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重文本理解——让“语用”能力“生长”出来

注重文本理解——让“语用”能力“生长”出来

注重文本理解——让“语用”能力“生长”出来
注重文本理解——让“语用”能力“生长”出来

把握文本特质 提高语用能力

把握文本特质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性散文,这些文章结构清晰,描摹细腻,语言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学时我们应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在关注个文本个性的同时要有类文本的共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有效的理解、积累、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意思是说,语文学习要落脚在运用上,这里所讲的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是“说”和“写”,作为一个是口头的、一个是书面的,都是输送信息,固然是一种运用;而“听”和“读”同样一个是借助嘴巴和耳朵,一个是借助书面文字,都是作为接纳和吸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语用,包括理解和表达,要以理解为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统一与综合。所以,对于状物类散文首先我们应读懂“意”,然后揣摩“言”,从而获得“法”,有了法,就基本掌握了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思路,就基本有了实践这一类文本的语用能力,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添了一块砖瓦。 一、整体感知,厘清文章顺序 就一个文本而言,首先我们要有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作者表达顺序的清晰了解,状物类文本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状物类文本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如《黄山奇松》、《广玉兰》《夹竹桃》就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还有部分状物类文本采用由点到面的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如《灰椋鸟》就按照逻辑顺序谋局布篇的,作者围绕“归林”展开描写,分别描写了灰椋鸟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的景象,条理清晰,层层推进。 二、深入言意,认识物象特点 状物类散文对事物形象的描写要比其他类文本更突出、更丰满。认识物象特点也应有“走一个来回”的观念,由整体感知走进去,然后细读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从而深度的了解物象特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文章的第四小节写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通篇读下来,学生不难感受到这是两棵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樟树。这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体验,往细节深处走一走,“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个“亮”字,彰显了樟树的生命力,将枯萎的树叶和绿得发亮的树叶进行对比,仔细玩味,樟树旺盛的生命力就表达和体验出来了。“无论……还是……,总是……”一串关联词,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填,樟树精彩的生命状态就感受的淋漓尽致。泛读和细读并驾齐驱,学生就会看到物象独特的个性,并且习得了品读语言文字言下之意的方法。

