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学-颐恒中西医结合历年考点解析笔记

外科学-颐恒中西医结合历年考点解析笔记

外科学-颐恒中西医结合历年考点解析笔记
外科学-颐恒中西医结合历年考点解析笔记

第二章中医外科政治概要

1. 结核:泛指一切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此证多生于皮里膜外,结如果核,坚而不痛,发生

在皮肉间性质不明的肿块均指结核

同中医的“岩”,指病变部位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创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痰: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快,为阴证

4. 跟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肿疡之基地根部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红肿范围

5. 西医的痈—中医的有头疽。是阳证

西医的骨髓炎—中医的附骨疽,是阴证

6. 疮疡—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创面

7. 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邪毒不致结聚成脓而得到消散的治法,

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

及各种皮肤疾病

8. 托法:适用于中期肿疡,分为含补托和透托,含补托适用于正虚毒盛,分为益气托毒法和

温阳托毒法,益气托毒法代表方如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法代表方如神功托毒散;

透托法适用于毒气盛而正气未衰,代表方为透脓散

9. 外科内治原则是消、托、补。外科感染发展分为初起、成脓、溃后。

10. 补法,用于疮疡后期创口难敛者

外治法

1.黄金散属于外科外治法的箍围药,此类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药性有寒热

之分,黄金散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2.红灵丹:活血止痛,消肿化痰,适用于一切阳证

3.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溃疡后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

黄金膏—除湿化痰、肿而有结块,尤其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尤为适宜;

九一丹—提脓去腐—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

4.黄金油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尤其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

5.冲合膏:活血止痛、疏风散寒、消肿软坚,适用于半阴半阳证

6.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适用于阴证

7.青黛散油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及急慢性湿疹等皮肤泄洪痒痛、渗液不

多,亦可以用于痄腮和对各种油膏过敏者

8.生肌玉红膏: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

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9.白降丹:用于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

10.三石散:用于皮肤病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损处

11.九一丹和五五丹都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未净,新肉未生阶段,九

一丹去腐生肌,五五丹去腐能力最强

12.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使胬肉平复

13.太乙膏:性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千锤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

腐、止痛,二者均可以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

14.玉露膏:性偏寒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对鲜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者效果较

佳,是疮疡阳证外用药的首选

15.油膏: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在成为软膏

16.箍围药:古代称为敷贴药,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使肿疡初期可消,毒聚可散

17.酊剂:将各种不同的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取其药液即为,适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18.烙法:适用于风寒湿痰凝紫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和回乳

19.垫棉法:适用于溃疡过大有袋脓、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这

20.浸渍法:包括淋洗、冲洗、浸泡等,多用于溃疡脓水较多

21.结扎法:适用于瘤、赘疣、痔疮、脱疽等

22.药线引流:提脓去腐,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或已形成瘘管,窦道

第三单元无菌术

1.煮沸灭菌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橡胶类物品。正常压力下,水肿煮沸到100度,持

续10~20min能杀灭一般细菌,持续煮沸1h以上可杀灭带包细菌

2.甲醛气体熏蒸法:适用于丝线、纤维内窥镜、精密仪器、手术视野照明灯、电线等不能浸

泡且不耐高热的

3.环氧乙烷熏蒸法:适用于各种导管、仪器及器械的消毒

4.药物浸泡消毒法:适用于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

5.高压蒸汽消毒法:纱布、被服等耐高温高压的,蒸汽压力达102.97~137.2kPa时,温度可

达121℃~126℃,维持30min即能杀灭一切。各种物品灭菌所需温度、时间关系:

温度时间

金属、搪瓷、玻璃121.5℃30min

橡胶、药液121.5℃20min

敷料、布类121.5℃45min

6.

