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扁虱及危害

扁虱及危害

扁虱及危害
扁虱及危害

蜱,又名壁虱或扁虱,俗称草爬于、八脚子、狗豆子,属于不完全变态节肢动物。

与疾病的关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2.传播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https://www.doczj.com/doc/aa18957534.html,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

(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https://www.doczj.com/doc/aa18957534.html,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3.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蜱,又名壁虱或扁虱,俗称草爬于、八脚子、狗豆子,属于不完全变态节肢动物。它们寄生在犬的体表,吸取犬体血液,引起犬的贫血。蜱在未吸血前只有大粒芝麻大,但在犬体表吸血五天后可以变成蚕豆大,非常恐怖,下面是吸血前和吸血后的蜱虫体。

蜱单单吸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1、每一只在吸血的同时分泌大量的神经毒素进入犬体,这会引起犬的神经传导机能障碍,如果同时吸血的蜱量达到一定值,(有可能只是十多只的量就够了),被吸血犬呈现肌肉麻痹猝死;

2、传播莱姆病/钩端螺旋体/重症肝炎/肾衰竭,这些病并不能严格意义的区分,因为表现都是低热,黄疸,蛋白尿,血象紊乱,脱水,严重营养不良,不及时救治,很快因多内脏器官衰竭而死;早期救治机会较大,后期无治疗意义!

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也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房屋的缝隙中。繁殖能力强。春秋季节,大量吸血后的虫体脱落至草地产卵,繁殖量巨大。孵化出的小虫体就在草尖上等待犬体的出现。

因此,做好狗狗体表的防护很重要,定期药物防治,如福来恩/大宠爱/赛巴安,或者很多药浴,都能有效防治蜱。

至于如果发现已经被蜱咬,也不要过分担心,先涂抹碘酒或者酒精,让虫体自然脱落,注意千万不可硬拨,容易将虫体头部拨断留在狗狗皮肤内引起感染!摘除虫体后,先观察,也可内服维C解毒,如果出现不良体症,最好送院观察!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区别

稻田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差异及防治策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均为迁飞性害虫。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我国对两种飞虱的监测调查方法相同,防治工作中所选择的药剂种类、施药技术大致相当,习惯上统称为稻飞虱。然而,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是两种不同种的昆虫。两者在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分清两种生物的差异性,对防治药剂的适当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为害特点上的差别: 白背飞虱,学名Sogota furcifera Horvath。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叶鞘下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 褐飞虱,学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损失很大。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为害位臵相对较高。即白背飞虱喜欢在叶鞘下部为害,而褐飞虱在稻株茎基部为害。 二、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发生规律上的差别: 白背飞虱初次虫源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4~1l代不等。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 褐飞虱在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到北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发生时间要早。白背飞虱在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发生较严重,而褐飞虱在抽穗扬花期发生较严重。 三、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适宜温度上的差别: 白背稻虱相对褐飞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生物型(B型)的出现和广泛传布,以及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的主要害虫,平均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在美国10年内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粉虱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了明显变化,B型烟粉虱有逐年加重危害与蔓延的趋势。在烟粉虱的治理中,生物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且烟粉虱的天敌资源丰富,各国学者对其天敌的研究和应用做了较多工作并已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1 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报道的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约有114种(隶属9目31科),其中瓢虫94种、捕食蝽25种、草岭14种、捕食螨17种。虽然天敌种类较多,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少数几种,且大部分属多食性捕食者。Dean等指出多食性捕食者具有行为可塑性,可通过取食多种猎物提高其捕食作用,使种群得以繁衍。 1.1瓢虫类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原产于美国,为粉虱的专食性捕食者,在加州和弗罗里达等地已成功地应用于控制棉花和圣诞红上的烟粉虱,并已被引入欧洲和我国福建。在室内,小黑瓢虫以取食粉虱卵的生殖力最强,而在田间取食粉虱若虫时生殖力较大。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红蜘蛛等其它猎物,但不能维持种群繁衍。小黑瓢虫能够捕食已被寄生的粉虱若虫,但随着蚜小蜂的发育能被逐渐辨别而嗜食未被寄生的若虫。小黑瓢虫已由多家公司生产销售,其温室作物

