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绘画的共性与个性

中西绘画的共性与个性

中西绘画的共性与个性
中西绘画的共性与个性

中西绘画的共性与个性

·施明德·

中国画与西洋画在原始时期的表现方法是基本雷同的,都是以线条勾取物象轮廓作为绘画的基本技法,儿童与原始人都是对实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画出来的是一张实物的轮廓图。中国画与西洋画在线的运用上有一个相同、发展、分道扬镳的过程。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诸种原因,使线条在中西绘画应用中有很大的不同。

中西绘画都是文化的反映,都是从各自文化背景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都要求画家有学问,懂得各自的优秀文化传统。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不仅科学地研究了绘画本身,而且化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其它艺术如诗歌、音乐、雕塑、建筑等,不仅使自己在绘画水平方面受益不浅,而且给绘画找到了坚实、恰当的文化基础。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创人德拉克罗瓦,他对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热爱诗人但丁、拜伦、文学家塞万提斯、歌德等,从他们的作品撞击出灵感的火花,化作自己作品的创作激情。

中国画家许多是所谓"高人逸士",有一些是艰苦卓绝而特立独行的人。南朝山水画家山水画论的奠基人宗炳、王微是当时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元代山水画家黄子久诗、词、歌赋以至医方杂技无所不能。王蒙、吴镇、倪瓒以及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等都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说过:"浑厚华滋民族性",他把从五

中西绘画的许多不朽名作,不仅是画家对现实观察、体会所获得的表象的合理集结,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力量的聚合,表象与文化背景的结合,文化与绘画天才,交织在一起的光辉。

中西绘画发展过程中都先有为政治服务、为宗教服务的绘画,后有纯粹欣赏的绘画。人物画在先,风景山水画在后,风景画开始是人物画的背景,后来就独立成为一种画种了。中国画"先丹青,后水墨",先有颜色的画,后来才有水墨的画。西洋画也是先有颜色的画,后有素描等单色的画。

中西绘画都有一个壁画盛行的时期。

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前后,壁画盛行,一些壁画大多数画在教堂的墙壁上,天花板上,内容都是宗教的,是为宗教服务的。这些壁画一直保留到今天。

中国壁画可以追源到战国秦汉一直盛行到唐代。吴道子一生画过三百多堵墙壁,经过上千年的水、火、兵灾,到今天已经一幅也没有存在。而从北朝开始经隋、唐、北宋、西夏、元代的敦煌石窟壁画却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东方的艺术宝库。中国壁画多画在宗庙、宫廷、道观、佛寺的墙壁上。内容是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到了五代北宋卷轴画流行起来,壁画就不及过去的多了。

中西绘画都是一种视觉艺术,是视觉接受客观事物经头脑的选择综合而表现在画上的。画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折射,画成画之后,就使无限世代的人都能看懂,全世界人都能看懂。绘画不同于文学,不须各种语言的翻译,就能像自然物一样,即刻为一切人所通晓。从这个角度看,绘画是没有古今没有国界的。

"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今天人看二千多年前的楚墓帛画,马皇堆绢画,就看到了古人的面貌,也像可以听到古人心脏的跳动一样,这是绘画的作用,绘画的的魅力。

西洋人认为人与物,都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的美。

中国人认为人与宇宙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人的一呼一吸都与宇宙相通。艺术家的精神无处不与寥廓的宇宙相感应,相交游。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融合为一的,人与自然是谐和统一的。这思想叫"天人合一"思想。

西画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纪,由于绘画受到古希腊、罗马建筑、雕塑的影响,在较长时期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为原则,着意于对自然物象的写实与直观效果,都处于为再现世界的"真实面貌"所支配。

(二)由于对宇宙与人的关系中西人认识不同,所以中西绘画对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西方人与物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存在一定距离之外来看所画的对象,人是不能移动的,只能把这个角度所看到的事物,按照透视学、光影学、色彩学、几何学的原理把各个部分联系成为整体,画到画面上。小学、初中

风景写生画,就是用一个长方形"取景框",把"取景框"内所有的景物画到长方形的画纸上。人站在房间内,离开窗门一定的距离,把窗门中的景物画到画面上。像照相机上的那个长方形框框内的景物能够拍下成照片。