7.对于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不能使用碘酊消毒者,选用0.1%洗必泰、

0.1%硫柳汞酊、0.75%聚烯吡酮碘、0.1%新吉尔灭等擦涂2~3次

8.肥皂刷手法:肘部上10cm。每次3遍,共约10min

9.一般手术皮肤消毒:2.5%碘酊棉球2遍,干后用70%酒精2~3遍充分脱碘

第四单元麻醉

1.臂丛神经: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支配整个上肢的感觉和运动。麻醉的路径主要

包括肌间沟径路、锁骨上径路和腋径路

2.硬膜外麻醉禁忌症:

①严重休克或出血未能纠正者,

②穿刺部位有感染或全身感染严重者,

③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④有血液凝固障碍性疾病或应用抗凝治疗者,

⑤有低血压或严重高血压者,

⑥有慢性腰背痛或手术前头痛者,

⑦伴有脊柱畸形或脊柱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包括脊柱结核

⑧精神病不能合作者

3.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适用于腹部以下手术

4.腰麻术后的并发症:头痛、恶心或呕吐、腰背痛、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尿储留、神经系

统并发症如马尾综合症

5.椎管内麻醉时,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平面越高,血压越容易下降

6.全麻分为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常

用吸入的麻醉药:乙醚、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氧化亚氮

常用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氯胺酮、r-羟丁酸钠、乙咪酯、异丙酚、咪达唑仑、普鲁

卡因、安定等(普鲁卡因严禁单独静脉滴注,只能在充分的硫喷妥钠

全麻下使用)

第五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1.正常成年人日需水量2000~2500ml,氯化钠4.5g,氯化钾3~4g

2.每日出水量包括:呼吸带出水350ml,尿液1000~1500ml,多于2500为多尿,粪带出水

150ml

3.正常人血清钠浓度:136~145mmol/L,成人一般每日摄入5~10g氯化钠,日需要量4~5g,

多于的从尿中排出

4.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最常见的病因:呼吸道梗阻

5.低渗性脱水常见病因:慢性十二指肠瘘

①胃肠道消化液长期丧失;

②大面积创伤渗液;

③大量应用排钠性利尿剂时,未注意补充适量钠盐;

④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失盐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Adiison病等导致肾脏排钠增多,

又补充了水分

6.代谢性酸中毒常见病因:感染性休克

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如腹泻、肠瘘等;

②酸性物质过多,如休克、乙醇中毒、抽搐、心脏骤停、剧烈运动时引起组织缺氧、糖

酵解增加等;

③肾功能不全

7.高钾血症常见病因:

①进入体内的钾太多,如口服或静脉输钾;

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慢性肾衰竭;

③细胞内钾释出或外移,如溶血、大面积烧伤、急性酸中毒、组织损伤(如挤压综合征)

8.补液原则:

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边治疗,边观察,边调整;

先盐后糖,盐糖交换,先晶体后胶体,适当纠酸,尿多补钾,随时调整

第六单元输血

1.输血适宜:急性出血;贫血或低蛋白血症;重症感染;凝血机制异常和出血性疾病

2.一般输血不宜超过4h,为避免室温下引起细菌繁殖每次以200~400,为宜

第七单元休克

1.休克时反应内脏器官灌注情况,简单方便的观察指标:精神状态(脑组织血流灌注和全身

循环状况反应)

2.脉搏的变化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常用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帮助判断休克的有无

及轻重

3.补钾应等到尿量超过40ml/h后,再静脉补充

4.休克早期: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休克中期:细胞

因严重缺氧处于无氧代谢状况;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

第八单元围术期处理

第九单元重症救治与检测

第十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十一单元腹腔镜手术适应症及常见并发症

第十二单元外科感染

1.疖和痈常见致病菌是金葡菌;

真菌性脓毒症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

全身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是变形杆菌和拟杆菌

2.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加剧,自行破溃后愈,在中医分为暑疖、骷髅疖、疖

病;

3.清署益气汤—暑疖;

