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用药与年龄禁忌

儿科用药与年龄禁忌

儿科用药与年龄禁忌
儿科用药与年龄禁忌

儿科用药与年龄禁忌

儿科用药与年龄明显相关,很多有年龄限制。那么,该如何根据儿童年龄决定用药方案?

一、镇静、催眠与抗惊厥药

哌醋甲酯:6 岁以下避免使用氨甲丙二酯:6 岁以下不用

二、抗癫痫与抗帕金森氏病

苯妥英钠:癫痫持续状态,小儿不作首选地西泮:6 月以内的婴儿慎用苯海索:4 岁以下儿童不用或慎用

三、麻醉药相关

丙泊酚:诱导麻醉2~2.5mg/kg;维持麻醉0.1~0.2mg/kg;3 岁以下不宜使用利多卡因:早产儿半衰期延长慎用泮库溴铵:对新生儿、未成熟儿作用时间长,使用警惕过量

四、镇痛药

吗啡:1 岁以内不用氨酚待因:7 岁以下不宜使用

五、呼吸系统

溴己新:多用于年长儿(>6 岁)喷托维林:一般用于5 岁以上右美沙芬:2 岁以下要遵医嘱福莫特罗:<4 岁要遵医嘱丙卡特罗:早产儿、新生儿、年幼儿慎用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4 岁应慎用,遵医嘱孟鲁司特钠:<2 岁国外有颗粒剂,但需遵医嘱

六、消化系统用药

胶体次枸橼酸铋:年幼儿一般不宜服用本品雷尼替丁:8 岁以下禁用奥美拉唑:婴儿慎用比沙可啶:6 岁以下禁用酚酞::婴幼儿禁用活性炭:小于3 岁如伴长期腹泻腹胀禁用消旋卡多曲:不推荐1 月以下儿童使用东莨菪碱:乳幼儿、婴儿慎用多潘立酮:1 岁以内应特别慎用西沙比利:早产新生儿不建议使用磷脂酰胆碱: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注射液柳氮磺吡啶:2 岁以下小儿禁用

七、泌尿系统

螺内酯:小于2 岁应用应遵医嘱

八、内分泌系统

二甲双胍:不推荐10 岁以下儿童使用

九、抗微生物药物

头孢呋辛酯:药品不可嚼碎服用,5 岁以下不宜用头孢孟多:早产儿、新生儿不推荐使用头孢丙烯:小于6 月婴儿不推荐使用头孢哌酮: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头孢克肟:小于6 月婴儿慎用头孢泊肟酯:小于2 月小儿安全性未确立头孢吡肟:小于2 月小儿安全性及疗效未确定美罗培南:小于3 月暂不推荐使用氯霉素:新生儿及早产儿禁用乙酰螺旋霉素:小于6 月安全性尚不清楚克拉霉素:小于6 月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阿奇霉素:6 月以

下小儿口服用药安全性及小于16 岁儿童静脉注射安全性均不清楚(新增加)氨基糖苷类:药典小于6 岁慎用,浙江省版抗生素应用指导为禁用,多粘菌素B:不推荐小于2 岁小儿使用克林霉素:小于1 月新生儿不宜应用,(某些药品说明书中为4 岁以下慎用)去甲万古霉素:新生儿禁用磺胺嘧啶:小于2 月婴儿禁用甲氧嘧啶:小于2 月婴儿禁用呋喃妥因:新生儿禁用喹诺酮类:一般不用于18 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如病情需要,应完善知情告知。利福平:不用于新生儿,少用于3 个月内婴儿酮康唑:2 岁以下不宜使用,2 岁以上慎用氟康唑:6 月以下小儿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未确定氟胞嘧啶:儿科用药安全性尚不清楚金刚烷胺:不宜用于1 岁以下婴儿阿昔洛韦:2 岁以下小儿用药剂量未确定扎那米韦:小于7 岁用药安全性不详左旋咪唑:2 岁以下禁用甲苯达唑:2 岁以下慎用阿苯达唑:2 岁以下慎用吡喹酮::4 岁以下小儿用药安全性未肯定

