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A0811108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Research o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学生姓名:李鹏菲

指导教师:吉洁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所学专业:金融学(双学位)

研究方向:金融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5 年 5 月

摘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为突出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银行业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

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然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风险管理文化、体系、方法、组织架构以及环境五个方面。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再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一是要塑造良好的信用风险文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预警系统,三是要构建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四是要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I-

Research o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has become the most prominent financial risk in China at present,the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level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opening banking promised phas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refore,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analyzed.

First of all,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some related concepts,and then from two aspect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Second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including risk management culture, system,method,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in five aspects.Th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and micro two,the cause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hortcomings are analyzed. Again,for the perfection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it is to shape good credit risk culture,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redit risk ratings and early-warning system,three is to build the credit risk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external supervision system,four is to improv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inall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s Risky Management

-II-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1 前言.. (1)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3)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5)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

3.1 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6)

3.2 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6)

3.3 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相对滞后 (6)

3.4 缺少风险管理人才 (6)

3.5 社会信用基础缺失,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7)

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7)

4.1 宏观角度 (7)

4.2 微观角度 (8)

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对策 (8)

5.1 塑造良好的信用风险文化 (8)

5.2 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预警系统 (9)

5.3 构建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 (11)

5.4 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 (12)

6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III-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近二十年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迅猛发展,一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相继问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但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信用风险依然很大。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很大,信用风险管理计量还刚刚起步。因此,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在整个经营过程中,要面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另外还要面临政策风险、经济被动周期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要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不仅会影响到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引起了金融市场波动性逐渐加剧,银行业的经营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商行之间的竞争日益趋于激烈的同时,其信用风险也随之增长。这直接导致全球金融界日益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高度关注。也要求我们积极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银行日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之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合于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与体系。

1.1.2 目的和意义

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维护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更显重要、必要和紧迫。因此,吸取国外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前瞻性建议,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布朗·基斯,赖利·弗兰克和汤姆森南西(2004)认为,信用风险政策是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转型中的国家表明,最优信用风险加速经济发展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机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性包括满足某些条件:

-1-

稳定的价格和消除价格差异,协调运动的汇率、通货膨胀和利率等多元化的金融结构的国家,实现这些先决条件,以及利率的形成平衡的价值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鉴于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马其顿,因此需要识别和批判性评估信用风险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找到降低风险的预防措施。这篇文章给读者们展示了一个视图集中的金融体系,阐述了信用风险暴露马其顿银行以及要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蔡玉林(2004)认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之中。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再加上外部环境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理念、技术、机制上等方面存在羞明显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培育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人民银行也要加强金融监管,从而全面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镇六平和蔡三锐(2012)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越发地使人们认识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应政策性建议:一是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二是建立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三建立信用风险补偿机制;四是推进信用文化建设。

杨菡(2012)认为,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其中,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更多还原刘艳娟(2012)认为,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通过分析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流程等,提出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呆账准备金制度、信用评价体系等建议。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描述,从几个重要的定义和现状入手,然后找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问题出现的成因,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本部分是全文的引导和介绍。前言中主要阐述了本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第二部分是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然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风险管理文化、体系、方法、组织架构以及环境五个方面。

第四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不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一是要塑造良好的信用风险文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预警系统,三是要构建信用

-2-

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四是要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

第六部分是结论。本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2.1.1 宏观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

(1)信用风险加大,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强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特征使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双降难以维系,资产质量面临考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自2008年11月中央出台4万亿扩内需、保增长的投资计划后,金融机构明显增大了信贷支持力度。在放贷冲动下,银行容易出现由于抢项目、搞竞争而放松信贷管理、盲目贷款等种种管理弱化行为,信贷高增长下信贷投放的不审慎行为所造成的风险隐患正在积聚。

(2)银行系统性风险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下行影响,行业风险日益凸显,尤其以房地产业、出口型企业等为代表的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行业的信用风险日益加大。另外,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资金融通在银行内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增强了亲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在银行内的大量积聚,银行系统性风险不容轻视。根据中国银行针对1998年至今的数据分析,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将相应上升2.4%,其中房地产贷款对于不良率的“贡献度”最大。如果国家出台房地产经济的相关政策,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回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的加大。