托里消毒散—骷髅疖(疮形肿势虽小,但跟脚坚硬),痈溃后脓水稀少

仙方活命饮—痈之热毒蕴结证

普济消毒饮—急性蜂窝织炎(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防风通圣散—疖数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是疖病的首选(祛风清热利湿)五神汤—骨痈、腿痈、委中毒、下肢丹毒(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五味消毒饮—火毒结聚的痈疮疖肿

透脓散—痈疡肿痛,郑旭不能托毒

4.有头疽表现多个粟粒样脓头,有较多坏死组织时,用十字切口

5.颈痈初起的中医治法是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6.丹毒好发于下肢和头面部,起病急,局部皮肤色鲜红,片状红疹,略为隆起,红肿区有时

有水泡形成,常见的中医证型:

①风热化火,先发于鼻额部;

②肝胆湿热证,发于腰胯肋下,

③湿热化火;

④胎火胎毒正,多发于初生儿;

⑤邪毒内功证

7.附骨疽: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特点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脓肿,附筋着

骨,推之不移,疼痛侧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呈窦道,损伤筋骨,发病范围广,特点是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伴明显全身症状

8.烂疔—气性坏疽

疫疔—炭疽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眼疔—甲沟炎及甲下脓肿

9.切开法适用于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有利时机是脓已成熟时。手指从

侧方切开;肛周低点脓肿以肛管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10.走黄:疔疮毒邪炽盛,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功脏腑

内陷:正气虚弱,火毒炽盛,正不胜邪,反陷于内,内功脏腑

流注:脓肿发于深部

11.破伤风类毒素注射:属于主动免疫法,是最可靠的预防方法,在体内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

浓度,可以中和进入体内的破伤风毒素而不致发病

12.破伤风抗毒素TA T:属于被动免疫法,可以中和游离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经和神经结合的

毒素。在上后24h内肌肉注射,严重污染或伤后超过12h才得到伤口处理的剂量加倍,在体内维持7d左右

13.破伤风上较重证,病逝较缓,伤后10d,以上,风毒入里,治疗祛风止痉,清热解毒,方

用木萸散加减;玉真散、五虎追风散适用于风毒在表证

第十三单元损伤

1.头皮撕脱伤是最严重的头皮损伤

2.张力性气胸的正规处理,是在积气最高部位放置胸膜腔引流管(通常是第2肋间锁骨中

线),连接水封瓶

3.烧伤轻中度分类:

①轻度烧伤:II°烧伤面积9%以下,

②中度烧伤:II°烧伤面积10%~29%,或III°烧伤面积不足10%;

③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30%~49%,或III°烧伤面积10%~19%,或烧伤面积不足但已

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④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III°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4.毒蛇的有毒成分按作用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酶类。

神经毒主要阻断神经肌肉引起迟缓性麻痹,中医称“风毒”;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血液毒有溶组织、溶血和抗凝,中医称为“火毒”;如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蝰蛇酶类蛇毒中的ATP可以破坏ATP,中医学称为“风火毒”,如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第十四单元肿瘤

1.TNM分期法:T是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

2.临界性肿瘤:肿瘤组织属良性,但其发展有恶变倾向,如腮腺混合瘤、腹壁硬纤维瘤

3.种类:

①粉瘤:又称皮脂腺囊肿,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形成的储留性囊肿,好发于皮脂腺

分布密集的头面部和背部;

②脂肪瘤好发于四肢躯干,境界清楚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囊性感无痛;

③神经纤维瘤好发于四肢屈侧的较大神经干上,呈椭圆形或梭形,压之有酸麻或触

电感。为多发性,且常对称;

④纤维瘤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好发于全身各部位,但常见于皮下,为单个结节状,

无粘连,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大

4.颅高压三大主症: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5.正常成年人血清中的AFP含量在25ng/L以下

第十五单元急腹症

1.肠梗阻的中医证型:

①气滞血瘀证—桃仁承气汤;

②肠府热结证—复方大承气汤;

③肠府寒凝证—温脾汤;

④水结湿阻证—甘遂通结汤;

⑤虫积阻滞证—驱蛔承气汤加减

2.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多有胆道疾病发作史,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除具有一般胆道

