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名解及大题WORD版

流行病学名解及大题WORD版

流行病学名解及大题WORD版
流行病学名解及大题WORD版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就是指疾病的群体现象,它包括疾病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即“三间分布”)。

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流行的强度是指某病在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病例数量规模的变化特征。常用散发、爆发及流行等表示。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病例与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呈散在或零星出现。

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水平。隐性流行:某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当它流行时虽显性病例不多,而实际感染率却很高,称之为隐性流行。

大流行(pandemic) :某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流行时的水平时称大流行。其特点是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受影响人口比例大, 短期内可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称之为世界性大流行。

爆发(outbreak)指在局部地区(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特点:小范围、短时间、大量病例。短时间——多数病例发生在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内;原因——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的传播源或传播途径。

疾病的三间分布:指疾病或健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地区),不同的人群间的动态分布。

移民流行病学: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三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以探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概率论的因果观: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即一定的原因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流行病学的病因观: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常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资料,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三间分布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现况调查:在某特定的时间对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以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这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称为现况调查。

普查(Census)指对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所有个体全部进行调查。特点:①设计简单;②可避免抽样误差和选择偏倚;③能得到实际“率”;④耗费时间、人力、物力;⑤总体范围较大时,难以保证调查质量。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是对目标人群中一部份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样本信息来推论总体特征。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是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差异(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比较某病患者人群(病例组)与非患者人群(对照组)暴露于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差异,从而检验该暴露因素与所研究疾病间是否存在联系。暴露(exposure)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术语。它是指研究对象接触于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状态即为暴露因素。暴露因素可以是有害的(危险因素),也可以是有益的(保护因素),有人称之为研究变量(variable)。

配比(matching)采用特殊的限制性方法,强制对照与病例在某些特征上保持一致,达到控制混杂偏倚的目的。

偏倚是指由于在研究的设计、实施、以至结果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研究结果系统性的偏离真实值的情况。特点:1)偏倚是一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2)偏倚使结果产生系统性的偏离。分类:1)选择偏倚2)信息偏倚3)混杂偏倚。

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过程的结局—感染谱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

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疫源地(epidemic 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潜伏期指病原体从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盲法观察(blind observation)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使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一方或双方不知道实验设计内容和分组情况,即让其处于“盲”的状态。

筛检(screening)应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找出那些未被识别病人或有某种缺陷的人,并进一步确诊和及时治疗。

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强调疾病发生的危险性。IR=某期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罹患率(attack rate):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但主要用于较小范围,短时间内某病的流行,时间以日,周,旬,月为单位。AR=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口×K。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强调的是某人群中某时间断面上患病者的比例。时点患病率(一个月内)=某时点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当日人口数×K ;期间患病率=某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与联系:①本质含义不同,发病危险与现患频率;②计算方法不同,分子差异;③观察方式不同,纵向与断面;④应用范围不同,急性与慢性。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即P=I×D;P患病率,I发病率,D病程。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而发生的病例称续发病例(有时称二代病例)。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易感接触者总数。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用于衡量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按某一特定疾病、性别、年龄而计算的死亡率,称为疾病别、性别,年龄别死亡专率。

死亡率=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总数× K

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它既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出当地的医疗水平(可比性)。

病死率= 一定时内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 100%

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新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平均人口数)x K 。条件:观察人口比较稳定,无明显的迁入或迁出,各成员被观察时间较为一致。

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新发病人数∕观察人时数其中观察人时数=观察人数×观察时间,常用人年作单位。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的性质,因此区别于累积发病率而称之为(incidendce density)。

条件观察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变动较大,每个观察对象随访时间不同。

标化比:条件发病率或死亡率较低。以全人口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标准,计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或死亡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数与预期发病(死亡)数之比即为标化比。

标化死亡比SMR=观察人群中死亡数(O)∕按全人口的死亡率计算出的预期死亡数(E)。

标化比例死亡比SPMRSMR要求有较准确的人口资料,若仅有死亡情况的数据,可计算SPMR 。计算方法与SMR类似,只是预期死亡数(E)是以全人口中某病因死亡占全死因死亡的比例乘以该人群实际总死亡数而得到。