2.1.2 战略转型的新变化增加信用风险

(1)银行信用风险更加复杂

信用活动全方位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银行客户结构的变化使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复杂,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不足以应付变化中的贷款客户及其业务结构。在传统的银行业务中,公司是信用关系的主要债务人,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到了20世纪50年代,预期收入理论打开了银行贷款的空间,房地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及企业设备贷款等均纳入银行贷款的范畴。我国上世纪末至今,以个人、家庭为代表的群体对银行贷款及其他各项业务的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尽管公司客户依然重要,但个人信用领域也占据了银行贷款业务的一定份额。而且其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日常消费、教育、医疗、旅游,等等。贷款客户结构的变化,外加银行业面临持续性的“脱媒”压力,银行传统的也是优质的大公司客户在融资上越来越偏向直接融资市场,银行战略调整势在必行。调整之一是加大对个人客户和小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以零售型业务的增长弥补批发型业务的流失。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技术主要针对公司客户,贷款业务结构的变化迫使银行在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上

-3-

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

(2)贷款利差收入持续减少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直接融资市场,还来自于间接融资市场的其他金融机构。原来的3-6-3制时代,即银行以3%的利率吸收存款、6%的利率发放贷款,在低风险状态下稳定地获得3个百分点利差的美好时期早已成为过去,贷款利差收入受到严重的挤压。

中国的银行业在未来还要面临经济周期、人民币逐步可兑换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三大考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低息差在我国将成为常态,会给银行带来巨大利润压力。如果今日的银行仍然想获得3%甚至更高的利差,其前提则是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以准确预见借款人风险、存贷期限的转换为前提的贷款定价能力、灵活有效的风险管控技术和手段等。而上述能力的欠缺与不足的代价是银行利差收入的持续减少。另外,汇率市场化也会令银行的美元资产缩水,并通过出口企业、房地产企业风险的传导而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

(3)银行业盈利能力受其影响

在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实质性突破的前提下,国内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易受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加大等因素的影响,银行整体可持续盈利能力较弱。国内银行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盈利结构为主,同质化现象明显。银行的盈利状况极易受到信贷规模、信贷政策所包含的息差宽窄、利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使之很难保持可持续的较好的盈利水平,整体可持续盈利能力不强。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正在进行综合经营、混业经营、分业经营等模式的选择。有的银行通过兼并的手段,控股一些机构,向保险业、证券业等业务领域拓展。在这样一种新的市场形势之下,商业银行与投行、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关联度不断加深,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随之也在不断增强。

(4)多种发展战略增加风险复杂性

国际化、综合化、跨地域经营的发展战略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快海外发展步伐,积极通过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式,深度拓展海外市场。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跨国金融集团将在全球不同的市场领域里,应对各类复杂的风险、适应不同的监管要求,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全资、控股公司、境外公司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模式。在国际化背景下,风险防范的难度将不断加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将成为国内银行需要面对的困难之一。

(5)表外衍生产品的迅速增加扩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各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快速膨胀,银行是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随着衍生产品市场的急剧扩张,来自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通过对我国信用风险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当信贷资金长期、直接或间

-4-

接地大量流入低信用群体和高风险领域时,危机的隐患就己经形成。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一旦宏观经济面出现调整,泡沫破灭,就可能诱发大面积违约。违约损失超过一定限度,各种风险就会相继发生。因此,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上进行积极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保证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2.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受信方)不能或不愿按时、足额偿还其所欠债务给授信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在早期的商业银行,常常将信用风险等同于信贷风险。事实上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商业银行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信贷风险,还包括存在于表内、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信用风险,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等。由于商业银行主营存贷款业务,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所以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信贷风险。本文针对狭义的观点。

2.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在对风险的各种诱发因素进行考察、收集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达到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损失程度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办法。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和控制,分解和化解。其中以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为核心,降低损失、维持经营、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目的。

2.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特指针对由于违约及违约可能性造成的风险所实施的管理。具体来讲,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控制和管理、分散和转移,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安全。其目的首先确保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必须在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其次要通过风险管理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业务中,以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或者说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收益最大化。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大银行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

