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课考金融学基础

专业课考金融学基础

专业课考金融学基础
专业课考金融学基础

专业课考金融学基础(联考)

参考书目:

①《2008年全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07

②《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③《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④《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⑤《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投资学》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任务不轻哦加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2012年的貌似还没有出来)

020204金融学参考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西方经济学》袁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微观经济学》陈钊、陆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④《宏观经济学》袁志刚、樊潇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⑤《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⑦《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⑧《投资学》(第二版)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考试内容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2011年金融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大纲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

一、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汇率基础理论

三、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短期调节

四、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长期调节

五、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调节

六、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

七、金融全球化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第二部分货币银行学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二、信用

三、金融市场

四、商业银行

五、中央银行

六、金融抑制、深化和创新

七、货币理论

第三部分投资学

一、投资环境

二、投资目标

三、投资策略

四、资产价值分析

五、投资组合构建

六、投资组合业绩评价

第四部分公司金融

一、现值和价值评估

二、风险和收益

三、资本预算

四、实物期权和资本预算

五、长期融资

六、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

七、资本结构理论

八、股利政策

九、公司财务规划

十、短期财务计划和短期融资

十一、流动资产管理

十二、公司治理

十三、并购

十四、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

十五、会计报表分析

复旦大学金融学考研|金融学考研

来源:张春梅的日志

金融的研究生并不知看哪个学校好就考哪个,而是你在哪个学校能找到金融的老师收你,你才能考哪个学校。附上全国金融专业排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北大,复旦,人大,厦大,南开,中财,武汉大学,中山,东财,济大,对外经贸,苏州,天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他们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在职考研网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一、就业前景与报考现状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5)证

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11)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跨专业报考金融学虽然现在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正在水涨船高。金融招聘会上,学历的要求仍然很高,比较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甚至要海归。除了学历要求之外,银行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情况是银行中有一半人,甚至更多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本科专业各异,有计算机、通信、法律甚至机械和物理。现在备考和在读的金融研究生也有很多是跨专业的,导师们非常欢迎这些跨专业学生。有些金融分析机构指明要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他们要的就是工科那种严谨理性的思维和分析。选择和自己发展相符的专业方向1、职业导向从上面的就业流向可以看出,职业方向和报考专业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如何你准备从事基金类工作,报金融工程方向比较好;如果你想到保险公司工作当然要选择保险方向。2、学校导向首先,报考时尽量选择名校。现在金融行业都有“名校情结”,企业在选择学生时,比较看重学生就读的院校,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比较知名的,如中央财经大学、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的学生,因为这些学校已经在企业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其次从人际关系方面考虑你所报考的院校。最好是选择传统上具有优良的金融学教育积淀的学校,比如一些著名财经类专业院校,如上财、中财,或是金融经济类传统较好的综合类大学,比如复旦、南开。这样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经济界有一定的校友资源,对于未来就业好处颇多。最后,学校的地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你所要报考的院校,应该在你未来准备发展的地区或附近。因为学校在该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在你毕业之后会方便你到该地区择业。比如考上海的学校就把目标定在上海发展。2020 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看,其金融人才都在30 万人以上,而目前上海市的金融从业人员在10 万人左右,上海与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人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级金融人才更是短缺。3、专业导向既然你准备在这个行业发展,那么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更符合你的发展目标呢?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目前基金市场最为活跃,而熟练的基金经理人只有3000 人左右,人才缺口过万;目前中级基金经理人的年收入已经达到40 万元.而担任高级职位的经理人年薪已经突破百万元,可见金融行业是一座未开采的金矿。二、专业深度解析金融学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金融学理论水平和比较全面的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能够独立工作和创新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高层次的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实务的人才。该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将会掌握金融基础理论,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基础,掌握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的规律,并具备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并能取得成功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具备独立承担与专业研究相关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是经济学门类中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金融学主要研究金融学原理,国际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公司理财,金融工程和衍生金融工具,金融理论和政策和金融创新理论和资本市场实务。1、国际金融:主要研究马克思、凯恩斯和斯密及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所阐述的金融学原理、国际货币、国际收支、国际银行、国际证券、国际金融创新及金融全球化等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2、金融市场和公司理财:研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金融与衍生金融产品定价与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理财活动和投融资决策。3、金融工程和衍生金融工具:研究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开发、设计、金融活动的实施与金融机构运行的优化以及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效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4、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调节,分析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关联与影响;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金融政策的期限结构和动态反馈机制;论述银行,投资和保险等金融中介的功能属性和风险管理。5、金融创新理论和资本市场实务:研究金融创新,金融工具及其运用,金融风险的微观形成机理和宏观管理以及公司产权