感染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黄疸)外,还可以出现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即Reynolds五联征。亦为中医厥脱证

3.急性胰腺炎病变以脾胃为主,还与肝胆关系密切

第十六单元甲状腺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汤合当归地黄汤

甲状腺炎气滞痰凝证—海藻玉壶汤

2.硫脲类药物治疗甲亢机制:抑制甲状腺细胞内的过氧化酶,阻止碘离子氧化、酪氨酸碘化

和碘化酪氨酸缩合

3.中医甲亢的基本病理:气滞、火盛、痰凝

4.丹栀逍遥丸有疏肝理气,清热化痰,软坚化痰,软坚化痰,软坚散结,健脾合营,治疗肝

火痰淤证

5.甲状腺腺瘤: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见于非单纯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以颈前无痛性

肿块为首发症状,常偶然发现,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韧有弹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生长缓慢

6.甲状腺舌骨囊肿:肿块位于颈中线,呈半球形或球形,有囊性感,伸舌时,肿块内缩

7.单纯性甲状腺肿:对称。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质地柔软

8.结节性甲状腺肿:双侧腺叶弥漫性肿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可摸到肿大的椎体叶

9.瘿作为病名首见于“山海经”,中医中将甲状腺疾病分为: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和部分地

方性甲状腺肿);血瘿和筋瘿(颈部血管、颈部动脉体瘤);石瘿(甲状腺癌);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10.石瘿证型:痰淤内结型—海藻玉壶汤;瘀热伤阴—通窍活血汤和养阴清肺汤

第十七单元乳腺疾病

1.乳发:病变范围较乳痈大,局部焮红满肿疼痛,很快皮肉腐烂,病情较重。

乳痈(急性乳腺炎):乳房肿胀疼痛,发热,

乳核(纤维腺瘤):好发于18~35岁青年妇女,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极易推动

乳癖(乳腺增生):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肿块,一般月经前胀痛加重,经后减轻,随月经周期性变化;

2.急性乳腺炎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炎症期:积极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炎症的发展

脓肿形成期:及时切开排脓

溃烂后期:积极清创换药

3.急性乳腺炎郁乳期(肝郁胃热)的方剂:瓜蒌牛蒡汤(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4.急性乳腺炎邪毒炽盛,正气渐虚:透脓散(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5.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乳晕下脓肿

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乳房后脓肿

以乳头为中心寻乳管方向做放射状切口

对口引流

洞式切口与中药线引流

6.急性化脓新乳腺炎切开排脓,用红升丹药条引流,若疮口脓腐未尽,可用八二丹提毒排脓

7.乳腺结核包块成脓后变软,破溃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8.乳癌情志郁结证: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第十八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分三期:

第一期(穿孔期):一般在12~24h之内,此期脾胃气机壅滞,气血骤闭,宜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疏通气血;

第二期(闭孔期):一般需要2~5d,此期郁久化热,脾胃热盛,宜清热解毒,疏肝行气,

写下湿热;

第三期(康复期):可由脾胃虚寒、胃腹血瘀、肝胃郁热等所致,

第十九单元门静脉高压

1.鼓胀肝肾阴虚—一贯煎合猪苓汤

2.肝硬化脾肾阳虚—温阳祛寒、益气健脾-附子理中汤和五菱汤

第二十单元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第二十一单元腹外疝

1.腹股沟管的前壁: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部分尚有腹内斜肌;

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内侧1/3尚有联合建;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2.股疝疝囊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

3.腹股沟直疝:包块位于腹股沟内侧和耻骨结节的外上方,不进入阴囊,易回纳,回纳后指

压内环不能阻止其出现(区别于斜疝);

4.滑动性疝也属于难复性疝,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多发生与右侧

第二十一单元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

第二十三单元泌尿生殖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1.尿三杯实验:最初10ml~15ml尿为第一杯(病变为尿道或膀胱颈部),以排尿最后10ml

