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资料(二)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资料(二)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资料(二)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资料(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否科学就因人而异了。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哲学基本问题

a.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的本原,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b.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上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基本观点:

将世界的本原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基本特点:

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b.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同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

特点:1.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从而具有机械性。

2.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

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从而具有形而上学性。

3. 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点,在社

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c.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1.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的世界观,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2.它指出了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

运动是指世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2.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3.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2.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a. 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a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b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a表现为一定的体积b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b. 时空是运动着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3.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具有物质性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要素

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感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手段

实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手段是指把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1)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

(2)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因此,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1.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a普遍性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b客观性(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2)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c 多样性(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d条件性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特定事物相关联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一种联系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联系。任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周围条件的制约,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灭亡.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

2.发展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已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违背事物的发展趋势,日趋走向灭亡。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新事物从旧事物中脱胎而来;其次,新事物在适应新情况中不断地增长着具有生命活力的新质因素。3在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由于合乎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其更加顺利发展。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性联系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1.的定义: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统

一属性又称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贯通、互相作用的联系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的两层含义: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的

前提,失去对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2矛盾双方互相贯通。包括:矛盾

双方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矛盾双方在作用上发生变化等。

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以及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斗争性的多种形式:一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否定、排斥、差别、限制、分离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斗争性与事物的变动性相联。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b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c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与外因的含义a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对立统一。b外因即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对立统一。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不同运动形式包含不同性质的矛盾

(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性质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例如:战争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例如:阶级对立

c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例如:学术讨论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它们互相区

别、互相对立。

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解决矛盾

?设法从内部夺取堡垒处理好内外因关系

?擒贼先擒王抓住主要矛盾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成功始于放弃合二为一地解决问题

(三)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量同事物不可分离。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a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是确定事物的结构、性质及其运动状态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

分析、计算和测定的方法。

b适度的原则

c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d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四)事物发展的道路与方向—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简要说明)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介绍矛盾分析法和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

(重点讲解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1.归纳和演绎的含义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二)分析和综合

1.分析和综合的含义

分析: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

综合: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

2.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

分析与综合互相渗透

分析与综合互相转化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抽象和具体的含义

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所形成的感性认识。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材料经抽象与舍象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理性认识形式。

思维具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抽象按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这一

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

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四)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1.历史和逻辑的含义

历史的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逻辑的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以理论的形式研究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对象的客观发展史相统一。

(2)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人们对这一对象的认识发展史相一致。

①逻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一致

②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相协调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特点

1.规律是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

(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就是分别蕴含在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中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种不同规律。

二者联系:它们是同一运动的两个方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者区别:1形成机制上: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社会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中。2起作用的方式上: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盲目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3表现形式上:自然规律更多的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能动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精神变物质.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能动的调控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b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反对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的精神万能论、唯意志论。反对听命于自然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宿命论的观念

3、如何正确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社会实践是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c有效地发挥和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必须借助有利的客观条件和物质手段d防止犯轻视人的意识能动性和过分夸大意识能动性的错误。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

3.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4.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5.如何正确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a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的一切感性物质活动。

b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它包括个人、集团和社会三种主要形式。

c认识的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它包括可能的客体与现实的客体。现实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类的实践领域并与人类发生关系的那部分世界。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回忆。

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得出人们不能认识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的错误结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是把认识视为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的直观被动的过程,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其根本缺陷:

不懂得辩证法;

脱离实践。

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

体性和能动性。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

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

(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

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感性的形式来表达和说明(3)方法论意义:

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2)发挥认识主体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

1.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过程为什么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认识过程的无限上升性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

(一)真理与谬误

真理: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

(二)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

2.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

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权威”标准;

2.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

4.实践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普遍性:相同条件必然产生相同结果

(2)直接现实性:直接把理论变为现实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3.逻辑证明可以作为实践标准的补充。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1.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方面,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方面。b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c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a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能够统一的依据:

二者都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包含其中一个方面的活动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者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b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内在统一表现在这二者的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等方面。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原则

(一)价值观念

1.价值观念的含义: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在具体的环境中形成的有关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一般称为价值观。

2.价值观念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二)价值评价

1.价值评价的含义: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

2.价值评价标准:

主体的需要

客体自身的本质和规律

3.价值评价的方法论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对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2.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同时对实际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做出科学的概括。

(二) 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坚持了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坚持了辩证法

实事求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实事求是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

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

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基础。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素质。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

?必然王国:是人类尚未认识到某种客观规律,其行动受此客观必然性盲目支配

的状态。

?自由王国:指人类认识并掌握了某种客观规律,自觉地利用它来实现自身目的

时所处的状态。

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1.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人

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2.根据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及其两次飞跃的规律阐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提高自身素质和未来发展

的关系。

3.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评价“两个凡是”。

4.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如何才能做到坚持真理,避免和减少失误?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3853494.html,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郑正真朱文雁 来源:《知与行》2015年第05期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 [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 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 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

(完整版)身边的马克思主义

身边的马克思主义 ——重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时间的洪流将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直以来,在我的认识中,哲学都是研究这些人生大道理的学问。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也是早有耳闻,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奠基石。这样的大道理当然不是我这种小人物应该去费神理解的,所以在大二下学期,听说学校在继近代史,毛邓三后又开了个马克思,我心中确实是无比郁闷。 然而在经过了最初几堂课的学习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原来哲学并不是像我一直以来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堆糟老头子聚在一起晒着太阳研究的死气沉沉的人生大义,而是一门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科学,是的,即使这里没有精确的公式推倒,也没有明确的比例图案,但是我依然认定它是一门精确无比的科学。因为它的每一条原则,都可以精确无误地代入到我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还经常给予我许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个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后,我对马克思老先生的思想体系有了系统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眼中再也不是空泛的道理和说教,而是由鲜活的理论和有力的事实构筑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以世界的物质性为毋庸置疑的前提,有力地阐述了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在用一双洞穿一切的眼睛观察世界,许多不