相对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也称率比。反映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强度及其病因学意义的大小。RR= Ie∕I0=a(c+d)∕c(a+b)。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反映暴露人群中由于暴露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归因危险度:又称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率差。反映暴露因素使疾病发生率所增加的绝对数值,即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AR = Ie - I0AR%=( Ie - I0)∕Ie×100%

RR与AR同为反映联系强度的指标,但意义所不同:RR说明暴露对于个体发生危险增加的倍数,具有病因

学的意义。AR则主要针对人群来讲,由于暴露使疾病发生率增加的绝对数值大小,即去除该因素能使疾病发生率下降的数值,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 It - I0;It为某具体人群或某实际人群某病的发生率或死亡率。反映由于暴露使该人群发病率增加的数值。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反映某人群中由于暴露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AR%=( It - I0)∕It×100%。

真实性(Validity)又称准确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常用评价指标有:

灵敏度(sensitivity):又称真阳性率指在实际有病者中,被诊断试验正确判定为有病的比例。它反映该项试验正确判断病人的能力。灵敏度= a∕a+c×100%;

特异度(Specificity):又称真阴性率指在实际无病者中,被该试验正确判定为无病者的比例。它反映该项试验正确排除患某病的能力。特异度= b∕b+d×100%。

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即误诊率指在实际无病者中,被该试验错判为有病的比例。其值越大,反映该项试验误诊者越多。特异度和误诊率互补。假阳性率=b∕b+d×100%=1-特异度。

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即漏诊率指实际有病者中,被该项试验错判为无病的比例。其值越大,反映该项试验漏诊者越多。灵敏度和漏诊率互补。假阴性率= c∕a+c=1-灵敏度。

正确诊断指数或约登指数(Youden’ index)用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表示。越接近1越好。

一致性(agreement)符合率,越接近“1”,真实性越好。一致性=a+b∕a+b+c+dx100%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指诊断试验结果(阳性、阴性)在患者与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阳性似然比=灵敏度/(1—特异度),越大越好;阴性似然比=(1—灵敏度)/ 特异度,越小越好。

可靠性(reliability):即可重复性。指用同一种诊断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对相同的人群进行一次以上的检查,获得试验结果的稳定程度。常用的指标有:①计量资料:如S、CV②计数资料1观察一致率:对同一事物两人观察或同一个人两次观察,结果相一致的百分比。观察一致率=观察符合例数/观察总例数×100%;2卡帕值指实际一致率与最大可能一致率之比。

影响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①测量仪器、试剂等实验条件中所致的变异;②观察者的变异;③被观察者的变异。

诊断收益指诊断试验结果能正确判断患病与否的能力。评价指标有预测值、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分析等。阳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阳性中,实际患病者的百分率。阴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阴性中,非患者的百分比。阳性预测值= a/a+b×100%; 阴性预测值= d/c+d×100%。

预测值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诊断试验本身的特性(灵敏度、特异度)的影响。2.受试人群患病率高低的影响。当患病率不变时:灵敏度升高—阳性预测值下降;当灵敏度、特异度不变时:患病率升高—阳性预测值升高。

实用性:①灵敏度高、特异度高,重复性好;②可行性好即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者掌握;③能被受试者接受即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④价格便宜;⑤出结果周期快。

筛检的目的:1、早期发现疾病,早治疗以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2、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发病;3、达到疾病监测的目的。

截断值(cut-off value)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值。界值↑、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界值↓、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

选择:①为确诊某种疾病时,需尽可能减少误诊,应提高界值;②如要尽可能无遗漏地发现病人,即要减少漏诊,则应降低界值水平;③一般情况下,可将界值定在误诊率=漏诊率的位置上。

联合试验及其影响:为提高筛检的灵或特,可采用多种筛选试验方法检查或重复一种检查方法,此种形式称为联合试验。当误诊能造成严重后果时,可用串联(系列)试验;当漏掉后果严重时,则可采取并联(平行)试验。

串联全部为+ → + ,↑特;一项为-→ - ,↓灵;并联一项为+→+,↑灵;全部- → -↓特。

流行病学揭示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学科特点:群体特征;②研究对象:健康-----所有疾病;③研究内容及基本任务:描述流行的分布特征(揭示现象)→影响流行的因素(找出原因)→如何控制流行(提供措施)。

