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本课题为河北省科学技术厅2007年第二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071251)

作者单位:075000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杨新明、阴彦林、孟宪勇、邹宇炜);儿科(石 蔚);河北省儿童医院(杜雅坤) 骨骼肌肉放射学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杨新明,石 蔚,杜雅坤,阴彦林,孟宪勇,邹宇炜

摘要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M R资料并与已确诊的38例脊椎结核影像学资料作比较。结果 (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灶分布于腰椎,其中以L

4

发病率最高,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盘破坏轻,关节面增生硬化,相邻骨密度增高,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2)结核病灶分布于胸腰段,以椎体和椎间盘骨破坏为主并有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和骨质疏松变化比较常见。结论 依据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两者可作出鉴别诊断。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脊柱炎 脊椎结核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The Co mparison of t heM anifestation of the C linical I m ageology B et ween t he

Brucellar Spondylitis and t he Spine Turberculosis

YANG X in m i n g,S H IW e,i DU Yakun,e t a.l

Depart m ent of O rthopaed i c s,The F irst A ffiliated H osp ital o fH eBe iNort h Un i v ersity,

Zhang jiakou,H ebe i Prov i n ce075000,P.R.Ch i n a

Abstract O b jective T o evalua te t he c li n ica l m anifestati on,radio l og i ca l feature and surg i ca l treat m ent of bruce llar spondy litis. M ater i als and M e thod s 16cases underwent X-ray and CT scanni ng,The lesi on locati on o f lu mbar spi ne i s

m ore than that o f tho rac ic spi ne,the m ost co mmon loca ti on i s L

4

,m eanwh ile,7cases underwent MR I scann i ng;16cases show s that the titer o f b ruce lla seroagg luti nati on test is over1:160,t he results o f RBPT,t he specific IgG and Ig M anti bod i es to brucell a i n EL IS A are positive;11cases are positi ve i n the ae ti o l ogy ex a m i nati on.Resu lts 14cases were m isdiagnosed as the spi ne tubercu l osis by X-ray,CT scanning and cli nica l exa m i nati on before they we re hosp italized(the rate of errord i ag-nosis was87.5%),5cases unde rgo i ng M R I scann i ng w ere m isdiagnosed as sp i ne t uberculosis(the ra te of erro rd i agnos i s w as71.43%).O n ad m ission,2cases rece i v ed i ntervention therapy and7cases we re trea ted w ith focus debr i de m ent on the basis o fm edicine t herapy,the patho logy results confor m ed t o t he presentati on o f bruce llar spondy litis.12cases w ere fo-l lo w ed up f o r an averag e o f1~2years,10case w ere cured,2go t re li ved and no recurrence occurred.Conc l u sion Bruce-l lar spondy litis has spec ific man ifestation i n c li nic and rad i o logy;no m atter non_surg ical trea t m en t or surg ical treat m ent,the m ost i m portant way to treat and preven t t he recurrence o f t he bruce llar spondy litis is the app licati on o f the l ong ter m,quant-i ty,comb i ng andm ulti_m eans suscepti b l e an tibiotic.But fo r the casesw hich has opera ti on i ndicati on,selecti ng m i n i m al i nva-s i ve surgery and focus debr i de m ent correctl y could decrease the rapy course,reduce co m pli cations and i m prove cure rate. K ey w ords B rucell osis Spondylitis Turbe rculosis of t he sp i ne Tom og raphy,X-ray computed M agnetic resonance i m ag i ng

布鲁氏菌病(B r ucell o sis)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常侵袭脊柱引起脊柱炎,后者在临床和影像学方面与脊椎结核有许多相似的表现,极易误诊。近年来,随着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发病率的增高,熟悉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认识它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对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我院近3年收治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脊椎结核38例,将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比较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4~65岁,平均38岁。其中部分患者居住

图1 X 线平片示椎体骨质呈多灶性、边缘型不规则虫蚀状或刀锯样外观破坏,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呈软组织密度,椎间隙狭窄,上下椎体面不规则,有骨质破坏倾向未见死骨( ) 图2 X 线平片示椎体边缘后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 鸟嘴 状向邻近椎体缘伸展,形成骨桥,椎间隙及小关节间隙消失,产生继发性增生性关节炎骨性强直 图3、4脊柱结核边缘型骨质破坏侵犯椎间盘及椎体终板,椎间隙狭窄,骨破坏灶呈溶骨性,椎体中央空洞,密度不均匀,并有死骨形成,脊柱后凸

