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西方史学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第四讲 西方史学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第四讲  西方史学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第四讲  西方史学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第四讲西方史学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一、近代史学概述:

通常的“近代”。

时间:近代西方史学的起迄时间大致从14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即从西欧文艺复兴时代至欧美“新史学”学派萌生之际。

从时代背景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兴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其下限则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

从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批判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等大的史学流派,是西方史学史上历史思维异常活跃、诸种学说竞争雄长和渐次更迭嬗递的阶段。

史学正是在这一阶段摆脱了作为神学、文学和哲学附庸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涌现出大批有价值的成果

至19世纪,史学跃居西方人文科学的首席,被学界称为“科学的皇后”或“世纪的科学”,19世纪也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史学。

1、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兴起。

文艺复兴的法文原义为再生、重生,这一术语是对欧洲14—17世纪前半叶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

欧洲社会到了14、15世纪,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意识形态都陷入了自身难以解脱的困境。

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在低水平上循环,已经没有发展的出路。

封建领主、国王和教皇政权多元并立,严厉控制自己领地并互相争权夺利。

基督教垄断着社会的精神生活,人性被过度压抑和扭曲,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生活被窒息。就是中世纪唯一的学问神学,也走入了死胡同。

以经院哲学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用全部智力来证明不能证明的东西,从圣经中的既定教条演绎出一条条定理式的结论,把伸学变成一个庞大、僵死的理论体系。

社会全面停滞发展的现实迫使人们设法突破困境。这是一个自发的进程,起点则在古罗马的摇篮和中世纪神权统治的中心意大利。

意大利在当时是东西方商贸交点之一.政治多元,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最早出现城市共和国以及与封建制方式不同的获取财富的新方式.因而也最早开始向以自由个体为社会基础的资本主义计会的转型过程。、

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不满封建主的各种干预,渴望冲破束缚手脚的封建藩贸。

他们在埋头用自己的生产方式—点一滴腐蚀、瓦解封建社会冻土的同时,还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为资本的顺利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意大利独持的历史条件,如丰富的古代遗存,独立的城市.辉煌的古典罗马与现代之间不可分别的联系纽带,为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提供了西欧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思想寄托场所与表达出口。

于是—大批“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圆,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首先在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国家佛罗伦萨应运而生,呼唤着人性和自由的咒符,很快便打破了中世纪的坚冰,在全欧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运动是在历史复原的旗帜下进行的,是典型的否定之否定,即以被基督教文化否定的古典文化否定基督教文化,使久已成为历史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和实体在死亡千年之后获得重生,并赋予其新的内容。所以历史学当然地成为这场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不论是文学艺术家、哲学家还是历史家“都具有发掘祖先伟大遗

产的直接冲动,象现代职业历史家一样对史料那般痴情,狂热地寻找古代的手稿、艺术品,并进一步整理、校勘、编辑、印刷、出版、临摹、复制、传播这些古典文化的成果。

印刷术的应用为古典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不仅在西方史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史学史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和研究国故的运动。

正因为有了扎实的材料积累.所以人文主义的思想家、艺术家才能阅读、借鉴不同类型的古典著作和古典风格,培养起深厚古典文学艺术相文学、哲学的学养,为未来欧洲的文科教育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古典学基础。

从14世纪开始,由意大利发端、其后席卷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近代欧洲。它把人们的思想意识从神学迷信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使人重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了人权的观念,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不仅在当时西方的文化界、而且在当时的整个西方社会,都指导着先进的人们向封建主义的旧秩序和旧文化发起挑战。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提倡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总而言之,它重新发现了人的伟大。

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推动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是一种"世俗的"史学,它本身也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大批卓越的人文主义史学家,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以世俗的眼光观察历史,积极效法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家的著史手法,热衷于记述现实社会中世俗人们的事业和事迹、并企图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正是通过这些人文主义史学家们的努力,才使得西方史学挣脱了中世纪史学的布道传统,从而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人文主义史学的兴起实际上也就标志着欧洲近代史学的发端。

人文主义史学家不再用上帝的意志解释历史,重新又把"人"放到了历史发展的中心,力图通过研究人的活动来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同时,他们反对把《圣经》中的传说当作历史,反对把犹太史和教会史看成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人文主义史学家力图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他们把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学家奉为楷模,到处搜集并整理、注释、出版波里比乌斯、普鲁塔克、李维、塔西佗等人的遗稿及其著作的手抄本。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是在复兴古典史学,但实际上它却是西方近代史学的开端,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古典人本史观的复回。尽管文艺复兴的巨子们无一不是基督徒,在整个文艺复兴期间,并没有人敢于象古典时代的无神论者那样同上帝和基督直接对抗,但上帝和人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人文主义者自觉不自觉地采取“阳奉阴违”、“愉梁换柱”的手法.把锋芒指向上帝在人间的一些具体代表,指向他们那些禁铟人性、排斥异端、强求一律的不合理学说和制度。过去那个全知全能、统辖一切的上帝和上帝之子基督因此被架空为庙堂中的高远偶像。变成古典的宙斯和朱庇特,对人事只有十分有限于预能力。而原来小写的人却从上帝的羔羊、天生的罪人变为历史和现实的主体。宏扬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情欲、人的道德、人的荣誉相功利重新成为历史著作的主题。

在人本史观的支持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家突破了基督教史学划定的历史演进模式.提出西方历史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划分的新方法.从而确定了迄今仍然有效的西方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阶段划分形式。从以人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意义上说,近现代西方史学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所开创的新过程的继续。

由于长期思想控制放松之后释放出的人的活力,以及开明君主和教皇奖掖学术、附庸风雅的政策,大学教育的发展,社会造成一种成名成家的气氛,追求知识、追求高雅、追求不朽、追求大写的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学风,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史家的组成不同于古代和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大批史家是凡夫俗子,多数依附于王公贵族,与古典史家有相似的从政从军的人生经验,有些人还是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但也有李维式的民间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高度的文化修养。一个史家,同时又可能是很有造诣的文学艺术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古

物学家、科学家。历史撰述和研究的这种世俗化、平民化为历史学未来的专业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人文主义史学家始终是在与愚昧的中世纪比照前提下去认识古典史学的伟大成就的,古典史学对他们如同是一块新大陆,一座灿烂的宝库。由于他们为发现的惊喜所左右,因此像大多数发现者的心情一样,起初对古典史家抱有理想主义的恋度.亦步亦趋地效仿古典史著的形式,对古典史家提供的史料缺少分析和批判的态度。这妨碍了他们对求真相发展的追求,特别是忽略了对古典史家已经记述过的古代历史的批评。人文主义大史家布鲁尼的认识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古典的历史已经被古人本身写过,现代历史家除了能做些概述和解释性脚注外,便无事可做了。但人文主义历史家在记述他们自己的历史时,能以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处理史料,叙述和评判史实;在收集古文物的过程中,发展古典史家开创的利用考古材料恢复历史真实的方法,为近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校勘学、古历史地理学、古钱学、碑铭学等辅助学科置放了基石。

由于城市共和国的独立,个人成名成家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增强,历史编撰队伍的扩大,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题材相当丰富多彩,风格干姿百态。其史作大体包括这样几种类型;按编年顺序叙述的国别和世界通史,断代史,传记,专史,对古典作品的评注,古物研究与鉴赏,史学理论、尤其是有关史学任务的研究。在各种史作形式中,最通行的是地方编年史。城市共和国基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提高市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本国、本地区的历史都格外关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那波里等国均有自己城市的编年史,为“佛罗伦萨人”、“威尼斯人”、“米兰人”群体树碑立传。此外,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等东西欧国家也有类似的编年史问世。表面上看,它们与基督教编年史相似.并且利用了基督教史书提供的史料。然而就它们的叙述风格、内容以及提出的任务而言则与基督教史学相去甚远,类同于古典的编年史作品。与人文主义的古典式史学并存,传统的基督教文史学的教会史、年代记、编年史、圣徒传类史书仍在继续编撰,但已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繁荣的史作形式是个人传记(包括自传).人们对这一形式的热爱胜过古典时代,立传如同人们喜爱美术肖像画一样是社会的时尚。上至国王、教皇、贵族、将军,下至市民百姓,当然主要是有头脸、有文化的银行家、商人和文学艺术家、律师、医生等自由职业者,都可能有立传的要求,从而留下了各自传记历史作品。但传记普及化也产生了消极结果,这就是弄虚作假、投立传者所好的颂辞文学的流行。

人文主义史家继承了古典史学的长处的同时,也继承了古典史学的局限。他们的题材集中于政治斗争史,战争史。人物的传记也主要介绍政治的成就和不足。但人文主义史家经历了古典史家所不曾经历过的更长的时段,并且具有基督教把历史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的更长远的观点观察人类历史的训练,因而较古典史家有新的时代或阶段的认识,能看到古代和中世纪的显著区别,提出以发展的观点为核心的历史主义的思想。

(2)人文主义史学的先驱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雅典,新史学的温床。文艺复兴的前三杰之一被特拉克既是诗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家,率先揭开史学复兴的序幕,确定了文艺复兴初期(14中一15世纪)史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之—,即广泛收集和整理古代的史料,积累古希腊和罗马知识。彼特拉克本人被人称作“热衷追逐各种手稿的猎人”,四处搜寻古典作家的作品。1345年,他首次发现罗马著名政治家和修辞家西塞罗致沃罗纳和阿提库斯的书信抄本以及李维的罗马史《自建城以来》的一些残卷。从而激活了人们对古典手稿的寻找热情。其他意大利史家循着他开辟的方向在各地奔波。人文主义者萨卢塔提发现西塞罗的书信全集。波基奥·布拉基奥里尼为寻找古代抄本,曾组织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察活动,连在康斯坦茨开宗教会议的时间都不放过,钻到德国寺院的图书馆寻找猎物。功到自然成,他收集到西塞罗的演说辞、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长诗《物性论》、昆体兰的《雄辩木》、塔西陀的《编年史》和《历史》等许多古典作家的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成果最大的古典书稿收集家。