结构,资本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主要课程设置高级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国际经济学、金融工程和衍生金融工具选修课、金融市场和公司理财、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理论创新和实务、高级计量经济学、会计电算化研究、项目管理、高级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读金融学的硕士的方式跨专业考金融时,有些学校还组织金融学的联考专业课。因此,海文考研在此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金融联考:金融联考是指我国部分高校从2000 年起开始实施的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联合考试。即报考这些院校金融专业硕士的考生均参加统一的联合专业课考试。从2000 年至今,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各联考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联考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并不断发展。金融联考的科目是“金融学基础”,考试内容含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原理两部分。联考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 个小时。指导用书是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指导小组编写,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

源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a9562463.html,/GetEntry.do?id=480660818&owner=26845700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参考书目: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西方经济学》袁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微观经济学》陈钊、陆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④《宏观经济学》袁志刚、樊潇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⑤《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⑦《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⑧《投资学》(第二版)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020204金融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西方经济学》袁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微观经济学》陈钊、陆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④《宏观经济学》袁志刚、樊潇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⑤《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⑦《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⑧《投资学》(第二版)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以上资料全来自复旦大学官方网站,够权威,望采纳。

学硕和专硕是不一样的

学硕考六门: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

专硕考四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公司金融

学硕大概考4道左右简答题,4道左右计算题,2道论述题,政经、微观、宏观是重头戏;国际金融一般会出一道25分左右的论述题;投资学出一道计算题;货币银行学就是打酱油的,去年和今年1分都没出!

专硕考若干道名词解释,4道选择题,2道计算题,2道简答题,2道论述题,四科大约各占25%,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也会出主观题。

以上是初试科目,复试的时候,学硕和专硕非基金方向考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宏观金融,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第二部分是微观金融,包括投资学和公司金融;第三部分是专业英语;全是口试,没有笔试。

专硕基金方向的考试内容非常活,没有固定套路,每年都有变化,现在很难预测,重点就是结合时事热点的宏观经济和宏观金融,同样全是口试,没有笔试。

由于公司金融不在学硕初试范围内,所以考学硕的同学初试过后一定要特别注意复习公司金融以应对复试。

从近两年的招生情况看,学硕比专硕难考得多,学硕今年报考八百多人,只招8人(当然最终名额有可能增加),连1%都不到;专硕貌似也报了八百多人,最终招一百多人。专硕势必成为今后的主流。不过学硕的高分落榜生应该有机会调剂到专硕。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3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3 第二节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困境 5 第三节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9 第二章期望理论及过度反应理论 16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 17 第二节过度反应理论 21 第三章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分析 26 第一节股市总量谜团及分析 26 第二节其它异常现象及分析 30 第四章行为金融理论总体评价 40 第一节人类认知与决策中的非理性问题 40 第二节市场有效性之争 42 第三节行为金融的两大理论基石 45 第四节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48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4 前言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金融研究者们也因为他们能够把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纳入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体系而沾沾自喜。理论界崇尚定量方法和优化,充分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进入 2 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证据显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的,并不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正确地认识人的行为模式成了理解一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ur Finance)应运而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新古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

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现象的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一些行为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异。应当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鼓舞人心的研究课题之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引入为金融市场的决策研究、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对行为金融理论的预期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由于该理论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别,这是该理论的一个弱点,行为金融理论也因此缺乏一致性。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由于政策是否真正能够实施,与人们在心理、行为上是否可以接受有着巨大的关系,所以,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经济学,对中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金融学家的重大意义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人类经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忽视了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因此,尽管迄今为止,行为金融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而且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行为金融理论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心理积淀,同时又处于全面变革时期的国家来说,行为金融理论有着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特别是分析非规范制度对股市效率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比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政策市”的领会与把握,与其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国投资者投资观念以及对风险的理解和感受与西方投资者有什么不同;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向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过渡时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下投资者对资本运作活动的理解与困惑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行为金融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金融学领域,它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定义。韦伯(Weber)将行为金融定义为:将个人行为与市场现象紧密结合、并融合运用心理学领域和金融理论的知识。福勒(Fuller,2000 )所下的定义:第一,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第二,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