方法:观察性研究:①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②比例死亡比研究;③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④

病例对照研究⑤队列研究(随访研究)①②③描述性研究;④⑤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①临床试验②现场试验③社区干预试验;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最本质的特征;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3、对比的特征,即设立对照;4、多病因论的观点;5、概率论的观点,率、假设检验等。

临床试验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研究因素;受试对象;效应指标。

散发判断:与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水平相比较,未明显超过既往一般水平即可称散发。散发是在同一地区,同一病种历年发病率之间比较的结果。散发原因:①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人群已具有一定的免疫水平;②某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③某些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④某些长潜伏期的传染病。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

①描述分布:描述 e.p;②形成假设:比较组间分布的差异,结合逻辑推理;③检验假设:分析e.p病例对照(回顾性), 队列研究(前瞻性)→ 实验e.p(干预试验);④病因推断:判断关联性质,并应用因果判断标准进行因果推论。

关联性质的判断

统计学关联:病例组的暴露率﹥对照组,差异显著;暴露组的发病率﹥对照组,差异显著。E与D存在统计学关联。统计学关联:假关联;因果关联。

假关联:即虚假的联系,它是由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偏倚(包括选择、信息和混杂偏倚)所引起的。排除假关联,才可能是因果关联。

间接关联:E与D同C都有关联,从而E与D之间也存在关联,这是一种间接关联,为避免与间接因果关联相混淆,现称之继发关联。所谓的直接因果关联的歪曲,是指E与D之间既存在直接因果关联,也同时存在间接因果关联,这时一旦中间因子控制不好,则可产生混杂效应而造成E与D关联的歪曲。病因的判定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因”在前,“果”在后,这是判断因果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在先的却不一定是因,如两者之间还要有一定的潜伏期。怀疑病因X→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实验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和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慢性病需注意X与Y的时间间隔。

2.关联的强度:OR、RR;强度越大,因果关联可能性越大,偏倚所致可能性越小。

3.剂量-反应关系:当某因子可以定量或分等级,且因子的量变或等级的变化带来人群发病率的相应变化,则二者之间因果关联的可能性更大。但剂量反应关系有时只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

4.分布的一致性指暴露因子的分布应与疾病的三间分布相一致。

5.关联的可重复性(联系的一致性):可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重复观察到;有重复性的证据更能支持因果关联的成立,而少数或个别研究的不同并不能简单否定因果假设,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6.关联的合理性:指两者的关联在医学和生物学上是否言之有理。

7.终止效应(实验证据)即当可疑病因去除或减少,可引起疾病发生率的下降。这是因果关联的一个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

8.关联的特异性指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传染病病因认识中的一个观点。

因此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因此,该标准应放弃。

总之,以上标准符合越多,则因果关联的可能性越高,其中时间顺序是必要条件,而特异性则应该放弃。抽样调查方法:①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先将被研究对象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等进行抽样。只能用于对象较少的情况。②系统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抽取一个单位,又称间隔抽样或机械抽样。③分层抽样:指先将研究对象按某特征如年龄、性别等分成不同层次,然后在各层中再作随机抽样。④整群抽样:以某些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如如一个生产队、居委会、班级或工厂等作为抽样单位,从研究人群中抽出一些这样的群体进行调查称为整群抽样。⑤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整群多级抽样,是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实质上是上述抽样方法的综合运用。

队列研究设计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是在研究开始时才确立的,研究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又称即时性队列研究,这是其基本形式。2、历史性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个时点的暴

露资料进行分组,由该时点的暴露开始追溯到当前的结局情况。优点:能很快得到研究结果,花费较少,易于实施。3、双向式队列研究,又称混合型,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之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方法选择指征病例对照研究→E与D之间存在关联,还应考虑:①是否有明确的病因假设;

②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不应低于5‰;③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是否能明确规定,相关资料有无把握获取;

④能否获取足够数量的观察人群,且能被长期随访观察而取得完整可靠的资料;⑤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历史性队列研究除以上几点外,还应考虑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记录或档案材料.)随访时间的长短,取决于:①E与D的联系强度,E作用越强,随访时间越短。②疾病的潜伏期长短,潜伏期越长,随访时间越长。