在寻找古典著作的同时、人文主义者还对古典世界的铭文和物质文化古迹发生浓厚的兴趣。中世纪由于愚昧盛行,对古代遗留的大批建筑遗迹毫无保护意识,各类古建筑废墟的材料被周围居民随意取走家用,封建统治者在需要时也把古建筑物作为建筑材料的来源地。人文主义历史家

认识到古文物的价值,意识到古代的遗迹作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热情寻找、发掘、记录、绘制古代物质文化遗迹,从而为近代考古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安康纳人基利阿柯(1391一1451年)对古典铭文和艺术品的研究成果最多、他先自学了拉丁文,又于1425年赴希腊学希腊文,以便能阅读古典作品。后来他在意大利、希腊、爱琴海岛屿常年考察,临摹各种铭文,绘录古建筑。他的著作《古物评述》曾是后世历史学的分支考古学和史料学的标准读物。基利阿柯的继承者是人文主义者是莱图斯(1427—1497年)他在自己家内开办了一个钱币收藏馆,并在对古罗马政治、宗教研究中运用铭文史料。他创建了罗马科学院,学院成员必须起古罗马人的名字。人文主义史家比昂多(1388一1463)对罗马考古也有独到的贡献。

文艺复兴的思潮和实践吸引了许多来自拜占庭的学者。他们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开办学校,教授希腊语、修辞学、哲学,培养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接识古希腊作品的基本技能。著名人文主义史家布鲁尼、布拉基奥里尼等人都曾受教于来自拜占庭的希腊学者,因此得以接触修昔底德、德摩斯提尼、索福克利斯等人的作品,拜占庭灭亡后,大批希腊学者逃注意大利,加速了这一了解古希腊的过程。人文主义历史家在出版拉丁作品的同时,也通过翻译出版大量地引进古希腊文作品.包括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亚里斯多德、波里比阿、狄奥多洛斯、斯特拉波、阿庇安、普鲁塔克等人的作品,人文主义者都予以翻译、注释、出版。他们从中不仅获得大量的关于古罗马的信息.而且,学会了古典史学思想和历史编撰方法。

按照古希腊罗马史著典范编写古代和现代的历史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活动的另一基本内容。在整个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史家层出不穷、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几个、其至几十个业余历史家。每位史家都有不只一部历史著作,这还不算教会的历史记录队伍。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是历史学从停滞走向繁荣、从中纪纪走向近代的时期。然而古典史学编撰的复兴的规模虽大.但在开始时只能出—个人牵头,一个地区领先。佛罗伦萨这座滋养出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其罗等等第一流的文艺复兴巨子的城市,同时也陶冶出第一位多才多艺、奔放洒脱的人文主义历史家——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既是搜求古物、古文献的先驱,也是第一位古典史作的模仿者。对于他来说,罗马的历史是历史记述的主题,集中了整个人类史的持点:“如果不赞美罗马,那么整个历史还能是什么?他的传记体史作《论荣耀的男子》依靠李维、斯韦托尼阿等拉丁史家提供的史料,描述了20位古典英雄人物的生平.其中大多数是罗马人.如罗慕洛、斯奇庇奥、恺撒。此外还有亚历山大、汉尼拔等非罗马人,没有给圣徒留哪怕是一个位置。他的作品就史学功力而言并不高明,没有史料的考证、史实的深刻分析评判。但这是在圣徒和帝王的传记统治西欧文坛干年之后第一次以古典世俗英雄豪杰为主角的作品。如果再比照基督教学说对罗马的贬抑,彼特拉克作品的方向性意义便显而易见了。他在传记中把斯奇庇奥作为共和制的代表同君主制的代表悄撒对照,从而确立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家在同—问题上的同识。他另作有《论著名的妇女》一部,收入105名杰出妇女的简历,其中大多数是古代的妇女,中世纪的妇女也局限于世俗范围之内。在父权制和禁欲主义盛行的中世纪褒扬女子,为世俗妇女作传同样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彼特拉克这样做的动机很简单,他认为妇女天生弱于男子,因而她们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做出卓越的成绩便更值得钦佩和歌颂。然而,如果把彼待拉克的崇尚古典和基督教截然对立起来就大错了。他的宗教信仰并未改变,他曾说:“我的心灵的最深处是与基督在一起的”’“做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彼持拉克思想的矛盾是文艺复兴时期史家的共同特点。

佛罗伦萨商人的儿子薄伽丘是人文主义者中第一位驾驭了古希腊文工具的人,他运用古希腊文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人文主义者开辟了拓宽学术视野、吸收更多古典营养的新路。他曾费时20多年研究古典神话史问题,其论文《论诸神灵的族系》是关于古代神话源流的清晰、扼要的总结。他的《但丁传》开记述现代文化人个人史风气之先。

(3)人本主义史学的主要阶段。

近代史学的发端,在佛罗伦萨,佐凡尼?微拉尼(Giovanni Villani,1271-1384年)和马提奥?微拉尼(Matteo Villani,?-1363年)兄弟所著之《佛罗伦萨史》便是其标志。在该书中,作者大

胆地对所记载的历史进行独立的分析,用类似古典史学中的“人”的判断代替了教会史学中“神”的判断。

在这以后,李维等古代史学家倍受推崇,拉丁文写作风靡一时,列奥那多?布鲁尼(Leonardo Bluni,1369-1444年)和波基奥?布拉肖利尼()是其中的佼佼者。

布鲁尼在其代表作中剔除了传说部分,因此被古奇在《19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称为“在原则上使用批判方法的第一个历史学家”。

布拉肖利尼的《时运无常》则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古罗马文明的兴趣。

到15世纪时,以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年)和圭恰迪尼(Guicciardini,1482-1540年)为标志人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史学达到了颠峰。

马基雅维利以《君主论》最为著名,在该书中,他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政治理论。他的《佛罗伦萨史》则是将他的政治理论贯彻到历史研究中,反过来为他的政治理论寻找到新的支持。政治与历史的高度结合不仅是马基雅维利史学的特点,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学的特点。这一方面是延续了中世纪城市史学一些非教权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世俗政权的需要。

圭恰迪尼是马基雅维利的继承者,起代表作为《意大利史》,该书中,圭恰迪尼将意大利看成一个整体,是前所未有的眼光,也是马基雅维利希望意大利统一的思想在其学生这里的体现。

考古学和校勘学也是兴起于15世纪的意大利。

弗拉维奥?比昂多(Flavio Biondo 1393-1463年)是考古学的奠基人,其系列作品《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和《胜利的罗马》被认为是考古学的奠基之作。

比昂多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与文艺复兴时代普遍将中世纪形容成一无是处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中世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

文献校勘学的奠基者是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1407-1457年)。瓦拉是个修辞学家,但是他认为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

瓦拉通过将基督教重要文献《君士坦丁赠礼》和古代、中世纪的拉丁文进行文法对照并参照其他材料证明了《君士坦丁赠礼》实际上是伪作。1440年,他发表了他的这一成果:《君士坦丁赠礼的证伪》。

《证伪》引起了史学界对史料辨伪的重视,文献校勘学也从此诞生。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史学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开展而影响扩大。

法国最先受到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的影响。菲利普?科曼(Philippe Commynes 1445-1511年)的作品《回忆录》中,作者给予意大利当时的文化以高度的评价。

不过,科曼的《回忆录》本身不是一部正式的历史著作,另外一位人文主义者罗伯特?盖冈(Robert Gagain 1433-1501年)则是以历史学为目的而写了《法兰克人的起源和事业纪要》,盖冈在该书中一反中世纪史书中大量引入传说的做法,剔除了传说,体现了求实与人本的史学精神。

德意志的早期近代史学中人文主义色彩要淡得多,所以兰克认为,德意志的近代史学少了人文主义史学的环节。

德意志史学受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史料整理与考据方面,特利提密阿斯(Trithemius,1462-1517年)是最早的德意志人文主义史学家。但是由于宗教改革最早在德意志兴起,所以那里的史学很快就卷入到宗教改革的旋涡中了。

西班牙的组里塔(Zurita,1512-1580年)是西班牙史学的转折人物,他在《阿拉贡年代纪》中以文献记载而非传说为根据,开启了西班牙近代史学的大门。

葡萄牙最早的人文主义优秀史学家是谷斯(Goes,1507-1573年),著有《西班牙史》、《葡属印度史》等。

2、宗教改革影响下的欧陆史学

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最早掀起了波澜。如同古罗马时期传教的需要促进了教会史学的诞生一样,路德派新教为了与天主教论战,也需要编写符合他们的世界观与教义的历史著作以证明他们的观点。

佛拉西阿斯(Flacius,1520-1575年)等是编写的《马格德堡世纪》就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论战用的史学作品。该书完全是一部史料堆砌的作品,写作水平差得够可以,仅仅以攻击教会为目的的资料汇编罢了。不过该书的效果很好,在它和它的同类作品的影响下,当时的德意志掀起了全力攻击教会的风潮。教会也不得不反击。