为第三杯(病变部位在后尿道、膀胱颈部或三角区),中间部分为第二杯。

2.上尿路结石症状:疼痛、血尿、梗阻

3.针灸、总攻疗法和口服尿石合剂适用于结石表面光滑,横径<1cm,双肾功能正常,无尿

路狭窄、畸形者

4.前列腺炎中医“精浊”“淋证”

5.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气滞血瘀证—活血

化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神阳虚衰—温补肾阳—济生肾气丸6.癃闭:前列腺增生,进行性排尿困难

第二十四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1.挂线法适宜:坐骨直肠窝肿,肌间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和脓腔通过肛管直肠环者,

2.直肠粘膜下脓肿可直接切开引流

第二十五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1.动脉硬化性闭塞证:多发于大中动脉,以下肢慢性缺血性改变为主,临床特点:下肢发凉、

麻木、间歇性跛行、皮色苍白或潮红暗紫、肢端营养不良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四肢末端,初起患肢发凉、苍白、麻木,可伴有间歇性跛行,

继之疼痛剧烈,甚至坏死脱落;

3.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系统发病为主,沿着走形浅表血管迂曲扩张,下肢沉重、

酸胀疼痛,后期足靴区色素沉着、溃疡;

4.下肢深静脉血栓(股肿):肢体肿胀、疼痛,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腘窝静脉及小腿端

深静脉

5.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c a. 《内经》 b. 《五十二病方》 c. 《刘涓子鬼遗方》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2.最常用的灭菌法: a a. 高温 b. 紫外线 c. 电离辐射 d. 煮沸灭菌法 e. 70%乙醇浸泡 3.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灭菌法: b a. 高压蒸气法 b. 甲醛蒸气蒸法1h c. 煮沸1h d. 火烧法 e. 紫外线 4. 局麻药中毒早期表现为肌肉颤动,其常见部位是: c a. 颈部肌肉 b. 腹部肌肉 c. 颜面部肌肉 d. 躯干肌肉 e. 四肢肌肉 5. 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c a. 发热反应 b. 过敏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变态反应 6. 代谢性酸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 b a. 呼吸变得又浅又快 b. 呼吸变得又浅又慢 c. 呼吸变得又深又慢 d. 呼吸变得又深又快 e. 呼吸变得时浅时深7. 造成休克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a 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b. 急性心肌梗塞 c. 急性肾功能衰竭 d. 脑疝 e. 急性肝功能衰竭 8. 双人复苏时,心脏按压次数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为: d a. 1:1 b. 1:2 c. 2:1 d. 5:1 e. 6:1 9. 手术前准备的最根本目的是: c a. 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b. 防治术后感染 c. 使病人尽可能接近于生理状态,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d. 防止术中各种并发症发生 e. 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10.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哪项是错误得: c a. 外感六淫之邪 b. 感受特殊之毒 c. 气血雍滞,经络阻塞 d.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 e. 房室损伤,外来伤害 11.急性感染是在: d a. 3d以内 b. 1周以内 c. 10d以内 d. 2周以内 e. 3周以内 12.急性皮肤病有明显的糜烂、渗出时,外用药应选用何种剂型:b a. 洗剂 b. 溶液 c. 软膏 d. 酊剂 e. 粉剂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试题A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试题A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2.5分) 萎缩性胃炎 慢性肾功能衰竭 重症哮喘: 脑栓塞 二、单选题(共30分,每题1分) 1、癫痫的治疗原则是:() A、一用药,可频繁更换使用。 B、开始即可多种抗痫药联用。 C、按发作类型选用抗痫药。 D、抗痫药可随意更改。 2、脑栓塞在病因上的特点为() A、脑栓塞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 B、脑栓塞者有家族史。