对照组的选择(1)原则:有代表性,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的总体;②有可比性,除研究因素外,其他条件尽量与病例组一致。(2)来源①研究的总体人群或抽样人群中具代表性的非病例;②医院内其他疾病患者;③病例的同胞、亲属、配偶、同事、同学等;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查漏补缺,去除不合格资料,并进行分组、归类。

(二)数据的分析1、描述性分析(1)一般特征,如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2)均衡性检验,针对主要混杂因素,评估偏倚可能性。2、统计性推断:基本步骤:三步曲①判断E与D之间有无关联,比较组间暴露率差异有无显著性,若有则有关联,常用卡方检验;②估计E与D的联系强度,用OR来反映;③总体OR95%CI(可信限)的估计。

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比值比(odds ratio, OR)含义与RR相同,反映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a∕c)∕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为(b∕d)=ad∕bc

OR>1 “正关联”,危险因素。OR=1 无关联。OR<1 “负关联”,保护因素。

描述性研究特点:①不需要事先设立对照组;②能对E与D之间联系作检验分析,但仅提供病因线索不能做因果联系的推断。

队列研究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E是自然客观存在的,有别于实验性研究。②必须事先设立对照组,与描述流行病学相区别,有均衡的对照组。③研究方法是由因及果,前瞻性研究,时间顺序明确。

④检验效能强于病例对照研究,能确证因果联系,能确切计算反映联系强度的指标。

病例对照研究特点①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中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必须设立比较组;②从时序上看,是一种回顾性的,从果至因的研究;③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联系,不能证实该联系是否是因果联系。

现况调查的优点①能在短期内获得结果,并且容易进行;②样本来自人群,有较好的代表性;③既能对疾病和暴露现况作描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暴露与疾病的联糸进行分析;④一次研究同时调查多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缺点:①不适于调查罕见病或急性病;②在一个断面中,疾病与因素同时存在,难以区分谁在前,谁在后,故不能直接作因果联系的推断;③调查人群或样本规模较大,花费亦大,且分析比较时非病例数过多,造成统计效率低。

队列研究的优点①可以直接计算反映联系强度的指标,可以更充分、更直接地分析病因的作用;②检验能力较强,可证实因果联系;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可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结局的关系。缺点①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样本量太大);②容易产生失访偏倚;③研究花费高、设计及实施难度大。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①节省人力、物力,较易于组织实施。②得结果快,适用于慢性病的研究③所需样本量较少,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④可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疾病间的关系。缺点①容易产生各种偏倚,选择病例时容易发生选择偏倚,收集资料时容易出现信息偏倚。②由于是从果到因的回顾性研究,并且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有时难以判断,不能直接得到因果联系的结论。

流行过程“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两个因素”流行过程表现为群体现象,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纯生物现象。

决定疫源地范围的因素:1.传染源活动范围;2.传播途径的特点;3.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消灭疫源地必须具备的条件:(1)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无新病例、新感染发生。潜伏期其流行病学意义:①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③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⑤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混杂因素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①它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或未被认识);②它与研究因素间必须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③它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具备以上条件的因素,如果在研究的比较组中分布不均,即可导致混杂偏倚。

偏倚的控制

1.设计阶段--主要预防选择性偏倚和某些混杂偏倚。①设计方案的选择;②研究对象的选择:1)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制的方法即针对某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在设计时通过限制研究对象的入选条件,以达到控制混杂偏倚的目的。2)匹配的方法即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对照组成员在可能引起混杂偏倚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上与对照组保持一致,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的影响。3)随机化分组目的是尽量保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比较组间分布均衡,特别是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4)多途径选择病例和对照。

2.资料收集阶段--主要是控制信息偏倚。①运用正确的资料收集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如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态度、对所用仪器、试剂等要标准化、要培训调查员等。②采用“盲法”收集资料。③尽量采用客观指标。④尽可能减少无应答和失访。做好宣传工作、调查手段要简便易行,易被接受。

