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海量阅读

一年级海量阅读

一年级海量阅读
一年级海量阅读

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9月底,我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中的300多个生字词。这34个学生或是上学前认识一部分汉字的,或是精力很集中的那种“听话”孩子。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阅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阅读先行,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怎么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第一册用了两个月,第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阅读,不要求识字。但对课本上的生字,

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3~5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到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轻“负担”。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汉字,而不是组词。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3.借助注音读物突破识字量。

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说实话,部分学生拼读得并不熟练,我印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一年级下学期则开始阅读小故事。整个一年级,我领着孩子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字,我把每一本读物中的生字生词打印出来。当然这些字换了语言环境孩子们可能又不认识了,这暂且不管,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逐渐巩固。关键是让每一个第一次借助拼音“自学”的孩子都得到了初战告捷的快乐。

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认识2000多汉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写完作业后的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是那样投入,那样痴迷,他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