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邬东璠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邬东璠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利用过程中面临很多危机:利用过度引发承载力危机;法律不健全引发真实性危机;资金短缺引发完整性危机;开发无序引发环境危机;宣传教育不到位引发公众意识欠缺的危机等。长城的遗产价值受到威胁,无论其文物本体还是周边环境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针对这些岌岌可危的现状,尝试提出5项对策:建立“遗产廊道”进行整体保护;建立专门的长城管理机构实现统一管理;规划先行以统筹保护与利用;均衡开发以有效分流游客;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以促进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风景园林;旅游开发;长城;世界遗产;文物保护

文章编号:1000-6664(2008)05-0060-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7-11-11;修回日期:2008-04-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理论方法研究”(批准号50608043)资助

Abstract:AsaWorldCulturalHeritagetheGreatWallfaceslotsofcrisesduringitsconserva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Theout-of-orderdevelopments,excessusing,distemperedlaws,shortonfunds,lackofpublicconsciousnessandsoonaremakingitsintegrityandauthenticityless.BoththeGreatWallitselfanditsenvironmentarefacinghighdangers.Fordealingwiththecurrentconditions,somesuggestionsareprovidedinthispaper,namelyconservationasawhole,evendevelopment,unifiedmanagement,planninginadvance,andpublicparticipation.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tourismdevelopment;GreatWall;worldculturalheritage;heritageconservation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ProblemsandSuggestionsfortheConserva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ofWorldHeritageSite

———TheGreatWallofChina

邬东璠杨锐

WUDong-fan,YANGRui

万里长城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所修筑的军事性防御工

程,其耗时之久、

工程量之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是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现存最完整的长城

为明代所修,它穿越戈壁与草原,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

所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辽宁8个

省、市、自治区,地形极为复杂,所采用的材料与结构形式

均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长城的修筑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

年),历经各朝代不断修建,至明代(1368—1644年)成为

绵延万里的伟大奇观。当今,万里长城的军事作用已经消

失,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承载了极为丰富、厚重的历

史文化信息,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987年,根据

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C(II)、C(III)、C(IV)、C(VI),长城被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1长城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分析长城以其独特的世界地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旅游

观光者,2002年中国长城考察队经过近2个月的考察得

出结论称:长城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支柱性资源[1]。仅以八达岭长城为例,50年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3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300万人。截至2004年9月,八达岭长城已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达400位,见证了新中国外交史上一桩桩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和平友好、对外开放的象征[1](图1)。利用与保护往往是矛盾共生的,没有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展示利用机会,遗产就丧失了一个晓谕世人的重要平台;而开发过度则会造成遗产价值的降低甚至消亡。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据中国长城网记载,八达岭长城段在1981—1999年间从门票中提取的维护经费总额达1.13亿元,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而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很多危机。1.1危机一:游客的急剧增加引发承载力危机

在旅游旺季,游人过度集中于长城的几个重要区段,

其游客量远远超出了景点的承载力。例如八达岭长城开

放区段长度约3.74km,其游客日接待量最高峰时曾达到15万人次之多,按照每人平均游览时间2.5h计算,在夏季12.5h的日开放时间中,每平方米长城始终有平均

图1197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游览长城[引自《万里长城》(内部资料)2006.1]图2知名长城景区存在游客承载力危机[引自《万里长城》(内部资料)2006.1]

图3自然与人为双重破坏使残长城逐渐被蚕食[3]

图4河北怀来县大营盘村,巨大的长城敌楼被剥了皮(严欣强摄,引自长城网)

8 ̄9人,而其高峰时段则真正达到了摩肩接踵的程度(图2)。据统计,2004年八达岭长城游客突破500万,这种参观强度无异于“践踏长城”,同时旅游品质也无法保证。1.2危机二:一度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导致其文化遗产真实性缺失的危机

万里长城以其可观的长度闻名海内外,而其长度也正是给文物保护带来巨大困难的关键所在。不同的长城区段归属不同的地区和部门管理,并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等不同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些甚至还没有被列为保护单位。大量鲜为人知的长城区段被当地居民肆意地开发利用。例如某些地区居民为招揽游人擅自在残长城上搭梯、开路,乱设路标、设卡收费,而有的媒体还广为宣传,使得前往未开放长城段探险的人数激增,这造成了长城的恶性开发,加速了其损坏的速度,大大影响了长城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同时也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另外,在过去一度没有法规约束的状况下,很多单位对文物进行的修复甚至复原缺乏足够的依据,这也是造成长城真实性缺失的重要因素[2]。