这站在一点上画画的方法叫"焦点透视"。

西画强调写实,再现自然。西画写生强调忠实于客观,在焦点范围内没有取舍的余地。照相机没有发明前西画起了照相机的作用。

西画写生画可以成为艺术品,但写生画也不一定等于艺术,但艺术形象仍从这些材料中选择,提炼而来。创作的西画,在对客观事物表象的收集、记录、选择、综合、升华创造出画。艺术广泛收集万事万物形式,提炼创造出凝练、集中具有一定典型的画。但这些都是自我对世界的把握,不是中国画家那样自己先化为物,在自我与物融合上创造出画。

中国画看所画对象角度与西画不同。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叙》)。这是人往返来回的接触所画对象,眼睛往返反复的看所画对象,这种观察方法不是站在一点上看的。

北宋郭熙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看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历代画论汇编》郭熙《林泉高致》)

郭熙还说:"即山川而取之"。"近看以取其质,远看以取其势"。

郭熙还把一盆花放到深坑中,人从上向下四面去看,这是以大观小,从高处俯视的方法。这样对一盆花的整体面目才看得更清楚。(以上见《林泉高致》)

北宋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中国画看事物的方法。

这样不固定在一点上看对象的方法叫"散点透视。"

中国画从来不着意在一个固定观点上,一个固定光源照映出来的世界上画,画家所注意的是全方位的观照,这是一种心理的审美的空间意识,从心理欲求出发,流动地、多角度地、回环往复的,以大观小观察自然。可以取得自然山川千变万化的无穷的自然变化美,这种宏观的不受自然限制的画法,可以在有限画面中灵活多变地表现出自然万物的无限空间。

鲁迅先生讲过:"中国人绕圈子看惯了,当他看到表现明暗的油画时,大为惊讶,人哪有半白半黑的脸呢?"

(三)由于中西绘画观察自然角度不同,所以画面形式也不同,西洋画画面多为方形、长方形(黄金分割)。

中国画画面形式有方形(册页)、长方形(横披)、圆形(团扇)、褶扇形、菱形,还有立轴、横卷等,立轴与横卷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立轴可以放得很高,高可达二米、三米、层次可以很多。到元代王蒙、清代吴历、现代黄宾虹他们所画立轴上可以把高远、深远、平远同时表现在一幅立轴上。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是一幅大立轴,雄伟无比,一些油画也不及它雄伟,这除作者对陕西华山、终南山等有充分观察体会之外,采取"散点透视"也是原因之一。

高大的立轴适合于宫廷、寺院、道观以及一些民间的高楼大厦大厅堂张挂。

横卷高不过几十公分,而横向却可以展开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千里江山图"、"万里长江图"、"溪山无尽图"等,可以把千万里的壮丽河山集中画在一幅横卷上。

不仅如此,一个立轴或横卷内,可以画上"百花齐放"。画上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四季山水。中国画不但打破空间限制,也打破时间限制。

唐代王维还以浪漫主义手法画过山水画中的雪中芭蕉。

因为中国画以大观小采取居高临下的角度,所以山水画中房子内人物的活动也表现了出来,如果用西画方法就会一叶障目,一堵墙就隔断许多美好景物。

以上这些有人会认为不科学,但这些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要求,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很成功的。是东方艺术的独特之处。

(四)中国画十分重视所画对象的固有结构,来表现所画对象的本身性质,而舍弃外部的光影等次要东西。物体的本身结构是稳定性的,不会因外界光线而变化,也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画家在循环往复精微观察物像、了解它的结构之后,一旦神遇而迹化之后才写之于绢素之上。

中国山水画家不仅把一块石头,一座山的结构了然于胸中,而且山的群体结构也了解于心。"芥子园画传"中的"主山自为环抱法""宾主朝揖法"是讲群山的结构的。山的结构就不出此范围,掌握这规律,山的纵深发展便掌握了,千岩万壑的画也可以画出来。这是经千万画家从自然真山水中归纳出来的规律。