3.资料分析阶段--主要是控制混杂偏倚。①标准化:选择一个标准的混杂因子构成,计算标准化死亡率,标化死亡比。②分层分析:采用Mantal-Hazenszelw分层分析法。③多因素分析:如多元相关与回归,多元Logistic回归等。④配比分析:配比设计的资料应按配比分析法分析。

爆发调查(outbreak survey)

指对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例的事件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查明疾病爆发的流行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防止疾病继续传播蔓延。

爆发类型:①同源性爆发: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暴露于某共同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②连续传播性流行:指病原体从一个受感染者转移到另一受感染者身上。转移可通过直接接触,也可通过中介的人、动物或媒介节肢动物而实现,还可以通过行为传播。③混合型以上两型都有。通常先发生一次同源爆发,然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继续流行。

调查步骤:核实诊断:临床、实验室、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证实爆发:计算罹患率,与历年同期发病水平比较,且符合小范围、短时间。→初步调查:描述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进一步详细调查分析与检验验证假设:应用多种方法检验。→得出结论,采取措施,并评价措施效果。

传染 传染病学 名解 大题

联合治疗: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能有效地抑制HIV复制,CD4+T 细胞增加,免疫功能重建。常用三联或四联。即三类药物的联合,二种核苷类和一种非核苷类,二种核苷类和一种蛋白类的联合等 败血症(septicemia)是由病原菌侵入血液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临床表现:突起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升高等。重者可致休克、ARDS、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菌血症(Bacteriemia):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在血液中短暂停留,不出现明显症状 毒血症(Toxemia ):指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死亡时,所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不断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功能失调及中毒性病理变化。 脓毒血症(Pyemia):病原菌栓子随血流在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可引起转移化脓病灶,成为多发性脓肿如在肝、肾、皮下等。胆酶分离:重症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此时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肝炎窗口期 Anti-HBc出现于HBsAg后2~4周,持续时间较长,当HBsAg已消失,而Anti-HBs尚未出现,这段时期称“窗口期”(window phase),此时只能检出Anti-HBc。 Dane:戴恩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包膜内含HbsAg,核心部分内含环状双股DNA、DNAP、核心抗原(HBcAg) 再燃(recrudescence)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 复发(relapse)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病程较短(1~3周)。 虚性脑膜炎:也称假性脑膜炎,急性感染热病时并发的脑膜刺激状态.通常见于小儿特异性热病和肺炎,亦见于成人伤寒。表现为头痛,颈强直,kernin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干性霍乱(暴发型或中毒型cholera sicca):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高血容量综合症出血热少尿期,水钠潴留使组织水肿而出现的综合症,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严重者出现心衰和肺水肿。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艾滋病第三期,特点为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艾滋病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3个月,少数人可到4个月或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但随着检验方式的进步,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 败血症 1、G+和G-败血症的鉴别要点: G+ G- 原发病灶皮肤、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和肠感染 骨髓炎、中耳炎等肝硬化等 既往及病挤压疮疖、创伤、腹部/尿路手术(含导尿 前手术史切开未成熟脓肿史膀胱镜检查) 症状及并皮疹、关节症状、双峰热、相对缓脉、感 发症心内膜炎、迁徙灶染性休克、DIC等 鲎试验阴性阳性 (LTT) 体液/脓液培养相关致病菌相关致病菌 2厌氧菌败血症 占败血症致病菌的6%-16%,于慢性疾病或褥疮和新生儿易发生,入侵途径以胃肠道及女性生殖道为主,其次为褥疮溃疡和坏疽

流行病学名解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新发病例数:指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病的病人数 暴露人口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罹患率(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 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爆发(outbreak): 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seasonality / 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流行病学名解选择大题小结