1.3危机三:保护资金不足导致其文化遗产完整性缺失

的危机

目前,除少数知名景区能够靠门票收入支持保护工

作外,各级保护单位大多存在保护资金短缺的现象,自然

界风霜雨雪的侵蚀、动植物活动的损坏,使很多残长城正

在被慢慢吞噬(图3)。中国长城学会的调查表明,目前明

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足20%,有明显可见遗迹的部

分不到30%,可见,已有约50%的长城在自然与人为的

破坏下消失殆尽。而即使是仍存的50%的长城,也还在

不断受到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威胁,一些居民剥下

长城城砖用来修建民房、公路(图4),载重卡车任意开上

城墙,烽火台变成了民宅等,致使很多偏远区段的长城岌

岌可危,长城作为文物的完整性正遭受着极大的考验。

1.4危机四:没有统一规划作为保护管理的依据,造成环

境危机

虽然长城的某些区段分别制定了保护规划,但这些

规划各自为政,忽视了长城作为一个文物应该对其进行

整体保护、统筹规划。这就造成了长城保护中没有明确的

12

34

保护范围和原则可以遵循。因此,为发展旅游而在长城周边私搭乱建的行为屡有发生:一些乡镇为解决当地农民的脱贫问题,在城墙两侧给村民分配摊位,还在长城边修筑滑道;而在长城附近修建商店、饭馆、宾馆及度假村的现象,则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现代景观”严重破坏了长城周边所应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文物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都遭受着严峻的考验,社区发展对文物保护形成了极大冲击。

1.5危机五:公众保护意识普遍不足的危机

游人随意抛弃垃圾和刻画涂鸦的行为在长城及其周边景区十分常见,野游时擅自在长城上搭棚宿营、野炊等,造成了对城墙表层结构的破坏,尤其是支帐篷时在墙上挖洞栽杆所留下的洞,使雨水直接灌入墙体内,造成长城墙体的严重损坏。缺乏宣传是公众保护意识不足的一个原因,而没有统一完善的保护标识系统,也不利于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活动也都十分青睐长城这块天地。虽然“飞跃长城”

“锐舞派对”①都已被叫停,但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却仍然十分盛行。以“节”的名义搞些宣传本也无可厚非,但长城应该而且能够承受这些压力么?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长城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中,以上危机曾一度困扰长城的保护工作,所幸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长城保护条例》终于出台,并于2006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长城保护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条例》中按照文物保护的“四有”标准对长城保护提出了很多切实的要求,包括制定保护总体规划、限制游客容量、制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建立档案、落实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等。但法规只能解决“目标”问题,达到目标的“科学途径”却尚需不断探索。可以预见的是,由于长城的“长”和“野”,《条例》的贯彻和落实仍会有相当难度,诸多危机的产生归因于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经过全社会、多层面的长期努力去解决,长城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文提到的长城保护和利用中产生的问题,长城专家们提出了很多解决措施,例如:将长城周边土地收归国

有,以避免乱搭乱建;将长城重新申请为自然—文化双遗产,以促进周边环境的保护;重新评估将长城分段划分文物保护单位的作法;加强宣传以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笔者从世界遗产地风景旅游的研究中得到启发,也试着针对长城保护与旅游中遇到的现状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原则[4]。2.1整体保护原则

作为一项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以其不可思议的长度震撼世界,恢复其连续性、整体性是重现长城昔日雄风的唯一手段。而目前长城被分作很多区段,保护力度大相径庭,这种分段管理的结果造成了长城保护开发的严重失衡,长城的连续性、整体性日渐丧失。可见,强调整体保护应当是长城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宏观上讲,长城属于典型的线性遗产,要恢复其整体风貌,使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最佳的途径就是建立“遗产廊道”。作为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方式,“遗产廊道”的概念源自于美国,隶属于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5],其整个指定、规划及管理过程都有法律保障并得到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注重整体性,从系统的整体空间组织着手,保护遗产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机会。从空间上讲,遗产廊道主要由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4个部分构成,它强调综合保护,是对空间上呈线性分布之遗产地的一种最新保护理念[6]。