语言能力训练游戏

大动作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上肢游戏 适合年龄:0-6个月 游戏时间:累了就停 每天次数:3-4次 训练方法: 1.俯卧抬头训练:用镜子、玩具、画报等逗 引婴儿抬头,指导婴儿用两臂撑起上半 身。出生15天即可训练,满月后每天3-4 次。 2.单臂支撑训练:婴儿学会上述动作后,可 在其俯卧时用玩具在一侧手臂上方逗引 他抓玩具,在抓够的瞬间练习单臂支撑体 重的动作,两臂可轮流训练。 3.双手交叉训练:让婴儿俯卧在床边,成人 两手掌向上,与婴儿手掌合在一起,在前 面挂一个醒目的玩具,然后交叉移动手 掌,带动婴儿两臂前后运动。 注意事项:1.每次练习的时间要短,练习的次数逐渐增加。 2.做好安全保护。3.用表情和语言和婴儿沟通。 游戏名称:翻身游戏 适合年龄:4~6个月 每次时间:1~2分钟 每天次数:越多越好 训练方法: 1.拉手翻身:婴儿仰卧时,拉起一只 手,带动起身躯翻转过来变成俯卧, 也可以由俯卧再拉手变成仰卧。 2.被单翻身:将婴儿放在被单上,由 家长抓住被单的两个角,轮流拉高 或放低,让婴儿在被单里滚来滚去, 体验翻身的要领。 3.翻身过物:让婴儿能够随心所欲地 翻动身体时,在床上摆放一些障碍 物,如枕头、棉被等,让婴儿翻过 去。 注意事项: 1.喝完奶半小时以后再开始训练。 动作训练做到时间短、次数多。 游戏名称:爬行游戏 适合年龄:7-12个月 游戏时间:3-5分钟/次 每天次数:每天次数不限 训练方法: 1.两脚交叉训练:在婴儿腹下垫个枕头,呈俯卧位,成人用双手抓住婴儿的踝部,做前后弯曲动作,交叉进行训练。 2.双侧交互爬行:爬行时,右手前进,左脚跟进,然后左手前进,右脚跟进,如同四足动物行进的姿势。 3.上下斜坡爬行:在有上下斜坡的地方爬行,可使前庭平衡系统得到充分训练。 4 .跨越障碍:在婴儿前面放一枕头或考点等障碍物,设计一些简单的情节,在前方放一些色彩鲜艳、能够发出声音的玩具,来增加婴儿爬行的兴趣,鼓励婴儿爬过障碍。 注意事项:布置一个安全的爬行环境,可铺放具有弹性的软垫。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穿得过多过紧或过长。方法灵活,不要强迫,多鼓励婴儿,使婴儿感受成功的乐趣。 游戏名称:有趣的球 适合年龄:1-3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随时可做 训练方法: 1.滚球:成人与婴儿面对面坐下,把脚分开, 轮流将球滚给对方,在抓接球的过程中, 训练婴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抛球:让婴儿抓着球用力往外扔。可以在 墙上、地上画一些明显的标志来增加兴 趣,这是训练婴儿放松肌肉和关节的有效 办法。 3.踢球:把球放在地上,让婴儿踢着走。 注意事项: 1.随时用表情和儿语与婴儿沟通。 2.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3. 布置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可铺放具有弹性的软垫。 4. 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穿得过多过紧或过 长。 5. 方法灵活,不要强迫,多鼓励婴儿,使婴儿 感受成功的乐趣。 精细动作技能训练 游戏名称:取物训练。 适合年龄:1~6个月。 每次时间:1~2分钟。 每天次数:有机会就训练。 训练方法: 1.抓握游戏:在家里或托幼机构中摆一些小巧 玲珑的东西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如小块积木、 塑料球、小瓶子盖、铃铛、海绵条、绒毛动物、 橡皮娃娃、吹气玩具等,最好形状、颜色、质 地各不相同,抓握的距离也经常变化。通过接 触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可以丰富婴儿的触 觉经验,锻炼手的抓握本领。 2.敲击练习:准备一些可以互相敲打的玩具, 让婴儿随时拿过来互相敲打。 3.碰触悬挂物:在健身架、婴儿床等上悬吊一 些色彩鲜艳的球或者会翻跟头的小熊,让婴儿 练习抓这些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 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 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 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双手协调训练 适合年龄:3个月~3岁。 每次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随时随地。 训练方法: 1.双手抱物:喝牛奶时,让婴儿自己两手握住 奶瓶,自己送到嘴里,喝完后自己拿开。 2.捏取练习:在给婴儿添加固体食物时,可以 把饼干或烤馒头片掰成小块,放在干净的盘子 里,让他自己捏着吃,练习拇指、食指对捏。 3.生活练习:让婴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打球、拍手、吃饭、喝水、拿水果、穿脱 衣服、搬椅子、搬桌子等。 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 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 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手眼协调训练 适合年龄:6个月~3岁。 每次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不限。 1.造型组合:让婴儿用长、方、圆等不同形状 的积木或插塑玩具,按照各种造型进行组装。 2.穿珠子:让婴儿把中间有洞的珠子,用一条 线穿起来练习手眼协调。 3.涂涂画画:准备纸和笔,1岁以内的婴儿可 在纸上随意乱画;1岁半左右可以模仿画出直 线、方框等形状,2岁以前的婴儿,可以用蜡 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磁性画板笔、铅笔、 圆珠笔模仿画“口”型,在未完成的图画如小 房子上添一个“窗户”,甚至“创作”一个气球、 一块带芝麻的烧饼、一条小鱼、一个人脸等等。 还可以让婴儿用手指蘸上水,在带有热气的玻 璃上、茶几上画;用小棍在沙土地上信笔涂鸦。 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 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 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搭垒积木 适合年龄:1—3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精神好,可随时进行。 注意事项: 1.准备安全的积木 2.游戏时不过分追求技能的结果。 训练方法: 1.分堆:让婴儿把大的和小的积木分 别摆放在不同的地方。 2.搭梯:先把一块的的积木摆平,再 拿一块小的积木放到上面,反复训 练,让婴儿体会积木的摆放方法。 3.放手:让婴儿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 搭建图形。用二块、三块,很多块 搭起来,推倒重搭。婴儿在积木 倒塌的声音中会获得愉快。 语言能力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语言准备训练 适合年龄:0~12个月 游戏时间:随时进行 训练方法: 1.聊天:将婴儿抱在怀里,用目光和声音多与 婴儿聊天,如“宝宝饿了,我们现在吃饭好不 好”等,也可经常呼唤婴儿的名字,让婴儿作 出反应。 2.模仿训练:家长与婴儿面对面交流,做一些 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让婴儿反复进3.行模仿训 练,如“爸爸、妈妈”等。 4.说做练习:有成人边说边表演动作,让婴儿 进行模仿,然后由成人说,婴儿自己来表演, 如“笑一个、拍拍手”等。反复练习,可以使 婴儿自然而然地把动作和名词联系起来。 注意事项: 1.对婴儿的语言训练经常性地进行。 2.成人要注意语言发音的规范。 3.要在温和的情境中训练。 ☆游戏名称:说话训练 适合年龄:12~36个月 游戏时间:1~3分钟 练习次数:随时进行 训练方法: 1.看图说话:与婴儿看一些有关科学、自然、 生活方面的图画书,边看边讲,让婴儿模仿成 人的语言练习说话。 2.练习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婴儿比较 熟悉的东西,边看边提问,让婴儿用语言回答 问题,如“这是什么?”“这个动物在干什么?”。 3.完整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婴儿的活 动,随时启发婴儿用基本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 如“我要喝水。”“妈妈上班去了。” 注意事项: 1.婴儿的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 2.说话训练要考虑到婴儿之间存在个体差 异。 3.传递给婴儿的语言信息要言简意赅、丰富 多样。 游戏名称:模仿声音 适合年龄:8个月—1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精神好,可随时进行。 注意事项: 1.多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 2.用“儿语”声调与婴儿交流。 训练方法: 1.选择一些动物叫声、喇叭声等定时 播放,鼓励婴儿模仿。 2.在满足婴儿吃、喝、睡等基本需求 后,与多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 做一些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让婴儿 反复进行模仿训练,如爸爸、妈妈 等。 3.从生活中取材,开始由成人一边说 一边表演动作,让婴儿模仿。然后 由成人说,婴儿自己表演,如笑一 个,再见。 1