推荐释放量为1头成虫/1.39-9.29m2。有报道说,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捕食烟粉虱的潜能虽低,但其搜索力明显强于小黑瓢虫,因此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该种瓢虫的种群密度较高。 1.2 捕食蝽类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为多食性捕食者,取食烟粉虱的卵、若虫和成虫,且更嗜食粉虱卵;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某些花卉植物以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在欧洲,盲蝽已被广泛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由于该盲蝽历时1个多月方能建立种群,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同时释放是保持温室粉虱种群密度较低的关键措施。目前已在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得到应用。Rabou报道在茄子地以2头/株的释放量连续释放3次盲蝽,1个月后粉虱种群便可得到有效控制;以0.5-1头/m2的释放量每2周1次,结合每周释放1次丽蚜小蜂,亦能有效地控制温室番茄粉虱的危害。此外,斯氏盲走螨(Typhlodromus swirskii)和Euseius scutalis取食烟粉虱后,其内禀增长力比烟粉虱增大,且能在温室单一种植的作物上抑制烟粉虱种群的增长,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2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应用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丰富,包括恩蚜小蜂属(Encarsia)、桨角蚜小蜂属(Encarsia)、Amitus属和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的许多种类。我国初步调查记录有19种(主要隶属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 2.1恩蚜小蜂属该属种类多为单寄生。少数为重寄生或多寄生。成虫均将卵产在寄主体内。由于丽蚜小蜂能成功地防治温室白粉虱,因此,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与报道。有关成蜂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该蜂与粉虱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

褐飞虱的喂养方法

材料和方法 昆虫。褐飞虱,是1997年秋天在中国浙江阜阳县收集的。这些虫子在26到30摄氏度和百分之八十的相对湿度在与12到14小时的光周期环境下在易受感染的多种NT1型的水稻中培育八代。现在的研究将以出生一天的第九代褐飞虱若虫为对象。 喂养。为了设计出最好的人工稻飞虱喂养饲料,我们通过表格正交阵列进行了252次饲料设计实验,最终确定了40种营养物质是所必须的。结果显示一些营养成分包括蔗糖、大部分氨基酸和一些维他命的代谢平衡是在成长中的稻飞虱所必须的。在MMD-1的营养物质平衡方面做了些改变之后,我们得到了适合抚养中稻飞虱的化学饲料D-97(表一)。. 在准备这个饲料是,所有的氨基酸、维他命(除了抗坏血酸外)和微量金属元素(除了FeCl3.6H2O除外)配成2×、10×和100×的储藏溶液,如果一次没用完就起独立的储藏在负二十度冰箱里。娶一个烧杯加入氨基酸、蔗糖 磷酸二氢钾、六水合氯化镁和六水合氯化铁将混合物搅拌直到所有成分都完全溶解。之后维他命和微量金属离子储存液和抗坏血酸溶液(用前分别配成10×的储藏液)加进去。然后用百分之四的氢氧化钾将PH调到6.8,再用蒸馏水将饲料稀释到所要的浓度。最后用0.45微米细菌过滤器将溶液过滤灭菌再储藏到负二十度冰箱里以备用。 这种确定的化学饲料MMD-1和易受感染的水稻TN1作为控制元件。 饲养程序。长15.0厘米直径2.5厘米的玻璃圆筒将作为人工饲养褐飞虱的器皿。人工饲料放在封在喂养室末端的一个开口的两层拉伸的封口膜(大概是原来面积的四倍)之间并每两天更换1次。喂养室的另外一个开口在将测试的昆虫放进去后用尼龙网布封起来。喂养室用一片湿的黑色棉布包裹起来,但是有人工饲料的一边要暴露在光下。昆虫能通过刺穿内层的封口膜的饲料小囊而感觉到饲料的存在。二十五只出生一天的若虫被放进每个喂养室中,并做四个相同的重复。没两天记一次死亡率直到第一只成虫出现。新出现的成虫(在二十四小时内新出现的)每天统计一次并在精确度0.01毫克的天平上对每个个体进行称量。 褐飞虱被培养在不包含稻株的人工饲料中。出现后的成虫在被转移到产卵室(一只雌虫和一只雄虫被放到每个产卵室)之前用人工饲料喂养在喂养室三天来测量雌性的繁殖能力。产卵室的直径和喂养室一样,但是它只有3.0厘米长。产卵室的一个开口用人工饲料小囊封住另外一个开口用包含有由Koyama准备的昆虫能感觉得到人工饲料的存在并将卵产在其中的产卵媒介(百分之五的蔗糖、0.004摩尔每升的水杨酸、PH6.5)的小囊封住。没两天从媒介中移走所产的卵并将卵在蒸馏水中存放六天之后在潮湿的滤纸上孵化。

