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0年前的经典老照片 不可不看....

120年前的经典老照片 不可不看....

私藏!100多张大连百年前的老照片,感受大连的旧影!

私藏!100多张大连百年前的老照片,感受大连的旧影! 百年前的大连是什么样子 你知道吗?你是否了解 昔日的大连是什么模样 ▼ 一百年前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一个叫“青泥洼”的小渔村(1860年大连全景) 一张张老照片带着岁月的痕迹把我们拉回历史的各个瞬间......跟着潮妹脚步穿越到过去看看那时的大连吧- 百年前的大连- 1903年大连的冬天▽ 沙俄统治时期的大连市街▽ 1903年的市区北郊▽ 日俄战争后的市区一瞥▽ 1911年的市区西南郊▽ 1916年的大连市区局部▽(今中山广场东北区域)山县通街景▽(今中山区人民路)30年代的市区东南郊▽(今老虎滩一带)1934年大连市区▽(今昆明街一带)日本桥(今胜利桥)▽1899年兴建初为木结构桥,俄国街木桥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当局于1907年开始将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08年3月完工,称日本桥大连解放后改称为胜利桥港湾桥▽位于大连港客运站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8年12月建成常盘通街

景▽(今青泥洼桥)北沙河口▽ 达里尼行政街▽(今西岗区团结街)图中远景楼房为当时的达里尼市政厅办公楼大连解放后曾被用作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舍俄罗斯街▽位于今胜利桥北,上海路北段1904年的俄罗斯街入口▽ 20世纪30年代的浪速町▽(今中山区天津街)1933年时的浪速町商业街▽(今中山区天津街)1937年时的浪速町▽(今中山区天津街)1938年时的大连信浓町街景▽(今长江路胜利桥至青泥洼桥)监部通街景▽(今长江路胜利桥至民主广场)石道街▽ 1915年的小岗子全景▽(今西岗区北京街)1904年的尼古拉耶夫卡亚广场▽(今中山广场)1910年的大广场▽(今中山广场)1935年的大广场▽(今中山广场)1921年的大连西广场▽(今友好广场)20世纪30年代的大连港全景▽ 城子坦▽ 中日甲午战争前的旅顺口▽ 金州城▽ 1914年的金州街景▽- 那时的民俗风情- 正月民间祭典▽街头耍猴▽ 凿冰采贝▽ 街头小吃▽ 祭孔▽每年春秋两季孔庙内都举办祭孔大典祭祀场面非常

【天津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津城影像

【天津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津城影像 “照片选自日本1909年出版的《北清大观》,此书为“庚子事变”后日本占领军所出纪念册,内容包括日本军队图片及北京、天津等地风景名胜、民俗图片等,拍摄时间距今已有百年以上。所谓“北清事变”,是日本人的叫法——准确的说,这是清末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所下的定义。注: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图片说明 天津德租界威廉街(今解放南路),德国总领事馆,司令官邸和德国俱乐部等都在这条路上。德国的北清纪念碑上就站在这条路的终端(解放南路与浦口道的交叉口)。 图片说明 德国的北清纪念碑:身穿铁甲、手持宝剑和盾牌、武士派头的铜像乃卢兰德铜像。是为纪念因征服法国有功而被德皇封为边疆伯爵的卢兰德而建的,位于今解放南路与浦口道的交叉口。铜像建立时间为1906年之前,1918年德国战败后,被在津的英、法、美等国的商团所推倒。 图片说明 俄国北清事変紀念碑,位于俄国公园内。俄国公园建于1902年,占地105亩,位于海河东岸原俄国租界领事路(今

十一经路)和花园路(今十二经路)的临河地段,是天津唯一临海河的租界公园。 图片说明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在英租界。这是从维多利亚公园看利顺德饭店。 图片说明 维多利亚公园和金色大厅(戈登堂),在英租界。 图片说明 天津赛马场主看台 天津赛马场跑道19世纪末,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在当时佟楼一带开设了赛马场,当年的赛马场,它与友谊俱乐部毗邻。19世纪末以后,天津赛马运动和博彩,轰动影响了这个城市的许多方面。占地206亩、由2400米的椭圆形跑道,能容纳上千观众。每个马身上拿烙铁烫字,也有编号。骑马师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10分钟、20分钟就解决一场,每天开若干次赛马。冬天下雪,夏天下雨不能使用,春秋时马场最为活跃。看台就象今天的大体育场,设有主席台,相当讲究。 图片说明 英租界内的娱乐场 图片说明 英租界内的俱乐部