C、脑栓塞者有高血压病史。 D、脑栓塞者有糖尿病史。 3、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具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为() A、脑电图。 B、脑干诱发电位。 C、腰椎穿刺术。 D、头颅正侧位片。 4、胃溃疡较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 A、进食后疼痛。 B、饥饿时疼痛。 C、持续性疼痛。 D、灼痛。 5、胃食管返流性病() A、做胃镜可以确诊。 B、主要症状为烧心。 C、与HP感染有关。 D、反流物胃酸。 6、脑出血者的治疗原则那项是错误的() A、溶栓治疗。 B、管理血压。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加强护理。

7、中风中脏腑和中经络的区别点是:() A、半身不遂。 B、偏身麻木。 C、口眼歪邪。 D、有无意识障碍。 8、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型的治疗原则那项是正确的() A、益气活血,育阴熄风。 B、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C、益气活血,通窍熄风。 D、健脾化痰,熄风通络。 9、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 A、溃疡活动期。 B、溃疡愈合期。 C、溃疡好转期。 D、溃疡疤痕期。 10、心胸阵阵隐痛,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淡胖,脉细缓,其治法为() A、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B、祛痰活血,宣痹通阳。 C、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D、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11、气滞心胸型心绞痛胸痛的特点()。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就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四)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就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与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与汤、阳与解凝膏、犀黄丸与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三节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就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2)

第一章/第二章 1.中医治法-和营法的分类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科疾病中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所以和营法在内治法中应用比较广泛。 ★外科常用的和营法主要分活血化瘀法和活血逐瘀法。 ①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红藤。方剂举例:红四物汤 适应证: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引起的外科疾病,症见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皆可应用,而以急性化脓性炎症迁延至慢性炎症阶段最为适宜。 常见病症如瘀血流注、慢性炎症性疾病,皮肤病之结节、赘生物、肿块、血瘤、紫癜、肥厚、皮肤发硬、疤痕疙瘩,肛门病之血栓外痔、直肠息肉,急腹症之肠粘连,乳房病之乳腺小叶增生症,男性病之前列腺增生症等。 ②活血逐瘀 常用药物:蜇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方剂举例:活血化坚汤、大黄zhe虫丸 适应证:瘀血凝聚,闭塞经络引起的外科疾病,症见患肢末端发凉,痠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甚则疼痛剧烈难忍,患肢末端坏死或患肢肿痛,肌肤温度增高等。 常见病证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2.中医对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①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②《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③《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④从局部证候进行阴阳辨证 3.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病因:外感六淫、外来伤害、感受特殊之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 ★外科疾病发病的总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产生病态: ①局部变化:局部气血疑滞,经络阻塞 ②整体变化:脏腑功能失调——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局部原发病变所造成的损害③邪正盛衰的对比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与分级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四:肺结核 要点: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8.预防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 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西医治疗 8.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心力衰竭 要点: 1.基本病因、诱因 2.病理生理 3.临床分型 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 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急性左心衰严重程度分级 4.西医治疗 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 要点: 1.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四:心律失常 要点: 1.发生机制 2.心律失常的分类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2003-8-31 Rex 总论 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9.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0.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1.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3.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4.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5.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6.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 17.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19.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0.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实证 1、风寒犯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 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4、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5、寒饮伏肺证 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二)虚证 1、肺气虚证 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补肺汤加减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证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细目三:肺炎 1、邪犯肺卫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 3、热闭心神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 4、阴竭阳脱证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5、正虚邪恋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细目四:肺结核 1、肺阴亏损证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湿毒蕴证 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导痰汤加减 3、阴虚毒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 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 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 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 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试题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教学点: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对诊断肺炎球菌性肺炎最有意义的是 A.胸痛咯血色痰 B.肺部实变体征 C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D.X线示肺部片状阴影,呈肺叶或肺段分布 2、.消渴病的病机特点不包括 A.阴虚为本 B.燥热为标 C.气阴两虚 D.痰热壅盛 3、.首选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湿停肺证的方剂是 A.泻肺汤 B.小青龙汤 C.清金化痰汤 D.苍白二陈汤 4、下列哪种药物可有效缓解有机磷农药中毒毒蕈碱样症状 A.双复磷 B.氯磷定 C.阿托品 D.利多卡因 5、.缺铁性贫血脾气虚弱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神疲乏力 B.面色萎黄 C.气短懒言 D.腰膝酸软 6、患者下痢日久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嗜卧怕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粘液夹有血液,舌淡苔腻,脉虚而数。痢疾发作时,粪便镜检30~40个白细胞/高倍视野。其证型是 A.阴虚痢 B.休息痢 C.虚寒痢 D.寒湿痢 7、患者患肺炎球菌肺炎1周,症见:低热夜甚,干咳少痰,五心烦热,神疲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型是 A.肺阴亏虚 B.气阴两伤 C.阴阳两虚 D.痰热壅肺 8、下列物质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无关的是 A.慢反应物质(SRS-A) B.环化-磷酸腺苷(cAMP) C.环化-磷酸腺苷(cGMP) D.腺苷脱氨酶(ADA) 9、.胃癌的癌前期病变是 A.胃粘膜萎缩 B.胃粘膜炎症 C.胃粘膜糜烂 D.胃粘膜不典型增生 10、胃炎饮食停滞证的治法为 A.健脾解郁,温中止痛 B.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C.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D.温中行气,散寒止痛 二、名词解释 1、萎缩性胃炎 2、慢性肾功能衰竭 3、重症哮喘 4、脑栓塞 三、简答题 1、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2、胃食管反流性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3、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及其治法和代表方是什么 四、病例分析题 王某某,男,45岁,体检发现空腹血糖为7.4mmol/L,次日复查空腹血糖为6.9mmol/L,但无明显不适。请问: 1)考虑患者可能是什么病?需要做哪些进一步的检查?如果诊断成立,治疗原则如何?如需服药,应使用哪一种药物? 2)如果诊断成立,中医对该病可分那些证型辩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骨瘤是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诊断] 骨瘤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一、良性骨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无远处转移。 二、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辅助检查: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恶性骨瘤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二、外治法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瘤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结语] 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骨良性肿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骨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逐渐加重。治疗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未发现有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例题: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c a. 《内经》 b. 《五十二病方》 c. 《刘涓子鬼遗方》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2.最常用的灭菌法: a a. 高温 b. 紫外线 c. 电离辐射 d. 煮沸灭菌法 e. 70%乙醇浸泡 3.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灭菌法: b a. 高压蒸气法 b. 甲醛蒸气蒸法1h c. 煮沸1h