正当路德派在德意志与天主教会论战的时候,法国也进入了宗教冲突时期,胡格诺与天主教同样以历史为武器,为自己辩护,向对方攻击。

这个时期,“回忆录”仍然是法国史学的主流,这些回忆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并不那么专业,但是它们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大量的个人价值判断已经贯穿其中,与中世纪那枯燥、缺少个人色彩的教会史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成为读者喜欢的写作方法。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编年史也加入了作者对时间的解读。

与天主教徒擅长回忆录和编年史相比,胡格诺们则在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写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位置。勒卢阿(Louis Le Roy,1510-1569年)与让?波丹(Jean Bodin,1530-1569年)便是当时新史学的集大成者。

勒卢阿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无穷的,并且每个时代人类已掌握的知识都在不断积累。勒卢阿还发展了世界史的视野,将当时的欧洲视为那个时代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思想成为后来西欧中心论的萌芽。

波丹的代表作《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历史理论著作。该书中,波丹除了总结历史学的作用、方法等理论以外,还提出了极力进步的观念,否认“黄金时代”的存在,认为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这既与古典的循环论、倒退论不同,也与教会史学神本的进步论不同,是人本的进步论。这种观念一直到20世纪初都是西方史学的主流观念。波丹还初步提出了“地理决定论”。

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由于是罗马教廷的所在,所以面对新教的挑战,意大利出现了反宗教改革时期。

为了复兴天主教会,特伦特宗教会议提出了天主教复兴计划,编写了《教会编年史》以反击《马格德堡世纪》等新教史学的挑战。一度在论战中取得上风。

但是这种局面却被一位威尼斯的天主教徒彼耶?鲍罗?萨皮(Pier Paolo Saipi,1552-1623年)改变。萨皮虽然是天主教徒,但是他是个人文主义者。他在他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史》中指出:特伦特宗教会议的结果是造成了欧洲宗教上的分裂。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新教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胜利,这一点在尼德兰十分突出。

文艺复兴时代的尼德兰是个动荡的地区,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十分激烈。因此,两派史学也在

激烈地碰撞。在16、17世纪,尼德兰的商业日益繁荣,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中,新教逐渐占据了上风,新教史学成果也十分丰富。新教史学作为新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促进了尼德兰革命的发生,而尼德兰革命的成功,又为尼德兰的史学提供了活力。赫夫特(Hooft,1581-1647年)是尼德兰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史学家,有“荷兰的塔西陀”的美称。

总的来说,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是这个时期西欧大陆史学的主要特征,这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有促进作用。

英国在地理上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不过这里并没有错过文艺复兴的潮流,相反,独特的英国,造就了最伟大的莎士比亚。

但是,与文学相比,英国在这个时代的史学成就就比较暗淡。一直到16世纪以前,英国的史学始终被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编年史传统所统治,突破很有限。一直到托马斯?莫尔(Thonas More,1478-1535年)的时代,才有了改观。作为英国文艺复兴的大家,莫尔的史学著作《里查三世史》以古典史学为模仿对象,用散文式的历史协作方法代替了编年史的记录方法,他的这个尝试得到了英国读者的认可,使英国史学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

英籍的意大利人波利多尔?维吉尔(Polidore Vergil,1470-1555年)于1534年出版了《英国史》,这部著作在史料收集、批判、使用上都超过了同时期的英国史学界,颇有意大利史学的风范,使之成为了英国近代史学的一个榜样,突进了英国史学最终摆脱了编年史的束缚,加快了近代化的过程。

1586年出版的,由威廉?坎登(William Camden,1551-1623年)写的《大不列颠志》是英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该书为英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物质生活史方面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走上近代的英国史学尤其重视的是历史著作的可读性,因此,在处理可读性真实性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矛盾。

著名哲学家F?培根就为了可读性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刻意使用一些片面的材料甚至篡改一些材料,将历史解释凌驾于历史真实之上。

而另外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克拉林敦(Clarendon,1609-1674年)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虽然由于立场决定了他对英国革命的认识有不少的错误,但是这种无意的扭曲在他认真求实的态度面前就次要得多,就连19世纪的史学大师兰克也认为他是“一位使人尊敬的正人君子”。能得到兰克的如此评价,可见克拉林敦确实是史家的一位楷模。

五、博学时代

古典时代开始,西方就已经有了批判史料的意识,古典史学家注重求实,因此也重视材料的真实性,并在史料批判上有探索和心得。

但是在中世纪的教会史学统治下,大量荒诞不经的神迹、神话普遍深入到历史著作中。

文艺复兴以后,随着古典精神的复苏和揭露教权的需要,史料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宗教改革中由于发生了史学论战,双方都要收集大量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直接刺激了人们对史料的重视,而当时的宗教战争使大量的档案、文献流落市场,也使很多学者可以努力收集一些原本不公开的材料。

16世纪末到18世纪早期,史料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整理史料的学者,这个时代被称为“博学时代”。

博学派的第一位学者是法国的皮埃尔?匹陶(Pierre Pithou,1539-1596年),他不仅自己整理、编辑了大量中世纪文献,还将其作为了一个系统工作成为法国博学派的主要任务,在其去世后,以度申(Duohesne)为代表的法国博学派史学家长期继承奠定了法国成为近现代史学大国的基础。

之后,圣摩尔修道院成为了法国博学派的主要阵地,被称为是圣摩尔派。该学派创始人是修道士路克?达希里(D'Achery,1609-1685年)。据统计,仅仅在17世纪就能从其中找到105名著名学者。

除了法国以外,博学派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硕果累累。比如比利时的波兰达斯派等等。

博学时代是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学者们在史料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历史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可信材料,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科学化,为18世纪历史学适应以理性为号召的启蒙时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主要人本主义史学家

(1)布鲁尼:

具有真正古典史学水准的第一位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彼特拉克和薄迦丘的佛罗伦萨同乡列奥纳多·布鲁尼。

他生于阿莱廷,后移居佛罗伦萨。在求学过程中,古希腊语的学习对他的学术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397年,佛罗伦萨政府邀请希腊学者克里索罗拉斯到该国访问讲学,当时已经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布鲁尼决定中断法律学业转而师从克里索罗拉斯。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谈到他的这一选择时认为他的主要动机是倾慕古希腊人的学问,想借助语言工具直接阅读希腊文著作。他认为“与荷马、柏拉图、德摩斯提尼相其他诗人、哲学家、演说家对话”,能够获得“绝妙的教育”,因为“迄今700年里,意人利竟无一人能识希腊文,而我们都同意我们现有的全部知识体系是来自希腊人的”。他攻读了两年希腊文,从此使他有了在希腊、拉丁经典作品海洋中随意畅游的能力。他几乎渎过所有著名的古希腊拉丁史作.翻译过许多古希腊历史、哲学、政治学作品,成为当时佛罗伦萨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这是他能取得卓越的史学成就的学力基础。同时,他富有政治经验,曾任罗马教皇英诺森七世的秘书10年之久,并当选为佛罗伦萨市长.完全符合波里比阿对古代历史家的要求,即历史应出具力政治和军本经验的人来撰写。他著述甚多,在涉猎的每个领域都有出色建树,尤以学见长,最具代表性的大作是12本《佛罗伦萨人民史》,此外有《反哥特人的意大利战争史》、《亚里斯多德传》、《但丁传》、《彼待拉克传》、《薄伽丘传》、《第一次布匿战争评述》、《希腊史评述》、《意大利史评述》等。

读他的每部著作都能感受到古典学术的深刻影响。以《佛罗伦萨人民史》为例,处处能看到刻意模仿的痕迹。在以卷为单位的结构布局和叙述风格上他的主要模仿对象是李维的《自建城以来》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整个著作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集中于佛罗伦萨人整体的政治、军事活动,穿插戏剧性的长篇演说,连遣词用句都是公元前一世纪的拉丁词汇和

雅致的行文风格。在表现形式上他也效仿他崇敬的其他古典史家。如他的前言酷似波里比阿《通史》的前言,而某些表述,象前言第—行以及论罗马腐败的观点又与撒路斯特《喀提林阴谋》中的有关处理极为相像。他在书中分析罗马共和制与君主专制对思想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的语句利观点则颇象塔西陀。他对这样明白无忌的模仿有自已的解释,认为“模仿”是对新颖的一种推动而是障碍。

布鲁尼的模仿古风表明他对古典作家的高度仰慕.这是较容易做到的.因为在他的时代,崇古之风已经刮起.模仿古典已无需勇气。但写出可以称作具有个性、立意新颖的佳作.仅仅模仿就不够了。对人文主义史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方典史学精神的把握。布鲁尼恰在这一点上做得较他的同化人更为出色,从而使他在史学史上留下了更深的痕迹。

首先,他的史著是人本史观的产物。

比如《佛罗伦萨人民史》就完全是佛罗伦萨人的历史。他模仿李维白罗马建城写起的做法,从罗马殖民者在佛罗伦萨建殖民点开始,写至1402年他所处的时代结束.围绕自由原则叙述佛罗伦萨形成和发展为地区强国的过程,与这一主题无关或少有关系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基督教史学千篇—律的圣经史话、他坚决于以含弃。在主题突出方面,他做的比古典作家还出色。作为人本主义者,他强调值得历史大书的主题是政治,而政治不断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人自身,在于个人的心灵,不在于上帝。