农村老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

农村老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 文字:李月贵图片:手机拍摄/网络图片编辑:李月贵一、农村改革开放前(生产队时期)的老照片生产队,一个50、60后的朋友们熟悉而又平常的词汇,一种在我国农村延续了多年的最基层的社会形式,我不想评判它的是非功过,只想记录我在那个年代,作为孩子的印记。从我记事起,就有了生产队(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我家属于内蒙古凉城县厢黄地人民公社西厢大队的第六生产队,全队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那时的村民叫社员。几千年单干独斗的农民,经过合作化组织起来,成为一名集体生产队的社员,所有的生活来源就是以参加劳动而得到工分,再由工分折算成粮食与柴草,成为一个家庭的最基础的生活来源。他们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下面是农村改革开放前的一些生产、生活场景图片:▽社员们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吃饭、做活▽六、七十年代,好多农民穿的都是打补丁衣服生产队时期的社员家里都比较贫穷,农民花钱买一身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四、五年不买新衣服是常见的事,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以此类推,好多人的衣服

上都是打补丁。不仅仅社员贫穷,就是生产队也很穷。农民不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自己养猪,养鸡以及其他家畜,如果那个农民自己养家畜,就要被批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60年代初大队组织社员学文化▽红卫兵长征大串联的激情岁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除“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六、七十年代农村社员家吃饭场景那时社员很贫穷,生活水平低,常年吃的都是土豆、谷黍和玉米等粗杂粮,小麦吃得很少,只是逢年过节才有白面吃,吃顿饺子就是最大的美食了。因为我的老家没有水浇条件,完全靠天吃饭,小麦产量很低,再加上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收成非常低。如果不能风调雨顺,那一家人、一村人都会惶恐,因为父母那一辈人对一九六0年前后的大饥荒记忆深刻,他们用“艰年”来表达饥荒年代。那时候生产队的小麦都要大量上缴,叫做“交公粮”,也是“支援国家建设”,上缴的比例我不太清楚,可能不低,所以分到社员们手中的更少了。当然,如果生产队一年粮食产量比较低,上级会救济一下,名称叫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8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一): 老照片的故事 翻开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那里面记载了我们许多童年的趣事,也记载一些痛苦的事。但不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搞笑的那些照片都是值得我们去回忆的,虽然并不十分的甜美。 不经意,我的目光触到这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极其出众,对于我来说十分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我和幼儿园的同学把手中的同学伸向蔚蓝的上空,迎接那一年的校庆。 记得,那是准备校庆的时候。由于年龄关系,我们要离开幼儿园,离开亲爱的老师。小时任性的我,一想到要与伙伴们分别,就连校庆也是闷闷不乐的。老师伙伴们明白这将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校庆,为了让学校气氛活跃,有的家长还买来烟花与伙伴们共庆。老师们与师生唱起了大家都熟悉的校歌。都笑得如怒放的花朵般美丽,彩虹般多姿多彩。这一天,大家都累了。 老师们千叮万嘱,期望我和其它伙伴们勤奋努力,给家人争光,还送我们每人一首小诗。 在那个晚上,望着那空中荡漾的迷人的星火,我和伙伴们兴奋的把手迎向天空。就在那一刻,相机留下了这永恒的美丽瞬间。 从家长们的目光里,我似乎看到了那股暖暖的爱的河流;那条长长的情的丝带;那个硬硬的岩石般的期望。 诚然,岁月如歌而过,但儿时就已埋下的真情与期望却还存在;即使,海枯石烂,那深情的一刻将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张乘载期望的照片不仅仅记下了我儿时的笑脸,还记下了幼儿园灿烂的夜空。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二):