中国山水画画树先画枯树,这也是重视结构的表现,因为枯树才看见树干和枝桠,是树的骨干,是基本结构,骨

干不立,血肉无从附着,树叶无处生发。

中国花鸟画家不弄清某种鸟的结构,某种花卉的结构之前,不画这种鸟,不画这种花,这是对的。今天有的人没有看过牡丹花就画牡丹花,结构不对成了笑话,这是忽略了中国画的本质不重结构之故。

(五)中国画非常概括,是高度概括的。不但舍弃光影,而且在结构中也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去其繁章,极其大要"。这方面不仅写意画如此,工笔画也不例外。

中国画人物很重视衣褶,衣褶是表现结构的。人的衣褶在某处有许多条,十几条,而表现在画上却归纳为几条,把非主要的省略了。五代石恪创简笔人物。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衣褶只是大笔挥下几条,简之无可再简,而大诗人气质却表现得更加突出。中国人物画的道具与背景也是去了非必要的部分,而对必要的部分却表现得很充分,这样就突出了人物及主题。

中国画花鸟画的高度概括也是一样的。观察精微、落笔大胆。在大胆落笔上就把不必要的舍弃了。写意兰花与竹子,有的竹叶单个看不似竹叶,单个看兰叶不似兰叶,而整个结构得到兰竹本质,所以兰竹神态仍跃然纸上。工笔画取舍与写意同,不能表现神态的细节大胆舍弃,有关神态的部分却表现得充分,达到精微的境地。

(六)中国画的创作过程

中国画的写生∶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曾写生了太行山中的洪谷古松数万株。五代花鸟画家赵昌,号为"写生赵昌"。元代黄公望准备了皮袋放着笔墨,"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树深筱(竹)中坐",碰到特别的树就用笔墨钩下来。可惜古代写生稿没有留到今天,写生比观察更进一层。现代写生大多采用西画方法,吸收一些西画方法。有人以为写生一定要用西画方法,这也不尽然。黄宾虹先生留下许多山水写生稿子,他的写生主要写山川结构,他的写生完全是中国式的。他的山水画的成就却远远超过具有西画技法的的人。因此怎样写生为好,仍可以探讨。

中国画家观察对象是十分深入而达到精微的程度的。北宋动物画家易元吉在深山筑起小屋,墙上凿孔窥看獐、麋、猿、猴的活动神态。北宋文与可"隐于荥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间"。"身与竹化"。草虫画家当他在草地上观察草虫活动时说"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许多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其于山林泉石,岩栖而谷隐。"画是从长期对山川的体会中得来的。

以上是中国画家的生活,也即山水画家的"胸中丘壑"。没有这个生活基础,优秀作品的产生是难以想像的。

唐代张 最长于画古松,也长于画山水,大诗人杜甫非常称赞。当他"箕坐鼓气"达到"物我两忘"时才下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霍列,毫飞黑喷,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岩,水谌谌,云窍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澄霁,见万物之情性"。(《历代画论名著汇编上卷》)。这是中国画家的创作心态。

由于画家对所画对象的热爱,通过对大自然的精微观察,画家胸中即包含着宇宙万物,作画是记录了外界宇宙与画家内在宇宙相吻合相感应留下的印象。自然界山川风云通过画家内心情绪变化而获得表现。而画家内心情绪也借助山川风云而得到宣泄。同时也净化了画家的灵魂,也使欣赏者的心灵得到了澡洗。

北宋文与可"胸有成竹,然后画竹。"元代赵子昂"胸有全马,然后画马。"这是中国画的创作特色。

(七)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与虚实处理

南宋马远、夏圭的画,满幅风雨,满幅烟云,雾气扑面而来,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他们所画的景物不多,他们表现风雨在树的姿态和人物的姿态上,在近山远山浓淡上。实物在雨中隐现上下功夫,而从不像西画在一条一条雨丝的本身上下功夫。

八大山人画鱼,齐白石画虾,鱼虾之外也不画水纹。而空白处都成了水,因为他在鱼虾的姿态上,虾的须脚上、动态身体的浓淡透明度上下了功夫,就使空白处都成水都成画,这是中国画的特色。