【商业银行信贷实务】课程标准

银行信贷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银行信贷实务 课程编号:1300023Z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 学时:72 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银行信贷实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职业专门能力课程,以实践技能训练和仿真模拟实训为特色,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起着主要支撑与促进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会将以往所学的《金融学基础》、《商业银行业务》、《财务会计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管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一步应用到本课程实战实训中,切实提升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为后续定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设计思路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通过多次深入建设银行番禺支行、发展银行番禺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沙湾支行、浦东发展银行五羊支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向银行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毕业生反馈交流等形式,在对信贷业务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及多次专业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国际业务部门(单证)中心操作人员、柜员等一线工作岗位. 通过对上述岗位职责的归纳整理,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银行信贷工作中受理申请、贷款调查、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管理等各步骤的工作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知道实际银行信贷岗位在何时该完成何工作,以及如何完成这些工作,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容,是根据工作过程,对信贷业务工作涉及到的繁杂容进行筛选和重新排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构建。同时按照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相关理论知识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具体包括:信贷业务从业基础、信用分析、公司信贷业务操作、个人信贷业务操作、票据业务操作、国际信贷业务操作、信贷担保业务操作、信贷风险管理操作八个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下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模块,模块下又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教学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采取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教室、校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乃至整个社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按照完成工作任务过程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1129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专插本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金融学基础 一、命题原则 命题以教材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兼顾概念、理解、应用、综合等内容,试题既要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占90%,综合、应用等占10%。试题的覆盖面大,重点内容占90%,非重点内容占10%左右。试题难易适中,一般难度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5%左右,较高难度题占5%左右。试题力求客观、科学,语言精练,题意准确;试题类型尽可能多样化。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基本内容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起源、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了解货币产生以及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理解货币的本质。 1.2 货币的职能 掌握货币的职能。 1.3 货币制度 熟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 第2章信用与利息 2.1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信用的构成要素。 2.2 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掌握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政府信用、消费信用。 2.3 利息与利率 掌握利率的种类;理解利率的微观调节功能、宏观调节功能;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3章金融体系 3.1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金融体系的形成

了解金融机构的产生、了解金融体系的形成。 3.2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 掌握各种金融机构的职能。 3.3 我国的金融体系 熟悉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4章商业银行 4.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历史、熟悉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4.2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组织制度 理解商业银行的职能、熟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4.3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掌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 4.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熟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5章非银行金融机构 5.1 保险公司 熟悉保险公司的职能。 5.2 证券公司 熟悉证券公司的业务类型。 5.3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了解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的业务。 第6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6.1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历史演变和发展;掌握中央银行的类型。 6.2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 6.3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与创新-最新范文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与创新 内容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与经典金融学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指导。行为金融学在对经典金融理论缺陷的修正中,在行为认知偏差、前景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组合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金融学理论研究向更现实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Arrow-Debreu的一般均衡理论和Markowitz 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开始,20世纪60年代Sharpe和Lintner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正式表述,Black、Scholes和Merton 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至此,经典金融学理论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它不仅形成了以契约为基础的金融经济学,而且在公司和各种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运动、市场微观结构、金融系统的演变及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都有专门的理论,从而构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金融的不断复杂化,学者们逐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理论仅考虑了定价、套利、均衡、合同等问题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是完美套利,但现实世界中套利是有限的,这就预示着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完全资本市场假定缺乏预见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代理理论模型等虽然比较精致,但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以现值为基础的证券估价模型缺乏理论

意义,扩展到不确定条件和多个时期也是如此;当事人的风险偏好假定不现实,越来越多的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股权溢价之谜、市场效率异常得不到合理解释等。 正是因为经典金融理论的诸多局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学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越来越多与经典金融学理论不一致的实证现象被揭示出来,成为金融市场的未解之谜。实证现象促进了学者们对经典金融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由于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金融学家们基于Kahneman等人发展的非线性效用理论,开始引入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有限套利、噪音交易、从众心理、资产泡沫等,这就产生了金融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异常现象无法解释的困境,表明了经典金融学的局限性。 Keynes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1936),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Burrell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究者,1951年他发表了“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的,提出构造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思路,由此开拓了一个将量化的投资模型与人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广东财经大学2018年金融学院《金融学基础》硕士考试大纲_广东财经大学考研论坛