老照片的故事 翻开儿时的相册,心里总觉得一股暖流流过。回想儿时,总想着快快长大,但是长大后,又觉得后悔当初许下的愿望。如果永远是个孩子多好啊!我常常这样想。 打开老相册时,才能发现自我小时候是多么的天真浪漫,活泼可爱。目光随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划过。许久,我的目光渐渐停住,落在两张一哭一笑的照片上,好像时间定格在那里。一张是我哭着的相片,一张是我笑着的照片,那里头隐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母亲对我说,这两张照片都是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照的。一张哭的照片是大人们都不在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大哭大闹,如果没人听到,或者是没人来看着我,我会一向哭下去,哭道没声了还继续哭。妈妈当时被吓坏了,以为我出了什么事。之后才明白是怎样一回事。爸爸明白了就在我哭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做个纪念吧。 我听了,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原先我小时候还有这种事! 之后,妈妈又跟我说另外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大家都明白夏天炎热,人们都会去买西瓜吃。而我是却是家里最爱吃西瓜的家伙。六个月大的时候,爸爸买了一个西瓜,我闹着要吃。无奈之下,爸爸只好切下一块给我吃。 我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刚长牙,我就慢慢的啃呀啃,汁水顺着我的嘴角流下,我则慢慢地享受着人间美味。爸爸拿起照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这张照片。 听完,我的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无法形容的感觉。但是,我觉得我很幸福!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三): 老照片的故事 虽说雁过留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不着痕迹的流

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

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 你肯定没有见过这样的雷峰塔和白堤破旧不堪?可别 嫌弃!这就是100年前的杭州!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回顾杭州百年变迁原来老杭州长这样! 百年杭州 20世纪初,杭州,西湖断桥。1906年,杭州,路边的穷苦人。 迈耶/摄 1906年,杭州,西泠桥。这里荒草丛生,苏小小墓依旧清晰可见,后面是有名的宝石山,不知为何当时的山上到处都是光秃秃一片。1910年,杭州,西湖断桥。1915年6月28日,杭州,市场里的小贩在卖荸荠。杭州,延龄路,就是今天的延安路。西德尼·甘博/摄,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1917年,杭州,礼拜堂学校的男孩。冬天的杭州没有暖气,每人手提一小铜炉取暖。1917年,杭州,抽烟的老人。运河杭州段有不少船民世代以船为家,这是一个船民的小男孩。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牛车拉柴禾。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1918年,杭州,一位算命先生。1918年,杭州,运河里装

载木材的船只。 西德尼·甘博/摄 1919年,杭州,剪刀匠。1919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西德尼·甘博/摄 1919年,杭州,制伞店。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私塾学童。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用牛拉水。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六和塔旧景。这张照片估计是站在当时的之江大学内拍摄的。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从西冷桥洞遥望保俶塔。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清波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它就被拆除了。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之江大学运动场,就是现在的浙大之江校区。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15篇)完美版

《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一): 老照片的故事 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一个个故事。打开影集,一件件高兴的事、悲哀的的事都浮在我的眼前。这些都会让你想起从前,回忆过去。看、这些照片、似乎让我想起了以前。 记的我小时候,爸爸妈妈都上班了,奶奶悄悄的把我抱上了火车到了奶奶家,下班回来的妈妈以为我丢了,之后才明白奶奶很亲我看到爸爸妈妈上班没时间照顾我,才悄悄的把我抱走的。 在奶奶家,奶奶爷爷请人做小车,每一天把我放在小车推出去玩,那时我才1岁左右,不会吃什么东西,可奶奶还是给我买了许多东西喂我吃,我吃的撒在地上的东西,奶奶用嘴吹一吹,舍得不扔了,就自己吃了,尽管这样,奶奶还是整天乐呵呵的。 那时奶奶已经满头白发,身体也不好、走路气喘吁吁的,但是奶奶还是坚持照顾我,有一天奶奶正准备吃饭,突然心脏病发作了。就这样,奶奶离开了她疼爱的孙儿,在我带来的哭声中走了 记忆是风,挥之不去,一向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一刹那,记忆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飞的花,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承载着我的思念。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使它开出了花,我轻轻擦了擦手中的老照片,把它贴在脸上。 我看了看手中的照片,阳光倾斜在奶奶温柔慈祥带有皱纹的脸上,银色的白发在光下闪闪发亮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二): 老照片的故事 每家每户都有一些值得纪念的老照片。 看着这些老照片,过去的岁月就会重新在眼前浮现,以前有过的欢乐和悲伤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我家也有一些老照片。闲暇的时候,我常常翻出这些老照片。 这些老照片已经存放很久,是对过去岁月的真实记录。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写完作业的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想看电视,又没有好看的节目,于是,我就在家里翻箱倒柜起来,期望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玩意。 我翻啊翻啊,最后有了收获一本红色的相册。翻开一看,有几张小不点的照片。她是谁呢?又翻了几页,我看到了一张妈妈和小不点的合影。我想:照片上的那个小不点也许就是我。 有一张照片,那个小不点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 有一次,妈妈对我说:你小的时候个性贪吃!我听了后很生气,问妈妈为什么。 妈妈说:你小的时候个性喜欢吃饼干,一看见饼干就让我给你买。你每次吃饼干的时候,都是先要一块,尝尝好不好吃。如果好吃,就再要几块。但是,那时侯你还小,一次拿不了几块,于是,你就把饼干夹在胳肢窝里,实在没有地方放了,你才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想:这张我吃饼干的照片就应就是那时照的吧。 看了很多我小时候的照片后,我突然觉得:我小的时候是那么地天真可爱! 然而,过去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陪伴我的,只有这些年代已久的老照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三): 老照片的故事 在我爸爸的相册里,有许多十几年前我爸爸出差时拍下的照片。爸爸几乎走遍了华东地区。那些照片就像秋的落叶一样,记载着春的生机。有在杭州拍的,在北京拍的,还有在南京,黄山,上海等地拍下的。我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些照片,看着爸爸身后那些优美的景色,十分羡慕。却不明白这些照片后隐藏着多少爸爸辛酸。 我爸爸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小山村里,家里还有五个孩子。奶奶省吃俭用地供着五个孩子上学,但最后只留下了学习最好的爸爸,其他的孩子都辍学了。爸爸便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更努力的学习。那时候爸爸的学校,就只有几间破土房,下雨时还会漏水,桌子都是些凹凸不平的石桌。就连作业本,每个孩子都只有一本,写完了后把字全擦掉,再重新写。那时候爸爸天天吃不饱饭,饿了就在别人挖过的红薯地里挖一些红薯根吃。放学回家后还要帮大人干农活,到很晚时才能点着一盏昏暗的小煤油灯写作业,学习。爸爸用的橡皮擦就是一块破旧的胶皮,就连一根铅笔都要用很久,短到拿不住时,就在上面接一根竹管继续用。 爷爷奶奶都不识字,遇到不会的题时,爸爸只能走一大段山路去问老师。从