好的山水画空白处都成了烟云、霞、霭、水、雾,也可以成为石、山、光等,"计白当黑"。若山水画空白处未成画,那一定不是高明的山水画,也不是一幅好的山水画。

中国京剧、昆剧等传统戏剧,一条马鞭作马,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作山,而戏剧中的意境全由演员动作演出。京剧与话剧对比就可领会中西绘画表现方法不同。这东方艺术的神奇之处是只宜发扬而不可丢弃的。如自以为创新,以西法代替那是最愚蠢的。

西洋油画画在布上、板上,重光影,涂背景,因此整幅涂满色彩。中国画画在绢上,纸上,因此可以利用绢纸的白色,而使空白也成了画。西画中的水彩画也可以利用纸的底色成画,因此水彩画同中国水墨画倒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八)笔墨与线条,这也是中国画的主要特色,笔墨表现力很强,很微妙。通常讲这画有笔墨,这画"无笔墨"。有笔墨是指这画用笔用墨得法,用笔用墨功夫巧妙。笔墨好的画远看物像突出纸面,力透纸背,光彩夺目,没有笔墨的画,是指用笔用墨功夫不到家,物象粘在纸上,远看墨色灰暗,也叫不脱纸。画的美有两方面,一是内容的美,二是笔法表现的美。有笔墨指表现的美,一般人多看内容的美,画家偏重看表现的美。但二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统一的。

笔墨是中国画的骨干,是中国画的灵魂。

唐代以前画多以线条为主,再加色彩渲染成画,唐代张 、王墨、项容以及北宋米芾等发展了泼墨、积墨等技巧,墨法大备。到了现代黄宾虹的山水画,有了七种墨法全用上的,焦墨、浓墨、破墨、淡墨、积墨、宿墨、泼墨。墨分五色。明清画家忌用宿墨。"厨中埃墨"只有北宋郭熙用来画北方风沙迷茫的山水。黄宾虹喜欢?quot;宿墨"及"厨中埃墨"。墨靠水化开,笔来使墨,笔墨水巧妙的结合使用,巧妙存乎其人,把用笔、用墨、用水截然分开是不妥当的。"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

中国画特别着重线条的作用。西画的线条只有轮廓线的作用,因着重光暗色彩而使线条消失在块面体积之中,它没有多大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自古便有很强的线条意识。

战国楚墓帛画,尤其马皇堆汉墓绢画,在二千多年前线已达到这样惊人的表现力,使人震惊。唐代永泰公主陵墓壁画,宫女衣裙线条,那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的,从画史记载看,吴道子笔下线条功夫已达到高峰,可惜他的画迹及今无存。但从相传为他的作品及他学生作品中仍可以看出运用线条的神奇之处。唐以前绘画主要以线条为中心为骨干,然后傅彩晕染表现物象构成画面的。凡成功的画家都以线为骨,为主要笔下功夫。北宋李公麟、明末陈老莲都以线条为骨干,发挥了线条在画中的主导作用。

到了五代及北宋山水画械鸟宸ǔ鱿植⒊墒臁q宸ㄊ歉 丛拥南咛踅峁梗 轳迨窍咛酰 逡彩窍咛酰 际且韵咛跷 歉傻囊恢窒咛踅峁沟牟煌 问健中国画讲究用笔,用笔即线条。一张画基本线条不好,骨干未立,着重渲染、着色,就会吃力不讨好,舍本而逐末。

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摹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气韵生动"是对画的总的要求,后五者做到,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六法中"骨法用笔"与"经营位置"最重要。而"骨法用笔"就是指画的线条。

黄宾虹山水画是以线条为骨干的,张大千晚年泼彩泼色现代化的山水画,如果拿掉那简洁的几笔皴法,树、泉、建筑物的线条,那就会不成其为中国画。就会觉得缺乏传统。

中国画线条由于融汇了书法的线条艺术特点,大大地增强了造型抒情的功能,使线条紧密地结合着立意和运笔的法则,扩大了线条的媒介范围,成了画家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入情思意境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形象的组织内容,形成了中西绘画不同线条功能的两种绘画。