于流行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羊、牛接触史或饮用未经消毒、灭菌的乳品和食用涮牛、羊肉史。入院前均行X 线摄片及CT 检查,其中6例行MR I 检查,14例于1~2年前做过同部位X 线摄片及CT 扫描,临床和影像学均误诊为脊椎结核。入院后16例均由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采用标准血清试管凝集法(S AT),滴度均>1 16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PCR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 SA )特异性抗体I g M 、Ig G (+)。11例作病原学检查,其中7例采取手术病灶清除并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布鲁氏菌病。

38例脊椎结核患者为近年来在X 线摄片及CT 、MR I 检查中发现,并经临床、实验室、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7~60岁,平均32岁。部分患者有肺结核、消化道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

上述两组患者均伴有低热、乏力、盗汗、腰痛(有时向下肢放射)、肌肉痉挛、脊柱运动受限及四肢多关节疼痛等症状。2 结果

1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中:2个椎体受累者14例,L 1、22例,L 3、49例,L 4、53例;3个椎体受累者2例,L 2~41例,L 3~51例。病灶多分布于腰椎,以单个椎体破坏最明显,其中L 4发病率最高(87.50%,14/16),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又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盘破坏轻,关节面增生硬化,相邻骨密度增高,可伴有椎体小关节损害,少有或无椎旁脓肿形成。

38例脊椎结核2个椎体受累者32例,T 7、81例,T 8、91例,T 9、101例,T 10、111例,T 12L 17例,L 1、212例,L 2、35例,L 3、42例,L 4、52例;3个椎体受累者6例,T 7~91例,T 8~101例,T 11~L 11例,L 2-42例,L 3-51例。病灶分布以胸腰段最多,以相邻两椎体同时伴有椎间盘破坏最为明显并有死骨形成,其中L 1、2发病率最高(31.58%,12/38),椎旁脓肿和骨质疏松常见,脊柱后凸,极少伴椎体附件损害。3 讨论3.1 病因

布氏杆菌病系地方病,较少见,多发生在东北和西北牧区,主要有三类人群易感染,即在农牧区有病畜接触史者;与含菌培养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达标的乳品或食用过未熟牛、羊肉的人群[1]

。该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一个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2]。而结核病发病比较广泛,脊

柱结核主要由肺结核、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感染

所致。3.2 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1)弛张型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贫血;(2)伴有其他脏器感染,以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为多,肝、脾、淋巴结肿大;(3)多发性、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痛,腰椎受侵最常见;(4)持续性腰痛及下背痛,局部压痛,叩击痛,伴相应神经根放射痛或脊髓受压症状,肌肉痉挛,但无脊柱后凸畸形,较少形成腰大肌脓肿,脊柱活动受限,常处于固定姿势,极少因硬膜外脓肿而致截瘫;(5)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试管凝

集试验、补体结

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脊椎结核临床表现:(1)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贫血;(2)伴有其他脏器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以肺部和肾结核为多;(3)以脊柱胸腰段受侵最常见;(4)持续性

腰痛及胸背痛,局部叩击痛,伴相应神经根放射痛,肌肉痉挛,多数形成椎旁或腰大肌脓肿,脊柱后凸畸形,运动障碍,常因硬膜外脓肿、死骨、干酪物质、结核肉芽组织、坏死间盘致脊髓受压而截瘫; 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阳性。

3.3 影像学表现

布氏杆菌和结核杆菌感染可以侵及脊柱的任何部位,前者以腰椎居多,其中L4发病率最高,后者以胸腰段居多,其中L1、2发病率最高。

X线表现:(1)椎体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显示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病灶呈多灶性,多侵害1 ~2个椎体上缘,少数为3个椎体。早期表现为小骨质稀疏灶,数周后出现骨质缺损病灶,较大的病灶呈 岛屿 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未见死骨,边缘清晰锐利,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或 刀锯 样外观(图1),后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 鸟嘴 状向外或邻近椎体缘伸展,形成骨桥(图2)。椎体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体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质破坏缺损,以后逐渐被新生骨代替,无椎体压缩征象[3]。结核组显示无论中心型还是边缘型骨质破坏很快侵犯至椎间盘及相邻2~3个椎体,可出现跳跃性破坏,骨破坏灶呈溶骨性,椎体中央可有空洞,密度不均匀,并有死骨形成,椎旁软组织影增宽,正常肌肉影模糊,慢性病例可见多量钙化阴影;后期椎体压缩成楔状,前窄后宽,脊柱后凸(图3、4)。

(2)椎间小关节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关节面破坏不规则,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至消失,也可表现为继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产生骨性强直,数个关节同时受侵(图2)。而结核组极少出现上述表现。(3)韧带钙化: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表现以下腰椎多见,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的前后纵韧带呈索条状钙化影;结核组无此表现。(4)椎间盘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可有早期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但椎体终板无破坏倾向(图1、2);结核组表现为进行性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破坏,密度减低不均匀,椎间隙极度狭窄或消失(图3、4)。