珍贵的老照片橡胶老前辈

珍贵的老照片:新中国第一代橡胶老前辈 2010年11月5日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将迎来成立五十五周年纪念日,北院将举办职工、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一起参加的文艺联欢活动。在此之际,发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以纪念和缅怀为新中国建立最早、综合性最强的第一个橡胶工业研究院而做出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们。 这张照片是1959年在(北院的前身)化工部橡胶工业研究所前的留影,由第一任所长蔡锡林和研究所技术专家、科研人员,欢迎苏联橡胶专家卡尔民博士一行的留影。 照片中北院这些老前辈大部分已过世了,但他们为后人留下那种坚毅的创业精神,当时我国的橡胶工业还很落后,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冲破当时资本主义国

家对我国的各种技术及资料文献等的封锁,克服各种困难为我国橡胶工业科研与技术的发展付出艰辛的努力,他们深入工厂一线,平易近人,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作风,以至今后人谈起依旧难忘,他们搞出了我们国家急需的各种轮胎及橡胶制品(包括军品),合成橡胶助剂,建立一流的橡胶技术情报室,六十年代还在院内建立了橡胶学校,他们桃李满天下,为北院和许多企业培养大量科技人才。他们年事已高时,依然为推动我国与世界的橡胶技术交流做出不懈的努力,八十年代,使我国成为国际橡胶会议的会员国,后能使我国在1992年和2004年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橡胶会议。他们老年了依然敬业工作,有的还带病撰写专业书籍等发挥余热,为橡胶工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曾在1989年四十周年国庆节前夕,化学工业部、中国橡胶协会、中国橡胶学会联合表彰,建国以来为中国橡胶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颁发奖杯,北院有十二人获奖。这张五十年代老照片中有其中的5人获奖,他们分别是:蔡锡麟(原院长、中间)、李椿芳(原总工,右三)、周国楹(原副总,左一)、吴祥龙(原副总,左二)、郑正仁(原副总,右二)。在六七十年代橡胶行业流传着北院有“四大金刚:周、吴、郑、王,”照片中有其中的三位,虽然他们都相继离开了我们,但他们为国家橡胶工业所做出的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获得永存!