实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的程度 临床不一致性:同一个医生对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 目标人群:即研究结果能够适用和推论到的人群。 源人群:按照一般定义和计算,能够产生合格对象的人群。 合格人群:按照严格定义和计算纳入研究的合格对象群体。 研究对象:为研究提供资料且研究结果惟一直接适用的一部分个体 同期随机对照:按严格正规的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非随机对照:未按严格正规的随机化方法选择的对照类型。 有效对照:标准疗法对照,是以常规或现行的最好疗法作为对照,适用于已知有肯定疗效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安慰剂对照:即感官性状与试验药物相似但完全没有药理作用的类似物作为安慰剂对照。 空白对照:对研究对象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与实验组比较,目的是观察药物对有自愈倾向的疾病的真正效应。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从总体中选择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将随机抽样的样本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接受相应的处理。 盲法试验: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观察检查者(研究的执行者)或资料分析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和接受治疗措施的情况。 单盲:只是受试对象不知道所接受措施的具体内容 双盲:受试者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和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验设计。 三盲:受试者、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都不知道受试者分组和处理情况的实验设计。 非盲法评定(开放试验):研究观察者和受试者均知道分组情况、实施的干预措施 验前基线可比性;纳入试验的受试对象,组间的有关样本数量,有关影响疗效或预后的主要临床特点的基本情况,即组间的临床基线应该设计的相对一致,不应该有差异显著性,这样才具有组间可比性。 疾病负担:指疾病对人群的危害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即疾病造成的健康、经济、资源的损失以产生的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危害程度。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罹患率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者(包括新和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生存率;是指在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病残率:某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例。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潜在减寿年数: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疾病监测;是在人群中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与疾病分布、趋势及影响因素等有关的信息,分析资料,并将信息、结果上报和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前-后对照研究是将两种不同处理措施或两种治疗方法,在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应用于被观察对象,然后对其结果进行比较,而不是同一措施的重复应用。 队列研究是将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一因素或不同暴露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几个亚人群,随访追踪观察一定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的结局(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精华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人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时间)中的发生频率与分布现象,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比(ratio):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来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构成比(proportion):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率(rate):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发病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仿制措施的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与发病率的相同之处是分子都是新发病例数,不同之处是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4)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某个时间受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率。 5)病残率(disability rate):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病残人群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死亡指标 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2)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3)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指患某种病的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4)死亡专率:按不同病种、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分别加以计算出的死亡率 疾病的流行强度 1) 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某病流行强度。 2)爆发(outbreak)是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3)流行(epidemic)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地区聚集性:某地区患病或死亡频率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 地方性疾病:在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群中相对稳定且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的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述出来的方法。 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又称横断面研究,是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一个特定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的调查研究,以描述其分布与相关因素的关联的描述性流行

流行病学习题(7)

南方医科大学 2001年级临床医学本科流行病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日期:20060526,试卷应答时间:120分钟,阅卷老师:姓名:学号:成绩: 试题类型应得分实得分 名词解释20分 选择题40分 填空题15分 简答题25分 合计100分

答题注意事项: 1.请首先在试卷首页准确填写答题者姓名和学号(切记)2.仔细阅读试题,理解题意后再回答问题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容易辨认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印制 一、名词解释(请回答下列10个名词,每个二分,共20分)1.流行病学: 2.病死率: 3.传播媒介: 4.个案调查:

5.双盲试验6.RR:7.留验:8.流行 9.疾病监测:10.生物战剂

二、单选题(每道题下面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题时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以示你的选择。每题一分,共40题40分): 1.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3大类 B.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4大类 C.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5大类 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6大类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8大类 2、下列哪一项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A.牛奶 B.污染的食物 C.宠物 D.节肢动物 E.病毒 3.关于传播途径的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经饮水传播引起的疾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 B.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C.经食物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D.飞沫核在空气中漂不远就会沉降到地面 E.经节肢动物传播也称生物性传播

