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1.75 KB
- 文档页数:9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概念阐述】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和学说。
它的思想实质是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
人文主义意味着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和感性生活的幸福,也是对个体的存在、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和个体的价值等一系列全新观念的肯定。
在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
2.智者运动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市民和世俗的知识分子借助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涌现了一批思想的巨人,他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它涉及文学、艺术、思想、建筑、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并取得了丰硕与辉煌的成就。
后来这场运动扩展到西欧各国。
文艺复兴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民族国家开始形成,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竭力维护旧的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因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宗教改革中创立的教派被称为新教,主要有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它们强调“因信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反对教皇对各国教会事务的控制和干涉,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有进步意义。
5.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的批判,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基督教会和专制政权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一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五世纪)一、背景: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人文主义思想兴起的政治保障。
2、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是人文主义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
二、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思想观点: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影响:(1)积极:肯定人的价值,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2)消极: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
三、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主张:(1)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2)善是人的内在灵魂;(3)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作是《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二节文艺复兴(14-17世纪)和宗教改革(16世纪)一、文艺复兴(一)背景:1、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繁荣。
(根源)2、受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影响。
(二)兴起:首先兴起于意大利,而后向欧洲各国扩展。
(三)含义:是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四)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六)影响:1、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促使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3、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4、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2)观点及代表人物: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①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哥拉(3)评价: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为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
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名言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最大的哲学贡献创立了逻辑学。
他被称为集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1)背景:①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3)代表人物及作品:①早期代表:薄伽丘,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代表作为《十日谈》,享有“人曲”美誉。
(揭露、抨击、歌颂、肯定、提倡、反对)②全盛时期(15世纪后期):a、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b、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大卫》,其创作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他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c、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于世,被后世尊为“画圣”:③发展与传播(16世纪):莎士比亚。
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内涵2. 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考点梳理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 智者的启蒙(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随着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出现。
(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
被视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5)评价: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苏格拉底(1)主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与智者运动一样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勇于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2)评价①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②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3.人生而平等(1)由芝诺创立的斯多亚学派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人“生而平等”,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理性并由此得出了人生而平等的结论。
代表人物塞内卡还说奴隶也具有和自由人一样的各种高尚品性。
(2)意义: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人性的复苏1.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1)背景①政治上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在欧洲确立了神权统治。
②经济上: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的兴起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与禁欲主义相矛盾。
③思想上:意大利的部分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掀起了“文艺复兴”。
(2)性质及矛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恢复人性开始,矛头指向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2.人性的启蒙(1)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传统知识的存在和使用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发展中国家许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1第一讲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名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广义: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智者学派:1、产生背景:①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②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③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4、评价:①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苏格拉底: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2第二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1、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提示:本专题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线,主要讲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复兴、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笔者对每个阶段的知识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考点梳理一、人文主义的起源—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一)智者学派产生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之际的智者学派,他们讨论的重点是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些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却忽视了道德观念。
其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则是该学派观点的典型表现。