中国画以线条抽取、概括自然物象,所以西方人看来,中国画有抽象成份。他们认为明代徐文长,清初八大山人,现代齐白石是抽象派的先驱。但纯抽象的中国画是没有的。

(九)中国花鸟画也是中国画的特色。也是东方艺术得特色,朝鲜、日本有花鸟画,是古代中国传过去的。西画没有专画花鸟的画种,只有静物写生中的花卉,标本写生中的鸟兽,风景画中的小数鸟兽花草,西画如实描写活的枯的花卉,活的死的鸟兽。而中国画中的花鸟全是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画花迎风带露,画鸟栩栩如生。即使折枝花卉也是活生生的。山水中的所谓枯树寒林,也不是枯死的树,而是冬季的落叶树,实际是饱含生机的,等春来时便抽芽生叶了。花鸟画家对花鸟的观察精细入微,北宋宋徽宗对孔雀上花坛先举左脚还是先举右脚,正午日中牡丹还是早晨牡丹,都要画得正确,那时的工笔花鸟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既重视生活又着重线条的表现。近看精工,远看立体,而线条流畅生动,表现出很高的韵律。清初恽南田的没骨花卉比之西方水彩画还浓艳明丽,这也同不画阴影有关。他的没骨画是色彩为主的花卉,但叶筋以较浓花青勾,干也如此,并不是没有线条,不过多以色彩代墨勾线而已;没骨山水也同样有很多线条的。中国画中鸟比之油画中的风景画的鸟结构神态都要超出很多。中国人物山水的逼真性、具体性比之西画稍逊一筹。而花鸟画并非如此。英国迈柯·苏立文说他们的绘画奇特地胜过完整性,他们既不懂运用油画,也不知道明暗法,但他们所画的树木、花卉、禽鸟等等却非常逼真。"(迈柯·苏立文《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十)中西绘画的不同还由于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而不同,西画以油画为代表,油画表现力在西画中是最强的,细的可以画出头发丝,可画大的也可画小的。西画中的水彩画、版画等要画几米大就不大可能了。油画笔是硬的扁的,中国画笔是柔软的,圆锥形的,弹性特别好,适于画线表现线的特色。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是经过许多人的改进、应用积累成今天的丰富经验,表现力达到精工微妙的程度,很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中国画画在绢及宣纸上,宣纸多种多样,性能各别,有利于笔墨的发挥,可以保存上千年。墨的粒子极细,碰到冷热日晒不变色、不褪色。二千多年前汉墓壁画中的一笔淡墨及今不变。中国画的颜色有植物质的如花青、胭脂、藤黄等。有矿物质的如赭石、朱砂、石青、石绿、石黄等。矿物质颜色用得好,千年如新,绢地纸地多年变黄变暗而色彩愈鲜明。过去中国画家都亲自加工颜色,很讲究颜色用法。近年画国画人多,颜色供不应求,而矿物质颜料很少真的,西画颜色愈来愈丰富,制作更精,中国画颜料急待改进。

各地区各流派的艺术从来是互相吸收的互相借鉴的,中国画过去历史上曾吸收印度、西域、中亚、西亚、波斯(伊朗)等地区的绘画之所长,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适合自己民族的易为大众接受的中国画。

自从明末传入西洋画以来,中西绘画实际也进行着交流。汤若望、郎世宁等用中国画笔墨色彩,绢纸模仿中国画。郎世宁在乾隆时所画人物、花鸟尤多。中国人讲他"虽工亦匠"。确实,郎世宁的画形准、色彩丰富,但线条缺乏流动性,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有限,总的缺乏中国画的神彩。

自"五四"运动以来,岭南画派陈树人、高奇峰、高剑父等,张书画派的张书等,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画的影响。今天许多画家都吸收了部分西画的长处。而仍不失其为中国画,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也有不受西画影响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泮天寿,黄宾虹等。两者成就孰大可以探讨。

有人曾以水墨像画素描的方法画人物头像,画人物在宣纸上,也有人以画油画方法画人物在宣纸上,还有人企图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这些都证明此路不通。是失败了的,不为大众所接受的。