4.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过程称为A.传播过程 B.传播途径 C.传播媒介 D.传播机制 E.传播链 5.下列哪一组合是描述疾病分布最常用的三个指标A.发病率,病死率,患病率 B.病死率,感染率,续发率 C.感染率,续发率,死亡率 D.续发率,死亡率,罹患率 E.上述组合都不对 6.关于个案调查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个案调查是一种病例对比调查方法 B.个案调查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C.个案调查的主要方法是进行现场观察 D.个案调查不用对疫源地卫生状况进行调查E.个案调查先从追查传染源开始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 ,CE,是一门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methodology),即在临床医学 领域中,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 2.发病率 ( 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一定人 群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性大小的指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是用来衡量某一时点或时期人群中某种疾病存在多少的指标。 公式:患病率 = 某时点 ( 期) 内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K 4.罹患率 ( attack rate):性质上与发病率相近。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疾病的发生频率,观察时间以 日、周、旬、月为单位。 5.死亡率( mortality rate, death rate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它是 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公式:死亡率 =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总数× K 6.病死率 ( fatality rate)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用 百分率来表示。公式:病死率= 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确诊该病的病例数×100%。 7.现况调查:在某一特定时间(时点或短时间)内,以个体为单位对特定人群的某些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 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预先骨干特征的关系加以描述。 8.Cross sectional study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某一个短时间内收集的, 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情况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就像时间上的一个横断面,故称横断面研究或横断面调查,又由于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所以又称为患病率调查prevalence study 或现患调查 9.现况调查分为:普查(census);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0.Sampling survey:即抽样调查,指从人群中抽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即统计学上的样本人群)进行调查, 根据这部分人的调查结果来估计整个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从局部推断总体的研究方法。 11.偏倚bias:从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 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偏倚。 12.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区别:1)观察与分析单位不同:现况调查针对个体,生态学研究针对群体。2)提供 病因线索价值的不同:生态学研究可以为病因研究提供粗线条线索;现况研究提供的病因学假设优于生态学研究 13.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基本原理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该病 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过去暴露于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情况,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14.暴露exposure凡是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都可以称为暴露 15.危险因素risk factor: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outcome,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 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16.匹配:matching又称为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达到一致。即除研究因素外,其他因素尽 可能相似。可分为成组匹配与个体匹配 17.Nature experiment:即自然实验,队列研究是基于观察人群自然暴露于可疑病因因素后,机体和疾病变化的 规律的研究。其本质是观察性研究,不是试验性研究。 18.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 (E)与非暴露组(ē)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19.队列cohort: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和动态~

流行病学大题总结

PS:“*”表示“来自资料”,历年考题未见“题目后数字”表示历年出现次数,“!”答案有待确定 ◆绪论 名解: Epidemiology 2: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制订并验证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简答: 1.简述流行病学原理 ①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 ②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 ③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 ④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⑤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 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2.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用途 作为一门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流行病学有别于以个体为对象的临床医学。但是,流行病学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临床医学: (1)从学科角度看,流行病学有助于提升临床医学个体诊断的综合、分析和升华,从而树立群体的观点,从宏观面上获得有关病因的线索; (2)流行病学还可以指导临床医学相关疾病的病因、治疗、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疾病提供依据、决策与评价; (3)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观点,改变了临床医学以往单纯的依靠经验和直觉的方法,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3.举例说明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用途(10分) 4.*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疾病的分布 名解: Incidence density: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即: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Prevalence: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罹患率:指某一观察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3分) 死亡率=死亡总数/同年平均人口*k(1000‰…)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散发:是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地区而言。(3分)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 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类实验(半试验、准实验semi-experiment):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4个基本特点, 既设立对照、随机分配、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则成为类实验 3、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公式:一定时期内某人群 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4、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 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公式:特定时间 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6、感染率(infection rate):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公式:受检者中阳性人 数/受检人数×K 7、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 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8、死亡率(motality rat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9、病死率(fatality rate):一定时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比例。公式: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 人数/同期患病人数×K 10、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 比例。公式: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观察人数×K 11、散发(sporadic):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 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用于描述较大范围(如区、县以上)。 1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3、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 人。 14、大流行(pandemic):某病蔓延迅速,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 15、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指在一个较大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量突然增 多的现象。 16、地方性(endemic):某些疾病长存于某一地区或特定人群,不需要从外地输入。 17、季节性(seasonality):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18、周期性(periodicity):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19、输入性(imported):又称外来疾病,指本病在本国内未曾有过,或者之前有,确定已被消灭,目前 病例是从国外传入的。 19、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流行强度、分 布状态等发生的变化情况。 20、地方性疾病(endemic disease):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2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全面的详细的记录客观存在的疾病和健康 状况,进行系统性条理性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形成一定的假设(因观点不一定确),称为描述性研究。 22、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特定时间内,在某特定人群中,运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 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用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又称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或患病率调查。 23、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全体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24、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指在研究人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 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3.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cause of disease)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风险)是指不利时间发生的概率。 3.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4.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由该病因存在。 5.病因网模型(web of causation)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6.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病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这个因素可能是病因的思想,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7.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根据两组人群中发病率有明显差别,在某种因素上也有区别,该因素可能是病因的思想,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同异并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erence)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9.共变法(method concomitant variation)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10.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在一组复杂的现象中,把已知有联系的现象去掉,探寻其它剩余现象的联系。具体方法是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11.比较传统因果观与现代因果观的差异。 答:传统因果观主要指决定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必定导致一定的结果,所以有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因果观主要指概率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只是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从而抛弃了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符合概率论因果观的。 12.试述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 答: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牵强的例子导致病因和疾病成了一回事,失去了因果关系的意义。多个病因的组合也不能成为充分病因。概率论因果观抛弃的正是充分病因。所谓的必要病因一定同相应疾病的分类依据有关,即按某病因进行分类的疾病,该病因就是它的必要病因,而正因为有该病因存在才被分类为该疾病。因此,