他认为佛罗伦萨人成功崛起的根源是自由的共和制度的建立,由此才产生出佛罗伦萨人的美德、优雅的风格、勇气、勤奋和力量。罗马帝国的衰落及随后的长期黑暗恰恰由于自由的丧失,导致美德和伟大的失落。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经济是人们行为的基础。他是人文主义史家中首先对经济给以特殊重视的人。他翻译的亚里斯多德的《经济学》,现存有219个版本,可见该书在欧洲近代经济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之大。他在《绪论》一书中对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给以高度的评价,直言不讳地宣扬财富的意义,赚钱致富合理合情。他说“财富的的确确有用,它既是拥有它的人的装饰,又是他们行善的手段”。“我们应尽可能体面地增加我们的财富,因为它是被哲学家归入好东西之列的,并被认为是与幸福有关的东西”。‘当时意大利社会拜金主义行为已经流行,不仅城市工商、金融业主追逐钱财,而且教会也个择于段地创收。但在理论上教会和封建统治者仍提倡清廉寡欲、安贫乐道、谨小慎微的固有道德。所以布鲁尼公然鼓吹发财有理便当然地引起了一些人的责难。他在给坎比阿托的信个对此驳道:“我写财富有用是因为它使行善成为可能。基于同一理由,它有利于孩子,否则他们便会因贫穷而无浊发现自身的天才。我的确没有看到致力

什么要为这样写而感到有罪。”‘

其次,他把古典史学的求真求实精神运用到对佛罗伦萨史的研究当中,改变中世纪滥用历史的不良风气,对史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批判。

再次,布鲁尼对古典史学关于史学功能的信识有深刻的理解,他之所以特别强调真实也这种理解有关。他象修昔底德和波里比阿一样认为历史有实用意义,是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南。他指出历史教会人们深谋远虑。通过问读其他人在我们之前做了什么,可以在处理我们自己的事物时“更容易察觉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和追求什么”

(2)马基雅维里的史学实践及其史学思想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年)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人文主义史学家,他的成就代表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欧洲史学的最高水平,他的《佛罗伦萨史》是人文主义史学的巨著。我们从他的史学成就中可以看到,当时人文主义史学家中的佼佼者们,已经开始在考虑诸如历史发展的形式、动力,以及历史学的目的与意义、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问题了。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才使得人文主义史学达到了欧洲史学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基雅维里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衰微贫寒,所以他幼时不曾得到当时一般富家子弟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但是他自幼勤奋好学,靠自学精通了拉丁文并掌握了一般的必要知识。成年后进入佛罗伦萨大学、师从人文主义语言学家阿德里亚尼、才开始接受系统的

古典文学的训练。在这里,他广泛阅读古典作家的著作,尤其喜爱波里比乌斯和李维的史著,对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西塞罗等人的政治思想学说也十分熟悉;同时,他的共和主义理想也开始形成。

1494年,佛罗伦萨爆发了以牧师萨沃纳罗拉(Savonarola)为首的市民起义,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共和国。从1498年起,直到1512年为止,马基雅维里一直担任佛罗伦萨共和政府的高级官员,先后出任第二秘书厅秘书长和“自由与和平十人委员会”的秘书、在执政团的领导下负责防务和外交事宜。在从政期间,他出访了近30次,到过法国、德意志、瑞士以及意大利各邦,写下了大量的富有敏锐洞察力的报告。

1512年,美第奇家族在由罗马教皇、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神圣同盟”军队的支持下、恢复了在佛罗伦萨的僭主统治。马基雅维里不仅丢了官职,还因涉嫌一起反美第奇的阴谋事件而遭到逮捕和刑讯。1513年获释以后,被放逐到佛罗伦萨郊外的一座山庄中、过着清贫的生活。在这里,他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3部:

?《君主论》(1513年完成,亦译《霸术》)、

?《罗马史论》(1519年完成,亦译《论提图斯·李维罗马史前十卷》)、

?《佛罗伦萨史》(1520~25年完成)。

《君主论》和《罗马史论》这两部著作集中地反映了马基雅维里的共和主义政治理想,同时也为解决当时佛罗伦萨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和意大利的统一问题提出了实施方案。

在《君主论》中,他对佛罗伦萨800年间的政治实验以及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作了理论性总结,竭力鼓吹实行君主制的必要性、提倡君主的专权独断和残酷无情、强调君主必须玩弄权术、要兼取狮子和狐狸之长。

而在《罗马史论》中,他把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与当时佛罗伦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共和政体的优越性、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对共和制度的无限向往。从表面上看,这两部著作的观点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基雅维里最终的政治理想是在佛罗伦萨实现共和制度,但是他又认为共和制度的实现必须要以全体公民的美德为前提条件。就当时的现实状况而言,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都处在普遍的“腐败”之中:内部四分五裂、各集团相互勾心斗角,加上四邻强国虎视眈眈,意大利民族的命运可谓危在旦夕,而意大利人却依然麻木不仁。他懂得,对这样一个分崩离析和缺乏“德行”的国家来说,建立共和制度只能是一种付诸将来的美好愿望,当务之急是消灭分裂、实现民族统一。

因此,他面对现实,不得不寄希望于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希望这个君主依靠强权政治来统一意大利、为建立共和制度创造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马基雅维里的这种主张,既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的迫切愿望,也代表了饱受内乱外患之苦的整个意大利民族的实际利益。可见他只是把君主制作为统一意大利的一种特殊的、临时的非常手段而已,共和制度仍是他的最终理想。

《佛罗伦萨史》是马基雅维里最重要的历史著作,它集历史事实与马氏的政治理论于一体,奠定了马基雅维里在西方史学史上的突出地位。1520年,美第奇家族的权贵、当时的佛罗伦萨大学校长、红衣主教裘里奥·美第奇(即后来的教皇克莱蒙7世)授予马基雅维里史官之职,要求他写一部佛罗伦萨的历史,其意在于为美第奇家族树碑立传,马基雅维里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然而,他在撰写的过程中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并贯穿了自己的历史观,大大地超出了约稿人的要求。虽然他在书中不得不对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进行颂扬,但在字里行间却处处隐现着揭露和批判。

与前两部"急就章式"的著作不同,马基雅维里写这部著作所花费的时间最长、写得也最从容,差不多占去了他的整个晚年生活。他出于一个历史学家的良知,以谨慎的态度、遵循着古典史家的治史原则进行写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以往的成败得失、寻求意大利民族的振兴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言:"应当弄清楚的是,经过一千年的辛勤劳苦之后,佛罗伦萨竟然变得如此衰微孱弱,其原因究竟何在?"

与其他人文主义史学家一样,马基雅维里摆脱了宗教迷信和神话传说的影响,完全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写作、并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佛罗伦萨史》共分为8卷,从西哥特人入侵开始一直写到1492年"伟大的"劳伦佐·美第奇之死,事愈近则记述愈详。此书完成于1525年。令人遗憾的是,他在书中略去了自己曾任职过的共和国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

《佛罗伦萨史》全书围绕着佛罗伦萨城邦的衰落和崩溃展开,其主题是"腐败"问题。马基雅维里先在第1卷中概括性地述及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及蛮族来到意大利的情形,然后从第2卷开始一直到结束,详尽地展示了"腐败"在这个城邦不断蔓延、及至积重难返、终于使得国家"重新陷入奴隶的境地"的过程。他在书中把当时的佛罗伦萨与古代罗马进行了比较之后,肯定地指出:佛罗伦萨在当时之所以不能承担起统一意大利的重任,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内部的"腐败":平民与贵族之间相互对峙,贵族之间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平民成了"动乱的助长者"、贵族则成了"奴役的助长者",敌对着的双方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致于任何一方都不能给城邦带来长时间的稳定,结果就使得佛罗伦萨从"专制暴政的形式"走向平民动乱的形式、然后在从后者走向前者,不断地如此往复。佛罗伦萨倘若能够克服这种"腐败"、不让力量在这种内耗中消失殆尽、集中力量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么早就带领意大利一展宏图、追随古罗马而发展成为一个泱泱大国了。

马基雅维里史学的特点

⑴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基本目的

⑵以"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

⑶强调英雄伟人的作用

⑴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基本目的

?马基雅维里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并不是以历史编纂取胜,而是以历史理论见长。把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探求政治教训而研究历史,这是他最大的特点,因而他的史学研究也就被划入了“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的行列。

?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政治家的行动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对现实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而对现实的正确分析又有赖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因此,历史学家对于政治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为政治家提供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政治实例,以便于他们从中各取所需。马基雅维里本人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目标,他的这一特点无论是在《佛罗伦萨史》中,还是在《君主论》和《罗马史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为当时持这种历史研究态度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完美而有效的榜样。

?由于他是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来研究历史的,因而也就导致了他在历史写作中贯以预先的政治意图,使历史著作中罗列了数量众多的政治经验,借评论历史事件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论;同时他在选择史料和运用史料过程中,不仅以是否适合于发挥自己的政治思想为取舍标准、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对可用的史料几乎不加考证。后世史家在这一点上对他颇多讥评。

⑵以"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杰出的人文主义史学家,马基雅维里在进行历史著述时,确实企图通过研究纷繁的历史现象、探求其中的共同动机,从而找出一条普遍的规律来。正如布克哈特所指出的那样:“马基雅维里在他的《佛罗伦萨史》中,把他的出生城市描写成一个活的有机体,把它的发展描写为是一个自然而独特的过程;他是近代人中第一个具有这种观念的人”。那么,马基雅维里到底总结出了什么样的规律来呢?