我国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研究进展

我国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研究 XXXX (XXXX大学,XXXX学院XX系,XX,4XXXXX) 摘要: 随着温室大棚的普及,温室优良的种植环境同样非常适合害虫的生长繁殖。农药的使用 让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农药残留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生物防治控制温室害 虫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我国针对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丽蚜小蜂;生物防治;低温贮存;蜂卡 Research in Encarsia formosa(Gahan)control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in our country WANG Run-Zheng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Zhengzhou 450000 , 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gerrnhouses , the excellent growing conditions of green- houses are also very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pests. The use of pesticides leads the pests get stronger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and the pesticide residu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 ous. In this situa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biological control to control the pests of green- houses have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you that the research of using Encarsia formosa(Gahan)control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in our cou- ntry. Key words: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Encarsia formosa(Gahan); biological control; cold storage; Bee card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属于同翅目粉虱科(Homoptera:Aleyrodidae),是一种世界上非常普遍的多食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住范围非常广,除了蔬菜中的黄瓜、茄子、辣椒、豆类、白菜、芹菜等外,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草、烟草等共121科898种植物[1]。温室白粉虱主要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通过直接刺吸危害、传播植物病毒、引起植物生理混乱、分泌蜜露诱发真菌病害,给作物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3]。 蚜小蜂科(Aphelimidae)寄生蜂在针对粉虱和介壳虫等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其中,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Gahan)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恩蚜小蜂属(Encarsia),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丽蚜小蜂是一种致死取食型寄生蜂,是目前公认的防治温室白粉虱最好的寄生性天敌,已在许多国家进行商业化生产并推广应用。丽蚜小蜂通过取食和寄生这两种方式控制烟粉虱,其生殖方式为单寄生、孤雌生殖,且能避免自身重复寄生[5]。1927年英国人Speyer最早用丽蚜小蜂控制温室白粉虱,随后其他国家开始引入使用,我国于1978年12月初从英国温室作物研究所引进丽蚜小蜂[6]。 1. 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 1.1确定丽蚜小蜂放蜂密度 有研究表明,随着丽蚜小蜂的释放前期白粉虱虫口密度的增加,丽蚜小蜂对白粉虱的抑制作用降低,寄生率也降低。说明丽蚜小蜂的繁殖速度滞后于白粉虱,因此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时,应在发生的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释放丽蚜小蜂最为适宜[7]。 有研究显示丽蚜小蜂的释放方法可如此:以番茄为例,当每株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虫在10头以下时,每667㎡释放丽蚜小蜂卵2000头,隔一周释放一次,持续3-5次;当每株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虫在20-30头时,每667㎡释放丽蚜小蜂卵3000-4000头为宜[8]。