浅谈小语语用训练

浅谈小语语用训练 发表时间:2017-05-24T17:03:08.5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作者:马英[导读] 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5230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要通过教材分析找准“语用”训练点,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理解能力。 一、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此四点,才能使语言训练更富实效,进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所谓书面语言,就涉及到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要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朗读、默读、说话、口答、笔练等一系列训练。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理解,即读懂文章。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即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做准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大家在教学中都重视启发学生发言,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机会不少,但是,说得多不一定是训练。如果让学生发言只是为了说出课文内容,而不管用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通顺规范、简练生动,说得再多也达不到训练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果着眼于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倾听,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进行归纳和重现,引导学生对别人和自己发言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修正、重说,以至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进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领悟到一些语汇、语法和修辞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算得上是训练。 比如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写了5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得清楚而有条理,但提问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本课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听了学生的发言,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由说得正确到说得精练,这是一个训练过程。 三、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复述是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检验,又在检验中训练了表达能力,是一种容易操作而富有成效的训练方式。 思维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过去这类常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不在训练形式本身,而在于做法的不当。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到有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而比较多见的是教师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你喜欢这一句,他喜欢哪一句,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些做法是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违背的。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这样的练习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恰当的练习题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通过练习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用与交际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语用与交际》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I.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your own words (每题2分) 1.What i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is to help listeners to narrow down their choi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2.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ixis and context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deixis and context. 3.What is the gestural use of place deixis If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lace deixis must rely on gestures, then it is the gestural use. 4.How do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xplain language in terms of meaning It explains language from functional, communicative and contextual aspects. 5.How many maxims are there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what are they Four. They ar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ation maxim and manner maxim. 6.Who invented the term “Pragmatics” Charles Morri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7.What are the three sub-branches of semiotics They are syntac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8.What is Car nap’s u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s” Basically Carnap understands Pragmatics as what Morris has pointed out, but specifically speaking, Carnap thinks that Pragmatics should study indexicals in language. 9.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studying Pragmatics One advan tage of studying language through pragmatics is that we can talk about people’s intended meanings, their assumptions, their purposes or goals, and all kinds of actions (for example, requests) that they are performing when they speak. 10.Is grammatical mistake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tic mistake is not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11.Why pragmatists study motion verb under place deixis Because motion verbs contain a kind of built-in direction 12.Why don’t people say what they mean in communication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co-operative, polite and save their own and other’s face. 13.What does CP stand for in Pragmatics In Pragmatics, CP stands for co-operative principle. 14.What is posi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liked by others, or the need to be accepted and treated as social equals. 15.What is on record On record is a technical term, referring to utterances not directly addressed to others. 16.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studying Pragmatics One big disadvantage of pragmatic study is that all these concept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nalyze in a consistent and objective way. 17.Is semantic mistake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No. Semantic mistake is not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18.What are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hrase “Jane’s ca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are the car owned by Jane, the car kept by Jane, the car rented by Jane etc. 19.Is time part of context Yes. Time is part of context