?马基雅维里坚信人性本恶,这是他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他功利主义史学观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本性和人的行为特征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历史上的动乱往往都是由人性中"恶"的本质造成的,而人的这种本性又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对政治和历史的研究,就必须从研究人的本质及其固有的劣根性出发。他说:"一

切人都有恶的本性,只要一有机会,人们就要按照这种本性来行事"。他同时还指出:人的本性是和各自的财产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党派之间政治斗争的社会基础,就是人的物质利益。

?从人性本恶和人皆趋利的观点出发,马基雅维里通过意大利国家政体的变迁对意大利的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他发现:意大利的历史发展总是处于"由治而乱、然后再由乱而治"的变化之中。具体而言,即:一个统治有序的君主制国家会因君主的劣根性而腐败、堕落,变成专制国家;于是就出现一些杰出人物领导人们起来反抗、推翻专制暴君的统治,建立贵族共和政权;然而贵族共和政权发展到后来,又逐渐蜕变为贵族寡头统治,其结果就是人民起来斗争、推翻寡头统治,建立共和制度;久而久之,共和制度下的自由终于导致民众的放纵,民主演变成了混乱;于是,人们不得不求助于某个杰出人物出来收拾局面、进行集权统治,历史运动便又重新开始。总之一句话,在马基雅维里看来,由于人性的不变,因而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也是不变的,它总是会不断地重复和再现;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共和制、寡头制、民主共和制、以及无政府制等几种形式的交错更替、周而复始的过程。

⑶强调英雄伟人的作用

?以性恶论为前提展开的历史分析,几乎使得马基雅维里陷入历史循环论。然而,历史循环论是与他的历史研究目的不相符的,因而他没有被以往循环往复的历史表象所束缚,也没有固守循环史观。马基雅维里之所以能够摆脱掉历史循环论,除了他强烈的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动机之外,主要就是得益于他对英雄伟人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正是因为他摆脱了历史循环论,才使得他的历史思想和史学价值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马基雅维里认为:伟人的才智和力量是国家权力乃至当代政治的基础之一,伟人的素质和行为往往可以成为说明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依据。根据他的理论逻辑,以人性恶为根本原因的人类社会的堕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历史的循环趋势,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如何抑制"恶"的人性发挥作用、阻止人类社会的堕落、从而保持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幸福,这既是摆在现实政治和政治家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同时也恰恰为历代贤明的政治家们(即他所谓的"圣明之士")提供了可以有所作为的活动空间。换而言之,英雄伟人们可以通过主观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去干预乃至改变社会历史的无意识运动。

?在他看来,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只要坚持在人民中倡导尚武精神并带头整军经武、整肃法律秩序,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制止因人性恶而引导出来的社会混乱,这一点已经由许多历史事实所证实。因此,我们在马基雅维里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看到那些英雄伟人们的形象和他们的业绩,可以感受到隐藏在他心底里的、对未来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和昂扬乐观的情绪。

?然而,马基雅维里笔下的英雄伟人并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超人。他认为,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和英雄,就是由于他们能够应时代要求而起、顺时代潮流而行。因此他反复地强调了"机会"和"时代"对成就一个伟人的重要性,反复地论证了历史上的伟人们依靠本身的才智、顺应时代潮流、成就一番事业的辩证关系。

?此外,马基雅维里在把握和处理内容情节的轻重缓急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即:当所记述的内容和史料适合于他发表评论的时候,他的叙述就显得生动活泼,反之则显得松散潦草,结果使得全书的结构安排显得很不稳定。这也是招徕后代史家讥评的方面之一。

2、比昂多对古代史研究的贡献

?比昂多(Flavio Biondo,1388~1463年)首先是一位考古学家,精于古物鉴定,对欧洲考古学的兴起有奠基之功;同时熟悉史料的存在状况,并善于考证史料的真伪和辨别史料价值的高低。他毕

生研究罗马史以及西欧各国兴起的历史,建树颇多;而且由于他善于利用丰富的原始资料,所以往往提出独到的见解。

比昂多著述比较著名的几部著作

?⑴《著名的罗马》:是一部关于古代罗马帝国的地理和历史典故的词典。

?⑵《复兴的罗马》: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古典作家著作中的有关记载而撰写的、关于古代罗马历史地理和考古学方面的著作,书中记载了罗马的地形、地貌以及文化遗迹的基本分布情况。

?⑶《胜利的罗马》:是一部作者在详实的文字史料和丰富的实物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罗马史著作。?《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此书又译作《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是比昂多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近代史学一个里程碑"。它共有31卷,所述史事始于公元5世纪西哥特人对罗马帝国疆域的大举进攻,止于1440年。它不仅体大思精、考证周详,而且对这1000年间的历史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为欧洲中世纪史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比昂多之前的、乃至与他同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把中世纪看作为罗马历史的继续,但比昂多明确地

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宣告了古代社会的终结,此后的欧洲社会进入了另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并延续到他所生活的时代,而从现在开始又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还把从5世纪到15世纪这1000年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历史时期。"中世纪"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欧洲历史学上对中世纪这段历史的第1次正面定位,集中体现了比昂多的历史连续性观念,也为近代欧洲史学中的"3阶段历史分期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比昂多的这部著作出版以后,马上就成了欧洲中世纪史研究的权威。不仅他关于"中世纪"的观点被后来的大多数学者们所接受,而且他那注重史料考证的治史方法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那关于历史连续性的观念却并没有被马上继承下来,而是一直等到18世纪的爱德华·吉本和浪漫主义史学那里才被重新认同。

3、瓦拉对文献校勘学的贡献

?瓦拉(Lorenzo Valla,1406~1457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他首先是一个修辞学家,在古典语言、道德哲学以及神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然而他却认识到: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而他早年也曾写过一部史书《斐迪南一世时期的历史》,可是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响。他的才能和贡献在于文献考证方面,尤其是对《君士坦丁的赠礼》(Donation of Constantine)这一历史文献的辨伪,不仅使他获得了不朽的名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宣告了欧洲文献校勘学的诞生。?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矮子"丕平把他征服伦巴德人以后获得的意大利中部的一块土地献给了教皇,使得教皇拥有了更多的世俗权力,为教皇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史称"丕平献土"。然而,教皇嫌丕平的威望不够,就假造了一份文件,谎称教皇国的领土是由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所赠。历代教皇都将这个文件奉为至宝,以它作为教皇国的立国依据。

?在瓦拉之前,已经有人指出这份文件不可靠,但却举不出充分的证据。1440年,瓦拉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从拉丁文语法、法律制度、宗教制度以及历史文献的格式习惯等诸多方面入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个文件所使用的拉丁文是8世纪的中世纪拉丁文,而不是4世纪初的拉丁文。以此断定它是8世纪的人伪造品。

?瓦拉尖锐地指出:这份文件中存在着如此多的语法错误,这在拉丁文盛行的君士坦丁时期是不可

思议的;根据当时罗马帝国的法律,君士坦丁也是无权随心所欲地将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转让给其他人的,更何况4世纪的历史学家们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君士坦丁帝国是传给了皇帝的儿子们的;另外,按理说,当时的教皇希尔维斯特如果接受过这个赠礼的话,历史上就会出现一个"希尔维斯特教皇国",而事实上出来就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教皇国;最后,按照文件中所提及的时代,当时是不可能存在一个什么"君士坦丁主教区"的,因为那时基督教徒的活动还处于半秘密状态。瓦拉此举不仅解决了历史上的一桩公案,而且打击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4、让·波丹及其历史思想

?到了16世纪的下半叶,欧洲的历史学家中开始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要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动机和原因做出比较圆满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上。让·波丹(Jean Badin,1530~1596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尝试着为这种解释提供了一种模式。?波丹是人文主义时代法国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在政治上倾向于"政治派",在宗教上倾向于加尔文教。他学识渊博,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从1566年起,他相继出版了《史学易解》(亦译《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和《论政体六书》两部著作。他的著作包罗万象,试图将全部人文知识融会贯通、构成自己的体系,代表了要创立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的最早倾向。

四、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

在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史籍中,虽然也有偶尔提到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文字,但都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所留下的许多记载中,倒是有不少谈到中国的内容,这些记载先后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和东方仍是非常陌生的。

?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十字军东征的展开、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民族国家的产生,给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市民群众开始进入史学领域,世俗编年史、城市编年史、世俗人物的传记和游记等随之出现。其中有些著作就是写东方国家的,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亦译《马可·波罗游记》)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城邦的商人家庭,其父居古拉·波罗和其叔玛窦·波罗都是威尼斯的富商,在带马可·波罗来中国之前,他们都来过中国。

?1271年,马可·波罗随父、叔启程来中国,并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上都和林。从1275年到1292年的17年间,他们父子、叔侄3人一直以客卿身份在元朝供职,深得忽必烈等人的宠信。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除了在京城大都应差以外,还经常奉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国外。据说他还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在东南各地住了3年。

?1292年,马可·波罗及其父、叔奉命由海道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宗王波斯汗(即伊儿汗,旭烈兀的继承者),得以辗转西归,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他们由于从中国带回去的大量金银财宝和奇珍异物,而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因参加本邦对其商业劲敌热内亚的战争,在海战中兵败被俘、被关在热内亚的监狱里。作为一名见闻广博的旅行家,当时马可·波罗在意大利已经颇有名望了。因此他在狱中也受到了优待,经常有人请他讲述一些他在东方的见闻和经历。可能是厌于一一答复,他就把自己在中国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所见所闻口授给同狱的一个名叫卢斯第谦诺(Rusticiano)的文章高手,由其用当时欧洲比较通行的法语笔录下来,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传世之作《东方见闻录》。

?《东方见闻录》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全书共分4部分:

第1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途中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亚美尼亚、两河流域、波斯、中亚细亚、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等地的风土人情。