对于长城而言,作为遗产廊道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城本体即“遗产”部分,已经在历史变迁中丧失了物质实体的连续性,但其显著的历史地位使之在人们心目中仍然不失绵延万里的风姿,也就是说,长城目前虽然失去了物质形态之“长”,但在人们的“前理解”②中却仍然保有精神形态之“长”。出于对遗产地真实性的保障,我们不能用复原长城本体的办法去体现其物质之“长”,但可以借助营造遗产廊道恢复其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去强化人们心目中长城的精神形态之“长”。在连续的环境语言中若隐若现的长城本体正如中国绘画中“留白”的手笔,其与人们“前理解”间的碰撞更能够加强长城的历史沧桑感。

营造遗产廊道的关键首先是恢复和保护长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合理配置植被结构,建立绿色廊道,同时处理好关系复杂的“关键区”③。

①2005年7月,金山岭长城旅游公司以8万元将金山岭长城租给北京的“锐舞派对”组织者,1360名中外青年登上长城,彻夜狂欢。第二天散去时,长城上留下了大量酒瓶垃

圾、呕吐物和排泄物。

②“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重要术语,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迦达默尔将其系统化,指在理解活动发生之前主体就已经具有的对理解有着导向、制约作用的语言、历史、文化、经

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对象的预期等因素的综合。

③关键区指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廊道连通性最关键或者最脆弱的地区,以及遗产节点附近的区域。例如比较独特的自然地形和植被带、土壤不稳定的地带、与居民点交界的地区、

遗产节点的周围环境等。

①河北坝上张北县与万全县交界处约1km长的石垒长城在2001年修建公路时被拆除垫了路基。

②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提出的一种用于解决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环境容量问题的理论框架。RO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游憩机会谱)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林业局提出的,其基本假设是:游客体验的质量是通过生态多样性与游客寻求的体验所必需的背景来保障的。VERP(VisitorExperienceandResourceProtection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是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的一个规划和管理的工作框架,其关注的焦点是旅游开发对游客体验和公园资源产生的影响。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差距分析法(GAPAnalysis),指分析计划目标和现实预期结果之间的差距,并且找到弥补差距的有效方法。

这样就从空间上保证了长城的连续性,使之形成以绿色廊道为屏障、遗产本体为核心的完整的线性遗产地。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游步道及解说系统,从而达到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的目的。2.2统一管理原则设置专门的长城保护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长城资料的收集整理机制;完善长城保护标志及介绍说明工作,加强公众宣传的力度。这也是《长城保护条例》中所强调的内容。目前,很多不发达地区的长城既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专人管理,基本处于放任状态,这是造成前文提到的“危机三”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对于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历史遗迹而言,人为的破坏力远远大于自然的破坏力,在自然中剥蚀几百年尚有迹可寻的遗址会因为战火或建设被一夜间夷为平地①。可见,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破坏是抢救长城的首重要务,只有建立针对长城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的放矢地对长城进行统一管理,遏制生产、生活、商业开发等各种人类活动正在和即将对长城所造成的破坏。借鉴国际上的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笔者认为监管分立、责权清晰是解决长城管理问题的关键,因而提出如下建议,将长城的管理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1)专门的长城管理机构成立长城综合管理局,对且仅对长城遗产廊道缓冲区范围内的资源保护与展示开发负责,接受国家相关技术职能部门的监督,同时也接受公众的监督,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它具体负责协调整个遗产廊道的保护、展示与研究,为遗产廊道的各区段合理定位、科学保护、均衡开发。缓冲区范围内的社区管理也应一并纳入管理局职能。保护管理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及自身旅游业收入等。管理局应充分挖掘遗产的多方价值,依据国家法规及专业机构的规划制定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寻求多方合作,尤其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密切协作,以保证长城保护、开发、管理、研究的先进性及科学性。(2)监督支持机构以文物局、旅游局、林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监督支持机构,负责为长城遗产廊道的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可能参与一些具体行动和辅助计划。同时还要起到沟通地方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桥梁作用,为长城发展协调优惠政策,如税收及贷款等。监督支持机构与长城管理局之间是“监”与“管”的关系,而非传统意义的上

下级关系。

(3)多样化的辅助机构

这种机构既可以是政府机构、社会化组织,也可以是私人组织,既可以是非盈利机构,也可以是盈利机构,可

包括从政府部门、地方司法机构、历史性社区、环境组织、商业机构、运动团体到地产开发商等多种组织,形成一个合作网络。这些机构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法律保护、环境规划、经济投资、协助管理、历史保护、宣传教育等。

在以上3个层面所构成的管理网络中,一个统一、专门且独立的管理机构是首要前提,也是对目前管理体制最大的挑战。由于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当前,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国家职能部门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条块分割问题,造成遗产管理过程中“婆婆”众多、互不衔接,