成熟的思想、许多即将犯下的错误,都在这眼睛的注视下无处遁形,最终被消灭于萌芽之中。在即将结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又将教材通读了一遍,有了颇多感悟和心得,并挑选出了课本里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知识点,尝试着对它们加以分析、联系实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哲学是什么?在网上有人这样解释:哲学就是在你在不知道选鱼还是选熊掌的时候,告诉你选鱼有选鱼的好处,选熊掌有选熊掌的好处,选鱼也有选鱼的坏处,选熊掌也有选熊掌的坏处。这样的解释虽然只是哲学的冰山一角,但它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的,如果你想知道鱼与熊掌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哲学并不能给你明确的答案。但是哲学为你权衡了利弊得失,让你知道你的选择会让你得到什么,又会让你承担什么。这种对事物的分析对人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选择便是在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还是读研究生。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是各有利弊。选择直接就业的人可能会更早获得就业机会,或者更早完成创业的梦想,但他们也一并失去了继续深造自己第一学历的资格。选择留校读研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接触国内外科技领域前沿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今后从业或创业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筹码,但他们也许会错过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年华,或者深造的专业遭遇到一个饱和的市场,而且每种选择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Aboard Marxism Monographic Study) 一、编写说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共2个学分,总课时数为32个课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批判意识。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2.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及阅读书目,并进行独立思考;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的是非得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2. 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3.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1.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二章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卢卡奇 1.生平介绍 2.《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思想 3.对卢卡奇及其主要思想的评价 二、柯尔施 1.生平介绍 2.《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主要思想 3.对柯尔施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葛兰西 1.生平介绍 2.《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介绍 3.对葛兰西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霍克海默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霍克海默及其思想的评价 二、阿多诺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阿多诺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哈贝马斯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哈贝马斯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马尔库塞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 1,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2,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 ! 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 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 # 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 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 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 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 ! 两个特征: 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观) 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 ( 简)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 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 选)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 即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 4、 ( 简/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因此能历久不衰, 永葆青春和活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 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 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发扬革命传统, 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 ( 单选)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6、 ( 选) 哲学基本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对于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特定时空研究法、辩证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认知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5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的重大意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指导性意义重大。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学术界普遍认为,狭义的马克思的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1。本文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由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在指导实践、研究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即使在它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它也始终没有停滞,而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的努力下一直创新、丰富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现状,结合市场经济运行情况, 1https://www.doczj.com/doc/aa3853494.html,/link?url=X2QkaJGAEqm_j5D2KfVlaDVZhRRjnB7jSbP0neCaQdCYKmmEBrBZwAXK8pEPmZPK 2[1]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 2009(1).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资料

马克思主义资料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 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基本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 7.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 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色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 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 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1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与谬论对立又统一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袁银传: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述评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和分门别类的孤立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倡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共识。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近几年来,学界日益打破"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传统模式,反对"以儒解马",强调以"以马解马",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根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解读,更加重视回归原文本。 第三,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或专题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二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从十七大政治报告精神的政策解读向学理层面研究的深化。 第四,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全球问题的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对话,而国内学术研究环境的日益民主化与开放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公开化、深入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为我们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特别是注重本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学科支撑。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重合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二是"主从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三是"渗透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大多数学者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容。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伊格尔顿、吉登斯、拉克劳、墨菲,法国的德里达、列菲伏尔、波德里亚、高兹,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罗蒂、柯亨、普特南、诺曼?莱文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般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积极开展对新自由主义、新帝国现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严密而完整,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结合起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因此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避免同样的结局,她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因为社会是客观发展的,就像列宁补充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在马、恩的年代就没有这样的事情,马、恩的著作里面也没有预见过这样的事情,博学如马、恩者也不能预知这样的事情,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必然受到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制约,必然受到他们自己的知识范围的限制(毕竟他们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必然建立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一般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上。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唯物主义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等构成了她的理论原理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工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但是现今社会,脑力劳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等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不能预见到的),在这个基础上,资本家的管理和创新特别是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搞改革开放的原因,因为我们想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便使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了危机:如果承认资本家的管理和方法等也创造价值,那么就全面否定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不承认资本家管理和方法的作用,那么我们搞改革开放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必要性?我们还搞什么改革开放,只有我们工人才是价值的创造者,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创造的价值送给那些资本家? 其次,马克思主义最初产生于阶级斗争十分残酷和激烈的19世纪中后期的西欧,其观点更多的是代表和分析了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并完全以阶级的不同来划分敌对关系,但是这种观点似乎并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比如现今的西欧和北美特别是法、德、北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当然是“资本家统治”的政府,可是为什么能出现高福利社会呢?资本家为什么要给工人高福利的社会体系?这些都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的原理么?在这些“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压迫的”国家产生马克思时代所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好像不 太现实。 第三,马克思主义深刻的批驳了资本主义以及资本家的贪婪和无度,痛斥其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对资源的利用就很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么?站在历史的角度,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行为特别,是针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就完全是正确的么?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犯了极端主义的错误,对资本家唯恐批之还不及,怎么可能无偏见的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难道我们现在不也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法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本家是不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P4-5 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兴起了独立运动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P8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P2、4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所以说他们是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又称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

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科学的规律的科学,是唯物史观的延伸和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科学社会主义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策略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是马克思注意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不断发展的 5.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P14(这道题答案我们好像也没确定)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并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事件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着哪些新的课题的挑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