CT表现:(1)骨改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骨破坏灶多为直径不超过5mm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骨小梁粗大紊乱,结构不清,破坏灶边缘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新生骨中又见新破坏灶(图5),少数见于椎体中心,椎小

图15、16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形成,其特征为无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 图17 脊椎结核病灶呈 跳跃性 ,椎体及椎间盘破坏,有薄而光滑强化的脓肿壁以及界限清楚脊柱旁的异常信号 图18、19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旁可见薄而不规则强化的脓肿壁和界限不清的软组织异常信号,T

1

W I呈低信号,T2W I为高信号,抑脂像椎体、间盘、附件及椎管内呈不均匀高信号,相应脊髓平面受压

关节亦见类似改变(图6),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图7);脊椎结核为溶骨型骨破坏,破坏灶常累及椎体一部或大部。破坏灶内见多发不规则死骨,椎体后部破坏常累及椎弓根(图8),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减低。(2)椎间盘改变:两者椎体破坏均伴有相邻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但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CT表现为等密度,是椎间盘破坏的同时常伴随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的结果,骨关节面增生硬化(图9);而结核组CT表现为椎间盘破坏,密度不均匀,有 满天星 样死骨渣散在其中,骨关节面不规则破坏或消失(图10)。(3)椎旁脓肿:两者椎旁软组织影均与椎体破坏区相连,形态不规则,界限清楚,推压邻近的腰大肌(图9)。文献报道[4]布鲁氏病极少发生寒性脓肿。本组有11例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内有脓肿形成,周围脂肪间隙清楚,但无脓肿流注的直接征象(图11);结核组不仅有椎旁脓肿形成,且脓肿内常见钙化灶,脓肿常超过病变椎体长度,形成流注脓肿或进入椎管内(图12)。(5)骨膜改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斑驳样不均匀密度增高,梭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 唇 状骨赘(图13),新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 花边椎 之特征性表现(图14),但钙化的骨膜和椎体间仍清晰可辨。相邻椎体骨赘连接形成椎体侧方融合。有时横突的骨膜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结核组无上述表现。(6)韧带改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主要表现在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结核组无此改变。

MR I表现:两组除CT表现特征外,可以早期发现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信号异常,椎间隙狭窄,椎体呈不均匀信号,并发现椎管内硬膜外脓肿、破坏的椎间盘或炎性肉芽组织突入椎管或后纵韧带钙化,使相应平面脊髓受压。Akm an等[5]认为在MR I上脓肿边缘的增强信号提示脊椎结核。然而,本研究两组结果显示都有脓肿边缘增强信号,但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硬膜外脓肿极罕见,其特征是没有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图15、16),而脊椎结核则相反,此点与P i n a等[3]报道一致。脊椎结核牵涉胸腰段和更多椎体,比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比例高,后者一般出现腰椎体水平带状不足。脊椎结核最可靠的MR I特点是 跳跃病灶 和薄而光滑强化的脓肿壁以及界限清楚的脊柱旁异常信号(图17);而布氏杆菌性脊椎炎MRI特点是厚而不规则增强的脓肿壁和界限不清脊柱旁异常信号,T1W I呈低信号,T2W I 为高信号,至骨破坏明显时,T2W I高信号,抑脂像椎体、间盘、附件及椎管内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8、19)[6~8]。

参考文献

1 邓国华,主编.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8

2 谢秀丽,徐英春,王辉.血培养对布氏杆菌病诊治的意义.中国处

方药,2005,6:62

3 P i naM A,M od rego PJ,Uro J J.Bru cellar s p i n al epidu ral abscess of cer-

v i ca l locati on:report of fou r cas es.Eur N euro,l2001,45:249

4 N a m idu ru M,Karaog l an I,gursoy S.Bru cell os i s of the s p i n e:eva l ua-

tion of the cli n i ca,l l aboratory,and rad i ological fi nd i ngs of14patients.