广东财经大学2018年金融学院《金融学基础》硕士考试大纲 《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概述: 学生应掌握金融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考察学生对金融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考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总论 1.货币 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类型,货币制度,货币的度量与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与准货币。 2.金融系统 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直接的联系机制,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工具,金融系统中的信息不对称。 3.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计量,复利与终值的计算,现值与年金现值,年金现值与终值的结合,通货膨胀、利息税的影响。 4.资源的时间配置:储蓄与消费的选择 储蓄的性质及其形式,储蓄的动机,储蓄与消费的选择,生命周期储蓄计划。 5.资金盈余者的资产选择与风险管理 资产的类别及其各自的属性,资产选择的决定因素,资产风险及其管理。 6.资金短缺者的融资选择 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企业融资结构,政府融资。 二、机构与市场 7.金融系统中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与期货市场,其他金融机构,政策与监管金融机构。 8.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资产与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管理。 9.长期资本市场 长期资本市场定义,长期资本市场工具的发行与交易,资本市场债券价值评估,股票价值评估,市场有效性与市场的过度反应。 10.短期货币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与债券回购市场,货币市场基金。 11.外汇市场 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汇率风险及其管理。 12.金融衍生品市场 远期交易,期货,期权,互换。 三、金融调控 13.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与基础货币方程式,银行体系派生存款的创造,货币乘数,决定货币乘数值因子的背后因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14.货币需求 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现代货币数量论,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的迷失。 15.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 :对冲行为,是通过在各种范围内发现可利用的低效率的公司与市场来优化资 源的配置,从而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而量化技术,则是这一目标达成的最有 效手段。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理论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供学习和交流之用。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有限套利解释了套利对于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市场是处于一种非有效状态。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这种非有效性到底采取哪种具体形式,为此,需要建立行为金融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即投资者心态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对经典模型的介绍来阐明这两大基础。第五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交易策略,这些策略,从主流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而行为金融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第六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1994)构筑了BAPM (behaviroral asset pricing model)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 的对应物,将 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提出了行为贝塔的概念。BAPM一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意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第七部分,行为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借鉴Markowitz的现

金融营销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金融营销技能 课程编码:0831060 适用对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开课学时:36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团队名称:金融专业教学团队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计理念 一、课程性质 金融营销技能是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在结合21世纪以来金融营销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以金融企业的市场经营为基础,以金融营销人才能力培养为研究的出发点,充分融通市场营销理论体系,提出了当代金融营销实务的创新构架,探讨了金融三大主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类金融企业的营销思路、规律和实务流程,揭示了金融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 二、课程定位 金融营销技能是在学习了金融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之上,而开设的一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本课程所涵盖的业务复杂、内容广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与金融营销相关的工作做好铺垫。 三、设计思路 金融营销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后,已越来越受到各国金融界的重视,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金融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方法、人才需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基础化、信息化、实用化、国际化的要求,旨在构建金融职业技能教育,是与金融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同时国内金融行业,随着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对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本课程正是为满足当今金融领域综合性、技能型营销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本课程设计共九章,在概述金融营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金融营销策划、战略的制定,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主要金融企业

金融学基础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812金融学基础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10-07-14 金融学基础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微观金融(投资学与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占比1/3。 参考书目为: 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 2、《宏观经济学》曼昆(Manki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国际金融学》奚君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货币银行学》(第二版)戴国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投资学》金德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公司理财》(原书第7版)斯蒂芬. 罗斯等,机械工业出版,2007年 考试大纲为: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斯勒茨基方程、消费者剩余 二、不确定性:期望(预期)效用函数、风险规避、风险性资产 三、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企业供给 四、竞争性市场:市场需求、行业供给、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中的税收与税负转嫁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寡头产量竞争、产量合谋、产量领导者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 六、博弈论基础:支付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七、一般均衡:交换经济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八、外部性与公共品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恒等式 二、IS-LM模型 1、收入与支出 2、IS-LM模型 3、IS-LM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政策效应分析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与总需求 2、失业与通货膨胀 四、经济增长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五、消费 1、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 六、投资 1、基本投资理论