(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即美德,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2.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二、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一)历史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出现(根本原因);教会神学的禁欲主张限制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世俗人生的追求;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二)概况1.时间:14—17世纪2.发源地:意大利3.核心:人文主义4.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5.代表人物: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英国:莎士比亚(三)评价进步性: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清除了近代科学、艺术发展的思想障碍;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
局限性: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泛滥以及社会的混乱。
三、人文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一)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罗马教会的严重制约(根本原因);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罗马天主教会的压迫剥削。
(二)概况1.时间:16世纪2.发源地:德意志3.形式:宗教异端4.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手段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学科网特为准高三生准备了20XX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希望对于准高三生的20XX 年高考历史复习有所帮助!以下复习资料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通用6篇)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进展篇1【考点一】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⑴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⑵苏格拉底对人价值阐述① 有思想力度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知德合一“学问即美德”【考点二】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进展时间:14-15世纪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考点三】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核心:人文主义: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考点四】理解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1、时间:16世纪(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2、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作用:进一步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进展。
【考点五】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国家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反对君主专制,主见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公平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公平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德意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当自己独立思索,理性推断;强调人的重要性;主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反对暴力革命;他提出自由也要自律。
【考点六】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1、性质:是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进展篇2一、学法指导1. 课标:考点课标要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进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文艺复兴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熟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宗教改革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熟悉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启蒙运动简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进展2.学习本单元要留意资本主义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消失、进展和政治经济利益的提出,必定会表现在意识形态上。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早期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2)湮没:中世纪西方天主教神学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主义,使人和人性被束缚。
(3)复兴:14~17世纪初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批判神权统治,宣扬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人文主义得以复兴,这是“人”的重新觉醒。
(4)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使人文主义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此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1:人文精神的起源一、背景经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物质基础)政治: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文化: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1、自然哲学:(公元前7世纪)代表人物: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2、智者学派:(1)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2)思想特点:①将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②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3)评价:积极:强调人作为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消极: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被称为“诡辩学派”。
3、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同时代)(1)主张:①认识人自己②知识即美德(2)影响:①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主张“知德合一”。
其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西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评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 ①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 ③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相同点:都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不同点: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感觉,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依据;忽视公共道德,容易陷入唯心主义泥坑。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摘要: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文化长河,从古流到今。
自古以来,西方文化的根基在古典文明,而希腊文化则是现代西方文化的滥觞。
早期的西方文化是以希腊文化为源头的地中海文化。
古希腊人作为最先进入文明状态的雅利安民族,不仅首开欧洲文化之先河,而且对以此为起点的整个西方文化史,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虽然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他们却为希腊文明所征服,并将旧大陆的诸多文明熔为一炉,从而成为古典文化集大成者。
因此,如果离开希腊罗马来谈西方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西方文化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总体上,西方文化包含着下列的诸多因素: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希腊罗马文化、以耶和华上帝和耶稣基督为信仰根基的犹太教—基督教文化、以原始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日耳曼文化、以节奏快、高效流动性强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等等。
因而所谓的“西方文化”,在古代是以爱琴文明为基础的希腊地中海世界文化,中古时期是以罗马基督教为主导的欧洲内陆文化,近代是以大西洋为中心、并在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统治下的欧美文化,当代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西方文化。
这样,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简要地表述为:第一,以人文和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古典文化;第二,以犹太教和基督教为信仰的宗教文化;第三,以纯朴的原始习俗为特征的日耳曼文化;第四,以商业冒险精神为特色的资本主义文化。
作这样的界定,似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纬度梳理西方文化的源起、脉络和特点,并有助于把握其根本特质和发展趋势:首先,希腊文明从科学理性和社会伦理的角度,引导人们去辨别真假与美丑;罗马文明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告诫人们如何区分合法与非法。
其次,基督教文明从神的启示和宗教伦理的角度,规劝人们明辨是非与善恶。
再次,日耳曼文明延续着原初民风,提醒人们遵循历史文化传统。
最后,如果工业文明以追逐效率为特点,积极倡导竞争与创新的开拓精神,那么后工业文明则日益暴露出当代西方文化对古典文化精神的背离。
一部西方文化史,从时间跨度上看,前后长达三四千年,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人文与理性精神的演进史。