上海城区老照片(五)【图文】

上海城區老照片(五)【圖文】 81、淮海中路瑞金路口南望。淮海中路小学的马旭龙(中)和徐天兰(音译)送水给路口执勤的警察叔叔。机位在大方绸布商店,警察背景是马兰花童装商店。这张照片,摆拍是一定的,但那些老路口、老建筑、老商店旧影还是弥足珍贵。原照标注1969年,但根据警察制服的颜色,推断时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82、1963年,天潼路正在铺设有轨电车轨道(近福建北路口西望)。路右侧有一家大众照相馆(820号),近唐家弄口。那时我已住在天潼路怡如里(646弄),小辰光对经过弄堂口的8路有轨电车心向往之,苦于零用铜钿太少。文革一来,跟弄堂小伙伴一道上车朗读语录,免费乘电车,真爽!83、1964年,俯瞰大庆里。在南京东路西藏中路东南转角处有一条名"大庆里"的弄堂,它南临九江路,东迄云南中路。这条弄堂建于20世纪初,弄堂名与大庆油田无关,但在文革中却沾了大庆油田的光,未遭改名厄运。大庆里虽是民宅,但弄内却有不少工厂发行所。总弄口开在南京路,面朝中百一店(大新公司)。弄口有一书报摊,占了半个弄口,生意特兴隆,尤其在元旦之后,总有过期的日历供应,且打折,品种多。郑建华先生很怀念那一段时光,他每次去南京路,总要去大庆里转转,有时倒不是冲那报摊,而直奔弄底小便池,以解内急。大庆里

靠西藏中路一侧是商铺,其中有一家"大不同皮鞋店"。靠南京东路一侧的商铺就更多了,有一家华东皮鞋店;两家西服店,名"裕昌祥"和"王兴昌";还有精益眼镜店,店堂内挂着孙中山先生题词"精益求精”,另有一家冠心药房。在东南拐角有金叶烟杂店和一家远东皮鞋厂经营部,楼上则是"和平小吃部"。2004年这块建造了百联世贸国际广场主楼及世贸皇家艾美酒店。云南中路(九江路一南京东路段)由此消失。84、1963年,天潼路自东长治路起,至浙江北路止,敷设有轨电车轨道,全长约1.5公里,该线路可使原有1、3、5、8路有轨电车轨道在苏州河以北相衔接。图1、4为天潼路浙江北路东南转角为敷设轨道前后街景;图2、3为转角房屋居民搬迁和拆除房屋之情形。 85、1945年12月1日,在原上海市教育局长顾毓秀的支持下,由著名戏剧家熊佛西、李健吾、吴仞之等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址为北四川路横浜桥的前日本国民小学(今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旧址。1949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和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于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戏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大武汉”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大武汉” 作为长江上“九省通衢”的码头、清末洋务运动重镇、辛 亥革命首义之城,武汉曾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一时名声大振。然而,这座曾经在经济上比肩上海,在政治上直逼北平 的武汉,如今仅仅成为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从蛇山看武昌城北长江边民居 ▲汉口法租界 ▲老汉口租界 ▲汉阳沿江全景▲1929年未建沿江马路前的太古洋行码头及 堆栈 ▲1929年新建的汉口沿江马路一码头 ▲40年代江汉关轮渡码头 ▲20世纪初汉阳襄河煤码头,对岸帆樯阵阵是繁忙的汉口 ▲(国民革命军攻占后的)武昌城墙与码头。1927年后武昌城墙拆除,修建了环城马路。江边的马路今称临江大道 在国内很多城市,近代建筑只有一鳞半爪,但在武汉却铺天 盖地;在别处,这些建筑都被当成孕妇般被重点保护,但在 这儿,却化身民居、银行、咖啡馆、影楼、办公楼……直至 融入武汉人的血液中。 ▲从汉口看武昌沿江全景 民国,这一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也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随着清末最后一个皇帝被驱出皇宫, 以及西方文明和生活观念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 俗习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封建的内涵上雕铸起现代的 外壳,使这一阶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民生路长江饭店前行人在栈桥上行走 ▲中山马路江汉路段车船混杂 ?▲上海路圣若瑟天主堂 湖北省在民国三十多年的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等各项事业革故鼎新,省会武汉也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 时期之一: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等在武汉留 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 “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使武汉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已经提出了“大武汉”的概念,该草案对今天武汉市城市规划仍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29年加铺柏油路面的汉口中山路 六渡桥段,照片左边前为“达人堂”等药铺,有通阳台的楼原 是旅店,如今已成为六渡桥百货集团公司桥东商城的一部分 ▲1936年汉口中山路街景,路中的木条交通界标线把人力车 与马车、汽车分开,马车汽车行中间,人力车走两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