Rh eumatol Int,2004,24:125

5 Ak m an S,S irvanciM,Tal u U,et a.l M agneti c res onance i m aging of t u-

bercu lous s pondy litis.Ort hoped i cs,2003,26:69

6 Tali ET.Sp i nal infenctions.E ur J Rad i o,l2004,50:120

7 Leder m ann H P,S chw ei tzerM E,M orri son W B,et a.lM R i m agi ng fi nd-

i ngs i n s p i nal i n fections:ru les orm yt h s?Radiol ogy,2003,228:506

8 M oorthy S,Prabhu NK.Sp ectru m ofM R i m ag i ng fi nd i ngs i n s p i nal t u-

bercu los i s.A J R,2002,179:979

(收稿:2007-03-20)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

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年内。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AS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影像及病理学表现 袁雁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影像及病理学表现袁雁 摘要】目的:由于布氏杆菌病与其他脊柱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相似性,于是 总结本院近一年确诊的由布氏杆菌性引起的脊椎炎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通过 归纳总结来提升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比分析18例经 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脊椎炎的CT、MRI影像学资料及相关病理学资料的整 理与已确诊的脊椎病变的影像表现比较。结果:布氏杆菌病多见于腰椎,病变椎 体骨质破坏一般较轻,且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小且多,一般都是破坏只局限于椎 体边缘的单个椎体破坏最为明显,不累及椎弓根,一般椎体无压缩改变,脓肿区 域较为局限且相邻椎体周围也可出现脓肿,椎间盘破坏程度也相对较轻。结论: 根据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影像学及病理学的特征性表现,可以与其他脊柱病作出鉴 别诊断。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病;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053-02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是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 病[1],病患临床常出现腰背痛、间断发热、椎间隙及椎体感染,给患者正常生活 造成诸多不便。该病易感染,多发于牧区,主要传染由于接触了带有病菌的牛羊 的阴道分泌物、皮毛、粪便等。近些年,由于新疆畜牧业高速发展,在新疆牧区 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影响了牧民的正常生活。由于该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的特 别之处,一般来说,仅是椎体病变部位的叩压疼痛,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脊椎活动 受限无法在临床上给予确诊。通过长期实践发现,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脊柱炎 在影像学显示上有一定特点,熟悉并掌握其在影像学的特点,能为该病的快速确 诊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收集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且影像学资料齐 全的18例患者,通过研究CT扫描加后期的三维重建、核磁、病理征象从而加强 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表现的认识,达到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水平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经手术及最终病理诊断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18例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范围39至65岁,平均年龄为50岁,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表现为间断发热、多汗、乏力、食欲不振,腰痛以下 腰痛为主。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运用SIEMENS炫速双源CT检查,检查完后采用后处理技术对 病变进行冠矢状MPR重建及容积再现技术多方面展示病灶。 1.2.2 MRII检查运用SIEMENS1.5 TMRI检查,使用体部线圈,采用多序列 (T1WI、T2WI及压脂序列中的TIRM压脂)扫描及多方位扫描(轴位、矢状位及 加扫的冠状位)。 1.2.3 实验室检查方法所有病例采用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均为阳 性的结果由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出,显示为血沉增快的病人有14例,实 验室检查中显示为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病人为15例。 1.3 病理学表现 渗出、增生、肉芽肿的形成是布氏杆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所以经过HE染色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 蒋业清 综述 朱家安 审校 Imaging examination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JIANG Y e-qing, ZHU Jia-an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6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Shanghai 200233, China) 作者单位: 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ondylarthropathy, SpA)的亚型之一, 是一种慢性致残性风湿类疾病。主要特征有炎性后背痛、脊柱运动受限、外周关节炎、 肌腱附着端炎和前葡萄膜炎等。本病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0.54%[1]。其主要自然转归是功能限制及致残, 且其程度为预示AS患者治疗总费用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维持或者改进患者功能障碍的治疗, 将具有减低AS治疗费用的巨大潜力[2], 而且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AS是多基因遗传病, 有确切的遗传易感性, 约93%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 antigen-B27, HLA-B27)为阳性[3]。过去数十年的研究热点在于HLA-B27与AS的关系, 主要有2种假说。(1)致关节炎抗原[4]: HLA-B27表达异常的二聚体结构, 抑制组织特异的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1, MHC-I)类分子, 导致炎症及侵蚀; (2)细胞内反应[5]: 蛋白质的错误重叠或者不重叠及内质网应激。目前AS的确切病因仍属未知, 但有许多功能限制的危险因素[6]: 病程超过20年功能限制的病人中如吸烟、体力劳动者等比例较高, 而受过较高水平教育和有AS家族史的病人中其功能限制的程度相对较轻。 AS主要特征是以发生在脊柱等为主的大关节炎症以及新骨形成。而大于95%的AS患者均有骶髂关节受累, 因此骶髂关节炎症在AS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骶髂关节炎可单侧发病, 也可双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7]将AS诊断分为临床标准(包括腰痛, 晨僵, 腰椎、胸廓活动度受限)和放射学标准(骶髂关节炎)两部分。慢性骶髂关节炎可依据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到确认, 包括平片、CT、MRI等。但放射成像常在症状发生时仍属正常且需经9年左右[8]方可确定放射学上骶髂关节炎的发生。后背疼痛实际仅5%由AS引起[9], 而病程短的病人对于抗TNF因子治疗时的反应较病程长的病人更敏感[10]。因此, 要使AS患者得到早期和有效的治疗, 必须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炎症。1 X线检查 X线平片仍是评价骶髂关节炎的经典方法, 根据1984年修订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标准, X线骶髂关节炎分为5级: 即0级为正常; I级为可疑变化; II级可见轻度异常, 局限性侵蚀、硬化, 关节间隙无改变; III级为明显异常, 中度或进行性骶髂关节炎, 并伴以下一项(或多项)变化: 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或部分强直; IV级为严重异常, 完全性关节强直。因此双侧骶髂关节炎从符合2级开始即满足AS的放射学标准。但X线明显的缺陷是不能早期诊断, 常规X线诊断明确时, 患者往往已失去早期干预的时机。同时, X线平片的诊断也经常受到阅片者主观因素影响,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误诊率高达20%-30%[11]。AS患者除骶髂关节改变外, X线的脊柱改变也十分常见, 表现为骨质疏松, 椎体小关节模糊, 椎旁韧带钙化骨赘骨桥形成, 晚期表现为经典的“竹节样改变”。2 CT检查 CT的骶髂关节炎分级依然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纽约标准的X线分类法分为0~IV级。AS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时, CT扫描可明确显示单侧或者双侧侧骶髂关节不同受累程度并且双侧髂骨较骶骨更易受累, 并证实由骶骨侧向髂骨侧进展[12]。AS的CT表现[13, 14]包括关节侵蚀、软骨钙化、骶髂韧带钙化、软骨下骨改变和关节面下骨吸收所致的关节间隙改变、骶髂关节骨赘形成等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为主的病变。CT分辨率较高, 在骨窗下可以去除软组织、肠管及空气的重叠, 无层面干扰, 易显示骶髂关节较轻微的改变; 故能较X线平片更早期而清晰显示关节间隙有无狭窄, 并发现X线所不能显示的软骨下囊变、骨质疏松及边缘轻度硬化、单或双侧关节间隙变窄等改变[15]; 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并可随访病情变化。由于CT对于骨组织的细微征象显示率较高, Tan, S.[16]等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检测椎体, 发现椎间异常骨赘形成, 并对存在的骨赘进行定性和定量计算, 这为CT检测AS脊柱改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于CT不能显示关节软骨及关节旁组织炎症。对0级至I级的骶髂关节炎, 因其尚未引起骨组织的结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_赵德官