3.1 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意识还很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过分强调业务发展,对潜在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市场开拓,轻视规章制度建设;有些管理层人员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识不到风险管理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单纯将其定位于风险控制部门。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中国银行业习惯了依靠计划指令,忽视风险控制,往往以未经风险调整的名义收益作为业绩衡量标准,对西方先进的风险评价、资产组合分析、风险预控和风险缓释技术更是缺乏了解。实践证明,这种落后的风险管理文化,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在风险管理上常常失败。

3.2 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目前体制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往往是银行在业务中积存大量风险后,由政府一次买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能从内部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从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看,虽然各家银行都在努力加速推进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难度大,阻力多,很难一蹦而就。除一部分商业银行实施了一定的组织结构调整,形成了事业部制的雏形外,大部分银行还主要依靠总行一分行一支行的直线职能组织结构平台。纵向看,共分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五个层次,横向看,除基层网点外,每层机构几乎都有办公室、风险管理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会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

3.3 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传统风险模式特征:注重主观性定性分析,经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欠缺量化分析手段。在信用风险控制过程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和运行安全性,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严重缺乏。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不仅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同时,信息失真,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单一,财务数据不真实,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增加了风险管理方法量化的困难。

3.4 缺少风险管理人才

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经济计量分析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从业经验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

-6-

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拥有数额庞大的员工队伍,但是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匾乏。

3.5 社会信用基础缺失,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的公司和个人征信服务才刚刚起步,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征信系统。这就增加了银行对其客户进行信用审查的成本。社会信用意识与信用道德规范的普遍缺乏也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新资本协议强调通过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加强市场和投资者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外部监管措施也相对简单,市场约束也远远没有发挥作用,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既是宏观经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与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由宏观经济环境综合作用导致的信用风险等称为系统性风险。显然,系统性风险不可能通过投资分散化等方式来化解,而只能通过某些措施来转嫁和规避。由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包括主观决策及获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所导致的信用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银行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一般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宏观角度

4.1.1 国家经济政策取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活动中投资总量、投资结构、行业分布、外汇流动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而影响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在国家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银行客户的行为取向,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4.1.2 经济周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常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在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时,社会投资欲望强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大,经营利润增加,风险较小;而在经济处于萧条和危急阶段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缩小,经营利润减少,特别是当借款人经营条件恶化,发生亏损或倒闭时,商业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4.1.3 监管力度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调

-7-

解机构。金融风险的涉及面广,危害性大。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实施有效的监管以控制和减少风险的产生,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果金融监管体系健全、措施得力,就会将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失;反之,则容易导致银行业的无序竞争和其他短期行为的发生,加大银行的风险。

4.2 微观角度

4.2.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针政策

商业银行有两种获得利润的办法:一是给客户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二是给客户发放贷款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较高的利息收入要以银行需要承担部分贷款可能无法回收的风险为代价。因此每家银行在自己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应确定一个信用风险策略:即应按什么期限,对什么客户,提供多少贷款。盈利性只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应是可持续经营。如果过分强调盈利性,就会导致资产业务中高风险业务比重过大,使银行的风险增加。如果银行经营思想过于保守,业务品种少,业务发展不能形成足以分散风险的规模,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4.2.2 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比例状况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者之间及各业务自身种类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资产负债业务期限是否匹配;融资缺口是否过大,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4.2.3 缺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银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不仅缺乏风险管理知识,还缺乏风险管理技术。这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缺乏,客观上起到了银行难以避免会产生信用风险的作用。

4.2.4 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指出,由于一项交易的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果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如果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称为事后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信贷活动中信用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对策

5.1 塑造良好的信用风险文化

-8-

5.1.1 培养员工形成“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文化是银行为实现其最大价值,在业务经营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的关于信用风险的价值判断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这个概念中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包括信用风险的理念、风险的经营哲学思想、优良的传统习惯、合理的行为规范等。具体表现形式有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准则、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等。而银行的信用风险理念、意识是核心,对其他文化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1.2 加大人力资源培养步伐