第2部分:记述了元朝初年的政事以及忽必烈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描述了大汗朝廷的威仪

和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繁荣。

第3部分:介绍了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缅甸、越南、老挝、暹罗、爪哇、苏门答腊、印度和斯里兰卡,此外还提到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

第4部分:讲述了成吉思汗去世后、各蒙古汗国之间的战争及俄罗斯的情况。

?《东方见闻录》广泛地介绍了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情况,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譬如:它描绘了当时中国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的繁荣、记载了中国完善的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还提到了中国已经使用的纸币(交子)和用于燃烧的"黑石头"等等。所有这些,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都是无比新奇的,从而大大地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因此它一问世就不胫而走,几个月内就传遍了整个意大利,并很快地被译成了各种文字。由于最初是通过手抄本流传的,在翻译和传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益、以致于出现了50多种不同的版本,所以诠释《东方见闻录》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

?《东方见闻录》是中西交通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要籍,其影响是巨大的:14、15世纪的欧洲地理学家在绘制最早的世界地图时,主要的依据就是《东方见闻录》所提供的地理知识;欧洲的商人们通过它了解到中国和东方的富庶,而探险家们则由它更加激起了到东方去的欲望,其中哥伦布最具典型性。哥伦布早年就仔细阅读过《东方见闻录》、并在书页上做了很多批注。1492年的那次航行,哥伦布原先就是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计划到中国和印度来的,不料却无意中到了美洲,但是哥伦布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认为他到过的大陆就是印度、他登陆的岛屿(古巴)就是日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哥伦布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发现美洲的。

?然而,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却很少涉及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物,甚至没有提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当时在中国已经广泛使用的印刷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管怎么说,马可·波罗是第1个广泛游历东方世界、并留下有关重要文献的欧洲人。从发现一个新奇的世界、并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产生的影响来看,马可·波罗1271年的东方之行,不啻为一次走出中世纪、发现新世界的行为。

四、"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史的编纂

?"地理大发现"发生于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它不仅急遽地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且大大地扩大了西方人的眼界,丰富了人文主义史学的内容,对欧洲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世界之窗迅速地在西方人面前打开,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所以不仅使他们开始注意到史前史、文化史、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而且也为他们从事近代意义上的世界史编纂提供了可能,成为对基督教史学的世界史体系的一次冲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史学家提出来的有关世界史编纂的理论上。在这方面,法国的人文主义史学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除了波丹的著作所涉及到的世界史理论之外,以下几位法国史学家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探索。

弗朗索瓦·博杜安

?弗朗索瓦·博杜安(Francois Baudouin,1520~1573年)著有《世界史的结构》一书,堪称西方第1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理论著作。

?他继承了波里比乌斯关于历史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性的思想,强调历史研究过程中时间与空间(历

史与地理)的结合。他认为:对于人类的过去,不仅应该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而且应该从空间的角度去观察,应该重视历史过程在时空上的联系性和内容上的连续性,因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世界性的。

路易·勒卢阿(Louis Le Roy,1510~1577年)

?是与博杜安同时代的法国人,在世界史理论上与博杜安有着相同的主张,而且阐述得更加明确。?他指出:现在整个世界和所有的民族都已经被认识,他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世

界各地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全世界正在形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共和国,因而历史研究就应该是世界史规模的。他自己还根据不同地区文明的先后顺序和进化程度,认为迄今为止的世界历史经历了亚述、米底、波斯、希腊、罗马以至于欧洲各国的递进,而欧洲各国现在的水平则代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些理论对17世纪开始泛滥起来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和18世纪伏尔泰的"世界主义"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波普利尼埃尔(Sieur de La Popeliniere, 1540~1608年)

?是一个深受波丹影响的法国史学家,他分别于1581年和1599年出版了两本著作:《1550年至今的法国史,包括欧洲和邻近地区、平时和战时、世俗和教会等情况,使之更为充实》和《完美的史学思想第一部书》。

?他对当时世界史编纂所做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整体的历史"这一概念之中。他认为:由于人类的历史发展越来越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当代的史学家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人类整体的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空里;历史著作应该是全面的、有文采而又卓有见地的。他同时强调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批判性和历史著述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强调历史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竭力发现历史的"自然原因"的基础之上。

?在他看来,历史学家的责任不是单纯地评判历史,而是根据时间和环境来理解历史;历史学家应该超越党派偏见、忠实地记载历史,读者完全能够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做出应有的判断。另外,他还试图探索各种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提出了以历史地理为依据来研究人类文化的设想。

?最后他通过考察当时世界上已知的各个民族的文化,根据各民族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文化时所运用的形式,把世界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早期阶段的人们是以自然产生的歌曲、舞蹈和符号的形式表述历史的,随后而来的是以诗或者史诗的形式来表述历史的阶段,而当人们的理性思维程度提高之后,就进入了用散文形式表现历史的阶段。由于波普利尼埃尔的理论中表现出了大胆的批判精神和可贵的前瞻性,所以有一位当代的史学家把他的著作称为"新型史学研究的宣言"(托波尔斯基《史学方法论》中的语言)。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地理大发现时期逐渐问世的所谓的"世界史著作"都没有实践博杜安、勒卢阿以及波普利尼埃尔的理论主张,相反还都带有深刻的殖民主义者的烙印。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出版的叙述美洲印地安人的史著,多是一些为殖民主义张目、污蔑土著文明的作品。当时西方史家笔下的世界史几乎成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扩张史,成为日后西方史学中"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胚胎。

2、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

波丹是人文主义时代法国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在政治上倾向于"政治派",在宗教上倾向于加尔文教。他学识渊博,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从1566年起,他相继出版了《史学易解》(亦译《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和《论政体六书》两部著作。他的著作包罗万象,试图将全部人文知识融会贯通、构

成自己的体系,代表了要创立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的最早倾向。

波丹的《史学易解》是欧洲近代以来第1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理论著作,也使得他成为近代早期欧洲最杰出的史学思想家。在此书中,他探讨了历史的价值、历史的本质、历史著作的形式和类别、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以及如何把握历史的分期等诸多问题。他反复强调并阐述了历史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实用价值,认为:历史知识应位于一切知识之上,因为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支配人类生活的一般规律,可以从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中获得对现代事务的正确理解、从中接受教益、用以预测未来,而且阅读历史著作还能够使人身心愉快。在此基础上,他又特别强调了历史著述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主张研究历史要采取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即先研究世界史、然后再研究各地区和各民族的历史。

波丹把历史分为"人类史"、"自然史"和"神圣史"(又叫"宗教史"),并规定了各自的研究对象。他同时指出:在这3类历史中,人类史居于首位;研究历史的程序应该是从人类亲自经历的社会政治经验上升到复杂的自然现象,然后再探讨自然的奥秘;人类史的研究内容,不仅应该包括政治、军事,也应该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以及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制度、法律和风俗习惯。

波丹在自己的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普遍性、以及历史运动的有规律性,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动力、历史分期体系等进行了比前人远为细致的探讨,并试图从对各民族的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中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

波丹认为,世界的历史是在不断地进化着的。他坚决反对那种主张人类历史从远古的黄金时代依次走向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的"历史退化论"观点,明确地指出:所谓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实际上是"野蛮时代",当时的人类就像原野上和丛林中的野兽一样生活在野蛮状态之中,后来经过了不断的进化才逐步进入了文明社会,因而世界历史是一个不断走向进步的发展过程,当今的时代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都远远胜过以往的任何时代,而将来的时代也必将超过现在这个时代,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并将继续被证明的真理。波丹这种历史进化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情绪,既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日益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兴市民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丹摒弃了中世纪欧洲史学中流行的"四大帝国"式的历史发展模式,反对将人类的命运最终归于"末日审判"的谬论。他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古代东方各民族占优势的时期,第2阶段是地中海周围各民族处于领先地位的时期,第3阶段是北欧各民族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各自经历大约2000年。他的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是从东方到西方"的思想。

波丹还认为:世界是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体,各民族和各国家人民的体质、性格、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的特长和缺陷都迥然有别,而地理气候乃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

波丹把从赤道到北极之间的地域分成为"北方"、"南方"和"中部"等3个地区及其3种居民。正是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才导致了这3个地区从民族特性的不同到历史发展道路的分歧。他认为:南方地区的居民体质较弱而智力发达,明敏善思、笃信宗教,以哲学、神学、数学见长;北方地区的居民体魄健壮、骁勇善战,狂热好动而机智不足,他们不断地南下袭击、是历史上有名的入侵者;中部地区(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则兼备南北居民之长,因而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并在历史上创建伟大而成就卓著的帝国。

波丹还指出:地理位置、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对民族特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滨海及通都大邑的居民机智狡诈,土地肥沃地区的居民都致力于农耕、生活优裕而秉性怯懦,土地贫瘠地区的居民则勤劳持重、擅长工艺和贸易等。与此同时,生活环境和民族特性又直接影响着各国政治制度上的差异。譬如:南方地区盛行神权政治,北方地区崇尚武力统治,中部地区则奉行平等、正义的原则,流行共和制度。3个地区犹如人体的3个部

位,各有长短、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由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

波丹的理论中有不少见解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带有极大的推测性和神秘主义的成份,而且体系不整、不乏自我矛盾之处。但是从整体来看,波丹试图对全部社会的人文知识进行逻辑化和系统化的整理、以史学为核心建立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学科,他还最先提出了有关历史科学的系统理论(即关于历史运动的进步性、规律性以及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等观念)。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新一代史学家要求挣脱古典史学和神学史观的枷锁、走向自然主义的近代化倾向,这一点甚至超越了人文主义史学时代的一般视野和发展水平。