445《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第 11 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一种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态,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病程长、致残率高,因此,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综合影像表现报道较少,尤其是早期病变期间。CT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密度分辨能力诊断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重叠干扰,有利于硬化、侵蚀及囊变等骨质变化的观察。MR在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的诊断中更为优越。本文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经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0至Ⅱ级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分析本病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检查诊断的作用,以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风湿科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在15岁至48岁之间,平均年龄3 2.6岁,病程两个月至两年,均在就诊两周内完成CT和MR检查。选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腿后部、下腰部以及骶髂部隐痛不适或僵硬,久坐后起立或晨起时明显,在活动后均有所减轻,且多数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呈现两侧交叉性或间歇性,夜间或阴雨天较为严重。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52例患者人体白细胞抗原均为阳性或弱阳性,22例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为阳性,30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26例进行MR检查。 1.2.1 CT检查 CT扫描机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其球馆旋转速度为0. 4r/s,准直径0.7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采取自动毫安控制,螺距为1mm,扫描层厚0.75mm16层。患者扫描时采取仰卧躺位,以腰椎体上缘作为基线,从头侧向足侧连续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的腰4、腰5椎体以及骶髂关节。重建参数间隔0.7mm、层厚1mm薄层骨窗重建,横断位薄层骨窗连续放大进行观察。 1.2.2 MR检查 MR检查采用的是SS1.5T超导MR扫描仪,方位与CT相同行SET1WI、T2WI、SE脂肪抑制T2WI扫描,并进行冠状位FS-T2WI检查。 1.3 诊断标准 CT表现依据美国纽约修订标准进行强直性脊柱炎分级,0级为正常,关节面光整、间隙没有变形;Ⅰ级表现为关节面较为模糊,骨皮连续性不足,没有关节面囊性变、硬化增生、无骨破坏、无关节间隙改变;Ⅱ级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斑块状脱钙和模糊不清,骨皮质局限硬化,软骨下毛糙、侵蚀和软骨下微小囊变,关键间隙基础正常。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发于骶髂关节,MR主要表现为骨质结构以及骨髓信号方面的改变。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MR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分类标准,因此,本组患者将形态及信号均无异常者定为0级,无形态学方面异常单有信号异常的患者改为Ⅰ级,如关节缘骨质破坏、关节面模糊、信号改变以及软骨下出现小囊变者归类为Ⅱ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完成了CT和MR检查,分别比较CT与MR的临床检查诊断符合参数,MR显示发现病变显著多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对Ⅰ、Ⅱ级的区别较C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与MR检查结果对比(例) 级别 0级 Ⅰ级 Ⅱ级  CT 12 10 19  MR 3 18 20  表2 52例强直性脊柱炎CT与MR影像分级对比(%) 级别 CT MR X2值 P值  0级 26.8 0% - -  Ⅰ级 36.68 42.56 4.72 <0.05  Ⅱ级 38.11 57.87 0.28 >0.05  3 讨论 CT作为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方法,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能有效避免双重干扰,尤其是早期患者对X线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可使本病的诊断相对提前,使治疗尽快开始。但CT不能明确显示出软骨的病变情况,而骨质修复可以在CT上表现出来,为此,对于临床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进行CT检查结果表现为硬化时,需要进一步仔细观察硬化的边界及密度,并结合临床表现诊断病情。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各具备特点,有一定的差别性。影像学检查作为其诊断方法之一,具有较明显的优势,MR比CT可更早地发现病变和发现更多的病变,但与CT相比,Ⅰ、Ⅱ级病变的区分不具备优势。 总之,在实际临床检查中,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可首选CT进行检查,如未发现阳性,可采用MR进行复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首先行MR检查,以便为病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医学佐证。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游勇,王就欣.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病200例临床影像学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10). [3]王芳,王青.平扫CT与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 赵德官 (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比较这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2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即CT检查组(26例)和MR检查组(26例),分别对两组检查方法在0至二级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中的检出率进行评价,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Ⅰ至Ⅱ级病变中,MR检查组比CT检查组发现病变的几率更高,两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6%和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MR检查方法对于Ⅰ、Ⅱ级病变的区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MR比CT发现病变更为显著,影像学综合检查对确诊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CT;MR;影像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radi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CT and MR and compare these two methods to diagnos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Methods: Choosed 52 patients of AS from Jun. 2010 to Jan. 2012 to divide into CT group (26 cases) and MR group (26 cases). And compared detection rate of these two methods of AS to analyze.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 group was 94.6%, CT group was 58.6% (P<0.01). There was difference in CT group and MR group. Conclusion: There was some characteristic in these two methods, but detection of MR was more sensitiveness to diagnosis. 【Key Words】ankylosing spondylitis;CT;MR;radiography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2)11-0445-01

