建工作的规化、标准化、高效化。

大力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工作机制,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项目进度、明确责任人、明确时限要求、明确质量标准、明确预期目标。通过层层分解任务,促进工作扎实.页脚

有效开展。同时,建立项目化管理工作台帐,将上报项目分门别类,采取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的方法,落实专人对党建创新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三)建设三个中心,重视个性化教育

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党委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实施差别管理”的思路。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培训计划和激励制度,实施分类、分层的差异化管理,强化、细化各项管理工作。为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学院通过建设学习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实行“导师制”与“学长制”相结合的育人制度,进一步加强老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步构建成差异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全员素质工程。

以“三个中心”为平台,以党课、团校、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培训教育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为途径,根据各个年级具体情况,构建年级学生分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团学工作,努力实现培养学生工作的“五个转变”,体现出差异性培育的特点:一是培训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过去以“办示班、营造培训气氛”为主,逐步向以“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夯实培训基础”为主转变;二是培训教育容从过去以“主题教育”为主,逐步向以“提高能力与锻炼技能”为主转变;三是培训教育方式.页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