四、近代早期的英国史学

英国在地理上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不过这里并没有错过文艺复兴的潮流,相反,独特的英国,造就了最伟大的莎士比亚。

但是,与文学相比,英国在这个时代的史学成就就比较暗淡。一直到16世纪以前,英国的史学始终被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编年史传统所统治,突破很有限。一直到托马斯?莫尔(Thonas More,1478-1535年)的时代,才有了改观。作为英国文艺复兴的大家,莫尔的史学著作《里查三世史》以古典史学为模仿对象,用散文式的历史协作方法代替了编年史的记录方法,他的这个尝试得到了英国读者的认可,使英国史学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

英籍的意大利人波利多尔?维吉尔(Polidore Vergil,1470-1555年)于1534年出版了《英国史》,这部著作在史料收集、批判、使用上都超过了同时期的英国史学界,颇有意大利史学的风范,使之成为了英国近代史学的一个榜样,突进了英国史学最终摆脱了编年史的束缚,加快了近代化的过程。

1586年出版的,由威廉?坎登(William Camden,1551-1623年)写的《大不列颠志》是英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该书为英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物质生活史方面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走上近代的英国史学尤其重视的是历史著作的可读性,因此,在处理可读性真实性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矛盾。

著名哲学家F?培根就为了可读性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刻意使用一些片面的材料甚至篡改一些材料,将历史解释凌驾于历史真实之上。

而另外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克拉林敦(Clarendon,1609-1674年)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虽然由于立场决定了他对英国革命的认识有不少的错误,但是这种无意的扭曲在他认真求实的态度面前就次要得多,就连19世纪的史学大师兰克也认为他是“一位使人尊敬的正人君子”。能得到兰克的如此评价,可见克拉林敦确实是史家的一位楷模。

1.《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史学》JPG试读

作者:郭圣铭杂志名:历史研究总页数:192 年代:1981年期号:第2期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1981年期号:第5期

五、博学派史学的功绩

?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包括整个17世纪,这是一个难以用一个确切的概念进行概括的时期。

这时的欧洲史学,一方面新的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已经开始逐渐突破人文主义史学传统的窠臼,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启蒙史学的水平;另一方面,历史辅助学科纷纷建立、各种新史料被不断地整理出版;与此同时,基督教史学也不肯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神学史观仍然有相当大的势力;怀疑批判的思想虽有所发扬,但盲目轻信之风还相当盛行。

?对于这100多年间的欧洲史学,后来的学者采取了不同的叫法:有的把它称为"后期人文主义史学",有的把它归入启蒙史学,有的突出这个时期在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将它称作"博学时期(the Age of Erudition)的史学",也有的学者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复杂性、干脆就称之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阶段"。

?这确实是西方史学史上一个新旧交替、多种因素并存、而就总的发展趋势而言则是由人文主义史学向18世纪启蒙史学过渡的时期。我们在此沿用"博学派史学"这一概念,因为博学派史学家在古籍整理和史料研究方面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及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仍然是这个时期欧洲学术研究最主要的特色,他们取得的研究成果仍然是这个时期欧洲史学中最显著的成就,他们做出的贡献对此后欧洲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1、博学派史学兴起的背景

?⑴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

?随着以哥白尼的名字为开端的、欧洲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展开,自然科学逐渐在人类知识中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并揭开了"思想革命"的序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人们理性思维的发扬和普及、带来了尊重事实和尊重经验的客观态度,改变了自古以来人们头脑中对所谓"知识"的认识模式,激励着人们勇于从事具体而细微的实验性研究、敢于突破传统成见的束缚。

?另外,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普及,文艺复兴运动期间逐渐形成起来的疑古思潮也日益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史学界)的思维方式,鼓励着人们敢于重新认识过去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各种非宗教性实用型教育的兴起和普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接受"世俗"教育为主的各种人才及历史学家,他们就成为这种新知识原理的天然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这样一来,就在观念上和人员上为博学派史学的兴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⑵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史料的重视

?由德国发端、随之遍及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史学大论战,论战双方为了给自己的见解和正统性寻找历史依据、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千方百计地搜集档案资料、尽可能丰富地占有史料。史料的重要性大增、极大地提高了史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史料整理和研究的空前兴趣。

?与此同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以及新旧教派之间激烈论战的展开,一方面造成了宗教性的神学史观的再度流行,另一方面也开创了一些学术界的新局面。即:由于宗教战争、时局多乱,许多寺院被解散、被洗劫,寺院收藏的图书、档案以及许多珍贵的手稿等等,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从教会流向社会,甚至以低廉的价格被公开在市场上抛售。各种机构和史学家们都认识到这些资料对历史学的重要价值,就及时抓住这样一个大好时机,纷纷出来抢购和保存这些宝物,从而为博学派史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条件。随之,收集、校订、考证、研究、出版这些文献资料,便很快形成了一股学术研究的热潮。中世纪的编年史、圣徒传记、国王和教皇的敕令、教士们的信札、寺院和宗教会议的文献记录等等,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成了博学家们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2、博学派史学的特点

?博学派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对搜集、整理、考证和编纂史料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并付出了巨大的

努力,把尽可能丰富地占有和利用史料作为进行历史著述的首要条件。这是博学派史学最主要的特点。

?在博学家们的努力下,古文字学、古文书学、题铭学、钱币学、印章学、年代学等一系列辅助学

科都初步建立起来,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大大地推动了欧洲历史学的发展。

3、博学派史学的主要代表

?玻兰达斯派

?让·马比昂

?德·蒙福孔

?杜·孔日

玻兰达斯派

?博学派史学家最初都是各自为战的,他们以自己的辛劳创造了博学派史学的繁荣局面。后来,在

博学派史学走向繁荣的同时,博学派的史学家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通力合作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最早又是由比利时的玻兰达斯派神父协会的史学家开创的。

?玻兰达斯派的创始人是路斯威德(Rosweyde,1569~1629年)神父,然而"玻兰达斯派"这个名称却

来自于他的弟子玻兰达斯(Bollandus,1596~1665年),因为是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名望才使得玻兰达斯派名扬四海。玻兰达斯派的史学家们最初只是试图整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大量充斥着宗教迷信内容的《圣徒行传》。

?他们在人文主义史学家的影响下,用审视的目光重新考察《圣徒行传》中各种内容的真实性,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嘲笑态度。他们坚信:只要剔除其中的虚妄内容,《圣徒行传》中的这些资料完全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玻兰达斯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开创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将所有基督教世界出现过的"圣徒"们、按照该圣徒节在公历上的先后顺序编排起来,希望形成为一套系统的圣徒节历表与圣徒行传合一的资料集。玻兰达斯去世之后,该派的领导人亨斯亭、丕皮布洛奇等大师们继续主持这项工作,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传统,使得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但以理·丕皮布洛奇(Daniel Papebroch,卒于1714年)是玻兰达斯之后玻兰达斯派又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也是该派中最优秀、最负盛名的史学家。他在史料批判中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他推翻了传统的判断史料价值的准则──"资料来源越古老,越普遍被人接受,也就越应该受到尊重",主张应该以史料的真实与否以及与事实是否相符作为衡量史料价值的标准。他的这种史料价值观,在当时就如同使整个史学经历了一场"哥白尼革命"。与此同时,丕皮布洛奇作为一名真诚的历史学家,拥有一种伟大的谦虚和宽容,堪称当时真正具有自觉的史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大家之一,而这种精神恰恰就是博学派史学家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精髓所在。

让·马比昂

?在博学派史学走向辉煌的过程中,法国的博学派史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同时也正是这些博学派史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才奠定了法国成为近代史学大国的坚实基础。其间,法国圣摩尔派修道院的博学家们做出了尤其重要的贡献。路克·达希里(D'Achery,1609~1685年)是第1位在近代学术史上载入史册的圣摩尔派修道士,被后人称为"摩尔博学派之父",曾主编过《中世纪未刊文献集成》,并将人数众多的后辈们领上了文献整理和档案研究的学术道路。根据汤普森的统计,仅在17世纪,就能从这个学术团体中找出105位著名学者。我们在这里只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位圣摩尔派史学家。