基于文本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

基于文本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8-12-17T16:24:50.3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作者:王毅[导读]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加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青田县城西小学323900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加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要基于文本语言展开,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语用训练更高效。基于此背景,对“品味文本语言,夯实语用基础;揣摩文本语言,培养语用思维;紧扣文本语言,组织语用训练”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语言语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本身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以及综合性,是促进语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指导和关键载体。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所以,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并准确的使用语言。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发掘潜藏在其后的深厚情感,同时还要关注课本的表达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品味文本语言,夯实语用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都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进行品读和赏析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语感,促进语言积累。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要聚焦于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为日后的语用打下扎实的根基。 1.品味精彩词语,夯实语文基础。在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精彩的词语,这些词语能够为课文带来勃勃生机,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这部分精彩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语用训练,这样,就自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在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阅读的任务,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这一景象。很多学生在阅读之后纷纷发言:在这句话中,一共使用了四个“一会儿”,由此可以感受到火烧云颜色变化之迅速;同时还使用了“金灿灿”以及“红彤彤”等词汇,既能够感受到火烧云明艳的色彩变化,也能够展现其色彩的丰富性。教师顺势向学生提问:作者在描绘火烧云中使用了哪些不一样的色彩?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之后发现:在描绘火烧云的颜色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色彩,还结合了葡萄、茄子等日常中极为普遍的事物,这样才能够使读者的感受更真实。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在描绘火烧云的过程中使用了那么多颜色,你是否可以借助一个四字词语对此进行描绘呢?学生们纷纷踊跃回答:绚丽多姿、五颜六色、色彩艳丽、五彩斑斓……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基于作者的特殊表达描绘这些颜色。经过简单的思考,学生们便纷纷说出;鹅黄、柠檬黄、大红大蓝等各种各样的词汇。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品味课文精彩词语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对火烧云的颜色生发更丰富的想象和感受,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语,从而为开展语用训练奠定了基础。 2.品味经典句式,夯实语用基础。很多作者在课文中使用了非常经典的句式,就是为了突出表达效果。学习过程也可以就此展开,对经典句式的分析,既要了解句子结构,也要把握表现效果,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语用训练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在第四自然段连续使用了四个“有的”,很显然,这句话的表达极具特色,教师在组织学生品味和理解之后,让他们对这个句子的特色和优点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利用四个“有的”能够把西沙群岛的富饶写得很详细;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句式能够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有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排比句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突出文本的表达效果…… 以上案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品味,这样,不仅让他们把握了排比句的特点,并且,能够让他们体验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从而为他们在自己写作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揣摩文本语言,培养语用思维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很多教师不再使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模式,针对阅读教学更多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基于阅读过程体会文章之美。但是,读的过程还应链接写作手法,否则学生就只会重视阅读,对于促进其语用能力的提升来说极为不利。由此,在组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基于合理的方式和策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作,促进语用能力提升。 1.揣摩语言形式,培养语用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情感,同时还要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表达手法,能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来”的含义就是理解课文,体悟课文情感;而“回”则是基于逆向思维的方式,当学生已经掌握课文情感之后,需要基于此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感受语言遣词造句的精妙,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以《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对文中所涉及的事例进行总结,之后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1)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按照从古至今的阐述方式进行了说理,而且这三件事都发生在中国,这是为什么呢?(2)为什么课文中所涉及的事例不仅仅局限于名人,还有普通人呢?(3)三个事例的阐述顺序是否可以改变?当学生对这一课文展开深入阅读和分析之后,就能够从中了解到:这篇课文的阐释是基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待人”而开展,所以这些事例应当发生在中国,因为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所以应涵纳所有的中华儿女,不能只包括名人,还应当包括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课文中所谈及的三个事例,实际上是有序的,是层层递进的:牛皋需要别人的帮助,首先就要做到礼貌待人;小孩对不起别人时,要做到礼貌;他人对不起周总理时,周总理选择的是原谅。这三个事例能够非常充分的展现我国以礼待人的传统美德,所以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紧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同时还结合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表达目的。通过这一过程必然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法,保证了高效的教学实效。 2.揣摩语言修辞,发展语用思维。王荣生教授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怎么读”与“读什么”,应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可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类型选择恰当的关注点以及突破口,或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姿态。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修辞手法,并展开深入揣摩,以此促进其语用思维的发展。