全部西方文化史,以18世纪为界标,大致可以区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个阶段,而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就是这种分野的重要标尺。
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始于古典文明,经过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止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在这一阶段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时被推向了第一个发展高峰;15—18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再次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向新高峰。
法国大革命以后,西方文明进入现代文化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19和20两个世纪两个时期。
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经憧憬的人类精神进步并没有得以长期延续,伴随着工业文明而来的各种弊端,却受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批判。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文化总体上呈现出衰落的征兆,与人文和理性精神渐行渐远,意味着其巅峰期不可逆转地走入了历史。
今天,随着高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无限的可能性、选择性和自由度的增大,由于过分地强调科学理性、工具理性,或目的理性、技术理性,西方文化日益呈现出消极媚俗的快餐文化、拜金主义的大众文化、庸俗解构的反文化等颓废倾向,西方人曾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善良、正义、公正的观念,以及尊重人权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多元化的人类文明,无不受到来自美国单边主义文化霸权的挑战,都不得不面对西方现代化主导下的全球化压力。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西方文化史上的人文精神,像理性精神一样,源于古代希腊文明,不仅是希腊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
第一,希腊人文精神的最初源头为《荷马史诗》,最早探索人的灵魂的希腊人是智者学派。
希腊文化的根本特征是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理性与人文精神。
神话传说是希腊文化的瑰宝,涉及语言、文学、宗教、道德、哲学等百科知识内容,《荷马史诗》作为希腊人口头传承下来的最早文学作品,希腊人是把它所记录下来的神话传说当做历史来看待的。
因而,《荷马史诗》是希腊最宝贵的历史教科书。
《伊利亚特》中包含着大量的“英雄”事迹,也就是人的故事;《奥德赛》则叙述了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赛(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渡海回乡、历经磨难的故事,突出强调了人由求生本能所带来的冒险精神,讴歌了人的尊严与伟大。
后来,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以《奥德赛》为最早原型的作品,足见《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最早源头的历史地位。
希腊人是最早探索自然界、进而探索人类自身的民族。
从公元前7世纪起,自然主义哲学家开始运用理性来描绘、把握自然而美好的物质世界,寻求宇宙万物的起源,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试图走出为超自然力量支配的神话传说时代。
他们把自然现象同人的思想和灵魂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这是思想领域内人文主义的最初萌芽。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发生第一次转向,从自然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从研究自然界到研究人类精神问题,即“研究人类的思想和人类行为,研究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论”。
①他们怀疑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明确指出了自然哲学家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意识到人对自然的理解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由于研究兴趣的转移,智者学派提出了第二个大问题———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普罗塔哥拉斯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崇高使命,在指出先前哲学存在缺陷的同时,首次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以人为本主张。
他强调人的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思想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反对任何超人性的认识和真理。
智者学派就冲破了传统的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强调了人的存在价值和自我意识,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哲学是希腊人智慧和精神文化成就的集中体现。
受智者学派的影响,苏格拉底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是,他没有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是将知识和道德相结合,关心人的灵魂的塑造。
他修正了智者学派对人的抽象认识,得出知识是最高的善行,道德是人生追求的根本目的的结论。
智者学派仅能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等技艺,而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念,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等触及人的灵魂一类的实质性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
相对照的是,苏格拉底不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张,而且指明了人的魂灵完善的基本路径,就是躬身反省,实现了人“认识你自己”的又一次思想飞跃。
第二,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和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宗教改革,同属于欧洲市民阶级发动和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或许,那个古老的司芬克斯之隐谜,就是这个令人类困惑不已的哲学问题的先导。
从神的追问到人的探寻,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虽然这可能是个无解的人文主义话题,却始成为西方哲学史或文化史追求的目标。
随着古典文明的衰落,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世俗价值观,逐渐被中世纪虚无缥缈的天国理想所取代,以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希腊哲学,也沦为了论证基督教义的工具。
如果说古典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本和理性,那么基督教文化的本质则在于神本和启示。
在以信仰为核心的中世纪,古典文化精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西方人因教会的文化专制而失去了自己的世界,一个受个人主义支配的、属世的现实世界,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由教权主义主宰的、虚幻的属灵的信仰世界。
尽管如此,中世纪的城市生活,还有大学和民间文学、市民文学、骑士文学等世俗文化一起,在与神学教条和外在的宗教权威的抗争中生存了下来,它们同世俗化的教皇、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共同为文艺复兴的到来,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推动力。
文艺复兴是一场否定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主义运动。
在神性占统治地位、人性从属于神性的信仰时代,人文主义者再次将关注的对象从神转向人,开始研究人的身体美和人的潜能、的感官和感情的欢乐和痛苦;他们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倡导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追求属世的快乐与幸福,从而把人的意识从属灵的信仰中解放了出来。
于是,人文主义者在粉碎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后,不但发现了现实世界,而且发现了人自身。
正因为这样,瑞士著名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把第四编的标题确定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就非常具有象征的意义。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但不限于意大利,它在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将种子播撒到广袤北欧大地。
相较于人文气息浓厚的意大利,“北方文艺复兴”多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像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法国的弗朗索瓦•拉伯雷、德国的冯•胡登等既认同人文主义,又不满教会现状的学者,形成了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们批判神职人员道德败坏,反对天主教会的黑暗、腐败,挣脱了经院哲学的束缚,重视对《圣经》希腊文文本、希伯来文文本及基督教原始教义的研究,渴望让普通民众阅读《圣经》,从而纯正信仰、纯净教会。
不过,这些学识渊博、信仰虔诚的思想家,缺乏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的实践精神;实际上,他们如果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了宗教改革者。
宗教改革是一场否定教权主义和普世主义、追求个人“信仰得救”和人类精神自由的信仰革新运动。
中世纪时期,罗马基督教会利用其万流归宗的至尊地位,支配着人从肉体到精神和灵魂的一切方面。
从16世纪初起,宗教改革家接过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手中批判的武器,否定教会的外在权威,并在重新解释圣经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立于罗马的各民族教会,从而打破了“基督教世界”秩序。
宗教改革是世俗政权对僧侣阶级统治的反抗,主要发生在德国、瑞士、英国等北欧国家,反映了民族意识觉醒、民族精神高涨和民族国家形成的大趋势。
可以说,宗教改革是北方文艺复兴或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深入和发展。
因此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复古意识浓厚,这不仅反映了基督教神学与古典文化的根本对立,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性和人文精神诉求,并奠定了下一个阶段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
第二,民族意识强烈,它构成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宗教改革家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