尤其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割裂日趋凸显。只有打破成规,建立有针对性的综合管理机构,才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搭建高效的平台。对于长城这样一个地位崇高、面积可

观且综合管理问题十分突出的特殊遗产,有条件尝试新的管理途径,成为遗产管理改革的先行者。

2.3规划先行原则

笔者从大量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对于世界遗产地,旅游影响管理和规划的制定对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制定《总体保护与管理规划》同样也是长城保护工作的第一要务,是长城法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通过对长城整体制定保护规划,从系统的整体空间组织着手,保护长城遗产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游憩和经济发展的机会。对构成遗产廊道的4个主要因素———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进行重点规划。通过调查—分析—评价—规划—影响评价—决策—实施监测等几个阶段的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

方法如:LAC、ROS、VERP、SWOT、GAP②等,依据不同区段长城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状况,将长城作为一个整体进

行规划,明确长城保护的核心区及缓冲区范围,明确各级别保护范围及其开发力度,彻底解决因为长城分段保护所产生的问题,达到保护与利用统筹、社区受益、公众教育与游客体验兼顾、可操作性强等目的。

2.4均衡开发原则

正如前文所述,长城由于其长度及管理分散等问题造成了旅游开发强度的严重不均,像八达岭这样的著名区段正承受着巨大的承载力危机,而很多偏远地区的长城却无人问津。这种开发失衡的局面首先需要通过政策导向,加强遗产廊道重要节点的选择和建设,开发更多能够展示长城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且富于地方特色的游线,保证长城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均衡长城整体的开发强度。

首先是限制和分流过度开发区段的游客量,以一定的规划与管理手段,依据历史地位、保存现状、外围配套等情况,分批次扶植新的长城热点区段,力求突出主题特色,差异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曾尝试通过开放京郊的慕田峪、金山岭长城来缓解八达岭长城的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便捷度问题,一方面是宣传导向和管理控制问题。在推广新的长城旅游产品时,首先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可达性条件,以多渠道的宣传手段提高其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建立多主题、多途径的解说系统,完善自我导向体系,提高旅游产品品质;同时以多种管理手段限制过度开发区段的游客量也是有效分流游客的重要辅助手段。

2.5公众参与原则

长城穿越不同的地理区域,各地区在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及民俗民风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同时长城还跨越数个朝代,见证了古老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建筑技术史、建筑艺术史、军事史等学科的活化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地位,理应使长城成为一个集地理、历史、民俗于一身的综合性公众教育基地。

为实现公众教育的目的,除宣传解说教育等被动性方式外,在规划及管理中还应提倡主动性的公众参与原则。目前中国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尤其是遗产环境的保护意识普遍不足,积极的公众参与可以拉近公众与遗产的距离,激发公众积极使用的态度,提高其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赢得政治支持和吸引公共投资。具体途径如:在规划及设计中增加参与性设计,增进公众与遗产地接触的深度;使社区居民及游客参与到遗产地的建设发展中,将遗产地的保护及利用状况及时公示,保障公众知情权并获得公众的理解;通过辅助机构组织公众参与性活动,增进遗产地活力并为遗产地带来宣传及资金募集的效益等。总之,广大民众是遗产的使用者,也应是遗产的拥有者,调动公众的主动意识是解决遗产地保护与发展问题中最为事半功倍的办法。

长城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近期或远期的解决方案,一些重点地区也做出了相当的反应,但从整体看,我们对长城所做的工作还远不能解决长城所面临的危机。要大规模推动长城的保护工作,将旅游开发引入良性循环,尚需政府的决心与全社会的呼吁和支持。笔者管中窥豹,也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但求为长城工作提高一点呼声。

参考文献:

[1]屈维英.中国长城考察队:长城成为中国旅游业支柱性资源[EB/OL].[2002-12].http://www.xinhuanet.com.

[2]屈维英,陈玉.加大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力度——

—访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J].暸望新闻周刊,2003(26):50-51.

[3]严秋白.TheGreatWall[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4]董耀会.瓦合集——

—长城研究文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杨锐.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6]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

—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5-89.

作者简介:

邬东璠/1976年生/女/黑龙江人/博士/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站博士后/研究方

向为园林历史与理论、景观与休闲(北京100084)

杨锐/1965年生/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景观学系常务副主任,博导/

本刊副主编(北京1000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