期货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期货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投资理财专业 授课系(部):会计系学时(学分):96 执笔人签字:李慧审核人签字: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期货基础知识》是投资理财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管理、投资分析等实务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为其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期货基础知识的基础专业课是金融学基础、证券投资等课程,是一门投资理财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修读对象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管理、投资分析等实务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期货投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期货市场产生和发展,期货市场组织结构,期货市场功能作用,期货品种和期货交易模式的发展,期货市场交易制度和基本流程,期货投资市场行情分析方法,套期保值、套利投机交易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外汇、利率、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交易的应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大块,期货市场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和期货交易实验室模拟实训。理论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期货市场基本组织形式,交易制度和流程,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实验室模拟实训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期货市场基本行情分析基本方法和理念,为进入对口工作岗位打下实践性操作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是学生了解期货市场基本发展趋势,掌握期货市场基本组织、期

货品种、期货交易流程及不同期货品种对套期保值、投机和套利的具体运用。 方法能力:掌握证券市场行情分析基本方法和期货市场行情基本分析方法,掌握股票交易和期货品种交易流程。 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具有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

《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摘要:面对经济波动、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需要大量的金融 专业人才,以解决金融业发展与稳定的问题。金融课堂教学对培养 适应我国金融业开放的急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学 基础》的课堂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两大重任,两者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传授”是指使学生学会某种金融知识, 掌握某种金融技能;而“人文教育”是指使学生学会做人。金融学课 堂教学也只有在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具备与市场经济发展 相适应的新的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才能实 现金融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达到金融学教学的理想境界——培养通 晓前沿金融理论、精通金融业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金融 人才。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 两方面研究金融课堂教学方法。 词:知识传授;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于一身,将知识显像化、趣味化,正确表达了学科的知识内容,反 映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远程反馈的功能,弥补了板书表达的不足和缺陷。金融学精品课程课件的制作,只有 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符合教学规律。利用先进 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同时抓好传统的几个教学环节:第一、讲清基本知识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金融教师 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重要性和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是 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最起码的目的。否则就可能是课上热热闹闹, 课后茫茫然然,对所学课程缺乏理论功底。金融课对许多学生来讲,本身是一门很生疏的课程,专业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在教学中 应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如:在讲到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基本概 念时,可用超级链接重点讲解,从现实中如何操作具体业务出发, 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然后推导出理论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抓住重点和难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所谓重点,就是重要的理论、知识等内容;所谓难点,就是较难理解,不易把 握的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讲授中除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 授一般内容外,讲清重点、难点,就能以点带面,加深理解,否则 本门课程的学习就只能是囫囵吞枣。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总体配套改革的重点之一,税收法制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税收基础》正是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税收制度的需要而开设的。 《税收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税收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税收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它以基础会计为前导课程,以金融学基础为后导,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各税种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企业和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税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税制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税制实务中各税种的基本法律内容、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了解税收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额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5)了解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知识。 2、职业技能目标 (1)会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工作。 (2)能根据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判断应纳的税种。 (3)能正确计算相关税费应纳金额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4)会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申报。

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硕士专业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

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硕士专业《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金融学基础》是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金融学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分值与内容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分值为90分,公司理财部分分值为60分。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四种类型。 四、推荐参考教材 1.王常柏主编.《金融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04月 2.[美]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 Ross)等著.《公司理财》(原书第1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07月 五、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导论 1.1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1.2金融学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2.1货币的起源 2.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2.3货币流通 2.4货币制度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3.1信用 3.2信用工具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4.1利息的本质与利率 4.2利率的主要理论 4.3利率的作用与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货币的时间价值 5.1货币的时间价值 5.2终值和现值 第六章证券估值 6.1证券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 6.2债券价值评估 6.3股票价值评估 第七章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7.1金融市场极其种类 7.2金融市场工具 7.3金融市场的构成 第八章金融运营组织:商业银行 8.1 商业银行概述 8.2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8.3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8.4 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 第九章金融运营组织: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9.1 政策性金融机构 9.2 保险公司 9.3 租赁与信托投资公司 9.4 其它金融机构 第十章货币创造机制 10.1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