提高风险计量水平是当前建立和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银行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出国进修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将国外银行的优良管理技术和经验引入我国银行的实践操作中;另一方面,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5.1.3 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机制

改进银行内部考评机制,将RAROC 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探索风险资本的计算与配置管理。资产质量是考核风险控制官员业绩好坏的主要指标,而资产质量是由分散的单笔资产业务组成的,因而全行总体资产质量状况和单笔贷款的质量状况都应当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风险和收益的综合核算要逐步向单项产品、单个业务人员、单个客户等层次细化。对历来风险控制严格、尺度把握准确的风险控制人员,要给予奖励。将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的理念渗透到员工及团队的主观能动层面中,全面纠正重规模发展而轻风险管理、重短期效益而轻合规及规范管理的倾向,追求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信用风险文化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而不断发展创新,以发挥其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5.2 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预警系统

5.2.1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国际信用评级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 后,面对国外银行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和银行内部评级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立IRB 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通过建立内部风险评级体系,从观念、体制和手段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以适应银行监管当局的要求,实现与现代商业银行接轨。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敏感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

(1)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行业及客户基础数据库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关键在于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而信息采集是基础,它关系到评级的结果与风险是否相符。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

-9-

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才能比较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受评对象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行业的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

(2)建立适合中国银行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评级模型

实施IRB 法的技术核心是建立内部评级模型,模型的效力在于它能否正确地反映和评价银行业务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目前,国外许多优秀的数学模型在全球银行业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但必须看到,这些国外模型大都偏重于财务分析,有的还大量引入市场价格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等,这对西方银行业适用,而我国银行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就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和设计结构,又要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妥善规划和利用有限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大额授信的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开发小额授信模型,推进小额授信评判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工作,降低小额授信的成本。

(3)建立一支风险评级的专业化团队

内部评级系统和方法属于银行商业机密,具有很高技术含量。培养、建立和长期拥有一支适用于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IRB 系统的建立、实施、维护和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同时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

(4)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应独立于决策者和发放贷款的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立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程序等,以便银行首先对其面临的风险有正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评估;三是建立内部评级监督部门,在内部评级部门外部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5.2.2 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1)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

美国的预警系统均由独立的主体来承担,借鉴其做法,我国金融预警系统的主体应是银监会,银监会应拥有实地检查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权力,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财务资料的权力等。在此基础上,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即由银监会、各商业银行总行等组成宏观预警系统,建立跨省的银监局、各商业银行分行等组成区域性中观预警系统,由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等组成微观预警系统。这种垂直型系统符合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可分为三个模块:输入模块、计算模块和输出模块。输入模块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

-10-

根据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形成数据采集系统,完成数据的预处理。为了建立综合预警指数及确定综合预警指数的警限,以把握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输出模块是通过输入商业银行各指标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根据特征变量评价模块所确定的预警警限,判断单项指标的警度,并考虑特征变量权重模块所确定的权重因素,判断整体风险状态。

(3)对有问题银行建立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根据客户经营情况变化适时调整授信额度,及早采取防范与促使措施。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CAR)为主线的快速预警纠偏机制。近年来,中银信托、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投等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关闭或破产,系统地分析有问题金融机构的财务资料,指出导致其发生问题的原因,以作为预警纠偏的样本。

5.3 构建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

5.3.1 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1)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国外商业银行的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重视过程控制,建立全程监控系统,才能对风险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因此,制定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章制度是风险控制的重要一环。就贷款环节的风险管理而言,应把握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的风险点:纵向方面,从“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入手,对贷款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度量、评估、预警、控制、防范、化解;横向方面,要加强信贷制度建设,规范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改变对信贷业务过程的监测乏力与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2)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首先要严格授信门槛,注重银企合作的历史纪录和持续时间,将授信纳入与客户合作的整体方案来考虑。然后将信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审批权限界定函数的重要输入变量。还要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批程序和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推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实行有权签字人问责制,增强授信审查的独立性和对签批人的激励与约束,提高授信审查的专业水平。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

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遵循双人原则,即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2个人或2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以达到内控所需要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