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科学 烟粉虱专辑 14烟粉虱的危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089?-2úóúèè′?oí??èè′?μ?????3??a?àê3D?o|3??¨?üμè?-??×÷??ó???êò°×·?ê-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相比涉及74科420余种植物具有更大的经济危害性 烟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取代温室白粉虱成为温室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国外烟粉虱的部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889年Gennadius 记述了希腊的一种烟草害虫这是烟粉虱的首次报道在美国的甘薯上发现了第一个新北区白粉虱标本称之为甘薯粉虱[2]·?ààμ???ò2±?μ??ì?y2?????19个种名作为B. tabaci 的同物异名[3]?ì·?ê-?ú???×?D?1óD?T·?ê-oí?êêí·?ê-μè??????3? ???÷?2??êêó|?üá|ò??°′?2¥?2??2???μ??üá|é?óD?ù2?í?óúê?ò?D??§??òà?Y?ì·?ê-μ??aD?2?òì???ì·?ê-??·??aè??ééú??Dí ??óDè???B 生物型重新命名为银叶粉虱 文中描述了烟粉虱在温室花卉上前所未有的的危害据统计从1985~1998年间 A B 型比A 型产更多的卵因而分泌更大量的蜜露 而A 型不会它具有导致西葫芦叶片银叶化的特征从世界许多地方收集的烟粉虱标本证明了这样的假设B 生物型的存在可以用异构酶标记法和多态DNA 扩增法来证实 Bellows (1994)提出以烟粉虱B 生物型为基础建立粉虱新种Bemisia argentifolii B 型蛹的几个形态特征成为鉴别银叶粉虱的依据 B 生物型argentifolii 前蜡缨细窄与之相反这些描述和用于区分A 和B 生物型异构酶标记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生物型不能交配的证据已经被用做新的分类单元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7):104~106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孙厚俊,谢逸萍 收稿日期:2009-04-29 基金项目:徐州市农科院基金(200705)。 作者简介:孙厚俊(1980-),男,江苏丰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虫害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21) 摘 要:综述了烟粉虱在我国棉田的为害现状、特点,对近几年烟粉虱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棉花烟粉虱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棉花;烟粉虱;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9)07-0104-03 R esearch Progress of Be m isia taba ci in Cotton F ields in Ch i n a S UN H ou-jun ,XIE Y i -ping (Instit ute of Sweet Pota t o ,Chi nese Acade my of Agricu lt ura l Sciences ,Xuzho u 221121,Ch i na) Abstra 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rrence and da m age of B e m isi a taba ci (Gennadi us)i n cotto n fields i n Chi na were re 2vie wed i n this paper .The reaso ns for its o utbreak i n recent y ears were ana l yzed ,and its co ntrolm eas ures were put f or ward . Key words :Cotto n ;Be m isia taba ci ;Control 烟粉虱[Be m isia tab a c i (Ge nnadi us)]又叫棉粉虱、甘薯粉虱,属同翅目(Ho mopter a)粉虱科(Aleyrodi dae)小粉虱属(B e m isi a Quai ntance &Ba ker),是一种多食性的小型昆虫。以其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叶片汁液,同时其分泌物能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危害,是近年我国经济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烟粉虱在我国危害棉花的报道始见于1953年的台湾省[1]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云南、海南、湖北、上海等地有烟粉虱危害棉花的报道,但危害较轻,发生范围局限在部分区域[2] ,一直未列入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棉田烟粉虱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危害逐步加重,并迅速成为棉田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3~6]。本文就我国棉田烟 粉虱的分布、为害、重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1 我国棉田烟粉虱的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棉田烟粉虱发生范围局限于云南、上海、湖北等部分地区[7] ,90年代中、后期,发生范围呈逐步蔓延态势。1999年在新疆吐鲁番市长绒棉研究所试验地棉花遭受烟粉虱的严重危害,棉花、棉絮布满蜜露,纤维受到严重污染,煤污病也十分严重。1999年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河流域棉区先后受到危害。21世纪以来,烟粉虱在长江流域棉区迅速扩散,2003年江苏省棉田发生,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07年湖南 省洞庭湖地区大发生。据统计,2007年棉田烟粉虱发生面积达206.7万h m 2 ,其中湖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甘肃、湖南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区发生较为严重,已上升为当地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 [3,4,7~11] 。烟粉 虱对我国棉花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有进一步加重危害与扩散蔓延的趋势。 2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为害及分布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式口器害虫,生活周期分为卵、4个若虫期和成虫期,通常人们将第4龄若虫称为伪蛹。在棉花上主要以吸食棉花叶片汁液、大量消耗 棉花同化产物为害,导致棉株衰弱,严重时甚至可使植株死亡,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 2.1 烟粉虱对棉花的为害 烟粉虱为害棉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直接在棉花叶片刺吸汁液,造成植株衰弱,导致受害棉株叶片正面出现褪绿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叶片失水枯死脱落成光秆,棉株中上部掉蕾落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二是诱发其他病害,烟粉虱若虫、成虫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污病等真菌类病害,严重时病株表面形成较厚的霉层,影响光合作用,有的重发棉田最终因病毁苗。三是烟粉虱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由该虫传播的棉花皱缩病毒(Cd TV)可使早期得病的棉花产量损失80%,棉铃减少15%~87%,铃重降低0~39%,棉株上部受害减产58%,整株受害减产69% [12] 。该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 在有毒寄主植物上取食较短时间(10~60m i n)后即可传毒,如果取食时间长(24~48h),则传毒效率更高,一旦 获得毒性,就可连续传毒20d 以上[13] 。因此,烟粉虱为害能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2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分布特征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分布特征,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周福才等研究结果