现代著名西方画家凡高、马蒂斯等却都研究东方艺术,吸收东方艺术之所长,毕加索很向往东方艺术,知道东方艺术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近年来研究中国老庄哲学的西方画家不乏其人,研究中国画的人也不少。

写这文章的目的在明确东西方绘画的优缺点,各自的特点,而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因为取消了个性,特性,便等于取消了本身的存在价值。在保存自己优点特色前提下以他人为借鉴,吸收他人所长并不矛盾。看问题从比较看,从正反方向看会更看得清。这样有利于创作,创新,对中国画的发展是有益的。

许多人以为中国画只指明清以来的文人画,经近年的讨论认为中国画当包括壁画、年画、民间画、文人画、作家画等在内。这是对的。故步自封、倚老卖老不求前进或急功近利、生吞活剥,照搬一知半解的西方现代派以哗众取宠都是错误的。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研究传统,同时也看清世界艺术趋势,狠下基本功,付诸实践多练多画才可以画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画。中国艺术才有广阔的前途。

以上所论不包括现代派艺术,因为现代东西方艺术较复杂,不易讲清楚。

为了宏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国画特色优点讲得多些。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 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 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瞧见得只有一些暗得体与亮得体,由远而近得面与由近而远得面,我得眼睛从来瞧不到线,也瞧不到细部。” 3·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一就是古代神话,二就是基督教,三就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就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与宗教题材,自然风光。 4·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 造型,中国画就是表现得而西方绘画则就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得,西方绘画偏于 物质得。 5·审美评价 中国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气韵生动”,西洋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模仿”。所谓“气韵”,在自然就是生命得律动,在人生就是最高得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得风

中西绘画之形态的差异对比综述

中西方绘画形态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是历史性的。地处四海之间的“九洲”,被称为东方华夏文明中心;而西方文明中心,则是环绕与地中海周围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东西方这两个文明的特性受到他们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决定,有各自的民族性和经济体制。东方华夏文明中心,地理特征上正好与地中海相反,是“海中地”的形式。它像花束一样,以华夏的中原文明为中心,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并且这种局面长久持续,从未中断,乃形成一个艺术正统。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吸引力,在美术上既给其他的美术形态以影响,又广泛吸收外来营养,融汇成自己的血肉来完善自身。主要是在自身的体格和系统上,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和发展演化的进程。这种发展行程使中国画自成体系,具有着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种姓。使中国画不但具有了系统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形成了极度成熟而又完美的形式。 在西方文明的生态圈中,西方文化主要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着西方人既有时相合又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它们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主体,影响并规范西方美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一文化结构和审美特征的差异 中国文明有着持久而统一的学术以及道德正统,这就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作为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一实一虚,一进一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民族心里结构,和文化种姓特征。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自汉末佛教东传以来经过了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经过了大大的改造和简化之后,其追求生命解脱,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早已融进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进而形成了“三教混一”“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并塑造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本美学价值,使中国画不论在价值学还是在形态学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志与道,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儒家认为“艺”是调剂身心,抒情达意的手段,而非致力以求的人生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儒家儒家又认可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这便是与孔子“文以载道”的思想相一致的。这种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出发艺术观,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为目的的偏向写实的一脉。正是儒家这种对绘画既欣赏又警惕,既压制又利用的艺术观,致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一方面过多注重道德伦理,使绘画依附于观念和文学,另一方面,又密切了画家人品与画

中西方绘画艺术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父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 国贸1002 XXX 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油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着一种新型审美价值——意境审美,而这,其实是古老的传统审美。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悖论,是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存在着的众多的悖论之一。但悖论往往孕含着生机,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重新认识古典的意境审美,并将之在当今油画创作中进行解读和转换,是油画创新的资源之一,也是油画由走向自主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在《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中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世界名画,其中很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最喜欢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随着对达芬奇了解的深入,对大师创作的背景、时间和境况也有了更多了解。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它为达芬奇大师的绘画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至今大家还都会被这幅画深深震撼,也被达芬奇大师对绘画的热情和执著追求而感动。 【关键词】中西;绘画;父亲;蒙娜丽莎 【正文】 1 《父亲》 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审美的本土化的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主要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分析。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首先,《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这其实触及到了意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中西绘画区别

中西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形式和内容; 世界上的绘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就是东方画于西方画,东方画以中国画为主,西方画以油画为主。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近相同。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不同,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在形式方面的比较 1.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及写实。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 清明上河图 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中西美术比较谈.