布氏杆菌脊柱炎的治疗

布氏杆菌脊柱炎的治疗 布氏杆菌在一般情况下回再家禽或者家畜的身上感染,如果人食用了或者是接触了患病的乳制品或者是其肉,都有可能会被感染布氏杆菌的。当人患上布氏杆菌的时候,身体会出现一些病变反应,布氏杆菌脊柱炎主要是病菌感染到骨关节后的一种局部的表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反应。 ★心理治疗: 病人及家属对本病不认识,长期发热、病痛等致病人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严重,对治疗影响极大。因此我们应多关心、帮病人,减轻其心理压力,鼓励其下棋、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本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畜及污染的肉类、奶制品等,人群普遍易感,应加强个人防护;同时切断传播途径,工作时带手套,穿防护服,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及奶制品。本病在人与人之间极少传染,可以放心交往,但与患者应避免亲密接触。 ★基础治疗。

1.有条件者应单独病房隔离,病房向阳、通风好。室温20--22℃左右,湿度50--60%[1]。勤更换衣裤及被褥,并单独消毒处理。 2.发热时卧床休息,因热退时大汗淋漓,尽量予温水浴、酒精浴等物理降温,多饮水,热退汗出后更换衣裤。 3.疼痛管理。患者脊柱、四肢关节痛,可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同时局部按摩,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热敷;短波 红外线热疗,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等;轴向翻身,被 动活动四肢关节等。如果疼痛不缓解,可予局部封闭或镇痛泵治疗。疼痛减轻后弹力围腰保护下下床适当活动。 4.饮食管理,鼓励患者多食用牛奶、鸡蛋、鱼、鸡汤、蔬菜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可少食多餐。水分丢失多,应多饮水,每天饮水至少3000ml。 ★药物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及准确率。方法:对收治的7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均经X线及CT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该组患者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X线确诊66例,诊断率为%;CT确诊76例,诊断率为1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4例均X线诊断为正常或可疑的病例经CT确诊14例。结论: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要比X线有优势,未经X线确诊的患者可经CT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X线;CT;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的疾病,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但发展到后期脊柱强直以后,病情不能逆转,致残率高[1]。因此,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率,对于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现对2008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