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烟粉虱;发生;防治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褐飞虱

中文名称:褐飞虱 英文名称:Brown rice planthopper 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蠓虫 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 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为害作物:水稻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NY/T ××××—2012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 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越冬虫量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 1

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 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 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 5.1.1 调查时间 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 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 5.2.1 调查时间 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晴天2

飞虱有哪些危害

飞虱有哪些危害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形态特征,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末龄若虫体长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白背飞虱耐寒力较褐飞虱强,越冬地区范围稍广,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为终年繁殖区,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北纬26℃左右。 飞虱的越冬虫态和越冬区域因种类而异。褐飞虱在广西和广东南部至福建龙溪以南地区,各虫态皆可越冬。冬暖年份,越冬的北限在北纬23°~26°,凡冬季再生稻和落谷苗能存活的地区皆可安全越冬。在长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4~11代,部分地区世代重叠。其田间盛发期均值水稻穗期。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

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纬26°左右。在中国每年发生3~8代,为害单季中、晚稻和双季早稻较重。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调查 研究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Ξ 胡敦孝, 吴杏霞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 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形态做了区别,介绍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生物生态学上的差异,同时给出了B型烟粉虱特征性银叶反应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银叶反应 中图分类号: S43313 S4361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1)05-0015-04 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温室中发生的粉虱均为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在露地未见粉虱大发生的报道。但从1995年以后,烟粉虱(Bem isia tabaci G ennadius)在北方部分温室中逐渐蔓延开来,2000年8~11月北京市东南郊的温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烟粉虱大暴发。烟粉虱又称棉粉虱,甘薯粉虱, 是热带或亚热带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最近十几年来,出现新的B型烟粉虱(又称银叶粉虱Bem isia argentif olii Bellows&Perring),它比其他型烟粉虱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和品质损害,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1~3]。如何防治这两种粉虱,明确它们在温室、大棚蔬菜、花卉上的生 物学特性和相互关系,以及B型烟粉虱在田间棉花、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发生情况,首先需准确认识这两种粉虱。现把这两种粉虱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1 粉虱鉴别的主要特征 粉虱的分类鉴定是根据粉虱4龄若虫后期的拟蛹特征来进行,其中拟蛹腹部端节背面的皿状孔的特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特征主要包括:皿状孔的形状,隆起或凹陷;盖片的形状;舌状突是否突出盖片外,突出部分的形状,末端是否具有刚毛,是否伸出皿状孔外等等。皿状孔的功能是排泄蜜露。肛门即开口于盖瓣下面与舌状突的基部,盖片和舌状突起控制蜜露最终排出的作用。用于分类的其他拟蛹特征还很多,见图1所标注内容[4]。 2 两种粉虱拟蛹的区别 显微镜下观察,烟粉虱的皿状孔为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端有一对毛,尾沟基部有瘤状突起5~7个(封面图右上)。而温室白粉虱皿状孔长心脏形,舌状突短,上有小瘤状突起多个,轮廊呈三叶草状,顶端有1对刚毛,亚缘体周边单列分布,有60 图1 粉虱拟蛹模式图(仿Matin修改) 多个小乳突,背盘区还对称有4~5个较大的圆锥形大乳突(封面图右下)。在田间,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烟粉虱拟蛹的外观为椭圆形、边缘自然倾斜,通常无背刺毛,颜色为淡绿色至黄色,有1对红眼睛(封面图中上)。在多毛的叶片上,拟蛹边缘被叶毛挤压成不规则形,拟蛹背面可具刺毛;温室白粉虱拟蛹的外观为立体(边缘垂直)椭圆形,似蛋糕状,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拟蛹边缘有腊丝,背上通常有发达直立长刺毛5~8对,是由原乳突内蜡腺分泌的(封面图中下),光滑的叶片上也有不具长刺毛的拟蛹。两者成虫羽化均经拟蛹背面的倒“T”形裂缝中脱出。拟蛹壳上有圆形孔的均为该拟蛹寄生蜂的羽化孔。