?让·马比昂(Jean Mabillion,1632~1707年)就是法国圣摩尔派的僧侣,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除了创立古文书学之外,还对古文字学、考古学、宗教仪式研究等做过开创性努力,涉及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章单元总结 一、主要线索: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1)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其核心是人文主义。(2)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组织。(3)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其核心是理性。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科技方面,英国掀起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政治方面,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同时期的中国涌现进步思想家。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14—18世纪人文主义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考点1】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考点1】 简述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1)泰勒斯: 观点:认为万物皆由水生成,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评价: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 思想主张 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评价: ①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3)苏格拉底: 观点:①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2)评价: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案设计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语)。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目标。我校正在实践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适应了这一需要。本节课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一、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学习,以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和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掌握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思想主张,并能够进行对比和分析。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利用自主自习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上节课下发的学道(见附)。课上,运用我校“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七环节,组织学生展示,完成复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地、辨证地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二轮复习课,这一专题主要阐述从古希腊至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个时期人们对“人”的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的运动。本专题的基本脉络是:西方人文精神起自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人文精神失落;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再度弘扬;近代启蒙运动则使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大发展。《课程标准》规定本专题基本的学习要点有: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重点:各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 难点:“人文主义”本身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盲点。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案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一专题主要阐述从古希腊至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古希腊智者以“人”的眼光考察一切,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重视人的理性,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既是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苏与催生,更是对近代人文精神的谋划与发展;在以反宗教迷信和神学专制统治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宗教改革以蔑视权威的创新与勇气,把信仰自由全部诠释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平民化过程;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公正健全的法理社会来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理性主义成为了人文精神走向成熟的标志。 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并促使人觉醒的过程。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导航灯。 我主要结合高三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的高考模式,运用我校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历史材料进行重新整理并分析先请学生自行解决,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决(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或合作解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之后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利用材料设置历史情景,提出历史问题,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梳理 起源:公元前5C中叶以后,古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重视 兴起发展:14至17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进一步弘扬:17、18C启蒙运动 (古希腊神话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折射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代表及主张: (一)智者学派 1、概念:传授智慧的教师 2、产生原因:古希腊经济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 研究领域:人类社会(政治、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 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尺度;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 要看他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评价: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突出人 的地位和作用 ②安提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评价:看到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当时历史条件下显 得难能可贵 4、影响: 积极: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来积极作用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③批判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在当时难能可贵 消极: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二)、苏格拉底 1、研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作为研究的课题 2、思想主张: 1)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的真谛 2)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3)提倡善良的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4)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的素质 3、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关注焦点: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关注焦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张: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三练探 突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精)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课时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知识梳理】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一)智者学派:(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局面已开始) 1、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代表: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等 3、主张: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制度和法律是相对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道德判断标准③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4、影响: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此外他们提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观点在当时条件下尤其可贵。 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二)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1、时代背景:①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雅典公民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1)提倡善良的道德,其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他心中的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 (2)为了重建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3)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对伯利克利时期民主制的繁荣不以为然,支持寡头政治。 3、影响:(1)开始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智者学派认为判断事物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即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二课时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梳理】 二、文艺复兴(14-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1、背景: 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③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政局,封建统治薄弱,各共和国君主较开明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堂达标】 1.智者学派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自然环境对雅典的影响 B.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C.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方向 D.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解析:选D。本题以智者学派的研究主题设问,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关键是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2.下图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众神之神——宙斯”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希腊的“神”人形化 B.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C.古希腊人根据自己的形象描绘“神” D.古希腊的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 解析:选D。古希腊时期由于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神”已逐渐人形化,并非是“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故D说法错误。 3.“知书达理”意为“有文化,懂礼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 A.“有知识,才有智慧” B.“认识你自己” 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D.“美德即知识”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可知,有文化就能有礼貌,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含义相近,故选D项。 4.从智者学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同点是() A.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 B.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C.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D.放弃对自然的探讨而去研究人自身 解析:选B。理解古希腊先哲是以“人”为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以人的眼光探索人生,探究宇宙。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2: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请回答: (1)材料1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怎样理解此材料的观点? (2)据材料2概括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是针对雅典怎样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先哲人文主义思想。材料1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的作用,否定传统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材料2强调美德即知识,提出针对的状况和目的,依据教材回答即可。 答案:(1)智者学派。材料1提出以人的感觉和利害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2)美德即知识。状况: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一、选择题 1.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先哲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他们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西欧的文化教育近千年,人文主义几近湮没。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宗教改革:提出了因信称义和先定论,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促使人类不断的认识自己。 ?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人文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原因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泰勒斯认为万物皆由水生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 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 之父” 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及认识人自己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 “人”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创立了逻辑学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 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如何评价智者学派的思想 (1)积极方面: 强调人作为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2)消极方面: 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被称为“诡辩学派”。 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兴起的背景: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与逐渐成长,在思想领域要求冲破基督教会的束缚,追求现世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③文化基础: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条件。 ④文化条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和传入,极大地便利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⑤现实原因: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的思想。 ⑥直接原因:黑死病在意大利的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分期: ?1、早期:14世纪,意大利,前三杰 ?2、全盛:15世纪,意大利,艺术三杰 ?3、扩展:16世纪,西欧,莎士比亚 实质: 早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享乐,反对禁欲;提倡自然个性,反对迷信盲从。 特点: 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代表人物主张贡献代表作 薄伽丘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 会 《十日谈》 达芬奇作品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米开朗其罗作品充分发挥出人体的表现力《大卫》《摩西》 拉斐尔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典雅明朗和谐的风 格被称为“画圣”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作品中热情歌颂了人的伟大和高贵“四大悲剧”、喜剧 影响: ①文艺复兴是西方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它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把人性从基督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②创造出大批精湛的艺术品和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 ③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4分)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B.自然 C.人D.政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018年4月浙江选考,19,2分)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答案】A 【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2分)【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

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等信息,可以说明其思想主张人是平等的,体现了所有人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故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思想,故②错误;材料强调“人皆平等”,强调人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这是对古人类自身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是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理性的迪拜的继承,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和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④错误。结合以上得出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2,4分)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与所学知识,显然这不是反映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排除A;材料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根据“诸神的形象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 主张:(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2)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 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4)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人文精神的起源在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中的体现。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张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四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同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 异对道德 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 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 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 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 为基础 民主政 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 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 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 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 对 文艺复兴 1.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5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资本家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文学: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被称为是“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的绘画一扫中世纪拘谨的宗教气息。难点突破莎士比亚比薄伽丘人文精神体现的 5进步性: (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要求]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历史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 (1)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要观点 ①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4)历史意义 ①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误区警示]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但并不怀疑和否定神的存在,而且还借助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进行人文思想的宣传。 二、“美德即知识” 1.社会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即“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知识点拨]苏格拉底并不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在重视道德的修养中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他不仅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而且对这一观点进行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著作:《理想国》。 (2)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3)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误区警示]古希腊哲学家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但不能说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主题一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1.如何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 (1)积极意义 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局限性 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不同点 ①对待知识上:智:重视知识的实际功效(民主政治演讲)。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演说的基础,知识是谋取“功名”的手段。 苏:强调知识和道德的结合,把知识作为“善”的基础和途径,“美德即知识”。 ②善恶观:智:认为世间是非善恶无标准。 苏:形成了明确的善的概念,他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2)相同点:研究重点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都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精神。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整理归纳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复习提示 掌握:一条线索: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二大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个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二.人文精神 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现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 三.梳理 专题一:各阶段对人文主义的不同阐述 时间★对人文主义的阐述地位 智者学派前5C ①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②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美德 即知识”,强调道德,尊崇人的理性。 起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4--17 C ①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揭露教会的腐朽与黑暗, 倡导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 ②宗教改革宣扬主权高于教权,否定了教皇权威,打破了罗马教会的 迷信,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主张信仰自由,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 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 复兴与 发展 启蒙运动17、 18C 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思想家反对神权、王权、特权,追求自由、 民主、平等;用理性勾画了资本主义国家理想蓝图,并希望建立一个 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和发展。可见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的高度。 成熟 专题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天主教会的态度 文艺复兴:由于资本主义尚处在萌芽时期,所以人文主义着只能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宗教题材揭露教会的腐朽与黑暗,反对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宗教信仰,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之路。 宗教改革:由于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由批判天主教神学转向反对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解放,宣扬王权高于神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这一时期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仍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并没有完全抛弃宗教神学的思想。 启蒙运动: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教会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启蒙思想家抛开了宗教外衣,公开向宗教神学宣战。他们否定教权,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人性的社会,天主教遭到沉重打击。 (教会是欧洲封建势力的代表)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13天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佛山高二上学期质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2.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主要观点 (1)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4)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从古代希腊到现今,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人文精神随着古希腊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字: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是西方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周国平教授曾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但其

核心是与上述内容相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是不同与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人文主义一词,无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英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这一词汇迟至1808年才由一个叫做F.J>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在乔治〃伏伊格特写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第一个世纪》(于1859年出版)。 布克哈特在其1860年出版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等概念,并做了深入的探讨。 英语“humanism”是从德文“humanismus”转译过来的。这样,“人文主义”作为指称文艺复兴中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的词汇,才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所以,在我看来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 发探究宇宙万物的实际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 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帕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 都蕴含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 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检测题附答案-学习文档

2019—2019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练(三)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1.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2.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化的希腊神话中,请神的形象和性情可人相似,不仅具们人的上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设有一一个尼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4.黑格尔曾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人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己当作目的,这里面包含着特殊的东西。”黑格尔的观点,着重指出了智者学深 A.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世界 B.没有统一的道德观 C.具有初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D.否定了众神的存在 5.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6.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 B.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 C.宣扬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 D.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7.亚里士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他意在表明古希腊 A公民政治的重要性 B.民主政体的普遍性 C.民主决策的便捷性 D.城邦政体的多样性 8.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广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9.彼特拉克说:“我恨我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基督教哲学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10.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复习知识线索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单元线索: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b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c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思想主张:a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b价值标准跟人的感觉、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标准具有相对性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评价: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①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②评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①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②评价: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B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把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意大利人才众多; ⑤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的觉醒。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 思想。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 神的复兴阶段。 2 历史作用:

西方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2)观点及代表人物: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①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哥拉 (3)评价: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为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名言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创立了逻辑学。他被称为集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 (1)背景:①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倡导个性解放。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早期代表:薄伽丘,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代表作为《十日谈》,享有“人曲”美誉。(揭露、抨击、歌颂、肯定、提倡、反对) ②全盛时期(15世纪后期):a、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b、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大卫》,其创作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他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c、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于世,被后世尊为“画圣”: ③发展与传播(16世纪):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戏剧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深刻反映其人文主义思想。 (4)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①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宗教改革: (1)背景: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③直接原因: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 (2)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 ①思想: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