7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X线及CT诊断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76例,均为我院收治首次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例诊断依据纽约AS诊断修订标准。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13~47岁,平均29岁。病程5个月~1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及腰部疼痛、腿疼、晨僵、无功能障碍或脊柱畸形。57例患者有外伤史,其中弯腰搬物伤19例,车祸伤12例,按摩伤11例,轻微碰撞伤8例,跌倒伤7例;剩余19例无明显外伤史。该组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高,HLA-B27抗原测定均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影像学检查:该组患者均进行X线及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X线检查:采用Kodak 2000 DR 系统,正侧位,全自动曝光。CT检查使用西门子Sensatipn 16层螺旋CT机,取骨窗、软组织窗观察。200 mA,130 kV,准直器宽度mm,螺重建间隔1 mm,螺距mm,扫描层距4 mm,层厚5 mm。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速率ml/s注射80 ml碘海醇以及50 ml生理盐水。 分析方法:影像资料的分析由3位影像诊断医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及分型

·182· Shanghai J Acu-mox, Mar 2011, V ol 30, No 3 异体蛋白,浮线后可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产生多种免疫因子,可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夹脊穴在中轴关节两侧,在强直性脊柱炎选穴中是首选穴位。从经络学、神经学、解剖学等看,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三者经气相互贯通及作用功能相似,刺激夹脊穴的针灸效应可以同时调控督脉及太阳经经气,夹脊穴正是脊神经出口的位置,脊柱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它们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并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器官或脏器[3],有学者发现刺激夹脊有利气血运行,能改善微循环状态,能改善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态,同时还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强直性脊柱炎取夹脊穴治疗有一定理论依据[4,5]。除了外治,我们采用鹿瓜多肽注射液静滴,鹿瓜多肽是从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的多肽类活性成分,梅花鹿的骨骼具有补肾,植物甜瓜具有通经活络功效。功能是促进局部血运障碍的恢复;还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达到止痛效果及改善关节活动。对于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有促进分化和降低分化的双重调节作用,同时对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有调节作用,它既能缓解炎症反应的破坏性,因此可阻止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进程。和其他西药相比无明显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损伤等毒副反应[6,7]。 穴位浮线是将羊肠线植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利用它对穴位的持久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浮线可获得长久刺激,且疗效持久,两次治疗间隔可以长达5 d,弥补针灸原有扎针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病愈后疗效不易巩固的缺点。而且与埋线相比,埋线一般需要酸麻涨重等感觉,而浮线则不需要,操作时也不需要“得气”,如果“得气”疗效反而不好,由于不进入肌肉而减少疼痛及不影响美观,这点容易为广大患者接受。笔者将内治和外治有机结合起来,可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通过局部夹脊穴浮线,穴位受羊肠线刺激产生长久治疗效应,可以直达病所,刺激了相应的神经根,同时减少了治疗时间,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环,其次通过鹿瓜多肽的全身调理,对整个中轴关节产生了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云玉,黄红宇,陆红兵,等.46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结 果的调查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8,29(1):41-42. [2] 詹庆业,查和萍,周丽明.中脘“浮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 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5):3-4. [3] 张慰民.夹脊穴定位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87,6(4):23-24. [4] 严少敏.颈夹脊穴温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J].中医 药通报,2006,5(5):49. [5] 郭艳明.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颈腰痛杂志, 2008,29(5):495. [6] 郭生玉,林连捷,楚华,等.鹿瓜多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 察[J].中国骨伤,2008,21(8):610-612. [7] 谢延新,苏萍.铺灸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15例[J].上 海针灸杂志,2003,22(6):13-14. 收稿日期2010-07-24 ·相关链接·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及分型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的病变,但是由于骶髂关节结构比较复杂,加以盆腔内容物如肠道、肠气、粪块等的干扰,早期骶髂关节炎较难识别。所以普通X线既不利于显示复杂的骶髂关节结构,也难于显示其早期的微小改变,对临床高度疑似,骨盆X线片正常或不能确定,以及骨盆平片显示I级骶髂关节炎者,需行CT检查。但即使是这样,CT能够最早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一般也已有10年左右的病史。因此,必须结合临床才可能尽早的诊断本病。对于临床出现腰骶部症状的患者,如果发现骶髂关节的对称性损害,就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根据Rome提出的诊断标准,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下背痛和僵硬,休息后不缓解;②胸椎段痛和僵硬;③腰椎运动受限; ④胸部扩张受限;⑤有虹膜炎及其后症病史;⑥影像学表现双侧骶髂关节的特征性改变。如果有以上特征性的CT表现,而且有以上任意2项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强直性脊柱炎。过去对于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X 线的表现,CT的诞生不仅解决了骶髂关节显影困难的问题,而且对强直性脊柱炎可以进行精确分级。国内学者曾经提出了CT Ⅱ~Ⅳ级的表现,具体如下。