十、解热镇痛类

阿司匹林:目前不推荐作为儿童退热药的首选赖氨匹林:同阿司匹林尼美舒利:不推荐作为一线退热药(2011 年5 月20 日后12 岁以下儿童禁用)布洛芬:用于3 月以上儿童

十一、抗过敏药

苯海拉敏:新生儿、早产儿忌用茶苯海敏:新生儿、早产儿忌用异丙嗪:2 岁以下小儿慎用,新生儿、早产儿禁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新生儿或早产儿不宜使用,婴幼儿慎用富马酸酮替芬:小于6 月儿童禁用盐酸羟嗪:婴幼儿禁用,6 岁以下慎用赛庚啶:小于6 岁一次剂量不超过1mg,2 岁以下不宜使用氯雷他定:2 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不清楚富马酸氯马斯汀: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十二、营养用药

脂肪乳注射液:新生儿和未成熟儿伴高胆红素血症或肺动脉高压者慎用维生素A(视黄醇醋酸酯)(可能是大剂量的)婴幼儿对大量或超量维生素较A 敏感,应谨慎使用

十三、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1 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十四、免疫增强剂

匹多莫德:适用于2 岁以上儿童

十五、皮肤科用药

磺胺嘧啶银:2 月以下婴儿禁用卤米松:2 岁以下儿童慎用樟脑:婴幼儿禁用他克莫司:2 岁以下儿童禁用吡美莫司:2 岁以下儿童禁用

十六、鼻用抗过敏药

丙酸倍氯米松:6 岁以上使用糠酸莫米松:3 岁以上使用

以上2010 年药典为模版

快速上手儿科用药

一、儿科常用药物剂量算法

能在儿科使用的药物,其说明书上多标注有儿童用药计算方法,按公斤体重药量乘以患儿体重,则等于目前每天用药量,再按说明书要求分次使用即可。

如果说明书上无儿童用量,只标注:儿童酌减。则常用儿童体重(公斤)÷50(约定成人体重值)× 成人药量,即可得到目前儿童所用药量。

二、儿科用药注意点

1. 氨基糖苷类

在儿科,所有氨基糖甙类的抗菌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的所有剂型,因其耳肾毒性,均列为禁用。

目前仍常见到有使用庆大霉素颗粒口服或者其针剂雾化吸入、小诺霉素肌注者,现在可以替代的药品很多,不要因其不需要皮试而盲目选择。

2. 喹诺酮类

所有喹诺酮类抗菌素,如: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等的所有剂型,因其对幼年软骨的影响,在儿科均列为禁用。

3. 止吐药

吗丁啉(多潘立酮)、盐酸普鲁卡因、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等,因其锥体外系的的副作用,在儿科,尤其是3 岁以下的婴幼儿,应该谨慎使用。

实际上,呕吐的症状,在病因缓解前,用止吐药效果很差,如:秋季腹泻前期的呕吐,主要发生在进食后,适当补液、控制饮食,呕吐常在1-2 天内缓解,少用止吐药物。

4. 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如“好娃娃“氨酚烷胺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在1 岁以下禁用。

5. 止泻药

任何形式的止泻药,如,含苯乙哌啶制剂,一定要谨慎使用因为腹泻实际起到了引流毒素的治疗、代偿作用,有其积极意义,盲目止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儿科临床工作中,极少使用止泻药物。

其实,在其它部位,如果药物破坏了机体本身的“引流、排泄代偿作用”时,均应该谨慎或者禁用,如止咳药(事实上,儿科很少需要使用止咳药物,化痰药物使用相对更多)、止吐药,以及气道分泌物多时、使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的药物(如异丙嗪类抗过敏药、山莨菪碱(654-2)为代表的莨菪类药物等等,尤其是“喉气管支气管炎”时,因可能加重内生性异物阻塞,更应列为禁忌)。