利用文本范例 落实“语用”训练 论文(2017—2018)

利用文本范例,落实“语用”实践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实验小学陈碧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深度挖掘文本的秘妙,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语用”实践。 一、以仿促用,关注语言形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什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呢?实践告诉我们,是教材中的文本。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仿说、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语言积累,而且能丰富他们独特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1. 词语仿说。积累词汇的好习惯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地养成,因此,可以在文本学习中关注词语的特点,进而进行仿说练习,在仿说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我抓住“圆圆的”“绿绿的”这些短语,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感受荷叶的特点。然后再出示大树、白云、湖水等图片,引导学生仿说“_____的”。这样的仿说训练,既能让学生感受事物的特点,也促进了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2. 句子仿写。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我们应挖掘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发现其特点及规律,从而迁移表达的方法,提高小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树和喜鹊》时,通过品读句子,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句式——“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孤单”就是只有一个的意思,说明树和喜鹊都只有一个,没有朋友来陪伴,他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进而我引导学生用“___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 ”说话。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很精彩。如:“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她是小学生,我也是小学生。”“小明会唱歌,我也会唱歌。”句式仿写训练,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灵活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这样迁移写作方法,为今后写片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片段仿写。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段落表达方式,可以凭借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对比读,找出其中表达的规律,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们会发现,文中3、4、5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当学生弄清段落的表达方式后,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有孩子这样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树林里。他看见袋鼠竖着尾巴,在吃果子。小壁虎说:“袋鼠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可以吗?”袋鼠说:“不行啊,我要用

找准语言训练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找准语言训练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黄陂前川五小陈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细读文本,认真钻研文本,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点 课标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只有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体会关键词、关键句对体现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三年级上册《“我喜欢昆虫”》第一自然段中有个句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根据课标这一要求,以“受难”这个词为训练点,设计了以下训练过程:⑴理解词义。通过在字典中查“难”的意思,理解“受难”这个词语的意思。(遭受灾难)⑵换词练习。“受难”可以换成什么词?(受苦)⑶比较词语。“受难”和“受苦”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受难”,而不用“受苦”?⑷安妮认为被关进玻璃瓶的昆虫是在“受难”,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语言训练过程从理解词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比较词义、感悟品味语言,体会词语表情达义的作用,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二、根据单元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应着眼于整个单元,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如《春的颂歌》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春的颂歌》、《风筝》、《美丽的槐乡》,古诗《村居》和一个语文乐园。通读整组教材,可以发现本单元是以“春天”为话题的。本单元的习作是“谁把春天带来了”,让学生把春天里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根据这一习作目标,把《春的颂歌》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确定为“学习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文中写小草的句子“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它们有的点点头,有的弯弯腰,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活力。”在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换上鲜绿的新衣、点点头、弯弯腰等等)再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说说春天的景物。学生说:“小溪哗啦哗啦地唱起了歌。”“迎春花展开了美丽的笑脸。”“小草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 三、根据文本特色确定语言训练点 文本特色是一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每一篇作品都有其多方面的特点,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情节结构方面的,语言特色方面的等等。我们没必要把这所有的特色一一加以分析,而是结合年段特点,选取其中一、两处作为语言训练点。 1、根据文本“空白”找训练点。

语用题训练(教师版)

专项训练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 ....,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C.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 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 ....,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D. 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 .. 加霜 ..。 17.C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公投如果通过,苏格兰将结束同英国的三百年“婚姻”,成为独立国家,而英国也将“一夜分裂”。 B、从美国和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剧烈下滑,达到17%—18%以上。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成本的增加使西方公司不再能够在中国获得象10年前一样的暴利造成的。 C、回顾“占领华尔街”的三年历程,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头一年轰轰烈烈的情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直奔曼哈顿的富人聚居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传遍全美。 D. 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18.C A项,语序不当,因为有两个主语,所以“如果”应该放 在“公投”前。B项,啰嗦重复,成分多余,“原因是因为”与后 面的“造成的”累赘。D项,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大”。 【考查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 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

