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1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一年级必修一师说原文及翻译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篇二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导语】《师说》是⼀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
此⽂抨击当时“⼠⼤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学的风⽓。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师说⾼中课⽂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
孔⼦师郯⼦、苌弘、师襄、⽼聃。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
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中课⽂教案 ⼀、教学⽬的 1、学习本⽂“破”“⽴”结合、正反对⽐的写法。
2、理解本⽂的中⼼论点,并⽤⾃⼰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破”“⽴”结合、正反对⽐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的中⼼论点。
四、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古代的学者都必须有师。
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
人生而不知道,谁能不迷惑呢?如果迷惑而不跟随师,那就是迷惑,永远也无法解决。
生在我之前的人,听到道理也比我先,我就跟着他们研究;生在我之后的人,也听到道理比我先,我也跟着他们研究。
我师从的是道,难道知道他们的年龄比我先后吗?所以没有贵贱长短之分,道存于世,师也存于世。
唉呀!师道已经不传了很久了!让人不迷惑也很难!古代的圣人,离我们很远,但他们还是师从别人研究;而现在的人,即使离圣人也很远,还是不愿意向师傅研究。
所以圣人变得更圣,愚人变得更愚。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吗?爱自己的孩子,要选择好的师傅来教育他们;但对于自己,却不愿意向师傅研究,这样会迷惑。
那些教孩子读书背诵的老师,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惑的师傅。
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理解,迷惑也无法解决,这样的老师有或没有,小学时的缺失会导致大学时的遗憾,我还没有见过他们真正明白的情况。
巫医、音乐老师和其他手艺人,不会觉得羞耻向别人研究。
但是士大夫们,却会嘲笑那些称自己为师傅或弟子的人,说:“他们年龄相仿,道理相似。
地位低下就会感到羞耻,官位高了就会谄媚。
”唉呀!师道已经无法复原了。
巫医、音乐老师和其他手艺人,现在的人都不屑一顾,这真是古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师傅。
XXX拜访了XXX、XXX、XXX和XXX。
XXX的学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XXX。
XXX说:“三个人一起行动,必定有我能研究的。
”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比弟子更优秀,研究道理有先后,专攻技艺,就是这样。
XXX,17岁,喜欢古文,掌握了六艺经传,不受时代限制,向我研究。
我欣赏他能够走古代的道路,写下《师说》送给他。
古代的从师风尚已经不再流传,这令人感到惋惜。
即使是圣人,也会向老师请教研究,而现在的人却以向老师研究为耻。
这种心态导致了圣人愈加XXX,愚人愈加愚昧。
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育,但自己却不愿向老师研究,这是多么糊涂的行为啊!有些人认为儿童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读书、研究句子停顿等技能,而不是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唐代-韩愈《师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原文: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的《师说》全文翻译与梳理作者简介课文全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名家点评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
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
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
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有如截奔马之势。
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
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师说的原文及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那么,小编整理了师说的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篇1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师说第一段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第一段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全文及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教案江苏省沛县中学杨赟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
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
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即因此、就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4、讨论:(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
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
)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
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
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
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
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
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
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
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
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初春小雨》)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2、词句辨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惑而不从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从师)不耻相师(学习)3、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4、重点句子解释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②古文句子连解法: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
如: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5、讨论:【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