温室白粉虱被寄生的拟蛹为黑紫色,烟粉虱被寄生拟蛹为深褐色。烟粉虱B型与其他型烟粉虱的拟蛹在形态上很难区分,依据个体第4前亚缘毛(ASMS4)存在于种群中比例的大小,前胸气门外的腊缘饰的宽度曾用来区别烟粉虱B型和A Ξ收稿日期: 2001-05-29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中的参考文献: 1、大久保宣雄,岸本良一. 应动昆(期刊名),1971,15:8-16 2、大久保宣雄. 应动昆(期刊名),1973,17(1):10-18 3、岸本良一. 植物防疫,1972,26(8):10-16 4、寒川一成,渡边朋也,鹤町昌市. 九州病虫研究会报,1988,34:79-82 5、Asahina S, Tsuruoka Y. Records of the insects which visited a weather ship located at the Ocean Weather Station “Tango” on the Pacific II . Kontu, 1968, 36:190-202 6、Baker P S, Cooter J R. The flight capabilities of laboratory and tropical field population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Bull. Ento. Rs., 1980,70:589-600 7、Chou Y.I. , etal .Studies on the brown planthopper in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Taiwan, China J. Entomol, 1983,3(1): 1-14 8、Cook A. G., Perfect T. J. Immigration rates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alapravata lugens in the tropics. Bull. Soc. Ent. Suiss, 1984,57(4):413-414 9、Goh. H. G., Kin J. W.,Saxena R.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ree Korean biotyp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b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93,32(3): 317-322 10、Jeffery M. F.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light trap catch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Miscel. Rep., 1982, Centre for Overesas Pest Res., Londen 11、Kisimoto R. Brown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Brown Planthopper: Threat to Tice Production in Asia. IRRI, Los Banos,Philippines,1979,113-124 12、Kisimoto R. Ecology of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Proc. 2nd Int. Wofkshop on Leafhoppers and Planthopper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M. R. Wilson, L.R.Nault eds.), Common. Inst. Entomol., London, 1987,41-54 13、Kisimoto R.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planthoppers,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Nilaparvata lugens. Proc. Symp. Rice Insects, Tokyo, 1971,206-216 14、Kisimoto 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Chinese J. Ent., 1984,4(2): 39-48 15、Kisimoto R. Synoptic weather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Stal).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76,1(2):95-109 16、Nagata T., Masuda T.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and wing form ratio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and the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 of Southeast Asia. Appl. Entomol. Zool., 1980,15:10-19 17、Noda, Hiroak. Pre-mating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 migrants(Homoptera: Delphacidae) Collected on the East China Sea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86, 21(1): 175-176 18、Ohkubo N. Behaviour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e migratory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s. PhD thesis, Kyoto University, 1981, 141(in Japanese) 19、Padgham D. E. The influence of the host pla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ult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a(Stal) (Homoptera: Delphaciad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migration. Bull. Ent. Rs., 1983,73:117-128 20、Park Y. D., Song Y. H.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ngens Stal) biotypes fed o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rice with various resistance genes.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88a,27(2):87-93