5.3.2 建立风险外部监管制度

风险外部监管制度是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补充,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世界趋势,也是我国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2004年2月,我国新颁布施行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新修订的《商业银行法》,都强调和增加了“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说明了风险管理在我国银行业已从尝试性阶段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11-

(1)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

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本着鼓励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管理、控制、化解和规避其自身存在的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从基于规则的监管向基于过程的监管转变。同时,可以在局部小范围内发展用于规避和化解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尤其是发展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规避和化解具有针对性的抵押贷款债务(CLO)市场。加强对包括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在内的49量化指标体系的强调和重视,以便在外部监管方面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中采用定量化的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以提高管理与控制中的精确性和预见性。

(2)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

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监管报表实现标准化;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与披露制度,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并将有关内容向社会披露,加强社会监督。

5.4 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

5.4.1 完善“银行信贷咨询系统”

要求各行及时登录、更新授信相关信息,并尽早实现银行信贷咨询系统与税务、工商、司法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便捷联网,使信用管理人员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及时查询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纳税情况、税务报表、产权变动、关联关系、主要管理人员变动及诉讼情况等,从而为准确评价信用风险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资源,降低非对称信息导致的授信市场的非效率性。

5.4.2 逐步建立社会信用征信及查询信息管理系统

要有效解决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2001年6月上海推出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但就全国而言,还远远不够。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形成一个公用、通用的信息平台。要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单位和个人的资信状况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政府应本着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和净化社会信用环境的目的,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为征信服务业的数据采集提供支持和保障。鉴于征信服务业普遍的行业亏损局面以及其具有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国家可考虑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以帮助他们渡过目前成长和发展的难关。

5.4.3 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条文相对新的经济现象适用性滞后,在社会征信立法方面尚是空白。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和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在债权转移、诉讼、执行主体

-12-

的变更、抵债资产过户、抵押期限、破产等方面部面临着诸多法律障碍。另外,针对社会征信系统的法律真空,建议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并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正信用报告法》,尽快制定《公平使用信息法》,从而创造一个信用开放、信息公平享有和使用的环境。在法律制度建设发面,尤其要保持法律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尽量减少因法制规范的模糊性而带来的寻租空间。这不仅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对法律制度的预见性,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尽快形成。

6 结论

本文先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描述,找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问题出现的成因,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吸取国外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表明:想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是要塑造良好的信用风险文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预警系统,三是要构建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四是要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有利于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3-

参考文献

1.初小龙.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表现.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5).

2.庞婷婷,史家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金融经济,2015(8).

3.田华茂.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讨.银行家,2015(4).

4.唐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当代经济,2015(4).

5.吴慧,王海荣.巴塞尔协议Ⅲ下的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经营管理者,2015(3).

6.胡莹,李璊.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以兰州银行为例.时代金融,2015(2).

7.刘美萱.浅析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品牌,2014(12).

8.耿丽娟.中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2015(8).

9.朱兆良.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师,2013(10).

10.周巧男,王一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11.范碧云.建立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于《巴塞尔协议Ⅲ》新理念.经济研究导刊,2014(4).

12.张学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时代金融,2013(27).

13.郝一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经济管理者,2014(30).

14.安玉雪.基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讨.特区经济,2012(2).

15.镇六平,蔡三锐.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济研究导刊,2012(5).

16.Douglas Dwyer, Zan Li, Shisheng Qu, Heather Russell,et al.CDS-implied EDFTM Credit Measures and Fair-Value Spreads.Moody's analytics,2010(3).

17.Masahiko Egami, Kazutoshi Yamazaki.Precautionary Measures F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Jump Models.Stochast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bability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2013(1).

18.Jiajia Jin,Ziwen Yu,Chuanmin https://www.doczj.com/doc/ac12946070.html,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Grey Incidence Analysis.Grey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2012(3).

19.Sne?ana Di?evska.Credit Risk-Creating System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in Macedonian Bank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2).

20.Wenbiao Li.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of the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Energy Procedia,2012(7)

-14 -

致谢

毕业在即,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无论是养育我的父母家人,还是学校的老师同学。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吉洁老师。是她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吉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进步,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巨大的帮助。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吉洁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帮助我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对她表示真诚的感谢。

-15 -

东北农业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