流行病学习题

2001年级临床医学本科流行病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日期:,试卷应答时间:120分钟,阅卷老师: 姓名:学号:成绩: 试题类型应得分实得分 名词解释 20分 选择题 40分 填空题 15分 简答题 25分 合计 100分 答题注意事项: 1.请首先在试卷首页准确填写答题者姓名和学号(切记)

2.仔细阅读试题,理解题意后再回答问题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容易辨认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印制 一、名词解释(请回答下列10个名词,每个二分,共20分)1.流行病学: 2.病死率: 3.传播媒介: 4.个案调查: 5.双盲试验

6.RR: 7.留验: 8.流行 9.疾病监测: 10.生物战剂 二、单选题(每道题下面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题时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以示你的选择。每题一分,共40题40分):

1.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3大类 B.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4大类 C.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5大类 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6大类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8大类 2、下列哪一项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A.牛奶 B.污染的食物 C.宠物 D.节肢动物 E.病毒 3.关于传播途径的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经饮水传播引起的疾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B.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C.经食物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D.飞沫核在空气中漂不远就会沉降到地面 E.经节肢动物传播也称生物性传播 4.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过程称为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全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2.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3.罹患率attack rate: 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或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事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性中毒等爆发情况。是发病率的特例。 4.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新旧病例)的频率。分为时点患病率与期间患病率 5.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6.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 7.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有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病人所占的比例。 8.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9.爆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 10.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1.大流行Pandemic:指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跨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2.季节性seasonality/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生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13.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有规律地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14.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其临床变现、发病率、死亡率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5.疾病的地方性Endemicity: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传染源,而仅在某一地区发病或发病率经常较高的状况。 16.地方性疾病也叫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是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 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普查、抽样调查;病例报告,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18.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揭示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稼穑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基础) 19.横断面调查或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应用普查或者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20.普查census: 对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位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集锦(温医)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集锦 1.流行病学: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8.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9.暴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11.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2.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3.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4.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15.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16.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17.选择偏倚: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研究条件受限制或设计失误所致的系统误差,最终导致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18.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19.队列研究: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0.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欲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 2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 22.外对照:当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组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而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 23.相对危险度: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 24.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5.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非处理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26.混杂偏倚:当研究暴露于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因素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27.比值比: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28.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名解和简答题(涵盖所有考点版)

第一部分名解+简单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定义的演变】 流行病学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三个范畴:描述分析试验 三种基本任务: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流行病学的原理①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 ②疾病的发生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疾病的流行过程 ③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 ④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 ⑤病因推断的原则 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 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流行病学的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是预防疾病,具体体现在疾病的三级预防的思想及其实践中,并首 先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预防中取得突破。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逐渐成为疾病预防的重要内容 ②疾病的监测 长期的、连续的在一个地区收集并分析疾病的资料,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 素【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监测事件监测等】 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流行病学在研究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方面可以提供特殊方法,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④疾病的自然史 通过长期收集和分析疾病的资料,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规律 ⑤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可以评价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调查 描述流行病学监测产生假设 生态学研究 观察法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检验假设 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个体试验验证假设 社区试验 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①特征②对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自始至终贯穿对比的思想 ③概率论和数据统计学④社会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