选择并有效设计低段的语用训练

选择并有效设计低段的语用训练 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到底应当如何教语文? 提到这个话题,心情不免有些沉重。看看当下的小学语文: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孙双金倡导“情智语文”、薛法根提出“智慧语文”、窦桂梅高举“主题教学”、盛新凤提出“和美语文”····· 还有什么“单元整合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真可谓各门各派、五花八门。 虽然有这么多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当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却对小学语文教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缺少语文味”。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的语文教学才能有语文味呢?笔者个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抓住了“语言文字运用”这六个字,自然就有了语文味。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去发现,去挖掘文本的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实,教材中的很多生成的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训练点,一个标点,一个好词,一个好句等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训练点。挖掘好文本中的训练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教

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关键点和激发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关键点、激发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不懈努力分不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从低段语文教学如何选用并有效设计语用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识字教学抓住基础性和实践性,落实语用训练点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的份量,要让识字教学很好地为阅读服务,就必须在它的基础与实践上下工夫。一字一字地识记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能够识记住生字,同时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用能力的培养,岂不更佳?不久前,看了一节低段的《小松鼠找花生》识字教学课视频,笔者感触颇深。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有两个非常精彩的设计: 一是“种”的生字教学。 师:同学们,“种”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了吗?齐读一遍。 (生齐读“种”字) 师:如果把它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读准它吗? (师出示句子: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

【语用题练习】2019年语用题练习

2019年语用题练习 20.下面是某省作协的一则通知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语言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遵照中国作协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的通知要求,我省参展作品的推荐工作现已开始。请相关单位接到通知后,积极向省作家协会推荐符合条件的作品。如无符合推荐条件作品,就不要报。推荐时间由通知颁布之日起,至4月15日止。具体参评条件都写在中国作家网:https://www.doczj.com/doc/aa7772191.html,。(6分) 20.“遵照“改为“根据” “参展”改为“参评” “就不要报”改为“可缺报” “颁布”改为“下达” “都写在”改为“详见” 21.请仿照示例,从朱自清(作家)、冰心(文学家)、程千帆(国学大师)、周星驰(影视明星)四位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句式、阐释角度与示例不必完全一致,表达应准确连贯,不超过90字。 示例:诗人戴望舒的名字取自“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意为神话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有迎取光明之意。他的创作正是他在那个黑暗时代虽孤独苦闷却仍对光明有着执着追求精神的写照。

21.【示例】朱自清: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字取自“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他的为人,正是他在那个荒乱时代虽物质清贫却始终廉洁自守保持清白的写照。 冰心:现代文学家冰心的名字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意为纯净高洁的心。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作家生活在战乱年代,却依然能够坚守本心的纯真和执着。 程千帆:国学大师程千帆的名字取自“沉舟侧畔千帆过”。也许正是这个名字被赋予的坚韧乐观的力量,使他在经历文革后的人生暮年,依然能够老当益壮,取得卓著的成就。 周星驰:影视演员周星驰的名字取自“俊采星驰”,用此为名,表示希望他一生星光璀璨、纵横驰骋、光明不凡的寓意。事实证明,周星驰确实不负所望,成为影视界的一颗耀眼明星。 (诗句引用准确2分,对名字阐释合理清晰2分,表达准确连贯2分。注:名字阐释可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成长历程等。答案不唯一,自圆其说即可)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高度敏感。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低于人类,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有一种叫苜蓿的植物,在欧洲能正常生长;被移植到非洲后,它会额外分泌一种激素,使得羊不愿意去吃,达到保护自身种群的目的。 ①以便______②只是______③甚至______④但______⑤而且______

利用文本语言 以读促写

利用文本语言以读促写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选题的理论意义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标准》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第一学段只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进而要求“积极习作素材”。面对学生怕写习作的心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面对新形势下的课改,我校语文教师敢于和善于突破已经形成的误区,正视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积极寻求写作教学改革的出路。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从文本语言入手,利用文本语言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学会做人。通过对文本的欣赏、仿写,渐渐根除学生对作文选的依赖。利用文本语言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成为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 2.应用价值 利用文本语言,积累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言:“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利用文本语言,指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去与作品文本、作者真诚、深入的“对话”,了解作家观察生活及其思维方式,学习作家的思想与人品,以积淀他们的写作知识、技巧,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真诚,创新之语才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3.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对小学生“大量阅读,自由成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天津市武清区英华国际学校小学部“以读文本,读中悟写,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导链式实验操作模式;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姚竹青老师的快乐作文教学法等,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大量阅读自由成文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他认为如能达到下述六点要求,书面语言的教学就能产生最大的效果。运用学生的经验;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通过阅读典范的文艺作品,发展儿童对优美词语的语感,教会他们从构思、语言和风格方面将自己的作文同典范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