行为金融学基础文献

真正经典的行为金融学基础文献没有包括进啊,我这里有个单子,供大家参考 行为金融学基础文献 1、Barberis, N., M. Huang, and T. Santos , 2001 ,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6, pp. 1-53. 2、Barberis, N., A. Shleifer , and R. Vishny, 1998 ,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 , 307 -343. 3、Campbell, J., 1999 ,―Asset Prices, Consump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in J.B. Taylor and M. Woodford eds.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Vol. 1,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231–1303. 4、Daniel, K., Hirshleifer, D., and Subrahmanyam, A., 1998 ,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and Overreac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Vol.53 pp.1839-1886. 5、De Long, J.B., Shleifer, A., Summers, L., Waldmann, R., 1990a,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s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5, 375–395. 6、De Long, J.B., Shleifer, A., Summers, L., Waldmann, R., 1990b,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 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703–738. 7、Hong, H., and J., Stein , 1999 , ―A Unified Theory of Underreaction, Momentum Trading and Overreaction in Asset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 54: 2143-2184. 8、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1979 ,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Vol. 47, No. 2., pp. 263-292. 9、Le Roy, S., and R., Porter, 1981 , ―The Present-Value Relation: Tests Based on Implied Variance Bounds,‖ Econometrica, Vol. 49, No. 3, pp. 555-574. 10、Mehra, R. and E. Pre scott, 1985, ―The Equity Premium: A Puzz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15, pp.145-161. 11、Shiller, R., 1981 , ―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1, pp. 421-436. 12、Tver sky, A., D., Kahneman, 1974 ,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New Series, Vol. 185, No. 4157, pp. 1124-1131. 13、Jegadeesh and Titman,―momentum‖. 相关书籍: 1、金融异象与投资者心理胡昌生 2、投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Nofsinger 3、金融心理学拉斯.特维德 4、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Shleifer 5、乌合之众勒庞

《金融营销实务》课程标准

《金融营销技能》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金融营销技能 课程编码:0831060 适用对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开课学时:36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团队名称:金融专业教学团队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计理念 一、课程性质 金融营销技能是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在结合21世纪以来金融营销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以金融企业的市场经营为基础,以金融营销人才能力培养为研究的出发点,充分融通市场营销理论体系,提出了当代金融营销实务的创新构架,探讨了金融三大主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类金融企业的营销思路、规律和实务流程,揭示了金融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 二、课程定位 金融营销技能是在学习了金融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之上,而开设的一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本课程所涵盖的业务复杂、内容广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与金融营销相关的工作做好铺垫。 三、设计思路 金融营销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后,已越来越受到各国金融界的重视,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金融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方法、人才需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基础化、信息化、实用化、国际化的要求,旨在构建金融职业技能教育,是与金融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同时国内金融行业,随着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对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本课程正是为满足当今金融领域综合性、技能型营销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本课程设计共九章,在概述金融营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主

《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

《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这门课程的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保证被录取者具备基本的金融学理论素质,为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金融学基础。考试内容包括金融学和公司财务。 二、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本科目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90分,公司财务部分6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金融学 一、货币、信用与金融 ?货币与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信用与信用形式 ?利率及其决定 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体系 ?存款货币银行 ?中央银行与金融基础设施 三、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衍生工具市场 ?金融市场国际化 ?资产组合、资产定价与资本结构 ?互联网金融 四、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货币供求与均衡 ?开放经济的均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 五、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第二部分公司财务一、公司财务概述 ?什么是公司财务 ?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报表分析 ?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三、折现与价值 ?现金流与折现 ?债券的估值 ?股票的估值 四、资本预算 ?投资决策方法 ?增量现金流 ?净现值运用 ?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 五、风险与收益 ?风险与收益的度量 ?均值方差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无套利定价模型 六、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 ?贝塔( )的估计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资本结构 七、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 ?有效资本市场的形式 ?有效市场与公司财务 八、公司价值评估 ?公司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三种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 :对冲行为,是通过在各种范围内发现可利用的低效率的公司与市场来优化资源的配置,从而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而量化技术,则是这一目标达成的最有效手段。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 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 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理论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供学习和交流之用。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 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 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 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一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 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 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有限套利解释了套利对于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市场是处于一种非有效状态。 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这种非有效性到底采取哪种具体形式,为此,需要建立行为 金融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即投资者心态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对经典模型的介绍来阐明这两大基础。第五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交易策略,这些策略,从主流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而行为金融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第六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1994)构筑了BAPM (behavir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的对应物,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提出了行为贝塔的概念。BAPM H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意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 刻的启示。第七部分,行为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借鉴Markowitz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MPT于2000年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BPT),该理论打破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存在的局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