烟粉虱经济阈值的研究

第27卷第2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Vol.27,No.2 2005年4月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 iangxiensis Ap r.,2005 文章编号:1000-2286(2005)02-0234-04 烟粉虱经济阈值的研究 沈斌斌,任顺祥,P.h.Musa,陈超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研究了烟粉虱在黄瓜上的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黄瓜幼苗4叶期时,烟粉虱的经济损害水平为 9.3159%;烟粉虱的经济阈值为每株黄瓜有烟粉虱成虫18.4474头,即平均每片黄瓜叶有成虫4.6119头。 关键词: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烟粉虱;黄瓜 中图分类号:Q968.1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Econo m i c Threshold of B em isia tabaci SHEN B in-bin,REN Shun-xiang,P.h.Musa,CHEN Chao (Depart m ent of Ent omol ogy,College of Res ources and Envir onment,SCAU,Guangzhou510642, China) Abstract:The experi m ent was conducted t o esti m ate the econo m ic injury level(E I L)and econom ic threshold(ET)of B.tabaci.W hen the cucu mber p lant gre w int o the4-leaf stage,the E I L of B.tabaci was 9.3159%;the ET of B.tabaci was about18.4474adults/p lant,or4.6119adults/leaf. Key words:econom ic injury level;econom ic threshold;B e m isia tabaci;cucumber 烟粉虱B e m isia tabaci(Gennaduid)属同翅目(Homop tera)粉虱科(A leyr odidae),近年来,由于一系列原因使得烟粉虱已成为黄瓜上的重要害虫,导致黄瓜产量大幅度下降[1,2]。害虫经济损害水平(Eco2 nom ic injury level,E I L)和经济阈值(Econom ic threshold,ET)的测定,是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对烟粉虱由目前单纯的、盲目的农药防治转向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的过程中,烟粉虱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Hussey等(1971)曾提出温室白粉虱Tria 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防治指标,即黄瓜上部叶片每片有烟粉虱成虫50~60头[3],该防治指标由于没有附加黄瓜植株生长发育期,因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国外(美国、巴基斯坦)只有烟粉虱在棉花上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的研究报道[4,5]。国内尚无烟粉虱的相关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3年9~11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沙湾村黄瓜大田内进行,黄瓜品种为神农春4号,由天津市科兴蔬菜研究所生产。 当黄瓜幼苗刚移栽至大田时,用密纱网将黄瓜幼苗罩住,保证幼苗上无烟粉虱和其它害虫。网室大小为长2m、宽1m、高2.2m,每个网室小区罩5株黄瓜幼苗。黄瓜地行距1.0m、株距0.4m。当黄瓜苗移栽至大田约1个星期、黄瓜幼苗长出4片嫩真叶时,以每株黄瓜苗0、40、60和80头(平均每片黄瓜叶有烟粉虱成虫0、10、15和20头)的密度分别向每个网室小区内接入烟粉虱成虫5×0=0、5×40= 收稿日期:2004-11-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攻关资助项目(2001BA509B0604) 作者简介:沈斌斌(1965-),男,博士,从事昆虫生态和种群控制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