Ⅱ级为软骨下局限性骨硬化、骨皮质模糊不清、斑块状缺钙、轻度侵蚀和微小囊变,关节间隙正常;Ⅲ级为严重的软骨下侵蚀、囊变,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或部分强直,韧带部分受累增多;Ⅳ级为完全性强直和韧带。最近,肖正权等又根据髋关节受损的情况提出强直性髋关节炎的分期具体如下。Ⅰ期为两侧髋关节变化轻微;Ⅱ期为髋关节狭窄伴随关节周围有明确异常征象;Ⅲ期为髋关节严重狭窄伴随关节周围的严重异常;IV期为髋关节韧带骨化融合或骨性融合。以髋关节软骨坏死的程度对强直性髋关节炎的分期,体现了预后功能的判断。掌握这一新方法后,医生通过X线摄片即可进行强直性脊柱炎分期诊断,指导功能预后评估。 (摘自范卡,李素兵.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及分型[J].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2010,(9):60-61.)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傅延森,马 玉 (山东省荣军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 要】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早期征像,比较X线与CT对AS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患者做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并对两种检查方法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影像学表现为:骨质侵蚀、虫蚀样破坏,囊变、周围骨硬化等,对于病变征像,X线与CT显示基本相同,X线为首选方法,但是CT对细微结构显示清楚,能更直观的反映病变的范围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对早期病变显示优于X线平片,对Ⅲ、Ⅳ级病变,如仅满足诊断要求,CT扫描并非必需,对需观察病变及评价疗效者,CT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结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AS的早期征像,CT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对疗效观察更为有利。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681.5+3;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06)07-0757-03 Im aging diagno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 Yan2sen,MA Yu.Department o f Radiology,Shandong,Rongju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 o study the forepart imaging findings both in X2ray and CT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induced by ankylosing spondylsitis(AS),compare the value of the tw o examination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Methods:Fifty AS patients were recruited,under2 went X2ray plain film.Thirty of them do CT examinations,sum up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maging and the grade of pathology and clin2 ic.R esults:The early features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is erosion,cystic lesions of bone and cirrhosis around them.As to the images,CT can found m ore imperceptibly and intuitively which could not be found by X2ray,show the early features of AS better than X2ray for grade ⅠtoⅡ,but to gradeⅢtoⅣ,CT is not necessary if only for diagnosis,but for the needs of observation or evaluating about the curative effect,CT is a perfect examining method.Conclusion:The early features of AS on sacroiliac joint are erosion,cystic lesions of bone and cirrhosis around them,CT scan clearly reveal the small construction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and has m ore sensitivity on early pa2 tients and have m ore advantage on curative effect observed. 【K ey w ords】 Ankylosing;S pondylitis;Scroiliac joint;Medical imaging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累及中轴骨关节病变为主的免疫性疾病,常规X 线征像多继临床症状3个月后出现,近来CT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AS的诊断,为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2006年2月5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检查手段进行对比,旨在提高其早期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50例,男42例,女8例,最小16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3岁,病程6个月~3年。症状是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僵硬,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僵直 第一作者简介:傅延森(1954-),男,山东省济南市人,毕业于解放军空军医学专科学校,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影像诊断与放射技术工作明显,活动后减轻。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发作,数月后疼痛转为双侧,呈持续性。实验室检查:32例血沉有不同程度增高,18例血沉正常,H LA2B27抗原测定均阳性,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临床上分为早期、进展期和稳定期,影像学诊断标准按骶髂关节炎的病变程度分为5级:0级为正常骶髂关节;Ⅰ级可疑骶髂关节炎;Ⅱ级有轻度骶髂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边缘清晰度丧失,关节面模糊,有轻度硬化和侵蚀,局限性骨质疏松和硬化,关节间隙有轻度狭窄;Ⅲ级为进展期,有中度骶髂关节炎,可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关节边缘模糊不清,关节面硬化,可见明显的骨质疏松和囊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部分强直;Ⅳ级为晚期,表现为关节严重骨质破坏,关节完全性强直。 本组50例患者均分别摄取腰椎、骶髂关节X线 757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16卷第7期 J M ed Imaging V ol.16N o.7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