中西美术比较谈 实际上,中国画对西方画的防线,已经给冲得七零八落了,已经防不住了。现在只有冲上去,只有迎面碰撞,不是退让、不是拉开距离,而是越来越近。碰撞、交融以后,不是说就没有中国画的特点了,还是会有我们的特点,特点是消灭不了的。互相越吸收才越丰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西必须是一种互相碰撞,互相吸收,吸收之后再保持我们的特点,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路。 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北大来谈一谈关于艺术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第二次来北大了。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不久,到北大来谈艺术方面的问题。那时候好像人也很多,而且听说朱光潜先生(著名美学家——编者注)也要来。我心里就打鼓,有点不敢讲了。今天像朱先生这样水平的人恐怕很多,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因为我实际上是个画家,对理论没有研究。当然,我可以说我是个实践者,因此我把我所实践的经验提供给理论家来批判,来作为研究资料。所以今天我讲的都没有什么理论性,可能只是一些自己的体会。 今天我主要是讲中西绘画的比较。总体讲两个方面,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先讲一讲中西绘画有哪些不同。正好目前美术馆有个展览,是我们油画协会发起的,就是把西方油画中的风景画同中国的山水画这两个画种拿来同时展出、比较。我觉得这个构思很不错。因为中西绘画理论讲了很多了,实践上更应该拿出来比较。以风景画和山水画作为切口,比较合适。因为它排斥了其他诸如社会、政治的因素,在大自然面前大家一律平等。这样进行比较,容易找到问题。所以这个画展很有意义。在评选的时候,包括孙家正部长都参加了。他们觉得这样的构思不仅是学术性的,而且是挑战性的,是国际性、历史性的。因为中西绘画的碰撞是必然的。21世纪中西美术的碰撞与交融事实上已经是否定不了的,已经是客观的存在。那么今天拿出来比较呢,正好是一个好机会。所以我想先从这方面谈起——我倒不是因为说我也是油画协会的,给他们做宣传,而是因为根据我自己学画的经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西两方面都搞,始终是在中间来回跑,所以我特别支持(指美术馆展览)。我也给他们写了论文,题目是“邂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着。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着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着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高中美术教案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授课教师:王伟 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 2013.12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教材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美术的造型特点、审美理想等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和赏析中西美术各自的特点以及异与同,这是以往美术教材所没有的,具有创新性。 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以往的教材大多是通过学习美术史的方式,先分中外,后从发源到发展细细密密、美术理论、美术言论、美术年代、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等,精微细致。这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必要而必须的。但对于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它面对的是更广泛的受教育人群,对非专业人群而言,显然此种方式不合适,不实际。 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对中西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则侧重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欣赏、审视不同传统形式的美。通过对比、参看、交流、勾通的方式,更通俗、更平易的了解和认识世界范围内美的形式、形态。从而更好的挖掘认识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美术。 首先,比较的出现,说明认识的角度和传统发生了变化。比较是人类在同外部自然交流勾通中较高的一种认识阶段,它可以同时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参照系统建立联系,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独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其次,比较可以见出异同。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而使得在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欣赏时,能够更为透彻,更加从容自由。再次,比较不是以高低优劣为目的。它通过对大量丰富的美术观念、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从中发现中西美术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更准确、客观的认识我们民族美术的长处与不足。 本单元是教材的重点,本课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第一节课。因此,上好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师生彼此陌生,如何拉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步入欣赏情景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西方传统人物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内在的、深沉的审美品格,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偏于神似,崇尚“以形写神”的人物造型特点与西方偏于形似,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统一”的造型特点之间的异同。如何认识中国人物造型的“传神”与西方人物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对比教学、体验教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师生互动,了解学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