d. 火烧法 e. 紫外线 4. 局麻药中毒早期表现为肌肉颤动,其常见部位是: c a. 颈部肌肉 b. 腹部肌肉 c. 颜面部肌肉 d. 躯干肌肉 e. 四肢肌肉 5. 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c a. 发热反应 b. 过敏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变态反应 6. 代谢性酸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 b a. 呼吸变得又浅又快 b. 呼吸变得又浅又慢 c. 呼吸变得又深又慢

d. 呼吸变得又深又快 e. 呼吸变得时浅时深 7. 造成休克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a 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b. 急性心肌梗塞 c. 急性肾功能衰竭 d. 脑疝 e. 急性肝功能衰竭 8. 双人复苏时,心脏按压次数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为: d a. 1:1 b. 1:2 c. 2:1 d. 5:1 e. 6:1 9. 手术前准备的最根本目的是: c a. 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b. 防治术后感染 c. 使病人尽可能接近于生理状态,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d. 防止术中各种并发症发生 e. 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10.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哪项是错误得: c a. 外感六淫之邪 b. 感受特殊之毒 c. 气血雍滞,经络阻塞 d.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 e. 房室损伤,外来伤害 11.急性感染是在: d a. 3d以内 b. 1周以内 c. 10d以内 d. 2周以内 e. 3周以内 12.急性皮肤病有明显的糜烂、渗出时,外用药应选用何种剂型:b a. 洗剂 b. 溶液 c. 软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