6. 退热药

如尼美舒利各种制剂,在新的规定将其解禁前,在儿科禁用。肌注退热药安痛定(复方氨林巴比妥),除非患儿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其它退热剂(如抽搐、昏迷等)、必须退热时,才可慎重选择使用,且在使用前一定要向家属解释其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用后建议严密观察1-2 个小时。

这些药物别忘提醒患者睡前服用

根据机体的昼夜节律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可以说是医生的基本功,了解药物的属性,达到最小剂量、最佳疗效、最小毒性。有这么一些药,适合睡前服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汀类降血脂药

他汀类家族药物主要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等。其用法多为每日服药一次,宜晚上或临睡前服用,如氟伐他汀推荐剂量一次20~40 mg,一日一次,晚餐时或临睡前服用。

这是由于肝脏在凌晨时合成胆固醇的能力最强,胆固醇合成酶有昼夜节律,夜间合成活跃,因此建议在晚间或临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酯效果最佳。

降压药

提到降压药,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早晨服用,但是殊不知高血压也分为杓型和非杓型。其中若夜间血压下降的趋势变小,全天血压曲线趋于平缓,夜间血压下降<10% 表示昼夜节律异常,称「非杓型血压」。对于这类患者,应于晚间睡前服药。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于早晨或晚上服药对24 h 平均血压的作用相同。但晚上服药可更有效地降低夜间平均血压,进而有助于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的转化。另外,任何时间服用血管紧张素II 受体阻断剂氯沙坦等均可达到全天有效降压的目的。但睡前服药使昼夜血压比值增高,并有助于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转化。

平喘药

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分泌水平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等因素存在生理性昼夜波动。因此哮喘多在深夜或凌晨发作,故多数平喘药以睡前服用为最佳,此时哮喘者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最为敏感。

如特布他林(肾上腺能β2 受体激动剂)等可采取晨低、夜高的给药方法,以利药物在清晨呼吸道阻力增加时达较高血浓度。早上8 点口服5 mg,晚20 点服10 mg,可使该药的血浓度昼夜保持相对稳定,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

长效平喘药孟鲁司特钠一日一次给药,哮喘患者在睡前服用能有效控制夜间或凌晨的哮喘发作。值得注意的是氨茶碱则不同,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它在早晨7 点左右服用效果最好,毒性最低。

镇静催眠药

常见的镇静催眠药有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用于镇静、催眠、抗焦虑。用于催眠作用时,起效较快,应临睡前服用。

泻药

治疗便秘的「温和」泻药有酚酞、液状石蜡等,需睡前服用。酚酞片口服后约15% 被吸收,用药后4~8 小时见效,因此成人一次50~200 mg,睡前服用,次日早晨排便。

抑酸药

胃酸的分泌有昼夜规律,在清晨5 点至中午11 点最低,下午2 点至次日凌晨1 点,所以胃溃疡的腹痛症状多在夜间有发生。

西咪替丁(H2 受体阻断剂):空腹服用吸收快;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出现早,与食物中和胃酸相重合;改用全天量睡前顿服。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剂):有「夜间酸突破」现象,睡前顿服可克服。一些抗酸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应睡前服用,因为睡前胃部已经排空,药物形成的保护膜不宜被破坏。

驱虫药

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等,一般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这样可以减少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不能附着于肠壁上,最后因肠的蠕动,排出体外,增强疗效。因此宜晚上临睡时服用,如左旋咪唑在驱蛔虫时,一日2~3 mg/kg,空腹或睡前顿服。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异丙嗪、西替利嗪等,常用于过敏反应等,但是在服药后容易出现嗜睡、乏力、精力不集中等症状。因此这类药物建议在睡前服用,既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对生活的影响,还能让药物充分代谢,产生药效,解除过敏导致的身体不适。

铁剂

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铁、亚铁等铁剂等铁剂,铁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且必须在胃酸作用下才宜吸收。宜在胃酸分泌最活跃的时候用,晚间胃酸分泌最高,晚20 点服用最佳,吸收率比早8 点高,疗效延长3~4 倍。

口服药物,服药时间有讲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